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35张PPT)
第二章 自然资源的开发利用与国家安全
分类 利用案例
海岸带与海岛空间资源 运输、工农业、城镇、旅游、科教、体育等
海面空间资源 国际、国内运输通道;可建设人工岛;提供军事试验演习场所、海上旅游和体育运动等
海中与海底空间资源 潜艇和其他水下交通工具运行空间,海水中观光旅游和体育运动、人工渔场、海底隧道、海底通信光缆、海底运输管道、海底居住和观光等
主要方式 形式 利用空间 优点 缺点
生产场所 海水养殖、海上发电等 海域上空、海面及水体、海底、海岸 空间范围广阔,降低用地成本,保证用地量;不与民争地,无须移民搬迁;可以开展海面—水体—海底立体化综合利用; 海上活动要面对多变的天气和海水运动;深海活动要适应黑暗、高压、低温和缺氧的环境。
仓储场所 海上油库、海底仓库等 海底空间
交通运输场所 建设港口、航道、机场、跨海桥隧等 海面及水体、海岸带
生活场所 观光休闲、建设海上城市等 海面及水体、海底空间 水下环境相对稳定,适于仓储等。减轻对城市的污染和影响;大容
量、抗干扰;安全性较强;海洋气候适
宜、旅游资源独特丰富,利于开展海洋娱乐活动和人类居住 海水的腐蚀性强,海冰的破坏性大,对工程设备材料和结构有严格要求,使得海洋空间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技术难度大,资金投入大,风险大
军事
场所 潜艇活动、建设海底基地等 海面及水体、海岸带、海底空间
影响 具体体现
拓展生存空间 海洋是人类生存的“第二空间”,如海岸带的开发。海岸带地理位置优越、资源丰富、环境特殊,是人类开发利用活动密度最大的地区,它使人们生产生活的空间向海上进行了延伸
提供丰富的资源 除了海洋空间资源外,还有多种多样的海洋生物资源和矿产资源,如深海锰矿等
维护国家领土安全 辽阔的海域是交通的通道、防御外敌入侵的天然屏障INCLUDEPICTURE"课后演练CS.TIF" INCLUDEPICTURE "课后演练CS.TIF" \* MERGEFORMAT
[基础过关]
随着世界人口的增长,人类正面临着越来越严峻的耕地资源不足的问题。我国人口众多,人均占有耕地不足0.1公顷,仅为世界人均耕地面积的45%。据此,完成1~2题。
1.耕地供需矛盾的实质是( )
A.人地矛盾
B.人与科技的矛盾
C.人与社会需求的矛盾
D.人与发展的矛盾
2.解决耕地供需矛盾的关键是( )
A.大面积开垦荒地
B.逐步提高农业生产技术水平
C.控制人口增长
D.提高人口素质
解析:耕地资源短缺是近代社会出现的问题,随着人口的增长,非农业用地面积增加,占用了不少耕地,人均耕地面积日益减少,人地矛盾越来越尖锐,所以耕地供需矛盾实质是人地矛盾,控制人口增长是解决此矛盾的关键。
答案:1.A 2.C
下图示意我国四大地区各类耕地所占比重。读图,完成3~4题。
3.据图可知( )
A.耕地比重大的地区,25°以上坡耕地比重小
B.25°以上坡耕地比重大的地区,灌溉设施少
C.东部地区有灌溉设施的耕地面积最大
D.中部地区25°以上坡耕地面积大于东部地区
4.东北地区有灌溉设施耕地占本区比重小,主要原因是该区( )
A.春季土壤水分多,夏季降水丰富
B.耕作方式先进,机械化程度高
C.农作物耐旱程度高,需水量小
D.河流较多,不需要修建大量灌溉设施
解析:第3题,由图可知,耕地比重大的地区是西部地区,其25°以上坡耕地比重也是最大的;25°以上坡耕地比重最大的是西部地区,该地区有灌溉设施耕地占本区比重也较大,故该地区灌溉设施应较多;有灌溉设施的耕地面积=当地耕地面积×有灌溉设施耕地占本区比重,故西部地区有灌溉设施的耕地面积最大;由于中部地区25°以上坡耕地占全国比重较东部地区高,因此中部地区25°以上坡耕地面积大于东部地区。故选D。第4题,东北地区春季有季节性积雪融水补给,土壤水分较多,夏季有丰富的降水,因此有灌溉设施的耕地占本区耕地比重小。故选A。
答案:3.D 4.A
结合中国人口、人均耕地和人均粮食产量变化示意图,完成5~6题。
5.我国人均耕地逐年减少的主要原因是( )
A.受自然灾害影响,有些耕地失去了农业生产能力
B.人口不断增加,非农业用地不断扩大
C.水土流失严重,耕地总面积迅速减少
D.环境污染严重,使耕地不能发展农业生产
6.今后,为使我国人均粮食占有量增加,适宜的做法有( )
①减少经济作物种植面积
②退耕还林还牧
③控制人口增长
④围湖造田
⑤提高单位面积产量
⑥改善耕地质量
A.②③⑤ B.①③④⑥
C.①⑤⑥ D.③⑤⑥
解析:第5题,我国人均耕地逐渐减少有两方面的原因:一方面,我国人口不断增加;另一方面,国民经济建设(道路、城市、工厂、乡村等)占用耕地。第6题,应从控制人口数量和提高粮食总产量、改善耕地质量等方面考虑。
