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密★启用前
2022年4月湖湘教育三新探索协作体高一期中联考
历史
班级:
姓名:
准考证号:
(本试卷共6页,全卷满分100分,考试用时75分钟)
注意事项:
1.答题前,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写在试题卷和答题卡上,并将准考证条
形码粘贴在答题卡上的指定位置。
2.选择题的作答: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相应题目的答案
标号涂黑。写在试题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
3.非选择题的作答:用签字笔直接答在答题卡上对应的答题区域内,写在试题
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
4.考试结束后,将本试题卷和答题卡一并上交。
一、选择题:本题共25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
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通过考古发现,虽然三星堆遗址出土的神树、大立人、面具与中原文化迥异,但在此发现
的“将军盔”(即熔铜的坩锅)的样子同殷墟第一期的非常相似;铜尝同陕西城固发现的
商代铜罍几乎没有区别,连花纹的作风都一样。由此可知,中华文明起源的重要特点是
A.先进性
B.连续性
C.独特性
D.多元一体
2.据考古报告,从数十处战国以前的墓葬中发现
了铁器实物,这些铁器不少是自然陨铁制作而
成,发现地分布情况见右图。据此可知,战国
以前
A.治铁技术已达到了古代的顶峰
B.南方经济发展超过了北方
C.铁器分布可反映社会发展程度
D.铁制农具取代了青铜农具
▲发现地
3.东汉班固所撰《汉书·古今人表》,按照人物的德、智、功全方面综合评价的标准把众多人
物分为三等九品:
上上
上中
上下
下下
中上
中中
中下
下上
下中
(圣人)
(仁人)
(智人)
(愚人)
尧、舜
孟子
子贡
老子
齐桓公
秦始皇
周文王
屈原
范蠡
商鞅
吕不韦
李斯
宋襄公
夏桀
商纣
孔子
荀子
廉颇
韩非
荆轲
陈胜
与班固对表中历史人物的评价无关的是
A.儒家思想成为社会主流思想
B.夏桀、商纣施行暴政
C.人物的政治等级与经济地位
D.褒善惩恶的道德观
历史试题卷第1页(共6页)
4.观察下图所示的唐、宋、元三个朝代中央机构示意图。下列对图片信息的解读正确的是
皇帝
皇帝
皇帝
门下省尚书省中书省
财政行政军事
中书省
十|
枢
十T十
工刑兵礼户吏
部部部部部部
度鸷户中门
工刑兵礼户吏
支铁部书下
部部部部部部
唐朝中央机构
宋朝中央机构
元朝中央机构
A.相权由分散演变为相对集中
B.相权与皇权的矛盾日益缓和
C.政府的行政效率极大提高
D.元朝君主专制达到了顶峰
5.贞观年间,如果要在地方上开展一次大型赈灾工作,要顺利开展相关工作,按照当时的政
治制度规定,其运作流程应是
A.尚书省→中书省→门下省
B.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
C.尚书省→门下省→中书省
D.门下省→中书省→尚书省
6.钱穆在《中国历代政治得失》中指出:“元代的行中书省,就是一个行动的中央政府,宰相
府的派出所,分驻在这个地方来管事。如是则地方绝无权,权只在中央…”这说明元代
的行中书省
A.大大加强了中央集权
B.易形成地方割据势力
C.促使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
D.彻底解决了中央和地方的矛盾
7.清朝采用密折制度,密奏内容涉及广泛,包括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方面。从决策程序
上保证了皇帝对重大事务的独断地位,也从信息控制上防止了臣僚结党与皇权抗衡。由此
可知密折制度
A.削弱了宰相的权力
B.杜绝了官员贪污腐败
C.取代了军机处职能
D.强化了君主专制制度
8.电影《建党伟业》讲述了从1911年辛亥革命后到1921年中国共产党成立的这段时间内的
历史故事,展现了这一时期的风云人物。这部电影中可能出现的场景是
A.孙中山就任临时大总统
B.蒋介石四一二反革命政变
C.第一次国共合作的实现
D.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创建
