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33张PPT)
变与通
文学类文本阅读备考略谈
考题一览
明确考点
01
题型变化
变与不变
02
名校预测
借鉴参考
03
备考策略
打通关节
04
目录
考题一览
明确考点
Part 1
建立系统的考点意识,审题时明确题目的考点,可以更有方向性地答题。
年份 题目 作者 文体 考查内容
2012 母亲的中药铺 甘典江 散文 11.简析第三段中的“抓药”细节。(3分) 12.第四段中作者写由药名引发的联想,有何用意?(3分) 13.文中为什么用较多的笔墨写“甘草”?(4分) 14.赏析文中画线的句子。(5分) 15.作者在文末说“母亲就是我人生一味无价的中药”,联系全文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5分)
2013 牛铃叮当 李清明 散文 11.第四段中“铁牛”“拖拉”加上引号,有什么特别用意?(3分) 12.赏析第五段中画线句。(4分) 13.作者为什么把牛犊引发的纠纷称作“黑色幽默”?(3分) 14.文中多次写到“牛铃”,有什么艺术效果?(5分) 15.简要概括本文主旨,并谈谈你的感悟。(5分)
2014 走眼 王伟锋 当代小说 11.赵老板在鉴定钧瓷时,小说先用“淡淡”,后用“朗声”来描写他的神态,反映了人物怎样的心理?(3分) 12.“买玉”情节中,作者使用了“欧 亨利笔法”,试作简要分析。(4分) 13.小说结尾处,李老板为什么会悄悄摘牌走人?(3分) 14.这篇小说为什么要用“走眼”做题目?(5分) 15.结合赵老板这一人物形象分析作品主旨。(5分)
2015 捡烂纸的老头 汪曾祺 当代小说 11.概括第三段所描写人物的形象特点。(2分) 12.作者在第四段中通过虚拟的旁观者来评说老头的行为,这样写有什么效果?(4分) 13.赏析文中划横线部分。(4分) 14.本文开头两段不避其繁,结尾两段不避其简,作者为什么做这样的结构安排?(5分) 15.你认为作者刻画“捡烂纸的老头”这一人物有什么用意。(5分)
2016 母亲 何家槐 当代小说 11.根据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用两个词概括母亲劳作的特点。(2分) 12.简析“催,催,催,催;催,催,……”对表现人物的作用。(3分) 13.母亲和行人的对话在文中出现了三次,这样安排有何用意?(4分) 14.结合上下文,赏析文中画横线部分。(5分) 15.联系全文,评价母亲这一人物。(6分)
年份 题目 作者 文体 考查内容
2017 一种美味 巩高峰 当代小说 10.理解文中加点词语的含义。(4分) (1)陌生的光:(2分)(2)陌生的气息:(2分) 11.赏析文中画线的句子。(5分) 12.“一种美味”有多重意蕴,试简要分析。(5分) 13.小说设置了一个意外的结尾,这样写有什么好处?(6分)
2018 汴京的星河 叶文玲 散文 10. 作者的兴奋情绪在文中画横线部分表现为怎样的语言特点?(4分) 11. 文中画波浪线部分连用10个“一”,具有怎样的艺术效果?(4分) 12. 从结构上分析作品为什么先写街、再写人、后写灯。(6分) 13. 根据全文,分析作者“感到如此新奇和庆幸”的深层意蕴。(6分)
2019 呼兰河传(节选) 萧 红 现代小说 10. 简析文中画线部分的语言特点。(4分) 11. 结合故事情节,概括“我”的形象。(4分) 12. 分析本文叙述上的特征。(6分) 13. 如果给本文拟一个标题,你会选“磨房里外”还是“冯歪嘴子”?为什么?(6分)
2020 雪 [苏]康斯坦丁 帕乌斯托夫斯基 外国小说(苏联) 10.赏析文中画线部分的语言特点。(4分) 11.简析彼得洛芙娜这一人物形象。(4分) 12.作者用了哪些手法使小说结构紧凑?(6分) 13.钢琴的修复在作品中有哪些寓意?试加以分析。(6分)
2021 麦子 红柯 当代小说 10.第二自然段描写环境有何用意 (4分) 11.赏析文中画线部分比喻、象征手法的艺术效果。(4分) 12.小说用多种风格的人物语言塑造了主人公多方面的品格,试作分析。(6分) 13.探究“麦子”在全文中的作用。(6分)
Ⅱ.考核目标与要求
语文高考要求全面测试考生的语文能力。语文能力可分为识记、理解、分析综合、鉴赏评价、表达应用和探究六种,并表现为六个层级
A.识记指识别和记忆,是最基本的能力层级。
