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中考历史二轮复习:专题01 中国古代政治-(精品课件+背诵清单+中考演练)

文档属性

名称 2022年中考历史二轮复习:专题01 中国古代政治-(精品课件+背诵清单+中考演练)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3.2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2-04-24 14:57:10

文档简介

(共25张PPT)
专题01:中国古代政治史
2022年
中考二轮复习精品课件
Conents
目录
中考二轮复习




知识网略
考点梳理
知识拓展
链接中考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
早期国家政治制度
(奴隶制社会)
(封建制社会)
(前2070年—前476年)
(前221年—1912年)
夏、商、周
战国、秦
清朝
(汉唐宋元)
形成
发展
顶峰
禅让制 分封制
知识网略
1.早期的政治制度
禅让制
世袭制
尧、舜、禹时期一种民主推举部落联盟首领的办法,其基本原则是选贤任能。
约公元前2070年,禹建立了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王朝一夏朝。启承父位,世袭制代替了禅让制,“公天下”变成了“家天下”.
考点梳理



传 贤
传 子
禅让制
王位世袭制
原始社会
奴隶社会
天下为公
公天下
大同之世
天下为家
家天下
小康之世
1.早期的政治制度
分封制
为巩固统治,西周天子将宗亲和功臣等分封到各地做诸侯,授予他们土地和人民,诸侯必须定期朝觐、交纳贡赋、服从周王调兵。
意义:巩固了统治,扩大了控制范围。
周代的贵族等级分为天子、诸侯、卿大夫、士。
考点梳理
卿大夫

天子
诸侯
2.中央集权
秦朝
刺史制度
文官管地方;三年一换制度;财权归中央
西汉
宋朝
元朝
郡县制
明朝
行省制度
设“三司”
中央集权不断加强
考点梳理
君主专制
中央集权





郡县制
郡国并行
推恩令
节度使
设通判
收精兵
重文官
行中书省
皇帝制度
三公九卿
内外朝
三省六部
两府三司
中书省/宣政院
2.中央集权
秦朝
郡县制,中央直接管理。全国36郡(行政长官为郡守),郡下设县(县令或县长)。郡县长官由朝廷直接任免。开创了我国历代王朝地方行政的基本模式。
西汉
汉武帝建立刺史制度,把全国划分为13个州部,每州部派刺史一名,监视地方。
考点梳理
皇帝
中央政府
三公九卿制




郡守
县长或县令
三老、有秩、啬夫、游徼
里正
交通要道上十里设一亭
治民,管理财政、司法、狱讼和兵役
受命中央
督责地方
2.中央集权
宋朝
宋太祖,派文臣担任地方长官,实施三年一换的制度;
设置转运使,把地方财赋收归中央。
元朝
行省制度,下设路、府、州、县。影响深远。
中央—中书省(山东、山西、河北等,称“腹里”)
地方—岭北、辽阳、河南、陕西、四川、甘肃、云南、江浙
江西、湖广,10个行省
其他地区—吐蕃、畏兀儿
考点梳理
2.中央集权
明朝
朱元璋取消中书省,设立“三司”,分散行省的权利。
布政使司—掌民政和财政
按察使司—掌司法 三司长官由中央任命
都指挥使司—掌军务
考点梳理
3.君主专制
秦朝
推恩令、独尊儒术
控兵权,分化事权,重文轻武
西汉
宋朝
明朝
皇帝制,丞相、太尉、御史大夫
清朝
废丞相,权分六部
设军机处
君主专制不断强化
隋唐
三省六部制
考点梳理
3.君主专制
秦朝
皇帝制(秦始皇)
考点梳理
皇帝
太尉
丞相
御史大夫
奉常
郎中令
卫尉
太仆
廷尉
典客
宗正
治粟内史
少府
三公
九卿
3.君主专制
西汉
接受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把儒家学说立为正统思想,使儒家忠君守礼的思想成为大一统政权的精神支柱。
汉武帝
思想上
政治上
经济上
采纳主父偃的“推恩”建议,瓦解诸侯国的势力。
铸币权收归中央,统一铸造五铢钱;盐铁专卖;统一调配物资,平抑物价。
考点梳理
3.君主专制
隋唐
三省六部制,不断演变,至隋唐体制完备,影响深远。
考点梳理
皇帝
尚书省
门下省
中书省
唐朝中央的三省六部制
户部
礼部
吏部
兵部
刑部
工部
决 策
执 行
审 议
官吏的任免和考核
户籍、土地、赋税
主管礼仪科举等
军政
刑狱
国家的工程建设
3.君主专制
宋朝
分化事权,削弱相权。
多人、多机构,分割宰相的权力。
宋太祖
政治上
军事上
重文轻武
解除高级将领的兵权,控制了军队;频繁调动军队将领,兵不识将,将不专兵。
形成文臣统兵的格局
意义:扭转了五代十国时期尚武轻文的风气,杜绝了武将跋扈和兵变政移的情况发生,有利于政权的稳固和社会的安宁。
考点梳理
宋太祖
3.君主专制
明朝
明太祖朱元璋,废除了丞相制度和中书省,六部直接向皇帝负责;
设立厂卫制度,朱元璋设立锦衣卫,明成祖设立东厂,是皇帝的耳目和爪牙。
考点梳理
3.君主专制
清朝
满洲贵族组成的议政王大臣会议,制约皇权
清朝初期
康熙
雍正
乾隆
设立南书房,绕过议政王大臣会议
军机处,由临时到常设机构,军政大事完全由皇帝裁决
撤销议政王大臣会议
考点梳理
4.选官制度-科举制度
隋文帝开始用分科考试的办法选拔官员;
隋炀帝时设进士科,标志着科举制正式确立。
确立
唐太宗增加科举考试科目,进士科成为最重要的科目;
武则天大力发展科举制,创立殿试制度。
完善
科举制的创立,是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一大变革,加强了皇帝在选官和用人上的权力,扩大了官吏选拔的范围,使有才学的人能够由此参政,促进了社会阶层的流动,同时也推动了教育的发展。科举制成为历朝选拔官员的主要制度,一直维持了约1300年。
隋朝
唐朝
考点梳理
4.选官制度-科举制度
明朝
清朝
明朝提倡尊孔崇儒,实行八股取士,考试内容仅限于四书五经,禁锢了思想,脱离实际,无法培养实际能力。
僵化
1905年,废除科举制。
废除
考试的题目必须来自“四书”“五经”;
考生对题目的解释,必须以朱熹的《四书集注》为标准,不得自己随意发挥;
对考试答卷的文体格式、段落划分,都有严格的规定,要求答卷由八个部分组成,称为“八股文”。
1902年,废除八股文;
1903年,决定逐步废除科举制;
1905年,清政府停止科举考试,科举制度存在约1300年。
