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课《短文两篇》爱莲说 课件(共37张PPT)+教学设计+素材

文档属性

名称 第17课《短文两篇》爱莲说 课件(共37张PPT)+教学设计+素材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50.7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2-04-24 17:39:34

内容文字预览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17《短文两篇》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朗读课文,了解作者及作品,了解“说”这种文体,积累文言词语,背诵课文。(重点)
2.梳理文意,理解文章内容,把握作品主旨,学习托物言志和衬托的写法。(难点)
3.感受作者不慕名利、洁身自好的生活态度,学习古代仁人志士的高尚品格。(素养)
【教学重点】
朗读课文,了解作者及作品,了解“说”这种文体,积累文言词语,背诵课文。
【教学难点】
梳理文意,理解文章内容,把握作品主旨,学习托物言志和衬托的写法。
【教学时间】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
《爱莲说》
一、新课导入
同学们,上一节课我们学习了《陋室铭》,感受了刘禹锡高洁傲岸的情操和安贫乐道的情趣。这节课我们一起走进《爱莲说》,了解“莲”的形象,认识周敦颐不慕名利、洁身自好的生活态度。
二、预习检查
1、作者简介
周敦颐(1017-1073),字茂叔,号濂溪,世称“濂溪先生”,死后谥“元公”,北宋著名哲学家。他是宋代理学开创者之一。著作有《周元公集》。
2、写作背景
北宋熙宁四年(公元1071年),著名的哲学家周敦颐来南康(今江西星子县)任南康知军。他清廉正直,平生酷爱莲花。周敦颐来南康后,在知军衙门东侧开挖了一口池塘,全部种植荷花。每当公余饭后,或独身一人,或邀三五幕僚好友,于池畔赏花品茗。周敦颐凭栏放目,触景生情,爱莲花之洁白,感宦海之混沌,于是写下了这篇脍炙人口的《爱莲说》。
3、知识链接
“说”是古代的一种议论文文体,大多是 就一事、一物或一种现象来抒发作者的感 想。写法上不拘一格,行文崇尚自由活泼 ,波澜起伏,篇幅一般长短不定,跟现代 杂文颇为相似。它可以直接说明事物或阐述事理,也可以借人借事或借物的记载来论述道理。代表作有《爱莲说》《马说》。
4、读准字音、掌握字形
周敦颐( ) 可爱者甚蕃( ) 淤( )泥
濯( )清涟( ) 不蔓( )不枝
亵( )玩 隐逸( ) 鲜( )有闻
三、整体感知
1、读准停顿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2、吟咏诵读——关注语气
噫 ! 感叹语气
菊之爱,陶后鲜有闻。 陈述语气,惋惜之情
莲之爱,同予者何人? 疑问语气,概叹之意
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感叹语气,鄙视厌弃
3、译读—读懂课文:请大家合作一下,一个同学读一句,一个给翻译出来。注意要把重点的字词意思解释一下。(开始互动读、译,老师给予适当的评价)
4、找一生把全文翻译一遍。
四、合作探究
1、作者说:“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既然各种各样的花都很可爱,为什么作者独独只喜爱莲花呢?从课文中找出作者喜爱莲花的原因。(请用文中的语句回答)
【明确】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2、作者从哪几个方面描写了莲花的什么形象?各突出了莲的什么特点?
3、作者写莲花的这些特点仅仅是为了赞美莲花吗?他把莲花比作什么?请从文中找出相关语句,并简要分析。
参考说法:
“出淤泥而不染”一句比喻君子在恶劣的环境中不为世俗所污;
“濯清涟而不妖”一句比喻君子在优越的环境中不媚于世;
“中通外直”一句比喻君子内心通达,行为正直;
“不蔓不枝”一句比喻君子性格正直,纯正无邪;
“香远益清”比喻君子美德布于四方,声名远扬;
“亭亭净植”一句比喻君子卓然挺立,坚守节操;
“可远观而不可亵玩”一句比喻君子端庄严肃,被人敬仰。
4、作者写莲花,可是文章开头并没有从莲花写起,在写莲花之前,作者写了什么?
【明确】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盛爱牡丹。
5、作者写人们对这些花的态度,分别是怎样的?
【明确】
6、菊和牡丹分别有什么特征,本文写莲花,作者在这里为什么先写它们?
衬托:指为了突出主要事物,用类似的事物或反面的、有差别的事物作陪衬的修辞手法。衬托衬托可分为正衬与反衬。
7、为什么在篇末将前文菊、牡丹、莲的写作顺序改为了菊、莲、牡丹
【明确】前文将菊、牡丹放在前面,是为了突出莲的品质;篇末将牡丹移到最后,是为了突出作者对当时追名逐利的世态的鄙弃,深化文章主旨。
