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川二中、临汝中学2021一2022学年度高二年级下学期期中考试
语文试题
(考试时间:150分钟
试卷满分:150分)
命题、审题:高二语文备课组
一、现代文阅读(36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一3题。
对城市而言,文明弹性是一个城市体在生存、创新、适应、应变等方面的综合状态、综合
能力,是公共性与私人性之间、多样性与共同性之间、稳定性与变迁性之间、柔性与刚性之间
的动态和谐。过于锦柔、松散,或者过于刚硬,密集,都是弹性不足或丧失的表现,是城市体
出现危机的表征。当代城市社会,尤其需要关注以下文明弹性问题。
其一,空间弹性。城市具有良好空间弹性的一个重要表现,是空间的私人性与公共性关系
能够得到较为合理的处理。任何城市空间都是私人性与公共性的统一,空间弹性的核心问题,
就是如何实现空间的公共性与私人性的有机统一、具体转换。片面地强调空间的公共性或片面
地强调空间的私人性,都会使城市发展失去基础。目前,人们更多地要求空间的私人性,注重
把空间固化为永恒的私人所有物、占有物,这种以私人化为核心的空间固化倾向,造成城市空
间弹性不足,正在成为制约城市发展的一个重要原因。
其二,制度弹性。一种较为理想的、有弹性的城市制度,是能够在秩序与活力、生存与发
展间取得相对平衡的制度。城市有其发展周期、发展阶段,对一个正在兴起的城市而言,其主
要任务是聚集更多的发展资源、激活发展活力。而对一个已经发展起来的城市而言,人们会更
为注重城市制度的稳定功能。但问题在于,即使是正在娲起的城市,也需要面对秩序与稳定的
问题;即使是一个已经发展起来的城市,也需要面对新活力的激活问题。过于注重某种形式的
城市制度,过于注重城市制度的某种自标,都是城市制度弹性不足、走向僵化的表现,都会纺
害城市发展。
其三,意义弹性。所谓城市的意义弹性,是指城市能够同时满足多样人群的不同层面的意
义需要,并能够使不同的意义与价值在总体上达到平衡与和诺,不断形成具体的意义共同性。
当一个城市体只允许一种、一个层面的意义存在时,这个城市体可能繁荣一时,但必然会走向
衰落。当一个城市体只能满足某一类人的意义追求、意义需要时,这个城市体也往往会丧失活
力。当一个城市体被某一类型的意义体系固化时,这个城市体往往不具有综合吸纳力、发展潜
力。启蒙主义的片面化,理性主义的片面化,世俗主义的片面化,神圣主义的片面化,都会导
致城市意义弹性的减弱,都会从根基处危害城市的健康可持续发展。
综上所述,保持城市的空间弹性、制度弹性、意义弹性,并以此为基础,把握城市的类型
构成与历史,建构城市命运共同体,对于城市社会的健康发展而言,是意义重大的。
(摘编自陈忠《城市社会:文明多样性与命运共同体》)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当前城市空间弹性核心的问题是缺乏有机统一,这使得城市发展丧失了基础。
B.己发展的城市和崛起中的城市都面临着激活活力的问题,也都需要有制度弹性。
C.城市的意义对不同的人群来说是不一样的,城市体需要一种抽象的意义共同性。
D,在诸多原因中,空间、制度及意义三者的弹性不足是影响城市发展的根本原因。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章在理论论证的过程中提及空间被私人性固化的现状,有其现实的指向。
B.文章区分了文明弹性的层面,也区分了城市体发展的阶段,论证结构清晰。
C文章注重分析具体概念的正反两面及相应的动态发展过程,具有辩证意味。
D.文章借助“文明弹性”的概念,论证了建构城市命运共同体的重要路径。
第1页共8页2021—2022 学年度高二年级下学期期中考试
语文试题答案
