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中册第二单元 6.2《 为了忘却的纪念》课件(26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中册第二单元 6.2《 为了忘却的纪念》课件(26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1.4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2-04-24 15:54:18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26张PPT)
为了忘却的记念
鲁 迅
可是我实在无话可说。我只觉得所住的并非人间。四十多个青年的血,洋溢在我的周围,使我艰于呼吸视听,那里还能有什么言语
(《记念刘和珍君》1926年4月1日“三一八”惨案)
不是年青的为年老的写记念,而在这三十年中,却使我目睹许多青年的血,层层淤积起来,将我埋得不能呼吸,我只能用这样的笔墨,写几句文章,算是从泥土中挖一个小孔,自己延口残喘,这是怎样的世界呢。(《为了忘却的记念》1933年2月7-8日 1931年2月7日左联五烈士)
“左联”五烈士
资料链接:“左联”
“左联”,中国左翼作家联盟的简称,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以鲁迅为旗手的无产阶级革命作家的组织,1930年3月在上海成立。“左联”及其成员借助文学阵地粉碎了国民党反动派的反革命文化“围剿”;在文学创作上以题材的广泛、主题的深刻、情节的生动和丰富、艺术形式的多样化,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写下了光辉的一页。《北斗》是“左联”的主要刊物。1936年初,为建立文艺界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左联”自动解散。
学习目标:
1.理解含义深刻的语句,整体把握文本内容,理解文章主旨。
2.感受柔石、白莽的形象,分析文章反映的主要人物的性格特点。
3.分析“忘却”与“记念”的关系,体会作者悲愤交加的感情。
1
烈士遇害
2
抒发悲愤
3
回忆白莽
4
追忆柔石
5
柔白被捕
初读课文,给每一部分拟定一个小标题(四字)。
思考:这五个部分顺序是否可以颠倒?
不可以,作者这样安排,是其匠心独运的体现。
第一部分说明写作目的,回忆与白莽的三次会面,并引出柔石,为第二部分写与柔石的交往和友谊作了铺垫。
第二部分回忆与柔石的交往,顺带写冯铿。
第三部分简述左联成立后对白莽的新的了解及白莽、柔石的被捕。
第四部分写五烈士被捕遇害的经过、作者的境遇和悲愤的心情。补写李伟森和胡也频。
第五部分照应开头,进一步抒发悲愤之情,揭露社会黑暗,表达革命必胜的坚定信念。
整篇文章环环相扣,紧密无隙。线索明晰,重点突出。
不动笔,不读书。
写批注
他终于决定地改变了,有一回,曾经明白的告诉我,此后应该转换作品的内容和形式。我说:这怕难罢,譬如使惯了刀的,这回要他耍棍,怎么能行呢?他简洁的答道:只要学起来!(第15段)
【我的批注】人们往往有惯性思维,想法、理念都是根深蒂固而很难改变的。能产生改变的念头都难,更何况是行动。“简洁”印证了“人狠话不多”的道理,此子确有志气和毅力!
感悟式批注:因文章的内容、情感触动内心而产生的感悟性文字。
我早已想写一点文字,来记念几个青年的作家。(第1段)
【我的批注】开头与《记念刘和珍君》中“我也早觉得有写一点东西的必要了”,颇有相似之处,都是要著文悼念逝者。
联想式批注:由这篇文章、文句联想到相关联的人、事、物、文章、文句。
……邮寄不便,他就亲自送来了。看去是一个二十多岁的青年,面貌很端正,颜色是黑黑的,……(第3段)
【我的批注】寥寥几笔相貌描写,勾勒出人物的形象。名叫“白莽”,肤色却是“黑黑的”,这种反差让人印象深刻。
评价式批注:对文章中的某些精彩之处,如一个词、一句(段)话,一个修辞,一个写法等的评价性文字。
为了忘却的记念(标题)
我早已想写一点文字,来记念几个青年的作家。这并非为了别的,只因为两年以来,悲愤总时时袭击我的心,至今没有停止,我很想借此算是竦身一摇,将悲哀摆脱,给自己轻松一下,照直说,就是我倒要将他们忘却了。(第1段)
【我的批注】“忘却”与“记念”,语意矛盾;既是要“记念几个青年的作家”,为何又很想“将他们忘却了”?