8、纵观全文,作者采用了什么写作手法?写这篇文章的意图是什么?
【明确】托物言志(象征)。委婉批判趋炎附势、追求富贵的世风,表明自己不慕名利、洁身自好的生活态度。
五、拓展延伸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你喜爱哪一种 模仿例句,用托物言志的方法造句。
造句:我爱 ,因为它________________。
例句:我爱莲花,因为它出污泥而不染,恰如清高正直,人格高尚的君子。
本文在做人方面给了我们什么启示?
【明确】无论环境怎样,都要保持高洁的人格,有正确的价值取向,在精神上、人格上保持独立,不随波逐流。
六、文章主旨
《爱莲说》中作者以具有高洁品格的“莲”自比,委婉地批判了当时趋炎附势,追求富贵的世风,表达了自己不慕名利、洁身自好,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生活情趣。
七、课堂检测
1、名句默写
(1).予独爱之出淤泥而不染,____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_____,不蔓不枝。
(3).香远益清,亭亭净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周敦颐在《爱莲说》中,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写出了莲花不同流合污、洁身自爱的精神品质。
(5).《爱莲说》中写君子行为刚正,通达事理,不攀附权贵的句子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解释下列词语
(1). 可爱者甚蕃    蕃:____________
(2). 晋陶渊明独爱菊 独:____________
(3). 出淤泥而不染 而:_______________ 染:____________
(4). 濯清涟而不妖 濯:________ 涟:_______ 妖:___________
(5). 不蔓不枝 蔓:____________________ 枝:____________________
(6). 亭亭净植 亭亭:__________________ 植:________________
(7). 陶后鲜有闻 鲜: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 宜乎众矣 宜:___________ 众:____________
3.下列语句中标红的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D )
A.可爱者甚蕃(多)
B.牡丹之爱,宜乎众矣(应当)
C.不蔓不枝(长枝节)
D.亭亭净植(种植)
4.下列各组中标红的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C )
A.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且焉置土石
B.菊之爱,陶后鲜有闻 芳草鲜美
C.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
D.濯清涟而不妖 水落而石出者
5.对《爱莲说》内容和写法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D )
A.选文以爱莲之情表达了作者不慕名利,洁身自好的生活态度,同时还表达了对追名逐利、趋炎附势的恶浊世风的鄙弃。
B.文章浓墨重彩描绘了莲的气度,莲的风节,描写了莲花的超凡脱俗,寄托了作者对理想人格的肯定和追求。
C.文中以“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来比喻君子通达事理,行为端正的高尚品质。
D.文章还运用了对比、反衬的手法,将牡丹的富贵和莲花的高洁相对比,表达了作者对雍容华贵的牡丹的赞美之情。
八、板书设计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www.21cnjy.com/"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七年级语文下册同步课堂(部编版)
17 《短文两篇》学习流程导览图
1
《陋室铭》
1.《陋室铭》开头两句有什么作用?
【答案】开头两句运用比兴手法,用有仙之山、有龙之水喻陋室,由虚到实,十分自然地引出陋室。
2.“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这句话为全文的什么句?有什么作用?
【答案】“斯是陋室,惟吾德馨”是全文的主旨句,“陋室”二字扣题,“德馨”一词统领全篇。
3.“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两句话有什么作用?