一、现代文阅读(36 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3 小题,9 分)
1.B 同 A 项相关的内容在文本第二自然段,根据文本,当前城市空间弹性的核心问题是“如何实现空间公
共性与私人性的有机统一、具体转换”。同 C 项相关的内容在文本第三自然段,文本原文为“不断形成具
体的意义共同性”,不是如该项所说的“抽象的意义共同性”。同 D 项相关的内容在文本第四自然段,根
据文本可知“是影响城市发展的根本原因”有误。正确答案是 B。
2.C。C 项中,“文章注重分析具体概念的正反两面”的说法是正确的,在文章中有体现,但“相应的动态
发展过程”则无明显依据,因此 C项是本题的正确答案。
3.A A 项说法在文本中找不到根据。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3 小题,12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4—6 小题。
4.C “在我国是最重要的新经济增长点”错误,原文是“逐渐成为全球范围内颇具潜力的新经济增长点
之一,于中国而言更是如此”,并不是“最重要的新经济增长点”。故选 C。
5.B A.“处于 2018 年以来最低值”“有望达到这几年最高点”错误,原文只说“受新冠肺是疫情影响,
2020 年科幻产业总值出现下降”“2021 年上半年科幻产业产值已达 362.92 亿元”,没有说“处于 2018
年以来最低值”“有望达到这几年最高点”,选项于文无据。
C.“在科幻影视产业中占据主流地位”错误,原文是“《流浪地球》《三体》等热门科幻 IP 的周边产品仍
占主流”,选项偷换概念。
D.“但也有不少现象级科幻电影”错误,原文是“我国的科幻产业仍旧处于起步阶段,三年来,现象级科
幻电影也只是等来了一部《流浪地球》,不足以满足公众期待”。
故选 B。
6.①加快科技创新,为科幻产业提供更多的动力和机遇。②发挥积极的市场培育作用,积极利用、聚集市
场资源,打造科幻全产业链,促进科幻产业全面发展。③加强科幻 IP 的培育、转化与全产业链布局,衍生
出多元化、系列化的科幻产品,让更多的优质科幻 IP 创造中国科幻产业的未来。④政府出台相应的政策,
加大对科幻产业的扶持力度。(答到任意三点即可,每一点 2分)
解析:根据材料二“科技的发展进步,为科幻产业提供着原始材料和动力。随着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
业变革加速演进,全球科技创新进入空前密集活跃的时期:人工智能、AR 等新技术的快速选代,为科幻产
业发展带来新机遇”可知,加快科技创新,为科幻产业提供更多的动力和机遇。
根据“科幻产业的长足发展,离不开积极的市场培育”“组建科幻产业联合体,致力于打造科幻全产
业链,促进科幻产业全面发展。随着市场容量不断扩大,科幻产业将集聚更多人才、资金、技术等资源”
可知,发挥积极的市场培育作用,积极利用、聚集市场资源,打造科幻全产业链,促进科幻产业全面发展。
根据材料三“科幻 IP 的培育、转化与全产业链布局,将成为中国科幻产业发展的关键”“一个好的科
幻 IP,能够依托国家、民族的优秀文化资源,衍生出多元化、系列化的科幻产品”可知,加强科幻 IP 的
培育、转化与全产业链布局,衍生出多元化、系列化的科幻产品,让更多的优质科幻 IP 创造中国科幻产业
的未来。
根据“2020 年,国家电影局印发了《关于促进科幻电影发展的若干盒见》,今年国务院印发的(全民
科学素质行动规划织要》中,更是明确提出要实施科幻产业扶持计划”可知,政府出台相应的政策,加大
对科幻产业的扶持力度。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3小题,15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7—9 题。