答案:5.B 6.D
7.随着世界人口的增长,人类正在面临着越来越严峻的耕地资源不足的问题。我国人口众多,人均耕地不足0.1公顷,仅为世界人均耕地面积的45%。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从图乙中可看出,中国耕地减少最快的年份是________年。
(2)图甲中阴影部分表示我国耕地的集中分布区,简述这些地区共同的优势自然条件。
(3)面对我国耕地不断减少的严峻形势,分析回答为保护耕地资源应采取的主要措施。
解析:第(1)题,可以从图乙中数量的变化分析得出。第(2)题,从气候、地形、水源、土壤等自然条件进行分析。第(3)题,要把土地分成已经破坏的、没有破坏的两种类型进行分析。
答案:(1)2003
(2)共同的优势自然条件:地形以平原、盆地为主,地势平坦(海拔低,地势起伏较小);大部分位于季风气候区,夏季高温多雨(雨热同期),水热条件配合较好;河流众多,灌溉便利;土层深厚,土壤肥沃(肥力较高)。
(3)禁止盲目扩大建筑用地规模、滥占耕地(或合理规划建设用地);大力开展农业生态环境治理,减少灾毁耕地的数量;提高土地利用率(实行间作、套种),积极开展工矿建设中的土地复垦工作。
[能力提升]
下图为1980年与2018年四省(区)粮食产量统计图。读图,完成8~9题。
8.下列关于各省区粮食产量变化的原因,叙述正确的是( )
A.黑龙江省热量充足,降水丰沛,农业技术不断提高
B.内蒙古自治区人口稠密,粮食市场需求不断增大
C.浙江省土地荒漠化加重,单位面积粮食产量下降
D.广东省城镇化水平快速提高,农业种植结构调整
9.为了保障粮食安全,全面落实“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下列措施合理的是( )
A.大规模开发滩涂和湿地,扩大耕地面积
B.全部采取轮作休耕制度,提高耕地质量
C.发挥科技优势提高生产效率和管理水平
D.依赖国际市场,拓宽渠道,增加粮食进口
解析:第8题,黑龙江省因地处较高纬度,热量不足是其农业发展的限制性因素,故A错误。内蒙古自治区面积较大,人口密度低于其他三省区,“人口稠密”的描述错误,B错误。浙江省地处我国东南沿海地区,气候湿润,“土地荒漠化加重”的描述错误,C错误。广东省粮食产量降低,主要是因为城镇人口增长,城镇化水平提高,对农副产品(肉、蛋、奶、蔬菜等)需求量增大,许多农民不再种植粮食,而是选择产值更高的农作物种植,因此农业种植结构调整,粮食产量下降,D正确。故选D。第9题,大规模开发滩涂和湿地,不利于生态环境的保护,A错误。全部采取轮作休耕制度违背了农业发展因地制宜、因时制宜的原则,B错误。科技水平提高能够扩大粮食种植范围、提高粮食品质、提高生产效率和管理水平,C正确。增加粮食进口不利于保障我国粮食安全,D错误。故选C。
答案:8.D 9.C
粮牧生产协调度(P)与剩余粮食数量(a)、畜牧业生产所需粮食数量(b)的关系为:P=(a-b)/b。当|P|≤0.2时,粮食生产与畜牧业发展协调;当0.2<|P|≤0.5时,粮食生产与畜牧业发展基本协调。下图示意1995—2010年东北三省粮牧生产协调度变化。读图,完成10~11题。
10.1998—2000年东北三省( )
A.粮牧协调状况变好
B.粮食需求缺口加大
C.粮食供应总体趋紧
D.粮牧关系基本协调
11.为了促进粮牧协调发展,黑龙江应( )
A.加大耕地保护力度
B.提高耕地的复种指数
C.推进节粮型畜牧业
D.扩大畜产品对外销售
解析:第10题,从图中可以看出,1998—2000年,东北三省的P值下降,但辽宁P值的绝对值在变大,说明辽宁粮牧协调状况变差,A错误。P值减小,说明a值变小或b值变大或同时发生,粮食供应总体趋紧,C正确。但黑龙江和吉林的P值仍然大于0,说明a大于b,粮食供应没有出现缺口,B错误。黑龙江的P值仍然大于1,粮牧关系没有基本协调,D错误。第11题,从图中可以看出,黑龙江的P值很高,那说明a值大,b值小,即粮食充足,畜牧业生产所需粮食数量小,因此为了促进粮牧协调发展,应该促进畜牧业的发展,扩大畜产品对外销售,故选D。
答案:10.C 11.D
12.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中国是一个人口大国,粮食始终是事关国计民生的最重要农产品。2003年我国开始实施鼓励农民种粮的惠农政策,引起了耕地面积与粮食产量变化的分异。下图是1999—2011年我国耕地面积与粮食产量变化图。
(1)请说出1999-2011年间我国耕地面积变化的特点。
(2)简析2003年以后影响我国粮食产量变化的主要原因。
