(共27张PPT)
一次小练笔
增强五意识
一、审题意识——①善抓联结点
阅读下面文字,根据要求写作。(60 分)
“社会感受性”是指人对社会现实中某种事物及其属性的感觉能力。
有人认为,当下青年应该对社会现象和新事物敏感,有更广泛的社会知觉范围和更丰富的社会知觉内容,因此应该具备较高的社会感受性。
也有人认为,当下青年出生在信息社会,是“信息土著”,他们需要的不是高度的社会感受性,相反,他们更需要对社会保持一份“钝感”,这样才能生活得更从容、更坚定、更理性。根据材料谈谈你的看法。
一、审题意识——②整体把握材料
阅读下面文字,根据要求写作。(60 分)
“社会感受性”是指人对社会现实中某种事物及其属性的感觉能力。
有人认为,当下青年应该对社会现象和新事物敏感,有更广泛的社会知觉范围和更丰富的社会知觉内容,因此应该具备较高的社会感受性。
也有人认为,当下青年出生在信息社会,是“信息土著”,他们需要的不是高度的社会感受性,相反,他们更需要对社会保持一份“钝感”,这样才能生活得更从容、更坚定、更理性。根据材料谈谈你的看法。
一方面,我们需要“钝感力”来让我们沉心专一;另一方面,我们也要“锐感力”使我们不在时代的滚滚前进中掉队。因此,唯有有条件,有时机地使用“锐感”和“钝感”,才能发挥出他们各自的威力。
我们所需要的敏感并不是神经质地草木皆兵,而是在人情世故中迅速反应而把握尺度。同样,我们所需的钝感并不是慢人一拍的愚钝,而是在社会的洪流中保持淳朴的天真。敏感给予我们理性而不是冷血,钝感给我们以从容与坚定,而不是愚笨和固执。当敏感与钝感的协调成为你处世的本能,那么你便能在纷繁的世界中不失风度而又进退自如。
(有时)要敏感,(有时)要钝感
要(对什么)敏感,要(对什么)钝感
(对什么)敏感的同时往往就是(对什么)钝感,两者是我们感受社会甚至反馈社会的合力。
要(对什么)敏感,(因为……)
要(对什么)钝感,(因为……)
对象
必要性
选择
论证前提
对立再统一
敏感:对主要矛盾和主要方面要认真细致
钝感:对次要矛盾和次要方面不过度处理
敏感的另一面就是钝感,对A的敏感就是对B的钝感
李子柒、钟杨、两弹元勋……
对短平快的物质利益的钝感,就是对长远价值和宏大使命的敏感
不惹眼、不闹腾,钝于时,方能具有理智的头脑与人文的心脏,从而对信息具有更高层次的敏感性,而这反过来也使自我心灵的构建更加完善。——聂晖莹
保持钝感是为了让心沉淀,给锐感留有更大的空间,从而以从容的姿态、坚定而理性地迎接新事物,获得更好的成长。——楼倩雯
钝感为锐感的敏捷保留充足的精力,锐感为钝感的存在提供合理的空间。保持钝感,需要对社会的变化有敏锐的反应,能够适时判断出自己不需要的信息并对其迟钝;保持锐感,需要将钝感节省下的精力、反应运用于能促进自身发展的方面。——楼骁健
二、标题意识——标题即观点
《论“锐”与“钝”》
《如何面对信息时代》
《青年社会感受性是与否》
《敏感or钝感》
《对社会的“钝感”》
《信息的感化》
《社会敏感》
《我们急需“钝感”》
《多些钝感》
《追求“钝感”》
《多一份钝感》
《迟钝点,也不错》
《敏感阅世,勇立时代潮头》
《少一份敏感,多一份轻松》
标题基本要求:①要有关键词
②必须是观点
《敏万物,钝内心》
《敏钝相生,方成大器》
《敏中有钝,方成大器》
《敏感于行,钝感于心》
《敏之于心,钝之于行》
《敏感的心,钝感的力》
《敏而不乱,钝而不慢》
《敏勿过敏,钝勿迟钝》
《以敏感之眼,观社会万象》
《钝感——信息世界的安全屋》
《干我甚事 甚干我事! 》
《两耳要闻窗外事》
《有感方有敢》
《敏感尖锐,人生太累》
《神经大条,钝感逍遥》
《感锐见者远,感钝行者坚》
《鹰之眼,龟之心》
标题进阶要求:①对称
②引用化用、比喻拟人谐音等技巧
三、观点意识——开门见山亮观点
基本款:
有人认为,当代青年应该对社会现象和新事物敏感一些;也有人认为,信息社会,当代青年恰恰需要的是对社会保有一份钝感。而我认为……
进阶版2:
敏感,是我们探索新知、了解新事物的动力源泉;钝感,是我们坚定自己、不随波逐流的坚实保障。把握敏与钝之间的平衡,我们要做到敏而不乱,大智若愚。
三、观点意识——开门见山亮观点
进阶版1:
每个人都是社会的一员,青年更是社会的新鲜血液。如果对新鲜事物保持钝感,无异于海中之鱼扑向没有水的沙滩——死路一条。在这日新月异的时代,敏锐的感知能力更是至关重要。
进阶版3:
青年是社会上最富活力、最具创造性的群体。青年时期是一个人培养思考能力等各项能力的关键时期,应该保持对新事物的敏感度,要像海绵吸水一样汲取知识,有如鹰觑鹘望般敏锐的洞察,勇于探索,敢于实践。
三、观点意识——开门见山亮观点
进阶版4:
今天的社会,不缺具有高智商、高敏感、高脆弱“三高”特征的人,缺的是拥有从容、坚定、理性这样 的“钝感”的人!尤其是在这样一个信息杂、节奏快、压力大的现代社会,“钝感”强的人就更难能可贵!
