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1 人类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 同步练习
一、单选题
读“次生盐渍化形成原理图”,回答下列问题。
1.造成土壤次生盐渍化的主要原因是( )
A.海面上升
B.水土流失
C.不合理的灌溉
D.荒漠化
2.图示区域可能位于( )
A.宁夏平原
B.三江平原
C.成都平原
D.密西西比河平原
2018年6月5日世界环境日主题为“塑战速决”,呼吁世界齐心协力对抗一次性塑料污染问题。塑料污染已无处不在,我们使用完的塑料包装,绝大多数会一直存在,甚至流入海洋。“美丽中国,我是行动者”是我国2018年环境日主题。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3.下列关于一次性塑料污染的叙述,正确的是( )
①俗称白色污染②无法回收利用
③大都难以降解④仅造成视觉污染
A.①③ B.②③ C.①④ D.②④
4.作为一名有社会责任感的中学生,我们能为“美丽中国”做的有( )
①参与环保公益宣传活动②参加植树活动
③使用塑料袋购物④分类投放垃圾
A.①③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由自然界或人类活动作用于人们周围的环境,引起环境质量下降或生态失调,以及这种变化反过来对人类的生产生活产生不利影响的现象。完成下面小题。
5.下列关于环境问题的叙述,正确的是( )
A.环境问题就是环境污染 B.土壤污染只危害农作物
C.沙尘暴现象属于大气污染 D.乱砍滥伐导致森林生态功能下降
6.下列关于环境问题分布特点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乡村地区,环境问题主要表现为生态破坏
B.城市地区,环境问题主要表现为环境污染
C.发达国家人均排放的污染物较发展中国家更多
D.发达国家的环境问题比发展中国家更严重
“地球生态超载日”是指到一年中一个特定日期为止,人类对自然资源的消耗已超过地球在这一年可以产出的资源总量。下图为部分年份地球生态超载日变化图。
读图完成下列各题。
7.“地球生态超载日”的变化说明
A.技术发展,资源利用种类增多 B.经济下滑,资源供给数量不足
C.人口增加,资源消耗速度加快 D.气候变暖,资源更新周期变短
8.应对“地球生态超载日”变化的主要措施是
A.增加地球资源产出 B.加大资源开采力度
C.提高资源利用效率 D.调整人口合理容量
霾的形成与水平方向的静风现象、垂直方向的逆温现象、悬浮颗粒物的增加有关。当大气湿度增加时,霾可以转化为雾,因而霾与雾常常相伴而生,统称雾霾。
据此回答下面小题。
9.四图中容易出现严重雾霾的天气状况及其原因是( )
A.①——湿度大,降水多 B.②——气压高,气温低
C.③——逆温层,风力小 D.④——风力小,湿度大
10.雾霾天气对下列相关产业直接影响最大的是( )
A.果林园艺及乳畜业 B.环境保护及文教事业
C.钢铁及汽车制造业 D.旅游业及交通运输业
读环境、资源和人口关系示意图(下图),回答下列小题。
11.图中字母代表的含义不正确的是( )
A.a表示资源开发 B.b表示生产活动
C.c表示环境对人类的影响 D.d表示废弃物排放
12.属于a阶段产生的环境问题是( )
A.化工厂—水污染 B.煤矿开采—地面沉降
C.火电厂—大气污染 D.冰箱使用—臭氧层破坏
生态系统服务是指人类生存与发展所需要的资源归根结底都来源于自然生态系统。自然生态系统提供的服务通常分为供给服务、调节服务、支持服务和文化服务四大类。如图示意某年我国五种生态系统服务价值量一年内的动态变化。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3.图中甲物质可能为( )
A.碎石 B.草甸
C.荒漠 D.冰川积雪
14.依图判定,影响生态系统服务价值量大小的主要因素为( )