(3)为了保证粮食安全,请你提出合理建议。
解析:(1)结合图示可看出我国耕地面积不断下降,2005年以前我国的耕地面积下降快,2005年以后耕地面积下降速度趋缓。(2)结合材料,2003年以后,国家对农民税收减免,使农民种粮的积极性提高,粮食产量上升。科学技术提高,单位面积产量提高也是重要原因。(3)“粮食安全的最终目标,确保所有的人在任何时候既买得到又买得起他们所需的基本食品。”这个概念包括三个具体目标:①确保生产足够数量的粮食;②最大限度地稳定粮食供应;③确保所有需要粮食的人都能获得粮食。我国粮食安全的国家战略是:以我为主、立足国内、确保产能、适度进口、科技支撑。确保谷物基本自给,口粮绝对安全。因此要进一步加大支农惠农政策,调动农民种粮的积极性;加大农业科技的研发,依靠农业科技进步提升产出;提高农民的素质,大力培养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提高农业机械化水平;大力普及优良品种等。
答案:(1)耕地面积减少,2005年以后耕地面积减少速度减缓。
(2)实行惠农政策,人们种粮积极性大大提高,导致粮食产量上升;科学技术提高,单位面积产量提高。
(3)进一步加大支农惠农政策,调动农民种粮的积极性;加大农业科技的研发,依靠农业科技进步提升产出;提高农民的素质,大力培养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提高农业机械化水平;大力普及优良品种等。
PAGEINCLUDEPICTURE"课后演练CS.TIF" INCLUDEPICTURE "课后演练CS.TIF" \* MERGEFORMAT
[基础过关]
据报道,摩洛哥和西班牙表示,直布罗陀海峡海底隧道有望在2025年建成。据此,完成1~2题。
1.材料中的海洋空间利用方式是( )
A.人工岛 B.海底仓库
C.海底世界 D.海洋交通运输
2.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直布罗陀海峡被称为“海上生命线”
B.海底隧道属于海洋空间利用
C.海洋交通运输不包括陆地上的码头
D.海底隧道受气候影响比较大
解析:海底隧道属于海洋空间利用方式中的海洋交通运输;马六甲海峡被中国、日本等国视作“海上生命线”;海洋交通运输包括陆地上的码头;海底隧道受气候影响比较小。
答案:1.D 2.B
2010年11月15日,天津临港三期围海造陆管线保护段围堤工程首组箱筒成功下沉。该工程将对渤西管线发挥重要的保护作用,彻底消除临港三期围海造陆施工对管线安全的影响。据此,完成3~4题。
3.临港所造陆地主要是天津的( )
A.商业区 B.工业区
C.住宅区 D.行政区
4.关于围海造陆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围海造陆是缓解人多地少矛盾的重要途径
B.围海造陆是人类利用海洋空间的古老而科学的方式
C.围海造陆不需要其他配套建设
D.100多年来,澳门人利用此办法使土地面积扩大了1倍多
解析:第3题,临港所造陆地主要是天津的工业区。第4题,围海造陆是缓解人多地少矛盾的重要途径,但需要科学论证。
答案:3.B 4.A
5.下面四幅图所示的景观属于围海造陆的是( )
解析:B属于海上钻井平台;C属于人工岛;D海上城市。故选A。
答案:A
6.图中该岛海域空间资源利用合理的是( )
A.甲、丁处适合围海造陆,乙处可以填海造陆
B.丙海湾适合建跨海大桥
C.甲处适合建挥发性垃圾填埋场
D.为了保证环境质量,适宜在丁处建化工厂
解析:丙海湾海域面积狭小,沿海地区地势平坦,适合建设跨海大桥,B正确。乙处等高线密集,地势起伏较大,易发生水土流失,填海造陆工程难度大,A错误;由图可知,甲、丁位于盛行西风的上风向,建设挥发性垃圾填埋场或化工厂会污染环境,C、D错误。
答案:B
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岛礁海藻场是一种典型的近海栖息地,可为多种无脊椎动物和鱼类提供栖息空间,并提供摄食、产卵及避敌场所,是海洋中最具有生产力的生境之一。渔山列岛东南面岩礁林立,地形复杂,西北部较为平坦。列岛附近海域鱼类、贝类、藻类资源丰富。与快速增长的经济相比,渔山列岛渔业资源衰退,渔业经济增长乏力现象凸显。对此,有人提出开发海洋波浪能资源以带动岛屿发展。下图示意渔山列岛之北渔山岛四个方位海藻平均密度分布。
(1)分析渔山列岛海域海洋生物资源丰富的原因。
(2)描述北渔山岛海藻水平空间分布特点,并分析其原因。
(3)指出渔山列岛开发海洋波浪能的意义。
(4)针对渔山列岛的渔业资源和渔业经济现状,请你为当地政府提出几点可持续发展的建议(除开发波浪能外)。