考点梳理
秦统一后,建立起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中央集权国家。历代王朝加强中央集权,促进了各地区经济文化的交流,促进了各民族间的交往和融合,逐步巩固了统一多民族国家,到清朝奠定了现在的疆域。
2. 秦始皇、汉武帝、唐太宗、元世祖、康熙帝、乾隆帝等是为多民族统一国家作出杰出贡献的人物。
3. 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国家制度,一方面有利于多民族统一国家的巩固;另一方面容易产生腐败和暴政,不利于社会的发展。
知识拓展
4.归纳中国古代政治制度演变历程的特点。
答:中央集权不断加强,或君主专制不断加强,或皇权不断加强。
5.归纳中央集权制度对我国历史发展的积极作用。
答:①维护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一和发展;
②一定程度上为抵御外国侵略提供了保障;
③在很长时间内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发展。
知识拓展
郡县制和分封制的比较:
相同点:
目的:
性质:
都是为了加强对地方的控制,巩固统治。
都是中国古代重要的地方行政制度。
不同点:
分 封 制 郡 县 制
官员产生方式
划分标准
影 响
世袭产生
皇帝任免
以血缘关系为基础
按地域划分
易形成分裂割据
有利于维护国家的统一
知识拓展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作用
(1)积极作用:有利于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有利于社会安定、经济发展和文化繁荣。
(2)消极作用:强化了皇权,禁锢了思想,扼杀了人才和社会创造力,减缓了社会的发展步伐,是造成近代中国落后于西方的主要原因之一。
知识拓展
(2021·湖南中考真题)秦、隋两代均“二世而亡”,存在的时间很短,但是却都进行了重大的制度创新。以下能证明这一观点的是
A.皇帝制度科举制 B.郡县制行省制
C.独尊儒术科举制 D.都江堰大运河
(2021·内蒙古中考真题)科举制度实行了约1300年,对中国乃至世界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相对来说,它是公平、公开及公正的。明清两朝,不少有特殊成就的人,未能通过科举考试,如宋应星李时珍、曹雪芹等。有关科举制,下面解读错误的是
①隋文帝时,科举制正式创立②唐朝时科举制得到了完善
③宋朝重视文教事业,改革和发展了科举制
④清朝时期的八股取士埋没了很多人才
A.①③ B.③④ C.①④ D.②④
A
C
中考链接
(2021·山西中考真题)《荀子.儒效篇》记载:“(周公)兼制天下,立七十一国,姬姓独居五十三人。”这一史料所反映的政治制度是
A.禅让制 B.世袭制 C.分封制 D.郡县制
(2021·湖南郴州市·中考真题)西周末年,周幽王为博褒姒一笑,不顾众臣反对,数次点燃烽火,使各路诸侯长途跋涉,匆忙赶去救驾。结果,被戏而回,各诸侯懊恼不已。周幽王能数次戏弄诸侯源于分封制下( )
A.诸侯要向周王进献贡物 B.诸侯需要加强地方控制
C.诸侯需要扩大统治范围 D.诸侯需要服从周王调兵
C
D
中考链接
(2021·福建中考真题)通过分封制度,“周人终于建立了一个拥有广袤领土的强大国家”,使西周王朝的统治触角伸向了遥远的地方。据此可知,分封制
A.强化了诸侯权力 B.扩大了统治范围
C.加速了西周灭亡 D.确立了君主专制
(2021·江西中考真题)秦开创的体制包含三大要素:君主“独制”,地方集权于中央,以及官僚任免而不得世袭。材料中“体制”的创立
A.奠定了中国封建政治制度的基本格局 B.确立了儒学的主导地位
C.标志着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发展到顶峰 D.导致阶级矛盾严重激化
B
A
中考链接专题01 中国古代的政治制度
【知识梳理】
知识点一:禅让制
1、内容:相传在皇帝之后,尧、舜、禹依次成为部落联盟的首领,当时实行禅让制,即将部落联盟首领的位子传给贤德之人。
2、表现:尧舜禹的传说是禅让制的具体体现。
知识点二:分封制
含义 周天子把一定的土地和人口,分别授予王族、功臣和先代贵族,让他们建立诸侯国,拱卫王室。
对象 同姓王族、异姓功臣、先代贵族
内容 ①权利:诸侯在封国内享有世袭统治权(用人权、行政权、财政权、军事权) ②义务:定期朝贡、并提供军赋和力役 (镇守疆土、随从作战、交纳贡赋、朝觐述职)
知识点三:秦朝中央集权制度
1、秦的统一:公元前221年,秦王嬴政统一全国
2、秦朝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的形成
①中央:皇帝制度的创立与丞相、太尉、御史大夫的设置
②地方:实行郡县制;郡县长官由皇帝直接任命。
3、影响
①这套政治制度基本符合当时社会经济状况及其发展要求,对于巩固国家统一、维护封建统治基础,促进社会经济与文化的发展起了重大作用。
②它奠定了中国两千多年封建政治制度的基本格局,为历代封建王朝所沿用,且不断加强与完善。
知识点四:汉朝刺史制度、隋唐三省六部制
1、汉朝:刺史制度
①目的:为了巩固国家统一,强化皇权,加强对地方的控制。
②表现:将全国划分为13个州部,各置刺史一人,代表中央监察地方。
2、隋唐:三省六部制
内容 ①三省:中书省(起草诏令)、门下省(审议)、尚书省(执行) ②六部:吏部、户部、礼部、兵部、刑部、工部
作用 三省六部有明确的分工和职责,三省既合作,又相互牵制和监督。相权一分为三,分散了相权,加强了君权,进一步加强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知识点五:宋太祖强化中央集权的措施
1、军事上:解除禁军将领的兵权,牢牢地控制了军队;控制对军队的调动,使禁军将领有握兵之重而无发兵之权;还经常调换军队将领,定期换防。
2、政治上:在中央,采取分化事权的办法,削弱相权;宰相之下设置相当于副宰相的若干人,与宰相共同议政;设立多重机构,分割宰相的军政、财政大权。在地方,派文臣担任各地州县的长官,并频繁调动,三年一轮换;在各州府设置通判,以分知州的权力。
3、财政上:取消节度使收税的权力;设置转运使,把地方财赋收归中央。