【答案】运用对偶写交往人物,以交往人物的才高德美来衬托室主人的德才兼备,从而证明陋室不陋。
4.“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这几句话有什么作用?
【答案】写室中生活,以室主人的情趣之雅证明“陋室”不陋。前一句正面实写,可知室主人高雅脱俗的情致;后一句反面虚写,可知室主人不受世俗的羁绊。虚实结合,表现了作者恬淡闲适、安贫乐道的情趣。
5.结尾“何陋之有”有什么作用?
【答案】“何陋之有”与本文开头的“惟吾德馨”一句遥相呼应,是文章的点睛之笔,引用孔子的话说明“有德者居之,则陋室不陋”。紧扣题目,以反问作结,有力地突出了中心。
6.为什么说“陋室”不“陋”,这样说是否前后矛盾?
【答案】《陋室铭》写的是“陋室”,其实“陋室”不陋,这样说并不矛盾。作者先运用比兴“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引入正题,就是说,屋子虽然简陋,但“我”的德行是高尚的。“惟吾德馨”与结尾“孔子云:何陋之有?”相呼应,点出文章的灵魂。孔子以“君子”自居,作者以“品德好”自居。诸葛亮、扬子云也都是品行高尚的人。在作者看来,君子连同他们居住过的“陋室”同样闻名于天下。所以,只要德行高尚,虽是“陋室”,又“何陋之有”呢?
《爱莲说》
1.“晋陶渊明独爱菊”,句中的“独”字有什么作用?
【答案】作者以陶渊明“爱菊”和世人“爱牡丹”衬托“予独爱莲”,突出作者对莲的喜爱。一个“独”字表现了作者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态度。
2.作者眼中的“莲”具有哪些君子品质?表达了作者的什么感情?
【答案】“出淤泥而不染”象征君子身处污浊环境,不随世俗浮沉的品质;“濯清涟而不妖”象征君子的庄重,质朴,不哗众取宠,不炫耀自己;“中通外直,不蔓不枝”象征君子的特立独行,正直不苟,豁达大度;“香远益清,亭亭净植”象征君子美好的姿质;“可……焉”总括莲的品质。表达了作者对“莲”的无限赞美之情。
3.叹词“噫”有何深刻含义?试结合课文内容具体分析。
【答案】“噫”是叹词,表示深沉的感慨。一叹爱菊者“鲜”,“鲜”不仅有“少”之意,更有“难得”之意;二叹爱莲者少,用反问句,发人深省;三叹爱牡丹者众,厌恶争名夺利的世态,不明说而暗讽,意味深长。
4.比较《陋室铭》和《爱莲说》有什么异同。
【答案】相同点:第一,二者都运用了托物言志的写法。托物言志就是借某种事物来寄托自己的志向,这两篇短文都托所写之事物,表明自己的思想。第二,两文都运用对偶等修辞手法,将骈句和散句相结合,读起来朗朗上口,铿锵悦耳。如《陋室铭》中,“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有龙则灵”,又如“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如《爱莲说》中,“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语言优美,形式灵活。
不同点:这两篇短文所托之物不同,所言志向不同。
《陋室铭》依托“陋室”来表现自己安贫乐道的情趣;《爱莲说》托“莲花”的形象突出自己不同流合污,洁身自好的品质。《陋室铭》引用孔子的话,增强文章的说服力;《爱莲说》运用正衬、反衬,将自己的独特爱好表现无遗,表达自己的志向。(共37张PPT)
语文部编版 七年级下册
爱莲说
第四单元
第17课 短文两篇
周敦颐
新课导入
同学们,上一节课我们学习了《陋室铭》,感受了刘禹锡高洁傲岸的情操和安贫乐道的情趣。这节课我们一起走进《爱莲说》,了解“莲”的形象,认识周敦颐不慕名利、洁身自好的生活态度。
学习目标
1.朗读课文,了解作者及作品,了解“说”这种文体,积累文言词语,背诵课文。(重点)
2.梳理文意,理解文章内容,把握作品主旨,学习托物言志和衬托的写法。(难点)
3.感受作者不慕名利、洁身自好的生活态度,学习古代仁人志士的高尚品格。(素养)
作者简介
周敦颐(1017-1073),字茂叔,号濂溪,世称“濂溪先生”,死后谥“元公”,北宋著名哲学家。他是宋代理学开创者之一。著作有《周元公集》。
写作背景
北宋熙宁四年(公元1071年),著名的哲学家周敦颐来南康(今江西星子县)任南康知军。他清廉正直,平生酷爱莲花。周敦颐来南康后,在知军衙门东侧开挖了一口池塘,全部种植荷花。每当公余饭后,或独身一人,或邀三五幕僚好友,于池畔赏花品茗。周敦颐凭栏放目,触景生情,爱莲花之洁白,感宦海之混沌,于是写下了这篇脍炙人口的《爱莲说》。
知识链接
“说”是古代的一种议论文文体,大多是
就一事、一物或一种现象来抒发作者的感
想。写法上不拘一格,行文崇尚自由活泼
,波澜起伏,篇幅一般长短不定,跟现代
杂文颇为相似。它可以直接说明事物或阐述事理,也可以借人借事或借物的记载来论述道理。代表作有《爱莲说》《马说》。
《爱莲说》就是说说爱好莲花的道理。
预习检查
读准字音、掌握字形
周敦颐( ) 可爱者甚蕃( ) 淤( )泥
濯( )清涟( ) 不蔓( )不枝
亵( )玩 隐逸( ) 鲜( )有闻

