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中考语文二轮复习:文言文阅读(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2022年中考语文二轮复习:文言文阅读(含答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45.9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2-04-24 21:26:45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2022年中考语文 文言文阅读
(2021·山东威海市·真题)阅读下面两个语段,完成下列小题。
(甲)初,权谓吕蒙曰:“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蒙辞以军中多务。权日:“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沙猎,见往事平。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蒙乃始就学。及鲁肃过寻阳,与蒙论议,大惊曰:“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蒙曰:“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
(乙)初,权谓蒙及蒋钦曰:“卿今并当涂掌事,宜学问以自开益。”蒙曰:“在军中常苦多务,恐不容复读书。”权曰:“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令涉猎见往事耳。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少时历《诗》《书》《礼记》《左传》《国语》,惟不读《易》。至统事以来,省三史、诸家兵书,自以为大有所益。如卿二人,意性朗悟,学必得之,宁当不为乎?宜急读《孙子》《六韬》《左传》《国语》及三史。孔子言:‘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光武当兵马之务,手不释卷,孟德亦自谓老而好学,卿何独不自勖助邪?”蒙始就学,笃志不倦,其所览见,旧儒不胜。后鲁肃上代周瑜,过蒙言议,常欲受屈。肃拊蒙背曰:“吾谓大弟但有武略耳,至于今者,学识英博,非复吴下阿蒙。”蒙曰:“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密为肃陈三策。肃敬受之,秘而不宣。权常叹曰:“人长而进益,如吕蒙、蒋钦,盖不可及也……”
(1) 下列句中加点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A.①孰若孤? ②徐公不若君之美也
B.①即更刮目相待 ②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C.①在军中常苦多务 ②必先苦其心志
D.①自以为大有所益 ②益慕圣贤之道
(2) 下列句中加点词语意义与用法不同的一项是
A.①蒙辞以军中多务 ②以钱覆其口
B.①蒙乃始就学 ②乃重修重阳楼
C.①结友而别 ②成礼而去
D.①盖不可及也 ②盖以诱敌
(3) 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线句子。
① 但当涉猎,见往事耳。
② 学必得之,宁当不为乎?
(4) 如果从文中选择一人加入你的微信读书群,你会选择谁?请结合两个语段概括说明理由(至少两条)。
(2021·四川凉山彝族自治州·真题) 晏子为齐相,出,其御①之妻从门间而窥其夫。其夫为相御,拥大盖②,策驷马③,意气扬扬,甚自得也。既而归,其妻请去④。夫问其故。妻曰:“晏子长不满六尺,身相齐国,名显诸侯。今者妾观其出,志念深矣,常有以自下⑤者。今子长八尺,乃为人仆御,然子之意自以为足,央是以求去也。”其后夫自抑损⑥。晏子怪而问之,御以实对。晏子荐以为大夫。
(节选自《史记·管晏列传》)
注释:①御:赶车的人。②大盖:车上的伞盖。③驷马:四匹马。④去:离开,引申为离婚。⑤自下:指无骄做之志,甘居人下。⑥抑损:克制,谦逊。
(1) 解释下列加点的字词。
① 晏子为齐相 为
② 从门间而窥其夫 窥
③ 夫问其故 故
(2) 翻译文中画线句子。
① 晏子长不满六尺,身相齐国,名显诸侯。
② 晏子怪而问之,御以实对。
(3) 仆御是否接受了他妻子的劝诫,结合文本作简要分析。
(2021·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真题)阅读下面【乙文】段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公仪休相鲁而嗜鱼,一国尽争买鱼而献之,公仪子不受。其弟谏曰:“夫子嗜鱼而不受者,何也?”对曰:“夫唯嗜鱼,故不受也。夫即受鱼,必有下人之色;有下人之色,将枉于法;枉于法,则免于相;虽嗜鱼,此不必能致我鱼,我又不能自给鱼。即无受鱼而不免于相虽嗜鱼我能长自给鱼。”
(1) 对文中画线句的停顿划分正确的一项是
A.即无受鱼而不免于相/虽嗜鱼我/能长自给鱼
B.即无受鱼而不免/于相虽嗜鱼/我能长自给鱼
C.即无受鱼而不免于相/虽嗜鱼/我能长自给鱼
D.即无受鱼而不免/于相虽嗜鱼我/能长自给鱼
(2) 公仪休不接受大家献鱼的主要原因是 。(不超过 8 字)
(2021·内蒙古自治区巴彦淖尔市·真题)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
黎明即起,洒扫庭除,要内外整洁。既昏便息,关锁门户,必亲自检点。一粥一饭,当思来处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宣未雨而绸缪,毋临渴而掘井。自奉必须俭约,宴客切勿流连。器具质而洁,瓦缶胜金玉;饮食约而精,园蔬愈珍馐。勿营华屋,勿谋良田。
施惠无念,受恩莫忘。凡事当留余地,得意不宜再往。人有喜庆,不可生妒忌心;人有祸患,不可生喜幸心。善欲人见,不是真善;恶恐人知,便是大恶。
(节选自《朱子家训》)
(1) 解释下面句中加点的词。
① 自奉必须俭约
② 器具质而洁
(2) 翻译下面的句子。
① 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
② 施惠无念,受恩莫忘。
(3) 文中画线句使用了怎样的说理方式,阐述了什么道理?