4、重视文官:宋太祖重用文官掌握军政大权,宋太宗继续采取抑制武将、提升文官地位的政策,文臣统兵的格局逐渐形成,文官担任中央和地方的要职,甚至主持军务,武将受到多方面的牵制。
5、影响:宋朝把中央集权强化到前所未有的程度,皇权大大加强。
知识点六:元朝的行省制度
1、行省制度
(1)背景:元朝建立后,忽必烈确立了君主专制的中央集权制度。
(2)措施:①在中央,由中书省掌管全国的行政事务,下设吏、户、礼、兵、刑、工六部,分管各项政务;设枢密院负责全国的军事事务;设御史台负责监察事务;②在地方:把山东、山西和河北称作“腹里”,直属于中书省;除吐蕃、畏兀儿地区外,设置了岭北、辽阳等10个行省,行省下设路、府、州、县。
(3)影响:行省制度在历史上影响深远。
2.元朝对边疆地区的管辖
(1)原则:为了对辽阔疆域进行有效的治理,根据各地区情况,采取因地制宜的方式。
(2)措施
①在东北、西北、东南、西南等地区设置相应的管理机构,加强中央对这些地区的统治。如在东南地区,设置澎湖巡检司,负责管辖澎湖和琉球,这是历史上中央王朝首次在台湾地区正式建立的行政机构。
②对西藏的管辖:蒙古贵族招降吐蕃,吐蕃各地归附蒙古,开始在西藏调查户口,设置驿站;元朝建立后,将西藏划为单独的行政区,由宣政院直接管辖,掌管西藏的军民各项事务。
③设置地方机构,征收赋税,屯驻军队,实行完整而有效的管理。
(3)意义:西藏正式成为中央直接管辖下的一个地方行政区域。
知识点七:明朝强化皇权
1.朱元璋强化皇权
(1)目的:为了巩固统治,强化皇权。
(2)措施:①在地方:取消行中书省,设立“三司”,使行省的权力分散;分封诸子为王,驻守各地,监控地方,巩固皇室。②在中央:废除丞相制度和中书省,提升了吏、户、礼、兵、刑、工六部的职权,六部直接向皇帝负责;将军队调动和武官任命的权力统归兵部,皇帝直接掌握军事大权。③“厂卫”:为监视官民,朱元璋设立锦衣卫,后来明成祖成立东厂,成为皇帝的耳目和爪牙。
(3)特点:地方和中央的各个部门,既互不统属,又互相牵制,各自直接向皇帝负责。
(4)作用:使皇权高度集中,君主专制大为加强。
2.科举考试的变化
(1)内容:明朝提倡尊孔崇儒。规定考试的题目必须来自“四书”“五经”;对题目的解释,必须是以朱熹的《四书集注》为标准,不得随意发挥。
(2)形式:明朝科举对考试答卷的问题格式、段落划分,都有严格规定,被称为“八股文”。
(3)危害:内容空疏,形式呆板,脱离实际,禁锢思想,被录取后成为皇帝旨意的顺从者。知识点八:清朝君主专制的强化
1.军机处的设立
(1)背景:清朝初期,一切军国大事都要经过议政王大臣会议讨论。
(2)过程
①康熙时设立南书房,绕开了议政王大臣会议。
②雍正年间,设立辅助皇帝处理政务的最重要的中枢机构军机处,议政王大臣会议名存实亡。
③乾隆时期,撤销议政王大臣会议。
(3)影响:使君主专制进一步强化。
2.文字狱与文化专制政策
(1)文字狱
①含义:清朝统治者非常注重从思想领域严密控制知识分子。从知识分子的文章、诗词中摘取只言片语,加以歪曲解释,再借题发挥,罗织罪状,制造大批冤狱,祸及亲友。
②影响:造成了社会恐怖,摧残了人才,禁锢了人们的思想言论 ,严重阻碍了思想、学术的发展和进步。
文化专制政策:为了维护集权统治,在文化上实行专制政策。一方面提倡尊孔读经,另一方面对全国书籍进行全面检查,收缴禁书并销毁。
一、选择题
1.(2021·山西中考真题)《荀子.儒效篇》记载:“(周公)兼制天下,立七十一国,姬姓独居五十三人。”这一史料所反映的政治制度是
A.禅让制 B.世袭制 C.分封制 D.郡县制
2.(2021·江苏中考真题)尧年老时,根据推举和他对舜的考察,由舜继承其位。禹因治水有功,又被舜推荐为继任者。这种做法称为( )
A.禅让 B.世袭 C.分封 D.专制
【答案】A
【详解】
根据所学可知,尧年老时,根据推举和他对舜的考察,由舜继承其位,禹因治水有功,又被舜推荐为继任者,这种民主推举部落首领的做法称为禅让,故A符合题意;启创立世袭制,分封制是周朝的地方行政机构,专制和民主相对,故BCD均不符合题意。故选A。
3..(2021·湖南郴州市·中考真题)西周末年,周幽王为博褒姒一笑,不顾众臣反对,数次点燃烽火,使各路诸侯长途跋涉,匆忙赶去救驾。结果,被戏而回,各诸侯懊恼不已。周幽王能数次戏弄诸侯源于分封制下( )
A.诸侯要向周王进献贡物 B.诸侯需要加强地方控制
C.诸侯需要扩大统治范围 D.诸侯需要服从周王调兵
4.(2021·福建中考真题)通过分封制度,“周人终于建立了一个拥有广袤领土的强大国家”,使西周王朝的统治触角伸向了遥远的地方。据此可知,分封制
A.强化了诸侯权力 B.扩大了统治范围
C.加速了西周灭亡 D.确立了君主专制
5.(2021·北京中考真题)某同学梳理北京历史沿革(如下表)。与这三个朝代相对应的制度是
西周 秦 元
属于燕国 分属广阳郡、渔阳郡等 隶属于中书省
A.分封制、行省制、郡县制
B.郡县制、行省制、分封制
C.行省制、分封制、郡县制
D.分封制、郡县制、行省制
6.(2021·浙江中考真题)《史记》记载:“汉定百年之间,亲属益疏,诸侯或骄……大者叛逆小者不轨于法”。汉武帝为此采取的措施是
A.统一铸造货币 B.建立刺史制度
C.发兵北击匈奴 D.颁布“推恩令”
7.(2021·山东中考真题)观察漫画,它反映的历史信息是
A.首创县制,派员管理 B.学术繁荣,百家争鸣
C.实现统一,创新制度 D.名为推恩,实夺其权
8.(2021·江西中考真题)秦开创的体制包含三大要素:君主“独制”,地方集权于中央,以及官僚任免而不得世袭。材料中“体制”的创立
A.奠定了中国封建政治制度的基本格局 B.确立了儒学的主导地位
C.标志着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发展到顶峰 D.导致阶级矛盾严重激化
9(2021·贵州中考真题)适合作为下列一组材料主题的是( )
材料 出处
王初并天下,自以为德兼三皇,功过五帝,乃更号曰“皇帝” 《资治通鉴》
御史大夫,秦官,位上卿……掌副丞相 《汉书·百官公卿表》
分天下以为三十六郡,郡置守、尉、监 《史记·秦始皇本纪》
A.秦灭六国,结束战乱 B.秦朝法律严苛,赋税沉重
C.秦朝确立中央集权制 D.秦朝疆域辽阔,人口众多
10.(2021·山东聊城市·中考真题)《史记·李斯列传》载:“使秦无尺土之封,不立子弟为王、功臣为诸候者,使后无战攻之患。”这评价的是( )
A.分封制 B.郡县制 C.皇帝制 D.世袭制