B.理解指领会并能作简单的解释,是在识记基础上高一级的能力层级。
C.分析综合指分解剖析和归纳整理,是在识记和理解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了的能力层级。
D.鉴赏评价指对阅读材料的鉴别、赏析和评说,是以识记、理解和分析综合为基础,在阅读方面发展了的能力层级。
E.表达应用指对语文知识和能力的运用,是以识记、理解和分析综合为基础,在表达方面发展了的能力层级。
F探究指对某些问题进行探讨,有见解、有发现、有创新,是在识记、理解和分析综合的基础上发展了的能力层级。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
1.作品结构的分析,作品主题的概括
2.作品体裁基本特征和主要表现手法的分析
3.重要语句丰富含意的体会,精彩语言表达艺术的品味
4.作品形象的欣赏,作品内涵的赏析,作品艺术魅力的领悟
5.对作品所表现的价值判断和审美取向的评价
6.从不同角度和层面对作品意蕴、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的发掘
7.对作者的创作背景和创作意图的探讨
8.对作品的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
题型变化
变与不变
Part 2
2012-2021每年都有常规题,每年都有创新题。但是,万变不离其宗,考纲考点不会变,要求阅读贴近文本不会变。
三篇散文
相同的考点与题型变化
11.简析第三段中的“抓药”细节。(3分)
12.第四段中作者写由药名引发的联想,有何用意?(3分)
13.文中为什么用较多的笔墨写“甘草”?(4分)
14.赏析文中画线的句子。(5分)
15.作者在文末说“母亲就是我人生一味无价的中药”,联系全文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5分)
《汴京的星河》2018
11.第四段中“铁牛”“拖拉”加上引号,有什么特别用意?(3分)
12.赏析第五段中画线句。(4分)
13.作者为什么把牛犊引发的纠纷称作“黑色幽默”?(3分)
14.文中多次写到“牛铃”,有什么艺术效果?(5分)
15.简要概括本文主旨,并谈谈你的感悟。(5分)
10. 作者的兴奋情绪在文中画横线部分表现为怎样的语言特点?(4分)
11. 文中画波浪线部分连用10个“一”,具有怎样的艺术效果?(4分)
12. 从结构上分析作品为什么先写街、再写人、后写灯。(6分)
13. 根据全文,分析作者“感到如此新奇和庆幸”的深层意蕴。(6分)
01
《母亲的中药铺》2012
《牛铃叮当》2013
02
03
14.赏析文中画线的句子。(5分)
【参考答案】①运用排比、比喻手法,增强了艺术感染力。②世间万物皆可入药,丰富了“中药”的含义。③点明万物皆有其性、各具其用的哲理。④用“灵芝”设喻,把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升华为不可或缺的依存关系。
12.赏析第五段中画线句。(4分)
【参考答案】①通过动作(“划动”“抬起”等)描写和神态(“得意地叫唤”)描写以及在水浅处、水深处不同游泳姿态的对照描写,形象刻画了水牛善于游泳的习性和生命的灵性。②通过动作(“赶”“拽住”“拍击”等)描写,生动表现了“我们”自由嬉戏的天性以及与水牛的亲密关系。
现在,父亲走了,去了天国。母亲一个人守着我们,在空旷的屋顶上栽花种菜。母亲身子瘦弱,时有病痛,我很是担忧,同时,我又安慰自己:生病不正常吗?不正证明了人在活着?何况,这世上,还有那么多栩栩如生的药在陪护呢。一根草是药,一撇叶是药,一线阳光,一滴水,也都是,甚至,一个人可以是另一个人的灵芝。母亲多年与草木为伴,沉浸于无边无际的药香之中。于我而言,母亲就是我人生一味无价的中药,为我清热解毒,可以抵御这世间的种种伤害。
水牛天生就能游泳,还是长距离泅渡的高手。水浅处水牛游得很慢,一边游还一边不忘啃食水中的荷叶、蒿草和野生水稻;一旦游到水深处,它便变得特别快捷,一边用力划动四肢,一边高高抬起头角,“嗯呀——嗯呀”十分得意地叫唤不停。夏天,水牛成了我和一班好伙伴的“游泳老师”。跟着水牛学游泳,我们先是用柳条鞭子将水牛赶至河里,双手死死地拽住牛尾巴,待水牛飞速抢渡时,再使劲用双脚拍击水面。不消两日,我们便掌握了“牛刨”“蛙泳”等全套的游泳本领。
句式特点?
