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江季延中学2012—2013学年度高二(上)期中考试
语文试卷
(满分:150分 考试时间:150分钟)
名篇名句填空(8分)
1. 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8分)
①景翳翳以将入, 。
②悦亲戚之情话, 。
③闾阎扑地,钟鸣鼎食之家; , 。
④潦水尽而寒潭清, 。
⑤外无期功强近之亲, ,茕茕孑立,形影相吊
⑥诏书切峻, ;郡县逼迫,催臣上道。
⑦ ,听臣微志。庶刘侥幸,保卒余年。
课内基础知识(20分)
2.下列各组加点字注音有误的一组是( )(2分)
A.稔熟(rěn) 赍发(jī) 优渥(wò) 休戚与共(qī)
B.出岫(xiù) 潦水(láo) 酒馔(zhuàn) 悄然无声(qiǎo)
C.捧袂(mèi) 讥诮(qiào) 毗邻(bí) 噤若寒蝉(jìn)
D.倒涎(xián) 接榫(sǔn) 迄今(qì) 模棱两可(léng)
3.下列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2分)
A.尺牍 盘缠 碎琼乱玉 臭名昭著
B.笼统 下塌 冥顽不灵 皇天厚土
C.拮据 筹划 不及不离 不落言荃
D.矫首 希冀 回肠荡气 哀声叹气
4.下列句子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这一群中年人相遇相识在深圳;十年后,他们又在西雅图萍水相逢,不禁心潮起伏。
B.旅途中,突然听到这个意外的消息,这些游兴正浓的人们立刻产生一种不可名言的不安,久久难以排遣
C.吴教授真不愧为丹青妙手,在他的笔下,一幅画三下两下便一蹴而就了。
D.操场上锣鼓喧天,人声鼎沸,可是高三的学生安然无恙地坐在教室里,谁也没有关注教室外的事情。
5.下列各项表述错误的一项是( )。(2分)
A. 古时座次尊卑有别,《鸿门宴》中有这样几句:“项王、项伯东向坐,亚父南向坐,……沛公北向坐,张良西向侍。”项王座次最尊,张良座次最卑。
B.古代地名有很多习惯称呼或叫法,比如李清照诗云:“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中的“江东”指长江以东地区;而《赤壁之战》:“江表英雄,咸归附之。”中的“江表”指长江以南地区。
C.《边城》是“一部田园牧歌式的杰作”。小说以边城茶峒二三十年代的恬静生活为背景通过男女之爱、祖孙之情、兄弟之亲、睦邻之意,生动地表现了边城人健康、优美、质朴的人性美和人情美。
D.《滕王阁序》是一篇著名的骈文。它用华丽的词藻,记述盛宴,描写滕王阁的壮丽以及寥廓壮美的山川秋景,借以抒发“死生亦大矣”的复杂感情。
6. 下列对课文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林冲照管草料场,去打酒前,“将火炭盖了……把草厅门拽上……”,这反映了他性格中细心、缜密的一面。
B.别里科夫在生活和思想上有很多的“套子”,他把自己装在“套子”里是因为恐惧变革而逃避发展变化的社会。
C.归田后,陶渊明农忙时参加农事,农闲时乘兴出游,心情愉悦乐观,但也感叹人生的短暂和倏忽即逝。
D.庄子的文章意境开阔,想象奇特。他想象出一个“逍遥”的至高境界,这是一种胸怀大志,无所畏惧的人生境界。
7.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适莽苍者(往) 而征一国(夺取) 举世誉之而不加劝(称赞)
B.生生所资(凭借) 三径就荒(接近) 审容膝之易安(明白)
C.家君作宰(县令) 气凌彭泽之樽(超过) 穷且益坚(贫穷)
D.形影相吊(安慰) 除臣冼马(授予官职) 不矜名节(怜惜)
8.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与现代汉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2分)