11.(2021·北京中考真题)某同学梳理北京历史沿革(如下表)。与这三个朝代相对应的制度是
西周 秦 元
属于燕国 分属广阳郡、渔阳郡等 隶属于中书省
A.分封制、行省制、郡县制
B.郡县制、行省制、分封制
C.行省制、分封制、郡县制
D.分封制、郡县制、行省制
12.(2021·北京中考真题)以下是中国古代一位历史人物年谱(部分)。对此解读正确的是
公元前 141年 公元前 136年 公元前 129年 公元前 127年 公元前 118年 公元前 87年
即皇帝位 置五经博士 派卫青等北击匈奴 颁布“推恩令” 下令铸造五铢钱 崩,葬于茂陵
A.该年谱用年号纪年
B.秦始皇开创了皇帝制度
C.该帝王在位35年
D.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王朝
13.(2021·湖南中考真题)秦、隋两代均“二世而亡”,存在的时间很短,但是却都进行了重大的制度创新。以下能证明这一观点的是
A.皇帝制度科举制 B.郡县制行省制
C.独尊儒术科举制 D.都江堰大运河
14.(2021·内蒙古中考真题)科举制度实行了约1300年,对中国乃至世界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相对来说,它是公平、公开及公正的。明清两朝,不少有特殊成就的人,未能通过科举考试,如宋应星李时珍、曹雪芹等。有关科举制,下面解读错误的是
①隋文帝时,科举制正式创立
②唐朝时科举制得到了完善
③宋朝重视文教事业,改革和发展了科举制
④清朝时期的八股取士埋没了很多人才
A.①③ B.③④ C.①④ D.②④
15.(2021·湖南衡阳市·中考真题)如下图是我国古代两个朝代的国家机构设置示意图,其变化反映了( )
A.中央集权制度建立 B.君主专制不断强化
C.地方行政机构精简 D.丞相权力不断增强
1.(2021·黑龙江中考真题)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
公元前221年,秦国完成了统一大业,建立秦朝。秦实现统一后,为加强对全国的统治,创立了大一统的中央集权制度。在地方上将全国分为36部……在郡下设县。
材料二
汉武帝把儒家学说立为正统思想,使儒家忠君守礼的思想成为大一统政权的精神支……从此儒学居于主导地位,为历代王朝所推崇,影响深远。
材料三
朱元璋建立明朝后,为了巩固统治,他在积极恢复发展社会经济的同时,在政治上采取一系列措施,从地方到中央全面改革官制,以强化皇权。
材料四
清康熙、雍正和乾隆三朝,经常从知识分子的文章、诗词中摘取只言片语,加以歪曲解释,再借题发挥,罗织罪状,制造了大批冤狱,很多人国此被处死,连亲属、师友都受到边害。
(1)材料一中,为“秦国完成统大业”奠定基础的重要变法是什么?秦朝建立后在地方上实行什么制度?
(2)材料二中,汉武帝为了实现思想上的大一统,接受了董仲舒的建议,把儒家学说立为正统思想。这一建议是什么?
(3)材料三中,朱元璋为进步集中权力,在中央废除了以往长期存在的哪种制度和哪机构?
(4)材料四中,清朝统治者禁铟人们思想的这种做法,被人们称为什么?
2.(2021·山东中考真题)三千多年前,“中国”被镌刻于方寸之间;三千多年后,“中国”成.为中华儿女自信、自豪的源头。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图为周成王五年(公元前1038年)所铸青铜器“何尊”铭文,其中提到周武王克商后,决定建都于天下的中心,“宅兹中国”。这是关于“中国”一词最早的记载。
——据《宅兹中国》
(1)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概述当时“中国”的政治状况。
材料二在古代历史上,“中国”一词既是地域概念,又用来指称政权,同时又是一种美称。不仅汉族政权自称“中国”,少数民族政权也自称“中国”,“中国”的概念存在一种复数现象。元朝实现了从复数“中国”到单数“中国”的转变,到了清朝,“一个中国”的概念及其疆域最终形成和确立下来。
——据《从复数“中国”到单数“中国”》
(2)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元朝是怎样实现“转变”的?这一“转变”对“一个中国”最终形成和确立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材料三1901年,梁启超在《中国史叙论》中这样描述中国大历史。
(3)从材料三中任选一个主题,依据所学知识加以说明。专题01 中国古代的政治制度
【知识梳理】
知识点一:禅让制
1、内容:相传在皇帝之后,尧、舜、禹依次成为部落联盟的首领,当时实行禅让制,即将部落联盟首领的位子传给贤德之人。
2、表现:尧舜禹的传说是禅让制的具体体现。
知识点二:分封制
含义 周天子把一定的土地和人口,分别授予王族、功臣和先代贵族,让他们建立诸侯国,拱卫王室。
对象 同姓王族、异姓功臣、先代贵族
内容 ①权利:诸侯在封国内享有世袭统治权(用人权、行政权、财政权、军事权) ②义务:定期朝贡、并提供军赋和力役 (镇守疆土、随从作战、交纳贡赋、朝觐述职)
知识点三:秦朝中央集权制度
1、秦的统一:公元前221年,秦王嬴政统一全国
2、秦朝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的形成
①中央:皇帝制度的创立与丞相、太尉、御史大夫的设置
②地方:实行郡县制;郡县长官由皇帝直接任命。
3、影响
①这套政治制度基本符合当时社会经济状况及其发展要求,对于巩固国家统一、维护封建统治基础,促进社会经济与文化的发展起了重大作用。
②它奠定了中国两千多年封建政治制度的基本格局,为历代封建王朝所沿用,且不断加强与完善。
知识点四:汉朝刺史制度、隋唐三省六部制
1、汉朝:刺史制度
①目的:为了巩固国家统一,强化皇权,加强对地方的控制。
②表现:将全国划分为13个州部,各置刺史一人,代表中央监察地方。
2、隋唐:三省六部制
内容 ①三省:中书省(起草诏令)、门下省(审议)、尚书省(执行) ②六部:吏部、户部、礼部、兵部、刑部、工部
作用 三省六部有明确的分工和职责,三省既合作,又相互牵制和监督。相权一分为三,分散了相权,加强了君权,进一步加强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知识点五:宋太祖强化中央集权的措施
