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青山不老 同步练习
一、选择题
1.读句子,你认为与文段衔接最恰当的一组句子是( )。
当土地表层生长着绿色植物时,它是不可能变成沙漠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这就是土地沙漠化的过程。
①一方面是土壤在直接的风吹日晒下,越来越干燥松散,成为细沙
②它吹动着细沙移动,使沙漠不断扩大,淹没附近的土地和村庄
③当地表的植被遭到了破坏,情况就不一样了
④另一方面没有了树木和植物的阻挡,风就更肆无忌惮
A.③④①② B.①④③② C.③②④① D.③①④②
2.王梅和李雷约好周六去红十四军纪念馆参观,早晨6点,他们到了农商行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再过30分钟,他们就能坐上302车了。
B.他们上了车,下一站就是海北新村。
C.红十四军纪念馆是302路车的终点站。
D.金九华街是他们去红十四军纪念馆的必经站点。
3.下列词语的字形和加点字的读音全对的一项是( )
A.枯竭 成畦(qí) 排闼(dà) 山郭(guō)
B.滥用 遨(áo)游 矿(kuàng)产 威胁(xié)
C.慷慨 荞(qiáo)麦 蹚(táng)水 肆虐(nǜè)
4.下列句子中与“他喜欢弹琴”意思不一样的一项是( )
A.难道他不喜欢弹琴吗? B.他喜欢弹琴吗?
C.他是喜欢弹琴的。 D.他不能不喜欢弹琴。
5.选择句中合适的词语
①他觉得种树是命运的(A.抉择B.选择)________,屋后的青山就是生命的(A.归宿B.住宿)。________
②这位老人还有(A.雄伟 B.宏伟)________设想,还要栽树,直到自己爬不起来为止。
③这位普通老人让我(A.领悟B. 感悟)________到:青山是不会老的。
④他将生命(A.变化 B.转化)________为另一种东西,真正与山川共存,与日月同辉了。
二、填空题
6.成语大观园。根据语境写成语。
(1)中国的晋西北,条件恶劣,原来是一个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地方。后来经过老人双手的改造,变成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地方。
(2)请你用几个成语评价老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在横线上填上恰当的词。
________的设想 ________的波光 ________的杨柳
三、语言表达
8.“把”字句、“被”字句练习。
(1)把下列句子改为“把”字句。
①地球是无私的,他向人类慷慨地提供矿产资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小女孩被奶奶抱起来,搂在怀里。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把下列句子改为“被”字句。
①老师没收了竹节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农民一有了土地,就把整个生命投入了土地。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一阵风把蜡烛吹灭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④疲劳和干渴,把他们折磨得有气无力。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品读句子,完成练习。
我们盘腿坐在土炕上,就像坐在船上,四周全是绿色的波浪,风一吹,树梢卷过涛声,叶间闪着粼粼的波光。
9.作者运用__________的修辞方法,把漫山遍野的_____比作________________,喻示老人___________,为___________所作出的巨大贡献。
10.用上面的修辞方法写一个句子:我们荡舟漓江,就像_______________。
四、现代文阅读
阅读短文。完成练习。
①要把大亮山变成林海,需要大量的树苗,可没有资金去哪儿弄树苗呢?杨善洲不得不把平时种下的几十盆盆景也全部移种到大亮山上。如今这些庭院花禾都已经成为挺拔的大树,成为装点大亮山的一抹别致的色彩。
②最让人震撼的还不是这些巨型盆景,而是20年前杨善洲从街上捡回来的果核,如今已经成长为一大片繁茂的树林。
③“当时没钱买苗木,怎么办呢?只好去街上捡果核。”拄着拐杖站在大亮山上最初种树的地方,杨善洲指着一大片林子说。在资金极其短缺的创业之初,捡果核育苗栽种成为杨善洲破解苗木困局的主要方法。每次回到城里,他就到马路上捡别人随意扔掉的果核,然后放到家里用麻袋装好,积少成多后便用马驮到山上。
11.从短文中找出两个修饰树木或树林的词语:________和________。
12.杨善洲为了解决树苗短缺的问题,想的两个办法是:________和________。
13.第②段提到繁茂的树林“最让人震撼”,其原因是( )
A.树木的数量多
B.树林的面积大
C.这是一枚枚小小的果核长成的
14.从短文中,我们可以真切地感受到杨善洲________的高贵品质。
我爱这土地
艾 青
假如我是一只鸟,
我也应该用嘶哑的喉咙歌唱: 这被暴风雨所打击着的土地,
这永远汹涌着我们的悲愤的河流, 这无止息地吹刮着的激怒的风,
和那来自林间的无比温柔的黎明……
——然后我死了,
连羽毛也腐烂在土地里面。 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 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
(选自《百年新诗代表作 现代卷》)
15.诗歌中鸟儿歌唱土地、 、 和黎明,其中“土地”象征 ,“黎明”象征着 。
16.文中的省略号表示_________,破折号表示_____。
