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开国大典 同步练习(含答案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7开国大典 同步练习(含答案解析)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20.3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2-04-24 20:50:36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7 开国大典 同步练习
一、选择题
1.下列加点字注音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栏杆(lán)  汇合(huì)
B.爆发(bào)宣传(xuān)
C.阅读(yuè)旗帜(zhì)
D.平坦(dǎn)距离(jù)
2.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三十万人的眼睛一齐投向主席台。
B.挺着胸膛站在战车上,跟钢铁巨人一样。
C.群众看见了,都把头上的帽子和报纸抛上天去。
D.正是这战斗的声音,曾经鼓舞中国人民为新中国的诞生而奋斗。
3.下面加点字的读音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擎着红旗(qǐng) B.诞生(dàn)
C.瞻仰( zhān) D.外宾(bīn)
4.下列诗句中,与爱国无关的一项是( )
A.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清。
B.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
C.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D.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5.选词填空。
宣读 宣布 宣告
①毛泽东主席():“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在今天成立了!”
②毛主席在群众一阵又一阵的掌声中()中央人民政府的公告。
③这庄严的(),这雄伟的声音,使全场三是万人一齐欢呼起来。
肃立 站立
④三是万人一齐脱帽(),一齐抬头,瞻仰这鲜红的国旗。
⑤他()在那儿,一动也不动。
二、填空题
6.词语盘点。(将下列词语补充完整)
帜( ) 司( ) 徐( ) 旗( )
织( ) 局( ) 除( ) 棋( )
7.品读句子,完成练习。
(1)主席台设在天安门城楼上。城楼檐下,八盏大红宫灯分挂两边。靠着城楼左右两边的石栏,八面红旗迎风招展。
从“八盏大红宫灯分挂两边”“八面红旗迎风招展”等描写中可以感受到,会场的环境布置衬托出_______________的气氛。
(2)两个半钟头的检阅,广场上不断地欢呼,不断地鼓掌,一个高潮接着一个高潮。群众差不多把嗓子都喊哑了,把手掌都拍麻了,还觉得不能够表达自己心里的欢喜和激动。
这句话描写了阅兵式上群众___________的场面,从中可以体会到群众___________的心情。
三、语言表达
8.缩句。
①丁字形的广场上汇集了从四面八方来的群众队伍。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会场上爆发出一阵排山倒海的掌声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品析句子,完成练习。
1.工人队伍中,有从老远的长辛店、丰台、通县来的铁路工人,他们清早到了北京车站,一下火车就直奔会场。
“奔”是多音字,它的读音和释义如下:奔bēn ①奔走;急跑:狂~。 ②紧赶;赶或赶急事:~丧。 ③逃跑:东~西窜。 奔bèn ①直向目的地走去:投~。 ②朝;向:渔轮~渔场开去。 ③年纪接近:他是~六十的人了。 ④为某事奔走:~球票。
句中“直奔”的“奔”应读__________,释义为________。(填序号)“直奔”可以换为“走向”吗?品读句子,说说你的理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到了正午,天安门广场已经成了人的海洋,红旗翻动,像海上的波浪。
这句话描写了天安门广场人潮如________、旗多如________的热闹场面。同时也反映出参加典礼的人们_____________的心情。
3.下午三点整,会场上爆发出一阵排山倒海的掌声,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主席毛泽东出现在主席台上,跟群众见面了。
“排山倒海”表达了人民群众__________。我们还可以说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掌声。
四、现代文阅读
