阜新二中__七__年级地理_学科学(教)案 一周一课时
课题:地球的运动 设计者__康有为 评价组长签字______ 上课时间______
学习目标: 1、用课件演示地球的自转和公转,并熟悉基本的运动规律。
2、用简单的工具正确演示昼与夜,以及昼夜更替。
3、利用图或亲身体验,比较分析二分二至日食太阳照射情况的差异,说明四季的变化。
4、利用图说明五带的界限,并举例说明各自的特点
情景链接:你知道地球上为什么有白天和黑夜?一年中为什么有四季更替?
自主研学:1、地球运动的形式有哪些?方向是怎么样的?
2、地球自转与公转的区别和联系是什么?完成下列表格的填写。
自转
公转
方向
转动一周所需要的时间
旋转中心
转动特点
运动的意义
3、请列举自然界中什么现象可以证明地球的自转方向?
4、地球公转运动的特点?
合作探究:一、1、教师课件演示地球的自传,昼夜形成有两个最基本的要素?(一是地球为不透明的球体,二是太阳光线是平行光。)
提问:观察实验,看此时除中国是白天,还有那些国家是白天,有哪些国家是黑夜?
2、教师将地球仪转动180,再让学生观察:中国和美国分别处在白天还是黑夜?中国和美国昼夜交替的情况,思考昼夜更替的原因是什么?
可见,地球自转还使地球上位于不同经度的地区产生了时刻的差异,在地球上,不同经度的地方,就有不同的时刻。
二、(1)在同一天中,早晨或傍晚与中午三个时段相比哪个时段我们感觉到太阳光照射得最厉害?那么你能从这一现象中总结出什么规律来吗?(课件演示阳光的直射和斜射)
(2)与太阳光热能量在一天中的变化规律同理,太阳光热能量在一年中的 变化有什么规律呢?请结合我们的日常生活体验来说明。新-课-标-第-一-网
(3)观察后,思考并解释太阳光的照射情况在一年中的变化规律。
2、教师指导学生阅读书中“地球的五带图”,观察投影片,总结春分、夏至、秋分、冬至四个节气时,地球上五带内各带所接受到的太阳光热能量状况和昼夜长短的变化。完成填充图练习。
3、说说我国大部分陆地位于五带中的哪一带。
攀登高峰:
1、在北极上空看地球自转呈 方向;在南极上空看地球自转成 方向;
4、地球自转产生 现象。
5、根据 在地球上的分布状况,把地球表面分为五带: 、 、 、 、 ;
6、热带和温带的分界是 ;温带和寒带的分界是 ;
7、热带有 现象;寒带有 现象。
8、知识串连:
(1)经线 A、连接南北两极的半圆
(2)纬线 B、地轴北段与地球表面的交点
(3)地轴 C、地球自转轴
(4)南极 D、与地轴垂直并且环绕地球一周的圆圈
(5)北极 E、地轴南段与地球表面的交点
9、判断:
(1)南极和北极是穿过地心的直线与地球表面相交的两点。
(2)地球上也存在数轴,赤道,南、北回归线。
(3)过地球上任一点只经线和纬线各一条穿过。
(4)地球仪上长度最长的纬线是赤道。
(5)我国位于中低纬度地区。
(6)本初子午线在西半球。
(7)与50°E经线组成经线圈的经线是130°E经线
拓展练习:1假设你在北极的上空,观测经纬线的形状是怎 样的,请绘出以北极为中心的经纬线图
2.假设你在赤道的上空,观测经纬线的形状是怎样的,请绘出以赤道为中心的经纬线图
学(教)报告:
阜新二中__七__年级地理_学科学(教)案 一周一课时
课题: 地球的运动(2) 设计者__李生月_____ 评价组长签字______ 上课时间______
学习目标: 了解地球五带的划分级界线
2.知道太阳直射点的移动及极昼极夜现象
重点难点 五带的划分
情景链接:情景链接 前面我们学习了地球的运动,这节课我们学习五带的划分
自主研学:1.五带划分依据:__________在地表的分布状况。
2.名称及界线:
(1)A____带 B_____带 C_____带
D_____带 E______带
(2)a______(纬线)它是_____带和_____
带的分界线,依次说出b、c、d。
_________:终年炎热
3.气候特点 南北温带:_________
南北寒带:_________
合作学习 1.填五带分布示意图,完成下列要求。
(1)写出图中字母代表的温度带的名称:
A_________ B_________
(2)五带中既无极昼极夜,又无阳光直射的是____带和____带。
(3)有极昼极夜现象的是____带和____带,有阳光直射的是____带。
2.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回答下列问题:
(1)一年之中,我们学校旗杆的影子每天12点时(正午)一样长吗?什么时候最长?是由于地球的什么运动引起的?
