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人口容量同步练习(Word版含答案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1.3人口容量同步练习(Word版含答案解析)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316.3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2019)
科目 地理
更新时间 2022-04-24 14:30:38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1.3 人口容量 同步练习
一、单选题
下表是不同气候条件下的人口合理容量和合理人口密度表。完成下面小题。
气候区 人口合理容量(亿人) 人口合理密度(人/km2)
热带雨林气候区 28.00 200
亚热带季风气候区 9.30 100
地中海气候区 2.25 90
温带海洋性气候区 及温带季风气候区 7.35 30
1.表中所列人口合理容量和合理人口密度测算主要考虑的是( )A.社会因素 B.自然因素 C.经济因素 D.历史因素
2.按表格推算,下列气候类型所在地区远没有达到合理人口容量和合理人口密度的是( )
A.亚热带季风气候区 B.地中海气候区
C.温带季风气候区 D.热带雨林气候区
3.有关环境人口容量的叙述正确的是( )
A.环境人口容量是指一个地区理想的人口规模
B.不同历史时期,人们估计的环境人口容量差别不大
C.制约环境人口容量的首要因素是科技发展水平
D.消费水平的高低,对环境人口容量有较大的影响
云南省怒江傈僳族自治州地处横断山脉纵谷地带,山地面积占全州总面积的98%以上。下表为该州2012年建设用地规模与比重统计。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人均适宜建设用地面积(m2/人) 人均实际建设用地面积(m2/人) 适宜建设用地占总面积比重(%) 实际建设用地占总面积比重(%)
441.83 447.29 1.61 1.63
4.制约该州人口容量的主要资源类型是( )A.水资源 B.水能资源
C.耕地资源 D.森林资源
5.若该州建设用地长期处于上表所示使用状况,该区域最有可能导致( )
A.洪涝灾害多发 B.生物灾害加剧
C.森林火灾增多 D.地质灾害多发
下表为2019年北京市部分区人口统计数据。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常住人口(万人) 户籍人口(万人) 常住人口密度(人/平方千米) 自然增加人数(人)
东城区 79.4 98.8 18968 20
海淀区 323.7 241.1 7515 10365
门头沟区 34.4 25.4 237 162
通州区 167.5 80.8 1848 5871
(注:自然增加人数=出生人数-死亡人数)
6.表中( )
A.东城区由于外来迁入人口数量多,常住人口密度最大
B.海淀区自然增加人数最多,可以提高资源环境承载力
C.门头沟区户籍人口总数最小,导致人口合理容量增大
D.通州区受区域职能定位影响,常住与户籍人口差异大
7.影响表中四区人口密度差异的主要因素有( )
①气候②水资源③经济水平④发展历史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8.读“俄罗斯亚洲部分地图”,完成下列各题。制约俄罗斯亚洲地区资源环境承载力的主要自然条件为( )
A.矿产资源 B.水资源 C.土地资源 D.气候条件
《中国人口与环境》一书中指出,“按照中国的国情,中国的最适宜人口数量为7亿左右,最大(极限)人口数量为16亿左右”。据此回答下列各题。
9.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我国目前人口已超出了环境人口容量
B.我国环境人口容量为目前的全国人口数
C.我国人口的合理容量为7亿左右
D.我国的环境人口容量会随着科技的发展无限扩大
10.依据我国国情,谋求我国合理人口容量可采取的措施有
①提高科技水平 
②提高资源利用率 
③提高人均资源消费水平 
④提高对资源的管理水平 
⑤鼓励向国外移民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②④⑤ D.③④⑤
11.我国人口承载量最高应控制在(  )