9.“这是鸦片战争以来在中国民意基础上,中国政府代表第一次对国际条约说了‘不’字。
从此以后,由于中国社会出现新的生产力、新的阶级、新的思想和主义,中国社会在各方
面出现了新的积极向上的因素。”促使“中国政府代表第一次对国际条约说了‘不’字”
的历史事件是
A.太平天国运动B.辛亥革命
C.北伐战争
D.五四运动
10.1937年7月右图事件后,中共中央发出通电:“全中国的
。中国军队反击方向
◆日军进改方向
同胞们!平津危急!华北危急!中华民族危急!只有全民
0石景山
北平3
八宝山
族实行抗战,才是我们的出路!”在亡国灭种的危机下
A.中国共产党发表《八一宣言》
定
卢沟桥
B,抗日战争进入战略反攻阶段
充宛平
d生
长辛店
C.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形成
南苑
D.张学良杨虎城发动西安事变
历史试题卷第2页(共6页)2022 年 4 月湖湘教育三新探索协作体高一期中联考
历史参考答案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D C C A B A D A D C C D A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
A B C C D C B A D B B D
1.D【解析】材料强调了三星堆(古蜀文明代表)出土的文物有自己的独特性,但也有一些文物与商文化(属
中原文明)“非常相似”“没有区别”,体现了中华文明多元一体的特点。故选 D。
2.C【解析】结合所学可知,冶铁技术并没有到达古代顶峰,故 A 错误;B 材料未体现,故 B 错误;铁制农具
取代的主要是木、石材料农具,并且材料未体现,故 D 错误;依据图示可知,战国以前铁器主要分布在黄河流
域和长江流域,当时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经济发展水平高于其他地区,因此出现图示的分布状况,说明铁器分布
可反映社会发展程度,故 C 项正确。
3.C【解析】等级划分的依据体现了儒家“仁”、仁政的思想;尧、舜、周文王等都是被儒家称颂的统治者,孔
子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他们等级最高,故排除 A;而秦始皇、夏桀、商纣王等是君主,但是暴君,故等级都排
在后面,由此可得并不是以人物的政治等级与经济地位,故 B、D 排除,选 C。
4.A【解析】唐宋时期,将相权分为几个部分,相互牵制,发展到了元朝则只有一个中书省,即相权相对集中,
综合可知,A 项符合题意;B 项材料无体现且不符合史实,排除;材料未体现行政效率的极大提高,C 项排除;
D 项史实错误,排除。
5.B【解析】唐朝三省六部制,中书省起草诏令,门下省封驳审议,尚书省执行。
6.A【解析】由“地方绝无权,权只在中央”可知大大加强了中央集权,故 A 正确,B 项错误;秦朝官僚政治
取代贵族政治,故 C 项错误;D 项过于绝对,故 D 排除。
7.D【解析】明朝已废宰相,故 A 错误;B“杜绝”过于绝对;密折制度没有取代军机处的职能,C 排除;密折
制度是君主专制强化的表现,故选 D。
8.A【解析】1912 年孙中山就任临时大总统,故选 A;1927 年四一二反革命政变,故 B 排除;1924 年第一次
国共合作,故 C 排除;1927 年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建立,故也排除 D。
9.D【解析】在五四运动的影响下,参加巴黎和会的中国代表拒绝在对德合约上签字。故选 D。
10.C【解析】从图可知是指卢沟桥事变,促进了国共的第二次合作实现,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正式形成,故选
C。A、B、D 三项时间不符合,排除。
11.C【解析】根据材料“西亚的农耕技术,逐步传到中亚、欧洲和北非一些地区……冶铁技术扩散到埃及和希
腊等地……”可知,西亚的农耕、冶铁等技术传到了周边地区,西亚的神话也传到了古希腊,说明当时不同文明
之间存在着一定联系,C 项正确;A、B 材料未体现且史实错误;材料信息并不能说明文明的交流是以技术的传
播为主,排除 D 项。故选 C 项。
12.D【解析】材料体现了君权神授,故排除 A;B、C 选项材料未体现;故选 D。
13.A【解析】西欧封建社会的基本特征是封君封臣制度、庄园与农奴制度。故选 A。
14.A【解析】根据题干“这些故事分别来自印度、埃及、波斯和两河流域等地”可知,在这部著作中融合了多