A.水热条件 B.地形地势
C.土壤肥力 D.灌溉水量
15.对于我国西北地区来说,增加生态系统服务价值量的途径宜为( )
A.拓展林草面积 B.建设人工绿洲
C.加大冰川融水 D.减少荒漠化土地
小龙虾喜食河底的污泥及死亡的小鱼和其它水中生物,原产于美国的路易斯安那州,上世纪80年代入侵至我国,分布在长江流域的众多水体中,现已成为我国重要的淡水养殖项目,“虾稻共作”是主要的养殖模式。下图示意小龙虾在我国的扩散路线。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6.根据小龙虾在我国境内的扩散路径,推测小龙虾原产地的自然环境( )
A.地形以山地、丘陵为主 B.气候暖湿、水系丰富
C.土壤肥沃,水稻土广布 D.河流短小湍急
17.小龙虾在我国的空间扩散特点是( )
A.主要沿长江扩散 B.从长江上游向下游扩散
C.方向为单向扩散 D.只在群落内部扩散
18.小龙虾的“入侵”对长江中下游地区的影响是( )
A.稻田水质逐渐恶化 B.增加生物多样性
C.带动养殖区经济发展 D.利于生态环境保护
下图为我国某河流域示意图,回答下面小题。
19.下列关于该河流流域的叙述,正确的是( )
①地处热带雨林气候区,河流流量大,没有冰期
②上游地区进行水能的梯级开发,是解决C区能源短缺的重要途径
③近年来,B地区承接了大量从C地区转移的技术密集型产业
④流域内喀斯特地貌区分布广,促进旅游业的发展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20.该河流域内常见的环境问题是( )
①水土流失②酸雨③沙漠化④生物多样性减少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1948年瑞士化学家保罗·米勒因发明DDT而获诺贝尔生理学和医学奖。最初DDT确实发挥了巨大的功效。然而1962年一本《寂静的春天》却使DDT臭名昭著——DDT作为剧毒化学物质杀死了大量的生物,而且对人和环境也产生了难以估量的严重危害,作为美国象征的白头海雕因DDT和其他杀虫剂的毒杀濒临灭绝,世界上许多地方的青蛙因DDT的污染而致畸。DDT不仅损害人和生物的免疫系统、神经和生殖系统,而且有致癌作用。另外DDT还具有高残留性,在南极的企鹅体内也发现了DDT的成分。
据此完成下列各题。
21.因DDT的发明,米勒可谓名利双收,仅仅十几年后《寂静的春天》因披露了它的危害,又使DDT臭名昭著。这一戏剧性的变化说明环境问题具有的特点是( )
A.危害的不可预见性 B.过程的不可逆性
C.规模的全球性 D.影响范围的区域性
22.DDT的高残留性使得它在生物链中攻无不克,就连南极企鹅体内也发现了DDT,这说明其危害具有( )
A.不可预见性 B.不可逆性
C.全球性 D.区域性
我国人口众多,生活垃圾产生量巨大,迫切需要对垃圾进行无害化、资源化处理。近些年,某企业开发了厨余垃圾自动处理系统,并在全国很多城市推广。下图示意该厨余垃圾自动处理系统的主要工艺流程。
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23.厨余垃圾是图示自动处理系统中的
A.肥料 B.原料 C.能源 D.产品
24.符合图示自动处理系统局部工艺流程的是
A.废渣→生产沼气→沼气发电 B.工业油脂→提取生物油脂→有机渣
C.有机渣→生产沼气→废渣 D.生产沼气→有机渣→提取生物油脂
25.全球性环境问题主要是由于人类过快地向自然界索取资源和排放废气物,造成人类的环境急剧退化。下列不属于全球性环境问题的是( )
A.全球变暖 B.臭氧洞 C.荒漠化 D.能源危机
二、填空题
26.地理环境的自净能力指环境对外来物质具有一定的________ 、________能力。
27.玛雅文明曾经高度发达,森林是他们赖以生存的源泉,农业是他们高度繁荣的基础。读下图,完成下列各题。
(1)将下列内容的序号填入上图中的方框内。
①暂时农田 ②建筑材料和燃料 ③土壤侵蚀(水土流失) ④文明衰落 ⑤森林消失 ⑥农业生产力下降