A.12亿左右 B.15亿左右 C.60亿左右 D.16亿左右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各区域环境承载力存在巨大差异,最大可能人口密度约32人/km2,目前已达13人/ km2。有人建议“为促进新疆资源开发和经济发展,不宜限制人口”,但遭到众多反对,反对者主要担心人口的大量增长会加剧区域生态环境问题。下图为新疆区域地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2.据图推测,新疆各区域中环境承载力较高的是( )
①准噶尔盆地南部 ②塔里木盆地北部
③准噶尔盆地北部 ④塔里木盆地南部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13.新疆环境承载力较高的区域有利于人类生存的条件不包括( )
A.矿产资源丰富 B.交通比较便利
C.冰雪融水量多 D.气候温暖湿润
下图为人口合理容量的主要制约因素图
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4.根据图中提供的相关信息判断,图中①因素表示的是(  )
A.环境承载力
B.科学技术
C.人口合理容量
D.突发性事件(例如战争、地震等)
15.根据图中提供的相关信息判断,图中②因素表示的是(  )
A.环境承载力
B.科学技术
C.人口合理容量
D.突发性事件(例如战争、地震等)
16.根据图中提供的相关信息判断,图中③表示的是(  )
A.环境承载力
B.科学技术
C.人口合理容量
D.突发性事件(例如战争、地震等)
一般来说,某区域所能承载的人口数量是由当地的自然资源“短板”所决定的。为一些学者对我国资源环境承载力进行估算的数据。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7.据右图推断,我国资源环境承载力约为( )
A.120亿人 B.19亿人 C.18亿人 D.16亿人
18.影响和制约区域资源环境承载力大小的因素不包括( )
A.自然资源的数量和质量 B.国家人口政策 C.社会经济发展水平 D.人均消费水平
读世界人口容量测算表(部分)。
气候区 合理人口容量(亿) 合理人口密度(人/平方千米)
热带雨林气候 28.00 200
亚热带季风气候 9.30 100
地中海气候 2.25 90
温带海洋性气候和温带季风气候 7.33 30
完成下列各题。
19.表中所列人口合理容量和合理人口密度的测算主要考虑的是A.社会因素 B.自然因素 C.经济因素 D.技术因素
20.按表格推算下列气候类型所在地区,远没有达到人口合理容量和合理人口密度的是
A.亚热带季风气候 B.地中海气候 C.温带季风气候 D.热带雨林气候
21.M县在制定县域内精准扶贫方案时,规划将某个村实行生态搬迁。考虑环境承载力等因素,该村最适宜选址在( )
A.甲 B.乙 C.丙 D.丁
生态适度人口是指在一定目标和条件下,区域能够供养的最优人口数量。贵阳市是贵州省省会,位于云贵高原东斜坡上,喀斯特地貌广布。右图为贵阳市生态适度人口与实际人口统计情况示意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22.贵阳市生态适度人口数量下降的主要原因是( )
A.人均资源消费增加 B.土地资源总量锐减
C.气候条件不断恶化 D.城市绿地面积减少
23.为提高贵阳市生态适度人口规模可采取的合理措施是( )
A.鼓励人口大量迁出 B.提高资源利用效率
C.扩大资源开采数量 D.减少与外界的接触
与追求经济利益的传统移民不同,“生活方式型移民”是指为获得一种更好、更满意的生活方式而形成的人口移动形式,其迁入地或具有温和气候、充足阳光和新鲜空气,或安静古朴、远离都市。据此回答下列各题。
24.形成“生活方式型移民”的主要原因是( )
A.地区间经济水平的差异 B.地区间就业机会的差异
C.地区间环境条件的差异 D.地区间投资政策的差异
25.“生活方式型移民”对移入地可能带来的影响是( )
A.缓解人地矛盾 B.改善环境质量 C.降低住房价格 D.带动服务业发展
26.可导致环境人口容量降低的因素有( )
A.科技水平提高 B.环境质量相对稳定
C.资源过度使用,利用率低下 D.社会经济发展水平逐步提高
27.关于环境承载力的叙述,正确的是( )
A.环境承载力就是环境人口容量
B.环境承载力就是人口的合理容量
C.是指环境能持续供养的人口数量
D.是衡量环境人口容量的重要指标
二、综合题
28.读图完成下列问题。
新疆各区域环境承载力存在巨大差异,其中准噶尔盆地南部最高,其次为伊犁河谷、塔里木盆地北部、准噶尔盆地北部、塔里木盆地西部、东疆地区,塔里木盆地南部最低。
(1)分析准噶尔盆地南部环境承载力最高的原因。
(2)为提高塔里木盆地南部的环境承载力,当地应做好哪些方面的工作?
