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乡村和城镇
一、单选题
“口袋房,万字炕,烟囱出在地面上”形象地说出了我国东北满族传统民居的特征。早期的“口袋房”屋顶用桦树皮或茅草覆盖,甚至墙壁也多用树干加工后排列“砌”成;多间北房在最东一间开门,房屋形似口袋;其北屋内南、西、北三面筑有“匚”字型大土坯炕,叫作“万字炕”;烟囱安装在距墙壁半米以上的房西地面上,以一段横烟道与灶屋相连。下图为满族传统民居平面示意图及其烟囱景观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早期“口袋房”建材以木材为主,主要是因为( )
A.隔热效果好 B.材料来源多
C.坚固耐侵蚀 D.建造速度快
2.“口袋房”形式的民居主要优势是( )
A.抵御野兽侵袭 B.增加室内光照
C.冬季防风保温 D.外形奇特美观
3.“口袋房”的烟囱安装在地面上的主要原因是( )
A.降低烟囱高度 B.减小施工难度
C.增强取暖效果 D.防止发生火灾
下图中的曲线示意中国、日本、意大利和法国四个国家的城镇化率变化情况,曲线上的圆点表示各国不同高铁线路开始运营的年份。读图,回答下面小题。
4.图中第一条高铁开始运营时,四个国家中乡村人口比重最小的为 ( )
A.20%~30% B.30%~40%
C.40%~50% D.60%~70%
5.图中2000—2010年高铁新运营线路最多的国家在此期间 ( )
A.工业化程度提高 B.人口增长率增大
C.逆城市化现象明显 D.经济发展水平最高
下图为“华东地区和东北地区的城市大气PM2.5和S02多年平均浓度日变化曲线图”。读图回答下列各题。
6.两地区的城市大气PM2.5浓度一般在10时以后下降,其主要原因是( )
A.户外活动减少,利于污染物沉降
B.降水频率增加,有利于空气净化
C.热岛效应增强,利于污染物扩散
D.汽车流量减少,尾气排放量减少
7.华东地区大部分时段大气S02浓度低于东北地区,主要的影响因素是( )
A.能源结构 B.人口密度
C.资源条件 D.出行方式
下图分别示意1995年、2010年美国本土人口迁移。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8.1995年美国本土人口净流入的地区是( )
A.东北部 B.南部
C.中西部 D.西部
9.与1995年相比,2010年美国本土人口( )
A.数量减少 B.向中西部大量回流
C.迁移规模变小 D.净流入的地区减少
10.影响美国本土人口迁移变化的主导因素可能是( )
A.经济 B.交通
C.文化 D.教育
下图是某市旧城区商业街改造前后建筑布局及功能分区平面示意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1.改造前,该街区商业布局的特点是( )
A.商住混合 B.功能分区明确
C.零星分散 D.呈放射状分布
12.改造后,该街区( )
A.服务范围变小 B.居民生活不便
C.特色街区消失 D.商业趋于集中
13.该商业街的改造主要体现在( )
A.产业结构调整 B.环境污染治理
C.空间格局优化 D.交通网络变更
图示意我国不同生育率方案预测的2050年人口结构。读图完成下列问题。
14.c方案与a方案的人口结构比较,差异最大的是
A.人口性别比 B.老年人口比重
C.青壮年人口比重 D.少儿人口比重
15.从我国可持续发展的角度判断,三种生育方案
A.a方案较合理 B.b方案较合理
C.c方案较合理 D.均不合理
同城化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相邻城市紧密联系、协调发展、共享发展成果的现象。公路客流能够反映城市间的日常人口流动方向和强度,是分析判断城市间关系的重要指标。下图示意安徽省2011年8月行政区划调整前的中心城市间公路客流状况。滁州的首位客运流向为南京,次位客运流向为合肥,两个方向的客流量相差很小。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6.下列城市组合中,最适宜推进同城化的是( )
A.安庆—池州 B.合肥—巢湖 C.亳州—阜阳 D.芜湖—铜陵
