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中考历史二轮复习:专题02 中国古代经济的发展-(精品课件+背诵清单+中考演练)

文档属性

名称 2022年中考历史二轮复习:专题02 中国古代经济的发展-(精品课件+背诵清单+中考演练)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4.8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2-04-24 15:03:14

文档简介

专题02 中国古代经济的发展
【知识梳理】
中国古代经济发展的具体表现
时期 农业 手工业 商业
原始社会 水稻、粟 陶器、纺织、制衣 传说炎帝教人们通商交换
夏商周 铁制农具、牛耕、都江堰 青铜器:司母戊鼎、四羊方尊、 商鞅变法:统一度量衡
秦汉 西域的核桃、葡萄、苜蓿等植物传入 造纸术的发明与改进 秦半两钱、汉五铢钱;盐铁专卖;丝绸之路的开辟(陆、海)
三国两晋南北朝 荒地开垦、兴修水利、农业技术改进 三国孙吴造船业发达,手工业快速进步 大都市:建康(南京)
隋唐 曲辕犁、筒车 蜀锦、青瓷、白瓷、唐三彩、铜官窑 长安(街道整齐、市坊分离)
辽宋夏金元 占城稻、“苏湖熟,天下足” 瓷都:景德镇、棉织业造船业(指南针的安装) 东京、临安;早市、夜市、草市(打破时间和空间的限制)、“瓦子”、勾栏、市舶司、北宋“交子”
明清 玉米、甘薯等高产作物的传入、清前期垦荒政策、“湖广熟,天下足” 棉纺织业出现手工工场,苏州丝织业,青花瓷,醴陵瓷(雍正) 清前期,市镇发展;明朝商帮出现(晋商、徽商)
【拓展01】
农学巨著:
(1)《齐民要术》:北朝农学家贾思勰著,是我国现存第一部完整的农业科学著作;
(2)《天工开物》:明朝科学家宋应星,总结了明代农业和手工业生产技术,是“中国17世纪的工艺百科全书”
(3)明代徐光启的《农政全书》
【拓展02】
中国古代促进农业经济发展的因素
1、耕作技术与生产工具改进:
(1)耕作技术:刀耕火种(原始社会)——石器锄耕(商周)——铁犁牛耕(春秋战国)
(2)生产工具:石器——青铜工具—— 铁制农具、牛耕 ——汉代耧车——唐朝时曲辕犁、筒车。
2、统治者重视发展农业生产(如重农政策、兴修水利:如都江堰、灵渠、隋朝大运河等等)、
3、生产技术的进步(如育种施肥技术)
4、农作物新品种引进并推广(西汉、宋代、明朝)
5、人民群众的辛勤劳动。6、指导生产的著作问世
【拓展03】
古代经济重心的南移
1、原因:①自然条件:江南地区优越的自然条件和丰富的水资源;②技术基础:北方人口大批南迁,带去先进技术和生产工具;③社会环境:江南社会相对安定;④统治政策:南方统治者重视发展生产;⑤共同劳 动:南北人民共同努力和开发。
南移阶段:1魏晋南北朝时期,南方得到开发,南北经济差距缩小
2唐朝中后期开始,经济重心开始南移;
3南宋时完成经济重心南移从黄河流域转移到长江流域,政府财政收入主要来自南方,“国家根本,仰给东南”。
【拓展03】
促进我国古代经济发展的原因
(1)国家统一,社会安定,政治清明。如西汉、唐朝时期的国家统一、社会安定、政治清明,为经济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社会环境。
(2)统治阶级注意调整统治政策,鼓励发展生产。如唐太宗吸取隋亡教训,调整统治政策,重视农业生产,减轻农民的赋役负担,出现贞观之治局面;宋代朝廷鼓励海外贸易,海外贸易发达,极大促进了商品经济的发展。
(3)重视水利的兴修,改革生产工具和推广先进的生产技术。如都江的修建、半坡原始居民和河姆原始居民使用磨制石器、唐代制成曲犁和筒车等都促进了社会生产的发展。
(4)广大劳动人民的辛勤劳动。如东晋南朝时南迁的北方人民与南方人民一起辛勤耕耘促进了江南经济的发展。
(5)新制度的确立。如战国时期封建制度的确立推动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6)民族交融的加强。民族交融的加强推动了民族间的经济文化交流,有利于经济发展。如北魏孝文帝改革促进了北方社会经济的发展。
(7)对外交往的加强。如宋朝引进并推广占城稻,明朝引进南美洲的玉米、甘薯、马铃薯、花生和向日葵等农作物,都有利于经济发展。
一、选择题
1、(2021·江苏南京市·中考真题)“中华文明的起源是一个过程,以农业产生为上限。”有助于印证和推测“上限”的是:
A.北京人的发现 B.半坡遗址发掘 C.青铜工艺成就 D.铁制农具出现
2.(2021·福建中考真题)考古工作者在河姆渡遗址发现多处稻谷、稻草的堆积层,层厚20--50厘米,最厚处超过1米,若折算成稻谷,可达12吨以上。这可用于印证河姆渡居民
A.已经从事农业生产 B.初步产生物品交换
C.广泛使用青铜工具 D.开始推广“牛耕技术
3.(2021·河南中考真题)下列三幅图片中的文物共同反映了我国先民的
A.农耕工具丰富多样 B.商品贸易较为活跃
C.陶器文化历史悠久 D.彩陶艺术绚丽多彩
4.(2021·四川成都市·中考真题)“牛”作为吃苦耐劳、默默奉献的精神化身,在许多中国文物中都能见到它的身影。下图这组与牛有关的文物反映出汉代( )
