燕歌行
【学习目标】
1.知识目标:了解边塞诗的特点和风格。
2.能力目标:分析《燕歌行》一诗的层次结构和主要的艺术特色--对比。(重点)
3.情感目标:深入理解诗作所表达的复杂感情和多重主题。
【学习重难点】
1.深入理解本诗的情感。
2.赏析艺术技巧。
3.理解本诗复杂而深刻的主旨。
4.赏析关键词句→把握所用手法及作用→体味诗人的情感→把握诗文主旨。
5.使用品读法和关键词语替换比较法把握主旨。
6.划块赏析。
7.知人论世,明确背景。
【学法指导】
朗读法 讨论法 情感体验法
【课时安排】
2课时
【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了解边塞诗的一些作家作品;朗读诗歌,整体感知作品。
【学习过程】
一、课前预习
(一)边塞诗派的产生及其特点
1.唐代国力强盛,疆域广阔,内地与边疆各民族在政治、军事、经济和文化方面的交往密切。在这期间,各民族的融合、分裂,无不给当时社会以深刻的影响。边事增加,战争频繁。当时唐朝与契丹、突厥、南诏,都发生过大规模的武装冲突,尤其从开元中期至“安史之乱”爆发的近三十年中,边境几乎没有一年不发生战争。频繁的战争,火热的生活,吸引了许多诗人的注意力, 盛唐文人们多热衷于功名,渴望施展自己的才华和抱负。从军边塞为国立功成为文人求取功名的一种新的出路,而且他们也向往新奇的边疆生活、边塞风光。一些诗人开始赴边塞,去亲身经历战争的宏大场面,接受战争的洗礼,了解戍卒的心曲,接触边塞的风土人情。边塞,这块过去人们心目中的不毛之地,此时又重新产生了神奇的色彩,这里无论是战争场面还是风土人情,甚至季节的变化,山水情态都有别于内地,引得诗人们兴致勃发,于是,大量描写边塞战争,边塞风光,边塞风俗的诗歌产生了。
此外,前代战争行役、征夫思妇题材的诗歌以及魏晋南北朝时期的边塞诗的创作,都为唐代边塞诗的兴起提供了创作上的借鉴。
2.盛唐边塞诗派的代表作家是 、 ,还有 、李颀、 、崔颢、王翰等。边塞诗的内容主要是:
3.边塞诗的艺术特点:诗歌的格调 、 , 、 。边塞诗的佳作以乐府歌行和五、七言绝句居多。边塞诗在题材的开拓和意境的创造上
(二)知人论世,了解写作背景:
1.作者简介:见文后注释1。
高适的诗歌以边塞诗成的创作成就最高。其诗主要抒写对边塞军旅生活的体验思考,以及对立功边塞理想的追求。其代表作《燕歌行》。高适长于七言歌行和五言古诗,风格雄浑悲壮、古朴苍劲。
2.写作背景:开元十五年(727),高适曾北上蓟门。二十年,信安王李禕征讨奚、契丹,他又北去幽燕,希望到信安王幕府效力,未能如愿:“岂无安边书,诸将已承恩。惆怅孙吴事,归来独闭门”(《蓟中作》)。可见他对东北边塞军事,下过一番研究工夫。开元二十一年后,幽州节度使张守珪经略边事,初有战功。但二十四年,张让平卢讨击使安禄山讨奚、契丹,“禄山恃勇轻进,为虏所败”(《资治通鉴》卷二百十五)。二十六年,幽州将赵堪、白真陀罗矫张守珪之命,逼迫平卢军使乌知义出兵攻奚、契丹,先胜后败。“守珪隐其状,而妄奏克获之功”(《旧唐书 张守珪传》)。高适对开元二十四年以后的两次战败,感慨很深,因写此篇。
(三)朗读诗歌,划分诗节:
1.“感征戍之事”的三方面 :
1)
2)
3)
2.全诗以非常浓缩的笔墨,写了一个战役的全过程:
第一层八句写 ,着力 ;
第二层八句写 ,揭示 ;
第三层八句写 ,刻画 ;
第四层四句写 ,突出 。
二、课堂训练
通过关键词分析赏读诗文:
(一)
汉家烟尘在东北,汉将辞家破残贼。男儿本自重横行,天子非常赐颜色。
摐金伐鼓下榆关,旌旆逶迤碣石间。校尉羽书飞瀚海,单于猎火照狼山。
1. 总结诗人描写这一场景渲染怎样气势?结合全诗,谈谈你是如何理解这种气势的描写?(结合“摐金伐鼓”和“旌旆逶迤”来分析)
2.“男儿本自重横行,天子非常赐颜色。”“本自”和“非常”这两个虚字有何作用?