(3)在新疆最大可能人口密度为32人/km2,目前已达13人/km2,有人认为“为促进该区资源开发和经济发展,不宜限制人口”,但对人口环境学颇有研究的赵先生却认为这种看法不妥,试为赵先生的说法提供依据。
29.阅读图文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亚历山大是地中海沿岸的城市,附近有古城卡诺珀斯的遗迹,亚历山大港是按其奠基人亚历山大大帝命名的,它是托勒密王朝的首都,很快就成为古希腊文化中最大的城市。亚历山大港有着从苏伊士来的天然气和石油运输管线。
(1)判断该区域城市的空间分布特点,并指出其主要影响因素。
(2)埃及西部地区沙漠广布,说出该地区提高城市人口容量的可行性措施。
30.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中国人口密度突变线(下图)是一条全国尺度最重要的人地关系突变线,它综合反映了自然地理要素对人类活动强度的限制和人类活动对自然环境约束的适应。
(1)说明大兴安岭北段人口密度突变线未到达年降水量400毫米等值线的原因。
(2)说明兰州至武威一线人口密度突变线突破年降水量400毫米等值线的原因。
(3)从正反两方面分析这条人口密度突变线今后能否被突破。
试卷第1页,共3页
试卷第1页,共3页
参考答案:
1.B
2.D
1.该表反映了不同气候条件下的合理人口容量和合理人口密度,说明这种测算主要考虑的是自然因素中的气候因素,B正确;社会因素、经济因素、历史因素均属于人文因素,故ACD错误;故选B。
2.
热带雨林气候区的水热资源极为丰富,从表中信息可知,该气候区的合理人口容量和合理人口密度都最大,而目前该气候区却是世界上人口稀少的地区之一,故D正确;世界人口主要集中在北半球10°N-50°N范围内,因此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地中海气候区、温带季风气候区均是世界人口稠密区,故ABC错误;故选D。
区域资源环境承载力是指在保证资源合理开发利用和保护良好生态环境的前提下,区域的资源环境条件所能承载的人口数量。人口合理容量是指按照合理的生活方式,保障健康生活的水平,同时又在不妨碍未来人口生活质量的前提下,一个国家或地区最适宜的人口数量。人口合理容量是人口与资源、环境、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必要条件,其数值要小于资源环境承载力。其影响因素包括自然资源状况,社会经济和科技发展水平,随着经济和科学技术的发展,人类不断提高资源利用的效率,还可能发现新的资源,从而扩大资源环境承载力。人均消费水平,区域资源环境承载力会随着消费水平的提高而降低。
3.D
【详解】
本题主要考查环境承载力与人口合理容量的区别。环境人口容量是指一个地区能够容纳的最大的人口规模,故A不符合题意;不同时期,人们估计的环境人口容量差别很大,故B不符合题意;制约环境人口容量的首要因素是资源,故C不符合题意;消费水平与环境人口容量成负相关,消费水平的高低,对环境人口容量有较大的影响,故D正确。故选D。
4.C
5.D
4.
该州地处横断山脉纵谷地带,山地面积占比大;该地土地面积虽广,但适宜建设用地占比极小,即平地少、耕地不足,是制约该州人口容量的主要资源,C正确;地处西南,降水丰富,山地多,水能资源丰富、森林资源丰富,ABD错误。故C正确。
5.
该州实际建设用地大于适宜建设用地,说明该地正在开发陡坡;由于地处降水丰富的山区,且地处板块交界带,陡坡开发会加重地质灾害的发生,D正确;洪涝灾害主要发生在平原排水不畅的地区,该地为山区,会加重泥石流等地质灾害,A错误;该州实际建设用地大于适宜建设用地,说明该地正在开发陡坡,会导致生物多样性减少,B错误;本地降水丰富,坡地开垦对森林火灾影响不大,C错误。故D正确。
影响环境人口容量的因素有:资源丰富程度、科技发展水平、经济发达程度、对外开放程度、人口受教育水平、消费水平、技术水平、资源基础和环境变化度趋势等。其中,只有消费水平与环境人口容量是负相关的关系,其余各要素均为正相关。
6.D
7.C
6.
东城区户籍人口多于常住人口,人口以迁出为主,A错。资源环境承载力与资源多少、技术水平、对外开发程度等有关,自然增加人数最多并不能提高资源环境承载力,B错。人口合理容量是指按照合理的生活方式,保障健康的生活水平,同时又不妨碍未来人口生活质量的前提下,一个国家或地区最适宜的人口数量,门头沟区户籍人口总数最小,并不能提高其人口合理容量,C错。通州区作为北京城市副中心,受区域职能定位影响,人口迁入量大,常住人口多于户籍人口,常住与户籍人口差异大,D正确,故选D。
7.