1、军事上:解除禁军将领的兵权,牢牢地控制了军队;控制对军队的调动,使禁军将领有握兵之重而无发兵之权;还经常调换军队将领,定期换防。
2、政治上:在中央,采取分化事权的办法,削弱相权;宰相之下设置相当于副宰相的若干人,与宰相共同议政;设立多重机构,分割宰相的军政、财政大权。在地方,派文臣担任各地州县的长官,并频繁调动,三年一轮换;在各州府设置通判,以分知州的权力。
3、财政上:取消节度使收税的权力;设置转运使,把地方财赋收归中央。
4、重视文官:宋太祖重用文官掌握军政大权,宋太宗继续采取抑制武将、提升文官地位的政策,文臣统兵的格局逐渐形成,文官担任中央和地方的要职,甚至主持军务,武将受到多方面的牵制。
5、影响:宋朝把中央集权强化到前所未有的程度,皇权大大加强。
知识点六:元朝的行省制度
1、行省制度
(1)背景:元朝建立后,忽必烈确立了君主专制的中央集权制度。
(2)措施:①在中央,由中书省掌管全国的行政事务,下设吏、户、礼、兵、刑、工六部,分管各项政务;设枢密院负责全国的军事事务;设御史台负责监察事务;②在地方:把山东、山西和河北称作“腹里”,直属于中书省;除吐蕃、畏兀儿地区外,设置了岭北、辽阳等10个行省,行省下设路、府、州、县。
(3)影响:行省制度在历史上影响深远。
2.元朝对边疆地区的管辖
(1)原则:为了对辽阔疆域进行有效的治理,根据各地区情况,采取因地制宜的方式。
(2)措施
①在东北、西北、东南、西南等地区设置相应的管理机构,加强中央对这些地区的统治。如在东南地区,设置澎湖巡检司,负责管辖澎湖和琉球,这是历史上中央王朝首次在台湾地区正式建立的行政机构。
②对西藏的管辖:蒙古贵族招降吐蕃,吐蕃各地归附蒙古,开始在西藏调查户口,设置驿站;元朝建立后,将西藏划为单独的行政区,由宣政院直接管辖,掌管西藏的军民各项事务。
③设置地方机构,征收赋税,屯驻军队,实行完整而有效的管理。
(3)意义:西藏正式成为中央直接管辖下的一个地方行政区域。
知识点七:明朝强化皇权
1.朱元璋强化皇权
(1)目的:为了巩固统治,强化皇权。
(2)措施:①在地方:取消行中书省,设立“三司”,使行省的权力分散;分封诸子为王,驻守各地,监控地方,巩固皇室。②在中央:废除丞相制度和中书省,提升了吏、户、礼、兵、刑、工六部的职权,六部直接向皇帝负责;将军队调动和武官任命的权力统归兵部,皇帝直接掌握军事大权。③“厂卫”:为监视官民,朱元璋设立锦衣卫,后来明成祖成立东厂,成为皇帝的耳目和爪牙。
(3)特点:地方和中央的各个部门,既互不统属,又互相牵制,各自直接向皇帝负责。
(4)作用:使皇权高度集中,君主专制大为加强。
2.科举考试的变化
(1)内容:明朝提倡尊孔崇儒。规定考试的题目必须来自“四书”“五经”;对题目的解释,必须是以朱熹的《四书集注》为标准,不得随意发挥。
(2)形式:明朝科举对考试答卷的问题格式、段落划分,都有严格规定,被称为“八股文”。
(3)危害:内容空疏,形式呆板,脱离实际,禁锢思想,被录取后成为皇帝旨意的顺从者。知识点八:清朝君主专制的强化
1.军机处的设立
(1)背景:清朝初期,一切军国大事都要经过议政王大臣会议讨论。
(2)过程
①康熙时设立南书房,绕开了议政王大臣会议。
②雍正年间,设立辅助皇帝处理政务的最重要的中枢机构军机处,议政王大臣会议名存实亡。
③乾隆时期,撤销议政王大臣会议。
(3)影响:使君主专制进一步强化。
2.文字狱与文化专制政策
(1)文字狱
①含义:清朝统治者非常注重从思想领域严密控制知识分子。从知识分子的文章、诗词中摘取只言片语,加以歪曲解释,再借题发挥,罗织罪状,制造大批冤狱,祸及亲友。
②影响:造成了社会恐怖,摧残了人才,禁锢了人们的思想言论 ,严重阻碍了思想、学术的发展和进步。
文化专制政策:为了维护集权统治,在文化上实行专制政策。一方面提倡尊孔读经,另一方面对全国书籍进行全面检查,收缴禁书并销毁。
一、选择题
1.(2021·山西中考真题)《荀子.儒效篇》记载:“(周公)兼制天下,立七十一国,姬姓独居五十三人。”这一史料所反映的政治制度是
A.禅让制 B.世袭制 C.分封制 D.郡县制
【答案】C
【详解】
根据材料“(周公)兼制天下,立七十一国,姬姓独居五十三人。”,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为了巩固统治,西周实行分封制,周天子把平民、奴隶,分给亲属、功臣等,封他们为诸侯,诸侯必须服从周天子的命令,向天子交纳贡品,平时镇守疆土,战时带兵随从天子作战,诸侯率兵前往保护周王是为了遵守分封制的义务。故材料反映了周王将宗亲分封到各地建立诸侯国的史实,体现了西周分封制的内容。故C符合题意;禅让制是中国上古时期推举部落首领的一种方式,即部落每个人表决,以多数决定。在材料中未涉及,故A不符合题意;世袭制就是名号、爵位以及财产等按照血统关系世代传承,在材料中未涉及,故B不符合题意;郡县制是中国古代继宗法血缘分封制度之后出现的以郡统县的两级地方管理行政制度,在材料中未涉及,故D不符合题意。故选C。
2.(2021·江苏中考真题)尧年老时,根据推举和他对舜的考察,由舜继承其位。禹因治水有功,又被舜推荐为继任者。这种做法称为( )
A.禅让 B.世袭 C.分封 D.专制
【答案】A
【详解】
根据所学可知,尧年老时,根据推举和他对舜的考察,由舜继承其位,禹因治水有功,又被舜推荐为继任者,这种民主推举部落首领的做法称为禅让,故A符合题意;启创立世袭制,分封制是周朝的地方行政机构,专制和民主相对,故BCD均不符合题意。故选A。
3..(2021·湖南郴州市·中考真题)西周末年,周幽王为博褒姒一笑,不顾众臣反对,数次点燃烽火,使各路诸侯长途跋涉,匆忙赶去救驾。结果,被戏而回,各诸侯懊恼不已。周幽王能数次戏弄诸侯源于分封制下( )
A.诸侯要向周王进献贡物 B.诸侯需要加强地方控制
C.诸侯需要扩大统治范围 D.诸侯需要服从周王调兵
【答案】D
【详解】
依据题干“使各路诸侯长途跋涉,匆忙赶去救驾”的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西周时期实行分封制,大规模地以封地连同居民分赏王室子弟和功臣,诸侯在其封国内享有世袭统治权,也有服从天子命令、定期朝贡、提供军赋和力役、维护周室安全的责任,由此可知,周幽王能数次戏弄诸侯源于分封制下诸侯需要服从周王调兵,D符合题意;A属于分封制下诸侯的义务,但与题干内容无关,排除;BC的内容与分封制无关,排除;故选D。