语言风格?
10. 作者的兴奋情绪在文中画横线部分表现为怎样的语言特点?
【参考答案】 ①用词夸饰,辞彩绚丽。
②运用铺陈、排比语句。
③语气急切:用副词“果有”“真个”等加强语气,用“你看”“你抬头”等表现急于分
享的兴奋心情。
11. 文中画波浪线部分连用10个“一”,具有怎样的艺术效果。
【参考答案】 ①连用10个“一”将“东京梦华”定格于一个特定的现实场景,使得作品有开有合。
②前文渲染的是“闹”,此处连用“一”凸显的是“静”,形成强烈反差。
③前文铺陈的是“繁”,此处聚焦于“一”,梦与现实交相呼应,让作品余韵十足。
汴京城名不虚传,而汴京人也果有奇术异能!你看那一盏盏巧夺天工的彩灯,真个是收尽了祥云五色荧煌炫转,那千百盏争奇斗俏的灯,一一地当街密密地排列开来,交相辉映,金光四射。近近地看,真是千姿百态,大放光华,直教人眼花缭乱;远远地望,只见高高低低,五颜六色,飞旋流转,闪闪烁烁,道它是银河垂地,一点也不夸张。不信的话,此时你抬头望望中天,平日如练的素月,也悄然失色,端端地消淡了很多光华。
兴尽欲归时,在长街的拐角处,却又见到了一幅教我怦然心动的景象——一间小木楼的门窗呀地一声启开,一根长竹竿软软地伸将出来,竹竿头上,滴溜溜地悬了一盏八角宫灯,那宫灯虽小,款式却玲珑剔透,做工也极精致细巧。一时间,我没看清灯壁上那悠悠旋转的花卉图样,只觉得像飘过去一簇飞花,一团流云……
六篇小说
相同的考点与题型变化
11.赵老板在鉴定钧瓷时,小说先用“淡淡”,后用“朗声”来描写他的神态,反映了人物怎样的心理?(3分)
12.“买玉”情节中,作者使用了“欧 亨利笔法”,试作简要分析。(4分)
13.小说结尾处,李老板为什么会悄悄摘牌走人?(3分)
14.这篇小说为什么要用“走眼”做题目?(5分)
15.结合赵老板这一人物形象分析作品主旨。(5分)
11.根据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用两个词概括母亲劳作的特点。(2分)
12.简析“催,催,催,催;催,催,……”对表现人物的作用。(3分)
13.母亲和行人的对话在文中出现了三次,这样安排有何用意?(4分)
14.结合上下文,赏析文中画横线部分。(5分)
15.联系全文,评价母亲这一人物。(6分))
11.概括第三段所描写人物的形象特点。(2分)
12.作者在第四段中通过虚拟的旁观者来评说老头的行为,这样写有什么效果?(4分)
13.赏析文中划横线部分。(4分)
14.本文开头两段不避其繁,结尾两段不避其简,作者为什么做这样的结构安排?(5分)
15.你认为作者刻画“捡烂纸的老头”这一人物有什么用意。(5分)
《走眼》2014
01
《捡烂纸的老头儿》2015
02
《母亲》2016
03
六篇小说
相同的考点与题型变化
10. 简析文中画线部分的语言特点。(4分)
11. 结合故事情节,概括“我”的形象。(4分)
12. 分析本文叙述上的特征。(6分)
13. 如果给本文拟一个标题,你会选“磨房里外”还是“冯歪嘴子”?为什么?(6分)
10.第二自然段描写环境有何用意 (4分)
11.赏析文中画线部分比喻、象征手法的艺术效果。(4分)
12.小说用多种风格的人物语言塑造了主人公多方面的品格,试作分析。(6分)