17.合肥虽为滁州的次位客运流向,但滁州发往合肥的客流量与发往南京的相差很小,其主要原因是( )
A.南京经济发展水平高 B.滁州与南京距离更近
C.滁州与合肥行政联系密切 D.合肥与南京均为省会城市
读我国华北平原某城示意图及该城近十年土地利用率变化图,完成下面小题。
18.从保护城区环境角度考虑,工业区宜布局在( )
A.西南郊 B.西北郊 C.东南郊 D.东北郊
19.近十年该城( )
A.城区出现逆城市化现象 B.郊区种植业迅速发展
C.城区人口自然增长率降低 D.郊区生态环境改善
墨西哥城位于海拔约2250米的盆地。该市有2000余万人口,3.5万家工厂,约有300万辆汽车。回答下列各题。
20.墨西哥城每年11月至次年4、5月多发生严重光化学烟雾污染,主要原因不包括 ( )
A.该期间天气晴朗,光照强 B.盆地地形,多逆温
C.汽车尾气和生产、生活废气排放量大 D.该期间多气旋活动,影响污染气体的扩散
21.下列有关解决该城市光化学烟雾危害的措施合理的是 ( )
A.禁止使用私家车
B.注意对同一季节不同排放标准的控制
C.控制人口,限制汽车尾气的排放,治理工厂废气
D.大力发展城市道路交通设施建设,提高汽车通行能力
下图示意2015年欧盟境内欧盟籍和非欧盟籍的人口结构。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22.与欧盟籍相比,2015年非欧盟籍
A.男性人口数量较多 B.25~50岁女性比例较小
C.劳动人口比例较大 D.50岁以上人口比例较大
23.近些年来,非欧盟籍人口占欧盟总人口比例持续加大,使欧盟
A.人均消费剧增 B.老龄化进程趋缓
C.人均收入剧降 D.劳动力供给过剩
珠江三角洲某中心城市周边的农民竞相在自家的宅基地建起了“握手楼”( 下图)据此完成下列问题
24.农民建“握手楼”的直接目的是( )
A.吸引外来人口定居 B.吸引城市周末度假
C.增加自住房面积 D.出租房屋增加收入
25.“握手楼”的修建反映该中心城市( )
A.居住人口减少 B.城市房价昂贵
C.人居环境恶化 D.城区不断扩大
城市地域功能区地租指数是指城市某功能区单位面积土地租金与该区人口日流通量的比值。
26.图中该城市商业区地租指数较低的主要原因是( )
A.城市中心环境质量较差 B.城市中心金融机构较多
C.城市中心流通人口较多 D.城市中心商品流通量较大
27.若图中有高级住宅区分布,则它可能分布在该城的( )
A.西北方向 B.西南方向 C.东北方向 D.东南方向
二、填空题
28.城镇的功能区
(1)主要功能区:____区、商业区、____区、行政区、____区、旅游休闲区、生态区等。
(2)特点:功能区之间无明确的____,某一种功能区以某种土地利用方式为主,可能兼有其他类型的用地。
29.城镇景观反映某种____。
30.地域文化:在特定的地域范围内形成的文化传统,包括物质方面(______、服饰、饮食等),非物质方面(价值观、制度、______、语言、艺术等)。
三、综合题
31.阅读以下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城市内淓是指由于强降水或连续性降水形成的地表径流超过城市排水能力,致使城市内产生积水灾害的现象。
材料二 某城市中心区与郊外平原区的水循环数据比较表(单位:mm)。
不同地区 年平均降水量 年平均蒸发量 转化为地表径流的降水量 转化为地下径流的降水量
城市中心区 675 270 337 68
郊外平原区 644.5 377.5 96 171
(1)比较该城市中心区与郊外平原区年降水量的差异,并从热力环流角度说明原因
(2)依据材料,推断该城市中心区易发生内涝的原因。
(3)列举缓解城市内涝问题的措施。
32.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三岔河古城地处黄土高原和鄂尔多斯高原交界的干旱、半干旱荒漠气候区。800年前,水浅流缓的无定河蜿蜒流经古城边上。由于地壳运动,如今无定河河床下降了61m,地下水位下降了35m。下图为三岔河古城位置示意图。
(1)指出三岔河古城选址的特点,并说明理由。
(2)与800年前相比,说明无定河河床的变化及原因。
(3)分析三岔河古城从繁荣走向衰落的自然原因。
试卷第1页,共3页
试卷第1页,共3页
参考答案:
1.B
2.C
3.D
1.