(4) 你认为文中哪句话最具现实教育意义,请简要说明。
(2021·黑龙江齐齐哈尔市·真题)阅读下列文言文,回答下面五小题。
【甲】至于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酿泉为酒,泉香而酒洌,山肴野蔌,杂然而前陈者,太守宴也。宴酣之乐,非丝非竹,射者中,弈者胜,觥筹交错,起坐而喧哗者,众宾欢也。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
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太守归而宾客从也。树林阴翳,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也。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太守谓谁?庐陵欧阳修也。
(节选自《醉翁亭记》)
【乙】修始在滁洲,号口口,晚更号六一居士,天资刚劲①,见义勇为。虽机阱②在前,触发之不顾。放逐流离,至于再三,志气自若也。
方贬夷陵时,无以自遣,因取旧案反复观之,见其枉直乖错③不可胜数,于是仰天叹曰:“以荒远小邑且如此,天下固可知。”自尔遇事不敢忽也。
学者求见,所与言,未尝及文章,惟谈吏事,谓文章止于润身④,政事可以及物。凡历数郡,不见治迹,不求声誉,宽简⑤而不扰,故所至民便⑥之,或问:“为政宽简而事不弛废,何也?”曰:“以纵为宽,以略为简,则政事弛废而民受其弊,吾所谓宽者,不为苛急。”
(节选自《宋史·欧阳修传》,有删改)
【注】①天资刚劲:生性刚直。②机阱:陷阱。③枉直乖错:冤假错案。④润身:修身养性。⑤宽简:宽松简易。⑥便:安逸,安适。
(1) 请用“/”为【乙】文划线处断句。(只划一处)
自 尔 遇 事 不 敢 忽 也
(2) 解释加点词语在文中的意思。
① 泉香而酒冽 冽
② 树林阴翳 翳
③ 而民受其弊 弊
①v 未尝及文章 尝
(3) 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① 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
② 放逐流离,至于再三,志气自若也。
(4) 下列对两个选段内容的理解与分析错误的一项是
A.甲文文质兼美,多用骈偶句,语言简洁流畅,富有音韵之美。
B.甲文以“乐”字贯穿全文,乐中带忧,流露出作者被贬此地愁苦悲凉的心境。
C.乙文欧阳修为人正直,治理有方,所到之处政绩斐然,人民生活都很安逸,因而他深受百姓喜爱。
D.乙文欧阳修被贬夷陵后,他看到以前官吏渎职所致错案,决心更加谨慎办案。
(5) 欧阳修勤政爱民,甲乙两文中他为官理念的不同点是什么?请你写出一位当代和欧阳修一样把人民放在心中的好官的名字。
(2021·湖北武汉市·真题)阅读下面的文言语段,完成下面小题。
雍氏之役,韩征甲与粟于周。周君患之,告苏代。苏代曰:“何患焉?代能为君令韩不征甲与于周,又能为君得高都。”周君大悦曰:“子苟能寡人请以国听。”苏代遂往见韩相国公中曰:“公不闻楚计乎?昭应楚王曰:“韩氏罢于兵仓空无以守城吾收之以饥不过一月必拔之。”今国雍氏五月不能拔,是楚病也,楚王始不信昭应之计矣今公乃征甲与粟于周,此告楚病也。昭应闻此,必楚王益兵守雍氏,雍氏必拔。”公中曰:“菩。然吾使者已行矣。”代曰:“公何不以高都与周?”公中怒曰“吾无征甲与粟于周,亦已多矣!何为与高都?”代曰:“与之高都,则周必折而入于韩秦闻之必大怒而焚周之节,不通其使。是公以弊高都得完周也,何不与也?”公中曰:“善”不征甲与粟于周而与高都。楚卒不拔雍氏而去。
(节选自《战国策》)
【注】①雍氏:韩国邑城。②高都:韩国邑城。③昭应:楚将。
(1) 下列对句中加点词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韩征甲与粟于周 征:索取 B.寡人请以国听 听:听从
C.此告楚病也 病:患病 D.必劝楚王益兵守雍氏 益:增加
(2)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韩 氏 罢 于 兵 仓 空 无 以 守 城 吾 收 之 以 饥 不 过 一 月 必 拔 之
A.韩氏罢/于兵仓康空/无以守城/吾收之以饥不过/一月必拔之
B.韩氏罢于兵/仓廪空无/以守城吾收之/以饥不过一月/必拔之
C.韩氏罢/于兵仓廪/空无以守城/吾收之以饥不过一月/必拔之
D.韩氏罢于兵/仓廪空/无以守城/吾收之以饥/不过一月必拔之
(3) 下列对本文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楚韩雍氏之战期间,韩国向周君提出无理要求,周君为此深感担忧。
B.苏代为解除周君的忧虑,亲自前往韩国会见其相国公中,晓以利害。
C.苏代告公中,楚王开始怀疑昭应的计划,这将会导致雍氏被攻克。
D.苏代认为,韩国若采用他的策略,会引起秦周关系的变化,对韩有利。
(4) 将第三大题文言语段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是公以弊高都得完周也,何不与也?
(2021·湖南怀化市·真题)文言文阅读
【甲】
初,权谓吕蒙曰:“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蒙辞以军中多务。权曰:“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蒙乃始就学。及鲁肃过寻阳,与蒙论议,大惊曰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蒙曰:“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