(2)一天之中,我们学校旗杆的影子什么时候最长,这又是由地球什么运动引起的?
小结提纲思维导图
北寒带:________(纬线)以北地区
____带:北极圈与_______(纬线)之间
新-课-标-第-一-网
地球五带 热 带:_________________(纬线)之间
南温带:_______与南回归线之间
____带:南极圈以南地区
攀登高峰1.同学们的衣柜里存放着春、夏、秋、冬四季服装,这是因为我们生活在( )
A.热带地区 B.温带地区
C.寒带地区 D.亚寒带地区
2.下列节日中,南京地区黑夜最长的是( )
A.六一国际儿童节 B.五一国际劳动节
C.国庆节 D.元旦
3. 划分五带主要依据是( )
A. 有无极昼极夜现象 B. 有无阳光直射现象
C. 有无明显的四季变化 D. 获得太阳光热的多少
4. 有极昼和极夜的地区是( )
A.南北回归线之间的热带地区
B.回归线至极圈之间的温带地区
C.北极圈以北和南极圈以南的寒带地区
D.赤道附近地区
5. 极圈是 ( )
A. 热带与温带的划分 B. 热带与寒带的划分
C. 温带与寒带的划分 D. 中纬与地纬的划分
6. 我国南极科考队准备组织一次科考,你认为最好安排在北半球的( )
A. 夏季 B. 冬季 C. 春季 D. 秋季
拓展练习: 、判断:
(1)南极和北极是穿过地心的直线与地球表面相交的两点。
(2)地球上也存在数轴,赤道,南、北回归线。
(3)过地球上任一点只经线和纬线各一条穿过。
(4)地球仪上长度最长的纬线是赤道。
(5)我国位于中低纬度地区。
(6)本初子午线在西半球。
(7)与50°E经线组成经线圈的经线是130°E经线
学(教)报告:
阜新二中__七__年级地理_学科学(教)案 三周一课时
课题: 认识地图 设计者__康有为_____ 评价组长签字______ 上课时间______
学习目标: 1.知道地图的基本要素:比例尺、方向、图例
2.学会运用地图辨别方向,量算距离
重点难点 运用地图辨别方向
情景链接:地图是我们日常生活和学习地理不可缺少的工具,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如何读图、用图
自主研学: 地图的基本要素
比例尺(1)概念:表示__________比__________缩小的程度。
(2)公式:比例尺=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如
(3)表示形式 __________,如1:4000或 1/40000
__________,如图上1厘米代表实地距离80千米
方向
(1)经纬网地图:经线指示________方向,纬线指示________方向
(2)有指向标的地图:指向标一般指向_________
(3)一般地图:面向地图,用上____下_____左_____右_____
3. 图例:地图的语言,包括各种________符号和它们的________说明,地理________和________。
合作探究:1、 在比例尺为1:32000000的中国地图上,量得济南市与香港间的直线距离为5厘米,则两地间的实地距离为多少千米?
