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37张PPT)
第一节 交通运输与区域发展
第四章 《区域发展战略》
课程标准
1.结合实例,说明运输方式和交通布局与区域发展的关系。
学习目标
1.认识主要交通运输方式及其特点,理解主要交通运输方式的变
化及其影响。
2.结合案例,说明交通运输与城市发展的关系。
3.结合实例,分析交通运输与区域经济发展的关系。
4.结合生活体验,分析现代交通运输方式的选择,并根据实际需求选择合适的交通运输方式
新课导入
清朝晚期,郑州还是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县城。1906 年,从北京卢沟桥经由河南至湖北汉口的卢汉铁路(后称京汉铁路)建成通车,其从开封到洛阳的汴洛铁路(陇海铁路前身)与京汉铁路在郑州交会,使郑州成为我国重要的铁路交通枢纽。这两条铁路不仅繁荣了郑州的经济,也改变了郑州城市的框架。1954 年,郑州成为河南省省会。随着京九、焦柳、宁西、新兖(河南新乡至山东兖州)、太焦等铁路的建成,加之郑西、郑徐等高铁的通车,郑州交通枢纽地位进一步加强。郑州新郑国际机场也是我国重要的区域性枢纽机场。2016 年,郑州作为中原经济区的核心城市,入选国家中心城市。
说一说,郑州如何从一个小县城发展成省会城市,进而入选国家中心城市?
一、交通运输方式与布局
交通运输:是指利用各种运输工具,使旅客、货物沿着特定路线实现空间位移的过程。
它是连接生产与消费、城市与乡村,各地区和各部门的重要纽带。
交通运输
交通运输方式
古代运输方式
手提肩扛
南船
北马
交通运输方式
现代运输方式
公路运输
铁路运输
水路运输
航空运输
管道运输
提高了运量
降低了运输成本
缩短了交通时间,加强了区域联系
增强原材料、产品和人口的流动性
交通运输的高速化,缩短了时间距离,加强了区域之间的联系。
阅读
2016 年 6 月,沪昆高速铁路建成通车,它连接上海、杭州、南昌、长沙、贵阳、昆明等中心城市,全长 2 266 千米。该铁路运营后,从上海到昆明的时间由原先普通客车的 37 小时缩短至 8 小时。也就是说,从东海之滨到西南边陲,不需半日即可直达。高速铁路是指设计时速 250 千米及以上的客运专线。目前,我国高速铁路建设突飞猛进,营运里程位居世界第一,占全球高铁营运里程的 65% 以上。
高速铁路不仅影响我们的出行方式,更改变了我们的时空观念:人们日常出行不仅衡量距离远近,更以时间表明行程长短。比如,北京与郑州相距约 700 千米,人们更倾向于以 2.5 小时来表明两地间的高铁时间距离。
高速铁路使区域间的同城效应逐渐显著,异地置业成为可能,“一线城市工作,二线城市居住”的购房模式应运而生。上海的高房价迫使上海的一些职工在苏州昆山购房,人们乘坐高速列车往返两地仅需 20 分钟,使得两地犹如一城。
高速铁路改变了我们的生活
拓展:现代交通运输
主要优点 主要缺点
水运
公路
铁路
航空
管道
运量大、投资少、成本低
速度慢、灵活性和连续性差、受航道水文状况和气象等自然条件影响大
机动灵活方便、周转快、对自然条件适应性强
运量小、耗能多、成本高、运费较贵
运量大、速度快、运费较低、连续性好
造价高,消费金属材料多,占地面积大,短途运输成本高
速度快、效率高
运量小、能耗大、运费高、设备投资大、技术要求严格大
运量大,损耗小,安全性能高,连续性强,管理方便,占地少,不占农田
需铺设专门管道,设备投资大,灵活性差
比较项目 排序
运费由高到低
运量由大到小
速度由快到慢
连续性由好到差
灵活性由好到差
空运>公路>铁路>河运>海运
空运>铁路>公路>海运>河运
海运>铁路>河运>公路>空运
铁路>公路>空运>海运>河运
公路>空运>铁路>河运>海运
现代五种交通运输方式的优缺点比较
任务 铁路 公路 海运 河运 航空 管道
2000吨煤炭(太原——武汉)
2吨活鱼(郊区——上海市)
1万吨海盐(天津——上海)
5万吨大米(武汉——上海)
2箱急救药品(北京——乌鲁木齐)
天然气(塔里木——广州)
请你选择合理的交通运输方式,并说明理由