解析:第(1)题,据图可知该地位于浙江近海,距陆地相对较近,因此其主要位于东海大陆架,而大陆架由于水深较浅,光合作用相对较强,藻类营养物质较多。此外,该外地受台湾暖流及沿岸寒流交汇影响,海水搅动导致营养物质上翻,更易吸引鱼类,因此该地鱼类众多,渔业资源丰富。第(2)题,S1至S4分别位于北渔山岛东南西北侧,而据其密度可发现,北侧海藻面积大,东、南、西侧海藻相对较少,其中南侧无海藻分布。北渔山岛东、南两个方向的岛礁地形复杂,面向外海,风急浪大,并且处于台风北上路径,在高风浪作用下,海藻不易附着和生长,海藻分布密度小,甚至没有海藻;通过图示位置可知,北侧地处夏季风及台风背风坡,风浪相对较少。且该地地势相对较为平坦,海藻易附着和生长。第(3)题,渔山列岛开发海洋能,而波浪能是其中主要开发的类型。波浪能清洁无污染,通过在岛上开发海洋波浪能可以将渔山列岛丰富的波浪能资源转换为经济优势,同时还可以促进就业以及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此外,针对岛屿与大陆之间常规能源不足的状况,开发波浪能能够缓解能源紧张的状况。第(4)题,可持续发展可从经济角度和生态角度共同考虑,经济角度如发展海水养殖业、创立渔业文化品牌效应、延长产业链,提升附加值等,总之能够促进当代经济收入提升。而生态角度则可以通过加强宣传力度、提高渔民意识、加强海洋管理、注重海洋生态保护等方面进行作答,总之要保证渔业资源可持续续发展。
答案:(1)东海大陆架广阔,光照、养分充足;有台湾暖流和沿岸寒流交汇,水流搅动,海底营养盐类上泛,浮游生物繁盛,鱼类饵料丰富;周围岛屿众多,海藻场广布,为海洋生物的生活和繁殖提供了有利条件。
(2)特点:东、南两个方向海藻密度较小,南边没有海藻;西、北方向的海藻密度较大,北部最大。原因:北渔山岛东、南两个方向的岛礁地形复杂,面向外海,风急浪大,并且处于台风北上路径,在高风浪作用下,海藻不易附着和生长,海藻分布密度小,甚至没有海藻;西部和北部海岸地势平坦,风浪平稳,海藻密度比较大。
(3)变资源优势为经济优势;缓解岛屿及大陆能源不足,促进海岛开发,调整能源利用结构;带动相关产业发展,提高就业率,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4)科学发展海水养殖业;加强宣传力度,提高渔民意识和综合素质;提高渔业文化创立渔业品牌效应;加强海洋经济综合管理,重视海洋生态环境保护。
[能力提升]
海洋强国是指在开发海洋、利用海洋、保护海洋、管控海洋方面拥有强大综合实力的国家。习近平同志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坚持陆海统筹,加快建设海洋强国。”据此,完成8~9题。
8.我国作为一个海洋大国,基于我国的海洋国情,应( )
①坚持公平分担保护海洋的责任和义务
②参与国际海底区域资源的勘探开发
③积极发展远洋捕捞业,最大限度地争夺海洋渔业资源
④尊重除内陆国之外的世界各国合法利用海洋的权利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9.我国海洋国土面积广阔,与隔海相望的各国往往存在海域划界与岛屿归属的争议。下列做法正确的是( )
①根据岛屿经济价值大小决定解决方式
②与邻国通过友好协商,公平合理地解决
③大力发展军事,准备武力解决
④捍卫我国海疆,维护我国的海洋权益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解析:第8题,我国作为一个海洋大国,应基于我国的海洋国情,在维护本国海洋权益的基础上,积极参与海洋国际事务。一方面坚持公平分担保护海洋的责任和义务,另一方面参与国际海底区域资源的勘探开发,①②正确;我国要积极合理发展远洋捕捞业,但是不会最大限度地争夺海洋渔业资源,③错误;根据《联合国海洋法公约》的有关内容,国际海底及其资源被确立为人类的共同继承财产,因此,内陆国家亦有开发海洋资源的权利,④错误。故选A。第9题,捍卫我国海疆、维护我国的海洋权益是我国每个公民的神圣职责;与邻国通过友好协商、公平合理地解决国际争端,是我国政府的一贯主张,②④正确;每个岛屿的经济价值都是不可估量的,①错误;我国向来不主张以武力解决问题,③错误。故选D。
答案:8.A 9.D
读海底地形剖面图,完成10~11题。
10.图中a、b、c、d四处与海洋资源分布组合,正确的是( )
①a处—渔业资源 ②b处—石油
③c处—天然气 ④d处—锰结核
A.①② B.①④
C.③④ D.②③
11.下列叙述属于海洋空间利用同一领域的是( )
A.沿海港口、航海运河、海上桥梁、海上机场、海底管道