质疑式批注:阅读文章时,在困惑、不理解、不赞成的地方作上标记,写下问题的文字。
1.感悟式批注
3.评价式批注
4.质疑式批注
2.联想式批注
批注的方法和类型
【小贴士】
1.对文中关键句的批注是读懂文章的必经之路,批注时千万不要特意避开这些关键句。
2.文中有些词语和句子有多重含义,批注时注意把握其深刻内涵。
3.写评注,求精不求快,下笔莫匆忙,让你写下的评价能体现你对文本的独特感悟和认识。
方孝孺
先是,成祖发北平,姚广孝(燕王谋士)以孝孺为托,曰:‘城下之日,彼必不降,幸勿杀之。杀孝孺,天下读书种子绝矣。’成祖颔之。至是欲使草诏。召至,悲恸声彻殿陛。成祖降榻劳曰:‘先生勿自苦,予欲法周公辅成王耳。’孝孺曰:‘成王安在?’成祖曰:‘彼自焚死。’孝孺曰:‘何不立成王之子?’成祖曰:‘国赖长君。’孝孺曰:‘何不立成王之弟?’成祖曰:‘此朕家事。’顾左右授笔札。曰:‘诏天下,非先生草不可。’孝孺投笔于地,且哭且骂曰:‘死即死耳,诏不可草。’成祖怒,命桀诸市。孝孺慨然就死。……宗族亲友前后坐诛数百人。
作者提及《说岳全传》中高僧“坐化”的典故有什么用意?
秦桧以“莫须有”的罪名杀害了岳飞,柔石被害的案情是“谁也不明白”;秦桧杀了岳飞后还要捉拿与岳飞有关系的道悦,只因为道悦说了一句真话,反动派抓了柔石又要捕鲁迅,因为一个“明明白白”的印书合同。这就暗示,国民党反动派的滥杀无辜与秦桧没有什么两样。
既揭露了国民党反动派滥杀无辜的罪行,也表达了作者反对“坐以待毙”,主张保存实力、坚持战斗的精神。
他“用笔”对世间的一切黑暗、暴力、专制,大胆揭露,大胆批判,他追求真理和自由,于悲痛中不断反省自我,在黑暗现实中不断战斗。他是一个为了国家不断前行、勇敢无畏的“精神界的战士”。
是反抗,是保存实力,是继续战斗。
如何看待鲁迅先生的“避”与“逃”?
“我之所谓生存,并不是苟活。”(《北京通信》)
“改革自然常不免于流血,但流血非即等于改革。……
这并非吝惜生命,乃是不肯虚掷生命,因为战士的生命是宝贵的。在战士不多的地方,这生命就愈宝贵。”
——《华盖集续编 空谈》
补充材料:
得知柔石等被害的消息,作者仅用“原来如此!……”表达怎样的情感
“原来如此”短短四个字,表达出作者对国民党反动派卑劣凶残地杀害革命青年的无比愤慨:反动派竟如此卑劣凶残,柔石等人竟会遭到如此残酷的杀害,国民党政府竟会如此对待无辜青年!
句中的惊叹号表现出作者强烈的愤怒与震惊,省略号则包含了难以尽述的愤恨以及对死者的无尽的痛惜与怀念。
“夜正长,路也正长,我不如忘却,不说的好罢。但我知道,即使不是我,将来总会有记起他们,再说他们的时候的。”文章结尾这些话的含义和表达的情感是什么?
“夜”指象征国民党反动统治的漫漫长夜;“路”指与反动统治进行不屈斗争的革命之路;两个“正长”说明革命者必须进行长期的艰苦斗争;“我不如忘却”与开头照应,要摆脱悲哀,继续战斗;“总会有记起他们,再说他们的时候”,表达了对革命胜利的坚定信念和与敌人斗争到底的彻底革命精神。
探究标题意蕴
“忘却”是“记念”的目的。文中所谓的“忘却”,实际上是“摆脱”“搁置”的同义语。也就是将由战友牺牲而带来的无比悲痛暂时搁置一边,把情绪从悲痛中摆脱出来,化悲痛为力量,以更有效的战斗来纪念死者。而对于反动派杀害烈士的这笔血债,对于战友为革命而献身的光辉业绩,作者却是永远不会忘却的。
“为了忘却”实际上是“为了战斗”。“夜正长,路也正长”,长时间的悲痛对驱散漫漫长夜无益,不如摆脱精神和情感的包袱,轻装“赶路”,投入战斗,完成烈士未竟的事业。而唯有战斗,才是 对烈士的最有价值的“记念”。
联系开头和结尾,怎样理解“忘却”和“记念”之间的关系?