读图完城下列问题:
① ② ③
(1)图①中,教室在停车场的_______方向
(2)图②中,教室在食堂的________方向
(3)图③中,点A在点B的_____方向,B点在C点的_____方向,C点在D点的_______方向,D点在B点的________方向。新-课-标-第-一-网
板书:
1、比例尺
地图的三要素 2、方向
3、图例和注记
攀登高峰:1. 下列不是地图基本要素的是( )
A. 比例尺 B. 颜色 C. 方向 D. 图例
2. 在1:30000000的地图上,量得两地图上距离为6厘米,则两地的实地距离为( )
A. 1300千米 B. 18000千米 C. 180千米 D. 1800千米
3. 读如图判断B点在A 点的什么方向( )
A. 东南 B. 东北
C. 西北 D. 西南
4. 在有指向标的地图上,要根据指向标来定方向,
指向标箭头一般指向( )
A.南方 B. 东南方 C. 西北方 D. 北方
5. 一个任站在南极点上,他的前后左右的方向是( )
A. 东方 B. 北方 C. 西方 D. 南方
6. 关于在地图上识别方向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经线指示东西方向,纬线指示南北方向
B. 面向地图,通常是“上北下南,左东右西”
C. 站在北极点上,人的四面都是北方
D. 在有指向标的地图上,指向标的箭头指向正北方
拓展练习:
A在B的___________方向 B在C的__________方向 C在A的_____________方向
学(教)报告:
阜新二中__七__年级地理_学科学(教)案 五周一课时
课题: 地图(2) 设计者_康有为 评价组长签字______ 上课时间_____
学习目标 1.能够识别等高线地形图上的山峰、山脊、山谷等
2.在地形图上能识别五种主要陆地地形的类型
重点难点 等高线地形图的判读
情景链接:前面我们了解了地图的基本要素,这节课我们重点学习对地形图如何判读。
自主学习:
地面高度的两种计算方法
1. 海拔:地面某个地点高出__________ 的垂直距离。
2. 相对高度:某个地点高出__________的垂直距离。www.xkb1.com
二.等高线:把各个地点的________标注在地图上,再把__________相同的点连接成线。
等深线:把海洋中__________相同的个点连接成线
等高线地形图的判读
1. 等高线的疏密与坡度陡缓的关系:
(1)等高线______,表示坡度缓。
(2)等高线______,表示坡度陡。
2. 等高线的形状对应的地形类型(书第24页,图2.18)
四.其他常用的地形图、
分层设色地形图:按照_________或者_________的原则,在不同的等高线之间,着上不同的________来判断地面高低形态和海底起伏状况。
合作探究:1.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甲乙两地的海拔高度:甲 米;乙
米,甲乙两地的相对高度是 米
2. 读“等高线图”,回答问题:
⑴填出图中字母所表示的地形部位名称
C__________ D__________ E________
⑵在这幅图中,最高点的海拔至少在_______米以上。
⑶图中A处位于B处的___________方向。
⑷如果要从A、B两处爬山,则选择从_____处爬山要容易些。
困惑与问题:
小结提纲思维导图
海拔与相对高度
地形图的判读 等高线疏密与坡度陡缓的关系:_______________
等高线地形图的判读
攀登高峰:
1. 某盆地底部比海拔768米的山峰低900米,二者的相对高度是( )
A. -132米 B. 1668米 C. 132米 D. 900米
2. 在分层设色地形图上,绿色的地区表示的地形类型一般是( )
A. 山地 B. 丘陵 C. 平原 D. 高原
3. 某人的左右两侧是山顶,前边后边是沟谷,则他位于( )
A. 山谷 B. 鞍部 C. 山脊 D. 盆地底部
拓展训练:4. 读下图,完成下列各题:
⑴写出字母所代表的地形部位名称:
A.______ C.______ E.______ F.______
⑵从A到B,山体的走向是____,A 、B山顶的相对高度为____米。
⑶从C到B 与从D到A登山,较容易的是____________。
⑷A、B两点间的直线距离是_____米。
学(教)报告:
阜新二中七年级地理_学科学(教)案五周一课时
课题: 大洲和大洋 设计者__康有为魏俊邦 评价组长签字______ 上课时间______
学习目标 1. 知道地球的基本面貌
2.会运用地图和数据说出全球海陆所占比例,描述分布特点
3. 运用世界地图说出七大洲和四大洋的分布和概况Ww|w.xk|b|1.c|om
4. 知道几个大洲之间的分界线
情景链接 我们都知道地球表面最显著的差别是海洋与陆地的分布。我们今天就来学习它们。
自主学习 1. 阅读P26材料,了解人类探索地球面貌的历程。
海洋占________
2. 世界海陆面积
陆地占________
概括地说, 分是海洋, 分是陆地。
3. 世界海陆分布
(1)从南北半球看:陆地主要集中在_______,海洋集中在________
(2)从南北两极看:北极周围是________,南极周围是________
4. 大洲、大洋的概念
(1)大洲:____________与它周围的___________的总称。
(2)大洋:海洋被陆地________,形成彼此________的四大洋,_______是大洋的边缘部分。
5.七大洲、四大洋的名称和分布:
(1)七大洲名称(按面积大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四大洋名称(按面积大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 大洲的分界线