依据材料可知,"口袋房是我国东北满族传统民居,我国东北地区属温带季风气候,冬季寒冷干燥,夏季温暖湿润,所以口袋房不需要具备隔热效果,A错误。东北地区是我国森林资源最丰富的地区,早期口袋房建材以木材为主,主要是因为材料来源多,B正确。木材不具备坚固耐侵蚀的特点,C错误。口袋房建造程序较多,早期建造速度较慢,D错误。故选B。
2.
我国东北地区地形以平原为主,受冬季风影响较大,冬季风来临时往往伴随着降温、大风、雨雪等天气,口袋房沿袭满族先人穴居结构而建,草顶土墙,只东面一间开门,门朝南,为外屋;西面房屋二三间为卧室,称里屋;里屋南、北、西三面垒设火炕,称万字炕,宛如口袋形便于冬季防风保温,C正确。抵御野兽侵袭不是其主要优势,A错误。该形式不能增加室内光照,B错误。外形也没有明显的美观,D错误。故选C。
3.
满族老房的俩侧各有一个高高的烟囱,满族人把这个叫“呼兰”,烟囱底下有一个窝风巢,用来挡逆风,防止火灾发生,D正确。降低烟囱高度、减小施工难度不是主要原因,A、B错误。屋内主要靠火炕取暖,而不是烟囱,C错误。故选D。
东北地区天气寒冷,各民族的居室住宅自然形成以防寒为主的特点。满族多居住在山区谷地,尤其注重御寒防冷的问题,并因此形成了满族特有的居住习俗。火炕是满族人家住房主要的取暖设备,北方汉族盖房屋,一般将烟囱设在房脊上。而满族却将烟囱坐落在房西或房后地上,以一段横烟道与烟囱相连,这也叫“跨海式烟囱”。
4.B
5.A
试题分析:
4.衡量城市化水平高低的指标是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即图中城市化率即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图中第一条高铁开始运营时,城市化率最高的国家的城市化率约为60%-70%,则此时该国乡村人口比重最小,约为30%-40%。故选B。
5.图中2000-2010年高铁新运营线路最多的国家城市化率最低,但城市化发展速度最快,说明该国处于城市化快速发展的中期阶段,可能为我国。此时,我国工业化程度不断提高,是城市化率提升的主要动力;我国人口增长已步入现代型模式,人口增长率较小;逆城市化主要出现在城市化发展的后期阶段,此时我国尚未出现明显的逆城市化现象;和其他三国相比,我国经济发展水平较低,但发展速度较快。故选A。
【考点定位】本题考查城市化问题,涵盖城市化率(乡村人口比重)计算、城市化的动力等。
6.C
7.A
考查人类活动对于大气环境的影响。难度较小,考查学生利用所学知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6.PM 2.5浓度,在10:00以后逐渐下降,有可能是地面温度逐渐身高,气温升高气体受热膨胀上升,热岛效应增强。气体在上升的过程中,带走了污染物,有利于PM 2.5浓度的下降,因此正确答案选C。浓度的下降与户外活动的减少无关,材料当中并没有提到降水的频率增加。并且并非10:00以后才产生降雨,汽车流量减少只会让PM 2.5浓度,保持相对稳定性,而并非下降, A B D错误。
7.华东地区大部分时间段大气的二氧化硫浓度,低于东北地区,主要和人们的能源消费结构相关。华东地区能源消费结构主要以石油、天然气为主,而东北地区能源消费结构,主要以煤和石油为主,天然气是清洁能源,极大的减少了二氧化硫的排放量,因此正确答案选A。二氧化硫的浓度和人口密度、资源条件无关。B C D错误。出行方式不同,对二氧化硫浓度有影响,主要区别在于汽车尾气排放量,华东地区经济发达,汽车尾气排放量相对较高,二氧化硫浓度也应高,说明不仅仅是出行方式的影响,最主要的是能源消费结构的不同。
