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中册 李凭箜篌引 课件(25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部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中册 李凭箜篌引 课件(25张PPT)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9.6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2-04-24 14:58:56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25张PPT)
李凭箜篌引
李贺
   李凭是梨园弟子,因善弹箜篌,名噪一时,“天子一日一回见,王侯将相立马迎”。他的精湛技艺,受到诗人们的热情赞赏。
   引:一种古代诗歌体裁,篇幅较长,音节、格律一般比较自由,形式有五言、七言、杂言。
析题:李凭箜篌引
因声求气,吟咏诗韵
吴丝/蜀桐/张/高秋,空山/凝云/颓/不流。
江娥/啼竹/素女/愁,李凭/中国/弹/箜篌。
昆山/玉碎/凤凰/叫,芙蓉/泣露/香兰/笑。
十二门前 /融/冷光,二十三丝 /动/紫皇。
女娲/炼石/补天/处,石破/天惊/逗/秋雨。
梦入/神山/教/神妪,老鱼/跳波/瘦蛟/舞。
吴质/不眠/倚/桂树,露脚/斜飞/湿/寒兔。
时间:
李凭演奏会
高秋
地点:
中国(国都)
演奏者:
李凭
聆听者及反应:
声音的描写技巧:
余音绕梁,三日不绝。
声震林木,响遏行云。
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
座上美人心尽死,尊前旅客泪难收。
音乐之妙
你能想起描写优美音乐的词、句吗?
箜篌:又名 “坎侯”、“空侯”,是我国古代的弹拨乐器,有竖箜篌、卧箜篌等多种样式。它一般有二十三(一说二十二)根弦。箜篌酷似一只顾盼生姿的大凤凰。
二、品鉴诗句,体悟乐曲之妙 (自主交流)
结合课下注释,疏通诗歌大意。思考:
1、这场演奏会的时间?地点?演奏者?乐器?听众?记录者?演奏效果?
2、任选1-2个听众,说一说他们的听后的反应?
浮云 江娥 素女 紫皇 五色石 神妪 老鱼
瘦蛟 吴质 玉兔
天空浮云——停步聆听
江娥素女——愁啼哀思
至上紫皇——扣动心弦
补天女娲——听得入迷
山中神妪——折服请教
老鱼瘦蛟——跳跃起舞
伐树吴刚——通宵不眠
月宫玉兔——如醉如痴
效果:惊天地,泣鬼神
这场演奏会的记录者李贺是如何表现“箜篌”演奏出的优美音乐的?
三、探究佳句,梳理手法。(
手法:侧面烘托,
分析说明:湘妃被音乐触动了愁怀而泪洒斑竹、善于鼓瑟的素女为之哀愁,通过这些听众的反应烘托了箜篌声的凄美、哀愁,
效果:具有“惊天地、泣鬼神”的魅力,进而有力地表现了李凭弹奏箜篌的高超技艺。
江娥啼竹素女愁
 3. 运用通感手法。 
运用通感的手法把诉诸听觉的音乐充分的形象化、视觉化,化无形为有形。
1. 侧面描写。通过音乐效果衬托弹奏箜篌的技艺高超;
2. 浪漫主义创作手法。
问:本诗是怎样表现箜篌演奏出来的优美音乐的?