四、句式意识——①整散结合形式美
每个人都是社会的一员,青年更是社会的新鲜血液。如果对新鲜事物保持钝感,无异于海中之鱼扑向没有水的沙滩——死路一条。在这日新月异的时代,敏锐的感知能力更是至关重要。
时代风云变幻,世界日新月异,科技飞跃,知识迭代,作为一名青年,如果没有敏锐的社会感知力,无异于挂在墙上的一条咸鱼。
——改编版
四、句式意识——①整散结合形式美
敏感,是我们探索新知、了解新事物的动力源泉;钝感,是我们坚定自己、不随波逐流的坚实保障。把握敏与钝之间的平衡,我们要做到敏而不乱,大智若愚。
敏感,是我们探索新知、保鲜持久、锐意进取的源泉;
钝感,是我们坚定自己、保有理性、持有韧劲的靠山。
感锐见者远,感钝行者坚。
——改编版
四、句式意识——②深刻有力阐释句
比较:
A.我们要有“钝感”,但又不能过于“钝”。
B.我所说的“钝感”,不是木讷,也不是呆板,而是大智若愚的生存智慧。
C.我所说的“钝感”,并非《桃花源记》中“不知有汉,无论魏晋”的隔绝,不是“两耳不闻窗外事”的封闭,也不是“各人自扫门前雪,哪管他人瓦上霜”的自私冷漠,而是面对繁杂多变信息流时“让子弹再飞一会”的理智与从容,是“泰山崩于前而色不改”临危不乱、处变不惊的沉稳与定力。自信而不自负,从容而不怠慢,坚守而不固守!
“钝感”不是愚蠢,也不是故步自封,它更像是一种淡然处世、荣辱不惊的人生态度。
钝一点,慢一点,并不是指思考慢,反应慢,而是要在理性的角度看待问题,三思而后行,不要在信息不全、思考不足的情况下随意下判断、做选择。
若说钝感是迟缓带来的一种坚韧,那敏感就是快捷带来的精确和犀利。
“我辈”不应该是鲁迅笔下的“看客”,而应该在观察中捕捉讯息,在思考中提升思维,在感受中增强社会责任感。
百家争鸣中,儒家的“恕”,释家的“忍”,与道家的“顺其自然”无不指向钝感力。
自称无欲无求、不争不抢的“佛系”,那可不是“钝感”,很可能是“废柴”,敏锐洞察,躬身入局才是真正的青年!
钝而不锐,就好比拿剁骨头的刀来切涮羊肉片;
锐而不钝,就像是拿绣花针去田里给玉米松土。
钝感是治愈当下青年“玻璃心”的良药。
比较下面两个论证片段,你觉得哪段更有说服力,为什么 。
片段一:
保持钝感,活出从容、坚定。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隐居田园,活得悠闲从容;竹林七贤对洒当歌,豪放不羁,活得自然酒脱;阳明先生甘忍清贫,著书立说,活得坚定自如。在乱世繁华中,灯红酒绿,纸醉金迷,靡靡之风“欣欣向荣”,古时贤者却保持着对社会不良风气的钝感,在那众人皆醉的时候,体验唯我独醒的真我快感。
五、扣题意识——论述紧扣关键词
片段二:
看似迟钝之人,往往选择性地对于某些事物抱着淡然的态度。庄子持竿不顾,是对地位名利的“迟钝”;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是对物质享受的“迟钝”;夏明翰慷慨赴死、舍生取义,是对苟且偷生的“迟钝”。这三者,“曳尾于涂”、闲居田园、视死如归,淡然而平和地给生命加上了高贵从容的注解。这种钝感”,其实是一种强大的定力,外物之诱在这些“迟钝”之人的心底掀不起波澜正因为他们选择性地“钝感”,而成就了他们澄澈的心灵和顽强的意志。
比较下面两个论证片段,你觉得哪段更有说服力,为什么 。
片段一:
保持钝感,活出从容、坚定。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隐居田园,活得悠闲从容;竹林七贤对洒当歌,豪放不羁,活得自然酒脱;阳明先生甘忍清贫,著书立说,活得坚定自如。在乱世繁华中,灯红酒绿,纸醉金迷,靡靡之风“欣欣向荣”,古时贤者却保持着对社会不良风气的钝感,在那众人皆醉的时候,体验唯我独醒的真我快感。
五、扣题意识——论述紧扣关键词
片段二:
看似迟钝之人,往往选择性地对于某些事物抱着淡然的态度。庄子持竿不顾,是对地位名利的“迟钝”;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是对物质享受的“迟钝”;夏明翰慷慨赴死、舍生取义,是对苟且偷生的“迟钝”。这三者,“曳尾于涂”、闲居田园、视死如归,淡然而平和地给生命加上了高贵从容的注解。这种钝感”,其实是一种强大的定力,外物之诱在这些“迟钝”之人的心底掀不起波澜。正因为他们选择性地“钝感”,而成就了他们澄澈的心灵和顽强的意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