A.绘画技巧的成熟 B.盐铁官营的实施
C.经济重心的南移 D.农耕技术的发展
5.(2021·福建中考真题)下图所示为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王朝采取的经济措施这一举措
A.改善了人民生活水平 B.提升商人的经济地位
C.提高了军队战斗能力 D.增强中央政府的财力
6.(2021·山东菏泽市·中考真题)在我国南方各省,分布着数以百万计的客家人。史学界普遍认为客家人是历史上渐次南迁的中原汉族人。下列有关中原人口南迁的说法正确的是
A.西汉末年开始出现大批中原人口南下现象
B.自然灾害频繁是中原人口南迁的主要原因
C.中原人口大量南迁推动了江南地区的开发
D.中原人口大量南迁引发南方社会动荡不安
7.(2021·四川中考真题)下图为唐三彩骑驼乐舞俑,出土于陕西西安。图中四个人俑分坐两侧,其中两人为汉人乐俑,另两人为胡人乐俑。该文物可以用来说明唐朝( )
①手工业水平高 ②音乐舞蹈多姿多彩
③民族交融发展 ④尚武风气盛行一时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8.(2021·湖南株洲市·中考真题)“北宋在经济上对南方依赖明显,户口分布南多北寡的格局也已定型。长江下游和太湖流域一带,成为全国最重要的粮仓。”材料反映的经济现象是( )
A.北方地区战乱频繁 B.南方自然条件优越
C.政治中心逐渐南移 D.经济重心逐渐南移
9.(2021·广东中考真题)北宋时期,政府在南方征收的米谷布帛和专卖收入,经运河运至京师每年达四五百万至一千余万石匹贯,构成朝廷财政收入的重要来源。这反映出
A.人口南迁带来大量劳动力 B.江南经济地位逐渐提升
C.南北方耕作技术差距很大 D.经济重心南移已经完成
10.(2021·江苏中考真题)宋朝的全国总人口突破了一亿,大体是盛唐的两倍。宋朝的粮食亩产量特别是长江流域的亩产量达到了两至三石,也基本是唐代的两倍多。由此可见( )
A.宋朝时生产力有显著进步 B.唐宋的经济部门仅限于农业
C.唐朝重文轻武致粮食减产 D.宋朝粮食增幅低于人口增长
11.(2021·福建中考真题)宋代瓷器美学达到新高度。景德镇青白瓷色质如玉,钧窑的海棠红艳如晚霞。由此可见,宋代制瓷业
A.私营作坊为主, B.产品行销世界 C.遍布沿海地区 D.工艺水平高超
12.(2021·湖南郴州市·中考真题)孟元老在《东京梦华录》中记载“市井经纪之家,往往只于市店旋买饮食,不置家蔬。……夜市直至三更尽,才五更又复开张。如要闹去处,通晓不绝。”从材料中可知( )
A.宋代政府鼓励发展海外贸易 B.政府规定商业区居民区分开
C.宋代店铺经营时间不再受限 D.所有市民都只能到饭店吃饭
13.(2021·吉林长春市·中考真题)南宋《数书九章》中记录了大量有关商品价格、共同出资及利益分配等问题。这反映出当时( )
A.对外交往的频繁 B.商品经济的发展 C.活字印刷的出现 D.数学理论的成熟
14.(2021·湖北随州市·中考真题)宋代商业贸易非常繁荣。下列四个选项中能够体现宋代商业贸易发展突破时间限制的是
A.商贸活动辐射到乡镇,出现了草市
B.在主要港口设立了市舶司
C.四川地区出现了纸币交子
D.早市和夜市应运而生
15.(2021·山东中考真题)明朝时,玉米、甘薯、马铃薯等原产于美洲的高产作物传入中国,种植面积迅速扩大,逐步成为主导性的农作物品种,这一现象带来的主要影响是( )
A.提高了农业耕作技术 B.增强了抵御饥荒能力
C.促进了经济重心南移 D.根除了人口增长压力
16、(2021·江苏扬州市·中考真题)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唐太宗道:“民之所以为盗者,由赋繁役重,官吏贪求,饥寒切身,故不暇顾廉耻耳。朕当去奢省费,轻徭薄赋,选用廉吏,使民衣食有馀, 则自不为盗。”
——摘编自钱穆(中国经济史)
材料二 宋朝时期,水稻早熟品种的引进,使作物在过去只能一季一热的地方达到一季两熟,从而促进了农业。据估计,11至12世纪,水稻产量增加了一倍。
——摘编自(美)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上卷)
材料三 在力述“农本”的同时,他处处突出兴修水利的重要,把兴修水利作为农田建设、救荒赈济的必要前提和基本内容,把水利机械作为农器制作中最主要和最见功效的一部分。
——宋源《<农政全书>的水利经济思想》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贞观时期为实现“民衣食有余”在经济上采取的措施。
(2)据材料二,概述当时农业发展的表现。
(3)概括材料三的主要观点,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农政全书)的作者和地位。
(4)结合上述材料,谈谈你对促进农业发展的认识。
17.(2021·贵州中考真题)唐宋时期,经济繁荣,社会生活丰富多彩。根据相关材料,完成下列学习任务。
任务一:(图片解读——技术进步)
图1 曲辕犁 图2 占城稻 图3 交子
(1)根据上面图片信息,请分别指出图1工具、图2作物的特点。并概述图3纸币在经济发展过程中的作用。