(2)玛雅文明的农业用地是一种被称做“砍伐和焚烧森林植被而形成的暂时农田”,这种采用刀耕火种的生产方式开垦的土地在使用几年后不得不废弃,这是因为____________。这也说明在热带雨林地区______________(外力作用)非常严重。
(3)由以上可以看出,玛雅文明在十五六世纪消失的重要原因之一是__________。
28.有些环境问题在性质上具有____和共同性,属于____的环境问题。如全球气候变暖、____、生物多样性的减少、酸雨等。
三、综合题
29.[选修6:环境保护]
江豚被誉为“水中大熊猫”,主要分布在长江中下游干流及洞庭湖和鄱阳湖中,是长江淡水生态系统中的顶级生物,受人类活动影响,江豚一度濒临灭绝。迁地保护是保护江豚的有效方式,铜陵淡水豚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是世界首个利用半自然条件对江豚等进行迁地保护的自然保护区。2020年7月12日,长江铜陵段水位猛涨,保护区内的11头江豚面临“出逃”风险。
分析安徽铜陵半自然水域作为江豚保护区的优势与不足。
30.[环境保护]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2018年1月,中国正式启动洋垃圾入境新规,停止进口包括废塑料、未分类的废纸、废纺织原料等垃圾在内的24种洋垃圾。到2019年年底前,逐步停止进口国内资源可以替代的固体废物。下图为固体废弃物致病途径示意图。
(1)固体废弃物主要来源是________________。
(2)固体废弃物污染使人体致病的途径有________________。
(3)分析我国停止进口洋垃圾的理由__________________。
试卷第1页,共3页
试卷第1页,共3页
参考答案:
1.C
2.A
1.读图可知,干旱地区大水漫灌导致地下水位上升,加剧土壤盐碱化,所以土壤次生盐渍化主要原因是不合理的灌溉,故该题选C。
2.根据材料次生盐渍化主要分布在降水不足、太阳辐射强烈且需灌溉的集约农业区,宁夏平原降水量少,需要引黄河水灌溉,且蒸发旺盛,易引发土壤次生盐碱化;三江平原纬度较高,蒸发弱,且春季有积雪融水,不易发生次生盐碱化,故B错误;成都平原为湿润区,不易发生次生盐碱化,故C错误;密西西比河平原为热带雨林气候,全年高温多雨,农业以热带种植园农业和迁移农业为主,不易发生次生盐碱化,故D错误;所以该题选A。
本题主要考查土壤次生盐渍化的原因。次生盐渍化是由于不合理的耕作灌溉而引起的土壤盐渍化过程,主要发生在干旱或半干旱地区地下水位较低、地下径流不畅、地下水中含有较多可溶性盐的冲积平原,如我国的华北平原、河套平原、渭河平原等。因受人为不合理措施的影响,使地下水抬升,在当地蒸发量大于降水量的条件下,使土壤表层盐分增加,引起土壤盐渍化。
3.A
4.B
3.
一次性塑料污染,俗称白色污染,大都难以降解,某些塑料制品通过一定的方式可以回收利用。该污染物不仅造成视觉污染,还可能会对水、土壤、大气造成一定的污染。①③正确,②④错误。即A项正确,BCD项错误。故选A。
4.
参与环保公益宣传活动、参加植树活动、分类投放垃圾都是作为一名有社会责任感的中学生,能为“美丽中国”做到的事情,而使用塑料购物袋会加剧一次性塑料污染问题。①②④正确,③错误,即ACD项错误,B项正确。故选B。
白色污染是对废塑料污染环境现象的一种形象称谓,是指用聚苯乙烯、聚丙烯、聚氯乙烯等高分子化合物制成的包装袋、农用地膜、一次性餐具、塑料瓶等塑料制品使用后被弃置成为固体废物,由于随意乱丢乱扔,难于降解处理,给生态环境和景观造成的污染。
5.D
6.D
5.
环境问题主要有自然资源枯竭、生态破坏和环境污染等类型,环境问题不只是环境污染,A错误;土壤污染不只是危害农作物,污染物还可以通过食物转移给人类,影响人们的身体健康,B错误;沙尘暴现象是土地荒漠化的表现,属于生态破坏,C错误;乱砍滥伐导致森林面积缩小、森林生物量减小,生物生存环境受到破坏,森林的调节气候、保持水土、净化空气、维护生物多样性等生态功能下降,D正确。故选D。
6.
