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确概念是思维的开始 课件(30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明确概念是思维的开始 课件(30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27.7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通用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2-04-24 07:12:28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30张PPT)
情境+问题
纪文达体肥而畏暑,夏日汗流浃背,衣尽湿。时入值南书房①,每出,至值庐②,即脱衣纳凉,久之而后出。高宗闻内监言,知其如此,某日欲有以戏之。
会纪与同僚数人,方皆赤身谈笑,忽高宗自内出,皆仓皇披衣。纪又短视③,高宗至其前,始见之,时已不及着衣,亟伏御座下,喘息不敢动。高宗坐二小时不去,亦不言。纪因酷热不能耐,伸首外窥,问曰:“老头子去耶?”高宗笑,诸人亦笑。高宗曰:“纪昀无礼,何得出此轻薄之语!有说则可,无说则杀。”纪曰:“臣未衣。”高宗乃命内监代衣之,匍匐于地。高宗厉声继问:“‘老头子’三字何解释?”
纪从容免冠,顿首谢曰:“万寿无疆之为‘老’,顶天立地之为‘头’,父天母地之为‘子’。”
高宗乃悦。
——选自《清稗类钞》
【注释】①入值南书房:在宫内南书房当值。②值庐:值班的书房。③短视:近视。
思考:纪晓岚是用什么办法躲过口祸的?
拆分核心概念 重新定义概念
明确概念是思维的开始
“土性”作文引发的思考
周测作文(G12联盟卷)
24.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60分)
有人认为中国人“土”,并把“土”当成贬义词。而文评人刘琼在评价女作家葛水平的作品时却说:“写作土性的葛水平一直是我喜欢的作家。土性,在我的词汇库里是赞美,相当于根性。”还有人说,无论中国社会如何变化,中国人依旧具有“土性”,这里的“土性”并非贬义,而是对中国人流传固守的一些东西的最好比喻。
读了上述材料,你有怎样的理解与感悟,请写一篇文章,谈谈自己的看法。
【注意】①角度自选,立意自定,题目自拟。②明确文体,不写成诗歌。③不少于800字。
评阅的重点则可以放在考生是否能够从“土”里挖掘出“土性”,然后有自己对于概念的清晰界定,行文中能否注意到民族性的东西在今天的存在价值和重大意义,能否注意到在文化流传过程中应该剔除不合时代潮流的部分,从而发展我们的文化。这才是更具思辨性和文化自信的写作态度。需警惕简单的二元对立式等非理性思维。
根据上述内容,大体设置评分标准如下:
一档:(50 分以上)能紧紧围绕关键词行文,对“土性”有明确的判断,能辩证地看待“土”中落后性,并能在社会文明变迁的语境中探究其存在的意义和价值。逻辑清晰,语言成熟。
二档(43-49):能紧紧围绕关键词行文,能辩证地看待“土”和“土性”的关系,逻辑清晰,语言成熟。
三档(36-42):基本围绕关键词,但缺少对关键概念内涵的解读,表述笼统,逻辑不够严谨,语言不够成熟。
为何界定核心概念
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论语》)
定义对于论说如同肯定的决议对于行动一样。
(英国 吉比尔)
概念是逻辑思维的起点,概念的清晰是理性思维的前提。
(欧阳林《批判性思维与中学语文学习》)
清晰的概念对于任何一种理性、逻辑的说理都是必不可少的。
(徐贲 《明亮的对话——公共说理十八 讲》)
高中作文要求概念严密是否过于苛刻,脱离实际?
我的回答是:否!智性逻辑的基础就是概念的严密性,稳定性,在行文中的一贯性。为了保证概念的严密和一贯,最起码的办法就是下定义。如果作者在文章的开头,有起码的定义的自觉,就不至于造成相邻概念反复错位,交叉概念叠床架屋了。
高中几乎所有的学科(物理、数学、化学、哲学)都是建立在严密的、统一的概念、范畴的基础之上的。学生的心智长期在严密稳定的概念系列中潜移默化,但是,处于自发状态。作文是智慧和情感的创造,把自发提升到自觉绝对有必要。提高学生的智能素质没有捷径,只能从概念的内涵严密抓起。为了彻底说明问题,恕我举2010年第五期《语文学习》披露的一篇高考作文为例。该文题目是“包容”:
高中作文要求概念严密是否过于苛刻,脱离实际?