B.海港码头、海滨浴场、海上油库、海底光缆、海上电站
C.海底隧道、围海造陆、海底货场、海底油库、海洋废物处理场
D.海洋牧场、海底仓库、海洋公园、工业人工岛、海上运动区
解析:第10题,由图可知,图中a处为大陆架,b为海岭,c处为海沟,石油、天然气和渔业资源主要分布在大陆架上,①正确,②③错误,d处为海盆,主要有锰结核资源,④正确。故选B。第11题,A项中,沿海港口、航海运河、海上桥梁、海上机场、海底管道都属于交通领域,故A项正确。B项中,海港码头属于交通领域,海滨浴场属于娱乐领域,海上油库属于生产领域,海底光缆属于通信领域,海上电站属于生产领域,故B项错误。C项中,海底隧道属于交通领域,海底货场、海底油库属于储藏领域,海洋废物处理场属于生产领域,故C项错误。D项中,海洋牧场、工业人工岛属于生产领域,海底仓库属于储藏领域,海洋公园、海上运动区属于娱乐领域,故D项错误。故选A。
答案:10.B 11.A
12.读我国局部海岸带经济开发示意图,完成下列要求。
(1)海岸带是海域和陆域的交界地带,地理位置优越,其开发条件得天独厚还表现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比较苏东与闽东南海岸线差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形成原因分别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两地海岸带开发利用的差异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淮北盐场形成的自然条件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本题考查海岸带开发利用方式及盐场形成条件。海岸带资源丰富,人口、城市集中,具有信息、技术、资金等优势。据图可知,苏东海岸线平直,闽东南海岸线曲折。盐场的形成条件要考虑天气、气候及地形等影响因素。
答案:(1)资源类别与品种最为丰富;具有很高的自然能量和生产力;人口稠密、城市集中,具有信息、技术和资金的优势(答对其中两点即可)
(2)苏东海岸线平直;闽东南海岸线曲折 苏东海岸以河口三角洲和平原为主,属于淤泥质海岸;闽东南沿海多以山地、丘陵为主,属于基岩海岸,地势险峻,岬湾相间 苏东发展滩涂水产养殖业及盐业;闽东南建深水海港
(3)季风气候,降水集中,晴天多,淤泥质海岸,地形平坦
PAGEINCLUDEPICTURE"课后演练CS.TIF" INCLUDEPICTURE "课后演练CS.TIF" \* MERGEFORMAT
[基础过关]
1.下列关于战略性矿产资源,说法错误的是( )
A.战略性矿产资源一般为高新技术产业所需矿产,因此对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有重要作用
B.战略性矿产资源数量少、开发与利用难度大,有供应中断的风险
C.战略性矿产资源的开发利用一般不涉及复杂的国际市场
D.为保障国家经济安全、国防安全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需要,我国首次将石油、天然气等24种矿产资源列入战略性矿产资源目录
解析:战略性矿产资源的开发利用会涉及复杂的国际市场,影响国家安全。
答案:C
中国既是能源生产大国,又是消费大国,但每吨标准煤的产出效率仅相当于日本的10.3%、欧盟的16.8%、美国的28.6%。读中国和世界能源(包括煤、石油、天然气和其他能源)消费结构图,完成2~3题。
中国能源消费结构(%)
世界能源消费结构(%)
2.在甲、乙、丙、丁各种能源使用过程中,其产生的气体对矮牵牛叶片伤害最严重的是( )
A.甲 B.乙
C.丙 D.丁
3.中国能源消费中,目前需要大量进口的能源在两图中是指( )
A.乙、b B.丁、c
C.乙、d D.丙、d
解析:第2题,据图和中国实际判断出甲、乙、丙、丁分别为煤炭、石油、天然气和其他能源。过多燃烧煤炭形成的酸雨对植物有强腐蚀性。第3题,我国目前需要大量进口的是石油。
答案:2.A 3.C
读中国石油供需平衡表(单位:亿吨),完成4~6题。
4.这十年来我国( )
①经济保持高速发展的态势 ②石油供应充足 ③石油产量平稳增长 ④石油对外依赖度越来越高
A.①② B.②④
C.②③ D.①④
5.这十年来,我国受石油价格上扬冲击较小的工业是( )
A.乙烯 B.小排量汽车
C.合成树脂 D.合成橡胶
6.表中数据说明,要保证石油安全,我国应( )
①加强国内石油开采 ②到国外投资 ③充分利用国际石油市场 ④鼓励合成纤维的出口
A.①② B.②④