fán

zhuó
lián
màn
xiè

xiǎn
整体感知
点击播放视频朗读
爱莲说
周敦颐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整体感知
1、读准停顿
整体感知
2、吟咏诵读——关注语气
噫 !
菊之爱,陶后鲜有闻。
莲之爱,同予者何人?
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感叹语气
陈述语气,惋惜之情
疑问语气,概叹之意
感叹语气,鄙视厌弃
美读指导:读出不同语气,重读缓读标红色字
合作探究
疏通文意
水上、地上各种草木的花,可爱的很多。晋朝的陶渊明只喜欢菊花。
自唐朝以来,世人很喜欢牡丹。
我则唯独喜爱莲——莲从河沟、池塘里积存的污泥里生长出来却不沾染(污秽),经过清水洗涤但不显得过分艳丽,
水 陆 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 独爱 菊。
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
予 独 爱 莲 之 出 淤泥而不 染, 濯清 涟 而 不 妖,
多。
只。
沾染(污秽)。
洗。
水波。
过分艳丽。
助词,的
助词,的
指唐朝。唐朝的皇帝姓李,所以称为“李唐。
主谓之间,无实义。
表转折,“却”。
(莲的柄)内部贯通,外部笔直,不横生藤蔓,不旁生枝茎,香气传得越远就越清芬,它洁净地挺立在水中,
(只)可以从远处观赏,却不能靠近玩弄啊。
我认为,菊是花中的隐居避世者;牡丹是花中的富贵者;莲是花中的君子。
合作探究
疏通文意
中  通  外 直,不蔓 不枝, 香远 益 清, 亭亭净植,
可 远 观  而 不 可 亵玩 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
名词作动词,旁生枝茎。
名词作动词,横生藤蔓。
形容词作动词,远播。
靠近玩弄亵,亲近而不庄重。
更加。
竖立。
耸立的样子。
隐居避世。这里是说菊花不与别的花争奇斗艳。
表转折,“却”。
认为
结构助词,“的”
指品德高尚的人
合作探究
文言知识梳理
◆古今异义
亭亭净植( )
古义:竖立 今义:栽种
◆词类活用
不蔓不枝( )
香远益清( )
形容词用作动词,远播
名词用作动词。横生藤蔓;旁生枝茎
合作探究
文言知识梳理
◆一词多义