难度较小,基础知识考查。
8.B
9.C
10.A
本题主要考查人口迁移及其影响因素。
8.据图可以判断,三个最粗的箭头,即迁移人口数量最大的箭头,从三个不同地区指向了南部地区,说明1995年美国本土人口净流入的地区是南部,故B正确,ACD错误。
9.据图可以看出,与1995年相比,2010年美国本土各区之间的人口迁移数量明显变小,故C正确。图中只是显示了国内人口迁移情况,因为一个地区人口数量的变化,受自然增长和机械增长两个因素的影响,而材料中既没有提到自然增长,也没有提到与其他国家之间的人口迁移,所以单从材料中,是无法判断美国本土的人口数量变化的,故A错误。通过计算,可知1995年中西部地区以迁出为主,2010年依然是迁出为主,故B错误。1995年只有南部为净迁入,2010年南部和西部都是净迁入,所以净流入的地区增多,故D错误。
10.经济因素是人口迁移中主要的,经常起作用的因素,哪个地方发展速度较快,提供的就业机会就会较多,就会吸引大量人口迁入。南部新兴企业的发展曾经吸引大量人口迁入,随着人员的逐渐饱和,以及西部的发展,南部地区净迁入变小,西部也由净迁出,变为净迁入,所以影响美国本土人口迁移变化的主导因素可能是经济,故A正确。交通、文化、教育也是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但是材料中没有明显的提示内容,故BCD错误。
经济因素是人口迁移中主要的,经常起作用的因素,因为地区间经济和发展的不平衡会形成推力和拉力,促使人口迁移的发生。
11.A
12.D
13.C
11.
改造前,都是上住下商的综合建筑,A正确。功能分区不明显,B错。商业还是集中在整条街,不零星分散,C错。没有呈放射状,D错。故选A。
12.
从图片可以看出,改造之后,服务范围没有变化,A错。建立居民生活区,和商业区分开,方便了居民生活,B错。改造后,还保留有一定的特色街区,没有消失,C错。改造后,生活区和商业区分开,商业趋于集中在一个区域,D对。故选D。
13.
改造后,将居民区和商业区分开,既给居民一个安静的生活环境,为有利于商业活动的集聚,促进商业区品位、服务能力的提升,空间结构得以优化,C正确。改造后,产业结构没有变化,A错。没有体现环境污染的治理,B错。交通网络没有变化,D错。故选C。
本题主要考查读图能力,随着一个城市或地区的经济发展,逐渐形成各种各样的功能分区。
14.D
15.B
试题分析:
14.图示表明人口的性别比相差不大,老年人及青壮年人口比重有一定的差异,但是少年儿童比重差异最大,a方案比c方案小得多。故选D。
15.a方案少儿比重太小,将来会出现严重的劳动力短缺和老龄化问题;c方案青壮年人口比重较小,社会负担过重;而b方案老年人口比重、青壮年人口比重和少儿人口比重都较合适。故选B。
考点:人口结构
16.B
17.C
16.
根据材料信息可知,公路客流能够反映城市间日常人口流动方向和强度,是分析判断城市间关系的重要指标,公路客流量大,反映城市间联系紧密,有利于推进同城化。选项中城市组合相比而言,合肥与巢湖之间空间位置相对较近,根据图示信息可知,两城相互之间均为首位客运流向,城市联系最为紧密,最适宜推进同城化,B正确;池州的首位客运流向为安庆,但安庆的首位客运流向为合肥,次位客运流向为池州,A错;亳州的首位客运流向为阜阳,但阜阳的首位客运流向为淮南,C错;芜湖的首位客运流向为铜陵,但铜陵的首位客运流向为池州,D错。故选B。
17.