(1)亚欧洲分界线:_________山脉、_________河、_________山脉
合作探究 1. 探究实验:学生上台表演,先转动地球仪,然后按住让地球仪停住,看看手指按到的是海洋还是陆地,为什么?(进行10次,统计)
2. 讨论课本P27 活动
3. 小组内合作,根据书P29图2.6记忆:七大洲、四大洋的位置(指认)。
4. 读东、西半球示意图,写出图中数字所代表的地理事物
⑴大洲的名称①___洲 ②___洲 ③___洲
⑵大洋的名称④___洋 ⑤___洋 ⑥___洋
⑶大洲分界线的名称⑦___山脉、⑧____运河、⑨____运河
困惑与问题:
攀登高峰: 1.苏联宇航员加加林,在太空中看到一个蔚蓝色的星球,他认为这颗星球应该叫做“水球”,这个“水球”是指:( )
A.水星 B.金星 C.地球 D.木星
2. 地球上海陆面积之比约是( )
A. 3:7 B. 6:4 C. 4:6 D. 7:3
3 . 世界陆地主要集中在 ( )
A. 东半球、南半球 B. 东半球、北半球
C. 西半球、南半球 D. 西半球、北半球
4、纬度最高的大洲是( )
A、亚洲 B、欧洲 C、南美洲 D、南极洲
5、在七大洲中,南北回归线均穿过的大洲是( )
A、南美洲 B、非洲 C、亚洲 D、大洋州
6、被太平洋、大西洋、北冰洋三大洋所包围的大洲是( )
A、北美洲 B、南美洲 C、亚洲 D、大洋州
7、巴拿马运河沟通的大洋是( )
A、太平洋和大西洋 B、太平洋和印度洋 C、印度洋和大西洋 D、太平洋和北冰洋
拓展练习:
1 大洲、大洋的概念
(1)大洲:____________与它周围的___________的总称。
(2)大洋:海洋被陆地________,形成彼此________的四大洋,_______是大洋的边缘部分。
(3)南美、北美分界线:________________运河。
2七大洲、四大洋的名称和分布:
(1)七大洲名称(按面积大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四大洋名称(按面积大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大洲的分界线
(1)亚欧洲分界线:_________山脉、_________河、_________山脉、_________海峡。
(2)亚洲、非洲分界线:________________运河。
4、右图中地理事物的名称,错误是( )新课标第一网
A、A是岛屿 B、B是海峡
C、C是半岛 D、D是大洋
5、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
A、洋是海洋的主体,一般离大陆较远
B、海是海洋的边缘部分,其面积和深度都比洋大
C、海峡是沟通两个海域之间宽度较窄的水道
D、海洋中面积较小的陆地称为岛屿
6、面积最大、水温最高、水体最深的大洋是( )
A、大西洋 B、太平洋 C、北冰洋 D、印度洋
7、世界上面积最小的大洋是 ( )
A、太平洋 B、北冰洋
C、印度洋 D、大西洋
学教反思
阜新二中七年级地理学科学(教)案 六周一课时
课题: 海陆变迁 设计者 康有为 魏俊邦 评价组长签字______上课时间______
学习目标
1. 知道地球表面的海陆是在不断运动和变化的
2. 了解海陆变迁的原因
3. 知道魏格纳的大陆漂移假说
4.知道板块运动学说及六大板块的名称
5.知道板块运动与世界著名山系及火山、地震的分布关系
重点难点
海陆变迁的原因板块运动 火山、地震的分
情景链接
前面我们学习了七大洲和四大洋,那么七大洲和四大洋的分布是不是一直都这样的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海陆的变迁。
自
主
学
习
一.沧海桑田 海陆变迁的证据
(1)喜马拉雅山中的海洋生物化石,是__________变为__________的证据,这是___________的结果。
(2)我国东部沿海的海底,发现了古河流的遗迹,是__________变为__________的证据,这是___________的结果。
(3)荷兰的填海造陆是___________引起海陆变化的证据。
二.从世界地图上得到的启示——大陆漂移假说
1. 提出人:德国科学家___________ 新-课-标-第-一-网
2. 观点(内容)他认为_______年前,地球上各大洲是_________的一块大陆,它的周围是一片汪洋,后来,原始大陆才分裂成几块大陆,缓慢地_________,逐渐形成了今天七大洲、四大洋的分布。
3. 证据
(1)大西洋两岸的_________相吻合
(2)拼合大陆几种_________的相似性
(3)非洲与南美洲多种_________的相似性
(1)岩石组成的地球表层并不是_______________,而是由
______________拼合而成
三、1. 内容
(2)全球划分为____大板块,各大板块处于不断运动中,
_________地壳比较稳定,_________地壳比较活跃,
多________________
2. 六大板块的名称及分布
(1) ________________、(2)美洲板块、(3)________________、
(4)________________、(5)________________、(6)________________
合
作
探究
1. 小明通过媒体得知:科学考察队员在冰雪覆盖的南极洲发现了储量丰富的煤田。心想:南极地区冰雪覆盖,终年严寒,几乎不可能有植物生长,不具备形成煤炭的条件。小明感到非常困惑,你能为他分析吗?
