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元 第一单元
目标确立依据 单元课标摘录 《语文课程标准》初中阶段对现代文阅读的要求: (1)在通读课文的基础上,理清思路,理解主要内容,体味和推敲重要词句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 (2)欣赏文学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对作品的思想感情倾向,能联系文化背景作出自己的评价;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
教材 分析 (仅单元第一节)第一单元是以民俗为主题的单元。《灯笼》是部编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的最后一篇文章,本单元的内容重在表现各地风土人情和展示传统文化习俗。本文着力表现的是作者关于灯笼的一些记忆,表现与灯笼有关的乡情民俗以及作者的爱国情怀。
课 题 《灯笼》 一课时
主备人
内容出处 部编版八年级下册第一单元
学习目标 1.概括与灯笼有关的事件,说一说灯笼所承载的文化内涵及作者的情思。 2.赏析议论抒情句子 3.能够表述出民俗的价值和意义
评估任务 1.学生说出自己挂起红灯笼的情形与同学一起分享 2.默读课文,圈点勾画关键信息,概括事件;小组交流学习;小组代表班内展示交流成果,老师归纳板书 3.学生谈收获
教 学 过 程
教学环节 教 学 活 动 评估要点
环节一: 导入 导入 在我们中国,什么情况下会挂起圆圆的大红灯笼? 在中国人眼中,红灯笼象征着阖家团圆、事业兴旺、红红火火,象征着幸福、光明、活力、圆满与富贵。今天让我们走进吴伯箫散文名篇《灯笼》,体会那别样的乡情民俗吧。 学生都能兴高采烈的说出自己知道的情形
环节二: 活动一、自读,忆灯笼事 默读课文,圈点勾画关键信息,概括:围绕“灯笼”,作者回忆和联想到了哪些事? 答案示例: 第4节写到了照明灯笼,挑着去接祖父,听祖父讲进京赶考的故事; 第7节写到了纱灯,小时候接过母亲递给的纱灯上、下灯学; 第8节写到了红灯,村口挂红灯,为夜行的人照明; 第9节写到了跑马灯,元宵节看灯笼; 第10节写到了官衔灯,族姊远嫁,轿前后挂灯显富贵; 第11节写到了纱灯,用朱红在纱灯上描摹宋体字; 第13节写到了宫灯,遥想宫灯的孤寂; 第14节写到了营帐中的灯笼,和后来的火把、探照灯,引述历史上保家卫国的名将,表达自己愿做马前卒,豪情满怀 三、悟读,析灯笼情 1. 文章围绕“灯笼”所写的人、事、物等寄寓了作者哪些情感?(圈点勾画文中议论抒情的语句,结合文后阅读提示体会感悟。) 四、联读,解民俗义 1. 品读文章:《除夕情怀》《新年怀旧》,品读、体味不同文章中展示的民俗。 答案示例: 《除夕情怀》这篇文章通过对除夕这种特殊情境下人们多种特别行为的描述,为我们展开了一幅团圆、喜庆、祥和的有中国味道的除夕画面。 《新年怀旧》回忆了年关清账、看放谷花、毛草纸揩嘴、放爆竹等热闹趣事。 2. 民俗的意义和价值该怎么理解?(提示:从民俗的内容、寄寓的情感,对人或民族精神层面的影响等方面来思考。) 答案示例: 内容上:不同地域的不同民族,有着形式多样的不同民俗。 寄寓的情感:不同地域的民俗中寄寓的情感是类似的,亲情、友情、乡情、家国情等。 对人或民族精神层面的影响:传承传统民俗,可以让我们的精神世界富足,让我们更加亲近,能增强民族凝聚力;可以强化我们的民族精神,塑造我们的民族品格,让它发扬光大、焕发光彩。 学生能说出关于灯笼,作者回忆和联想到的的事 学生能在课本上找出相应的内容,只是很多同学感悟不深。 小组合作提高效率,集全班智慧,教师点拨,大意基本能出来。
环节三: 通过本课学习概括灯笼有关的事例,理解灯笼承载的文华内涵合作者的情思。 2.了解了民俗的价值和意义 请不同层次的学生回答
环节五: 堂清作业,巩固所学。 1. 拓展阅读:《花灯》《昆曲》《老虎鞋》,随文批注作者在展现民俗时所寄寓的情思。 2. 去发现和品味自己家乡的习俗,综合运用各种表达方式,写一篇不少于500 字的随笔。
板书设计 民俗 形式多样 内涵丰富 童年生活、亲情、友情、乡情、历史文化、家国情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