4.(2021·福建中考真题)通过分封制度,“周人终于建立了一个拥有广袤领土的强大国家”,使西周王朝的统治触角伸向了遥远的地方。据此可知,分封制
A.强化了诸侯权力 B.扩大了统治范围
C.加速了西周灭亡 D.确立了君主专制
【答案】B
【详解】
根据题干“通过分封制度,……使西周王朝的统治触角伸向了遥远的地方。”可知,通过分封制度,西周王朝加强了对地方的有效统治。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为稳定周初的政治形势,巩固疆土,周王根据血缘关系远近和功劳大小,将宗亲和功臣等分封到各地,授予他们管理土地和人民的权力,建立诸侯国,以保证周王朝对地方的控制,同时稳定政局,扩大统治范围。因此,题干说明分封制扩大了统治范围,故B项符合题意;题干材料没有涉及强化诸侯权力的内容,排除A项;从“使西周王朝的统治触角伸向了遥远的地方”可知,加强了对地方的有效统治,排除C项;分封制是关于中央与地方的关系,而且统治集团没有实现权力的高度集中,君主专制制度是在秦统一后正式确立,排除D项。故选B项。
5.(2021·北京中考真题)某同学梳理北京历史沿革(如下表)。与这三个朝代相对应的制度是
西周 秦 元
属于燕国 分属广阳郡、渔阳郡等 隶属于中书省
A.分封制、行省制、郡县制
B.郡县制、行省制、分封制
C.行省制、分封制、郡县制
D.分封制、郡县制、行省制
【答案】D
【详解】
西周实行分封制,燕国是诸侯国,秦朝实行郡县制,元朝实行行省制,故选D;秦朝实行郡县制,故A错误;西周实行分封制,BC错误。
6.(2021·浙江中考真题)《史记》记载:“汉定百年之间,亲属益疏,诸侯或骄……大者叛逆小者不轨于法”。汉武帝为此采取的措施是
A.统一铸造货币 B.建立刺史制度
C.发兵北击匈奴 D.颁布“推恩令”
【答案】D
【详解】
根据材料“汉定百年之间,亲属益疏,诸侯或骄……大者叛逆小者不轨于法”,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西汉初,实行郡国并行制,诸侯王势力强大,威胁到中央集权,汉武帝接受主父偃的建议,颁布“推恩令”:诸侯王除以嫡长子继承王位外,可将封地再次分封给其子弟作为侯国,由皇帝制定封号。故选项D符合题意;“统一铸造货币”是汉武帝在经济上的大一统措施,故选项A不符合题意;建立刺史制度是为了监察百官,故选项B不符合题意;发兵北击匈奴是军事上的措施,故选项C不符合题意。故答案为D。
7.(2021·山东中考真题)观察漫画,它反映的历史信息是
A.首创县制,派员管理 B.学术繁荣,百家争鸣
C.实现统一,创新制度 D.名为推恩,实夺其权
【答案】C
【详解】
依据题干漫画上的文字信息“太尉”“丞相”“御史大夫”“率土之滨,莫非王臣”,可知与秦朝有关,秦统一中国后,创立了一套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在地方全面推行郡县制,在中央设立丞相、太尉、御史大夫,分别掌管行政、军事和监察,C正确;首创县制是在战国时期商鞅变法期间,A排除;百家争鸣出现在战国时期,B排除;西汉汉武帝时期颁布推恩令,解决王国问题,D排除。故选C。
8.(2021·江西中考真题)秦开创的体制包含三大要素:君主“独制”,地方集权于中央,以及官僚任免而不得世袭。材料中“体制”的创立
A.奠定了中国封建政治制度的基本格局 B.确立了儒学的主导地位
C.标志着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发展到顶峰 D.导致阶级矛盾严重激化
【答案】A
【详解】
根据材料“君主‘独制’,地方集权于中央,以及官僚任免而不得世袭。”,结合所学可知中国封建政治制度萌芽于战国,确立和巩固在秦汉,是由三项基本制度构成:皇帝制度、等级官僚制度和地方郡县制度。其中皇帝制度居于核心和主导地位,影响并制约这其他两项制度的发展,所以说秦开创的体制奠定了中国封建政治制度的基本格局,故选A;儒学主导在汉武帝时期,B错误;清朝军机处的设立标志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发展到顶峰,C错误;材料体现的封建政治制度的格局,是统治阶级内部的权力分配,不会导致阶级矛盾严重激化,D错误。
9(2021·贵州中考真题)适合作为下列一组材料主题的是( )
材料 出处
王初并天下,自以为德兼三皇,功过五帝,乃更号曰“皇帝” 《资治通鉴》
御史大夫,秦官,位上卿……掌副丞相 《汉书·百官公卿表》
分天下以为三十六郡,郡置守、尉、监 《史记·秦始皇本纪》
A.秦灭六国,结束战乱 B.秦朝法律严苛,赋税沉重
C.秦朝确立中央集权制 D.秦朝疆域辽阔,人口众多
【答案】C
【详解】
根据材料中“王初并天下,自以为德兼三皇,功过五帝,乃更号曰“皇帝””,“御史大夫,秦官,位上卿……掌副丞相”和“分天下以为三十六郡,郡置守、尉、监”,可以看出,秦朝实行皇帝制度,三公九卿制度和郡县制度,所以主题是确立中央集权制,本题选C;题目不涉及秦的统一,A排除;题目中没有体现秦朝法律严苛,赋税沉重等暴政,B排除;题目没有涉及秦朝的疆域辽阔,D排除。
10.(2021·山东聊城市·中考真题)《史记·李斯列传》载:“使秦无尺土之封,不立子弟为王、功臣为诸候者,使后无战攻之患。”这评价的是( )
A.分封制 B.郡县制 C.皇帝制 D.世袭制
【答案】B
【详解】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李斯说的是秦朝废除了分封制,实行郡县制稳定了社会秩序,有利于巩固统一。B正确;秦朝废除了分封制。A错误;“不立子弟为王、功臣为诸候者”与皇帝制度、世袭制无关;CD错误。综上故选B。
11.(2021·北京中考真题)某同学梳理北京历史沿革(如下表)。与这三个朝代相对应的制度是
西周 秦 元
属于燕国 分属广阳郡、渔阳郡等 隶属于中书省
A.分封制、行省制、郡县制
B.郡县制、行省制、分封制
C.行省制、分封制、郡县制
D.分封制、郡县制、行省制
【答案】D
【详解】
西周实行分封制,燕国是诸侯国,秦朝实行郡县制,元朝实行行省制,故选D;秦朝实行郡县制,故A错误;西周实行分封制,BC错误。
12.(2021·北京中考真题)以下是中国古代一位历史人物年谱(部分)。对此解读正确的是
公元前 141年 公元前 136年 公元前 129年 公元前 127年 公元前 118年 公元前 87年
即皇帝位 置五经博士 派卫青等北击匈奴 颁布“推恩令” 下令铸造五铢钱 崩,葬于茂陵