2. 北宋沈括在《梦溪笔谈》中记载:在太行山发现许多海螺、海蚌等生物化石。这一记载说明了什么?
3、从板块运动角度简单解释汶川地震的主要原因
攀
登
高
峰
1. “沧海桑田”在地理学上的含义是( )
A. 填海造陆种田 B. 世事的变迁
C. 海陆的变迁 D. 在海边种植桑树 新课标第一网
2. 下列原因不属于海陆变迁主要原因的是( )
A. 人类活动 B. 刮风下雨 C. 地壳运动 D. 海平面的升降
3. 下列现象是由于地壳运动而造成的是( )
A. 唐山大地震 B. 在地下放入炸药把山地炸平
C. 长江三角洲的形成 D. 华北平原的形成
4. “大陆漂移假说”是下列哪位科学家提出的( )
A. 魏格纳 B.哥伦布 C. 李四光 D. 哥白尼
5. 下列是由于填海造陆引起的海陆变化的是( )
A. 台湾海峡的形成 B. 荷兰围海大坝的形成
C. 青藏高原的形成 D. 埃及苏伊士运河的形成
6. 在喜马拉雅山地区,发现海陆变迁的证据是( )
A. 喜马拉雅山上又众多的湖泊
B. 有森林遗迹
C. 喜马拉雅山是世界上最高的山脉
D. 有海洋生物化石
7. 关于地表形态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自从地球诞生以来,其海陆分布格局就是现在这样
B. 喜马拉雅山在地质时期一直是高大山脉
C. 在漫长的地质时期,地球上的海洋和陆地分布格局是不断变化的
D. 地球表面以陆地为主
8. 地壳发生张裂运动时,地表会发生的现象( )
①断裂陷落 ②地表隆起 ③形成高大山脉 ④形成新的海洋
A. ①② B. ②③ C. ③④ D. ①④
9.我国是个多地震的国家,主要原因是( )
A. 东部和西南部处于板块交界处 B. 我国地形复杂多样
C. 开采地下资源造成的 D. 人们在改造自然时造成的结果
10. 六大板块中,几乎全部位于大洋中的是( )
A. 印度洋板块 B. 太平洋板块 C. 美洲板块 D. 非洲板块
11. 喜马拉雅山的形成原因是
A. 亚欧板块与非洲碰撞挤压的结果B. 印度洋板块与亚欧板块相碰撞而成
C. 太平洋板块与亚欧板块相碰撞而成
D. 印度洋板块与亚欧板块的交界处,由火山爆发而成
12. 结合地图册,写出世界著名的两大火山、地震带的名称:
(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3. 请解释我国台湾为什么会经常发生地震?