东城区、海淀区、通州区等区域经济发展水平高,发展历史较早,常住人口密度大,门头沟区经济发展水平较低,常住人口密度小,③④正确。区域气候差异不大,与气候关系不大,①错,排除AD。水资源不是主要影响因素,排除②。故选C。
注意环境人口容量和人口合理容量的区别:环境人口容量(环境承载力)是指环境能持续供养的人口数量。 其制约因素有资源、科技发展水平以及人口的生活和文化消费水平等。人口合理容量是指按照合理的生活方式,保障健康的生活水平,同时又不妨碍未来人口生活质量的前提下,一个国家或地区最适宜的人口数量。某地区的环境人口容量大于人口合理容量。
8.D
【详解】
俄罗斯矿产资源丰富,河流众多、水资源丰富,地广人稀、土地资源丰富,这都不是制约其资源环境承载力的因素,A、B、C错误;但由于其纬度较高,气候寒冷,热量不足,从而成为制约其资源环境承载力的主要因素,D正确。故答案选D。
制约区域环境承载力的主要原理是木桶原理,木桶原理又称水桶原理或短板理论,水桶原理是由美国管理学家彼得提出的。说的是由多块木板构成的水桶,其价值在于其盛水量的多少,但决定水桶盛水量多少的关键因素不是其最长的板块,而是其最短的板块。
9.C
10.B
9.由材料可知我国人口的合理为7亿左右,环境人口容量为16亿左右,目前我国人口为13亿多,还没有超出环境人口容量,C正确;我国环境人口容量会随着科技的发展而扩大,但不会无限扩大。
10.依据我国国情,谋求我国合理人口容量可采取的措施为提高科技水平、提高资源利用率、提高对资源的管理水平,B正确;提高人均资源消费水平会减少我国合理人口容量;鼓励向国外移民不符合实际。
11.D
考查我国环境承载力。
【详解】
1991年,中国科学院自然资源综合考察委员会发表的《中国土地资源生产能力及人口承载力研究报告》中提出,我国的环境人口容量应该控制在16亿左右。故答案选D项。
12.A
13.D
12.
由图可知,准噶尔盆地北部和塔里木盆地南部分布大面积沙漠,水资源短缺,生态环境脆弱,环境承载力低;准噶尔盆地南部和塔里木盆地北部有河流分布,水源较为充足,资源相对丰富,环境承载力较高,①②正确。故选A。
13.
读图可知,准噶尔盆地南部和塔里木盆地北部矿产资源较丰富,高山冰雪融水量较大,经济基础较好;铁路经过,交通便利,对外开放程度相对较高;新疆位于我国内陆地区,气候较干旱,不利于人类生存。ABC都是新疆环境承载力较高的区域有利于人类生存的条件,D表述错误。故选D。
四步法分析区域环境人口容量
(1)考虑区域的资源状况
一个区域的资源状况包括矿产、水、耕地、气候等方面;一个地区的资源越丰富,区域环境人口容量越大。
(2)考虑科技、经济等条件
科技发展水平、人口受教育水平、经济发达程度等,会影响对资源的开发利用,因而一个地区的上述条件好,区域环境人口容量大。
(3)考虑地区的对外开放程度
地区的开放程度越高,越有利于从其他区域调入资源,提高本区域的环境人口容量。
(4)考虑该区域的消费水平
一个区域的消费水平在一定的社会经济条件下越高,区域环境人口容量越小。
14.A
15.B
16.C
本题主要是考查对于影响合理人口容量主要因素的了解程度。
14.环境承载能力是指一定时期内,在维持相对稳定的前提下,环境、资源所能容纳的人口规模和经济规模的大小。环境承载能力影响人口合理容量,结合图中其它因素可知主要缺少的是环境承载能力,所以正确答案为A项。
15.人口容易受资源状况、科技水平、消费水平等影响。其中影响获取、利用资源的手段主要是科学技术水平,所以正确答案为B项。
16.从图中所给的要素可以推理出应该是影响合理人口容量的因素,所以正确答案为C项。
人口容量的大小受到许多因素的制约,其中资源、科技发展水平以及人口生活和文化消费水平对环境人口容量的影响最大。资源是制约人口容量的主要因素。
17.D
18.B
17.
区域资源环境承载力取决于各类资源可供养人口数量最少的那类资源,据图中数据土地可供养人口数量最少,是16亿,故D对,ABC错。
18.