C.②③ D.①④
解析:第4题,表中数据表明,这十年来我国石油消费量增长迅速,但产量几乎没有增加,说明我国石油对外依赖度越来越高;石油是经济发展的主要能源,能源需求量增长越快,说明经济发展越迅速。第5题,乙烯、合成树脂、合成橡胶都属于石油工业,受石油价格上扬冲击较大。第6题,石油开采应当适度开发、均衡生产;合成纤维需要消耗大量的石油和能源。
答案:4.D 5.B 6.C
7.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 据相关统计数据显示,2018年我国前十大原油来源国分别是俄罗斯、沙特阿拉伯、安哥拉、伊拉克、阿曼、巴西、伊朗、科威特、委内瑞拉和美国。
(1)从图中可以看出,巨大的供需缺口将使中国石油的对外依赖程度不断扩大,对外依赖程度于________年之前超过50%;从材料中可以看出,我国的石油主要来源于____________地区。
(2)分析我国石油安全受到威胁的主要原因。
(3)走出能源“困局”,一靠“开源”,二靠“节流”,简述解决我国能源不足的主要措施。
解析:第(1)题,从图中可知,2015年以前我国对外依赖程度超过50%;而我国石油进口地主要在中东地区(46%)。第(2)题,从材料中可知,我国石油产量增长缓慢,而需求量增长快;石油来源地过于集中,需要远距离海运,安全隐患大。第(3)题,关键要紧扣“开源”“节流”两方面回答。
答案:(1)2015 中东
(2)石油产量增长缓慢;石油需求日益增长;石油来源地较单一,对国际石油市场依赖性大;需经过长距离的海上运输,存在安全隐患。
(3)节约使用和提高能源的利用率;开发多种形式的替代能源;寻找和形成多元的石油供应市场;建立国家战略性石油储备。
[能力提升]
读我国2013-2017年中国原油进口量及增长图,完成8~9题。
8.我国原油进口增长最快的年份是( )
A.2014年 B.2015年
C.2016年 D.2018年
9.自2017年起,我国已经连续两年成为全球第一大原油进口国。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
A.我国石油对外依存度上升
B.促进原油炼化行业快速发展
C.煤炭在我国能源消费结构中不占主体
D.石油进口渠道多元化的结果
解析:第8题,读图中“中国原油进口增长率曲线”可知,我国原油进口增长最快的是2016年,增长率为14%,其余年份的增长率都较低,C正确,A、B、D错误。第9题,由题干“自2017年起,我国已经连续两年成为全球第一大原油进口国”可知,国内原油消费量增长,产量不足,我国石油对外依存度上升,A正确;原油总消费量的增加会促进原油炼化行业快速发展,原油进口量的增加,可能与国内原油产量下降有关,并不能表示总原油消费量的增加,B错误;煤炭在我国能源消费结构中居于主体地位,约占能源消费结构比重的60%多,今后在相当长的时段内能源消费结构仍然以煤炭为主,C错误;第一大原油进口国是指进口量大,石油进口渠道多元化是指进口渠道多,进口量与进口渠道没有必然的因果关系,D错误。
答案:8.C 9.A
下图为我国2000年至2015年能源消费构成及消费增速变化示意图。读图,完成10~11题。
10.我国能源消费构成的特点是( )
A.以水能为主 B.已进入石油时代
C.能源利用单一化 D.以化石能源为主
11.关于我国能源消费变化的叙述,正确的是( )
A.消费总数先增加后减少
B.消费总量持续减少
C.消费增速先上升后下降
D.消费增速持续下降
解析:第10题,读图可知,我国能源消费构成中,煤炭、石油等化石能源占主导地位。从2000年至2015年,消费结构依然由四种能源构成,并没有单一化,且水能、天然气所占比重有所增加,能源利用趋于合理。第11题,读图中折线可知,我国能源消费增速始终大于0,说明我国能源消费总量逐年增加,消费增速折线是先上升后下降。
答案:10.D 11.C
1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各题。
材料一 海关总署的统计数据显示,2018年中国石油净进口量达4.6亿吨,同比增长4.03%。
材料二 一般认为,当一国石油对外依存度达到20%~30%时,就面临较高风险。中国原油进口依存度已突破60%。我国将在未来5~10年遭遇“石油安全”问题,10~20年这一问题会变得越来越严重。
材料三 中国石油供需演变示意图。
材料四 我国进口原油中的80%是通过马六甲海峡的航运通道进口的,而一些大国一直染指并试图控制马六甲海峡。国内专家提出了从缅甸修一条输油管道到昆明的计划,该路径比我国传统方式通过马六甲海峡至少能减少1 200千米的路程,而且要安全得多。
(1)我国能源消费构成以煤炭为主,原因是什么?