(选自《资治通鉴》)
【乙】
金溪①民方仲永,世隶②耕。仲永生五年,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父异焉,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其诗以养父母、收③族为意,传一乡秀才观之。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④理⑤皆有可观者。邑人奇之,稍稍⑥宾⑦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父利其然也,日扳⑧仲永环谒⑨于邑人,不使学。
余闻之也久。明道⑩中,从先人还家于舅家见之十二三矣。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又七年,还自扬州,复到舅家问焉,曰:“泯然 众人矣。”
(选自《王文公文集》)
注:①金溪:地名,今在江西金溪。②隶:属于。③收:取,团结。④文:文采,⑤理:道理。⑥稍稍:渐渐。⑦宾客:把……当作宾客。⑧扳:通“攀”,牵,引。⑨环谒:四处拜访,⑩明道:宋仁宗赵祯年号(1032—1033 年), 泯然:消失,指原有的特点完全消失了。
(1)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虚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①大兄何见事之晚乎 ②忽啼求之
B.①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②或以钱币乞之
C.①其文理皆有可观者 ②其真无马邪
D.①但当涉猎,见往事耳 ②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2) 用“/”给文中画线句子断句(限两处)。
从 先 人 还 家 于 舅 家 见 之 十 二 三 矣。
(3) 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① 及鲁肃过浔阳
② 卿今者才略
③ 父异焉
①v 自是指物作诗立就
(4) 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① 卿言多务,孰若孤?
② 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
(5) 吕蒙和方仲永故事引人深思,请结合自身学习经历谈一谈你受到的启发。
(2021·山东威海市·真题)阅读下面两个语段,完成下列各题。
(甲)初,权谓吕蒙曰:“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蒙辞以军中多务。权日:“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蒙乃始就学。及鲁肃过寻阳,与蒙论议,大惊曰:“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蒙曰:“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
(乙)初,权谓蒙及蒋钦曰:“卿今并当涂掌事,宜学问以自开益。”蒙曰:“在军中常苦多务,恐不容复读书。”权曰:“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令涉猎见往事耳。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少时历《诗》《书》《礼记》《左传》《国语》,惟不读《易》。至统事以来,省三史、诸家兵书,自以为大有所益。如卿二人,意性朗悟,学必得之,宁当不为乎?宜急读《孙子》《六韬》《左传》《国语》及三史。孔子言:‘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光武当兵马之务,手不释卷,孟德亦自谓老而好学,卿何独不自勉勖邪?”蒙始就学,笃志不倦,其所览见,旧儒不胜。后鲁肃上代周瑜,过蒙言议,常欲受屈。肃拊蒙背曰:“吾谓大弟但有武略耳,至于今者,学识英博,非复吴下阿蒙。”蒙曰:“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密为肃陈三策。肃敬受之,秘而不宣。权常叹曰:“人长而进益,如吕蒙、蒋钦,盖不可及也……”
(1) 下列句中加点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A.①孰若孤? ②徐公不若君之美也
B.①即更刮目相待 ②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C.①在军中常苦多务 ②必先苦其心志
D.①自以为大有所益 ②益慕圣贤之道
(2) 下列句中加点词语意义与用法不同的一项是
A.①蒙辞以军中多务 ②以钱覆其口
B.①蒙乃始就学 ②乃重修重阳楼
C.①结友而别 ②成礼而去
D.①盖不可及也 ②盖以诱敌
(3) 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线句子。
① 但当涉猎,见往事耳。
② 学必得之,宁当不为乎?