影响区域资源环境承载力最主要的因素是自然资源状况,其次是社会经济水平、消费水平、科技和开放程度。而国家人口政策不是影响因素,而是一个被影响的因素,故该题选B。
环境承载力与资源丰富程度、人口受教育水平、科技水平、经济发达程度、对外开放程度呈正相关。与人们的生活和文化消费水平呈负相关。
19.B
20.D
考查影响环境人口容量的因素,人口合理容量。
19.该表反映了不同气候条件下的合理人口容量和合理人口密度,故说明这种 测算主要考虑的是自然因素中的气候因素,B正确,ACD错误。故选B。
20.结合表格数据,热带雨林气候区的水热资源极为丰富,从表中信息可知,该气候区的合理人口容量和合理人口密度都较大,而目前该气候区却是世界上人口稀少的地区,人口密度稀疏,有极大的潜力,远没有达到合理人口容量和合理人口密度,D正确。故选D。
21.A
本题考查了环境承载力对聚落选址的影响,考查了学生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调动和运用地理知识的能力。
【详解】
据图可知,在M县区域内,甲地附近有时令河,有水源,且绿洲面积大,数量多,环境承载力大,适合生态搬迁选址,A正确;乙不在M县,丙绿洲面积小,丁附近是地质公园,且没有河流和绿洲,BCD错误。故选A。
22.A
23.B
22.
根据图示信息可知,贵阳市实际人口在增加,对资源的消费增加,导致生态适度人口数量下降,A正确;图中信息不能反映B、D项所示情况,C项与客观实际不符。故选A。
23.
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可减少资源的过度消耗,增加环境承载力,提高生态适度人口,B正确。A、D项说法错误;扩大资源开采数量会破坏生态环境,C错误。故选B。
分析图形信息,得出生态适度人口与实际人口数量变化情况是解答本题的关键。
24.C
25.D
26.C
24.“生活方式型移民”是指为获得一种更好、更满意的生活方式而形成的人口移动形式,其迁入地或具有温和气候、充足阳光和新鲜空气,或安静古朴、远离都市。形成“生活方式型移民”的主要原因是地区间环境条件的差异,C对。地区间经济水平、就业机会、投资政策的差异,不是移民的主要原因,A、B、D错。
25.“生活方式型移民”追求一种更好、更满意的生活方式,要求服务行业类型齐全,对移入地可能带来的影响是带动服务业发展,D对。人口迁入,会加重人地矛盾,破坏环境质量,A、B错。人口增加,会提高住房价格,C错。所以选D。
26.可导致环境人口容量降低的因素有资源过度使用,利用率低下,C对。科技水平提高、社会经济发展水平逐步提高,环境人口容量会增加,A、D错。环境质量相对稳定,环境人口容量也稳定,不会降低,B错。所以选C。
27.D
【详解】
本题考查环境承载力。人口容量是指在一定的自然资源和经济社会条件下,一个国家或地区所能容纳的最高人口数量。人口合理容量是指在有效和持续地利用资源、环境并获得最大经济效益的情况下,一定地区所能容纳的人口数量;环境承载力是指一定时期内,在维持相对稳定的前提下,环境、资源所能容纳的人口规模和经济规模的大小。故D项正确。
影响环境人口容量的因素:
因素 相关性 与环境人口容量的关系
资源丰富程度 正相关 资源越丰富,环境人口容量越大;资源越贫乏,环境人口容量越小
科技发展水平 正相关 科技水平越高,环境人口容量越大;科技水平越低,环境人口容量越小
经济发达程度 正相关 经济越发达,环境人口容量越大;经济越落后,环境人口容量越小
人口受教育水平 正相关 人口受教育水平越高,环境人口容量越大;人口受教育水平越低,环境人口容量越小
地区开放程度 正相关 地区开放程度越高,环境人口容量越大;地区越封闭,环境人口容量越小
生活消费水平 负相关 消费水平越高,环境人口容量越小;消费水平越低,环境人口容量越大
28.(1)矿产资源丰富,经济基础较好;交通便利,对外开放程度高。
(2)防治土地沙漠化;加速节水工程建设,发展节水农业;改变传统的经营方式,实行农牧结合;发展经济。
(3)环境承载力决定人口的最大容量,如果人口密度达到最大值,不但会制约社会经济的发展,而且会导致生态环境的恶化;新疆气候干旱,生态环境脆弱;该地区人口自然增长率较高,人口增长较快,因此应控制人口。
