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30张PPT)
观看视频
重温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时刻
第六单元 科技文化与社会生活
第18课 科技文化成就
1、能说出我国“两弹一星”和载人航天的伟大成就及意义。
2、能知道杂交水稻技术与青蒿素的发现对中国乃至世界的突出贡献。
3、能了解“双百方针”的内涵以及我国文化事业的发展成就。
学习目标
自主学习:导学提纲
核弹
导弹
人造地球卫星
原子弹
氢弹
核武器是指利用能自持进行核裂变聚变反应释放的能量,产生爆炸作用,具有大规模杀伤破坏效应的武器的总称。核武器主要包括裂变武器(原子弹)和聚变武器(氢弹)。
带有弹头和动力装置的高速飞行器
一、从“两弹一星”到漫步太空
1.“两弹一星”
(1)含义:
第一颗原子弹
爆炸成功
1967年
第一颗氢弹
爆炸成功
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成功发射
1964年
10月16日
1970年
第一颗装有核弹头的导弹飞行试验成功
1966年
第5个独立发射
人造地球卫星国家
第4个自己研制
氢弹的国家
一、从“两弹一星”到漫步太空
1.“两弹一星”
(2)成就:
1964年原子弹
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
第一颗氢弹爆炸成功
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
1966年导弹核武器试验成功
导弹
核弹
1967年氢弹
人造地
球卫星
1970年人造地球卫星
各国原子弹与氢弹成功研制的相隔时间 法国 美国 苏联 英国 中国
8年零6个月 7年零3个月 6年零3个月 4年零7个月
2年零8个月
一、从“两弹一星”到漫步太空
1.“两弹一星”
1948年到1950年赴美国读理论物理,不到两年便通过博士论文答辩。此时他只有26岁,人称“娃娃博士”。
1950年8月,邓稼先在获得博士学位九天后,谢绝了恩师的挽留,毅然回国。1958年开始主持核弹研究。在飞沙走石的戈壁,经过8年的艰苦奋战,终于研制成功原子弹和氢弹。邓稼先一生从事原子弹研究,积劳成疾,身患癌症,于1986年逝世。
他被誉为中国的“两弹元勋”
(3)代表人物:
邓稼先
一、从“两弹一星”到漫步太空
1.“两弹一星”
钱学森
美国海军部次长甚至说:“无论到哪里,他都值五个师,我宁可把他枪毙,也不让他离开美国!”后经周恩来总理亲自出面,中国政府多方呼吁,美国政府只好妥协。1955年,钱学森终于回到祖国。之后,他投身于我国的航天事业,组织领导了中国运载火箭、导弹、卫星的研制和试验工作,为中国航天事业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在发展国防科学技术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对我国导弹核武器的研究建立了功勋。
被誉为“中国导弹之父”
(3)代表人物:
一、从“两弹一星”到漫步太空
思考:中国为什么要研制“两弹一星” 在研制过程中可能会遇到哪些困难?
成功研制出来后又有什么历史意义?