任务二:(史料解读——社会风貌)
(2)唐诗和宋代著述对研究唐宋社会状况有重要的参考价值。根据下列问题作答。①杜甫《忆昔》诗句:“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反映的治世是( )
②元稹《法曲)诗句:“女为胡妇学胡装妆,伎进胡音务胡乐。”反映了民族交往对唐朝社会生活产生了哪些方面的影响?( )
③吴自牧《梦粱录》:“万物所聚,诸行百市”,“自大街及诸坊巷,大小铺席,连门俱是,即无虚空之屋”。以上从哪几方面记述了宋临安城商业繁荣的景象?( )
任务三:(数据解读——社会发展)
唐宋两朝南北方人口对比表
朝代 南方 北方
人口 占全国人口比例 人口 占全国人口比例
唐朝天宝年间742~756) 2080万 40% 3120万 60%
北宋元丰年间(1078~1085) 5500万 65.5% 2900万 34.5%
——根据邹逸麟,谭其骧《中国历史时期人口的分布和迁徙》整理统计
(3)上表数据反映了从唐朝到北宋的社会发展出现了怎样的变化趋势?并分析其变化的原因。(共24张PPT)
专题02:
中国古代经济的发展
2022年
中考二轮复习精品课件
Conents
目录
中考二轮复习




知识网略
考点梳理
知识拓展
链接中考
古代中国经济
经济结构
经济政策
经济布局
农业
手工业
商业
农业居主导,工商业为补充
重农抑商政策
海禁、
闭关锁国政策
由西向东
由北向南
知识网略
古代中国经济以农业、手工业、商业贸易为主,布局逐渐趋于合理平衡。随着经济重心南移,南北差距日渐缩小,南北经济联系不断加强,共同促进我国古代经济的发展。
1.农业发展—农作物
原始社会
明朝
河姆渡居民种植水稻,半坡居民种植粟
东晋南朝
水稻采用育秧移栽
宋朝
由越南传入占城稻;水稻产量跃居粮食作物首位。
苏湖熟,天下足或苏常熟,天下足
从国外引进新物种—玉米、甘薯、马铃薯、花生、向日葵等
考点梳理






1.农业发展—农具、水利
原始社会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
普遍使用磨制石器,还有骨耜等
商周
少量青铜农具
春秋战国
春秋时期,铁质农具和牛耕出现;
战国时期,铁质农具和牛耕的使用进一步推广;李冰修筑都江堰,成都平原成为“天府之国”。(公元前256年,秦国,岷江上。)
三国时曹魏重视农业生产,大力兴修水利。东晋南朝时江南地区农业得到极大发展。
考点梳理
1.农业发展—农具、水利
唐朝
农业生产技术不断改进,发明并推广了一些重要的生产工具,如曲辕犁和筒车。
△曲辕犁


考点梳理
1.农业发展—农具、水利
宋朝
农业获得前所未有的发展,生产技术和工具不断改进,如插秧工具秧马。
秧马
清朝前期,大力推行垦荒政策,耕地面积不断扩大;兴修水利,对黄河、淮河等大河及大运河进行了治理;
改进种植技术,改良新品种,粮食产量有了大幅提高。
清朝
考点梳理
2.手工业发展
原始社会
唐朝
半坡、河姆渡居民制作、使用陶器;
河姆渡人会雕刻,懂得使用天然漆;
半坡居民制作彩陶,会简单的纺织、制衣。
商周时期
青铜器时代,采用“泥范铸造法”,代表司母戊鼎,迄今世界上出土的最重的青铜器
东晋南朝
江南地区的开发,促进了手工业的发展
纺织业品种繁多,其中蜀锦色彩艳丽,冠于全国。 、
陶瓷:越窑的青瓷;刑窑的白瓷;唐三彩闻名中外。
考点梳理
2.手工业发展
两宋时期
纺织业:北宋时南方的丝织业胜过北方;
南宋后期,棉纺织业兴起,海南岛比较先进。
瓷器:宋朝是中国瓷器发展史上的辉煌时代。
五大名窑:定窑、汝窑、钧窑、官窑、哥窑
瓷都江西景德镇
造船业:广州、泉州、明州的造船业,领先世界。
北宋东京郊外,建有世界上现存最早的船坞;
南宋沿海地区海船配备指南针。
考点梳理
原始瓷器商朝来
东汉青瓷北朝白
宋放异彩窑五个
青花彩瓷珐琅彩
2.手工业发展
明朝
棉纺织业从南方推向北方,南北方都涌现出一批棉纺织业基地。
苏州是明代的丝织业重心。
景德镇是全国的制瓷中心,代表是青花瓷。
宋应星《天工开物》,对我国古代的农业和手工业生产技术进行了全面总结,被誉为“中国17世纪的工艺百科全书”。
清朝
清朝前期,各类手工业都有长足的发展,出现了手工业工场。
考点梳理
商有织机周有花
汉有织室产素纱
唐纳波斯宋花鸟
明清苏杭缎当家
3.商业的发展
原始社会
传说炎帝教人们通商交换。
商周时期
统一车辆、货币、度量衡,方便了经济交往。
统一为秦国的圆形方孔半两钱。
汉朝
汉武帝,铸造五铢钱
开通陆地和海上丝绸之路,陆上丝绸之路为主,中外贸易逐渐发展起来。
汉武帝时期,张骞通西域所开辟,促进了对外贸易的发展。
一带一路战略:“一带一路”(The Belt and Road,缩写B&R)是“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简称,2013年9月和10月由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分别提出建设“新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合作倡议。
考点梳理
3.商业的发展
汉朝