个国家和地区的文化,这说明阿拉伯人继承发展其他地区文化,故 A 正确;B 选项都不符合材料,排除;C“毁
灭”不符题意,排除;D 项与材料无关,故选 A。
15.B【解析】由材料可知,班图人迁徙,冶铁技术也随之传播,故选 B,A、C、D 未体现。
16.C【解析】哥伦布首航美洲 1492 年距 1992 年正好是 500 周年,故 C 正确。A、B、D 的时间均不符。
17.C【解析】三角贸易把原本不平衡的经济差距更加扩大,故选 C。三角贸易与亚洲无关,故 A 错误。推动世
界市场正式形成是第二次工业革命,故 B 错误。三角贸易对社会转型有影响,但不起决定作用,故 D 错误。
18.D【解析】据所给材料,A 项说法太绝对,错误,材料中没有说推翻传统观念,B 错误,C 材料未体现。
19.C【解析】当时工人还没有实行国际联合,故 A 错误,B 是现象,错误。马克思主义诞生于 1848 年,D 错
误。
20.B【解析】据所给材料分析,A、D 项与“重建”不符,C 项错在“迅速发展”,与历史不符。故选 B。
21.A【解析】帝国主义侵略由商品输出为主变为资本输出为主,侵略加剧,故 A 正确。B、C、D 项与当时亚
非拉的实际情况不符,错误。
22.D【解析】漫画的寓意是对国联维护和平能力的质疑,A、B、C 项与漫画的寓意不符,故 D 正确。
23.B【解析】“背口袋的人”是自发的行为,故 A 错误。C、D 项材料未体现。
24.B【解析】结合所学知识,A 项只符合印度,故错误。三者都与十月革命无关,C 错误。各国领导阶级有资
产阶级,还有民族主义者,故 D 错误。
25.D【解析】因为中国和苏联都为反法西斯做出了重大贡献,所以排位提高,故选 D。A、B、C 项与材料不符。
26.(18 分)
(1)原因:冷战格局形成;美国敌视中国;中国实行一边倒外交政策;学习苏联;中国经济基础差,需要集中
全国力量进行经济建设。(6分。每点 2 分,答对任意 3点即可)
(2)意义:推动了改革开放的进一步发展;解放了生产力,促进经济发展,加快现代化进程;促进了中国经济
与世界接轨;丰富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是对马克思主义的继承和发展。(6 分。每点 2 分,答对任
意 3 点即可)
(3)特点:具有连续性;逐步深入;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原则;总趋势由计划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转变。
(6 分。每点 2分,答对任意 3点即可)
27.(20分)
(1)君主立宪制(2 分)
理由:既克服了专制,又避免了流血革命,规避了从革命到复辟的历史循环。(2分)
(2)原则:三权分立;分权制衡;人民主权。(4分。每点 2 分,答对任意 2点即可)
意义:维护了美国的统一;维护了美国的民主制度;促进了美国资本主义的发展;为美国成为世界强国提供
了政治保障。(6分。每点 2分,答对任意 3 点即可)
(3)特点:长期性;曲折性;艰难性;反复性。(2 分。答对任意 1点即可)
原因:法国国内的封建势力强大;资产阶级力量相对弱小;大革命时期外部环境恶劣,欧洲国家的联合干涉;
法国民族全民性的政治冲动的冲击,难以建立稳定的秩序;法国政治派别较多,相互斗争。(4 分。每点 2
分,答对任意两点即可)
28.(12分)
示例:
论题:罗马与希腊的战争碰撞、文化交流促进了希腊文化的传承。
论证:罗马对希腊化地区的大规模战争,征服了希腊各城邦,并逐渐在地中海世界建立了帝国的绝对统治。在罗
马征服希腊和管理希腊过程中,希腊的思想文化所散发出的巨大气息感染了罗马,促使罗马在历史、戏剧、哲学
和艺术等领域实现了希腊化,这一战争之后文明的碰撞和文化的融合过程,就是希腊文化征服罗马的过程。在此
过程中,对人自身的保护、对政治的关注、对公共生活的关注以及具有人文主义色彩的雕塑作品等,都将希腊文
化中的政治、经济和思想因素注入罗马帝国的文化基因中,促使罗马所统治的广大地区实现了希腊化。
总之,罗马与希腊化地区之间的战争碰撞、文化交流促进了希腊文化的传承和发展。
评分标准:
等级 描述
等级一(10—12分) 观点清晰,并揭示其内在联系;史实充分,分析全面准确;逻辑严密。
等级二(6—9分) 观点清晰,史实比较充分,分析不够全面;逻辑清楚。
没有明确的观点,不能梳理出历史发展的脉络,仅罗列史实;有明显
等级三(0—5分)
的史实错误,分析不准确或没有分析;逻辑混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