乡村地区因利用资源的方式不当或强度过大,环境问题主要表现为生态破坏,叙述正确,A不符合题意;城市地区人口高度集聚,交通和工业活动排放大量废弃物,环境问题主要表现为环境污染,叙述正确,B不符合题意;发达国家人口占世界总人口的比例较低,却消耗了世界上大多数的自然资源,人均自然资源的消耗量和污染物排放量远远高于发展中国家,叙述正确,C不符合题意;发达国家将大量污染严重的工业转移到发展中国家,加上发展中国家的治理能力不如发达国家,因此目前发展中国家的环境问题比发达国家更严重,叙述错误,D符合题意。本题要求选择叙述不正确的选项,故选D。
环境问题是指当人类向环境索取资源的速度超过了资源本身及其替代品的再生速度、当人类向环境排放废弃物的数量超过了环境的自净能力时出现的环境破坏或环境退化的问题。环境问题类型: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等。
7.C
8.C
7.由图示可知,“地球生态超载日”日益提前,即人类对自然资源的消耗越来越快;应是人口的不断增加,加速度了资源的消耗。选C正确。
8.是人口的不断增加,加速度了资源的消耗,所以要控制人口增长数量,提高人口素质;同时提高技术水平,提高资源的利用率;地球资源的量在一定条件下是有限的,加大资源的开采力度,只会提前生态超载日的到来;人口合理容量是由资源决定的,不是随意可调整的。选C正确。
9.C
10.D
本题主要考查雾霾形成条件以及雾霾所产生的主要影响。
9.读图分析可知,①图是降雨天气,空气中的悬浮颗粒物较少,不易出现雾霾天气, A错。②图显示某地不同气压状况的天数,不是某一天的天气状况, B错。③图中气温变化表示垂直方向上有逆温现象,大气层稳定,可能出现雾霾天气,C对。④图表示这一天的风速较大,雾霾形成是在静风天气,D错。故答案选C项。
10.本题主要考查雾霾产生的影响。雾霾天气时能见度降低,看不清景物和道路,直接影响到旅游业和交通运输业,D对。对果林园艺及乳畜业、钢铁及汽车制造业、环境保护及文教事业影响较小,且不能直接严重影响,A、B、C错。故答案选D项。
雾霾形成的条件:
(1)在水平方向静风现象增多。城市里大楼越建越高,阻挡和摩擦作用使风流经城区时明显减弱。静风现象增多,不利于大气中悬浮微粒的扩散稀释,容易在城区和近郊区周边积累;
(2)垂直方向上出现逆温。逆温层好比一个锅盖覆盖在城市上空,这种高空的气温比低空气温更高的逆温现象,使得大气层低空的空气垂直运动受到限制,空气中悬浮微粒难以向高空飘散而被阻滞在低空和近地面。
(3)空气中悬浮颗粒物的增加。随着城市人口的增长和工业发展、机动车辆猛增,污染物排放和悬浮物大量增加,直接导致了能见度降低。
11.C
12.B
试题考查人类与环境的关系。
11.
根据图示箭头的指向判断:a表示人类从环境中获取资源,A正确。b表示人类对资源进行加工,即生产活动,B正确。c表示人类对产品的使用,C不正确,选C。d表示人类往环境中排放废弃物,D正确。所以选C。
12.
图中a表示从环境中索取资源。煤炭开采是人类从环境中获取煤炭资源,过度开采会产生地面塌陷问题,B正确。化工厂生产、火电厂生产是指人类对资源等进行加工,即生产过程,AC错。冰箱使用是人类对产品的使用和消费,D错。所以选B。
1.人类与环境的关系:(1)人类的生存和发展要占据一定环境空间,从环境中获取物质和能量。(2)人类活动的废弃物要排放到环境中。
2.环境问题的成因:(1)资源短缺、生态破坏:人类向环境索取资源的速度超过了资源本身及其替代品的再生速度。(2)环境污染:人类向环境排放的废弃物数量超过了环境的自净能力。
13.B
14.A
15.B
13.结合图中已知四种物质的生态系统服务价值量一年内的变化情况,可推导出生物生态系统服务价值量变化的一般规律,再结合甲物质生态系统服务价值量小且变化不大,可判定甲物质可能为草甸,故选B。
14.依据材料可以看出,从冬季到夏季,气温升高,降水量逐渐增大,各种植被的生长加快,生态系统提供的生态服务价值量在7月达到最大,故可以判定是水热条件的影响,选A。
15.我国西北地区是典型的干旱区,水源是制约其生物发展的主要因素,因此,合理建设人工绿洲,可有效地提升生态系统服务价值量,故选B。
16.B
17.A
18.C
16.