A.腾跃而上,不过数仞而下。 B.三餐而反,腹犹果然。
C.臣之辛苦,非独蜀之人士及二州牧伯所见明知。 D.庶刘侥幸,保卒余年。
9.下列各组加点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2分)
A.之 —— 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 鹏之徙于南冥也
B.于 —— 急于星火 访风景于崇阿
C.以 —— 臣以供养无主 但以刘日薄西山
D.见 —— 慈父见背 遂见用于小邑
10.下列各句中,加点实词的活用类型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2分)
例句:或命巾车,或棹孤舟
A.园日涉以成趣
B.襟三江而带五湖
C.目吴会于云间
D.谨拜表以闻
11.下列各组句子,句式相同的一组是 ( ) (2分)
A.①既自以心为形役 ②去以六月息者也
B.①农人告余以春及 ②背负青天,而莫之夭阏者
C.①今臣亡国贱俘 ②稚子候门
D.①而彼且奚适也 ②壮士皆死尽,余人安在哉
三.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2—13题
《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给非物质文化遗产所下的定义是:指被各群体、团体有时被个人视为其文化遗产的各种实践、表演、表现形式、知识和技能及其有关的工具、实物、工艺品和文化场所。它强调两个重要的条件:一是各个群体和团体随着其所处环境、与自然界的相互关系和历史条件的变化不断使这种代代相传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得到创新,同时使他们自己具有一种认同感和历史感,从而促进了文化多样性和人类的创造力;二是在本公约中,只考虑符合现有的国际人权文件,各群体、团体和个人之间相互尊重的需要和顺应可持续发展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表现形式多种多样,例如口头传说和表述,表演艺术,社会风俗、礼仪、节庆,有关自然界和宇宙的知识和实践,传统的手工艺技能等。所有这些形式都与孕育它的民族、地域生长在一起,构成不可拆解的文化综合体。
以我国的古琴艺术为例。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古琴艺术的价值不只在于古琴这种乐器本身,也不限于古琴曲目和弹奏技术,更重要的在于以古琴为聚合点而构建的传统美学特质及哲学意味,并且这种美学特质和哲学意味贯穿于中华雅文化的发展当中。由于钟子期和俞伯牙高山流水的故事是以古琴为依托的,所以不仅深邃感人,而且历久弥新。可以说,知音意识和获得知音的愉悦成为雅士阶层不可分割的一种人生内容,于是音乐境界与生命境界、乐品与诗品文品都互相沟通。而遵循大音希声的哲学原理,古琴艺术又将儒家的中正平和、道家的清静淡远融汇于乐曲之中。
每一项真正符合标准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都不可能以一个物质符号(比如古琴乐器本身)独立存在。相对于物质符号而言,非物质文化遗产中那些无形的环境、抽象的宇宙观、生命观更具价值。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人类遗产非常重要的资源,就语言、民间音乐、舞蹈和民族服装来说,它们都能让我们从更深刻的角度了解其背后的人和这些人的日常生活。非物质文化遗产涉及的范围非常广泛,每一个人都跟它脱不开关系,因为在每个人身上都存在着他所在社会的传统。
12.下列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3分)
A.非物质文化遗产无论有多少表现形式,都应该与孕育它的民族、地域构成不可拆解的文化综合体。
