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5张PPT)
第10课
端午粽
课文情景图
早
早
早、
早、
早、
赛龙舟
课文情景图
吃粽子
早
早
早、
早、
早、
课文情景图
纪念屈原
课文情景图
端午节传统习俗
会认的字
识
字
端
duān
粽
zòng
间
jiān
总
zǒng
会认的字
识
字
肉
ròu
带
dài
据
jù
知
zhī
念
niàn
会写的字
造句:中午放学,我骑自行车回家。
组词(中午)(午夜)
会写的字
造句:六月一日是小朋友的节日。
组词(节日)(节目)
会写的字
造句:秋天到了,树叶都变黄了。
组词(树叶)(叶子)
会写的字
造句:今天,爸爸买了一袋大米。
组词(大米)(米饭)
会写的字
造句:你一定要做一个真诚的人。
组词(真诚)(真假)
会写的字
造句:妈妈从超市买了许多黄豆。
组词(黄豆)(大豆)
词语积累
词语积累与应用
端午节:农历五月五日。(例句:每年端午节,我都要吃粽子。)
据说:根据别人说;依据他人所说。
(例句:据说,这所学校是全市最大的一所学校。)
纪念:①深切怀念,思念不忘;②用来表示纪念的(物品)。
(例句:这张照片留给你做个纪念吧。)
词语辨析
辨析近义词:知道——了解
同:都是指“对事物的认识程度”。
异:“了解”比“知道”更进一步
例句:我知道这个人,但是不了解这个人。
词语辨析
反义词:纪念——忘记
辨析反义词:纪念——忘记
纪念:深切怀念,思念不忘;用来表示纪念的(物品)
忘记:不记得过去的事;没有记住应该记住的
例句:端午吃粽子是为了纪念屈原的,通过这种方式,我们就不会忘记屈原了。
句段导读
赏析:一到端午节,外婆总会煮好一锅粽子,盼着我们回去。
每到端午节,外婆总会煮好粽子,盼望我们回去,体现出了浓浓的亲情,呈现出一幅温馨的画面。“一……,总……”说明外婆每个端午节都是这样做的。她盼着儿女们回家,说明她对儿女的思念,企盼团圆的心情。
知识链接
端午节为每年农历五月初五,又称端阳节、午日节、五月节、夏五、重五等。端午节是中国汉族人民纪念屈原的传统节日,以围绕才华横溢、遗世独立的楚国大夫屈原而展开,传播至华夏各地,民俗文化共享,屈原之名人尽皆知,追怀华夏民族的高洁情怀。端午节有吃粽子,赛龙舟,挂菖蒲、蒿草、艾叶,薰苍术、白芷,喝雄黄酒的习俗。“端午节”为国家法定节假日之一,并被列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知识链接
屈原是战国末期楚国人,杰出的政治家和爱国诗人。名平,字原.丹阳(今湖北秭归)人。
屈原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位伟大的爱国诗人。他的作品开创了我国诗歌的浪漫主义传统。他的崇高精神和巍巍人格千百年来感召和哺育着无数中华儿。人民永远景仰他,热爱他。中国民间五月五端午节包粽子,赛龙舟的习俗就是源于对他的纪念.。
写作技巧
1.课文中的语言用词生动。如“粽子是用青青的箬叶包的,里面裹着白白的糯米,中间有一颗红红的枣”,句中“青青的”“白白的”“红红的”,这些表示颜色的词语形象生动,符合一年级学生的语言特点。
2.课文结构清晰。文中以“盼望团聚——介绍粽子——端午节吃粽子的意义”这样的脉络结构进行叙述,简单、清晰,使学生一目了然,更容易理解课文内容。
课文点评
这篇课文以“端午粽”为主线,描写了端午节时,外婆盼望家人团聚的情景。课文结构清晰,语言形象生动,赋予学生想象空间,为读者呈现出了一幅温馨的画面,同时也能让读者体会到“浓浓的亲情”。“端午节”是中国汉族的传统节日,是为了纪念爱国诗人屈原的特定节日,所以端午节是一个纪念的节日,一个充满教育意义的节日。通过这篇课文的学习,能够弘扬民族文化,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
课堂同步
1.一字组多词。
2.照样子,写词语。
午( )( )( ) 真( )( )( )
叶( )( )( )
例:又黏又甜
——————
——————
——————
又大又红
又白又嫩
又高又大
又小又黑
——————
节日
中午
午休
真好
真实
真相
树叶
叶子
落叶
课堂同步
3.用适当的量词填空。
一( )红枣 一( )粽子
一( )清香 一( )树叶
颗
锅
股
片
课后巩固
1用加下划线的词语写句子。
(1)外婆包的粽子十分好吃。
(2)端午节吃粽子,据说是为了纪念屈原。
那个小姑娘长得十分漂亮
这次运动会,据说小明不参加了
课后巩固
3.连词成句。(不要忘记加标点)
⑴粽子 外婆 好吃 包的 十分
⑵飘出 煮熟 清香 的 粽子 一股
⑶阳光 早晨 了 阳台 上 照到
外婆包的粽子十分好吃。
煮熟的粽子飘出一股清香。
早晨,阳光照到了阳台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