13.探究“麦子”在全文中的作用。(6分)
10.赏析文中画线部分的语言特点。(4分)
11.简析彼得洛芙娜这一人物形象。(4分)
12.作者用了哪些手法使小说结构紧凑?(6分)
13.钢琴的修复在作品中有哪些寓意?试加以分析。(6分)
05
《雪》2020
《麦子》2021
06
《呼兰河传》2019
04
12.小说用多种风格的人物语言塑造了主人公多方面的品格,试作分析。(6分)
人物形象
《呼兰河传》
11. 结合故事情节,概括“我”的形象。(4分)
11.赵老板在鉴定钧瓷时,小说先用“淡淡”,后用“朗声”来描写他的神态,反映了人物怎样的心理?(3分)
15.结合赵老板这一人物形象分析作品主旨。(5分)
《走眼》
11.概括第三段所描写人物的形象特点。(2分)
15.你认为作者刻画“捡烂纸的老头”这一人物有什么用意。(5分)
15.联系全文,评价母亲这一人物。(6分)
11.简析彼得洛芙娜这一人物形象。(4分)
《捡烂纸的老头儿》
《母亲》
《雪》
《麦子》
题型变化
考点落在具体文本
答题必须体贴文本
细化
多个考点综合考查
答题多要观照全文
系化
名校预测
借鉴参考
Part 3
多方学习与参考,更多建模,尽可能多覆盖一些知识点,查漏补缺。
金华十校
-散文《夜苏州》阎连科
①表现出作者对这种喧嚣拥挤的都市的不耐与厌烦。
②先抑后扬,凸显下文夜苏州的寂静、富有诗意。
第一段为什么反复强调苏州的拥挤、普通?(4分)
10
①多种人称的使用,丰富了叙事手段,使行文富于变化,有利于表达作者不同的情感;
②“我”是实写,用于叙述事件、交代行踪,真实、自然;
③“你”是虚写,与读者对话,重在引导读者真切感受苏州,亲切、有代入感;
④“我们”是泛指,代表大部分人的共同感受:白日苏州不过尔尔,拥挤,普通,近乎别的城市。
作者分别用了“我”“我们”
“你”的人称来叙述,有什么作用?请结合全文进行分析。(6分)
12
①通过丰富想象,将“寂静”的环境氛围、心理感受拟写成具体有形的人物存在,化虚为实,使夜苏州变得可亲可爱,深解人意。
②赋予“寂静”以人的动作与语言,描写作者与夜苏州的精神对话,抒发内心的和悦与安适。
③渲染了夜苏州的静谧美好的氛围,使人沉浸在美好的想象中。
赏析划线部分拟人手法的艺术效果。(4分)
11
结尾艺术特点——
①独句成段,干净利落留白;戛然而止,给予读者想象空间;
全文结构安排——
②结尾极简的叙述与全文极繁的描写形成强烈反差;
句段内容——
③突出猫和狐狸是夜苏州绮丽梦境的一部分,它们消失了,代表梦境消失得无影无踪,喧闹的城市苏醒了;
情感主旨——
④表达了作者对现代文明冲击古典文明的深深的遗憾、失落与怅惘。
这篇文章的结尾令人印象深刻,请赏析它的妙处。(6分)
13
温州模考
-小说《幸福的家庭》鲁迅
①“他”不局限于某个人物,更便于代表当时一类青年知识分子的常态,显得更有普遍的现实意义。
②“他”没有姓名,与其他没有姓名的主妇、卖柴者、女儿和字母替代的 A 保持一致,表现出幸福的虚幻,更利于主题的表达。
③“他”的宽泛性更便于读者对应现实。
作者为什么不交代主角姓名,而以“他”代替?(4分)
10
①第一处“A”指幸福家庭所在地。但幸福之地难以找到,暗指当时中国无幸福可寻。