水陆草木之花( )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
菊之爱( )
结构助词,的
助词,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无实义。
宾语前置的标志
合作探究
文言知识梳理
判断句: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者也”表判断)
省略句:
予独爱莲之出(于)淤泥而不染,濯(于)清涟而不妖。(“出”“濯”后面省略了介词“于”。前者是“从”的意思,后者是“在”的意思)
倒装句:
菊之爱(宾语前置句 ,“爱菊”“之”宾语前置标志,无实义)
◆文言句式
合作探究
1、作者说:“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既然各种各样的花都很可爱,为什么作者独独只喜爱莲花呢?从课文中找出作者喜爱莲花的原因。(请用文中的语句回答)
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合作探究
2、作者从哪几个方面描写了莲花的什么形象?各突出了莲的什么特点?
从生长环境角度
“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从体态、香气角度
从风度、气质角度
“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
“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写出莲的高洁、庄重:不同流合污,不哗众取宠,不炫耀自己。
写出莲的通达正直、行为端正、美名远扬。
写出莲的清高、志洁行廉、仪态庄重,令人敬重而不可轻慢亵渎。
合作探究
3、作者写莲花的这些特点仅仅是为了赞美莲花吗?他把莲花比作什么?请从文中找出相关语句,并简要分析。
莲,花之君子者也。
莲的特征——————— 人的品质

君子
不与世俗同流合污
出淤泥而不染
纯真自然不显媚态
濯清涟而不妖
内心通达行为正直
中通外直
不攀附权贵
不蔓不枝
美名远扬
香远益清
独立高洁
亭亭净植
自尊自爱令人尊敬
可远观而不可亵玩
作者把莲花比作君子,用莲花的高洁品质来象征君子的高尚品德。作者借赞美莲花来赞美君子,这种写法叫托物言志。
知识链接
托物言志:即抽取事物的某种特征,来象征人的某种品格,以表达作者自己的思想感情、理想志愿。
托物言志
托何物
托物何
言何志
莲花
高洁、傲岸
不慕名利、洁身自好
作者以莲自比,托物言志,表达了自己不慕名利、洁身自好、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高尚情操。
合作探究
4、作者写莲花,可是文章开头并没有从莲花写起,在写莲花之前,作者写了什么?
【明确】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盛爱牡丹。
合作探究
5、作者写人们对这些花的态度,分别是怎样的?
可爱者甚蕃
陶渊明独爱
世人甚爱
水陆草木之花

牡丹
合作探究
6、菊和牡丹分别有什么特征,本文写莲花,作者在这里为什么先写它们?

迎寒斗霜,清高避世
牡丹
花色艳丽,雍容华贵
写菊花、牡丹是为了用古人对花的不同喜好作为比较,来衬托作者对莲花的情有独钟。
合作探究
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
牡丹,花之富贵者也。
贪慕富贵
追逐名利
晋陶渊明独爱菊
菊,花之隐逸者也
志向高洁
隐居避世
予独爱莲之……
莲,花之君子者也。
不慕名利
洁身自好
正衬
反衬