教学
反思
阜新二中__七__年级地理_学科学(教)案 七周一课时
课题: 气温和气温的分布(1) 设计者__康有为_____ 评价组长签字______上课时间______
学习目标
1.了解气温与人们生产生活的关系
2.掌握气温的变化
重点难点
气温的变化
情景链接
气温与我们生活关系密切,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气温的有关知识
自
主
学
习
气温与生活
1.气温的概念:气温是大气_________的程度 新-课-标-第-一-网
2.气温的单位:_______,记做_______
3.观测时间:北京时间2时、_____、14时、_______
4.观测求值:_________气温、月平均气温、_________气温
二.气温的变化 (书本图3.12,3.13)
1.气温的日变化与年变化
日变化
年变化
北半球
南半球
最高
气温
午后____左右
陆地_____月
陆地1月
海洋_____月
海洋2月
最低
气温
_____前后
陆地_____月
陆地7月
海洋_____月
海洋8月
2.气温的日较差与年较差
(1)气温日较差:一天中__________________的差
(2)气温年较差:一年中__________________的差
合
作
探究
1. 完成书本P51 活动1
2.读甲、乙两地气温变化曲线图,回答下列问题
⑴甲地最热月是 月;最冷月是 月。
⑵乙地最热月是 月;最冷月是 月。
⑶甲、乙两地, 地在北半球; 地在南半球
小结
测定:
日变化:最高出现在_______,最低出现在_______
气温
气温变化 陆地:最高____月,最低____月
年变化(北半球 海洋:最高____月,最低____月
攀登高峰
一年中,北半球大陆7月份气温达到最高,而海洋上几月份( )
A.6月 B.7月 C. 8月 D. 9月
2. 位于南半球澳大利亚的学校,放暑假的时间一般是( )
A.1月 B.4月 C. 7月 D. 10月
3. 某地7月月平均气温为26°C,1月月平均气温为-4.7°C,则该地的气温年较差是( )
A. 30.7°C B. -4.7°C C. 21.3°C D. 22.3°C
4. 一天中最高气温出现在( )
A.8时左右 B. 12时左右 C. 14时左右 D. 2时左右
上元中学研究性学习小组,测得学校某天8时、14时、20时、2时的气温分别为6°C、16°C、14°C、4°C。据此完成5—6题: 新课标第一网
5. 上元中学该日的最高其欧文最有可能是( )
A. 14°C B. 16°C C. 17°C D. 10°C
6. 该日平均气温是( )
A. 10°C B. 14°C C. 16°C D. 8°C
7. “早穿皮袄午穿纱,围着火炉吃西瓜”描述的是( )
A. 气温的年较差大
B. 气温的年较差小
C. 气温的日较差大
D. 气温的日较差小
教学
反思
阜新二中__七__年级地理_学科学(教)案 七周二课时
课题: 设计者__康有为_____ 评价组长签字______ 上课时间______
学习目标 1. 了解等温线的判读 2. 掌握气温的分布规律
重点难点 气温的分布规律
情景链接 这节课我们学习气温的分布
自主学习
1. 等温线的判读 (图4.7)
(1)低温中心:______________,高温中心______________
(2)等温线密集的地方,气温________,反之________
2. 气温的分布规律:
(1)低纬度气温_____,高纬度气温______,其影响因素是________
(2)同纬度地区,夏季陆地气温______,海洋气温______,冬季相反,其影响因素是________
(3)在山地,气温随着海拔升高而_______,大致每升高______,气温约下降______,其影响因素是________ 学生自己完成
合作探究
1. 完成课本P43 图4.86 的问题
2.读世界年平均气温分布图,回答下列问题
(1)从全球分布上看,年平均气温分布规律是从________向逐渐降低。
(2)南半球与北半球的等温线相比, ___半球的等温线比较平直,原因是________
(3)南半球20℃等温线经过的大洲有____洲、____洲和____洲。
(4)我国青藏高原地区年平均气温明显____ (高、低)于周围地区,原因是
3. 完成书本P45 图4.11
画出思维导图
这节课我们主要学习了气温的分布规律及影响因素,最重要的是同学们要记住气温的分布规律。
攀登高峰
1. “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两句诗中蕴含的地理原理是( )
A. 不同纬度地带气温不同B. 同一纬度地带,海洋和陆地气温不同
C. 海拔越高,气温越低 D. 南方气温比北方气温高
2. 世界年平均气温的分布规律是( )
A. 从赤道向两极气温逐渐降低B. 同纬度地区,冬季陆地气温高,海洋气温低
C. 同纬度地区,海拔越高,气温也越高D. 北半球的气温比南半球高
3. “高出不胜寒”的原因是( )
A. 海拔高,气压低B. 海拔高,空气稀薄
C. 海拔每上升1000米,气温要下降0.6°C D. 海拔每上升1000米,气温要下降6°C