②第二处“A”代表世俗生活中的琐碎庸常,象征现实的一地鸡毛。“他”构思“幸福的家庭”时一再被外界打断,充斥着现实的琐碎。
③第三处“A”代表现实的压力、理想的沉陷。最后“A”屹然伫立,使他认识到面对沉重的现实,无处可逃,陷入精神迷茫
联系全文,理解字母A在文中画波浪线处各自的意蕴。
12
第一处:语言啰嗦,具体呈现劈柴价格的细微区别,最后以商量的语调(问号)作结,显示出主妇生活窘迫、精打细算,且依赖男人(没经济地位)的特点。
第二处:“连……也”句式反复出现,感叹句、反问句连用,语气强烈,可见主妇的心痛、生气,也可见其长期压抑后的愤愤不平(无奈和唠叨)。
结合文中画横线句的语言特点,简析人物形象。
11
①反讽(对比、反衬)。本文题为“幸福的家庭”,现实却毫无幸福可言,想象中的无比“幸福”和现实的无比窘迫形成强烈反差,具有强烈的反讽效果。(若从轻松的笔调角度凸显其反讽性,亦可)②心理独白贯穿全文(以意识流的方式)。小说以“他”的心理描写(意识流动)为主,展开对“幸福家庭”的多角度臆想,再通过“劈柴”“白菜”拉回现实,使小说有浓郁的意识流色彩。③幻想与现实故事的“双线”交织。以幻想中的“幸福的家庭”的构思为主要故事,和“现实中的家庭”互为交织,共同推进情节发展,丰满了形象,拓深了主题。④结构的复沓(摇摆)。小说情节在想象和现实之间反复(摇摆),以充分展示“他”的心路历程和现实窘迫,展现矛盾及反差,突出了人物形象的复杂性和分裂性。⑤复调特征(多重对话交织)。 幻想与现实、世俗与个人,以及自我内部的多重对话体现了文本内容层面众声喧哗的复调特征,是复杂社会的缩影。
鲁迅先生称此文模仿了许钦文的《理想的伴侣》,试分析此文以推断许文的主要写作特色。
13
杭州模考
-小说《会计》阿城
10.文中“我”对会计的情感态度经历了怎样的变化?试作简述。(4分)
好奇——喜欢——忍耐——同情
11.本文结尾写到“他梦中的人文环境似乎也不太好”,请简析小说展现的人文环境。(4分)
写出了上世纪七十年代东北的人文环境:
①生产力低下,物质不丰富;
②官僚作风盛行,办事效率不高;
③人们精神生活贫乏,心情比较压抑。
12.分析画线语段叙述的特点。(6分)
13.有论者评阿城小说“真实到近乎离奇”,请结合本文谈谈你对这一特点的理解。(6分)
①运用第一人称,显得真实、亲切,拉进与读者的距离;
②用口语化的语言讲述,如同与读者对话,既叙述故事,又抒发情感,发表见解;
③叙述腔调上,带有幽默调侃的味道。
①离奇是指人物言行的异化,不合常态;真实是指看似异常背后的生活真实。
②如会计,对饺子和冰棍异乎寻常的痴迷,窥视女人,反映了小人物生活失意、精神压抑的真实状态。
③再如农村小青年说话精炼,有着超出年龄的老练,说明他虽年轻,却经历了生活的种种磨砺。
备考策略
打通关节
Part 4
细化知识 系统建模 打通关节 加强审题 体贴文本
细化知识
①通过丰富想象,将“寂静”的环境氛围、心理感受拟写成具体有形的人物存在,化虚为实,使夜苏州变得可亲可爱,深解人意。
②赋予“寂静”以人的动作与语言,描写作者与夜苏州的精神对话,抒发内心的和悦与安适。
③渲染了夜苏州的静谧美好的氛围,使人沉浸在美好的想象中。