17.判断题。
(1) “无止息地吹刮着的激怒的风”,土地上空吹刮着的风,象征人民心中对侵略者暴行的愤怒。( )
(2)诗歌用“嘶哑”来形容鸟的喉咙,让人体味到其中经历的坎坷和辛酸。( )
(3) “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中的“我”指鸟。( )
18.诗歌中写到“连羽毛也腐烂在土地里面”,你是如何理解这句话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9.这种诗歌流露了作者怎样一种感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试卷第1页,共3页
试卷第1页,共3页
参考答案:
1.D
略
2.C
略
3.B
【详解】
A.排闼(tà)
C.蹚水(tāng)肆虐(nüè)
4.B
【详解】
A.反问句,答案就在问句中:他喜欢弹琴。
B.疑问句,答案不确定。
C.陈述句:他喜欢弹琴。
D.双重否定表肯定:他喜欢弹琴。
5. B A B A B
【详解】
选择与抉择都有“剔出、挑选”的意思,二者在一般情况下是可以互用的。
归宿:人或事物的最终着落,结局。住宿:过夜,多指在外暂住。
雄伟:体貌勇壮魁梧。宏伟:气势雄伟。
领悟:体会,解悟。感悟:是人们对特定事物或经历所产生的感想与体悟。真正的感悟来源于人们的亲身经历与感受,有的是渐渐的领悟,有的则是瞬间的开悟。正是不断的感悟使人们对人生、对事物以及对世界的看法发生改变。
变化:指人或事物产生新的状况。转化:指改变,改换。
6. 黄沙漫天 寸草不生 飞沙走石 绿意盎然 松涛阵阵 绿树成阴 无私奉献 坚持不懈 日月同辉
【详解】
查了成语的积累,成语是词汇中特有的长期沿用的固定成语,来自于古代经典或著作、历史故事和人们的口头故事。成语的意思精辟,往往隐含于字面意义之中,不是其构成成分意义的简单相加。
黄沙漫天:风大将地面上的沙土吹起,现在多指是由气候、环境恶劣导致。
寸草不生:形容土地贫瘠,连一点儿草都不长。亦形容灾情严重。
飞沙走石:沙子飞扬,石块滚动,形容风很大:骤然狂风大作,~,天昏地暗。
绿意盎然:鲜花盛开,春意盎然。
松涛阵阵:松涛阵阵是指风吹松林,松枝互相碰击发出的如波涛般的声音。常见于夜晚安静时刻。
绿树成阴:绿树成荫,也做绿树成阴,树木枝叶茂密,遮蔽了阳光的意思。
无私奉献:形容不求回报的付出 。
坚持不懈:坚持到底,一点不松懈。
日月同辉:太阳和月亮同时悬挂在天空。
7. 奇特 闪闪 垂落
【详解】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运用修饰语的能力,在于平时对词语的积累和对课文的掌握。这道题从结构上看是“形容词(或限制词)+的+名词” 横线上应填形容词(或限制词),应注意搭配合理。比如:奇特的设想、闪闪的波光、垂落的杨柳。
【点评】
从给出的词语中找规律,掌握词语的结构,做题就容易了。平时在学习课文的过程中积累好词好句。增加词汇量。
8. 地球是无私的,它慷慨地把矿产资源提供给人类。 奶奶把小女孩抱起来,搂在怀里。 竹节人被老师没收了。 农民一有了土地,整个生命就被投给了土地。 蜡烛被一阵风吹灭了。 他们被疲劳和干渴折磨得有气无力。
略
9. 比喻 树木 绿色的波浪 投身山林 改造山沟
10.荡舟在一条明亮的玻璃带上
9.考查学生对比喻句的掌握能力。比喻就是打比方,用浅显、具体、生动的事物来代替抽象、难理解的事物。比喻句的基本结构分为三部分:本体(被比喻的事物)、喻词(表示比喻关系的词语)和喻体。本体、喻体有相似点,但不是同一类事物。
故答案为:比喻 树木 绿色的波浪 投身山林 改造山沟。
10.考查学生仿写比喻句的能力。仿写句子是指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根据语言表达的需要,参照题干所提供的句式,另写一个或多个句式相同、内容与上下文衔接的句子。
答案为:荡舟在一条明亮的玻璃带上。
11. 挺拔 繁茂
12. 将自家盆景移种到山上 捡果核育苗栽种
13.C
14.坚守信念、无私奉献
11.
本题考查提取信息的能力。注意要找的是“修饰树木”的词语,并且是从文中查找,不能自己随便想。
12.
本题考查对选文信息的筛选。解答时,我们要通读选文,勾画出与题目相关的语句,然后筛选出有效信息。选文中杨善洲遇到的问题是没有资金买树苗,那么,他是怎么解决这个问题的呢?我们找到的相关句子是:“杨善洲不得不把平时种下的几十盆盆景全部移种到大亮山上”、“当时没钱买苗木,怎么办呢?只好去街上捡果核”、“在资金极其短缺的创业之初,捡果核育苗栽种成为杨善洲破解苗木困局的主要途径”等,通过梳理这些句子,我们就能写出答案。
13.
本题考查对选文内容的理解。解答时,我们先找到与题目相关的句子,然后联系上下文进行理解。选文中“最让人震撼的还不是这些巨型盆景,而是20年前杨善洲从街上捡回来的果核,如今已经成长为一大片繁茂的树林”,已经点明这片树林是由一粒粒果核成长起来的,再结合下文中杨善洲用果核育苗栽种的艰难经历,我们不难找到这片“繁茂的树林”令人震撼的原因。
14.
本题考查对选文的理解。解答时,我们应先仔细读选文,看看选文写了哪些事,抓住这些事中能体现人物品质的词句用心体会。选文描写了杨善洲通过把家中的盆景移植到山上、捡果核育苗栽种的方法,解决了树苗短缺的问题。从这些事例中,我们看到了他绿化大亮山的艰辛,体会到他为了绿化事业所付出的努力,以及他对绿化事业的坚持不懈。
15.河流 风 当时被日本帝国主义侵略的中国 人民为之奋斗献身的独立自由的曙光, 必将降临于这片土地。
16. 语意未尽 转折
17.(1)√ (2)√ (3)×
18.这句话表明作者愿为祖国奉献一切的决心。
19.这首诗歌表达了作者对多灾多难的祖国深沉的爱,抒发了那个时代,为祖国的独立自由而奋斗献身的中华儿女的共同心声。
15.略
16.略
17.略
18.略
19.略
答案第1页,共2页
答案第1页,共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