滁州与合肥同属安徽省,两者的行政联系更为密切,而南京属江苏省,所以滁州发往合肥的客流量与发往南京的客流量相差很小,C正确;南京经济发展水平高以及滁州距离南京距离更近,更有利于城市之间人口的流动,不能解释滁州发往合肥的客流量与发往南京客流量相差小这一现象,AB错;同理,合肥和南京均为省会城市,也不能解释为何滁州发往合肥的客流量与发往南京客流量相差很小,D错。故选C。
18.A
19.D
18.读图,该地位于华北地区,是季风气候区,工业区要避开季风对吹方向,所以不能位于城区的西北郊或东南郊,BC错误;根据图中的等高线凸出方向,判断河流流向是东—西—西北,所以西南郊是河流下游地区,东北郊是上游地区。工业区有水污染,所以为避免水污染工业区应布局在河流下游,也就是城区的西南郊,D错误,A正确。
故选:A。
19.A、结合图示可知该地近十年城区和郊区城市规模都在增大,城市化水平提升快,城区不会出现逆城市化现象,A错误。
B、结合图示可知该地近十年郊区耕地耕地减小,林地、草地等土地利用增多,B错误。
C、结合图示可知该地近十年城区和郊区建设用地都在增大,人口增加,人口自然增长率不会出现降低,C错误。
D、结合图示可自该地郊区近十年耕地减小,林地、草地、水域面积增大,生态环境得到改善。D正确。
故选:D。
20.D
21.C
光化学烟雾的形成主要是大量汽车尾气,在紫外线作用下发生光化学反应,生成有毒有害气体.
20.结合材料,每年11月至次年4、5月多发生严重光化学烟雾污染的成因与当地的气候、地形和污染物排放有关;该市有2000余万人口,3.5万家工厂,约有300万辆汽——汽车尾气和生产、生活废气排放量大,冬季为当地的旱季,降水少,光照强;而盆地地形,易出现逆温,污染气体不易扩散.如有气旋会加快污染物扩散,光化学烟雾的形成与D项无关。
21.根据光化学烟雾的成因,故控制人口、治理汽车尾气和工厂废气是主要的治理途径。C正确。
考查环境污染的形成,关键是理解光化学烟雾污染的成因.
22.C
23.B
22.图中给的信息是欧盟籍和非欧盟籍的不同年龄人口占各自总人口的比例,没有欧盟籍和非欧盟籍各自的总人口数量信息,因此无法比较二者男性人口数量多少,A错误;从图中可以看出,非欧盟籍25-50岁女性比例约为欧盟籍女性比例的2倍,因此非欧盟籍25-50岁女性比例较大,B错误;欧盟境内非欧盟籍人口年龄主要集中在25-50岁,属于劳动力人口,因此劳动人口比例较大,C正确;欧盟籍50岁以上人口比例大于非欧盟籍,D错误。故选C。
23.欧盟地区是世界发达地区,人均收入高,消费水平高,非欧盟籍人口经济比欧盟落后,欧盟地区内非欧盟籍人口占比持续增加,会降低人均消费水平,A错误;从图中看非欧盟籍年龄集中在25-50岁,属于劳动力,年龄较轻,由于欧盟地区经济发达、人口老龄化严重,大量非欧盟籍劳动力迁入,可以降低欧盟地区平均年龄,减缓欧盟地区老龄化进程,B正确;欧盟地区每年GDP总量缓慢增长,非欧盟籍人口大量迁入,可导致欧盟地区人均收入降低,但不会剧降,C错误;欧盟地区是经济发达地区,就业机会多,而且欧盟籍人口老龄化严重,需要大量劳动力,不会出现劳动力过剩现象,D错误。故选B。
24.D
25.B
考查城市化及其问题。
24.“握手楼”建在中心城市周边,而珠江三角洲地区由于人口迁入,房价过高,许多人没有自己的住房,所以农民可以出租房屋增加收入,D正确;而其目的不是吸引外来人口定居,A错误;吸引城市周末度假不是直接目的,B错误;农民自家居住也不需要过多楼房,C错误。故选D。
25.“握手楼”主要目的是出租,是因城市房价过高,许多人不能购买,才有出租市场,B正确;反映居住人口增多,A错误;不是销售给市区居民,所以也不是反映人居环境恶化,C错误;周边农民的住宅不属于城区扩大,D错误。故选B。
26.C
27.B
26.