7.B (人和动植物之间不可能进行直接的对话和交流,作者借助拟人手法,通过知事自身的感悟,
来展示自然对人的浸染作用。只是生气,并没有恼羞成怒。)
8.第一处,局囿在四轮马车内,苦于没有下文,气闷烦躁(或者是愁苦)。第二处,进入林子,
头脑清醒不少,但受干扰,颇为气恼。第三处置身树林,面对干扰,无可奈何,只得随遇而安。(答
对一处给 2 分,结合文本情境的 1 分,心情表述 1 分。答第四处不给分)
9.①淡化故事情节。作者没有刻意构建复杂尖锐的矛盾冲突,而以知事先生进入树林的见闻感受
为行文脉络,情节平和舒缓。②虚化人物形象。文中虽以知事先生为主角,但大量笔墨却放在对
林中生物的描绘上,这种着意以环境衬托人物的写法,极大地丰富了作品的抒情容量和思想内涵。
③语言优美生动。文中描写细腻形象,整散句错落有致,拟人、排比等修辞运用自如,语言鲜活
灵动,极具感染力。④营造诗化意境。文章通过对林间各种生物的描绘,营造了一种愉悦、美好、
和谐的意境,使人、景、情相互交融,呈现出特有的诗情画意之美。(本题考查诗化小说的特点,
答对任意三点即给 6 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4 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 4小题,19 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10~13 题。
10.(3 分)C(臣下以揭帖进,朝廷以揭帖行,何异前代斜封墨敕?陛下宜远法帝王,近法祖宗,事之可
否,外付府部,内咨阁臣可也。)
11.(3 分)B(本文是指后一种。)
12.(3 分)A(他并未提出裁革的建议。)
13.(10 分)
(1)刘东山的这份奏议,每年使得光禄寺节省八十多万两银子。古人说有德行的人的话益处很大,说的就
是这个吧!(“岁”“省”“溥”“此之谓与”各 1分,句意 1 分。)
(2)皇帝默不作声,慢慢说:“闵圭只是太固执罢了,年高有德的人怎么能轻易抛弃?”最终答应了闵圭
的奏议(请求)。(“徐”“第”“老成”“竟”各 1 分,句意 1分。)
【参考译文】
先前,光禄寺负责供应内府,本来就有固定的数额。成化以来,内府人员逐渐增多,日常供应不足。
光禄寺就责成京城的邸户置办,导致邸户负累不堪。至此,刘大夏于是说光禄寺每日置办用度繁多浪费,
宰杀牲畜好几百,这样既耗费老百姓财力,又有损爱惜万物的仁心。皇帝为之悲伤,立即命令兵部侍郎,
同给事御史清理裁汰革除。光禄卿艾璞说:“刘东山的这份奏议,每年使得光禄寺节省八十多万两银子。
古人说有德行的人的话益处很大,说的就是这个吧!”然而宦官因此更加痛恨刘大夏。
弘治十六年春二月,皇帝下诏征取三十株河南牡丹,巡抚都御史孙需上疏认为不可,皇帝下令停止了
这件事。
弘治十六年夏五月,京师大旱,兵部尚书刘大夏趁机进言说:“兵政的弊端,没有完全革除。”请求
辞官归乡,未得到皇帝允许,并要他陈述所说的弊端。刘大夏分条上奏了十项,皇帝看过之后,赞许并采
纳了,命令主管官吏一一推行。皇帝又在便殿召见刘大夏,告诉他说:“遇到难以决断的事,总想召你来
商量,又担心超越你职权范围而作罢。以后有事情的实行或罢止,你可用揭帖呈上来。”刘大夏回答说:
“我不敢这样做。”皇帝问:“为什么?”刘大夏说:“我用揭帖上报朝廷,朝廷依据揭帖推行,这与前
朝的斜封墨敕有什么区别?陛下应该远的学习(历史上的)贤明的帝王,近的效法祖宗,事情能不能推行,
外边的交付朝廷各部门,内部的向阁臣咨询就行了。如果使用揭帖,对上对下都会有弊端,并且不可为后
世效法,我不敢顺从。”皇帝说好。又曾问:“天下何时太平?我如何才能做到像古代贤明的帝王一样?”