(2)我国石油对外依存度越来越高的原因是什么?
(3)简述中缅石油通道对云南经济的影响。
(4)综合分析新世纪中国“石油安全”的战略选择。
解析:第(1)题,世界能源消费结构以石油和天然气为主,而我国仍然以煤炭为主,主要是因为煤炭在我国储量丰富,开发利用难度较小,利用方便且便于运输。第(2)题,主要从我国目前自身的生产量和需求量两方面回答。第(3)题,管道的建设会促进该地基础设施的建设和当地相关产业的发展,最终会促进该地经济的发展。第(4)题,结合材料从“开源”和“节流”两方面分析(回答合理即可)。
答案:(1)我国煤炭储量丰富,开发利用难度较小,利用方便且便于运输。
(2)石油是非可再生资源,已探明储量有限,生产量小;国内石油消费增长加快,供需矛盾越来越大。
(3)①促进云南基础设施建设,增加就业机会,并带动相关产业发展;②加强了我国边境贸易的发展,促进中缅贸易通道的形成,促进云南及西南地区的经济发展;③扩大西南地区的国际、国内影响,加强本地的对外联系,促进旅游等第三产业的发展。
(4)①进口地区多元化;②增加战略石油储备;③石油市场国际化,参与国际石油期货市场的竞争;④节能和提高效益,发展多种形式的替代能源;⑤加强石油的勘探。
PAGE(共33张PPT)
第二章 自然资源的开发利用与国家安全
现状 耕地不足
人口增加,加剧耕地资源的短缺
非农业用地增加,导致耕地面积减少
耕地资源的不合理利用,导致耕地面积减少或耕地质量下降
耕地质量低,中、低产田比重大
措施 确保耕地总量不减少 以《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确保耕地总量不减少
措施 提高土地利用率 非农业建设必须节约用地 可以利用荒地,不得占用耕地
可以利用劣地,不得占用好地
禁止闲置、荒芜耕地
鼓励合理开发尚未开发利用的土地
提高耕地质量 进行土地利用规划,改善农业生态条件和生态环境
改良土壤,提高肥力,防治土地污染,防治土地退化
总量多,人均少
耕地总体质量③
总体偏低
耕地保护与粮食安全的关系
世界石油资源分布
中国石油资源分布存在地区差异
分布②
耕地后备资源有限
开发利用状况
数量与空间分布
严守④
亩耕地红线
耕地保护与粮食安全
总体
全面落实永久基本农
中国耕地资源
目标
田特殊保护制度
耕地质量下降
确保永久基本农田保
持在⑤
亩以上
自然资源的开发利用与国家安全
坚守⑥
提升耕地质量
措施
完善扶持粮食生产
分布特点
石油资源
海洋空间资源
政策
推进粮食安全保障
开发利用现状
措施
海岸带
海岛空间资源
海面空间资源
海中和⑨
空间资源
分挥际
⑧
开发利用
世界石油运输
世界石油市场
石油勘探
大力推进
是战
保护石油的运输安全
海岸带与岛
海洋资源开
海洋通道
遏制管控
略储
屿的安全
发的安全
的安全
⑩危机
市场
备的
的积
慧
作
重
用
方面
对国家安全的影响
1.30
1.28
1.26
1.24
1.22
120
1.18
20032004200520062007200820092010/件
600
园地
其他农业用地
居民点及独立工矿用地
林地
牧草地
交通运输用地
水利设施用地
未利用地
耕地
可再生能源13%
石油28%
水能27%
天然气2%
煤炭4%
核能26%
图1
大
68°
西
波
图例
罗
国界
朱朱针叶林
60°
C汝河湖、水电站
0(-1月等温线
的
15℃7月等温线
海拔/m
1000
500
海
200
0
图2
面积/万亩
1200
1000H
轮作
口休耕
800
600
400
人
200
黑冀内辽吉苏皖赣鲁豫鄂湘川贵云甘新省(区(共46张PPT)
第二章 自然资源的开发利用与国家安全
原因 表现
自然原因 自然灾害造成耕地减少 地质灾害、气象灾害、水文灾害等造成耕地损毁
人为原因 人口数量增大 人均耕地减少
土壤污染 农业面源污染、工业“三废”造成土壤污染,使我国耕地的质量和数量呈下降趋势
土地退化 包括水土流失、荒漠化、次生盐碱化、沼泽化等
人为原因 生态退耕 退耕还林、退耕还草、退耕还湖等措施的实施
