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课《唐诗三首》教学设计(表格式)

文档属性

名称 第24课《唐诗三首》教学设计(表格式)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9.6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2-04-24 20:27:19

图片预览

内容文字预览

《石壕吏》教学设计
[课题]
《石壕吏》
[内容出处]
八年级下册六单元
[课标要求]
1.诵读古代诗词,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
2.注重积累、感悟和运用,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
[学习目标]
1通过朗读诗歌,理解诗歌内容。
通过提取关键信息,把握诗歌反映的社会现实,体会作者对深受苦难的人民的同情。
[评价任务]
评价任务一:自读诗文,结合课下注释,同桌互相讨论、交流,疏通文意,并概述诗歌介绍了一件什么事?
评价任务二:品读诗文并思考:你从诗中读到老妇人一家各个人怎样的境遇?你从诗中读到怎样的官吏?
[学习课时]
1课时
第一课时
[新课引入]
出示关于战争的图片,问:战争给百姓带来了什么?
[学习过程]
(一)通文意,初感知
1、朗读诗歌,读准字音,读出节奏。
2、自读诗文,结合课下注释,同桌互相讨论、交流,疏通文意,并概述诗歌介绍了一个什么事情?
明确: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的故事
(二)品诗歌,析形象
小组讨论思考:你从诗中用诗中的词简括老妇人一家各个人的境遇。你从诗中读到怎样的官吏?
明确:三男戍,二男死;孙方乳,媳无裙;翁逾墙,妇夜往。
抓:“暮、投、村、夜、捉”几个字分析。
暮投石壕村:封建社会,旅客们都“未晚先投宿而作者暮色苍茫才投宿小村庄,可以设想战乱不敢走大路,或者城镇已经荡然一空,无处歇脚,总之不仅点明投宿时间和地点,而且托出兵荒马乱、鸡犬不宁的社会现状。
有吏夜捉人:第一,表明官府“捉人”之事时常发生,人们口天躲藏或者反抗,无法“捉"至山。第二,表明县吏“捉人”的手段狠毒,在人们已经入睡的黑夜,来个突然袭击。
(三)知作者,明情感
再次朗读诗歌思考:杜甫面对一家人的苦难,没有出来义正辞严的阻止,是否是个冷漠无情之人
明确:反应思想上的矛盾:他歌颂石壕老妇自请服役、舍小家为大家勇于承担苦难的精神,表明他支持唐王朝的这场平叛的战争,希望取得最后的胜利,可见他方面关心国家的命运;但他写出了老妇人一家的悲惨遭遇,这表明他为战争给人民带来了巨大的灾难而深感悲痛,表达对安史之乱中人民遭受的苦难的深切同情,同时对统治阶级爪牙的残暴进行含蓄的揭露,可见诗人另一面同情白姓的遭遇。这就是诗圣的情怀——忧国忧民。
[课堂总结]
《石壕吏》通过对“有吏夜捉人”的过程的描述,揭露差役的残暴,反映了人民的苦难,表现出作者对深受苦难的人民的同情。
[当堂练习]
背诵《石壕吏》
[课后作业]
你能说出杜甫其他有关爱国的诗句吗
如: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穷年忧黎元,叹息肠内热。
[板书设计]
开端:“夜捉人”
吏:怒
发展和高潮: 一男附书、二男战死 深切同情
妇:苦孙母“无完裙”
老妪:从吏夜归
结局:作别老翁
[教学反思]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教学设计
[课题]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设计者]
[内容出处]
八年级下册六单元
[课标要求]
1.诵读古代诗词,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
2.注重积累、感悟和运用,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
[学习目标]
1.通过朗读诗歌,理解诗歌内容。
2.通过提取关键信息,把握诗歌反映的社会现实,体会作者对人民的同情,同时也表现了诗人推己及人、舍己为人的高尚品格和忧国忧民的情怀。
[评价任务]
评价任务一:自读诗文,结合课下注释,同桌互相讨论、交流,疏通文意,并概述诗歌描绘了怎样的画面?
评价任务二:通过诵读、思考:作者当时是怎样的心情?
[学习课时]
1课时
第一课时
[新课引入]
把茅屋图片、杜甫头像、《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用屏幕显示出来。
伴随解说词:这几间茅草屋,虽然简陋,却牵系一个诗人的家庭冷暖;这个诗人是谁?(杜甫)