丝绸之路是古代东西方往来的大动脉,对于中国同其他国家和地区的贸易与文化交流,起到了极大的促进作用。
路线:长安→河西走廊→西域→中亚、西亚→欧洲
丝绸、漆器等物品;开渠、凿井、铸铁等技术
良种马、香料、玻璃、宝石、核桃、葡萄、石榴、苜蓿等,乐器、歌舞等
考点梳理
4.商业的发展
汉朝
从山东沿岸出发的船只穿过黄海,可到达朝鲜、日本。
从东南沿海港口出发,经中南半岛南下,绕过马来半岛,穿过马六甲海峡,通往孟加拉湾沿岸,最远抵达印度半岛南端和锡兰。中国的丝绸等物品经过这条航线再转运到欧洲地区,被称为“海上丝绸之路”。
考点梳理
4.商业的发展
隋朝
西晋末年以来,许多北方人为了躲避战乱,迁往江南,北人南迁给南方带去了大量劳动力和先进的生产技术,促进了南方开发;
经济重心随之南移,直到南宋时期完成;
南朝时的建康,人口众多,是当时商业最为活跃的大都市。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
隋炀帝开凿大运河,加强了南北地区的交流;
以洛阳为中心,北抵涿郡,南至余杭;
分为永济渠、通济渠、邗沟和江南河;
连接了海河、黄河、淮河、长江和钱塘江五大水系。
考点梳理
4.商业的发展
唐朝
都城长安规模宏伟,布局严谨对称,商业繁荣,是一座国际性大都会。
新罗物产居唐朝进口首位。
宋代商业繁荣超过前代,出现早市和夜市,形成新的商业区——草市等;
开封有庙会,形成了许多娱乐兼营商业的场所——瓦子;
海外贸易超过前代。广州、泉州是闻名世界的大商港;
海上贸易最远达阿拉伯半岛和非洲东海岸;
朝廷鼓励海上贸易,设立市舶司管理。
北宋前期,四川地区出现了“交子”,这是世界上最早的纸币。
南宋时,纸币发展成与铜钱并行的货币。
从唐朝中期开始的经济重心南移,到南宋时最终完成。南方特别是东南地区是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
宋朝
考点梳理
4.商业的发展
元朝
元朝建立后,陆路和海路交通的范围进一步扩大,开创了中外交通的新局面。海上丝绸之路进入鼎盛时期。
北京和南京是全国性的商贸城市,出现了有名的商帮,比如山西的晋商,安徽的徽商等。
郑和下西洋堪称世界航海史上的壮举,加强了同海外的联系和友好关系,促进了中国同亚非各国的经济交流。
明朝
考点梳理
4.商业的发展
清朝
前期商贸兴盛,形成了由农村集市、城镇市场、区域性市场和全国性市场组成的商业网。出现了工商业市镇。
商帮开始全国性的活动,且各有特点。如晋商、徽商等。
闭关锁国政策:
顺治时期,颁布“禁海令”,严厉限制海上贸易;
“广州十三行“统一经营对外贸易。
起到一定的自卫作用,但是故步自封,闭关自守,逐渐落后
弊大于利。
考点梳理
(1)影响因素:
①南方优越的自然地理条件;
②北方大量人口南迁,带来了劳动力和先进的技术;
③江南地区的战争相对较少,社会秩序比较安定;
④南北方人民的共同努力。
(2)过程:
①魏晋南北朝时期:江南经济逐渐开发,为经济重心逐渐南移
奠定了基础。
②隋唐时期:唐朝中后期,我国经济重心开始南移,江南地区
农业发展逐渐超过北方。
③南宋时:南移完成。标志:“苏湖熟,天下足”,政府的财
政收入主要来自南方特别是东南地区。
古代经济重心的南移
知识拓展
问题探究
思路指导
中国古代经济发展的基本条件。
答:政策的制定应实事求是,符合国情,符合人民利益;
生产关系的调整应该适应生产力的发展;
要遵循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
知识拓展
问题探究
思路指导
纵观中国经济发展历程,我们得到什么启示?
答:①新制度的确立;
②国家统一安定局面的出现;
③统治政策的调整(包括发展经济的奖励措施);
④民族融合的加强;
⑤生产工具和耕作技术的改进、水利工程的兴修和农作物的推广;
⑥广大劳动人民的辛勤劳动。
知识拓展
知识拓展
(2021·河南中考真题)西汉前期,币制十分混乱,诸侯、达官、豪富多私造牟利,不同的货币同时流通于市场,折算困难,交易不便。面对这样的情况,汉武帝采取的措施是
A.兴办太学 B.平抑物价 C.盐铁专卖 D.统一铸币
(2021·海南中考真题)《晋书·食货志》记载东晋后期的情形是:“天下无事,时和年丰,百姓乐业,谷帛殷阜,几乎家给人足矣。”由此可知
A.江南地区开始开发 B.南方经济发展迅速
C.南方经济超过北方 D.经济重心完全南移
D
A
中考链接
(2021·江苏中考真题)宋朝的全国总人口突破了一亿,大体是盛唐的两倍。宋朝的粮食亩产量特别是长江流域的亩产量达到了两至三石,也基本是唐代的两倍多。由此可见( )
A.宋朝时生产力有显著进步 B.唐宋的经济部门仅限于农业
C.唐朝重文轻武致粮食减产 D.宋朝粮食增幅低于人口增长
(2021·河南中考真题)与唐代长安相比,北宋东京的城市格局和内部管理已完成由坊市制到厢坊制的转变,商业活动不再限制在“市”,“日中为市”的经营时间也被打破。这主要是由于
A.草市的出现 B.商业的发展 C.纸币的使用 D.商帮的形成
A
B
中考链接
(2021·四川中考真题)清朝前期,农业上普遍采用了轮作、复种、多熟等农作制,人们大量开垦荒地,种植玉米、甘薯等高产农作物。这
A.源于新航路的开辟 B.彻底解决温饱问题