(4) 如果从文中选择一人加入你的微信读书群,你会选择谁?请结合两个语段概括说明理由(至少两条)。
(2021·浙江台州市·真题)文言文阅读。
沈怀清勘案
【清】徐承烈
绍兴沈怀清先生,名嘉征,由巡检①仕至臬司②。居官廉干和平,故自下僚③洊历大位。
公任江西浮梁令时,曾暂署某县篆。适城中常被盗,公履任后严缉之。凡城门出入者,皆盘诘焉,而绝无影响。一日大雪崩腾,署后有三层楼最高,可俯瞰山川城市。公治酒邀友至上层赏之。见城中万屋比栉,皆被雪漫,惟一家平屋数间,无片雪凝积,而微见烟起。公异之,使人踪迹其处,则邑中巨室也。主人远宦北方,携眷以往,楼屋厅堂悉皆封闭,而留一仆居门首守之。公疑其为盗薮,集兵役围其前后,入而搜之。至无雪之屋,果群盗潜伏焉。盖伙盗甚众,恐突烟起而动人疑,因就地作数灶,以供饮煮,屋低人众兼之火气上冲是以雪不积聚遂群获之。搜出脏物无算。有跳屋而逃者,悉为邻佑所禽。公讯之,则盗贿其家守门之仆,借屋以为巢穴,食物皆托其代购。群盗日惟高卧,夜则出劫,邑中富饶之家,无得免者,已数月矣。因公履任后,查缉严甚,不敢出城,而人初不料其窟于此处也,遂悉置之法。
〔选自《听雨轩笔记》〕
【注释】①巡检:县级负责社会治安的官员,正九品。②臬司:主管一省司法的官员,正三品。③下僚:职位低微的官史。
(1) 参考表格提示的方法,解释加点词。
文言词句 方法 解释
(1)万屋比栉 参考成语法:比翼双飞
(2)因就地作数灶 查阅词典法:①接近,靠近,趋向;②完成,达到;③即使。 (填序号)
(3)果群盗潜伏焉 课内迁移法:三人行,必有我师焉(《论语》十二章)
(4)悉为邻佑所禽 语境推测法:联系上下文推断
(2) 请用“/”给文中画线的句子断句。(限断三处)
屋低人众兼之火气上冲是以雪不积聚遂群获之
(3) 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
公异之,使人踪迹其处,则邑中巨室也。
(4) 沈怀清“由巡检仕至臬司”,在仕途上能这样快速升迁是偶然的吗?请结合文章内容分析。
(2021·山西·真题)天远地阔纵横驰骋,诗情文墨思接千载。请阅读下面的古诗文,完成各题。
渔家傲
李清照
天接云涛连晓雾,星河欲转千帆舞。仿佛梦魂归帝所,闻天语,殷勤问我归何处。
我报路长嗟日暮,学诗谩有惊人句。九万里风鹏正举。风休住,蓬舟吹取三山去!
北冥有鱼
北冥有鱼,其名为鲲。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化而为鸟,其名为鹏。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是鸟也,海运则将徙于南冥。南冥者,天池也。《齐谐》者,志怪者也。《谐》之言曰:“鹏之徙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去以六月息者也。”野马也,尘埃也,生物之以息相吹也。天之苍苍,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其视下也,亦若是则已矣。
(1) 读准字音,是阅读古诗文的第一步。请给下列句中的加点字标注读音。
① 学诗谩有惊人句
② 其名为鲲
(2) 一词多义是汉语中的常见现象。下列加点词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A.怒而飞 心花怒放 B.其翼若垂天之云 比翼双飞
C.志怪者也 志同道合 D.亦若是则已矣 实事求是
(3) 完成下列语句的翻译。
① 鲲之大,其几千里也。
翻译:鲲体积巨大, 。
② 天之苍苍,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
翻译:天色湛蓝, ? ?