B.古琴艺术被列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凭借的是它所蕴含韵美学特质和哲学意味,而非其乐器本身、曲目及弹奏技术。
C.包含着儒家中正平和旨意和道家清静淡远韵味的古琴艺术,追求的是一种大音希声的境界。
D.借助语言、民间音乐、舞蹈和民族服装等非物质文化遗产,可以更深刻地了解一个民族及其日常生恬。
13.根据原文的信息,下列推断正确的一项是( ) (3分)
A.雅士阶层之所以能够将音乐境界与生命境界、乐品与诗品文品沟通,正是由于他们具有欣赏古琴艺术的水平。
B.一个实物,如果不与非物质的形式,如表演、表现形式、技能等相联系,就不能独立成为非物质文化遗产。
C.由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存在着无形的环境、抽象的宇宙观、生命观,所以它比其他形式的文化遗产更值得保护。
D.非物质文化遗产涉及的范围非常广泛,每个人身上都存在着他所在社会的传统,所以每个人身上都有非物质文化遗产。
四.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第14—17题。(18分)
王勃字子安,绛州龙门人。勃六岁善属文,构思无滞,词情英迈,与兄勔、勮,才藻相类。父友杜易简常称之曰:“此王氏三珠树也。”沛王贤闻其名,召为沛府修撰,甚爱重之。诸王斗鸡,互有胜负,勃戏为《檄英王鸡文》。高宗览之,怒曰:“据此,是交构之渐!”即日斥勃,不令入府。久之,补虢州参军。
勃恃才傲物,为同僚所嫉。有官奴曹达犯罪,勃匿之,又惧事泄,乃杀达以塞口。事发,当诛,会赦除名。时勃父福畤为雍州司户参军,坐勃左迁交趾令。上元二年,勃往交趾省父。渡南海,堕水而卒,时年二十八。
初,吏部侍郎裴行俭有知人之鉴。李敬玄尤重杨炯、卢照邻、骆宾王与勃等四人,必当显贵。行俭曰:“士之致远,先器识而后文艺。勃等虽有文才,而浮躁浅露,岂享爵禄之器耶!杨子沉静,应至令长,余得令终为幸。”果如其言。
(选自《旧唐书·卷一百九十·文苑上》)
父福畤坐是左迁交趾令。勃往省觐,途过南昌,时都督阎公新修滕王阁成,九月九日大会宾客,宿命其婿作序以夸客。因出纸笔遍请客,莫敢当,至勃,欣然不辞。都督怒,起更衣,遣吏伺其文辄报。一再报,话益奇,乃矍然曰:“天才也!”请遂成文,极欢罢。勃属文,初不精思,先磨墨数升,则酣饮,引被覆面卧,及寤,援笔成篇,不易一字,时人谓勃为腹稿。
勃与杨炯、卢照邻、骆宾王皆以文章齐名,天下称“王、杨、卢、骆”,号“四杰”。炯尝曰:“吾愧在卢前,耻居王后。”议者谓然。
(选自《唐才子传》、《新唐书·卷二百一·文艺上》)
14.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勃六岁善属文,构思无滞 属:撰写
B.勃恃才傲物,为同僚所嫉 物:事物
C.父福畤坐是左迁交趾令 坐:坐守
D.及寤,援笔成篇,不易一字 寤:睡觉
15.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3分)
A. 又惧事泄,乃杀达以塞口
怀帝阍而不见,奉宣室以何年
B. 士之致远,先器识而后文艺
风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翼也无力
C. 勃等虽有文才,而浮躁浅露
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
D. 因出纸笔遍请客,莫敢当
因事顺心,命篇曰《归去来兮》
16.下列对原文的叙述和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3分)
A.王勃六岁时就才情过人,与其兄王勔,王勮才华相当。兄弟三人为父亲的朋友杜易简所赞赏。他写文章时的独特习惯,给世人留下了“腹稿”的典故。
B.当时吏部侍郎裴行俭认为,王勃将不如杨炯显赫富贵,能善终就已是万幸。果然,后来王勃专门写了《檄英王鸡文》严厉批评诸王,结果差点被诛杀。
C.王勃因官奴曹达而获罪,他的父亲也被连累贬谪到非常偏远的交趾。当王勃前往探望、路过南昌时,他为都督阎公写下了著名的《滕王阁序》。