C.促进农业经济发展. D.导致经济重心南移
(2021·山东中考真题)明朝时,玉米、甘薯、马铃薯等原产于美洲的高产作物传入中国,种植面积迅速扩大,逐步成为主导性的农作物品种,这一现象带来的主要影响是( )
A.提高了农业耕作技术 B.增强了抵御饥荒能力
C.促进了经济重心南移 D.根除了人口增长压力
C
B
中考链接专题02 中国古代经济的发展
【知识梳理】
中国古代经济发展的具体表现
时期 农业 手工业 商业
原始社会 水稻、粟 陶器、纺织、制衣 传说炎帝教人们通商交换
夏商周 铁制农具、牛耕、都江堰 青铜器:司母戊鼎、四羊方尊、 商鞅变法:统一度量衡
秦汉 西域的核桃、葡萄、苜蓿等植物传入 造纸术的发明与改进 秦半两钱、汉五铢钱;盐铁专卖;丝绸之路的开辟(陆、海)
三国两晋南北朝 荒地开垦、兴修水利、农业技术改进 三国孙吴造船业发达,手工业快速进步 大都市:建康(南京)
隋唐 曲辕犁、筒车 蜀锦、青瓷、白瓷、唐三彩、铜官窑 长安(街道整齐、市坊分离)
辽宋夏金元 占城稻、“苏湖熟,天下足” 瓷都:景德镇、棉织业造船业(指南针的安装) 东京、临安;早市、夜市、草市(打破时间和空间的限制)、“瓦子”、勾栏、市舶司、北宋“交子”
明清 玉米、甘薯等高产作物的传入、清前期垦荒政策、“湖广熟,天下足” 棉纺织业出现手工工场,苏州丝织业,青花瓷,醴陵瓷(雍正) 清前期,市镇发展;明朝商帮出现(晋商、徽商)
【拓展01】
农学巨著:
(1)《齐民要术》:北朝农学家贾思勰著,是我国现存第一部完整的农业科学著作;
(2)《天工开物》:明朝科学家宋应星,总结了明代农业和手工业生产技术,是“中国17世纪的工艺百科全书”
(3)明代徐光启的《农政全书》
【拓展02】
中国古代促进农业经济发展的因素
1、耕作技术与生产工具改进:
(1)耕作技术:刀耕火种(原始社会)——石器锄耕(商周)——铁犁牛耕(春秋战国)
(2)生产工具:石器——青铜工具—— 铁制农具、牛耕 ——汉代耧车——唐朝时曲辕犁、筒车。
2、统治者重视发展农业生产(如重农政策、兴修水利:如都江堰、灵渠、隋朝大运河等等)、
3、生产技术的进步(如育种施肥技术)
4、农作物新品种引进并推广(西汉、宋代、明朝)
5、人民群众的辛勤劳动。6、指导生产的著作问世
【拓展03】
古代经济重心的南移
1、原因:①自然条件:江南地区优越的自然条件和丰富的水资源;②技术基础:北方人口大批南迁,带去先进技术和生产工具;③社会环境:江南社会相对安定;④统治政策:南方统治者重视发展生产;⑤共同劳 动:南北人民共同努力和开发。
南移阶段:1魏晋南北朝时期,南方得到开发,南北经济差距缩小
2唐朝中后期开始,经济重心开始南移;
3南宋时完成经济重心南移从黄河流域转移到长江流域,政府财政收入主要来自南方,“国家根本,仰给东南”。
【拓展03】
促进我国古代经济发展的原因
(1)国家统一,社会安定,政治清明。如西汉、唐朝时期的国家统一、社会安定、政治清明,为经济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社会环境。
(2)统治阶级注意调整统治政策,鼓励发展生产。如唐太宗吸取隋亡教训,调整统治政策,重视农业生产,减轻农民的赋役负担,出现贞观之治局面;宋代朝廷鼓励海外贸易,海外贸易发达,极大促进了商品经济的发展。
(3)重视水利的兴修,改革生产工具和推广先进的生产技术。如都江的修建、半坡原始居民和河姆原始居民使用磨制石器、唐代制成曲犁和筒车等都促进了社会生产的发展。
(4)广大劳动人民的辛勤劳动。如东晋南朝时南迁的北方人民与南方人民一起辛勤耕耘促进了江南经济的发展。
(5)新制度的确立。如战国时期封建制度的确立推动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6)民族交融的加强。民族交融的加强推动了民族间的经济文化交流,有利于经济发展。如北魏孝文帝改革促进了北方社会经济的发展。
(7)对外交往的加强。如宋朝引进并推广占城稻,明朝引进南美洲的玉米、甘薯、马铃薯、花生和向日葵等农作物,都有利于经济发展。
一、选择题
1、(2021·江苏南京市·中考真题)“中华文明的起源是一个过程,以农业产生为上限。”有助于印证和推测“上限”的是:
A.北京人的发现 B.半坡遗址发掘 C.青铜工艺成就 D.铁制农具出现
【答案】B
【详解】
根据“中华文明的起源是一个过程,以农业产生为上限”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个上限指的是原始农业的兴起。半坡遗址是我国重要的原始农业遗址之一。B正确;北京人属于旧石器时代。A错误;夏朝开始出现了最早的青铜器,铁制农具出现于春秋战国时期。CD错误。综上故选B。
2.(2021·福建中考真题)考古工作者在河姆渡遗址发现多处稻谷、稻草的堆积层,层厚20--50厘米,最厚处超过1米,若折算成稻谷,可达12吨以上。这可用于印证河姆渡居民
A.已经从事农业生产 B.初步产生物品交换
C.广泛使用青铜工具 D.开始推广“牛耕技术
【答案】A
【详解】
依据题干信息“在河姆渡遗址发现多处稻谷、稻草的堆积层”可以印证河姆渡居民已经能够种植水稻,故A正确;遗址除了稻谷稻草,没有发现其他物品,所以佐证不了河姆渡居民产生物品交换、使用青铜工具、推广“牛耕技术,故BCD错误。综上故选A。