文中“惯于长夜过春时”一诗中的许多内容在课文中多处地方有所表述,试举出有关语句加以印证理解。
首联“挈妇将雏”指文中“这一夜,我烧掉了朋友们的旧信札,就和女人抱着孩子走在一个客栈里”,写“我”保存实力地“逃走”。
颔联“慈母泪”指文中“不几天,即听得外面纷纷传我被捕,或是被杀了”“连母亲在北京也急得生病了”,写母子情。
颈联指文中“柔石和其他二十三人,已于二月七日夜或八日晨,在龙华警备司令部被枪毙了”,写烈士遭难。
尾联“无写处”指文中“在中国,那时是确无写处的,禁锢得比罐头还严密”,写黑暗统治。
惯于长夜过春时,挈妇将雏鬓有丝。梦里依稀慈母泪,城头变幻大王旗。忍看朋辈成新鬼,怒向刀丛觅小诗。吟罢低眉无写处,月光如水照缁衣。
对比阅读
比较《记念刘和珍君》与《为了忘却的记念》的异同。
可选比较阅读角度:
内容、主题、结构、语言、写作手法、写作背景、写作目的、情感。
对比阅读:
1.文体相同:《记念刘和珍君》和《为了忘却的记念》是同一作者的两篇以写人记事为主的纪念性散文。
2.主题相近:两篇文章都是为悼念革命青年而作,即题目提示的为了“记念”。
3.情感相通:都赞颂了革命青年的英勇,悲痛于他们的牺牲,憎恨反动势力的残暴,表现出悲与痛、爱与恨的情感交织
4.写法相似:都善于选取零散的片段勾勒人物画像,并呈现出记叙、议论、抒情三者水乳交融的特点。
文体、主题、情感、写法相同
合作探究:议论抒情比较
《记念刘和珍君》 “我也早觉得有写一点东西的必要了”“此后几个所谓学者文人的阴险的论调,尤使我觉得悲哀。我已经出离愤怒了”“可是我实在无话可说”“惨象,已使我目不忍视了;流言,尤使我耳不忍闻。我还有什么话可说呢?”
“夜正长,路也正长,我不如忘却,不说的好罢。但我知道,即使不是我,将来总会有记起他们,再说他们的时候的。…… ”
向子期写《思旧赋》,表现司马氏杀害天下文士的残暴无情;方孝孺被处死,表现朱棣残杀方孝孺及其族人的嗜血成性;《说岳全传》高僧坐化,表现秦桧对岳飞的残害及赶尽杀绝的狠戾。
《为了忘却的记念》 直露显豁与曲折隐晦
对比阅读:
抒情的不同
两篇文章同样都带有很强的抒情性,但前者直露显豁、汪洋恣肆,情感浓厚炽热,后者则内敛深沉,使用了不少曲折隐晦的笔法。
一是创作时间不同:前者写于刘和珍遇害后第14天,作者参加刘和珍追悼会后第7天,作者处于事件的当下期,悲愤难抑,不能自已,故而抒情浓烈直露,字字血泪;后者写于五烈士遇害两周年,激烈的情感沉淀入内心深处,故而情感虽然沉痛但不激烈波动。
二是社会环境有别:20世纪30年代前期,国民党反动派倾力“围剿”革命,大肆逮捕、杀害革命群众,在白色恐怖方面,比段祺瑞执政府有过之而无不及,这也是“当时上海的报章都不敢载这件事”的主要原因,作者的革命斗争经验在某种程度上节制了他的抒情姿态。
总 结
同是纪念烈士的记事散文,同是在写“不能忘却”的主题,《为了忘却的记念》的革命抒情,就和《记念刘和珍君》有着完全不同的表达方式。如果说,在《记念刘和珍君》里,汪洋恣肆的激怒与哀痛,形成了诗意汹涌的感情的波涛,显示着对虐杀者的极端的憎恶与仇恨,并深刻地总结着血的经验与教训,昭示着革命的人们奋勇向前;那么,在《为了忘却的记念》里,这同样的激怒与哀痛,却把那动人心魄的感情力量蕴蓄在心,出之于笔端的,是深沉的记实。
——李希凡《论鲁迅的“五种创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