3. 赏析“飞”和“照”两个动词的表达作用?
4.“榆关”“碣石”“瀚海”“狼山”四个地方连缀,有何表达作用?
(二)
山川萧条极边土,胡骑凭陵杂风雨。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
大漠穷秋塞草腓,孤城落日斗兵稀。身当恩遇常轻敌,力尽关山未解围。
1. 战士们作战的条件有哪些不利之处?请你概括。
2.“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这种手法的作用。
3.“大漠”“穷秋”“塞草”“孤城”“落日”“斗兵”六个意象营造怎样的意境?
4.“身当恩遇常轻敌,力尽关山未解围。”分别写哪种人?手法?感情?结构作用?
5.你认为唐军战败的原因有哪些?主要原因是什么?
三、课堂小结
四、反思质疑
【第二课时】
【学习目标】
1.通过关键字词赏读诗文;
2.概括诗歌艺术特色。
【学习过程】
一、课堂训练
通过关键字词解读课文第三、第四部分。
铁衣远戍辛勤久,玉箸应啼别离后。少妇城南欲断肠,征人蓟北空回首。
边庭飘飖那可度,绝域苍茫更何有!杀气三时作阵云,寒声一夜传刁斗。
1.征人思乡,分离之苦,本是边塞诗的传统内容,诗人此处是如何写征人之苦的?
(扣住“久”“断肠”“空”“怨”,体会征人内心之苦)
(一)
2.这段诗文写征人和思妇的彼此分离和思念之苦,与全诗描写战争过程是否背离?有何联系?
3.“绝域苍茫无所有”与“杀气”“阵云”“寒声”“刁斗”矛盾吗?怎样理解?
4.征人思妇之苦与对汉将的谴责有何联系?
(二)
相看白刃血纷纷,死节从来岂顾勋?
君不见沙场征战苦,至今犹忆李将军!
1.“相看白刃血纷纷”与上文哪句内容形成鲜明对比? “死节从来岂顾勋”与将领形成怎样的对比?
2.为什么“至今犹忆李将军”?李将军与诗中的将领有何不同?
二、艺术特色归纳:
(一)思想内容:为什么这首诗歌能在众多边塞诗歌中最具代表性的一首?
(二)艺术特色:
1.善于描写 ,渲染 ;
2.借景抒情,情景交融;
3. 运用 手法,深化作品组主题:
汉将:
将军:
四组对比:唐军— ,士兵— ,征人— ,古将军—
4.七言歌行,参用律句,句式整散相间,语言铿锵有力,形成音调之美。
(三)本诗的风格:
雄浑悲壮,风骨凛然。
三、课堂小结
四、课外练习
(一)仔细研读《燕歌行》并填空。
1.本诗的主旨是 .诗人写的是边塞战争,但重点不在于揭示民族矛盾,而是
2.谈谈你对下列句子的理解。
①男儿本自重横行 ②身当恩遇常轻敌 ③边庭飘摇那可度
④死节从来岂顾勋
3.本诗处处隐伏着鲜明的对比。
从贯串全篇的描写来看, “_ , 。”“二句最为沈至”(《唐宋诗举要》引吴汝纶评语),这种对比,矛头所指十分明显,因而大大加强了讽刺的力量
(二) 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回答下列问题。
营州歌 唐 高适
营州少年厌原野,狐裘蒙茸猎城下。虏酒千钟不醉人,胡儿十岁能骑马。
1.试分析诗中少年的形象。
2.诗中“狐裘蒙茸”见其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千钟不醉”见其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十岁能骑”见其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阅读下文,完成下列各题。(8分)(文科班)
小重山 岳飞
昨夜寒蛩不住鸣。惊回千里梦,已三更。起来独自绕阶行。人悄悄,帘外月胧明。
白首为功名。旧山松竹老,阻归程。欲将心事付瑶琴。知音少,弦断有谁听?