根据小龙虾在我国境内的扩散路径,最先进入江淮地区,分布在长江流域的众多水体中,气候暖湿、水系丰富,故推测小龙虾原产地的自然环境气候暖湿、水系丰富,B正确。ACD错误。故选B。
17.
小龙虾在我国的空间扩散特点是主要沿长江扩散,A正确。从长江下游向上游扩散,B错。方向为单向扩散,也有反向和相互扩散,C错。不只在群落内部扩散,也在群落外扩散,D错。A正确。BCD错误。故选A。
18.
小龙虾的“入侵”对长江中下游地区的影响是带动养殖区经济发展,C正确。稻田水质逐渐得以改善,A错。生存繁殖能力极强,喜食河底的污泥及死亡的小鱼和其它水中生物,会减少生物多样性,B错。外来物种入侵,不利于生态环境保护,D错。C正确。ABD错误。故选C。
本题组主要考查的小龙虾的扩散和外来物种的影响有关知识。
19.D
20.A
19.
珠江地处亚热带季风气候,①错误。上游地区流经云贵高原,地势落差大,水能丰富。C区是珠三角,经济发达,能源短缺,上游的水电可以输送到珠三角,②正确。B地区是广西北部,经济落后,承接的是C地区的劳动力密集型产业,③错误。该流域流经云贵高原,喀斯特地貌广布,旅游资源丰富,④正确。故本题选D。
20.
亚热带季风气候,降水多,加上农业开发,容易导致水土流失,①正确。该地区工业发达,特别是珠三角,容易有酸雨,②正确。该地降水多,没有沙漠化,但是有石漠化,③错误。生物多样性减少是生态问题,不是环境问题,④错误。故本题选A。
根据图上信息快速定位该区域是珠江流域,并且对珠江要有一定的了解。
21.A
22.C
考查环境问题的特点。
21.DDT的发明在当时的确发挥了巨大的作用,而不知晓它的危害性,但十几年后才发现了它的危害,使用会带来了一系列的问题,说明了环境问题具有危害的不可预见性特点,A正确。不能说明其规模的全球性、影响范围的区域性及过程的不可逆性,BCD错误。故选A。
22.
南极地区没有使用DDT,但是在企鹅体内发现了DDT,这说明DDT的危害已经影响到了全球各地,说明其危害具有全球性,C正确。不能说明其危害的不可预见性、不可逆性及区域性,ABD错误。故选C。
23.B
24.C
本组题以厨余垃圾自动处理系统为切入点,考查了进行垃圾无害化、资源化处理等相关问题,引导考生从身边小事做起,关心和保护环境,注重读图分析及运用地理知识分析生活中的环境问题,难度较低。
23.读图可知,图中示意厨余垃圾自动处理系统的主要工艺流程,厨余垃圾自动处理系统中厨余垃圾是作为无害化、资源化处理的对象,是处理系统中最初阶段的输入物,即原料,B正确。故选B。
24.由上题分析可知,厨余垃圾是作为无害化、资源化处理的原料,图示自动处理系统工艺流程中从厨余垃圾开始分拣,其中最长的处理流程为:厨余垃圾→分拣→提取生物油脂→有机渣→生产沼气→废渣与沼气发电,结合选项可知C符合,故选C。
厨余垃圾是指居民日常生活及食品加工、饮食服务、单位供餐等活动中产生的垃圾,包括丢弃不用的菜叶、剩菜、剩饭、果皮、蛋壳、茶渣、骨头等,其主要来源为家庭厨房、餐厅、饭店、食堂、市场及其他与食品加工有关的行业。
25.D
【详解】
全球性环境问题具体表现为以下几类:酸雨、臭氧层破坏、生物多样性锐减、海洋污染、全球气候变化以及有淡水资源污染、土地资源污染、毒化学品污染和危险废物越界转移等。能源危机不是环境问题,当然也不能说是全球性环境问题,选择D。
26. 消纳 同化
本题考查环境自净能力的定义,重点考查调动和运用地理知识的能力。
【详解】
人类向环境排放废弃物,而环境对这些废弃物有一定的消纳、同化能力,当人类排放废弃物的数量和速度超过环境的自净能力,就会产生环境污染等问题。
27.(1)如下图所示。
(2)严重的土壤侵蚀(水土流失)使土地肥力下降 流水侵蚀作用