材料一:1953年,联合国军在朝鲜的战事吃紧,美军陆军五星上将兼总统艾森豪威尔武断的下达命令,将携带核弹头的导弹紧急运到日本的冲绳岛,以防不测。1955年,中共军队占领了大陈列岛,美国国会强硬地表示:可以对中国使用核武器。
核威胁
材料二:我们现在已经比过去强,以后还要比现在强,不但要有更多的飞机和大炮,而且还要有原子弹。在今天的世界上,我们要不受人家欺负,就不能没有这个东西。 ——1956年毛泽东《论十大关系》
材料三:如果六十年代以来中国没有原子弹、氢弹,没有发射卫星,中国就不能叫有重要影响的大国,就没有现在这样的国际地位。
——1988年邓小平《中国必须在世界高科技领域占有席之地》
破威胁
壮国威
两弹一星—困难
两弹一星—原因
两弹一星—困难
人才稀缺
经济困难
环境恶劣
设备落后
苏联撤援
···提前中止1957年10月15日苏中双方在莫斯科签订的国防新技术的协定,中断若干援助项目,不再向中国提供原子弹样品和生产原子弹的技术资料。”
钱三强—中国原子弹之父
钱学森—中国导弹之父
于敏—中国氢弹之父
孙家栋—中国卫星之父
“两弹一星”精神
艰苦奋斗、爱国敬业、甘于奉献、
严谨细致、团结协作、敢于创新
我们现在已经比过去强,以后还要比现在强,不但要有更多的飞机和大炮,而且还要有原子弹。在今天的世界上,我们要不受人家欺负,就不能没有这个东西。
——毛泽东《论十大关系》
法国总统蓬皮杜1964年11月3日在法国国防机构说,中国的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改变了世界的形势和中国的地位。
——许鹿希《邓稼先传》
打破了当时有核大国的核垄断,增强了我国的国防实力,大大提高了我国的国际地位。
(4)意义:
一、从“两弹一星”到漫步太空
1.“两弹一星”
“中国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不会首先使用核武器,不对无核国家使用核武器。”
——毛泽东
1992年9月21日,中国政府决定实施载人航天工程,并确定了三步走的发展战略。第一步,发射载人飞船,建成初步配套的试验性载人飞船工程,开展空间应用实验;第二步,突破航天员出舱活动技术、空间飞行器的交会对接技术,发射空间实验室,解决有一定规模的、短期有人照料的空间应用问题;第三步,建造空间站,解决有较大规模的、长期有人照料的空间应用问题。
一、从“两弹一星”到漫步太空
2.太空漫步
①1999年11月,神舟一号无人飞船成功完成载人航天工程的第一次飞行试验,开启了我国的飞天之旅。
神舟一号飞船于1999年11月20日6时30分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由新型长征运载火箭发射升空。作为中国航天史上的又一里程碑,神舟一号试验飞船的成功发射与回收,标志着我国载人航天技术获得了新的重大突破。
一、从“两弹一星”到漫步太空
2.太空漫步
②2003年10月,航天员杨利伟乘坐神舟五号飞船升入太空,并成功返回地面。我国成为世界上第三个掌握载人航天技术的国家。
神舟五号飞船是在无人飞船的基础上研制的我国第1艘载人飞船,乘有1名航天员:杨利伟,在轨道运行了1天。 此次飞行打破了由美国和前苏联(俄罗斯)在载人航天领域的独霸局面,提高了我国的国际地位。
一、从“两弹一星”到漫步太空
2.太空漫步
③ 2008年9月,神舟七号载人飞船升入太空,航天员翟志刚成功完成出舱任务,实现了太空行走。
神舟七号载人航天飞船于2008年9月25日21点10分从中国酒泉卫星发射中心载人航天发射场用长征二号F火箭发射升空,2008年9月28日17点37分成功着陆于中国内蒙古四子王旗主着陆场。共计飞行2天20小时27分钟。神舟七号是中国第三个载人航天飞船。突破和掌握出舱活动相关技术。
一、从“两弹一星”到漫步太空
2.太空漫步
神州一号
神州五号
神州七号
神州十一号
无人飞船
载人飞船
太空漫步
空间对接
1999
2003
2008
2016
航天技术取得辉煌成就
一、从“两弹一星”到漫步太空
2.太空漫步
神舟十一号飞船2016年10月17日7时30分在中国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发射,目的是为了更好地掌握空间交会对接技术,开展地球观测和空间地球系统科学、空间应用新技术、空间技术和航天医学等领域的应用和试验。
一、从“两弹一星”到漫步太空
“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
20世纪70年代,农业科学家袁隆平
成功培育出籼型杂交水稻。
为解决我国人口大国的吃饭问题和
保障粮食安全作出巨大贡献
2000年首届最高科学技术奖
二、杂交水稻与青蒿素
1.杂交水稻
袁隆平对外普及杂交水稻
20世纪90年代,联合国粮农组织将推广杂交水稻列为解决发展中国家粮食问题的战略措施。
中国的杂交水稻被推广到印度、越南、菲律宾等许多国家和地区,增产效果十分明显。
二、杂交水稻与青蒿素
1.杂交水稻
2015年10月获得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理由是她发现了青蒿素,该药品可以有效
降低疟疾患者的死亡率。她成为首获科学
类诺贝尔奖的中国人。
20世纪70年代初屠呦呦科研团队发现了能够
有效抵抗疟疾的青蒿素,开创了治疗疟疾的新
方法,使全球数亿人受益。
屠
呦
呦
2015年获得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二、杂交水稻与青蒿素
2.青蒿素
材料 青蒿一握,水二升,浸渍了千多年,直到你出现。为了一个使命,执着于千百次实验。萃取出古老文化的精华,深深植入当代世界,帮人类渡过一劫。呦呦鹿鸣,食野之蒿。今有嘉宾,德音孔昭。
——2016年感动中国颁奖词
20世纪70年代初,青蒿素的发现开创了治疗疟疾的新方法,其意义有哪些?
