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版必修上册 2.2 红烛 课件(共21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统编版必修上册 2.2 红烛 课件(共21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7.0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2-04-24 15:45:46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21张PPT)
红 烛
——闻一多
敢问医者何往?
战病疫,救苍生。
若一去不回?
便一去不回!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李商隐
知人
闻一多(1899--1946),原名闻家骅, 字友三,湖北浠水人。现代爱国诗人、学者、战士。
自幼喜爱古典诗歌、绘画和戏曲。“五四”时期积极参加学生运动。
1922年赴美留学,学习美术,同时研究文学和戏剧。
1925年回国,后加入新月社,发表了许多有影响的新诗。
先后在中山大学、武汉大学、青岛大学、清华大学、西南联大任教。
1946年7月15日发表了著名的《最后的一次演讲》,当日下午,即遭国民党特务杀害。
1922年闻一多赴美国留学,他不堪忍受受到的歧视,写过许多爱国诗篇。1926年从美国归来,看到的却是北洋军阀统治下民不聊生、政治腐败、经济凋弊的黑暗现实,极为失望。正是这种为现实所冷却了的爱和期望,成为了闻一多的诗歌的深层根基。
1923年出版
1928年出版
有人说,《红烛》的情感始终是在“抑扬”错杂中起伏。
诗歌的九个章节中,哪几个章节是“扬”,又有哪几个章节是“抑”?
《红烛》
内在情感
章节内容
(1)
歌咏“烛之红”
(2)
困惑“烛之焚”
(3-4)
颂扬“烛之烧”
(5-6)
感伤“烛之泪”
四“扬”
三“抑”
(7)
劝勉“烛之流”
(8)
感叹“烛之心”
(9)
点明“烛之魂”
诗歌以问答的形式展开抒情,一共有几处问?问了什么?
第1节为第一问:红烛为什么这样红?
第2节为第二问:红烛为什么要自焚?
第6节为第三问:红烛为什么要流泪?
问题1:红烛为什么这样红?
红烛啊!
这样红的烛!
诗人啊!
吐出你的心来比比,
可是一般颜色?
拥有赤诚的心,愿意为国家与时代讴歌与奉献的人。
希望诗人能像红烛一样拥有一颗热烈而诚挚的心。
“红”是赤诚的象征,它代表着蜡烛奉献与牺牲的本心。
红烛啊!
是谁制的蜡——给你躯体?
是谁点的火——点着灵魂?
为何更须烧蜡成灰,
然后才放出光来?
一误再误;
矛盾!冲突!
红烛啊!
不误,不误!
原是要“烧”出你的光来——
这正是自然的方法。
蜡烛本就为燃烧而诞生,这是它的天赋使命。
这两节展现了诗人的心路历程:对“烛之焚”的认识从 走向 。
问题2:红烛为什么要自焚?
困惑
理解
红烛啊!
既制了,便烧着!
烧罢!烧罢!
烧破世人的梦,
烧沸世人的血——
也救出他们的灵魂,
也捣破他们的监狱!
世人冷漠、自欺,实则就是当时的普通民众。
象征着思想和精神的禁锢
烛之烧的意义:
让民众觉醒,让民众有血性,打破他们思想和精神的禁锢。
红烛啊!
你心火发光之期,
正是泪流开始之日。
红烛啊!
匠人造了你,
原是为烧的。
既已烧着,
又何苦伤心流泪?
哦!我知道了!
是残风来侵你的光芒,
你烧得不稳时,
才着急得流泪!
象征着黑暗反动势力
为自己不能更好地奉献与牺牲而伤心流泪
问题3:红烛为什么流泪?
红烛啊!
流罢!你怎能不流呢?
请将你的脂膏,
不息地流向人间,
培出慰藉的花儿,
结成快乐的果子!
脂膏就是烛泪,烛泪能成为滋养人间花果的养分,表明奉献与牺牲是能结出果实的。
烛之泪,能培出花儿,结出果子,它也是令人慰藉的,快乐的泪。
红烛啊!
你流一滴泪,灰一分心。
灰心流泪你的果,
创造光明你的因。
花与果只是理想中的产物,并非现实。现实人生的更大可能,在于虽有奉献牺牲,却依旧无法改变沉沉暗夜。面对无边黑暗,灰心也就成为一种必然。
表现出诗人对当时黑暗现实的清醒认识。
红烛啊!
“莫问收获,但问耕耘。”
不计较荣辱得失,一心奉献与牺牲的献身精神。
表达了诗人对红烛的劝勉
咏物,或托物言志,或借物抒怀。作为一首咏物诗,闻一多借“红烛”这一意象,言了何志,抒了何怀?
理解主旨
红烛一片赤诚,有一颗热烈而诚挚的心;
红烛烧蜡成灰,为唤醒世人而甘愿牺牲自我;
红烛伤心落泪,为创造光明而忍受各种苦痛;
红烛 “莫问收获,但问耕耘”,追寻将个体无私奉献于那个并不美好的时代……
红 烛
诗人
燃烧自己、用一颗赤胆忠心照亮黑暗社会的伟大奉献精神和崇高理想
《红烛》这首诗采取了第几人称的形式?
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关注技巧
第二人称
第二人称有利于作者与红烛直接展开对话,增强了诗歌的抒情性。
同时,也拉近了与读者的距离,增加了诗歌的亲切感。
小结
诗歌以诗人和“红烛”的心迹交流为线索,通过“我”与“红烛”之间的交流,表现了现实中的“我”对“红烛”(坚持理想的“我”)的逐渐理解,表达了作者坚毅地为改变黑暗现实而努力、不计较结果的无私奉献精神和崇高人格。
新格律诗是“新月诗派”在20世纪20年代所提倡的一种诗歌形式。
它主张“理性节制情感”的美学原则,提倡新诗格律化,其理论核心是闻一多提出的“三美”,即音乐美(音节和旋律的美)、绘画美(语言富有形象感、色彩感和画面感)和建筑美(讲究诗句的对称和整齐)。
建议补充阅读
臧克家《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
汪曾祺《闻一多先生上课》
梁实秋《谈闻一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