根据材料可知,地租指数是指城市某功能区单位面积土地租金与该区人口日流通量的比值,它是一个比值,是分数,分母越大比值越小。商业区一般位于城市的市中心,位置优越,交通便利,流通人口多,因此商业区地租指数较低,C正确;根据题意,商业区地租指数与商业区地租以及人口流量直接相关,与城市中心环境质量、商品流通量以及城市中心金融机构较多并不直接相关,A、B、D都不是影响商业区地租指数的主要因素。故选C。
27.
读图可知,在东北方向工业区地租指数最高,住宅区地租指数较低,说明东北方向工业企业数量多,环境质量差,不适宜于高级住宅区分布;而在西南方向工业区地租指数最低,住宅区地租指数最高,说明西南工业企业数量少,环境质量优美,适宜于高级住宅区分布。故选B。
本题要看清楚图中的方向,商业区、住宅区、工业区的图例及其在图中所占的比值,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分析判断。
28.(1) 居住 工业 文化
(2)界线
略
29.价值追求
略
30. 建筑 习俗
略
31.(1)城市中心降水大于郊外平原。在城郊环流中,城市中心气温高,盛行上升气流,降水量大;郊区气温低,盛行下沉气流,降水少。
(2)城市中心降水量大,年平均蒸发量小,下渗量少,转化成地表径流量大;城市排水系统不完善。
(3)提高绿化面积;铺设透水地面;增加人工湿地面积;完善城市排水系统(言之有理,即可给分)。
本题考查城郊降水的差异和城市内涝成因,防治措施等。非条件反射知识的运用和调用能力。
【详解】
(1)据材料二中数据可以得出,城市中心区降水量多于郊外平原区,因为城市人口多,交通工具多,人为释放热量多,所以气温较郊区高,由城市热力环流可以知道,市中心盛行上升气流,多降水,且城市粉尘、尘微粒多,为降水提供丰富的凝结核。
(2)据材料二中数据可以得出,城市中心区降水多,但因为城市化使城区内硬化路面增多,下渗量少,转化为地表径流多,超过了排水能力,城市的排水系统不完善,排水能力不足,形成内涝。
(3)措施可以从增加下渗、减小地表径流、加强排水等角度分析。增加城市绿地,增加雨水的政下渗;使用透水砖(增加通透式路面);改善城市排水系统,增加城市湿地面积,增强对调蓄能力。
32.(1)选址特点:沿河。理由:地处干旱、半干旱地区,水源是必备条件
(2)变化:河床下降;河岸变陡原因:地壳上升,河流下切,形成深切河曲。
(3)深切河曲造成河床下降,地下水位下降,井水干枯,水源缺乏,导致气候更干旱,古城走向衰落。
本题主要考查水源对聚落的影响。
【详解】
(1)据图可知,三岔河古城选址的特点是沿河分布。理由:“三岔河古城地处黄土高原和鄂尔多斯高原交界的干旱、半干旱荒漠气候区”,在干旱、半干旱地区,降水短缺,所以水源是生产生活的必备条件。
(2)“由于地壳运动,如今无定河河床下降了61m”,据此可知,与800年前相比,无定河河床下降了,随着河床的下降,河岸的坡度也变大了。原因是地壳运动导致地壳抬升,河流下切,便形成了深切的河床。
(3)根据第一题分析可知,三岔河古城选址于此的主要原因就是此地水源丰富,“如今无定河河床下降了61m,地下水位下降了35m”,据材料可知,如今河床下降,地下水位下降,井水干枯,生产生活依赖的水源严重缺乏,导致古城走向了衰落。
答案第1页,共2页
答案第1页,共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