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影》课堂实录及点评——闻 静

文档属性

名称 《竹影》课堂实录及点评——闻 静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6.1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3-03-08 13:51:42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竹影》课堂实录及点评
闻 静
一、激趣,美中导入
?师:同学们,下午好。看见你们朝气蓬勃的笑脸,我发现你们进入初中,不知不觉已由一个儿童逐渐成为一个少年了。不过即使已告别童年,相信你们对自己的童年一定也还保留着美好的回忆。让我们一齐来欣赏两幅游戏画面,它可能会让你们想起童年里印象最深刻的游戏。
(点击电脑屏幕,出示图片,响起《找朋友》的童谣歌曲。)
师:看见熟悉的游戏画面,你们想起童年里印象最深刻的游戏了吗?为什么印象深刻呢?
生1:捉迷藏游戏。
师:捉迷藏游戏引发孩童们原始的探秘精神,这种探秘精神正是他们成年后探索世界的原动力啊!
生2:野炊、郊外游玩。
师:大自然奇异而多彩,投入自然的怀抱定能使童年充满更多趣味。
??? ……
??? 师(总结学生们谈的游戏):听了同学们谈的童年游戏,我觉得真是有趣而美好。是啊!童年是一根青春的藤蔓,童年的游戏就是青藤上盛开的牵牛花;童年是一方辽阔的天空,童年的游戏就是天空上的白云朵朵;童年又是一片金光闪烁的沙滩,童年的游戏就是沙滩上的片片贝壳,诱人而神奇。
??? 同学们,你们知道吗?游戏不仅能让人们感受到乐趣,还能创造出艺术之美呢。有一位艺术大师就从儿时的游戏里体会到了艺术之美。请同学们欣赏他的两幅画作。(电脑显示丰子恺两幅画作,一幅取材于放风筝的游戏,一幅取材于日常生活。)这位从游戏及生活中创造了艺术之美的大师就是丰子恺先生。他是一位在音乐、绘画、散文等多方面卓有成就的艺术大师,尤在绘画、散文方面,创作颇丰。他是如何从游戏及生活中创造出美的呢?今天,让我们走进丰子恺的《竹影》,一起从游戏里、生活中去发现并领略美吧!
??? (点评:从学生熟悉的游戏入手,充分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为后面的审美训练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 二、速读,概括内容
??? 师:请同学们快速默看全文,用简洁的语言概括课文内容。
??? 生1:课文讲述了“我”和伙伴们做游戏。
??? 师:什么游戏?
??? 生2:描画竹影。
??? 师:描画竹影的游戏后来使“我们”得到了怎样的收获?在谁的引导下?
??? 生3:在“爸爸”的引导下,“我们”知道了国画的一些技法和韵味。
??? 师(总结):课文讲述了“我”和伙伴们在月光下描画竹影,后在“爸爸”的引导下领略了国画艺术的特点和魅力。
??? (点评:速读课文,为整体感知全文作了深入铺垫。)
??? 三、略读,发现童趣之美
??? 师:“我们”从描画竹影的游戏里发现了哪些趣味呢?请同学们快速略看第1-3自然段,然后回答。
??? 生1:画自己的影子,看见地上倒影的人头上冒烟气,用木炭描地上的竹影。
??? 师:这童真童趣彰显了儿童强烈的好奇心和动手能力。伙伴们不仅把描竹影当作好玩的游戏,还发现描画的地上竹影像什么?
??? 生2:像一幅国画。
??? 师:对,伙伴们不仅从描画竹影的游戏中发现了趣味,而且具有丰富艺术修养的“爸爸”还引领“我们”从游戏中领略了国画艺术之美。
??? (点评:略读不等同于速读,是有针对性的、带有理解意义的阅读,是学生由浅入深理解课文的必由之路。)
??? 四、品读,领略国画艺术之美
??? 师:“爸爸”通过解答“我们”的哪几个问题,使“我们”领略到了国画艺术之美呢?
??? 生1:三个问题。“管夫人是谁?”“画竹比画马哪个更难?”“中国画为什么不用绿颜料画竹?”
??? 师:“爸爸”告诉我们画竹比画马难,原因何在?齐读第5自然段,大声读。
??? (生读第5自然段。)
??? 师:说说原因?
??? 生2:竹的布置和搭配难。
??? 生3:竹叶的方向、疏密、浓淡等难画。
??? 师:刚才有同学说到画竹难,难在竹叶的疏密、浓淡、肥瘦。这三个词语有什么特点?
??? 生4:每个词由具有相反意思的两个字组成。
??? 师:三个词用在这里的作用是什么?