D.王勃与杨炯、卢照邻、骆宾王并称初唐时“四杰”。但对于他们的排位先后,杨炯很有意见,并不心服口服。
17.将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事发,当诛,会赦除名。(3分)
(2)炯尝曰:“吾愧在卢前,耻居王后。”(3分)
(3) 若夫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者,彼且恶乎待哉?(4分)
四.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回答问题。(4分)
与夏十二登岳阳楼
李白
楼观岳阳尽,川迥洞庭开。雁引愁心去,山衔好月来。
云间连下榻,天上接行杯。醉后凉风起,吹人舞袖回。
【注】乾元二年,李白流放夜郎,第二年春天行至巫山时遇赦,回到江陵。在南游岳阳时,写下了这首诗。
18.古人评诗时常用“诗眼”的说法,所谓“诗眼”往往是指一句诗中最精炼传神的一个字。这首诗第二联两句中的“引”和“衔”即可看作“诗眼”。请结合全诗简要赏析这两字。
五、阅读文化经典《孟子》按要求答题。 (6分)
孟子曰:“无或乎王之不智也。虽有天下易生之物也,一日暴之,十日寒之,未有能生者也。吾见亦罕矣,吾退而寒之者至矣,吾如有萌焉何哉?今夫弈之为数,小数也;不专心致志,则不得也。弈秋,通国之善弈者也。使弈秋诲二人弈,其一人专心致志,惟弈秋之为听。一人虽听之,一心以为有鸿鹄将至,思援弓缴而射之,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为是其智弗若与?曰:非然也。” (选自《孟子·告子上》)
19.下列各项中,对选段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3分)
A、孟子认为,虽然都是同一个名师教两个学生下棋,但是效果却不一样,并不是因为两人的智慧有差别。
B、孟子认为,君王不智的主要原因是君王一天学到的东西,常常要隔十天才加以温习,自然无法形成智慧。
C、孟子指出,如果君王对于贤者的言论不能专心听取,一心只想着别的事情,即使有幸接触正道,却不能专心致志,当然无法有智慧了。
D、孟子运用“一暴十寒”和“弈秋诲弈”两个譬喻,奉劝君王对贤士的雅言应专心听取,以成就大智慧。
20.孟子的这段论述,对于我们的学习有什么启示?(3分)
六、阅读文化名著《复活》按要求答题。(10分)
21.下列各项中,对作品故事情节的叙述不正确的两项是( )( )(5分)A.在火车站,涅赫柳多夫的姐姐特地赶来送行,涅赫柳多夫向姐姐道了歉,并且很认真地向姐姐说明要同马斯洛娃一起去西伯利亚的理由。他姐姐更关注的,是涅赫柳多夫把剩下的田地和财务作为遗产留给她的孩子,于是特别高兴。B.马斯洛娃因为在刑事犯队伍里受到欺负而沉默寡言,态度冷淡,涅赫柳多夫得知原委后,就设法把她调到政治犯队伍。马斯洛娃的各方面处境都得到改善,还认识了对她起良好影响的玛丽娅?帕夫洛夫娜和西蒙松等人。 C.马斯洛娃在涅赫柳多夫第三次到监狱来探望她的时候,已经戒了酒,还答应在医院里做杂务工,但拒绝接受他的求婚。D.马斯洛娃受到涅赫柳多夫的鼓舞,精神复活了,在流放西伯利亚的路途中,她深切感受到了涅赫柳多夫对她的无微不至的关心,深受感动,最终决定嫁给涅赫柳多夫。E.“而且我已下定决心请求她,请求她做我的妻子。”西蒙松继续说道。晚上点名的时候,西蒙松告诉涅赫柳多夫他想同马斯洛娃结婚,涅赫柳多夫听到这个消息后,很痛苦,因为这样一来,他就不能以与马斯洛娃结婚的方式来弥补他对马斯洛娃犯下的罪过了。
22.车尔尼雪夫斯基指出:“托尔斯泰才华的特征在于他并不局限在揭示心理过程的结束,他感兴趣的是过程的本身。”请结合具体事件谈谈小说《复活》中聂赫留朵夫思想转变的主要过程。(5分)(100字左右)
六.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3—25题(14分)
千叶瓶
刘心武