小的时候,包容是接受幼儿园老师发给的最后一个又酸又小的苹果……
长大了一些,包容是代自己心仪的女生受过……
老了以后,包容是“不在乎”儿女在外面闯荡而忘却了自己……
很显然,文章模仿了余光中《乡愁》的递进性的抒情结构,用感性的、对称性的事例展示“包容”主题。这种复沓节奏本来具有情绪递增的功能,但是,事与愿违。因为每段开头的主题句的内涵非常混乱,混淆了“包容”和“容忍”。“包容”是包括、容纳,针对的是不同于主体的事物,如:“包容异类”,如:“社会主义体制包容资本主义经济成分”。包容直指对象,并不指向其性质,对水平不高的幼儿,老师可以包容,其不公平的属性则不是包容的对象。而对消极的属性,只能叫做容忍。对女友可以包容,对其过错,可以容忍,而“代人受过”,却既不是包容,也不是容忍。对于有缺点的儿女可以包容,而对其不够孝顺的行为,则是容忍。文章的问题出在相邻概念反复混淆,造成主题从头到尾的混乱。
要根治这样的毛病,没有什么一劳永逸的特效药方,最实际的办法,就是强化学生对概念下定义,包括对相邻概念加以辨析的基本训练。(孙绍振《语文学习》)
某生文章主体
《传承土性 播撒文明》
土性是一种赐予,地球中只有中国有着“乡土情结”……所以我们要珍惜土性。
土性是一种证明,是华夏五千年历史的证据……所以我们应好好保有珍贵的土性。
土性是一种传递,是祖辈父母传递给我们的……所以我们要把土性传递下去。
如何在分析说理前界定核心概念?
1.根据以下材料,选取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 800 字的文章;文体不限,诗歌除外。
诗人北岛曾痛心地指出,我们生活在一个没有细节的时代。商业化和娱乐化的时代正从人们生活中删除细节。
2.(16江苏卷)根据以下材料,选取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 800 字的文章;文体不限,诗歌除外。
俗话说,有话则长,无话则短。有人却说,有话则短,无话则长——别人已说的我不必再说,别人无话可说处我也许有话要说。有时这是个性的彰显,有时则是创新意识的闪现。
如何在分析说理前界定核心概念?
“话”本指说出来的声音和记录下的文字;命题组认为,“科学、文学、艺术等领域的创作”都可以视作“话”的一部分,“话”只是一个借代性的符号,它可以是任何领域的人与事。(摘自《语文学习》)
“细节”应是在体验很丰富、经验很贫乏的时代,人们忽视生活的本质、“慢”生活的美好:可能是夜晚的星星、秋天的细雨、蔷薇的一滴露水、白彦湖的一阵涟漪、母亲的一缕白发、病人的一抹微笑,还能听到季节更替时,自然对你说的悄悄话吗?……
小贴士:界定概念时,注意几组关系
1.概念的本义和引申义、深层意义。
如《有话好好说》里的“话”,本义是日常生活中说的话语,但在这个题目中,它表示的是“意见”,往往 是“不同意见”甚至是冲突性言语。因此,在行文 中,就需要把这层意思明确出来。
2.概念的具象性意义和抽象性的比喻义、 象征义。
如《必须跨过这道坎》里的“坎”,原指一种土埂,后来比喻为道路上的障碍,议论文中一般象征人在成长道路上遇到的艰难之处。类似的概念还有“门”“窗”“镜子”“路标”“界碑”“方向盘”“天平”“锁”“钥匙”。行文中,一般从具象意义开始,通过概念界定转到比喻义或象征义。
小贴士:界定概念时,注意几组关系
3.概念的模糊义与具体义。
作文题中核心概念较模糊,如“方与圆”“忙”,似乎有很多阐释角度,有效做法就是具体化。如上海卷的“说杂”,有考生先“整理”出了“杂”的习见性理解:“杂七杂八”“七上八下”“脏、乱、差”等,然后“规定”独特性理解的“杂学”,即把杂上升到学问的高度,具有“多元”“包容”“多角度”等妙处,经过概念界定后,原本空泛模糊的“杂”,有了三个具体清晰的阐述内涵与方向,进而成为文章说理的逻辑梯度。
4.概念的通常意义和新解。
如“话长话短”在作文中,就赋予了“个性”和“创新意识”的新意。
如“网红”本是指在现实或网络生活中因某个事件或行为被网民关注的一个人或一类人,但有考生从“红”的感受多是积极、喜庆、正能量出发,界定“网红”应为在网络空间充满正能量的、积极向上的、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能够引领良好的社会风尚的人;从而得出了面对网红现象的新观点。(慎用!)
