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四年级下册语文园地一《卜算子咏梅》 教案

文档属性

名称 语文四年级下册语文园地一《卜算子咏梅》 教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9.8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2-04-25 10:20:38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语文园地一《卜算子咏梅》教案设计
教学目标
1.能够有感情地朗读这首词,让学生了解词的主要内容。
2.体会作者在词中表达的情感及所赋予梅花的品性和精神。
3.比较陆游词《卜算子咏梅》在表达情感上的异同。
教学重点:
初步了解词的句式特点,有感情地朗读这两首词。
教学难点:
感悟作者在词中所赋予梅花的品格和精神。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作者、作品的相关资料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同学们,图画中画的是什么植物?图画 1中是松竹梅图画 2中是梅兰竹菊
2.两幅画中都有哪种花?梅花
3. 过渡:古往今来许许多多诗人墨客,志士仁人都曾以《咏梅》为题咏赞梅花抒发情怀寄托人生理想。南宋著名爱国诗人陆游写有《卜算子咏梅》一词,一代伟人毛泽东也以相同的题目写了《卜算子咏梅》现在我们就来学习毛泽东的这首词.
4.板书课题并解题卜算子是词牌名咏梅:咏赞美梅花.词的内容。二.读诗释意
1. 采同多种形式读诗词范读,领读、自由读、齐读
2. 边读边理解词意.
(1)毛泽东的这首词是什么时候写的呢,毛主席要在词中表达什么样的思想情怀呢 我们看一下写作的时代背景:(可见课件)(三年自然灾害时期,国际形势复杂内忧外患。新中国面临平峻的考验.)
(2)词的结构:上阙、下阕.阕 que
(3)学习理解上阕找学生说说字意:归、犹、俏找学生说说每句词的意思梅花好在哪里 俏俏得有什么特别之处吗 如果我们把“梅花”当作人去看的话,应是一种什么样的人呢 (极书)迎着风雪傲然开放俏不怕困难积极乐观
(4) 学习理解下阙启发学生理解字意:也,只(生命的态度是不争)山花烂漫、丛中(不炫耀)点拨启发:梅花的自然属性是花期不长,一般八天左右,春花烂漫时节,梅的花期已过、所以毛爷爷是依据(巧用)梅然属性寄托谦逊情怀。
(5)梅花的笑包含着怎样的含义 你是怎样理角解的 极书:俏藐视困难乐观功成身逐谦逊
归纳总结:上阕和下阕分别着重写什么 表现梅花怎样的品质和精神
(1)上阙里着重写梅花傲寒开放的美好身姿。下阙里着重写梅花的精神品质
(2)表现出的品质和精神:不畏严寒,不怕国难,英勇无畏、谦逊乐观
三.比较阅读、体悟诗旨
1.读读南宋诗人陆游的《下算子咏梅》,比较两首词中通过梅花寄托着作者怎样的情感。引导学生读陆游词,介绍作者及写作背景启发点拨诗意
2.归纳:陆游这首词寄寓着一个身陷逆境,但不屈高傲,献身理想,不改初心的仁人志土的精神形象。毛爷爷的诗寄托着革命者乐观无畏,不惧艰险.胸襟博大的精神写照。
四、布置作业
1、感情朗读并背诵这首词
2、默写
《卜算子咏梅》同步练习
一、单选题(共4道,每道2分)
1.下列词语在本诗中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归:出嫁。B.犹:依然,仍然。
C.俏:俊俏,美好的样子。D.烂漫:颜色鲜明而美丽。
2.下列诗句中,运用拟人手法的一项是( )
A.飞来峰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
B.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C.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D.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丛中笑。
3.作者歌颂梅花的高尚品格,多次提到春天,下面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写“春归”“春到”,交代梅花开放的背景。
B.预示“春天”就要到来,表现出诗人坚定的信念和乐观豪迈之情。
C.通过春天里的烂漫山花衬托出梅花不与群芳争春的崇高品格。
D.以春天为线索展示梅花的俏丽,以梅花的高洁反衬春天的美好。4.下列关于“梅花”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梅花与与兰花、竹子、菊花一起列为四君子。
B.梅、松、竹并称为“岁寒三友”。
C.梅花只在冬天开放。
D.梅开百花之先,作为传春报喜、吉庆的象征,从古至今一直被中国人视为吉祥之物。
二、填空题(共1道,每道2分)
“卜算子”是这首词的____,“咏梅”是____。
《卜算子咏梅》教学反思
毛主席在这首咏梅词里,通过梅花的形象,表现了一个革命者“俏也不争春”的博大胸怀和美好的情操,给我们创造了一个崭新的艺术境界。教学这首词,我是以朗读和背诵作为基本训练形式,让学生通过反复的吟诵来逐步理解诗句的意思,初步感受梅花的品格,接受美的熏陶,并没有对词的寓意作过多的讲解。本课的教学环节充分体现了“‘读’占鳌头”、“品读感悟”、“情感熏陶”等语文学科的特点。采用“赏——读、读——品、读——思、读——悟、读——画”的方法,既尊重学生的独特体验,又注重及时引导,注重了语文课堂教学的开放这一实验研究。教师紧扣文本,依据学情,以“读”为主线,巧妙点拨,层层深入,将学生的体验不断引向纵深,使其充分领悟到文本的内涵。另外,通过扩展延伸,加强课内外语文学习的有机实践联系,便于学生在运用自己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同时,培养其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