①那只花瓶是他二十几年前从农贸市场买来的。造型一般,素白,底部连瓷窑标志都没有。花瓶陪伴他度过整个青壮年时期。见证了他娶妻生子,也接受了他“哎,我退休啦!”的招呼。花瓶随他搬了两次家,在家里的位置更多次变易,近些年则一直搁放在书桌的一角。花瓶插过鲜花、干花和假花,最后所插的是三根孔雀翎。
②退休以后,他试图圆多年来写回忆录的梦。为此他专门购置了一个精美的十六开簿册,还准备了一盒十二支的绿色签字笔。为什么要选择绿色?完全是下意识驱使。在出售文化用品的货架前,他本是要拿黑色签字笔,忽然眼睛扫到了这种绿色的,好奇地抽出一支,在店里提供的试用纸上画了画,笔尖滑动的感觉和呈现的绿色都让他愉快,于是买了下来。
③但是,翻开簿册,拿起绿笔,郑重地宣布:“别打扰我,我要开笔啦!”却愣在那里,满脑子飞花飘絮,却不知该如何写出第一句来。好不容易写出了几行,却实在是不能满意,狠心用左手撕下那一页,却不料纸张一剐,反弹力使他握笔的右手杵到花瓶,花瓶一斜,忙去扶正,结果签字笔笔尖就在瓶体上画出了一个弯线。拿抹布擦,去不掉,又找来去污粉,还是没用,涂上衣领净再擦再用水冲,那道绿痕似乎更加分明。
④传来了妻子的声音:“你把弄脏的一面朝墙,不就结了吗?”又传来正好回娘家的闺女的声音:“爸,又不是什么值钱的宝贝,您干吗着那么大急?还是写您的回忆录吧,写出来,我给您录入电脑……”他望着破了相的花瓶,只是发愣。
⑤第二天他用绿色签字笔,把那涂不掉的一个弯道,勾勒成了一小片绿叶,看上去,顺眼点。但瓶体和那么小一片绿叶,在比例上实在不相称,于是,他决定从那片绿叶开始,再连续勾勒出更多的,形态并不雷同,而又凹凸锯齿互补的叶片。勾勒第一个叶片时,他当然是一种后悔的心情,责备自己把素白的瓶体,不小心给玷污了。后来,不知怎么的,心理态势的惯性作用吧,勾勒别的叶片时,接二连三,全是后悔的思绪。后悔小时候,不该为了贪摘树上的果子,急躁地把整个枝丫扯断。又后悔上小学时,同桌向自己借圆珠笔用,死活就不借给人家。再后悔上山下乡的时候,队里培养自己当“赤脚医生”,却没有能把常见的草药形态认全。回城进工厂,先开大货车,后开小面包,再当上司机班长,更调进科室,好赖算是个干部了,就不免神气活现起来,给一起进厂的“插友”,取不雅的外号大呼小叫,后来人家下了岗,找到自己借钱,虽说也拿了一千给人家,却又跟人家说了一大车便宜话,仿佛人家困难全是不争气造成的……
⑥闺女又回娘家,小声在问妻子:“爸的回忆录写出多少了?怎么抱着个花瓶在鼓捣?”妻子小声回答:“着了魔似的,每天总得花两三个钟头在瓶子上画树叶……不过他脾气倒好多了,下楼一块遛弯儿,还总跟我回忆以往的事儿,动不动还说,哪件事上对不起我,哪回的吵架请我原谅……咳,其实我早忘啦!不过听他那么说,心里倒是挺舒服的……”
⑦渐渐的,他那只花瓶,半壁外表都画满了绿叶,那些单线勾勒的叶片,大大小小,连续不断,看上去,仿佛当初入窑出窑时,就已经有了,而且,是工艺师事先就构思好,精描出来的,显得非常自然,也非常和谐,堪称雅致秀美。
⑧他继续在花瓶另一面上勾勒绿叶。妻子说:“难道你非得把叶子画满吗?铺满怕得上千片叶子,你累不累啊?”他边慢慢画,边沉吟地说:“我还真怕那画满的一天到来呢!”
⑨有一天,一位现在迷上古玩收藏的“发小”来看望他,忽然眼睛一亮,吼出一声:“老兄,你从哪儿收来这么个千叶瓶?”他且不做声。那“发小”走近,小心捧起细看,哑然失笑:“原来根本不是古董,连当代高级工艺品都不是啊!”他让来客小心轻放,说:“对我而言,这是无价之宝!”他只简单解释了几分钟,来客便肃然起敬,并感叹:“如果那些对社会负有更大责任的人士,都能有你画千叶瓶的心思,该多好啊!”
23.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 )(4分)
A.主人公本想买黑色的签字笔写回忆录,却下意识地选择了绿色签字笔,这暗示着他内心深处一直在怀念逝去的青春岁月,为自己年轻时虚度年华而悔恨不已。
B.小说第⑤段看似在写主人公对自己过去生活中种种失误的后悔,实际上是为了以小见大,表现了“文革”中上山下乡的一代人对时代的反思与总结。
C.“发小”本以为千叶瓶是名贵的古董,细看之下才失望地发觉它连当代高级工艺品都不算。小说借这一人物对当今社会中一些只重物质而精神空虚的人进行了批判。