大宗、笨重的货物, 粮食、矿石、热带经济作物、牲畜等长距离运输
短程、量小的鲜活货物
急需、贵重、量小的物品
原油、成品油、天然气等流体
荷兰从泰国进口天然橡胶,请选择合理的运输方式,并说明理由。
水运、铁路运输
管道运输
公路运输
航空运输
海洋运输。都为沿海国家,海运便利; 海运成本低,适合运输大宗货物;橡胶属于大宗、笨重的货物,并且对运输时限要求不高。
小结:交通运输方式的选择
拓展:现代交通运输发展趋势
高速化
提高运行速度,缩短时间,增加通过能力
大型化
扩大运输工具的装载量
专业化
节省包装和仓库费用
装卸作业机械化
保证货物在运输过程中安全
网络化:各种交通运输方式各有长处和不足,由各种交通运输线、点交织,形成了不同形式和层次的交通运输网,以充分发挥各交通运输方式的优势。
网络化
★
活动
阅读课本第85页,回答以下问题
(1)试从交通运输线长度、密度等方面,分析我国东西部交通运输方式和布局差异原因。
布局差异:我国东部交通线路里程长,密度大,通达度高;交通线路类型多样,形成网状交通运输格局;西部交通线路里程短、密度小,通达度较低。
原因:我国东部地区经济发达,人口众多,对交通需求量大;东部平原丘陵为主,地形平坦,交通线路修建难度低。西部人口少,经济发展水平低,地形复杂,地势起伏大,交通线路修建难度大、成本高。
交通运输布局原则
依据运输需求:
运输方式和交通线、站的选择、
标准,以及交通运输网的密度等,都应依据运输需求而定。
适度超前:
设计标准要满足今后一定时期的运输需求,但标准过高会造成浪费。
因地制宜:
运输方式的选择,交通线、站的选址以及设计标准等要充分考虑自然条件。
尽量少占土地:
交通线、站布局应尽量少占土地,尤其是耕地。
发挥综合运输优势:
利用不同运输方式的优势,做好转运和衔接,形成立体、系统的交通运输网。
其他:
如平衡地区发展、适应国防需要、促进民族团结等。
怎样布局?
交通区位分析
区位因素 主要影响
自 然 因 素 地 形 平 原
山 地
水文
地质
气候
地势平坦,施工难度小,工程量小,工程造价低
少占耕地,处理好与农田水利设施、城镇发展的关系
地势起伏大,施工难度、工程量大,造价高
沿等高线修建,“之”字形道路距离长、成本高
开凿隧道,工程量大,成本高
应避开沼泽地,尽量避免跨越河流,以减少桥涵总长度
避开断层、滑坡、泥石流多发区
建隧道时要选择背斜构造
注意沿线暴雨、大风等气象灾害的强度和频率
冻土和积雪的厚度
桥涵孔径大小、路基高低,都需要根据当地气候条件进行设计
区位因素 主要影响
经济因素 ①发达地区:
②落后地区:
③
社会因素
技术因素
环境因素
为建路提供资金
加强区间联系,加快客货流通,促进经济发展
促进资源(矿产、旅游资源)开发,带动经济发展
地方性线路以经济发展和居民出行为主,通过居民点、车站、码头
国道干线以直达为主,并适当照顾沿线经济点
克服不利自然因素,发挥科技的作用
过境线路不要穿过城区,以减少对市区的交通压力和环境污染
为保护自然保护区,应尽量避开
科技为线路建设提供保障;促进就业,缓解就业压力
加强民族团结,巩固国防,促进少数民族地区和革命老区经济发展,利于
社会长治久安
活动
阅读课本第86页,谈一谈你对高速铁路改变我们生活方式的看法。
现在人们出行首选高铁,因为高铁比其他类型的列车耗时少、乘坐舒适、价格合理。
这源于高铁的运行速度快,输送能力强,安全性能好,能源消耗少,正点率高,乘坐舒适度高。
二、交通运输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交通运输与城市发展
活动
阅读课本第87页,以扬州的兴衰为例,分析交通运输的变化对城镇发展的影响。
1、京杭大运河开通——
2、大运河淤塞,社会经济环境变迁——
3、京杭运河疏浚,高速铁路修建,——
极度繁荣
北京
天津
济南
上
海
杭州
廊坊
沧州
泰安
曲阜
枣庄
连云港
淮安
徐州
宿州
蚌埠
滁
州
扬州
南京
结论:交通运输的变化影响扬州的兴衰
发展停滞
焕发青春
水运
沿河发展
陆路交通
沿交通线发展
汽车站
火车站
地铁站
机场