(4) 古代文人经常借助大鹏的形象表达情感。请结合选文将下面的表格补充完整。
选文 大鹏形象解读 相关名句积累
渔家傲 作者借大鹏的形象,表明自己渴望高飞远走的心愿,反映了她对① 追求和向往 ②
北冥有鱼 大鹏具有③ 、④ 的特点,是一个超现实的形象,作者在它身上寄托了深刻的寓意。 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
2022年中考语文 文言文阅读
答案
1. ①
(1) A
(2) D
(3) ① 只是应当粗略地阅读,了解以往的事情(或历史)罢了。
② 学习必然会有收获,难道不应该去学习吗?
(4) 示例一:我选择孙权。因为他喜欢读书并涉猎广泛;善于激励表扬他人读书;能够有针对性地推荐阅读书目和读书方法。
示例二:我选择吕蒙。因为他虚心听取他人读书建议,积极付诸行动;读书专心致志,持之以恒;学识渊博,能够学以致用。
示例三:我选择蒋钦。因为他虚心听取他人读书建议,积极付诸行动。
【解析】
(1) 本题考查文言词语的意义辨析。A.相同。若,比得上。B.不同。重新/还。C.不同。苦于/使……受苦。D.不同。好处/更加。故选:A。
(2) 本题考查文言词语的意义和用法辨析。A.相同。以,用。B.相同。乃,于是。C.相同。而,表示承接关系。D.不同。语气词,不译/原来。故选:D。
(3) ① 本题考查文言句子翻译。重点词语:但,只;涉猎,粗略地阅读;往事,历史。句意:只是应当粗略地阅读,了解以往的事情(或历史)罢了。
② 重点词语:得,收获;宁,难道。句意:学习必然会有收获,难道不应该去学习吗?
(4) 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孙权、吕蒙、蒋欣三个人在读书学习上都有可取之处,选择谁加入微信读书群都可以。孙权贵在不仅自己喜欢读书,还劝人读书;吕蒙贵在能虚心接受别人的建议,认真读书;蒋欣也贵在虚心听取他人的读书建议。据此分析作答,意对即可。
参考译文:
(甲)当初,孙权对吕蒙说:“你现在当权掌管政事,不可以不学习!”吕蒙用军中事务繁多的理由来推托。孙权说:“我难道是想要你研究儒家经典成为传授经书的学官吗?只是应当粗略地阅读,了解历史罢了。你说军中事务繁多,谁能比得上我呢?我经常读书,(我)自认为(读书对我)有很大的好处。”吕蒙于是就开始学习。等到鲁肃到寻阳的时候,和吕蒙论议国家大事,(鲁肃)惊讶地说:“你现在的才干和谋略,不再是以前那个吴县的阿蒙了!”吕蒙说:“和有抱负的人分开一段时间后,就要用新的眼光来看待,长兄怎么认清事物这么晚啊!”于是鲁肃拜见吕蒙的母亲,与吕蒙结为朋友才分别。
(乙)当初,孙权对吕蒙和蒋钦说:“你们现在都当权管事了,应当通过学习来增加知识提高自己!”吕蒙说:“在军中常苦恼于事务很多,恐怕不允许再(有时间)来读书。”孙权说:“我难道想要你钻研经书当博士吗?只是应当粗略地阅读,了解以往的事情罢了。你说事务多,谁有我事务多呢?我少年时读过《诗》《书》《礼记》《左传》《国语》,惟有《易》没读过。到统领军国大事以来,又熟读《三史》和诸家兵书,自以为大有好处。像你们两个人,天分好,悟性高,学习必然会有收获,难道不去学习吗?应该赶快去读《孙子》《六韬》《左传》《国语》及《三史》。孔子说:‘我曾经整天不吃饭,整晚不睡觉,用来思考,却没有长进,不如去学习。’光武帝刘秀在带兵打仗的时候,手里从来没离过书。曹操也说自己到老了都很喜欢学习。你们为什么偏偏不自己勉励自己呢?”吕蒙于是开始学习,意志坚定不知疲倦,他所看读过的书和发出的见解,大学者都比不上。后来鲁肃代理周瑜的事务,(路过寻阳时)会见吕蒙,鲁肃和他议论(国家大事),常常还会辩论不过。鲁肃(亲切地)抚摩着他的背说说:“我以为兄弟你只有打仗的才能罢了,像你现在的这样,学识渊博,不再是原来那个吴下阿蒙了!”吕蒙说:“和读书人分开三天,就要重新另眼看待……”秘密地对鲁肃说了三条计策,鲁肃郑重地接受了,并且保密。孙权经常叹道:“人一边长大,一边这么学习的,象吕蒙、蒋钦这样的,没人比的上……”