课内阅读
接着,升国旗。毛主席亲自按动连通电动旗杆的电钮,新中国的国旗——五星红旗徐徐上升。三十万人一齐脱帽肃立,一齐抬起头,瞻仰这鲜红的国旗。五星红旗升起来了,表明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
升旗的时候,礼炮响起来。每一响都是54门大炮齐发,一共28响。起初是全场肃静,只听见炮声,只听见国旗和许多旗帜飘拂的声音,到后来,每一声炮响后,全场就响起一阵雷鸣般的掌声。
10.解释词语。
A.肃立:______________________
B.瞻仰:____________________
11.写下文中的比喻句,并说说把什么比作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说说对画线句子的理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课内阅读。
丁字形的广场汇集了从四面八方来的群众队伍。早上六点钟起,就有群众的队伍入场了。人们有的擎着红旗,有的提着红灯。进入会场后,按照预定的地点排列,工人队伍中,有从老远的长辛店,丰台、通县来的铁路工人,他们清早到了北京车站,一下火车就直奔会场。郊区的农民是五更天摸着黑起床,步行四五十里路赶来的。到了正午,天安门广场已经成了人的海洋,红旗翻动,像海上的波浪。
下午三点整,会场上爆发出一阵排山倒海的掌声,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主席毛泽东出现在主席台上,跟群众见面了。三十万人的目光一齐投向主席台。
13.第一自然段的中心句是________________。
14.指出下列句子使用的修辞手法,并说说其作用。
(1)到了正午,天安门广场已经成了人的海洋,红旗翻动,像海上的波浪。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下午三点整,会场上爆发出阵排山倒海的掌声。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5.说说下列句子表现了人们当时怎样的心情。
(1)他们清早到了北京车站,一下火车就直奔会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三十万人的目光一齐投向主席台。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6.这两段话按照( )顺序描写了开国大典前群众进场和典礼开始毛泽东出现在主席台上的情况,其中( )是详写,( )是略写。
A.时间 B.事情的发展 C.主席进场 D.群众进场
试卷第1页,共3页
试卷第1页,共3页
参考答案:
1.D
【详解】
D.平坦(tǎn)
2.D
【详解】
A.“眼睛”和“投向”搭配不当,可改为:30万人的目光一齐投向主席台。  或 30万人的眼睛一齐望着主席台。
B.本句缺少主语,可改为:战士们挺着胸膛站在战车上,跟钢铁巨人一样。
C.这句话缺少成分,不能把头上的报纸抛上天去,而是手中的报纸。可改为:群众看见了,都把头上的帽子和手中的报纸抛上天去。
选项D正确。
3.A
【详解】
本题考查对字音的掌握。这道题中的加点字都是本课中容易读错的字。“擎”应读qíng。
4.D
【详解】
“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出自龚自珍的《己亥杂诗》。 这句话的意思:从字面看,花不是无情之物,落在泥土里成了绿肥,还可以哺育花。作者以花自喻,意谓自己虽然处境艰难,但忠贞报国之心始终不变;自信其高尚志节更能感召年青一代。
5.①宣布②宣读③宣告④肃立⑤站立
【详解】
本题考查近义词语的选择填空。宣读、宣布、宣告的区别是:“宣读”必须是“读”出来的,不能是文字性的。“宣布”更广泛,范围大。 “宣告”可以是读出来的,也可以是纸质性的宣告,可读可写可做。①中是毛主席说的一句话,并没有其他感情,所以我们选填“宣布:即可。②中有一个关键词“公告”,只有“宣读”与公告搭配最合适。故②填宣读。③中,“这庄严的宣告,这雄伟的声音”中,“宣告”和“声音”相呼应,所以③填“宣告”。肃立和站立的区别:重点在于根据语境的严肃程度填写即可。肃立是严肃且直立,给人肃然起敬的感觉,而站立仅仅指站立的状态。根据语境④中是人们瞻仰鲜红的五星红旗,这是非常严肃的场合,必须肃立。⑤中,说他一动不动,也就是站立在那,并没有什么特殊的感彩。
6. 旗帜 司机 徐州 旗帜 纺织 局面 除尘 象棋
【详解】
本题主要考查了形近字组词,组词能帮助学生积累词汇、丰富词汇、运用词汇,还能培养他们敏捷的思维能力和快速的反应能力,组词练习有以下几种:辐射式:这是以某个生字为词头。和其它汉字组成双音节词。 辐凑式:这是以某个生字为词尾,和其它汉字组词”,即是运用汉语语素构词。语素和语素组合在一起构成的语法单位。组词,注意了解字义和辨清字形,可放在词语中结合词义来进行。
帜:旗子:旗帜。
织:用丝、麻、棉纱、毛线等编成布或衣物等:织布。
7. 庄严、隆重 鼓掌欢呼 激动、欢喜