A.该年谱用年号纪年
B.秦始皇开创了皇帝制度
C.该帝王在位35年
D.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王朝
【答案】D
【详解】
根据所学可知,汉武帝时,颁布“推恩令”,削弱王国势力,汉武帝时,采取多种措施,使大一统国家得到巩固,故选D;材料中年谱不是用年号纪年,排除A;材料反映的是汉武帝,B不符合题意,排除;汉武帝在位54年,C错误。
13.(2021·湖南中考真题)秦、隋两代均“二世而亡”,存在的时间很短,但是却都进行了重大的制度创新。以下能证明这一观点的是
A.皇帝制度科举制 B.郡县制行省制
C.独尊儒术科举制 D.都江堰大运河
【答案】A
【详解】
根据所学可知,在秦朝,实行皇帝制度,在隋朝,实行科举制,这两种制度对后世影响深远,故A符合题意;商鞅变法时就已经实行了县制,独尊儒术是在西汉,都江堰大运河均是重大工程,故BCD均不符合题意。故选A。
14.(2021·内蒙古中考真题)科举制度实行了约1300年,对中国乃至世界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相对来说,它是公平、公开及公正的。明清两朝,不少有特殊成就的人,未能通过科举考试,如宋应星李时珍、曹雪芹等。有关科举制,下面解读错误的是
①隋文帝时,科举制正式创立
②唐朝时科举制得到了完善
③宋朝重视文教事业,改革和发展了科举制
④清朝时期的八股取士埋没了很多人才
A.①③ B.③④ C.①④ D.②④
【答案】C
【详解】
本题属于逆向选择题。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科举制正式确立于隋炀帝时期。①符合题意;宋朝注重发展文教事业,改革和发展了科举制。唐太宗时期增加科举考试科目,鼓励士人报考,进士科逐渐成为最重要的科目。②不合题意;宋初大幅度增加科举取土名额,提高进士地位,进士不仅授官从优,而且升迁迅速。③不合题意; 八股取士开始于明朝时期,④符合题意。因此①④符合题意。C符合题意;②、③与题意不符。ABD不符合题意。综上故选C。
15.(2021·湖南衡阳市·中考真题)如下图是我国古代两个朝代的国家机构设置示意图,其变化反映了( )
A.中央集权制度建立 B.君主专制不断强化
C.地方行政机构精简 D.丞相权力不断增强
【答案】B
【详解】
根据图示可知为隋唐时期的三省六部制、明朝的政治制度,体现的是中央机构的变化,反映了封建君主专制不断加强。三省六部制,三省相互制约,保证了皇帝的权力与威严;明太祖在中央,废除丞相,撤销中书省,由吏、户、礼、兵、刑、工六部分理朝政,直接对皇帝负责,全国的军政大权,都集中到了皇帝手里,标志着君主专制进一步加强。故选B;中央集权制度建立于秦朝,A错误;材料没有体现地方行政机构,C错误;明朝丞相被废除,D错误。
1.(2021·黑龙江中考真题)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
公元前221年,秦国完成了统一大业,建立秦朝。秦实现统一后,为加强对全国的统治,创立了大一统的中央集权制度。在地方上将全国分为36部……在郡下设县。
材料二
汉武帝把儒家学说立为正统思想,使儒家忠君守礼的思想成为大一统政权的精神支……从此儒学居于主导地位,为历代王朝所推崇,影响深远。
材料三
朱元璋建立明朝后,为了巩固统治,他在积极恢复发展社会经济的同时,在政治上采取一系列措施,从地方到中央全面改革官制,以强化皇权。
材料四
清康熙、雍正和乾隆三朝,经常从知识分子的文章、诗词中摘取只言片语,加以歪曲解释,再借题发挥,罗织罪状,制造了大批冤狱,很多人国此被处死,连亲属、师友都受到边害。
(1)材料一中,为“秦国完成统大业”奠定基础的重要变法是什么?秦朝建立后在地方上实行什么制度?
(2)材料二中,汉武帝为了实现思想上的大一统,接受了董仲舒的建议,把儒家学说立为正统思想。这一建议是什么?
(3)材料三中,朱元璋为进步集中权力,在中央废除了以往长期存在的哪种制度和哪机构?
(4)材料四中,清朝统治者禁铟人们思想的这种做法,被人们称为什么?
【答案】(1)商鞅变法;郡县制。
(2)“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3)丞相制度;中书省。
(4)“文字狱”。
【详解】
(1)第一小问,依据所学可知,材料一中,为“秦国完成统大业”奠定基础的重要变法是商鞅变法;公元前356年,秦孝公任用商鞅支持变法。商鞅推行一系列改革措施,涉及政治、经济和军事等方面。经过变法,使秦国的国力大为增强,提高了军队的战斗力,一跃成为最强盛的诸侯国,为以后秦国统一全国奠定了基础。第二小问,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可知,秦朝建立后在地方上实行郡县制;秦实现统一后,为加强对全国的统治,创立了大一统的中央集权制度。在地方上,进一步废除了西周以来实行的分封制,建立由中央直接管辖的郡县制。全国分为36郡,后增至40多郡,郡的行政长官称郡守;在郡下设县,县的长官称县令。郡县的长官都由朝廷直接任免,皇帝和朝廷就牢牢控制了全国各地的权力。郡县制的实行,开创了此后我国历代王朝地方行政的基本模式。
(2)依据所学可知,材料二中,汉武帝为了实现思想上的大一统,接受了董仲舒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把儒家学说立为正统思想,使儒家忠君守礼的思想成为大一统政权的精神支柱。从此,儒学居于主导地位,为历代王朝所推崇,影响深远。
(3)依据所学可知,材料三中,朱元璋为进一步集中权力,在中央废除了以往长期存在的丞相制度和中书省;朱元璋建立明朝后,为了巩固统治,他在积极恢复发展社会经济的同时,在政治上采取一系列措施,从地方到中央全面改革官制,以强化皇权。在中央,朱元璋废除了以往长期存在的丞相制度和中书省,提升吏、户、礼、兵、刑、工六部的职权,并使六部直接向皇帝负责。
(4)依据所学可知,材料四中,清朝统治者禁铟人们思想的这种做法,被人们称为“文字狱”;清朝康熙、雍正和乾隆三朝,经常从知识分子的文章、诗词中摘取只言片语,加以歪曲解释,再借题发挥,罗织罪状,制造了大批冤狱,很多人国此被处死,连亲属、师友都受到边害。人们把这种做法称为“文字狱”。清朝的文字狱规模之大,次数之多,远超前代。文字狱造成了社会恐怖,摧残了许多人才,致使知识分子不敢过问政治。禁锢了人们的思想言论,严重阻碍了思想、学术的发展和进步。