[学习过程]
初读课文
1、教师范读后,学生朗读,教师纠正“俄顷”、“丧乱”、“突兀”、“见此屋”等几个加点字的正确读音。同时把握诗行的节奏及韵律。
2、学生先互相练读、评读,挑选优秀展示朗读,
(二)整体感知
1.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课文大意。
(1)学生分成若干组合,互相提问诗中的词语,理解、把握词义。
(2)学生在理解基础上,口述课文大意。
2、再读诗歌,用最简洁的词句概括各节内容。
(板书):
风破茅屋,老叟无奈
群童欺侮,倚仗叹息
衾冷似铁,彻夜难眠
大庇寒士,尽现欢颜
(三)体会情感
3、小组讨论,这首诗表达诗人怎样的感情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描绘了秋风破屋,长夜沾湿等情景,反映了战乱中诗人的痛苦生活,表达了诗人宁愿“吾庐独破”,受冻至死,也要得到“广厦千万间”,使“天下寒士俱欢颜”的博大胸襟和崇高理想,表现了诗人推己及人,舍己为人的高尚风格和忧国忧民的情怀。
[课堂总结]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描绘了秋风破屋,长夜沾湿等情景,反映了战乱中诗人的痛苦生活,表现了他对人民的同情,同时也表现了诗人推己及人。舍己为人的高尚品格和忧国忧民的情怀。
[当堂练习]
将此诗改写成一篇记叙文。
[课后作业]
再收集一些杜甫忧国忧民的诗句。
[板书设计]
风破茅屋,老叟无奈
群童欺侮,倚仗叹息 忧国忧民
衾冷似铁,彻夜难眠
大庇寒士,尽现欢颜
[教学反思]
《卖炭翁》教学设计
[课题]
《卖炭翁》
[设计者]
[内容出处]
八年级下册六单元
[课标要求]
1.诵读古代诗词,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
2.注重积累、感悟和运用,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
[学习目标]
1通过朗读诗歌,理解诗歌内容。
2.通过提取关键信息,把握诗歌反映的社会现实,体会作者对卖炭翁的深切同情,对宫市罪恶的批判。
[评价任务]
评价任务一:自读诗文,结合课下注释,同桌互相讨论、交流,疏通文意,并概述诗歌讲了一个什么故事。
评价任务二:通过诵读、品析认识安史之乱给当时的百姓造成的深重苦难,感悟诗人忧国忧民的情感。
[学习课时]
1课时
第一课时
[新课引入]
模仿《中国诗词大会》的形式给出提示学生竞猜分别是哪个诗人,由此引出课题。
[学习过程]
(一)通文意,初感知
1、朗读诗歌,读准字音,读出节奏。
2、自读诗文,结合课下注释,同桌互相讨论、交流,疏通文意,并概述诗歌讲了一个什么故事。
明确:(结合记叙文六要素概括)
冬天的一个早晨,一个卖炭翁辛苦烧来的一车炭在宫市南门外被宫使用半匹红纱和一丈绫掠夺一空。
(二)品诗歌,析形象
自读诗歌思考:你从诗中读到一个怎样的“翁”?你从诗中读到怎样的“炭”?你从诗中读到一场怎样的“卖”?
(白居易的诗歌语言通俗易懂,有“老妪能解”的俗白追求,学生借助课本的注释完全能理解含义。本节课的重点在于引导学生自主研读,能对老翁的经历有感同身受的体验,所以利用拆字课题的办法引导学生在诗歌中走几个来回,进行阅读表达。)
明确:
1、辛勤劳动 、衣食无着、年迈艰辛、贫苦无依、矛盾纠结、忍气吞声、无可奈何、伤心欲绝……
2、需要到南山去砍柴才可能有炭
烧薪辛苦到使人满面尘灰烟火色、十指乌黑才能换来炭
让老翁内心充满矛盾的炭
其中不知凝聚了多少辛劳与希望的炭
被宫使看中回车叱牛立马牵走应该是极有价值的炭
被宫使以半匹红纱一丈绫的低价强被卖了的炭……
3、一场黄衣使者以文书、敕令回车叱牛牵向北的强卖
一场以半匹红纱一丈绫充千余斤炭值的贱卖
一场黄衣使者认为理所应当,老翁“惜不得”的强卖
一场令老翁失言的强卖
一场让老翁失却生存依靠的强卖
一场让老翁失言却让读者心海翻腾的强卖……
(三)知作者,明情感
1.再次朗读诗歌,你读到了怎样的白居易?
(补充诗人白居易对本诗的自注,并介绍何为宫市,加深学生对作者所要表达情感的体会。)
[课堂总结]
《卖炭翁》通过记叙一个卖炭老翁辛苦劳动所得最终被宫使掠夺的遭遇,揭露了“宫市”的罪恶和统治阶级的残暴,同时也表现了作者对下层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
[当堂练习]
用自己的话将诗歌内容叙述一遍。
[课后作业]
阅读白居易的《观刈麦》找出哪句诗歌表现了劳动人民的辛劳?哪句诗歌表现了劳动者的矛盾心理?
[板书设计]
烧炭之艰难(卖炭翁)
运炭之辛苦(卖炭翁) 社会黑暗
夺炭之蛮横(宫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