D.主人公画绿叶的过程,就是反思自己一生的过程,更是检讨灵魂、滋养心灵的过程。心灵获得绿化、滋养,使人的性格和行为产生了很大变化,所以“他”的脾气变得平和了。
E.这篇小说故事简单,却引人深思。一个不经意的过失,经过主人公的努力,竟然成了工艺品,这启发我们即使人生出现失误,只要抱着积极的心态努力弥补,也能实现人生的价值。
24.小说在第④段和第⑥段中两次写到妻子女儿的话,有什么作用?请结合具体内容加以分析。(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5.请从情节结构、艺术手法这两个方面中任选一个,对这篇小说进行赏析。(6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七.语言文字运用。(3分)
26. 下列六句诗,可以组合成三副对联,请你组合出合适的一副送给学校摄影小组。(填序号即可)( 3 分)
① 现出庐山真面目 ②天涯雁寄回文锦
③ 常向秋山寻妙句 ④留住秋水旧丰神
⑤ 又驱春色入毫端 ⑥水国鱼传尺素书
答:
八.作文(60分)
27.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作文。(60分)
在我们的学习中,常常听到有用无用之争,无用的不学,有用的就学。在我们的生活中,也常常听到人们对人、事、物有用与无用之争。 那么,什么是有用的,什么是无用的呢?庄子说:“人皆知有用之用,却不知无用之用也。”
请联系生活经历或自己体验认识,题目自拟,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议论文。
高二(上)期中语文答案
1、①抚孤松而盘桓②乐琴书以消忧③舸舰迷津,青雀黄龙之舳④烟光凝而暮山紫⑤内无应门五尺之童⑥责臣逋慢⑦愿陛下矜悯愚诚
2、C(毗,pí)3、A(B,塌-榻.厚-后;C,及-即,荃-筌D,哀—唉)4、B((A,萍水相逢:指不相识人的相遇,应为“不期而遇”。 C,一蹴而就:比喻事情轻而易举,一下子就成功,应为“一挥而就”;一挥而就:适用于写文章.书画等。 D,安然无恙:平平安安没有受到伤害,与语境不符)5、D(“死生亦大矣”是《兰亭集序》所表达的感慨。《滕王阁序》借以抒发自己怀才不遇、愤懑悲凉而又不甘于沉沦的复杂感情。)6、D (这是一种在天地万物中“无所待”的境界,即精神上的绝对自由的境界。)
7、B (A,征,信;C穷:困厄,处境艰难;D,矜,夸耀)8、D9、C10、C11、D
12、B(原文第三段第一句话可知非物质文化遗产包括乐器本身、曲目及弹奏技术)
13.B(A原文没提到这一点,C原文只说是更有价值并不代表更值得保护。D并不是所有社会传统都是非物质文化遗产)14、A(B. 物,别人、他人,古人常如此称自己之外的人; C. 坐,因为; D. 寤,睡醒,与“寐”相对。)15.B(结构助词,取消句子独立性,不译。 A 表目的 / 表时间 C 表转折 / 表修饰 D 于是 / 因为) 16.B(王勃写《檄英王鸡文》是“戏”,即开玩笑,并非专门为了批评诸王,结果也不是差点被诛杀,而是被高宗愤怒斥责,赶出沛王府。)17(1)事情被披露,王勃被判死罪,但恰逢皇帝大赦天下而被除去罪名。(词语点:发、当、会)(2)杨炯曾说:“我对排在卢照邻前感到惭愧,而对排在王勃后感到羞耻。”(词语点:尝 / 愧、耻——意动用法)(3)至于顺应天地万物之性,驾驭六气的变化,遨游在无穷无尽的境界之中的人,那他还依赖什么呢?