刘大夏回答说:“求天下太平不能太性急,凡是用人行政事务,就召集内阁,并与执政大臣商定执行,只
求合理而取得天下太平。”皇帝说:“刘健曾经推荐说刘宇有才华,可以担当大任。据我观察刘宇是一个
小人,怎么可以将所有的事都托付给内阁?”当时刑部尚书闵圭执法违抗了旨意,皇帝与刘大夏说到这件
事,非常生气,刘大夏说:“臣下执法,不过是效忠朝廷,闵圭所做的不值得感到怪异。”皇帝问:“古
代也有这样的事吗?”刘大夏回答说:“舜做天子,皋陶做法官,(舜的父亲瞽瞍杀了人,)把他(瞽嗖)
逮捕起来罢了。”皇帝默不作声,慢慢说:“闵圭只是太固执罢了,有德持重的人怎么能轻易抛弃?”最
终答应了闵圭的奏议(请求)。有一天,皇帝在御榻前召见刘大夏,皇帝往左右一看,近侍都退避离开。
奏事结束后,他们再回来。刘大夏应答时间长了,疲惫得起不来,皇帝命令太监李荣扶他出去。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 2 小题,9 分)
阅读下面这首清诗,完成 14—15 题。
14. C “颈联第一句实写眼前之景”错误。结合颔联的大雁的叫声分析,知道下霜的季节就要到了,千村
万户都响起捣衣声,开始制作冬天的衣服。“千村杵”是作者想象的,不是实写。故选 C。
15. ①悲秋之情:作者看到秋天萧瑟的景象,顿生感慨。②思乡之情:孤独寂寞,漂泊在外,孤身一人。
③为生计而愁:岁末为温饱奔波。④感慨年华老去:每年白发增加,越显苍老。(答出其中任意三点即可,
每点 2分)
解析:要抓住关键的情感词语“寂寞”“孤”“独”“愁”,抓住诗中意象“月”“雁”等,从首联、
颔联、颈联和尾联逐一分析,理解每一联的意思,读出各联的情感表达,然后分条概括其中蕴藏的思想感
情。
“山明落日水明沙,寂寞秋成感物华”一句中,先写明亮的落日和水,却马上转为萧瑟,接着写秋天
城市的萧瑟寂寞,感叹四周的美好景物已经变得苍凉,可以读出诗人的悲秋之情;
“独上高楼惨无语,忽闻孤雁竟思家”一句,“高楼”有遥望故乡之意,“孤雁”南归,引发诗人归
乡之情,“思家”一词更直接点出诗人的思乡之情;
“和霜欲起千村杵,带月如听绝漠笳”一句,写千家万户捣衣声衬托诗人漂泊在外的孤独,月下雁声
如“绝漠笳”的凄凉,更刻画出诗人漂泊在外的羁旅之思;
“我亦稻梁愁岁暮”一句写出诗人为“稻梁”而年年在外奔波,为又是一年结束而发愁,体现为温饱
奔波不断的愁苦;
“年年星鬓为伊加”句中 “星鬂”可知,诗人为自己增添白发而感慨,是在感慨年华老去。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 1 小题,6 分)
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1)舳舻千里,旌旗蔽空
(2)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
(3)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
三、语言文字运用(20 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7—19 题。
17.D【解析】“蔚为大观”意为丰富多彩,成为盛大的景象(多指文物、盛大的景象等);“蔚然成风”
形容一种事物逐渐发展、盛行,形成良好风气。“从而”表示结果或进一步的行动;“因而”表示结果,
更强调前后有明显的因果关系。“水到渠成”比喻条件成熟,事情自然成功;“顺理成章”指写文章或做
事,顺着条理就能做好,也指某种情况合乎情理,自然产生某种结果。“归根结底”指归结到根本上,“追
本溯源”指追究事物产生的根源。
18.A 【解析】A 项对应的【甲】句冒号使用错误。
19.D 【解析】文段中的语句存在以下问题:“抹平并且遮蔽”与“地域”搭配不当,根据语意,应搭配
“地域特征”;“全球化和互联网几乎抹平并且遮蔽了所有地域特征的时代”在句首作状语时缺介词,应
该在句首加上介词“在”;整个句子缺主语;“既是文学保持其源源不断的生命力的不二法门,更是文学
抗拒同质化的唯一途径”递进关系的语序不当。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 2 小题,11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20—21 题。
20.(6 分)
①彰显了中国科技自强精神
②“天宫课堂”从内容来看
③就是一个激发壮志豪情过程