2. ①
(1) ① 做,任,担任
② 偷看
③ 原因,缘故
(2) ① 晏子身高不满六尺,身任齐国国相,名声传扬各国。
② 晏子感到奇怪,便问他是什么缘故,车夫据实回答。
(3) 是接受了妻子的劝诫,由之前的“意气扬扬,甚自得也”到之后的“自抑损”可以看出。(意思相近即可)
【解析】
(1) ①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词语在文中的意义的能力。
“晏子为齐相”句意是晏子做了齐相。为:做,任,担任。
② “从门间而窥其夫”句意是(他的车夫的妻子)从门缝中偷偷看(她的丈夫)。窥:偷看。
③ “夫问其故”句意是丈夫问其中的原因。故:原因,缘故。
(2) ①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得分点为:“长”,身高;“相”,担任国相;“显”,传扬。
② 得分点为:“怪”,感到奇怪;“御”,车夫;“以实对”,据实回答。
(3)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和概括文章相关内容的能力。先前,仆御“为相御”时,“拥大盖,策驷马,意气扬扬,甚自得也”中的“意气扬扬,甚自得也”可见他觉得自己能为齐相驾车而意气扬扬,非常心满意足。后来,“其后夫自抑损”,可见仆御再为齐相驾车出行时,变得克制、谦虚起来了,由此可知她是接受了妻子的劝诫,一改之前的得意洋洋,变得克制谦逊。
参考译文:
晏子做了齐相,一次坐车外出,他的车夫的妻子从门缝中偷偷看(她的丈夫)。她的丈夫替相国驾车,环抱着大的车盖,扬鞭赶着驷马,意气扬扬,非常心满意足。不久,他回到家里,他的妻子要求离去。丈夫问其中的原因,妻子说:“晏子身高不到六尺,身为齐相,名声显扬于诸侯。今天,我看他外出,志向和思想是那么深沉,常常表现出谦下的神情。你身高八尺,却替别人驾车,但是你的神情却自以为很满足,我因此要求离开你。”从那以后,她丈夫就变得克制、谦虚起来。晏子觉得奇怪就问他,车夫把实情告诉了晏子。晏子便推荐他做了大夫。
3. ①
(1) C
(2) 靠别人不如靠自己
【解析】
(1) 本题考查断句。作答时,一定要在正确理解句子意思基础上,根据前后词语之间的语义联系来划分停顿。有了一定的积累以后可以根据语感直接作答。这个句子的意思是:如果不收别人给的鱼,就不会被罢免宰相,尽管(我)爱吃鱼,我能够长期自己供给自己鱼。故断句为:即无受鱼而不免于相/虽嗜鱼/我能长自给鱼。故选 C。
(2) 考查对文本内容的理解。结合公仪休回答弟弟的话可知,他认为如果自己接受了别人的鱼,就可能“枉于法”,以致自己的相位被免。如果自己能做到不接受鱼,就不会被免去相位,靠俸禄就能供给自己吃鱼。接受别人的鱼,满足自己吃鱼的愿望,这是靠别人。不接受别人的鱼,靠俸禄满足自己吃鱼的欲望,这是靠自己。公仪休认为靠别人不如靠自己,所以不接受大家献鱼。
译文: 公仪休做鲁国的宰相,并且特别喜欢吃鱼,全国的人都争相着买鱼来献给他,公仪休却不接受。他的弟弟劝他说:“您喜欢吃鱼而不接受别人的鱼,这是为什么?”他回答说:“我正因为爱吃鱼,所以我才不接受。假如收了别人献来的鱼,一定会有迁就他们的脸色;有迁就他们的脸色,就会歪曲和破坏法律;歪曲和破坏法律我就会被罢免相位。虽然(我)爱吃鱼,这些人不一定再送给我鱼,我又不能自己供给自己鱼。如果不收别人给的鱼,就不会被罢免宰相,尽管(我)爱吃鱼,我能够长期自己供给自己鱼。”
4. ①
(1) ① 供给
② 质朴(朴素)
(2) ① 即使是半根丝、半条线,我们也要常想着这些物资的生产是很艰难的。