4. 纬度大致相同,拉萨的气温比成都低的原因是( )
A. 纬度因素 B. 地形因素 C. 洋流因素 D. 海陆因素
5. 下列关于气温的分布叙述正确的是( )
A. 低纬度地区的气温一定比高纬度地区气温高 B. 海拔高处比海拔低处气温高
C. 海洋上气温高于陆地上气温 D. 同一纬度地区,陆地和海洋气温不一定相等
拓展练习:影响气温分布的因素有哪些?新课标第一网
教学报告:
阜新二中__七__年级地理_学科学(教)案 八周一课时
课题: 降水和降水的分布(1) 设计者__康有为 评价组长签字______ 上课时间______
学习目标: 1. 了解降水与人们生产、生活的关系
2. 初步学会阅读降水量柱状图,并读图说出降水的变化规律
重点难点 读降水量柱状图,说出变化规律
情景链接: 前面我们学习了气温,这节课我们学习降水
自主学习
一.降水与生活
1. 降水:从大气中降落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统称为降水,其主要形式是________。
2. 降雨的等级划分为:小雨、________、大雨、________等不同等级。
3. 降水对人类的________和________有着重要影响。
二.降水的季节变化
1. 同一地方,一年内各月降水量有明显的________差别,不同地方,降水的季节差异________。
2. 一年内降水的季节变化通常用_____________来表示。(怎样判读)
合作探究 1. 读P47页4.15图完成活动1、2题
2. 完成填充图
小结提纲思维导图这节课我们主要学习了降水对人们生活、生产的影响以及降水的变化,最主要的是每个学生必须会读降水量柱状图 学生自己完成
攀登高峰
1. “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反映了( )
A. 降水量与气温的关系 B. 降水与农业的关系
C. 降水与工业的关系D. 降水与商业的关系
2.读下列“A、B两地各月降水量柱状图”,回答下列问题。
(1)A地 月份降水量最多,约为 毫米, 月份降水最少,约为 毫米。
(2)B地7月份降水约为 毫米,降水量最多的月份是 月。
(3)通过观察A、B两图,你知道两地降水各月分布的不同吗?
拓展延伸:完成P47页活动1、2题
教学报告:
新-课-标-第-一-网
阜新二中__七__年级地理_学科学(教)案 八周二课时
课题: 降水和降水的分布(2) 设计者__康有为 评价组长签字______ 上课时间______
学习目标 1. 知道世界降水的空间分布规律 2. 能了解影响降水的因素
重点难点 降水的分布及影响因素
导入: 这节课我们主要学习降水的分布及其影响因素
自主学习:1. 降水的分布通常用_________来表示,在同一条等降水量线上,各点的降水量_________。
2. 降水的分布规律: (结合图4.17)
(1)赤道附近降水_______,两极地区降水________。从赤道向两极逐渐_________(受_________影响)。
(2)南北回归线附近:大陆东岸降水________;大陆西岸降水________
沿海地区降水_______
(3)温度带 (受_______影响)
内陆地区降水_______
迎风坡降水_______
(4)山地 (受_______影响)
背风坡降水_______
(5)世界雨极_______,干极_______。
合作探究:
1. 读下列“世界年降水量分布图”,完成下列问题
⑴图中A点的降水量约 毫米,B点的降水量约 毫米,C点的降水量约 。
⑵由A、B、C三地的降水量分布,可知世界年降水量分布特点是:从赤道向两极 。
⑶图中D点的降水量约 ,比较B、D的降水量,可知中纬度地区沿海地区降水 ,
内陆地区降水 。
⑷图中E点的降水量约 ,
比较B、E的降水量,可知大陆东岸降水 ,西岸降水 。
2. 读图完成-
(1)年降水量最多的是图___(填字母),年降水量最少的是图____填字母)。
(2)降水的季节变化最大的是图____ (填字母)。从图中可以看出该地降水量最多的月份是 月。
(3)降水季节分配比较均匀的是____图(填字母)。
(4)与赤道附近和两极降水类型相符合的是____图、____图(填字母),与我国的降水类型相符合的是____图。(填字母)
小结提纲思维导图这节课我们主要学习了降水的分布及其影响因素,这也是我们必须掌握的。
攀登高峰:
1. 号称世界“雨极”的是下列哪个地区 ( )
A. 乞拉朋齐 B. 火烧寮
C. 吐鲁番盆地 D. 沙漠
2. 图中点A是 ,降水
A.背风坡,少 B.迎风坡,多 www.xkb1.com
C.背风坡,多 D.迎风坡,少
3. 赤道附近全年多雨,主要的影响因素是( )
A. 纬度因素 B. 海陆因素 C. 地形因素 D. 洋流因素
4. 地球上降水量最多的地带是( )
A. 温带大陆西岸 B. 回归线穿过地区的大陆西岸
C. 赤道及其两侧 D. 极地地区
5. 亚欧大陆的温带地区自西向东,降水的变化规律是( )
A. 多→少 B. 少→多 C. 多→少→多 D. 少→多→少
拓展延伸:书本P49、P50活动题。
学教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