??? 生5:表现竹叶难画在搭配、协调布置及韵味上,这也是画竹较画马难的原因。
??? 师:正因为画竹更难,所以中国画中的竹画所蕴含的高尚情操和特殊审美价值最耐人寻味。竹是绿色的,但国画中的竹画却从不用绿颜料来画,这又是为什么?请大声自由读第6自然段,然后回答。
??? (生读第6自然段。)
??? 生6:因国画不注重像不像,只需画出韵味和神气。
??? 师:请读出原文语句。
??? (生读。)
??? 师:刚才这位同学读的片段里写出了中国画与西洋画的区别,这里用了什么写作手法?
??? (生答“对比”。)
??? 师:对比用在这里的作用是什么?
??? 生7:表现中国画比西洋画更有韵味,更耐人品味。
??? 师:正因为中国画重在神气与意韵,所以不用绿颜料来画竹。那么国画中常用什么颜色来画竹呢?
??? 生8:墨色和朱色。
??? 师:用墨色画的竹称为——
??? 生(众):墨竹。
??? 师:用朱色画的竹称为——
??? 生(众):朱竹。
??? 师:为什么国画家爱画墨竹和朱竹呢?
??? 生9:因为这时画家所画的只是竹的一种美的姿态和一种活的神气。
??? 师:看看屏幕上的墨竹和朱竹,你能看出表现了竹什么样的姿态和神气呢?
??? (电脑显示国画:墨竹和朱竹。)
??? 生10:墨竹刚强坚韧,朱竹生机勃勃。
??? 师:正因为竹有着坚韧不拔,正直高洁的品质,所以它不仅是画家笔下的爱物,更是诗人创作的灵感。你能说出两句脍炙人口的有关竹的古诗或古文吗?这些古诗文写出了竹的什么品格?
??? 生11:郑燮《竹石》:“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千磨万击还坚韧,任尔东西南北风。”写出了竹子不屈不挠的品性。
??? 师:古代文人墨客爱竹颂竹的佳话不胜枚举。宋代文豪苏东坡非常喜爱竹,曾有“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的佳话。他不仅爱竹,更是画竹的行家。他有一个著名的画竹理论:“在下笔画竹之前必先胸中先有竹意。”这个画竹的理论后来演变为一个成语,猜猜是什么?
??? 生12:胸有成竹。
??? 师:国画也好,诗文、成语也好,都表现了竹极高的美学价值。国画的韵味可用原文中的8个字来体现。请找出原文中的8个字。
??? 生13:“美的姿态”、“活的神气”。
??? 师:同学们找得非常准确,看来通过刚才的学习,同学们也领略了不少国画的艺术之美啊!这8个字,形神兼具地表现了国画这一我国艺术瑰宝的魅力。其实,中国的传统艺术博大精深,不止国画这一种呢!除了国画,你们还知道哪些中国传统艺术呢?
??? 生14:陶瓷、皮影、武术、春联、书法、京剧等。
??? (点评:品读是阅读中感受语言,理解课文,接受审美熏陶最重要的一个环节,但又不能全面展开。执教者的智慧之处在于将品读内容放到文中最重要的段落来完成,可谓毕其功于一役。学生在阅读中也真正感受到了对文本审美意义的理解。)
??? 五、欣赏,体验京剧艺术之美
??? 师:刚才有位同学提到了京剧,看来同学们对京剧这一国粹还相当感兴趣。下面我们一起欣赏三个京剧片段,谈谈你最感兴趣的是什么地方?