② 帮助别人不需记在心里,受他人的恩惠不能忘记。
(3) 使用比喻和对比的说理方式,阐述了“做事要提前做准备”的道理。
(4) 示例:“一粥一饭,当思来处不易”。现在一些人浪费粮食的现象比较严重,可以此教育其珍惜粮食。
5. ①
(1) 自尔/遇事不敢忽也
(2) ① 清。
② 遮盖。
③ 害处(弊病)。
①v 曾经。
(3) ① 老年人弯着腰走,小孩子由大人领着走,来来往往,络绎不绝的,是滁州人们的出游啊。
② (欧阳修)多次被贬官流放,志向依然不改。
(4) B
(5) 不同点:①甲文侧重与民同乐的为官理念,②乙文侧重为政宽简的为官理念。
示例:任长霞、焦裕禄、孔繁森……
【解析】
(5) 【参考译文】
欧阳修当初在滁州,号醉翁,晚年改号为六一居士。(他)生性刚直,见义勇为,就算眼前是陷阱,也不会退缩。多次被贬官流放,志向依然不改。
刚被贬夷陵的时候,没有消遣的事情,就拿来以前的案件档案反复察看,发现里边冤假错案不计其数,于是仰天长叹说:“边远的小城尚且是这样,天下的(冤假错案)就可想而知了。”从此,遇到案件就不敢大意了。
有求学的人请求会见,(欧阳修)与(他们)交谈,从来不谈文章,只说政事,说文章只能用来修身养性,政事才是根本。(他)一共治理过几个郡,没有杰出的政绩,不追求声誉,(政策)宽松简易不扰民,所以到过的地方人民都很安逸。有人问他:“(您治理地方)政策宽松简明但从不懈怠荒废政事,为什么呢?”(他回答)说:“把放纵当成宽松,把省略必要的地方当成简明,那么政事就会被懈怠荒废,因而人民受害。我所说的宽松,是不做苛刻武断的事:简明,是不做烦琐的事罢了。”
6. ①
(1) C
(2) D
(3) C
(4) 这样,您用破败的高都换到了完整的西周国,为什么不给呢?
7. ①
(1) D
(2) 从先人还家/于舅家见之/十二三矣。
(3) ① 示例:到,等到。
② 才干和谋略。
③ 对……感到诧异。
①v 完成。
(4) ① 示例:你说军务繁多,谁比得上我事务多呢?
② 让(他)写诗,(他写的诗)不能与从前的名声相称。
(5) 示例:吕蒙后天认真学习,才略进步惊人;仲永聪明过人,却因“不使学”而“泯然众人”,可见不论先天的禀赋如何,后天的学习和教育才是最重要的。就像我现在学习,如果不认真做作业、及时复习、预习,再聪明的人也很难得到好成绩。我要从现在做起,努力、勤奋地学习,必能出成果。
【解析】
(1) A.处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不译/代词,指代他所要的这些东西(纸、墨、笔、砚等);
B.介词,因为/介词,用;
C.代词,代指这首诗/副词,表示加强诘问语气;
D.都是副词,只,只是;
故选 D。
(2) 本题考查学生划分文言句子节奏的能力。文言语句的节奏划分一般以句意和语法结构为划分依据,一般来说,主谓之间应该有停顿,句中领起全句的语气词后应该有停顿,几个连动的成分之间也应该有停顿。所以划分句子节奏时,除了要考虑句子的意思,还要考虑句子的结构。此题根据文意“我随先父回到家乡,在舅舅家里见到了方仲永,(他)已经十二三岁了”即可推断出正确答案:从先人还家/于舅家见之/十二三矣。
(3) ① 考查对文言实词的理解。句意:等到鲁肃经过寻阳的时候。及,等到。
② 句意:你现在才干和谋略。才略,才干和谋略。
③ 句意:父亲对此(感到)很诧异。异,形容词意动用法,对……感到诧异。
①v 句意:从此,指定物品(让他)作诗,(他能)立即完成。就,完成。
(4) ① 本题考查文言文的翻译。翻译时,必须遵循“字字有着落,直译、意译相结合,以直译为主”的原则。注意关键词和句式。本题中的关键词:务,事务;孰;谁,哪个;若;比;孤,古时王侯的自称。
② 令,让;作,写;称,相当、相称;前时之闻;以前的名声。
(5) 开放试题,答案不唯一。能根据吕蒙和方仲永的经历,结合自身的学习经历来谈启发即可。