2.(2021·山东中考真题)三千多年前,“中国”被镌刻于方寸之间;三千多年后,“中国”成.为中华儿女自信、自豪的源头。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图为周成王五年(公元前1038年)所铸青铜器“何尊”铭文,其中提到周武王克商后,决定建都于天下的中心,“宅兹中国”。这是关于“中国”一词最早的记载。
——据《宅兹中国》
(1)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概述当时“中国”的政治状况。
材料二在古代历史上,“中国”一词既是地域概念,又用来指称政权,同时又是一种美称。不仅汉族政权自称“中国”,少数民族政权也自称“中国”,“中国”的概念存在一种复数现象。元朝实现了从复数“中国”到单数“中国”的转变,到了清朝,“一个中国”的概念及其疆域最终形成和确立下来。
——据《从复数“中国”到单数“中国”》
(2)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元朝是怎样实现“转变”的?这一“转变”对“一个中国”最终形成和确立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材料三1901年,梁启超在《中国史叙论》中这样描述中国大历史。
(3)从材料三中任选一个主题,依据所学知识加以说明。
【答案】(1)西周通过分封制扩大了中原文明的影响力
(2)成吉思汗统一蒙古,忽必烈建立元朝;“一个中国”的概念及其疆域最终形成和确立下来。
(3)【参考示例一】对“中国之中国”的理解先秦时期,是中国古代中外关系的发生阶然环段,为“中国之中国”。此时险恶的自然环境、低下的生产力发展水平和落后的交通条件,阻碍了中华民族与域外文化的交流,华夏族只能暂时在相互封闭的状态下与自然抗争谋求自身发展,在各民族不断的冲突中逐渐走向融合。也就是梁启超先生所说的“当时所交涉者,惟苗种诸族类而已。“所以,此时中外的交流几乎是微乎其,甚至可以微的,甚至可以说处于一种相对封闭的状态。这也正是梁启超先生称之为中国之中国的缘故。【参考示例二】对“亚洲之中国”的理解从一统到清代乾隆末年,是中外交流的繁荣阶段,为亚洲之中国。这一时期是中国君主专制制度不断完善并达到顶峰的时期,中国一直处于世界的前列,强大的国力使历代统治者采取了较为开放的对外政策,不仅怀着十足的信心主动走向世界,对于外来文化也表现出极大的包容性。随若海陆丝绸之路的开拓,中国文化不但对日本、朝影响,形成以中国为中心的东亚汉字文化,还对东南亚、南亚、西亚国家产生了深刻影响。郑和下西洋更加深了这种文化的传播和辐射。总之,从秦汉到清前期,以中华文明为核心为核心的中华不发展。但是,受经济发展水平和交通条件的限制,中国的对外交往主要集中在亚洲地区,所以梁启超先生将这一时期总结为亚洲之中国阶段。【参考示例三】对“世界之中国”的理解乾隆末年,以1793年马戛尔尼使团来华为开端,开启了“世界之中国”的历史,是中外关系的逆转时期。当清王朝沉迷在“天朝上国”守着传统的封建制度,实国迷梦中,固守着传统的封建制度,实行闭关锁国政策时,西方殖民者的东来和工业文明的冲击对中国社会产生了重大影响,使中国传统的对外关系发生了逆转,由主动交流转向了被动开放,由主要与亚洲国家交往开始走向世界,渐渐沦为西方国家掠夺和瓜分的对象。1840年鸦片战争后,中国被迫与西方列强签订《南京条约》、《北京条约》、《马关条约》、这些不平《辛丑条约》等,列强凭借这些不平等条约,公然践踏中国主权,使中国一步步沦为半殖民地社会。所以,这一时期中国和西方国家的关系建立在不平等的基础之上。
【详解】
(1)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可知:“宅兹中国”说的是周武王灭商后决定建都于天下的中心,这样西周通过分封制扩大了中原文明的影响力。
(2)据材料二“不仅汉族政权自称“中国”,少数民族政权也自称“中国”,“中国”的概念存在一种复数现象。元朝实现了从复数“中国”到单数“中国”的转变,到了清朝,“一个中国”的概念及其疆域最终形成和确立下来。”,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元朝是实现的“转变”是从复数“中国”到单数“中国”,元朝是中国历史上首次由少数民族建立的大一统王朝。1206年,成吉思汗统一蒙古各部,建立大蒙古国。先后攻灭西辽、西夏、花剌子模、金朝等政权。1260年忽必烈即位称帝,建元"中统"。1271年,忽必烈取《易经》"大哉乾元"之意改国号为“大元”,次年定都大都。1279年,彻底灭亡南宋流亡政权,结束了自唐末以来长期的混乱局面。根据材料“‘一个中国’的概念及其疆域最终形成和确立下来”,结合所学概括可知:“一个中国”的概念及其疆域最终形成和确立下来。
(3)解答本题道德要对三个中含义有一个正确理解。比如,“中国之中国”是指先秦时期中外关系的发生阶段。当时,华夏族只能在相对封闭的状态下谋求发展,与周边各民族在不断冲突中走向融合,也所说的就是梁启超所说的“当时所交涉者,惟苗种诸族类而已”。“亚洲之中国”是指从秦一统到清代乾隆末年,是中外交流的繁荣阶段。这一时期中国文化不但对日本、朝鲜产生过重要影响,还对东南亚、南亚、西产生过重要影响,还对东南亚、南亚、西亚国家产生了深刻影响。但中国的对外交往主要集中在亚洲,所以被称之为“亚洲之中国”。“世界之中国”是指乾隆末年以后,是中外关系的逆转时期。这时中国的对外亚洲国家交往开始走向世界,逐渐沦为西方列强掠夺和瓜分的对象。其次,要分析“三个中国说”含义形成的原因。如,“中国之中国”由于当时险恶的自然环境、低下的之中国由于当时险恶的自然环境、低下的生产力水平和落后的交通条件,阻碍了中华民族与域外文化的交流;“亚洲之中国”是由于中国君主专制制度的完善、经济的快速发展、海陆丝绸之路的开辟、开放的绸之路对外政策等,使中国处于世界的前列。但是,受当时交通条件和地理知识的限制,中国的对外交往主要集中在亚洲地区。“世界之中国”是由于传统的小农经济专制统治、闭关锁国政策、“天朝上国的迷梦等,无法抵抗西方殖民者的东来和工业文明的冲击,从而使中国和西方国家的关系建立不平等的对梁启超的观点提出自己的修改意见,但一定要持论有据,论述充分,逻辑清晰。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