(3)生态环境恶化
本题以玛雅人的文明衰落考查人类活动对生态环境的不利影响。森林的破坏会加剧水土流失,减少土地肥力,减少粮食产量,从而继续破坏森林,最终导致生态环境的恶化。
【详解】
(1)森林砍伐作为②建筑材料和燃料,焚烧后成为①暂时农田,经过几年的耕作③土壤侵蚀(水土流失),⑥农业生产力下降,⑤森林消失导致生态恶化,④文明衰落。
(2)玛雅人生活在热带雨林气候区,全年降水丰富,严重的土壤侵蚀(水土流失)使土地肥力下降因此采用刀耕火种的生产方式开垦的土地在使用几年后不得不废弃,这也说明热带雨林地区流水侵蚀作用非常严重。
(3)玛雅文明在十五六世纪消失的重要原因之一是人类不合理的生产活动导致的生态环境恶化。
玛雅文明是农业文明,其建筑材料(木材)和燃料取自森林,其农业的基础(农田)来自于毁林开荒。然而由于严重的土壤侵蚀(水土流失),几年之后不得不弃耕,再去毁掉新的森林,而废弃耕地的恢复需要很长时间,这必然使森林不断减少,且土地肥力不断下降;再加上玛雅社会因缺少家畜而土壤中的有机肥补充不足,从而直接导致农业生产力下降。最终,因生态环境的恶化,玛雅文明最终消失。
28. 普遍性 全球性 臭氧层的破坏
【详解】
根据环境问题的分类,有些环境问题在性质上具有普遍性和共同性,属于全球性环境问题,其分布超越了国家和区域的限制,需要全球共同治理。如全球气候变暖、③臭氧层的破坏、生物多样性的减少、酸雨等。
29.优势:夹江与长江连接,水质条件与长江相近,适合江豚生存;水域相对封闭,没有航运,避免人类活动误捕误伤;人类活动少,工业污染少,水质较好。不足:夹江水域较小,食物不足;繁殖、生存空间狭窄,不利于江豚种群扩大;夹江容易受汛期洪水影响,造成江豚“出逃”。
本题考查物种的保护措施。考查综合分析能力。
【详解】
优势:从图可知,夹江与长江连接,水质条件与长江相近,适合江豚生存;水域相对封闭,没有航运,避免人类过往船只误伤;区域人类活动少,工业污染少,水质较好,离长江干流近,便于迁地保护措施的开展。
不足:夹江水域较小,食物不足;水域面积小,繁殖、生存空间狭窄,不利于江豚种群扩大;长江夏季容易发生洪水,夹江与长江相连,容易受汛期洪水影响,造成江豚“出逃”。
30.(1)工业、建筑业、居民生活、农业(任答3项)
(2)接触、呼吸被污染的空气;进食被污染的食品;饮用被污染的水源
(3)洋垃圾含有大量有毒有害物质,加剧环境污染;带有大量细菌和病毒,导致各种传染性疾病的传播与扩散,危害人体健康;回收加工再销售的产品,质量不稳定,存在严重的安全隐患;以极低的价格流通,扰乱我国经济秩序
本题主要考查固体废弃物的种类、来源以及防治固体废弃物污染的主要措施等相关知识。
【详解】
(1)本题主要考查固体废弃物的主要来源。固体废弃物主要包括工业固体废弃物、农业固体废弃物和城市生活固体废弃物,主要来源于工业、建筑业、居民生活、农业等。
(2)读图分析可知,固体废弃物污染通过循环进入食品、水体,而人类进食被污染的食品或者饮用被污染的水源,导致人体治病;另一方面,人类还可以接触、呼吸被污染的空气,从而导致人体致病。
(3)我国停止进口洋垃圾的理由,主要从洋垃圾的危害进行分析。我国停止进口洋垃圾是鉴于中国的国情及洋垃圾的危害。中国近些年经济发展快,国内需处理的垃圾多,环境压力大;洋垃圾含有大量有毒有害物质,加剧环境污染且洋垃圾带有大量细菌和病毒,导致各种传染性疾病的传播与扩散,危害人体健康;回收加工再销售的产品,质量不稳定,存在严重的安全隐患,正因如此,中国停止进口。
答案第1页,共2页
答案第1页,共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