以形类声、以声类声、
昆山玉碎:唤起山崩地裂的形象感,形容清脆洪亮。
凤凰叫:唤起孤独哀鸣的形象感,形容乐声的和缓幽怨。
芙蓉泣露:唤起露滴残荷的形象感, 形容乐声的凄凉惨淡。
香兰笑:唤起兰花盛开宛如笑靥的形象感,形容乐声的清丽欢快。
通感
夸张
正面描写

把各种感觉(听觉、视觉、嗅觉、味觉、触觉等)沟通起来,用甲感觉去描写乙感觉,这种修辞手法叫“通感”。
1、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
2、塘中的月色并不均匀,但光与影有着和谐的旋律,如梵婀玲上奏着的名曲。《荷塘月色》)
十二门前融冷光,二十三弦动紫皇
现实
女娲炼石补天处,石破天惊逗秋雨
天上
梦入神山教神妪,老鱼跳波瘦蛟舞
神山
吴质不眠倚桂树,露脚斜飞湿寒兔
月宫
奇特的想象
(1)侧面烘托:通过描摹音乐效果来衬托音乐本身。
(2)正面描写:以声类声(比喻),以形类声(化无形为有形的通感)和夸张、拟人
(3)奇特的想象:驰骋自由的想像力,通过瑰丽的神话世界来表现音乐的世界。
艺术手法总结
知人论世
年轻时很有诗名,但因父讳而不得参加科举考试,后只做过一个九品的奉礼郎,不久辞官而卒,年仅27岁。
李贺 (790~816)字长吉,唐代诗人。祖籍陇西,自称“陇西长吉”。家居福昌昌谷,后世因称他为李昌谷。李贺为唐宗室郑王李亮的后裔,家境没落,青少年时,才华出众,名动京师,可惜仕途坎坷,怀才不遇。父名晋肃,因避父讳(晋、进同音),终不得登第。一生愁苦抑郁,体弱多病,只做过3年奉礼郎,卒时仅27岁,后人称其为“诗鬼”。
是中唐到晚唐诗风转变时期的一个代表者,他继承浪漫主义的创作精神,以丰富的想象力和新颖诡异的语言,形成了凄艳诡谲的诗风,表现出幽奇神秘的意境。
李长吉
知人论世
他只好骑着一头瘦驴,漫无目的地在山野间游荡,苦苦寻觅着那份只属于自己的独特诗情,并将呕心沥血得到的诗句投入背囊,孤独而苦涩。
诗仙李白
诗圣杜甫
诗佛王维
诗魔白居易
诗鬼李贺
诗狂贺知章
诗豪刘禹锡
诗骨陈子昂
   “白香山‘江上琵琶’,韩退之《颖师琴》,李长吉《李凭箜篌引》,皆摹写声音之至文。韩足以惊天,李足以泣鬼,白足以移人。”
   ——清·方扶南《李长吉诗集批注》卷一
回顾白居易的《琵琶行》和《李凭箜篌引》,比较它们在音乐描写时所用的不同技法 。(小论文)
四、比较鉴赏 (能力提升)
【描摹音乐的异同】
相同点 不同点
李凭 箜篌引 都采用了正面描写和 的艺术手法 主要是侧面烘托
主要是正面描写 段末也用“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来 从而侧面烘托出琵琶声的妙绝入神,给读者留下了广阔的回味空间。 但总体上说侧面烘托的成分较少。 现实主义
琵琶行
侧面烘托占绝大部分的篇幅。
通过浮云驻足、江娥啼哭、素女哀愁、紫皇感动等这些“听众”的各种反应烘托了箜篌曲调的不同凡响和李凭弹奏技艺的高超。
侧面烘托
浪漫主义
点染当时凄清的环境气氛,描写听者如梦初醒的意态,
参考答案:
(1)在音乐描写时所用的不同技法:
《李凭箜篌引》主要描写音乐产生的艺术效果,对于音乐旋律本身的起伏跌宕着墨并不多,只有“昆山玉碎凤凰叫,芙蓉泣露香兰笑”两句,其它多为侧面烘托手法。
《琵琶行》主要通过比喻描摹音色的强弱缓急,多为正面描写的手法,“东船西舫悄无言”为侧面烘托。
比较鉴赏
(2)风格迥异:
《李凭箜篌引》纯为描摹音乐,没有诗人的情感寄托,风格凄寒冷艳、浪漫瑰丽。
《琵琶行》是一首叙事诗,在描摹音乐时也在叙事和抒情,琵琶女弹奏时的情态动作和作者的身世体验都穿插其中,其风格平易感伤。
比较鉴赏
侧面烘托,即通过对周围人
物或环境的描写来表现主要
对象。
侧面烘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