3.(2021·河南中考真题)下列三幅图片中的文物共同反映了我国先民的
A.农耕工具丰富多样 B.商品贸易较为活跃
C.陶器文化历史悠久 D.彩陶艺术绚丽多彩
【答案】C
【详解】
依据图片“陶瓶”“陶灶”“陶釜“白陶鼎”的信息及文物所属时间可知,三幅图片中的文物共同反映了我国先民的制陶历史悠久,故C正确;图片没显示农耕工具、商品贸易且图片陶器无法显示是彩陶,故ABD错误。综上故选C。
4.(2021·四川成都市·中考真题)“牛”作为吃苦耐劳、默默奉献的精神化身,在许多中国文物中都能见到它的身影。下图这组与牛有关的文物反映出汉代( )
A.绘画技巧的成熟 B.盐铁官营的实施
C.经济重心的南移 D.农耕技术的发展
【答案】D
【详解】
汉代耕作石画像反映汉代农耕技术的发展,故D符合题意;材料中的绘画古朴自然,但技巧并不高超,排除A;材料与盐铁官营无关,排除B;汉代时期,我国经济重心尚未南移,排除C。故选D。
5.(2021·福建中考真题)下图所示为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王朝采取的经济措施这一举措
A.改善了人民生活水平 B.提升商人的经济地位
C.提高了军队战斗能力 D.增强中央政府的财力
【答案】D
【详解】
汉武帝为巩固大一统王朝,在经济上采取的措施有:将铸币权收归中央,统一铸五铢钱;在全国各地设盐铁官,实行盐铁官营、专卖;全国统一调配物资,平抑物价。这些措施使国家的财政状况有了很大改善,为汉武帝许多政策的推行奠定了经济基础。故D符合题意;改善了人民生活水平、提升商人的经济地位、提高了军队战斗能力不是汉武帝采取的经济措施的作用,排除ABC。故选D。
6.(2021·山东菏泽市·中考真题)在我国南方各省,分布着数以百万计的客家人。史学界普遍认为客家人是历史上渐次南迁的中原汉族人。下列有关中原人口南迁的说法正确的是
A.西汉末年开始出现大批中原人口南下现象
B.自然灾害频繁是中原人口南迁的主要原因
C.中原人口大量南迁推动了江南地区的开发
D.中原人口大量南迁引发南方社会动荡不安
【答案】C
【详解】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由于北方战乱,南方战争相对较少,社会秩序比较安定,北方人大批南迁,西晋后期以来,在中国古代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迁徙浪潮中,更多的北方人迁到江南,不仅为南方补充了大量的劳动力,而且也带来了较为先进的生产工具和技术,推动了江南地区的开发。故选项C符合题意;西晋后期开始出现大批中原人口南下现象,故选项A不符合题意;北方战乱是中原人口南迁的主要原因,故选项B不符合题意;中原人口大量南迁并未引发南方社会动荡不安,故选项D不符合题意。故答案为C。
7.(2021·四川中考真题)下图为唐三彩骑驼乐舞俑,出土于陕西西安。图中四个人俑分坐两侧,其中两人为汉人乐俑,另两人为胡人乐俑。该文物可以用来说明唐朝( )
①手工业水平高 ②音乐舞蹈多姿多彩
③民族交融发展 ④尚武风气盛行一时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答案】A
【详解】
根据题干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给出的关于这个唐三彩骑驼乐舞俑的介绍中涉及胡人(西域人)说明当时民族融合,具有开放的社会局面;而乐舞俑说明当时音乐舞蹈多姿多彩,这个精美的唐三彩也能反映当时手工业的发展和艺术造型精美、色彩亮丽。据此可知,①②③是可以从该文物上获取到的唐朝历史信息,故A项正确;骑驼乐舞俑反映了唐朝艺术繁荣,但无法体现尚武风气盛行一时,因此,④不符合题意,排除含有④的BCD项。故选A项。
8.(2021·湖南株洲市·中考真题)“北宋在经济上对南方依赖明显,户口分布南多北寡的格局也已定型。长江下游和太湖流域一带,成为全国最重要的粮仓。”材料反映的经济现象是( )
A.北方地区战乱频繁 B.南方自然条件优越
C.政治中心逐渐南移 D.经济重心逐渐南移
【答案】D
【详解】
根据材料可知,“北宋在经济上对南方依赖明显”,南方户口更多,南方粮食产量更大,反映了经济重心逐渐南移的现象,D项正确;“北方地区战乱频繁”、“南方自然条件优越”是造成现象的原因,AB项排除;北宋政治中心东京汴梁位于北方,且材料中涉及的是经济方面,C项不符合题意,排除。
9.(2021·广东中考真题)北宋时期,政府在南方征收的米谷布帛和专卖收入,经运河运至京师每年达四五百万至一千余万石匹贯,构成朝廷财政收入的重要来源。这反映出
A.人口南迁带来大量劳动力 B.江南经济地位逐渐提升
C.南北方耕作技术差距很大 D.经济重心南移已经完成
【答案】B
【详解】
根据题干材料可知,北宋时期,政府在南方征收的米谷布帛和专卖收入构成了朝廷财政收入的重要来源,这表明南方经济在国家财政收入中占有重要地位。因此,材料反映了江南经济地位逐渐提升,故B项正确;题干材料表明江南经济地位逐渐提升,没有涉及人口南迁与耕作技术的内容,排除AC项;南宋时,我国经济重心完成南移,与题干“北宋”不符,排除D项。故选B项。