??? (电脑出示京剧片段视频。)
??? (生发言。)
??? 师(总结):
??? A:头饰、服饰具有民族特色。
??? B:唱腔:京剧唱腔悠扬,将不同声腔与不同板式结合,形成了别具民族特色的京剧唱腔。
??? C:捋胡须和甩袖:胡须在京剧中是表达男性人物情绪的一个载体。生活中人们的喜怒哀乐等不同的情绪心理可通过不同的胡须动作表现出来。抖须一着急,甩须一惊恐,吹须一激怒。旦角的甩袖动作如挥袖、招袖、摆袖,也表现旦角的不同情绪。
??? D:虚拟动作:挥鞭动作表现骑马征战,这是京剧中的虚拟动作。东方人的审美心理重视“意象”感染作用,将生活中的真实动作加以艺术提炼,从而形成艺术的舞台动作。不用布景,不用道具,一挥鞭即已驰骋千山万水,一划桨即已飞渡万水迢迢。意蕴丰富的虚拟动作使京剧舞台充溢着“美的姿态”和“活的神气”。
??? E:步伐:京剧中男角的大步和女角的碎步,反映了生活中男子与女子不同的性格。生活中女子的羞怯、含蓄,形成了舞台上的轻移莲步。生活中男子的豪迈大气形成了舞台上的大步、阔步。
??? (师生欣赏脸谱艺术。)
??? 师:从刚才的课堂气氛中,可以看出同学们对京剧脸谱颇感兴趣。京剧脸谱是京剧演员用于脸部化妆的特殊谱氏图案,它色彩丰富,轮廊饱满,是不可多得的美的艺术。下面我们一起欣赏一组京剧脸谱图片,说说你印象最深的一幅。
??? (电脑出示脸谱图片,配以《说唱脸谱》歌。)
??? (生答。师作点评。)
??? 师(总结):黑色:直爽刚毅,多表现勇猛而智慧的人物。如包拯,浓重的黑色加上额上月牙表现包拯是非分明,正直勇敢。红色:忠勇侠义,多表现正面角色。如关羽,脸面如重枣,卧蚕眉,单凤眼,七星痣。鲜艳的红色表现他赤胆忠诚,侠义坚贞。白色:奸诈狡猾,多表现奸雄。如曹操,大白粉脸,脸上全涂白色,表示这一类人不敢拿真面目示人,是伪饰性脸谱,阴诈狡谲。紫色:刚正威武,不媚权贵。绿色:勇猛莽撞,如绿林好汉。金色:神仙高人。如孙悟空,鼻小滑稽可笑,用圆弧线条勾勒出一张鲜活的猴子脸,生动灵巧,眼睛上方金光闪烁,如火眼金睛,看透世间一切妖邪鬼怪,扫平天下多少不平事!
??? (点评:从对京剧艺术的欣赏中让学生体验审美的不同角度:可以是不同意义的色彩,也可以是不同内涵的声音,还可以是不同用意的表情与动作……审美就是源于生活、高于生活的丰富想象。)
??? 六、联想,创造脸谱艺术之美
??? 师:刚才同学们欣赏美的能力真是卓而不群,相信你们创造脸谱的能力更是不同凡响!同学们,你们有信心创造美吗?下面就请你们为艺术作品中你熟悉的人物设计一个脸谱,并用生动的语言描述出来。
??? 生1:我设计蝙蝠侠。脸谱用黑色。有两个原因:一是因为蝙蝠侠多在夜间活动;二是因为黑色代表正直,而蝙蝠侠除恶惩奸,他是黑夜天使。
??? 生2:我为林黛玉设计脸谱。她的脸用粉色,眼睛设计为泪汪汪的单凤眼,柳叶眉,樱桃小嘴,表现她弱柳扶风、多愁善感的性格特点。
??? 生3:我设计武松。脸谱用红色,铜铃大眼,粗壮剑眉。在打虎场景中和金色的老虎相互映衬,舞台效果一定很好。
??? ……
??? 师(总结):今天我们一起进行了一次美的旅行,先是发现了游戏之美,随后领略了国画艺术之美,然后又欣赏了京剧艺术之美,最后又创造了脸谱之美。是啊,艺术源于游戏,艺术源于生活,如果说童年的游戏生活是一片姹紫嫣红的百花园,就让我们采撷其中的奇葩仙草,结成艺术的花环吧!如果生活是一片浩翰深邃的海洋,就让我们畅游其中,激起美的浪花,去浇开每个人心灵的艺术之花吧!
??? (点评:此环节是本课最能激发学生创造力的教学过程,学生结合自己最简单的审美体验,用最简单的审美形式,来表达自己最真实的想法,这不是一次最好的审美训练吗?)
【总评】
??? 本课的教学从整体上讲,我认为有两点突破值得推荐:
??? 一是执教者对文本巧妙的运用。作为一篇反映童真童趣的散文,课文从内容上来说可能有些简单,因此如何从简单中进行语言教学就是一道难题。执教者通过抓住重要段落的品读来突破语言训练的瓶颈,不能不说是一种创新。
??? 二是突出审美训练的主题。执教者从审美的高度对教与学的内容进行了精心设计,从语言审美开始,经过欣赏艺术之美的过程,到最后充分发挥想象来创造美,完成了一节课的审美之旅,既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又能拓展学生的审美能力。
??? 不足之处是文本挖掘还不太深入,后半节课甚至完全游离于文本之外。如果能利用文本中的审美迁移方式来引导学生进入其他艺术门类的欣赏,然后回归文本,从而挖掘文本的真正价值意义,教学过程就形成了一个完美的圆,教学效果就更理想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