如何在分析说理时阐释核心概念?
同窗之间的关系亦可以用一个“朋”字来诠释。彼此拥有共同的梦想,一起努力,分享成长的喜悦和艰辛。当看到别人得到一轮“明月”时,学会祝福,懂得赞赏,那么你也将拥有自己的“月亮”。然而,当同学之间发生矛盾分歧时,彼此猜忌,把别人拥有的看作月亮,而把自己得到的看作星光,心魔便会潜滋暗长,“朋”便成了“腥”。美好的情感也会变味。(《同窗的彼与此》)
“伪”字充分揭示了人性的卑劣,“人”“为”的行为即是“伪”,“伪”是专属于人类的行为,是“人”为钱、为权、为名、为利、为不可告人的私欲而刻意“为”之的行为。“伪”是诚信的敌人,更是人性的敌人。(《诚信》)
如何在分析说理时阐释核心概念?
一、拆分核心概念,区别内涵和外延
二、设立解析概念,丰富概念含义
三、援引相邻(似)概念,辨析凸显区别
四、借助对立概念,比出本质对立统一
五、遣设比喻概念,化抽象为具体生动
材料11:美德好比宝石,它在朴素背景的衬托下反而更华丽。同样,一个打扮并不华贵却端庄严肃而有美德的人,是令人肃然起敬的。……美犹如盛夏的水果,是容易腐烂而难以保持的。世上有许多美人,他们有过放荡的青春,却迎受着愧悔的晚年。因此,把美的形貌与美的德行结合起来吧。只有这样,美才会放射出真正的光辉。(培根《论美》)
材料12:人本是散落的珍珠,随地乱滚,文化就是那根柔弱又坚韧的细线,将珠子串起来成为社会。不仅体现为一种公共生活理念,更体现为一种社会交往价值观,这样的文化素养,才会塑造令人敬重的现代公民。(《人民日报》评论《素质提升需要培育“公共性”》)
校正与迁移
土性也许是……,也许是……;更应是……,更应是……,
土性不仅是……,也不仅是……;而应是……,而应是……
土性并不是……,并不是……;而是……,而是……,
xx说土性是……,而我认为……,
也许有人以为土性……,但我认为……,
土是……,根是……,而土性是……,
开学考和周测作文
24.阅读下面文字,根据要求作文。(60分)起
“典范”是指可以作为学习、仿效标准的人或事物。典范的价值是无量的,可有时,人们乐见的,除了典范,还有例外。
对此,你有怎样的体验和思考?写一篇文章,谈谈自己的看法。
24.阅读下面文字,根据要求作文。(60分)
有人喜欢小众的品牌,认为小众体现独特的个性,有一种不甘平庸的精神;有人认为,经过大众审视的作品才能成为永恒的经典。
对于这两种看法,你有怎样的思考?请写一篇文章,阐述自己的观点。
课外练习
阅读下面的文字,抓住关键词进行概念界定并阐释概念。
能看到一个社会的凶兆,以未来的危险促进当下的改过革新,这样的人,有知识,有胆识,往往置个人的功利甚至生死于度外,是一个时代的心灵与眼光。在《圣经·旧约》里,这类人被称为“守望者”,他负责指出一国或一人的罪错,任何一个听不到凶言的大寂静时代,有可能是守望者失职了,有可能是守望者死光了,活在其中的人,虽然有各种声调的吉言,但往往不能如意恭喜发财、长命百岁。守望者之于一个时代、一个社会或一个团体乃至一个人,都是如此。
请仔细阅读这段文字,然后选择一个角度构思作文,标题自拟,文体自选,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义的范围作文。
把握“守望者”内涵
课外练习