(每空 2 分,大意相同即可)
21.(5 分)因为“天宫课堂”彰显了中国科技自强自立,激荡了青少年的爱国激情,激发了中国人的壮
志豪情,所以它是一堂爱国主义教育公开课。
(①因果连词正确,计 1分;②前一句包含“天宫课堂”的三个意义,计 2分,如果前一句只表达了
“天宫课堂”的两个或者一个意义,不给分;③后一句要包含是一堂爱国主义教育公开课的意思,计 2 分)
四、写作(60 分)
2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 分)
【审题立意】
这是一道任务驱动型材料作文,材料第一段话概括了 08 年夏季奥运会和 22 年冬季奥运会共同的
特点——独特创意和美轮美奂的场景,并以此引出下文两者的不同。第二段话展示的是 2008 年奥运
会开幕式的特点,2008 年奥运因那时中国要向世界展示拼搏的奋发状态,讲述侧重在于“我”,即我
的历史、我的风采、我的成就等独属中国的文化和气质。第三段话展示的是 2022 年冬奥会开幕式的
情况,2022 年奥运会则站在一个新的高度,要传递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中国倡议”——我们一起
向未来,因而讲述侧重由“我”转变为“我们”。依此材料也限定了“我”和“我们”的内涵分别为
“独属中国的文化和气质”“人类命运共同体”,写作任务则提出从“当代青年”这个角度思考以上
材料给你的启示,作为新时代的中国青年,该如何理解和对待这种转变。
由此可知,材料的写作重心在于分析两届奥运会讲述角度从“我”变成了“我们”的原因和意义,
并以此结合青年人自身发展的特点生发阐述。要注意的是材料并没有通过否定讲述“我”来肯定讲述
“我们”,而是通过肯定讲述“我”更加凸显讲述“我们”的价值和意义。换句话说,只有讲述好了
“我”,才能讲述好“我们”,讲述好“我”是讲述好“我们”的前提或先决条件:如果说展现独属
中国的文化和气质是“我美”的话,那么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各美其美”“美美与共”。因而,
为什么“我们”要“一起向未来”、“我们”如何“一起向未来”是文章感悟和思考的侧重点。其次,
材料在分析两届奥运会讲述角度不同的原因时是浅层的概括性的,需要学生在写作时结合时代特点深
入分析。例如:2008 年重在讲“我”,是因为当时我国经过三十年的改革开放,国力增强、百姓安康,
急于向世界展示成就,让世界能够认识、了解到历史从未中断之中国的现代属性,从而获得世界的认
可,在其中有真正融入世界的心理渴求;2022 年重在讲“我们”,是因为疫情深刻地改变了世界,再
加上潜在的战争危机,当下意识形态的对立、气候环境问题以及信息技术发展带来的挑战等,使得世
界的发展有了更多的不确定性,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倡议则体现了共同发展、抵抗不确定性的内在
需求。那么讲述角度的变化、发展,蕴含着我国逐渐修复的文化自信以及因经济、文化建设而逐渐增
强的大国担当意识。
弄清几层关系:“我”与“我们”的关系与界定
第一、两者的概念
2008 年的“我”指的是中国,2022 的“我们”指的是包括中国在内的全世界所有国家,不能把
“我”和“我们”的含义狭隘地理解为个人与集体、个人与国家的关系。
第二、两者的辩证关系
两者不是非此即彼,不是通过否定其中一方来肯定另一方。两者是变化发展的关系,要用发展的
眼光来动态看待“我”和“我们”。材料通过展现两次开幕式讲述角度的变化来凸显当下提倡共同发
展,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念的价值和意义,从两者来看,重点应该放在“我们”,因为“我们”
是发展的新阶段,重点讨论为什么要一起走向未来,如何一起走向未来。
第三、弄清转变的原因和意义影响。
要从发展的眼光,联系当时的时代背景来探讨从“我”到“我们”转变的深刻因素。
2008 年奥运会展现的是中国特有的文化和气质,那是展示中国这个东方文明古国的个性,让世界
认识中国,了解中国,从而认可中国,当时的中国还处在发展的阶段,国力不是很强,国际威望不是
很高,需要通过这种方式向世界宣告中国。
而 2022 年冬奥会,中国已不断强大,综合国力增强,国际威望日益提高,我们当以大国担当和
放眼全球的形象展现,我们着眼于全人类的共同发展,美美与共,天下大同,我们引领着世界各国共
同发展。