莲花——君子
菊花——隐逸者
牡丹——富贵者

知识链接
指为了突出主要事物,用类似的事物或反面的、有差别的事物作陪衬的修辞手法。衬托衬托可分为正衬与反衬。
正衬:用类似的事物衬托所描绘的事物
例:桃花潭水深千尺,
不及汪伦送我情。
反衬:用相反或相异的事物衬托所描绘的事物。
例:蝉噪林逾静,
鸟鸣山更幽。
衬托
合作探究
7、为什么在篇末将前文菊、牡丹、莲的写作顺序改为了菊、莲、牡丹
【明确】前文将菊、牡丹放在前面,是为了突出莲的品质;篇末将牡丹移到最后,是为了突出作者对当时追名逐利的世态的鄙弃,深化文章主旨。
合作探究
8、纵观全文,作者采用了什么写作手法?写这篇文章的意图是什么?
【明确】托物言志(象征)。委婉批判趋炎附势、追求富贵的世风,表明自己不慕名利、洁身自好的生活态度。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你喜爱哪一种 模仿例句,用托物言志的方法造句。
例句:我爱莲花,因为它出污泥而不染,恰如清高正直,人格高尚的君子。
造句:我爱 ,因为它________________。
拓展延伸
我爱 梅花,因为它 傲霜雪而不凋,恰如坚贞顽强、斗志昂然的勇士。
我爱 竹子,因为它及凌云处尚虚心,恰如耿直坚强、虚心谦让的志士。
我爱 兰花,因为它 默默绽放,恰如淳朴高雅不张扬不媚俗的高士。
我爱 蒲公英,因为它有顽强的生命力,就像顽强不屈、随遇而安的斗士。
拓展延伸
本文在做人方面给了我们什么启示?
【明确】无论环境怎样,都要保持高洁的人格,有正确的价值取向,在精神上、人格上保持独立,不随波逐流。
文章主旨
《爱莲说》中作者以具有高洁品格的“莲”自比,委婉地批判了当时趋炎附势,追求富贵的世风,表达了自己不慕名利、洁身自好,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生活情趣。
课堂检测
1、名句默写
(1).予独爱之出淤泥而不染,____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_____,不蔓不枝。
(3).香远益清,亭亭净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周敦颐在《爱莲说》中,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写出了莲花不同流合污、洁身自爱的精神品质。
(5).《爱莲说》中写君子行为刚正,通达事理,不攀附权贵的句子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濯清涟而不妖
中通外直
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予独爱之出淤泥而不染
濯清涟而不妖
中通外直
不蔓不枝
课堂检测
2、解释下列词语
(1). 可爱者甚蕃    蕃:____________
(2). 晋陶渊明独爱菊 独:____________
(3). 出淤泥而不染 而:_______________ 染:____________
(4). 濯清涟而不妖 濯:________ 涟:_______ 妖:___________
(5). 不蔓不枝 蔓:____________________ 枝:____________________
(6). 亭亭净植 亭亭:__________________ 植:________________
(7). 陶后鲜有闻 鲜: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 宜乎众矣 宜:___________ 众:____________

水波

沾染(污秽)

艳丽
横生藤蔓,名词用作动词
旁生枝茎,名词用作动词
耸立的样子
竖立

应当
很多
表转折,“却”
课堂检测
3.下列语句中标红的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可爱者甚蕃(多)
B.牡丹之爱,宜乎众矣(应当)
C.不蔓不枝(长枝节)
D.亭亭净植(种植)
D
4.下列各组中标红的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课堂检测
A.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且焉置土石
B.菊之爱,陶后鲜有闻 芳草鲜美
C.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
D.濯清涟而不妖 水落而石出者
C
课堂检测
5.对《爱莲说》内容和写法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选文以爱莲之情表达了作者不慕名利,洁身自好的生活态度,同时还表达了对追名逐利、趋炎附势的恶浊世风的鄙弃。
B.文章浓墨重彩描绘了莲的气度,莲的风节,描写了莲花的超凡脱俗,寄托了作者对理想人格的肯定和追求。
C.文中以“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来比喻君子通达事理,行为端正的高尚品质。
D.文章还运用了对比、反衬的手法,将牡丹的富贵和莲花的高洁相对比,表达了作者对雍容华贵的牡丹的赞美之情。
D
可远观而不可亵
玩焉
出淤泥而不染
濯清涟而不妖
爱莲说
中通外直
不蔓不枝
香远益清
亭亭净植

牡丹

豁达大度
正直不苟
坚守原则
不攀附权贵
美名远扬
高洁端正
洁身自爱
不献媚取宠
超然出世
不同流合污
端庄严肃
令人敬重
卓然直立
气质清高
正衬
反衬
隐逸者(清高避世)
君子
(不慕名利)
富贵者(追求富贵)



托物言志
板书设计
谢谢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中小学教育资源网站
有大把高质量资料,一线教师,一线教研员,
欢迎加入21世纪教育网教师合作团队!!月薪过万不是梦!!
详情请看:
https://www.21cnjy.com/help/help_extract.ph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