【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句子的理解。
(1)“主席台设在天安门城楼上。城楼檐下,八盏大红宫灯分挂两边。靠着城楼左右两边的石栏,八面红旗迎风招展。”这句话中,“迎风招展”形容旗帜随风飘动。“八盏大红宫灯分挂两边”“八面红旗迎风招展”等会场的环境,衬托了开国大典庄严、隆重的气氛。
(2)“两个半钟头的检阅,广场上不断地欢呼,不断地鼓掌,一个高潮接着一个高潮。群众差不多把嗓子都喊哑了,把手掌都拍麻了,还觉得不能够表达自己心里的欢喜和激动。”这句话中,“广场上不断地欢呼,不断地鼓掌”描写了阅兵式上群众鼓掌欢呼的场面,结合“把手掌都拍麻了,还觉得不能够表达自己心里的欢喜和激动”分析可知,这句话体现了群众激动、欢喜的心情。
8. 广场上汇集了队伍 会场上爆发出掌声。
【详解】
考查学生缩句的能力。缩句就是去掉句子中的修饰限制成分,保留句子的主干使它更简洁即可。①(丁字形的)广场汇集了(从四面八方来的群众)队伍。即:广场汇集了队伍。②会场上爆发出(一阵排山倒海的)掌声。即:会场上爆发出掌声。
9. bèn ① 不可以。因为“直奔”比“走向”更能反映出人们参加开国大典的急迫和兴奋的心情。 海洋 波浪 激动、兴奋 对伟大领袖毛主席的无限崇敬之情 热烈 清脆
【详解】
1.这是一道考核词语在句子中的含义的题目,要结合语境判断词语在句中的特殊意义。理解句子,根据题干给出的多音字的字音和解释,判断句中的“奔”的字音和释义,“奔向”和“走向”两个词语在文中的地位和作用相比较合理写出你的解释。
2.答题时首先认真阅读句子,可以知道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海洋”指广场上的人,“波浪”指红旗,突出表现广场上的人多。
3.根据上下文语境领悟词语含义的能力,就是要从整体上感知全文,并根据具体语境来把握词义,在文中找答案。
故答案为:
1.bèn;①;不可以。因为“直奔”比“走向”更能反映出人们参加开国大典的急迫和兴奋的心情。
2.海洋;波浪;激动、兴奋
3.对伟大领袖毛主席的无限崇敬之情;热烈;清脆
10. 恭敬、庄严地立着 恭敬地看
11.全场就响起一阵雷鸣般的掌声。 把掌声比作雷鸣
12.五星红旗代表中华人民共和国,代表人民当家作主的国家。现在五星旗升起来了,代表中国人民翻了身,站起来了。
10.
本题考查的是对词语含义的正确理解,要学会掌握理解其中的重要的字,就容易理解整个词语的意思了,还要注意平时的积累。
肃立的意思是恭敬、庄严地立着;瞻仰的意思是恭敬地看。
11.
本题考查比喻的修辞手法,比喻是用浅显、具体、生动的事物来代替抽象、难理解的事物。比喻句的基本结构分为三部分:本体(被比喻的事物)、喻词(表示比喻关系的词语)和喻体。本体、喻体有相似点,但不是同一类事物。
本文的比喻句是文章最后一句:全场就响起一阵雷鸣般的掌声。这里把掌声比作雷鸣。
12.
此题考查理解和分析文章内容的能力,在解答时,可以找一些关键性的信息,进行概括,语言要简练明确。
这道题要先解释一些关键词,如“五星红旗”代表中华人民共和国,代表人民当家作主的国家。然后把句子联合起来进行理解“五星旗升起来了”,代表中国人民翻了身,站起来了。得出答案:五星红旗代表中华人民共和国,代表人民当家作主的国家。现在五星旗升起来了,代表中国人民翻了身,站起来了。
13.丁字形的广场汇集了从四面八方来的群众队伍。
14. 比喻。写出了正午时分天安门广场人多的情况和红旗飘动的样子。 夸张。烘托出掌声的声势浩大,表达了人们激动的心情。
15. 反映了人们参加开国大典时的迫切心情。 表达了人民对领袖的无限崇敬之情。
16. A D C
13.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中心句的寻找。中心句是一段话的中心意思,它的位置一般在段首或是段尾,“丁字形的广场汇集了从四面八方来的群众队伍”就是本段的中心句,段落讲述了群众从四面八方来到广场。
14.
此题考查修辞手法的运用。
第一小题中将人群比作海洋,将红旗翻动比作海上波浪,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写出了正午时分天安门广场人多的情况和红旗飘动的样子。
第二小题中“排山倒海的掌声”属于夸张,所以运用了夸张的修辞手法,烘托出掌声的声势浩大,表达了人们激动的心情。
15.
此题考查句子的理解能力。
第一题从“清早到车站”、“直奔会场”可以看出反映了人们参加开国大典时的迫切心情。
第二题“三十万人”、“目光一齐投向主席台”可以看出表达了人民对领袖的无限崇敬之情。
16.
此题考查段落的理解能力,学生在做此题的时候需要通读文段,然后根据题干需要去提炼答案,本题答案已经给出,只要学生去选择即可,注意这两个段落的详写和略写,这两段话按照时间顺序描写了开国大典前群众进场和典礼开始毛泽东出现在主席台上的情况,其中第一自然段运用了多种修辞手法去描写群众进场,属于详写,而第二自然段对于主席进场则是一笔带过,是略写。
答案第1页,共2页
答案第1页,共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