你坐在一把凳子上,寂静坐在另外几把凳子上。你说:“要有一碟瓜子、一杯黄酒就好了。”寂静便四处瞅一下,确定这儿只有你一个,又朝天上望了望,悄声问你说:“瓜子是要民国炒的还是清朝时候的?”你惊了一下,也朝寂静的四周看了看,慌忙拉着寂静的手:“民国茶,清瓜子,明朝时候的小酒行不行?”寂静便点头默去了。
(金华十校2022年4月高三模考)
赏析划线部分拟人手法的艺术效果。(4分)
类比/比喻
详略/繁简
系统建模
12.作者用了哪些手法使小说结构紧凑? (2020年浙江高考《雪》)
①情节前后照应。小说开头以悬念的方式提到女主人公觉得和对方似曾相识,结尾进行呼应。
②利用书信来加快小说的叙述节奏。通过书信,将男女主人公的心灵迅速拉近。
③利用景物进行前后勾连。雪、钢琴、蜡烛等景物反复出现并前后勾连、照应。
④场景相对集中。通过压缩空间的方式,将场景集中到波塔波夫老人的花园、小屋。
课内与课外
不同体裁
已考与未考
不同题型
打通关节
打通关节
示例1:是叶明之。①从塑造的人物形象看:本文运用语言、细节等手法,塑造了一位坚贞不屈的革命者叶明之,次要人物黄三起了衬托作用。②从悄节设置看:全文的主要情节是叶明之“受刑—回溯被捕原因—保守秘密并感化黄三—就义”。③从主题看:本文赞扬了革命者勇于牺牲的大无畏主义精神的主题,是通过叶明之这一人物形及其遭遇来表现的。
13.关于本文的主人公,有的说是叶明之,有的说是黄三。你认为是谁?为什么?(2022年浙江省高中强基联盟统测)
示例2:是黄三。①从塑造的人物形象看:叶明之的特点主要是从黄三的视角表现出来的。②从情节设置看:全文主要情节是通过黄三的所见所闻所感和言行来运行的,尤其是富有张力的“遗书”情节,没有黄三这个人物就无法完成这一重要情节。③从主题看:叶明之的革命精神是借助黄三才得以传承,黄三是文章主题的“承载者”。
《最后的常春藤叶》琼珊、贝尔曼
打通关节
打通关节
外国小说一、二 1.海明威“冰山理论”,伍尔夫“意识流”,《炮兽》人道主义,《安东》散文化小说。
2.叙述的艺术:
3.场景的作用:
外国小说三、四 1.《丹柯》《炼金》以思想为目的主题的呈现:
2.《丹柯》叙述特点、黑暗森林的象征;《炼金》情节的暗示与隐喻。
3.《娜》的圆形人物,《素》扁平人物;人物刻画的个性化与类型化;
4.人物描写的方法:
外国小说五、六 1.情节构思与运行:矛盾冲突(突发、爆发)、延迟与摇摆、意料之外情理之中的结尾;
2.结构与线索:容器(生活的横截面)、心理时序、材料详略……
外国小说七、八 1.以讲述故事、表达情感为目的小说;
2.显示的叙述方式:平静冷峻的笔调;理智胜于情感,节制胜于放纵;蓄势、铺垫;作者的情感与小说主人公的情感。
3.真实与虚构:情节(内容)上的魔幻、变形、异化、夸张、荒诞、……;现实、人性、生存困境……的真实。
打通关节
12.小说用多种风格的人物语言塑造了主人公多方面的品格,试作分析。(6分)(2021年高考卷)
①质朴的语言,塑造主人公长期守土的坚毅品格,如作品第一自然段中的人物语言。
②诗化的语言,塑造主人公对未来充满信心的乐观品格,如“我们种的是太阳”。
③含蓄的语言,塑造主人公大美不言的奉献品格,如“我们是簸箕命”。
11.结合文中画横线句的语言特点,简析人物形象。(2022年温州模考)
(1)“劈柴,都用完了,今天买了些。前一回还是十斤两吊四,今天就要两吊六。我想给他两吊五,好不好?”