【注】蛩(qióng):蟋蟀。
1.下列各句中为岳飞所写的一句是(1分) ( )
A.千古兴亡多少事?悠悠,不尽长江滚滚流。
B.自许封侯在万里。有谁知,鬓虽残,心未死。
C.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
D.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2.词中说的“心事”指___________________。(2分)
3.这首词的主旨句是_________________。(2分)
4.有人评岳飞词说:“一种壮怀能蕴藉(含蓄而来显露),诸君细读《小重山》。”请结合这首词所表达的感情,谈谈你的理解。(3分)
答:
《燕歌行》课前预习答案
2.盛唐边塞诗派的代表作家是高适、岑参,还有王昌龄、李颀、王之涣、崔颢、王翰等。
边塞诗的内容主要是:反映边塞战争生活的艰苦和军旅生活的种种体验;以及征人、思妇的离愁别绪;抒发为国立功的豪情壮志和不满现实的情绪;
描写边塞风光、异域风情。
3.边塞诗的艺术特点:诗歌的格调雄浑豪放、慷慨悲凉,境界阔大、雄奇壮美。边塞诗的佳作以乐府歌行和五、七言绝句居多。边塞诗在题材的开拓和意境的创造上
课外练习答案
(一)
1.本诗的主旨是 谴责在皇帝鼓励下的将领骄傲轻敌,荒淫失职,造成战争失败,使广大兵士受到极大的痛苦和牺牲。诗人写的是边塞战争,但重点不在于揭示民族矛盾,而是同情广大兵士,讽刺和愤恨不恤兵士的将军。
2.谈谈你对下列句子的理解。
①男儿本自重横行 ②身当恩遇常轻敌 ③边庭飘摇那可度 ④死节从来岂顾勋
①句貌似揄扬汉将去国时的威武荣耀,实则隐含讥讽,预伏下文。②交代被围兵败的根源,汉将横行的豪气已灰飞烟灭。③写蓟北征人,徒然回首,相去万里,永无见期,度日如年。④战士们浴血奋战,视死如归的精神,岂是为了取得个人的功勋。
3.本诗处处隐伏着鲜明的对比。从贯串全篇的描写来看,士兵的效命死节 与 汉将的怙宠贪功、士兵辛苦久战与室家分离 汉将临战失职,纵情声色,都是鲜明的对比。而结尾提出李广,则又是 古今对比。全篇“_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 ”,“二句最为沈至”(《唐宋诗举要》引吴汝纶评语),这种对比,矛头所指十分明显,因而大大加强了讽刺的力量。
(二)
1.自幼熏陶于牧猎骑射之风,养就了好酒豪饮的习惯,练就了驭马驰骋的本领。
2.即兴寄情,直抒胸臆。
3.可爱之状 豪放之性 勇悍之状
(三)
1. C
2.希望抗金报国。
3.知音少,弦断有谁听?
4.此词表现了立功不易、若无知音的沉郁情怀, (2分)实质上与作者通常表现的豪迈雄健、慷慨激昂的精神相一致。(1分)(意思对即可)
PAGE
6 / 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