示例:《伤仲永》讲述了一个名叫“方仲永”的神童因后天父亲不让他学习和被父亲当作造钱工具而沦落到一个普通人的故事。文章借仲永为例,告诫人们决不可单纯依靠天资而不去学习新知识,必须注重后天的教育和学习,强调了后天教育和学习对成才的重要性。《孙权劝学》记叙了三国时期吕蒙在孙权劝说下开始学习,才略有了惊人的长进,并令鲁肃为之叹服、与之“结友”的故事,说明了人应当好学,只要肯学习就会有进步的道理,突出了学习的重要性。
启发:不能因为没时间就放弃学习,读书的时间是挤出来的,只要发奋学习就能学有所成。勤学是成功里一个不可缺少的内容。或许我并不是聪明,如果我能勤奋学习,刻苦用功,必能取得好成绩。
译文
[甲]当初,孙权对吕蒙说:“你现在当权管事,不可以不学习!”吕蒙用军中事务繁多来推托。孙权说:“我难道想要你研究儒家经典,成为专掌经学传授的学官吗?我只是让你粗略地阅读,了解历史罢了。你说军务繁多,谁比得上我事务多呢?我经常读书,自己觉得获益颇多。”吕蒙于是开始学习。等到鲁肃经过寻阳的时候,鲁肃和吕蒙一起谈论议事,鲁肃十分吃惊地说:“你现在才干和谋略,不再是吴下时没有才学的阿蒙了!”吕蒙说:“与读书的人分别几天,就应该重新另眼相看,长兄你怎么知晓事情这么晚呢?”于是鲁肃拜见吕蒙的母亲,和吕蒙结为好友后分别了。
[乙]金溪县的平民方仲永,世代以耕田为业。仲永五岁时,不曾认识书写工具(纸、墨、笔、砚等),(有一天)忽然哭着要这些东西。父亲对此(感到)很诧异,从邻家借来书写工具给他,仲永立即写了四句诗,并且自己题上自己的名字。这首诗的意思是赡养父母、与同一宗族的人搞好关系,传给全乡的秀才观赏。从此,指定物品(让他)作诗,(他能)立即完成,(诗的)文采和道理都有值得观赏的地方。同县的人(对这件事)感到奇怪,渐渐地,(同县的人)都以宾客之礼对待他父亲,(有的人)用钱来求仲永题诗。他的父亲以此认为,有利可图,每天拉着仲永四处拜访同县的人,不让(他)学习。
我听说这件事也已经很久了。明道年间,我随先父回到家乡,在舅舅家里见到了方仲永,(他)已经十二三岁了。让(他)写诗,(他写的诗)不能与从前的名声相称。又(过了)七年,(我)从扬州回来,再次到舅舅家,问起方仲永的情况,(舅舅)回答说:“他的才能已完全消失,完全如同常人了。”
8. ①
(1) A
(2) D
(3) ① 只是应当粗略地阅读,了解以往的事情(或历史)罢了。
② 学习必然会有收获,难道不应该去学习吗?
(4) 示例:我选择孙权。因为他喜欢读书并涉猎广泛;善于激励表扬他人读书;能够有针对性地推荐阅读书目和读书方法。
我选择吕蒙。因为他虚心听取他人读书建议,积极付诸行动;读书专心致志,持之以恒;学识渊博,能够学以致用。
我选择蒋钦。因为他虚心听取他人读书建议,积极付诸行动。
9. ①
(1) 挨着、靠近;①;于此,在其中;同“擒”,捉拿
(2) 屋低人众/兼之火气上冲/是以雪不积聚/遂群获之
(3) 沈怀情对此感到奇怪,派人追寻踪迹到这个地方,发现这是县里的大户人家。
(4) 不是偶然,沈怀清为官尽职严明,履任后严缉盗贼,使之不敢出城;他有敏锐的观察力,治酒邀友赏雪时,见城中一屋无片雪凝积,微见烟起,就觉察到异常;他有准确的判断力和很强的指挥能力,当他得知这是县里的大户人家,而主人又远在北方时,就判断这些房屋已经成为盗贼聚集的地方,立刻派人包围、搜查,并将盗贼捉拿归案,这些都是沈怀清能快速升迁的原因。
10. ①
(1) ① màn
② kūn
(2) B
(3) ① 不知道有几千里
② 是它真正的颜色吗;
还是因为天空高远而看不到尽头呢
(4) 美好境界(或“理想世界”等);
九万里风鹏正举;
硕大无比(或“志存高远”等);
力大无穷(或“善借长风”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