(2)“连你也来欺侮我!——连油灯也要翻了它!晚上点什么?……”
01
语言特点
02
景物描写
03
人物形象
打通关节
散文
小说
诗歌鉴赏
散文
小说
诗歌鉴赏
散文
小说
诗歌鉴赏
语言文字运用
打通关节
【2020年山东卷】我决定步行回家,我喜欢走夜路,何况此时夜凉如冰,我越过立交桥,走进了二环路西侧人行道,这条环路是北京塞车最严重的道路之一。白天黑夜,红尘万丈,车流缓缓,永远像一条黏稠的河。不知不觉,我发现已经走到了朝阳门立交桥附近。忽然想起朝阳门里北街上有一家专卖门钉肉饼的小店一一对,去吃门钉肉饼。
*比喻具有相似性,请据此对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所用比喻进行简要分析。(4分)
①句中把塞车的路(本体)比作黏稠的河(喻体),体现了比喻的相似性;
②路和河的形状相似,车流和水流相似;(相似点)
③塞车时汽车行驶缓慢,和河水因杂质多而黏稠时流动缓慢相似。(相似点)
文学类文本
诗歌鉴赏
【2022年温州模考】简析这首词是怎样借蝉写人的。
①用蝉的特点喻人的特点。蝉“饮露”“吟风”的习性喻指人的高洁品质,表达了甘于淡泊和固守高洁的节操。
②借蝉的典故抒发人的情感。由蝉引发联想,“漫重拂琴”“怕寻冠珥”,表达词人不愿再蹈危机、再履官场之意。
③借蝉鸣(拟人)自诉心声。“短梦”“诉憔悴”,以蝉生命的短暂与叫声的凄切,抒发自己人生如梦、凄苦无人说的惶恐和悲凉。
④以蝉所处的环境喻人的处境经历。“病叶纤柯”“斜阳身世”,蝉的末日已临,暗指自己凄凉的身世。
⑤以蝉之死引发联想与想象。树枯蝉死,枯蜕尚遗,词人因此联想到满怀怨苦化为蝉的女子,“鬓影参差”,独对青镜,表达自己的节操无人理解、魂断遗恨无尽之意。
【2012年浙江卷《母亲的中药铺》】一根草是药,一撇叶是药,一线阳光,一滴水,也都是,甚至,一个人可以是另一个人的灵芝。
14.赏析文中画线的句子。(5分)
①运用排比、比喻手法,增强了艺术感染力。
②世间万物皆可入药,丰富了“中药”的含义。
③点明万物皆有其性、各具其用的哲理。
④用“灵芝”设喻,把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升华为不可或缺的依存关系。
《母亲》
15.联系全文,评价母亲这一人物。(6分)
《捡烂纸的老头儿》
11.概括第三段所描写人物的形象特点。(2分)
15.你认为作者刻画“捡烂纸的老头”这一人物有什么用意。(5分)
《雪》
11.简析彼得洛芙娜这一人物形象。(4分)
《麦子》
12.小说用多种风格的人物语言塑造了主人公多方面的品格,试作分析。(6分)
人物形象
《呼兰河传》
11. 结合故事情节,概括“我”的形象。(4分)
11.赵老板在鉴定钧瓷时,小说先用“淡淡”,后用“朗声”来描写他的神态,反映了人物怎样的心理?(3分)
15.结合赵老板这一人物形象分析作品主旨。(5分)
《走眼》
加强审题
体贴文本
12.作者分别用了“我”“我们”“你”的人称来叙述,有什么作用?请结合全文进行分析。(6分)(金华十校2022年4月模考)
①多种人称的使用,丰富了叙事手段,使行文富于变化,有利于表达作者不同的情感;
②“我”是实写,用于叙述事件、交代行踪,真实、自然;
③“你”是虚写,与读者对话,重在引导读者真切感受苏州,亲切、有代入感;
④“我们”是泛指,代表大部分人的共同感受:白日苏州不过尔尔,拥挤,普通,近乎别的城市。
体贴文本
【2021年浙江卷】老婆婆走到浓密的树林里,老头发现她竟然一身金黄,飘动着团团芳香,就像一头金色的豹子。豹子走在麦田里,麦子哗哗响起来。麦子的金光洒在榆树上,榆树叶子油汪汪的;麦子金光洒在云朵上,云就像戴了金笼头,云跟牲畜一样弯下脖子在明净辽阔的苍穹上吃草,云吃草的声音很柔和,窸窸窣窣。老婆婆摸麦穗呢。她的手像一只跳鼠,跳到麦芒上,麦芒浓蜜绵长就像夏天的睫毛,老婆婆触摸到夏天最美丽的地方。
①把麦田里的老婆婆比喻成豹子,写出她战胜劣环境的强悍性格和守护领土的强烈意识。②把老婆婆抚摸麦子的手比喻成跳鼠,写出了她对麦子的深深爱意和对丰收的喜悦。
③用麦子的金光铺洒原野,象征丰盈的生命是守护边疆的希望。
11.赏析文中画线部分比喻、象征手法的艺术效果。(4分)
体贴文本
11.结合全文,概括名士与狐仙的相同点。(2021学年第二学期浙江省名校协作体)
①神秘,有才华;
②品格高洁,超凡脱俗;
③不慕浮华名利,率性真诚。
——汪曾祺《名士与狐仙》:
请多批评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