可能的立意可以如下:
1. 以当代青年的身份视角观察、思考两次奥运会开幕式讲述角度由“我”转变为“我们”的原
因,抒写自己的感悟。
2. 由两次奥运会开幕式讲述角度由“我”转变为“我们”映射写作者作为当代青年的成长经历,
抒写自己的思考。
3. 由“我们一起向未来”观照自己所处的世界、国家、社会的发展,思考人类命运同体的构建
原因、途径或形态。
4. 无论是文化自信、担当意识,还是共同发展、团结等立意,都要放到具体写作语境中考量,
都不能脱离材料或者“当代青年”所给的情境。
【评分说明】
一、评分原则评分须坚持内容与形式相统一的原则,注重考查学生写作基本能力。不唯立意定高
下,要从审题、立意、选材、结构、语言、文体诸方面进行全面衡量、综合评分。
二.特殊作文判分
1、全篇全部在谈“我”,或者 2/3 的篇幅都在谈“我”,或者对“我”的解读脱离材料的“独
属中国的文化和气质”,原则上不超过 36 分。
2、不谈从“我”到“我们”的变化的原因,只谈“我们一起向未来“的意义,原则上不超过 40
分。
3、在谈到变化的意义时不能结合当代青年人的身份特点,原则上不超过 45 分。
4、在分析奥运会讲述角度从“我”转变为“我们”时,不能站在人类命运共同体这个高度来理
解,而只诠释为中国人民内部的凝聚力,原则上不超过 50分。
三、判分等级:
建议 42 分切入。一类卷 54分以上;二类卷 48~53 分;三类卷 42~47 分;四类卷 36~41 分;
五类卷 24~35 分;六类卷 23 分及以下。
类别分值 审题立意 语言表达 主要特征提示
一等卷 48~ 一等上 54 审题精准, 语 言 有 特 充分体现主题的内涵,基于材料生发观点。
60 分以上 立意深刻或 色,言近旨 文章有灵气,角度选择精当,结构精巧独
新颖。 远,言简意 特。侧重议论的,能紧扣主题形成独到的
丰 观点,有层次展开,例证和议论精准、灵
动、深刻、情理相融,思维品质突出;侧
重叙述的,感情真挚,能选择个性化的奋
斗细节巧妙展开,有独特的构思,鲜活的
语言,形象丰满,意境深远。
一等下 48- 审题准确, 语言通畅、 能体现主题的内涵,基于材料生发观点。
53 分 立意清晰, 连 贯 、 得 文章有亮点,层次分明。侧重议论的,观
有见识。 体,言能尽 点正确,角度恰当,说理透彻,有逻辑性;
意 侧重叙述的,能聚焦某个现象,主旨准确,
有生活气息,有形象和意境。
二等卷 36~ 二等上 42 审题比较准 语言通顺, 能体现主题的主体内涵,基于材料生发观
47 —47 分 确,立意比 言能达意 点。思路清晰,结构完整。侧重议论的,
较清楚 观点明确,用例正确,说理清晰;侧重叙
述的,主旨明确,叙事完整。
二 等 下 3 审题基本清 语 言 大 致 基本能体现主题的主体内涵。侧重议论的,
6~41 楚,立意基 通顺,偶有 观点大致成立,论证不够有力;侧重叙述
本清楚 不 尽 规 范 的,主旨大致明白,结构基本完整。
准确之处。
三等卷 24— 三等上 30 审 题 不 完 语 言 不 够 体现了主题的部分内涵,侧重议论的,观
35 分 —35 整,立意不 通顺,偶有 点大致成立,论证不够有力;侧重叙述的,
清晰 不 尽 规 范 主旨大致明白,结构基本完整。
准确之处。
三等下 貌合神离 语言拙劣, 材料理解不当,貌似相关实则无关,写作
24—29 多有语病、 水平较差。
标点随意。
四等卷 自说自话 语言粗俗、 全然不顾材料,写作水平差。
0~23 混乱,基本
功差。
四、个案处理
1、确认抄袭的,其中二分之一篇幅与原作相同的,原则上不超过 23分;三分之二篇幅与原作相
同的,原则上不超过 10分;内容基本相同的,最高不超过 5分。
2、完篇而字数不足,正常评分之后,再扣字数不足分,每少 50 字扣 1分,扣满 3分为止;明显
未完篇的文章,视篇幅和内容的实际情况而定,但最高不能超过 40 分(不满 100 字,0~4分;200
字左右,5~8分;300 字左右,9~15分;400 字左右,16~20 分;500 字左右,21~25 分;600 字
左右,26~30 分);未完篇的文章不再扣字数不足分。
3、游戏人生、语言格调低下的“问题卷”,评分最高不得超过 30 分;凡思想情感庸俗低下,即
使切题完篇,评分最高不得超过 20 分;如果内容恶俗不堪,评分最高不超过 10分。
4、卷面、错别字扣分,每错(别)一字扣 1分,扣满 5分为止。6、不写作文题目的,扣 2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