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压强》教学设计
一、教学分析
课题与课标、教材的分析 压强是力学中的一个重要概念,它是体现压力作用效果的重要物理量之一,与人们的生活密切相关。《课标》中要求:通过实验,理解压强;知道日常生活中增大和减小压强的方法。《课标》中属于理解层次的内容只有四条,压强是其中一条,可见压强在初中物理课程中占有重要地位。《压强》是在学习了《力》《运动和力》之后的章节,压强是对压力作用效果的进一步描述,是后续认识浮力产生原因等知识的基础。
学情分析 八年级的学生在学习本节课之前已经学习了力的概念、作用效果、二力平衡等知识,在日常生活中对压力也比较熟悉,但是很少进行系统的观察、深入的思考,特别是压强。
核心素养 通过实验探究,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使学生认识科学方法的重要性;通过对日常生活、生产中压强现象的解释,培养学生勇于探索日常用品中的物理学原理的精神和将物理知识应用于日常生活、生产的意识。
教学目标 1.通过探究实验,知道压力的作用效果与哪些因素有关; 2.理解压强的概念、公式和单位,能应用压强知识进行有关的计算。
教学重难点 重点 压强概念的形成
难点 比值定义法定义压强
教学资源 实验准备 铅笔、面粉、烧杯、未开封的矿泉水、水槽
其他资源 白板课件、视频、图片
二、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与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意图 时间
课前 完成本节课的预习任务,反馈预习情况 了解本节课内容,发现薄弱点,针对性听课
引入新课: 观察光头强和熊二在雪地留下印迹的深浅。 光头强对地面的压力小鱼熊二对地面的压力,为什么光头强的脚印却较深? 播放动画片。 观察、分析。 设置悬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欲望,引出课题。 1分钟
新课教学: 一、压力 画出人对水平地面的压力、图钉对竖直墙面的压力、木块对斜面的压力。 这些力的共同特点是什么? 力的三要素是什么? 压力的作用点在哪? 压力的方向如何? 在第一幅图中,人对地面的压力与人自身的重力大小关系是怎样的? 二、压强 压力的作用效果与哪些因素有关? 小实验:用手指挤压铅笔的两端。 探究:压力的作用效果与受力面积和压力大小的关系。 实验方法:控制变量法 探究一:压力作用效果与受力面积的关系。 探究二:压力作用效果与压力大小的关系。 根据桌子上的器材设计探究方案并画出记录数据的表格 展示实验方案 学生动手实验 共同分析得出实验结论: 1. 压力一定时,受力面积越 小压力的作用效果越明显 2. 受力面积一定时,压力越 大压力作用效果越明显 要比较压力的作用效果有哪些方法? 如果压力大小与受力面积都不同,怎样比较? 定义:物体所受压力的大小与受力面积之比叫压强。压强在数值上等于单位面积所受压力,压强越大压力作用效果越明显。 公式:p=F/S 单位:N/m2 帕斯卡,简称帕, Pa 1Pa有多大? 1Pa的物理意义是什么? 小练习:书上例题 三.增大、减小压强的方法 生活中压强大一些好,还是小一些好? 根据公式分析增大、减小压强的方法 想想议议:图中哪些地方要增大压强?哪些地方要减小压强?它们是通过什么方法增大或减小压强? 提出问题。 引导学生分析、总结压力的三要素。 引导学生通过现象得出影响压力作用效果的因素。 巡视、指导。 引导学生补充、纠正。 巡视、指导。 引导学生分析问题。 引导学生类比速度概念的定义法,形成压强的概念。 巡视、指导,讲解、纠正。 引导学生观察、分析。 利用白板的作图工具画图。 积极思考、分析问题。 动手实验、 观察现象。 思考、回答。 小组讨论,设计实验方案。 小组代表分别展示探究一和探究二的表格,说出本组设计的实验方案,其他同学聆听、补充、纠正。 以小组为单位动手实验, 小组代表将实验结果填入大屏幕的表格中。 分析、论证,得出结论。 思考、回答。 一名同学在白板上做题,其他同学在练习本上做题。 小组讨论,回答问题。 思考、回答。 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归纳总结的能力。 培养学生设计实验的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培养合作、交流的意识。 培养学生动手实验能力。 培养学生分析、论证的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加深对压强概念、公式的理解。 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4 1 7 2 1 7 2 4
课堂练习 1.人在走路时对地面的压力和压强,与人站立在地面时相比较( ) A.压力不变,压强改变 B.压力不变,压强不变 C.压力改变,压强改变 D.压力改变,压强不变 2.如图所示,A、B、C三个实心物体的体积、密度均相同,它们对水平桌面的压力分别为FA、FB、FC,它们对桌面的压强分别为pA、pB、pC。则三个压力的大小关系是 ,压强自大到小的顺序是 。 3.下列图中增大压强的是( ) A.骆驼具有宽大的脚掌 B.啄木鸟的嘴插入坚硬的树皮 C.房屋有面积很大的地基 D.拖拉机安装履带 引导学生分析,及时补充、纠正。 回答并说明原因。 巩固本节课所学的知识,加深理解。 7
课堂小结 本节课大家都学到了什么知道? 思考、回答 梳理知识脉络,点明重点。 1
课后作业 完成练习册上的习题 巩固、深化所学知识 1
板书设计 第九章 压强 第一节 压强 一.压力 压力作用效果的影响因素:受力面积、压力大小 二.压强 1.定义:物体所受压力的大小与受力面积之比。 2.公式:p=F/S 3.单位:N/m2 帕斯卡,简称帕,符号: Pa 三.增大、减小压强的方法
三、教学反思
压强是生活中广泛应用的一个概念,它不仅贯穿本章的学习,还是前一章力学的延续,后面学习液体压强、大气压强、浮力的基础。所以压强的概念在初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为了解决本课的重难点,本课的教学结构主要由三个板块组成:第一个板块是探究压力作用效果的影响因素,由于本块知识需要综合运用力、二力平衡等知识,思考有关问题,解决有关现象时需要一定的分析表达能力,学生学习起来有一定难度。因此我在教学中采取了科学探究和演示的方法,努力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第二个板块引入了压强的概念,在引入压强概念时,通过比值定义的方法,让学生给压强下定义,让学生自主得出,以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第三个板块同样采用小组讨论的方法,让学生根据公式自主探究增大或减小压强的方法,并通过对日常事例的分析,最终总结出增大或减小压强的方法,使物理学科和生活结合起来。
回顾整堂课,成功之处在于教学思路比较清晰,首先运用动画片引入新课,将学生注意力吸引,再开展学生自主实验,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使学生主动参与到课堂中来,通过本节内容的学习,学生知道了压力的概念,压力的方向与接触面垂直,压力的作用效果与两个因素有关,理解了压强的概念、计算公式和单位,能够用压强公式进行运算。科学探究活动提供了和谐的情境,学生在交流和总结的过程中获取知识的同时,能用所学的知识分析简单问题,培养了知识的实际应用能力,从而进一步激发了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