译文:勃字子安,绛州龙门人。他六岁就懂得写文章,构思毫无凝滞,文章感情豪迈奔放,与兄王勔、王勮的才华相当。他父亲的朋友杜易简常常称赞他们说:“这是王家的三棵珠树啊。”沛王李贤听说了他的名声,召他为沛府修撰,十分爱护看重他。当时各位王侯斗鸡,互有胜负,王勃开玩笑地写了《檄英王鸡文》。高宗看了文章后,发怒说:“根据这文章,这是相互构陷(陷害)之兆头。”(即认为王勃的文章使诸王矛盾。)当天就斥责了王勃,不让他进入王府。过了很久,补职为虢州参军。 王勃自恃有才华而对别人很傲慢,被同僚所嫉恨。有个官奴叫曹达的犯了罪,王勃把他藏匿起来,又害怕事情泄露,便杀了曹达来堵塞消息的来源。后来事情被披露,王勃被判死罪,但恰逢皇帝大赦天下而被除去罪名。当时王勃父亲王福畤是雍州司户参军,因为王勃而被降职为交址令。上元二年,王勃前往交址探望父亲。渡南海,他堕水而亡,时年二十八。 当初,吏部侍郎裴行俭有鉴识人才的能力。李敬玄尤其看重杨炯、卢照邻、骆宾王与勃四人,(认为他们)必当显赫富贵。裴行俭说:“士人想走的长远,应以器量见识为先而以文才为后。王勃等虽有文才,却浮躁浅露,哪里有享受官爵俸禄之器量呢!杨炯性格沉着文静,职位应该会达到长官之首,其余的能善终就是幸运。”后来果然像他说的那样。
父亲王福畤因这件事而降职为交址令。王勃前往探望,路过南昌,当时都督阎公刚修建成滕王阁,九月九日大会宾客,预先让他的女婿作序文,以便在宾客前夸耀。于是他拿出纸笔邀请所有的宾客,没有人敢担当此任务。但到了王勃,他欣然不推辞。都督很恼怒,起身借口更衣离开,只是派遣小吏窥察了王勃的文章就来报告。小吏(看后)一再报告,文章语言越来越奇特,阎公于是惊惶急视,说:“天才啊!”请求他完成(遂成:完成)全文,宾客极尽欢兴才停止。王勃写文章,最初并不精心思考,先磨墨数升,就酣畅饮酒,拉起被子蒙脸躺下,到了酒醒时,拿起笔就能成篇,不更改一个字,当时的人称王勃为“腹稿”。 王勃与杨炯、卢照邻、骆宾王都凭文章齐名,天下称“王、杨、卢、骆”,号称“四杰”。杨炯曾说:“我惭愧排在卢前,而对排在王后面感到羞耻。”当时的评议者也认为是这样。
18、“引”字形象地写出了大雁懂得人情,把愁心带走的情境;“衔”字形象地写出了君山懂得人的心意,把好月送来,与诗人共享欢乐的情境“引”和“衔”两字形象地写出了诗人遇赦后喜悦的心情。19 B (孟子的“一暴十寒”是比喻君王整天被小人包围,被谗言所蛊惑;每隔十天才好不容易偶尔会见智者,这是君王不智的主要原因。)20.孟子主张为学一要持之以恒,不能一暴十寒;二要专心致志,才能学有所成。
译文:孟子说:“不要对大王的不明智感到奇怪的。即使世上最容易生长的植物,一天让它晒太阳,十天让它受冻,没有能生长的。我和大王相见的次数太少,我退居在家把王冷淡到了极点,那些谄谀小人就趁机来到王的身边,我怎么能帮助他(大王)使他的善良之心萌发呢?现在下围棋这样的技能,是小技术; 但如果不专心致志地学习,是不会成功的。弈秋是全国闻名的善于下围棋的人,让他同时教两个人下围棋,其中一个专心致志,只听弈秋的话;另一个虽然也在听,但心里面却总是想着有天鹅要飞来,一心想着张弓搭箭去射击它。这个人虽然与专心致志的那个人一起学习,却比不上那个人。是因为他的智力不如那个人吗?回答当然不是这样的。”
21、DE(D马斯洛娃最终是选择嫁给西蒙松。E涅赫柳多夫没有感到很痛苦,反而觉得高兴,因为马斯洛娃找到了西蒙松这样的保护人。)22、大学时代的他善良有理想,后来在军营里堕落了。之后与马斯洛娃的巧遇,使他开始对自己堕落的生活进行反省,但内心的情感仍是复杂矛盾的。对监狱状况的了解以及田庄之行使他认识到贵族阶级的腐化,彼得堡之行更让他对整个社会有了清醒的认识,西伯利亚之行,与革命者的接触让他的思想进一步升华。23.D、E。(A.对主人公心理的推测不一定准确,但有一定道理;B.小说并没有表现“‘文革’中上山下乡的一代人对时代的反思与总结”;C.对写“发小”的作用是借他之口表现主题思想,没有批判的意图。)
25. 观点一:这篇小说情节简单,线索清晰,但构思颇具匠心。小说以花瓶为线索,不小心损瓶→专心画瓶→“发小”评瓶三个主要情节结构全篇。①开篇先介绍花瓶的由来、经历,突出花瓶的平常与不平常。平常在于它的普通,不平常在于它陪伴主人公多年,见证了主人公的大半生生活,这些介绍为后文情节的发展提供了合理的依据,铺垫自然、巧妙,买笔的环节看似与画瓶无关,却为下文画绿叶埋下伏笔。②写主人公画瓶的过程时,又常通过妻子、女儿的话语侧面表现主人公的专注、投入。③结尾处“发小”来访,借“发小”之口评瓶,巧妙地深化了小说的主题。(6分;“总说”2分;“分述”4分,答出一点给2分,意思对即可)
