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1《压强》教学设计
课题 9.1 压强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1.能通过实验,探究影响压力的作用效果的因素。2.建立压强概念的过程。3.会分析增大或减小压强的具体方法。
过程与方法目标:1.通过实验,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能力。2.能熟练写出压强公式、单位,并能用压强公式进行简单计算。3.会分析增大或减小压强的具体方法,并能解释与压强有关的物理现象。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通过实验, 对学生进行严谨的科学态度教育。会从生活走进物理。
教学重点 压力的作用效果;压强概念的形成。 教学难点 压强的概念及应用。
教学方法 实验探究法、观察法、归纳总结法
教学过程教学过程 内容与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依据
一、课前回顾、衔接新旧(1min)〖师〗前面我们学习了力的作用效果是什么?那么压力与形状有什么关系呢?二、目标引领、新课导入(2min)【展现教学目标】【新课导入】1.播放本节节首图。2.指导学生阅读课本第29页“想想议议”。3.播放视频:钉床碎大石杂技表演。三、点拨讲解、设置问题(15min)(一)压力展示下列图: 【问】它们所受的力有什么共同特点?(引导学生回答压力的作用点和方向)1.引导建立压力的概念:(1)压力定义:垂直压在物体表面的力叫压力。(2)压力作用点:被压物体的表面。(3)压力方向:垂直于受压物体表面且指向受压物体内部。(4)压力产生条件:物体之间接触且互相挤压(压力本质是弹力)。2.请同学们分别画出上面几种下物体所受重力的示意图。3.提问压力和重力的区别。(二)压力的作用效果压力重力区别定义垂直压在物体表面的力由于地球吸引而使物体受到的力产生原因挤压(本质是弹力)地球吸引方向垂直于物体表面指向被压物体竖直向下作用点被压物体表面物体的重心联系固体自由静止在水平面时,压力与重力大小相等。1.指导学生分别用较小的力和较大的力压气球,观察形变程度。问:形变程度与压力大小有什么关系?2.指导学生用笔尖和笔尾扎手。问:两手的感觉有什么不同,说明了什么?了解压力作用效果与受力面积的关系。3.探究影响压力作用效果的因素:(1)认识实验器材,设计实验方案,完成实验。(2)思考、讨论并回答:①本实验中怎样比较压力的作用效果? ②甲图和乙图相比,哪个因素相同?哪个因素不同?压力的作用效果有什么不同?是哪个因素造成的?③乙图和丙图相比,哪个因素相同?哪个因素不同?压力的作用效果有什么不同?是哪个因素造成的?(3)评估交流实验中不足(4)分析例题比较压力作用效果,类比速度引入压强(三)压强指导学生根据压强定义并利用课本写出压强公式: p=认识各字母的含义及公示的应用完成课本31页例题。【例题】一辆推土机重200000N,两条履带与地面的接触面积为5m2,求推土机对水平地面的压强是多少?推土机每平方米对水平地面的压力是多少?解:(四)怎么减小或怎大压强1.提出问题:(1)钉子、缝衣针为什么要做得很尖?刀刃为什么要磨得很薄?(2)铁轨下面为什么要铺放枕木?推土机为什么要装宽大的履带?2.指导学生阅读课本第31页和32页有关内容。回答:哪些地方要增大压强?哪些地方要减小压强?各用什么方法?四、兵教会兵、解决问题(10min)分钟讨论三的问题,并各自归纳总结。五、检查效果、教师点评(10min)提问各组,检查三、四问题。教师归纳总结并展示板书。 思考、讨论。学生齐读教学目标 学生观察与回答 学生讨论总结 学生结合桌上器材进行分组实验并观察、归纳总结学生默读学生阅读、总结。 激发学生思考问题 让学生明确本节学习方向 利用生活中的实例引起学生兴趣 培养学生理解分析能力联系生活实际,从生活走向物理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归纳总结能力 培养学生自学能力培养学生的合作交流的能力。
课堂小结 六、归纳总结、启发提升(5min)这节课我们探究了压强,知道了什么是压力及它的效果,学会了压强及增大、减小它的方法。通过简单实验,培养了学生的设计、配合、交流合作能力,也培养了学生的自学能力。
当堂练习 七、当堂练习、双基堂清(10min)完成课后练习1、2、3题及优佳学案相关习题。
板书设计 9.1 压强一、压力1.定义:垂直压在物体表面的力。2.压力与重力的关系:二、压强1.压力的作用效果:使物体发生形变 。 2.探究影响压力作用效果的因素:3.压强 (1)意义:表示压力的作用效果。(2)定义:物体所受压力大小与受力面积之比叫做压强。 (3)公式: p= (4)单位:帕斯卡(Pa),1 Pa=1N/m2 三、怎样减小或增大压强 (1)增大压强的方法: ①增大压力;②减小受力面积。(2)减小压强的方法:①减小压力;②增大受力面积。(3)在压强一定时,减小受力面积可以省力。
课后作业 完成课后第32页第4题。
课后反思 八、课后反思、提高教学(课后)本节课是力学学习过程的重要知识点,它是培养学生交流合作、理解分析的能力,所以我们要对它引起高度重视。
PAGE
3
共4页 第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