非农业建设用地增加 城市、能源、交通、水利、工矿建设用地均不断增加
浪费现象严重 闲置抛荒、占而不用
农业结构调整 生产条件较差的耕地转变为草场,发展畜牧业;山地丘陵区耕地转变为果林用地;地势低洼区耕地转变为鱼塘
项目 2010年 2020年 2030年
人口/亿 13.40 14.12 16.00
粮食总消费量/亿千克 6 056 6 838 7 360
人均粮食消费量/千克 420 442 460
保障粮食数量 坚守耕地数量 坚守18亿亩耕地红线,进一步完善耕地占补平衡政策,确保基本农田总量不减少、用途不改变、质量不下降
提升耕地质量 扩大测土配方施肥、土壤有机质提升试点等项目实施范围;大力推广保护性耕作技术,实施合理轮作和间作套种,减少农业耕作对土壤层的破坏
提高土地利用率 调动和保护好主产区农民种粮积极性和主产区政府抓粮积极性,发展多种形式的农业规模经营
保障粮食数量 提高粮食产量 加强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
加强农业科研攻关和技术推广
重点推广地理信息技术
其他政策 完善粮食储备体制机制
控制人口数量,倡导适度消费
加大政府对农业的扶持力度
适度进口,保障粮食安全
保障粮食质量 提高耕地质量 减少工业、生活污染耕地土壤;减少耕地的化肥农药残留;增施有机肥、改变耕作制度、换土、深翻等手段,改良土壤肥力
保障粮食质量 提升种粮质量 完善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保障农业灌溉;加强培训,提高农民粮食种植技术和质量安全意识,推广绿色安全标准化种植技术;提高优质粮食品种种植面积;使用无人机喷洒农药等智慧农业生产方式,减少病虫害影响;加强综合治理,改善环境安全(共45张PPT)
第二章 自然资源的开发利用与国家安全
项目 影响因素 表现
石油生产 石油储量 ①世界石油的生产地分布相对集中;②主要分布在大陆和近海;③从地区分布看,中东地区石油最为丰富,其次为拉丁美洲和北美洲;④从国家分布看,委内瑞拉、沙特阿拉伯等世界石油储量前十位的国家探明储量占到世界总探明储量的85%
开采量 油田位置、地质条件、资金、技术、经济、政治等因素 ①从地区分布看,中东是世界石油产量最大的地区;②从国家分布看,沙特阿拉伯、俄罗斯和美国等是世界生产石油最多的国家;③美国因经济发达、资金充足、技术先进,页岩油等石油产量增长迅速
石油消费 经济社会发展水平、人口数量 ①从地区看,亚太、北美和欧洲西部是世界石油消费数量最多的地区;②从国家看,美国、中国、印度、日本等国石油消费数量位居世界前列;③近年来,由于经济快速发展,中国、印度、巴西等发展中国家石油消费数量增长较快,成为促进世界石油消费增长的主要动力
开源 保障石油国际供给来源的可
靠 ①加强勘探,探明可采储量,增加后备资源量;②积极参与国外石油资源开发;③拓宽石油进口渠道,保障石油进口安全
保持国内石油生产的稳定 ①稳定石油生产,增加石油储备;②通过技术创新,加强石油勘探,稳定石油产量;③改善能源消费结构,积极开发新能源,降低能源消费对石油的依赖程度,如发展太阳能、风能、核能等新能源
节流 ①调整产业结构,发展耗能少的产业;②推广应用节油新技术、新工艺;③开展石油深加工,提高石油资源利用率;④倡导节油,调节油价;⑤对石油资源要贯彻“在开发中保护,在保护中开发”的方针,适度开发
储存 建立石油储备基地和石油储备洞库
调配 建设输油管道,实现石油资源的跨区域调配
现有基地 舟山、舟山扩建、镇海、大连、黄岛、独山子、兰州、天津等8个石油储备基地和黄岛国家石油储备洞库
原则 储存成本低;调配效率高
影响因素 ①地理位置;②地形、地貌;③气象条件;④地下矿藏和文物情况;⑤地面交通条件;⑥地上和地下原有各种设施情况;⑦供电、供水、供气、通信、道路、排水等公用设施情况;⑧供油条件
举例 我国石油储备基地建在沿海的原因:①东部沿海地区经济发达,消费市场广阔;②交通便利;③安全性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