本题主要环境承载力和影响人口容量的主要因素,学生要掌握影响环境承载力的主要因素。
【详解】
(1)从图中提供的信息看,准噶尔盆地南部有石油、煤炭资源,说明矿产资源丰富,经济基础好;有铁路说明交通便利,对外开放程度高。
(2)提高塔里木盆地南部的环境承载力,必须围绕影响环境承载力的因素及区域环境、资源特点进行分析。
(3)赵先生的观点是基于环境承载力的内涵与当地生态环境特点两方面考虑的。新疆最大可能人口密度反映了当地的环境承载力,实际人口密度必须低于这个值,如不加以控制,人口密度很快会逼近极限值;从环境角度分析新疆气候干旱,生态环境的稳定性较差。
环境承载力指环境所能容纳的人口的能力,影响该能力大小的首因素是自然资源,因自然资源是供养人们生产和生活的基础;除外还有科技水平、地区开放程度和生活消费水平等。要结合地区的特点分析环境承载力。
29.(1)分布特点:沿河、沿海岸线分布。主要影响因素:地形、水源、交通。
(2)加紧地下水资源勘探,提高水资源数量;强化交通建设,扩大对外区域联系;发展科技,提高水资源的利用率。
题目通过埃及的位置、河流、城市分布及城市历史介绍等信息,考查影响城市分布的因素及影响城市环境人口容量因素的分析总结能力。
【详解】
(1)从图中城市分布位置分析,该区域城市的空间分布特点首先在整体上分布不均匀;其次是集中在沿尼罗河和沿地中海地区。该地区以热带沙漠气候为主,干旱少雨,沿河地区水源充足,沿河、沿海地形较为平坦,水运便利。
(2)埃及西部地区沙漠广布,气候干旱,无河流分布,交通不便,影响人口容量。要提高人口容量可以从当地的限制因素分析:加紧地下水资源勘探,东水西调,提高水资源供给;建设铁路、公路等交通设施,扩大对外区域联系;发展科技,发展节水型城市及产业等。
30.(1)该段纬度较高,气候寒冷;而且一年寒冷季节很长,地面冻土广布,不利于发展农业及人们生活,所以人口密度较小,人口密度突变线未到达年降水量400毫米等值线。
(2)兰州至武威一线位于黄河上游,虽然降水较少,但是有黄河流经,河流水量较大,生产生活用水较充足;该段纬度较低,位于河谷地带(地势较低),气候较适宜。
(3)能够被突破:随着社会不断发展,人口密度突变线以西地区的生态环境不断改善,环境人口容量增加,人口密度增加;跨流域调水工程能够解决干旱半干旱地区的用水问题,缓解水资源紧缺的情况,使得生活和生产活动能够顺利进行,人口密度增加。不能被突破:我国西部地区人口稀疏,经济落后,且西部地区居民不断向东部经济发达区迁移,使得西部地区人口更加稀疏;西北地区是我国主要牧区,草场退化,土地荒漠化严重,生态环境脆弱。
本题以人口密度突变线和400mm等降水量线为材料,涉及影响人口的相关知识,考查学生图片信息提取能力、地理知识调用分析能力,体现了区域认知、综合思维的地理学科核心素养。
(1)
大兴安岭北段人口密度突变线未到达年降水量400毫米等值线说明该区域人口密度较低;而位于年降水量400毫米等值线以东,说明降水并非影响因素,主要原因应为该段纬度较高,气候寒冷,不适宜人类居住;而且一年寒冷季节很长,地面冻土广布,不利于发展农业,同时也不利于人们的生产生活,所以人口密度较小,小于同等降水量的其它区域。
(2)
本题主要考查兰州至武威一线人口密度较大的原因,可以从水源、气候(气温)、地形等方面分析该地适宜居住的条件。由图中信息及所学知识可知,该段位于黄河上游,河流水量较大,生产生活用水较充足,能够满足人们的日常生产生活用水;相较于东北地区,纬度较低,热量较为充足;河谷地带,地势较低,不利于热量的散失,气候较适宜。
(3)
本题需要回答正反两个方面。如果认为人口密度突变线能够被突破,可以回答的观点有我国西部地区生态环境改善,环境人口容量增加,人口密度也相应增加,南水北调工程也能够缓解西部地区水资源紧缺的情况,使得限制区域人口密度的主要限制性条件——水源得到改善,区域的人们密度增加,导致人口密度突变线突破。如果认为不能被突破,可以回答的观点有西部地区人口稀疏,经济落后,且还有人口呈现不断向东部经济发达地区迁移的趋势,人口稀疏,人口密度降低。西部地区是我国主要的牧区,生态环境脆弱,盲目治理可能会使得当地生态环境进一步恶化,环境人口容量降低,人口更加稀疏。
答案第1页,共2页
答案第1页,共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