青蒿素类药物对疟疾的治愈率很高,得到世界卫生组织的认可和大力推广,使全球数亿人受益。由于对人类生命健康事业作出了巨大贡献,屠呦呦获得2015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迄今为止第一位获得诺贝尔科学奖项的本土中国科学家,由此实现了中国人在自然科学领域诺贝尔奖零的突破。
二、杂交水稻与青蒿素
2.青蒿素
现在春天来了嘛,一百种花都让他开放,不要让几种花开放,还有几种花不让它开放,这就叫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是诸子百家,春秋战国时代,二千年前那个时候,有许多学说,大家自由争论,现在我们也需要这个。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允许)范围之内,各种学术思想,正确的,错误的,让他们去说,不去干涉他们。李森科、非李森科,我们搞不清,有那么多的学说,那么多的自然科学,就是社会科学,这一派,那一派,让他们去说,在刊物上、报纸上可以说各种意见。
——1956年5月2日,毛泽东在最高国务会议第七次会议上正式提出实行“双百”方针
艺术问题
“百花齐放”
学术问题
“百家争鸣”
三、文化事业的发展
话剧《茶馆》
长篇小说《红岩》
小说《青春之歌》
大型音乐舞蹈史诗《东方红》
电影《英雄儿女》
电影《林则徐》
反映人民革命斗争和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的新面貌
“双百”方针提出后,文学领域出现了繁荣景象。许多作家、艺术家,采用多样化的体裁与表现手法,生动描绘人民革命斗争和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的新风貌,文学戏剧、电影、音乐等领域都取得了累累硕果。
三、文化事业的发展
长篇小说
《平凡的世界》
报告文学
《哥德巴赫猜想》
电影
《大决战》
大型舞剧
《丝路花雨》
反映改革开放的时代风貌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文化事业进一步发展,成果丰富。各领域作品形式多样,题材广泛,佳作迭出,反映了改革开放的时代风貌。
2012年,中国作家莫言获诺贝尔文学奖。随着改革开放的进一步发展,中国文化的世界影响越来越大
三、文化事业的发展
站立在960万平方公里的广袤土地上,吸吮着中华民族漫长奋斗积累的文化养分,拥有13亿中国人民聚合的磅礴之力,我们走自己的路,具有无比广阔的舞台,具有无比深厚的历史底蕴,具有无比强大的前进定力,中国人民应该有这个信心,每一个中国人都应该有这个信心。我们说要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说到底是要坚定文化自信。文化自信是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
——习近平《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
文化事业的发展是文化自信的基础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科技文化繁荣的原因有哪些?
国家制定恰当的方针政策;
顺应经济全球化,积极融入世界。
科学家、文学家的不懈努力;
经济发展为科技文化发展奠定物质基础;
抓住第三次科技革命;
三、文化事业的发展
科技文化
农业
屠呦呦:青蒿素
①原子弹
②氢弹
③东方红一号
“两弹一星”
医学
袁隆平:籼型杂交水稻
文学
莫言:诺贝尔文学奖
课堂小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