①交通运输的发展,使郑州成为重要的交通枢纽和货物转运中心;
②加强了郑州的对外联系;
③扩大了郑州的服务范围;
④促进了郑州的经济发展,提升了城市等级,使郑州由一个小县城成为省会城市,进而进入国家中心城市。
相关产业发展
城市体系优化
经济活动空间集聚与扩散
运输需求增加
交通投资增多
经济发展水平提高
城市区位优势变化
交通可达性提高
运输费用降低
交通运输与区域发展是相互影响和相互促进的。
交通运输会提高沿线地区的可达性,加速区域的综合发展。
区域整体水平的提升,城市的发展壮大,又会促进交通运输的建设。
交通运输与区域经济发展
交通运输的发展,提高了可达性,强化了区域优势,促进了各种生产力要素的流动和集聚,进而形成以交通干线为主轴、以途径的大中城市为依托、以发达的产业为主体的带状经济区域。
主要类型:
①沿海型;②沿河型;③沿路型;④复合型
北部湾
珠三角
海峡西岸
长三角
天津滨海新区
辽宁沿海经济带(研究中)
沿海经济带
沿海型:东部沿海经济带
交通通道:东部沿海通道
运输方式:海运
主要城市:大连、烟台、青岛、
上海、宁波、南通、福州等
产业特点:外向型、高端制造业、
现代服务业
沿路型:陇海—兰新经济带
交通通道:陇海—兰新通道
运输方式:铁路
主要城市:连云港、徐州、开封、
郑州、洛阳、西安、
宝鸡、兰州、西宁、
乌鲁木齐等
产业特点:能源、电力、有色冶金、
石化、装备制造、轻纺等
沿河型:长江经济带
交通通道:长江通道
运输方式:河运
主要城市:攀枝花、重庆、宜昌、
武汉、南京、上海等
产业特点:主要农业区及
综合性工业走廊
活动
阅读课本第89页,回答下列问题。
(1)指出不同交通方式(随距离增加所占份额的变化。
①从东京出发0~400㎞内,短距离高速公路所占比重较高,随距离的增加高速公路比重下降,新干线比重上升;
②400~800㎞内,新干线占绝对优势;
③800㎞后,新干线比重下降,航空比重最高。
活动
阅读课本第89页,回答下列问题。
(2)从高速公路的长度、密度、连通性等方面比较1975年、1985年、2014年日本高速公路布局的变化。
①1975年,高速公路长度小,密度小,连通主要城市;
②1985年,交通线路总长度增加,密度增大,由沿海向内陆发展,连通城市数量多;
③2014年交通线路总长度大,密度大,形成交通运输网。
活动
阅读课本第89页,回答下列问题。
(3)日本提出在东京、大阪、名古屋、札幌、福冈等主要区域城市之间实现3小时交通圈,分析新干线在沿线区域发展中所起的作用。
①促进人员流动,加速和扩大了信息、知识、技术传播;
②带动地方经济发展;
③缩小城乡差距;
④缩短出行时间;
⑤加强区域联系。
活动
阅读课本第89页,回答下列问题。
(4)举例说明交通运输和日本太平洋沿岸经济发展的相互促进作用。
①日本能源资源短缺、国内市场狭小,交通运输发展能加强日本对外联系,缓解资源和市场问题;
②日本经济对交通依赖度高,沿海地区交通发达,对外联系便捷,促使产业向太平洋沿岸布局,形成太平洋沿岸经济带;
③太平洋沿岸经济带的发展,促进沿岸经济发展,促进沿线交通运输的发展。
活动
阅读课本第91页,回答下列问题。
(1)在图中找出“渝新欧”国际铁路联运大通道经过的国家及主要城市
途经中国(重庆、西安、兰州、乌鲁木齐、阿拉山口)和哈萨克斯坦(努尔苏丹)、俄罗斯(莫斯科)、白俄罗斯(明斯克)、波兰(华沙)、德国(柏林、杜伊斯堡)。
活动
阅读课本第91页,回答下列问题。
(2)“渝新欧”国际铁路联运大通道给重庆乃至我国西南地区带来怎样的影响
促进重庆经济总量的增长;促进西南地区产业结构的升级;促进西南地区贸易的发展;为西南地区提供了新的进出口通道;缩短了重庆乃至中国内陆货物出口欧洲的时间;增强了重庆对周边地区的辐射带动作用。
活动
阅读课本第91页,回答下列问题。
(3)议一议,重庆开通“渝新欧”国际铁路联运大通道的地理背景有哪些
我国对外贸易需求增多;产品特征对运输时效性要求高,运输瓶颈出现;欧洲国家企业对西南地区的关注;国家西部大开发和“一带一路”发展战略的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