阅读下面的文字,抓住关键词进行概念界定并阐释概念。
能看到一个社会的凶兆,以未来的危险促进当下的改过革新,这样的人,有知识,有胆识,往往置个人的功利甚至生死于度外,是一个时代的心灵与眼光。在《圣经·旧约》里,这类人被称为“守望者”,他负责指出一国或一人的罪错,任何一个听不到凶言的大寂静时代,有可能是守望者失职了,有可能是守望者死光了,活在其中的人,虽然有各种声调的吉言,但往往不能如意恭喜发财、长命百岁。守望者之于一个时代、一个社会或一个团体乃至一个人,都是如此。
请仔细阅读这段文字,然后选择一个角度构思作文,标题自拟,文体自选,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义的范围作文。
“守望者”的界定
“守望者”的职责及失职造成的恶果
“守望者”作用的普适性
把握“守望者”的次关键词
其一,与“守望者”基本素质有关的。看到凶兆:有远见,见微知著,能预见未来的危险,敢于直言,敢于讲真话。促改过革新:是指有创见,有独立人格,有独立思想,推动社会变革、创新。时代的心灵与眼光:心灵,指人的精神道德追求,自我完善与发展。也指社会道德等公共价值观和精神取向。眼光,指能总揽全局,看得远,看得透,而不是局部的看,狭隘的看。关注普罗大众的利益。时代的心灵与眼光,指代表正义、公平、正气、正能量等。非功利(置个人的功利甚至生死于度外):无私,不计个人得失,为天下人谋永福,为弱势群体鼓与呼。
其二,与“守望者”的职责有关的。针砭错误(指出一国或一人的罪错):不夸饰,不吹捧,敢于直言。力排众论,和者寥寥。
其三,与“守望者”作用的普适性有关的。“守望者”可以是某时代的、某社会的、某团体的、个人的。
把握“守望”的特殊性
守望”是褒义,“守望者”所守望的东西也应是具有“正能量”。
心灵:善良、诚信、本真、宁静淡泊、独立、个性、真理等。社会:非功利、责任、奉献、孝顺等。
文化:多元、创新、国画、文化遗产、非物质文化遗产。
自然:环保、人与自然和谐、城市乡村。
文学艺术作品中的守望:一份感情、一种承诺、一种希望、一种美好(托尔斯泰、巴尔扎克、索尔仁尼琴、泰戈尔)。
民族精神的护卫、思想先进超越时代、引领时代潮流和发展方向、背负时代责任……
围绕上述主关键词和其中一个次关键词产生的论述都可以符合题意。
写作层面 内容示范 思维层次
其一,从写作者对“守望者”的界定及其态度的角度拓展 “守望者”是一个时代的心灵与眼光;敢做“守望者”;“守望者”,时代(民族、国家)的“良心”等。 是什么
其二,以“守望者”为核心,可建构起人物→时代→态度→追求→等关联 “守望者”关注“未来的危险”或“危险的未来”;“守望者”有益于“当下的改过革新”或“改过革新的当下”;“守望者”的“凶言”“心热”;时代需要“守望者”;“守望者”不能死等。 为什么
其三,从怎样做一位“守望者”的角度拓展 针砭时弊,做社会的“守望者”;见微知著,方能做“守望者”;倾听自己的心声,做有良知的“守望者”等 怎么办
其四,从“守望者”的对立面拓展 要听进“守望者”的“凶言”;感谢“守望者”;包容“守望者”;听得“吉言”,更要听得“凶言”等。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