观点二:运用了象征(或“暗示”)的手法。①开头写花瓶的“造型一般,素白”,这其实是以花瓶的“空白”暗示人物“心灵的苍白”;②写主人公买绿笔时的选择,含蓄地表明了主人公以往对绿色的忽略以及内心深处对绿色的渴望;③写回忆录时“满脑子飞花飘絮,却不知该如何写出第一句来”,是暗示主人公从来就没有梳理、思考过自己的大半生,其心灵一片混乱和芜杂。④主人公画千叶瓶的过程,就是回顾、反思人生的过程;千叶瓶由“一般”“素白”到“雅致秀美”则象征着主人公心灵的丰富、人生境界的提升。(6分;“手法”2分;“赏析”4分,一点2分,答出任意两点、意思对即可。另外手法答“伏笔”也可,分析合理酌情给分。)
26、① ④(如顺序颠倒得1分)
27、审材料。材料首先提出我们日常学习、生活中常见的“有用无用”之争,暗示涉及范围之广(人、事、物),提醒同学们作文时应联系学习与生活的实际。然后,一个疑问句,启发同学们思考争论背后的判断标准,亦即现象的实质。引用庄子的语录,是为了启发同学们思想。
联想与思考:1、从材料提供的范围,我们首先想到现实中关于“人”的争论,即对人的才与非才的判断。按照道理讲,人各有才,是才必有其用,正如李白所说: “天生我材必有用。”对于社会来讲,应该以多元化眼光来看待人才,倡导“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这样一种人才观;同时也要营造一个“人尽其才”的环境。但是实际情况是,人们总是用某一种标准来衡量人是否为才,其人才观是狭隘的。这种狭隘的人才观在历史上是特别突出的,所谓“学成文武艺,货与帝王家”是也,科举得中是人才,落第则不是人才,为帝王所用的是人才,流落人间者就不是人才。《红楼梦》中的贾宝玉不愿仕途经济,那就是“无材补天”;写出冠绝中外旷世奇文的蒲松龄,不能拿着《聊斋志异》去评职称。一部封建史,因为人才观的狭隘单一,埋葬了多少科学家、哲学家、艺术家。当今社会在人才观上已有大大的改进,但依然显得十分的狭隘。
人是如此,物、事亦然。所幸的是我们渐渐改变我们的观点,对于物,我们说,世上无废物,废物是放错了地方的资源;对于事,我们说,只要我们用心去做,没有无用之事,明代万户想坐火药飞天,看起来是个荒唐事,却载入了人类科学史册。
2、材料的思想启示。我们在判断有用时,往往从我们自身出发,比较单一而狭隘,相比之下,环绕有用的却是无边的大地——世界。无用之用往往是个看不见的存在,只有在缺席的情况下,才让人意识到它的作用。如果就此进一步思考,有用之用仿佛使用价值,无用之用则是价值。我们习惯从使用价值角度判断一切,由此往往遮蔽价值,我们的价值观是残缺而不完整的。
我们可以从时空两个角度考察这一问题。此时有用,彼时或许无用;此地有用,彼处可能无用。反之亦然。
我们中国人喜欢从实用(功利)角度判断有用还是无用,这就排斥看不见的精神世界。所谓无用之用,对中国人来说,很大程度上是指精神世界的一切。人文学科中的哲学、神学(宗教)、历史、文学、艺术这些养心的东西,它们丰富我们的生活,涵养我们的人格。它们给我们提供人生意义,提供精神支撑,它们使我们情感有所寄托,灵魂有所皈依,精神有了归宿。我们汉语有一个成语叫做“安身立命”,有用之用可以安身,无用之用可以立命。我们看到在古代人类的脸部表情是宁静的,步伐是舒缓的,眼睛是澄澈的,因为他们心中或有一个上帝,或者有一个天理。而现代人为物质主义所裹挟,焦虑、浮躁、忧郁、茫然,他们被哲学家称为“空心人”。
晋江季延中学2012—2013学年度高二(上)期中考试
语文答题卡
1、(每个空格1分)
⑴ ⑵
⑶
⑷ ⑸
⑹ ⑺
2---11(每题2分)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16(每题3分)
12
13
14
15
16
17
(1) (3分)
(2) (3分)
(3)
(4分)
18
(4分)
19( )(3分)
20
(3分)
21( )( )(5分)
22(5分)
23( )( )(4分)
24
(4分)
25
(6分)
26 (3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