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2022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第六单元12《祝福》教学设计

文档属性

名称 2021-2022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第六单元12《祝福》教学设计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4.1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2-04-24 13:15:43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祝福》教学设计
——“我”的形象分析
课型:新授课
课时目标:多角度分析小说中“我”的人物形象
新课导入:
学完《故乡》,我们只记得雪地抓鸟、月下偷瓜的闰土;学完《孔乙己》,我们只记得唯一穿长衫站着喝酒、讲着茴香豆的回字有四种写法的孔乙己;学完《祝福》我们是不是也只会记得讲着阿毛的故事重复“我真傻,真的”的祥林嫂呢?学习小说记住主要人物形象固然重要,但万万不可忘“我”,尤其是鲁迅先生的小说中,“我”宛若一个幽灵,游走于字里行间,忽隐忽现。所以,我要代鲁迅先生呐喊一句:勿忘“我”!
前两个课时我们已经对于《祝福》的故事情节、祥林嫂的人物形象有了具体而全面的认识。这节课,我们来探究一下容易被我们忽视、更容易被我们忘却的“我”。
学生活动1:找“我”
请大家跳读《祝福》,找出文中所有关于“我”的描写。
学生活动2:析“我”
请同学们就”我”的相关内容,分析我的人物形象。以小组为单位交流、讨论五分钟,互通有无,归纳整合组内观点及论据。五分钟后,请各小组挑选一名代言人发言。发言要求:1.有理有据;2.可补充他组观点,但不可重复。3.可反驳他组观点,但须给出理由。
小组展示:
一.鲁镇社会的零余者
第1组同学提到了“我”作为零余者更多地体现在精神层面的归属感的缺失。这一点很有见地,祥林嫂的零余,是作为外乡人的零余,我的零余却是在故乡灵魂的无家可归。同学还联系了初中所学《故乡》中“我”与闰土之间已经隔了一层可悲的厚障壁了,推知我与故乡的本家和朋友也有了很深的隔阂。
二.封建礼教的背叛者
“我”离乡而去,自是对家乡的背弃;我成为“新党”,或许更是被家族的背叛。鲁四老爷与“我”寒暄“之后即大骂其新党”。虽然“他所骂的还是康有为”,但是,清末维新派尚且被大骂,更何况辛亥革命之后的“革命党人”呢? 所有人,鲁四老爷、我的本家和朋友,都在准备着鲁镇的终年大典“祝福”,这种大事,容不得轻视、更容不得晦气。可“我”却觉得“一团糟”,且在文末给了极大的讽刺。“我”由外而内地背叛了封建礼教下的传统秩序。
这组同学抓住“但我知道,这并非借题在骂我”这句话推知“我”应是当时的“新党”,是革命党人。并且从“我”对“祝福”大典漫不经心甚至不屑一顾的态度上看出了“我”对封建传统的反叛。而且从本文最后一句“我只觉着天地圣众歆享了牲醴和香烟,都醉醺醺的在空中蹒跚,预备给鲁镇的人们以无限的幸福”,看出“我”对“祝福”,对“众神”,对鲁镇人民无情的嘲讽,这是多么地大逆不道啊!
三.怕担责任的怯懦者
与祥林嫂相遇之后的心理活动无不表明“我”是一个怯懦、软弱之人。“我即刻胆怯起来”“即使发生什么事,于我也毫无关系了。”“一面想,反而渐渐的舒畅起来。”“我在这繁响的拥抱中,也懒散而且舒适,从白天至初夜的疑虑,全给祝福的空气一扫而空了。”“我”不断地自我说服和自我宽慰,最终使自己成了祥林嫂之死的“局外人”。“我乘她不再紧接的问,迈开步便走,匆匆的逃回四叔的家中”,“我”未曾反驳“穷死的”这一结论,也因鲁四老爷的诸多忌讳,最终终止了屡次想问关于祥林嫂消息的问题。我是一个怯懦而软弱的人。
第三组同学抓住了和祥林嫂对话之后我的一系列心理活动,借此分析了我内在的软弱与怯懦,观点鲜明,论据充足。
四.不明前路的彷徨者
这一组同学把目光放在了刚才几组同学忽略的几句话上。“这时我已知道自己也还是完全一个愚人,什么踌躇,什么计划,都挡不住三句问。”“第二天我起得很迟,午饭之后,出去看了几个本家和朋友;第三天也照样。”“往日同游的朋友,虽然已经云散”。思考到“我”来鲁镇做何?肯定不为探亲、过年。回城又作何?吃完福兴楼的鱼翅之后又作何?想到“我”是并无确切计划、目标的人,是确定要离开鲁镇却不知走向何处的人。并引用鲁迅先生“梦醒了并不可怕,可怕的是梦醒之后却无路可走。”来论证。非常好!
第5组第6组在大家分析交流的基础上补充了合理观点:1.鲁镇社会的冷眼旁观者;2.鲁镇、城里{归来、离去}双重的孤独者。其他组同学也可以轻而易举地找到论据。
经过同学们认真地分析交流,我们认识了一个较为全面立体的“我”,那现在我们思考一下,“我”为什么讲述祥林嫂的故事?
学生活动3:思“我”
请同学们先找出小说中“我”与祥林嫂的交集。现在我们思考:
“我”为什么不能回答“祥林嫂之问”?
同学们的回答各有道理。“魂灵的有无”问题的本质或许是祥林嫂怎样才能摆脱困境或悲剧。“我”不能给出祥林嫂答案,因为“我”也面临着更大的困境。祥林嫂只是生存困境,而我却是精神、信仰层面的困境。“我”是一个彷徨不知所向的人。
所以,小说《祝福》不仅通过祥林嫂的故事向我们揭露了封建礼教杀人于无形、杀人于无声的本质。也展示了以“我”为代表的“革命者”的彷徨处境,此时的我,亦带有作者的影子。
我们看课下注释1选自《彷徨》。《祝福》是《彷徨》的第一篇,整部作品集名称“彷徨”二字就是鲁迅当时心境的写照。《彷徨》中很多作品中的“我”都与《祝福》中的我有着相似之处,如《孤独者》中的“我”,《在酒楼上》中的“我”,“我”们都有着共同的身份:彷徨者。
作业布置:
选择小说集《彷徨》中的几个故事阅读,并选择一篇写一段文学简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