10.(2021·江苏中考真题)宋朝的全国总人口突破了一亿,大体是盛唐的两倍。宋朝的粮食亩产量特别是长江流域的亩产量达到了两至三石,也基本是唐代的两倍多。由此可见( )
A.宋朝时生产力有显著进步 B.唐宋的经济部门仅限于农业
C.唐朝重文轻武致粮食减产 D.宋朝粮食增幅低于人口增长
【答案】A
【详解】
分析题干的“宋朝的全国总人口突破了一亿,大体是盛唐的两倍。宋朝的粮食亩产量特别是长江流域的亩产量达到了两至三石,也基本是唐代的两倍多。”可知,与唐朝相比,宋朝的全国总人口和粮食亩产量都有很大的提高,反映出宋朝时生产力有显著进步,故A符合题意;唐宋的经济部门仅限于农业的说法错误,唐宋的经济部门还包括手工业、商业,排除B;宋朝实行重文轻武政策,排除C;宋朝粮食增幅低于人口增长在题干材料中不能体现,排除D。故选A。
11.(2021·福建中考真题)宋代瓷器美学达到新高度。景德镇青白瓷色质如玉,钧窑的海棠红艳如晚霞。由此可见,宋代制瓷业
A.私营作坊为主, B.产品行销世界 C.遍布沿海地区 D.工艺水平高超
【答案】D
【详解】
依据题干信息“达到新高度”“景德镇青白瓷色质如玉,钧窑的海棠红艳如晚霞”可知,宋代制瓷业工艺水平高超,故D正确;题干未显示是以私营作坊为主、产品行销世界、遍布沿海地区,故ABC错误。综上故选D。
12.(2021·湖南郴州市·中考真题)孟元老在《东京梦华录》中记载“市井经纪之家,往往只于市店旋买饮食,不置家蔬。……夜市直至三更尽,才五更又复开张。如要闹去处,通晓不绝。”从材料中可知( )
A.宋代政府鼓励发展海外贸易 B.政府规定商业区居民区分开
C.宋代店铺经营时间不再受限 D.所有市民都只能到饭店吃饭
【答案】C
【详解】
依据题干“夜市直至三更尽,才五更又复开张。如要闹去处,通晓不绝”的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随着商品经济的不断发展,宋代政策对经济的支持,推动了宋代“不夜城”的出现,使宋代的商铺能够“24小时营业”,从而形成繁荣的夜市,所以宋代店铺经营时间不再受限,C符合题意;A的内容与题干的内容无关,排除;BD说法错误,排除;故选C。
13.(2021·吉林长春市·中考真题)南宋《数书九章》中记录了大量有关商品价格、共同出资及利益分配等问题。这反映出当时( )
A.对外交往的频繁 B.商品经济的发展 C.活字印刷的出现 D.数学理论的成熟
【答案】B
【详解】
材料“记录了大量有关商品价格、共同出资及利益分配等问题”体现的是当时的数学以应用型数学为主,反映的是当时商品经济的发展,B项正确;材料与对外交往及活体字印刷术的出现无关,AC项排除;中国古代科技缺乏理论总结,D项排除。故选B。
14.(2021·湖北随州市·中考真题)宋代商业贸易非常繁荣。下列四个选项中能够体现宋代商业贸易发展突破时间限制的是
A.商贸活动辐射到乡镇,出现了草市
B.在主要港口设立了市舶司
C.四川地区出现了纸币交子
D.早市和夜市应运而生
【答案】D
【详解】
宋代商品经济发展,突破了坊市界限。早市和夜市应运而生体现出商业突破了时空的限制。故D符合题意;草市属于民间集市,不是突破时空限制。排除A;市舶司是管理对外贸易的机构,排除B;交子属于商品经济发展中货币,排除C。故选D。
15.(2021·山东中考真题)明朝时,玉米、甘薯、马铃薯等原产于美洲的高产作物传入中国,种植面积迅速扩大,逐步成为主导性的农作物品种,这一现象带来的主要影响是( )
A.提高了农业耕作技术 B.增强了抵御饥荒能力
C.促进了经济重心南移 D.根除了人口增长压力
【答案】B
【详解】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明清时期由于社会环境稳定和赋税制度的改革,导致人口激增,因此明清时期的人地矛盾异常尖锐,但是由于玉米和番薯等高产作物的引进,增强了抵御饥荒的能力,极大的解决了人口饥饿问题,缓解了明清时期人口增长的压力,故B项符合题意;仅从高产作物的引进并不能说明提高了农业耕作技术,排除A项;南宋时我国完成了经济重心南移,排除C项;高产作物的引进只能缓解而不能根除人口增长压力,排除D项。故选B项。
16、(2021·江苏扬州市·中考真题)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唐太宗道:“民之所以为盗者,由赋繁役重,官吏贪求,饥寒切身,故不暇顾廉耻耳。朕当去奢省费,轻徭薄赋,选用廉吏,使民衣食有馀, 则自不为盗。”
——摘编自钱穆(中国经济史)
材料二 宋朝时期,水稻早熟品种的引进,使作物在过去只能一季一热的地方达到一季两熟,从而促进了农业。据估计,11至12世纪,水稻产量增加了一倍。
——摘编自(美)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上卷)
材料三 在力述“农本”的同时,他处处突出兴修水利的重要,把兴修水利作为农田建设、救荒赈济的必要前提和基本内容,把水利机械作为农器制作中最主要和最见功效的一部分。
——宋源《<农政全书>的水利经济思想》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贞观时期为实现“民衣食有余”在经济上采取的措施。
(2)据材料二,概述当时农业发展的表现。
(3)概括材料三的主要观点,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农政全书)的作者和地位。
(4)结合上述材料,谈谈你对促进农业发展的认识。
【答案】(1)轻徭薄赋(减轻农民的赋税劳役);注重发展生产;倡导戒奢从简
(2)水稻早熟品种的引进,农作物达到一季两熟,水稻产量增加
(3)水利对于农业生产具有重要作用。徐光启;全面总结了我国古代农业生产的先进经验、技术革新和作者关于农学的创新研究成果
(4)农业发展关注国计民生;政府要注重发展农业生产;要注意改进农业生产技术、兴修水利、总结农业生产经验等等
【详解】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贞观时期为实现“民衣食有余”在经济上采取的措施,据“朕当去奢省费”可得出倡导戒奢从简,据“轻徭薄赋”可得出轻徭薄赋(减轻农民的赋税劳役),再结合所学知识,唐太宗注重发展农业生产。
(2)据材料二概述当时农业发展的表现,据“水稻早熟品种的引进,使作物在过去只能一季一热的地方达到一季两熟”可得出水稻早熟品种的引进,农作物达到一季两熟,据“11至12世纪,水稻产量增加了一倍”可得出水稻产量增加。
(3)据材料三“他处处突出兴修水利的重要,把兴修水利作为农田建设、救荒赈济的必要前提和基本内容……”概况主要观点是水利对于农业生产具有重要作用。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农政全书)的作者是明朝徐光启,这本《农政全书》分为农本、田制、农事、水利、农器等大类,全面总结了我国古代农业生产的先进经验、技术革新和作者关于农学的创新研究成果。
(4)开放性问题。依据材料一可知农业发展关注国计民生,政府要注意发展农业生产;依据材料二、材料三可知,要注意改进农业生产技术、兴修水利、总结农业生产经验、引进农作物品种等等。
17.(2021·贵州中考真题)唐宋时期,经济繁荣,社会生活丰富多彩。根据相关材料,完成下列学习任务。
任务一:(图片解读——技术进步)
图1 曲辕犁 图2 占城稻 图3 交子
(1)根据上面图片信息,请分别指出图1工具、图2作物的特点。并概述图3纸币在经济发展过程中的作用。
任务二:(史料解读——社会风貌)
(2)唐诗和宋代著述对研究唐宋社会状况有重要的参考价值。根据下列问题作答。①杜甫《忆昔》诗句:“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反映的治世是( )
②元稹《法曲)诗句:“女为胡妇学胡装妆,伎进胡音务胡乐。”反映了民族交往对唐朝社会生活产生了哪些方面的影响?( )
③吴自牧《梦粱录》:“万物所聚,诸行百市”,“自大街及诸坊巷,大小铺席,连门俱是,即无虚空之屋”。以上从哪几方面记述了宋临安城商业繁荣的景象?( )
任务三:(数据解读——社会发展)
唐宋两朝南北方人口对比表
朝代 南方 北方
人口 占全国人口比例 人口 占全国人口比例
唐朝天宝年间742~756) 2080万 40% 3120万 60%
北宋元丰年间(1078~1085) 5500万 65.5% 2900万 34.5%
——根据邹逸麟,谭其骧《中国历史时期人口的分布和迁徙》整理统计
(3)上表数据反映了从唐朝到北宋的社会发展出现了怎样的变化趋势?并分析其变化的原因。
【答案】(1)工具:曲辕犁;特点:成熟早,抗旱力强;作用:促进了商业贸易的繁荣。
(2)①开元盛世;②对民族交融(或婚姻)、社会生活的影响;③从商品流通和店铺设立两方面记述。
(3)经济重心的南移趋势;原因:南方自然条件优越;北方战乱频繁,南方相对稳定;北方人民大批南迁,增加了大量劳动力,并带来了先进的生产技术和工具;南方统治者重视发展经济;南方新农作物的引进;南方海外贸易的发展等。(任答三点即可)
【详解】
(1)根据上面图片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图1工具是曲辕犁;图2作物的特点是成熟早,抗旱力强;图3纸币在经济发展过程中的作用是促进了商业贸易的繁荣。
(2)依据所学知识可知,①杜甫《忆昔》诗句:“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反映的治世是开元盛世;②元稹《法曲)诗句:“女为胡妇学胡装妆,伎进胡音务胡乐。”反映了民族交往对唐朝社会生活产生的影响是对民族交融(或婚姻)、社会生活的影响;③吴自牧《梦粱录》:“万物所聚,诸行百市”,“自大街及诸坊巷,大小铺席,连门俱是,即无虚空之屋”。以上从从商品流通和店铺设立两方面记述了宋临安城商业繁荣的景象。
(3)第一小问:上表数据反映了从唐朝到北宋的社会发展出现的变化趋势是经济重心的南移趋势;第二小问:其变化的原因是南方自然条件优越;北方战乱频繁,南方相对稳定;北方人民大批南迁,增加了大量劳动力,并带来了先进的生产技术和工具;南方统治者重视发展经济;南方新农作物的引进;南方海外贸易的发展等。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