燕歌行
【学习目标】
1.结合诗人的生平、思想侧重理解诗歌及诗文故事背景。
2.诵读整体感知。
3.掌握诗人的情感表达。
【学习过程】
一、诗人名片
高適(约700~765),字达夫,渤海蓨县(今河北景县)人。少贫寒,潦倒失意,后客游河西,为哥舒翰掌书记。安史之乱起,以监察御史佐哥舒翰守潼关。潼关失守,他奔赴行走,见玄宗陈述军事形势,迁侍御史,擢谏议大夫。后任淮南节度使,任彭州刺史,迁蜀州,代宗时为成都尹、剑南西川节度使,召为刑部侍郎,转左散骑常侍,卒,谥忠。
高適以边塞诗成就最高,也有一些反映时事及民生疾苦的诗,语言质朴,直抒胸臆,气骨琅然,多慷慨悲壮之音。2·1·c·n·j·y
二、诗词故事
旗亭画壁
唐代开元时代,王昌龄、高適、王之涣三人齐名,他们三人经常聚集在一起饮诵赋诗、郊游论文。一次,三人在长安旗亭沽酌,观赏秋景,适逢一戏班子唱戏。王昌龄提议看戏班子唱谁的诗最多,王之涣补充道:“如果他们唱得很多,唱谁的,谁就在墙壁上画一道。”第一个歌女先唱,唱的是王昌龄的《芙蓉楼送辛渐》,另一个歌女唱的是高適的《塞上听吹笛》,接着又唱了王昌龄的《闺怨》。最后一个出场的是戏班子里最漂亮的歌女,她唱的正是王之涣的《凉州词》,歌声悦耳动人,仿佛把人带到了那诗的意境中。听完,三人相视,大笑起来。
三、文题背景
《燕歌行》不仅是高適的“第一大篇”(近人赵熙评语),而且是整个唐代边塞诗中的杰作,千古传诵。
开元十五年(727),高適曾北上蓟门。二十年,信安王李祎征讨奚、契丹,他又北去幽燕,希望到信安王幕府效力,未能如愿。开元二十一年后,幽州节度使张守珪经略边事,初有战功。但二十四年,张守珪让平卢讨击使安禄山讨奚、契丹,“禄山恃勇轻进,为虏所败”(《资治通鉴》卷二百十五)。二十六年,幽州将赵堪、白真陀罗矫张守珪之命,逼迫平卢军使乌知义出兵攻奚、契丹,先胜后败。“守珪隐其状,而妄奏克获之功”(《旧唐书·张守珪传》)。
此诗作于开元二十六年(738),作者有感于幽州节度使张守珪与奚族作战打了败仗却谎报军情,作诗加以讽刺。诗歌生动地展现了从慷慨应征、转战绝域到战败被围、短兵相接等一系列边塞战争的激烈场面,并借此歌颂了广大士兵奋勇杀敌、不图名利的高尚精神,谴责了将帅的骄纵荒淫,揭露了军中的苦乐不均。21世纪教育网版权所有
四、诵读,整体感知
1.按照所标出的节拍、韵脚字诵读该诗,感知诗的内容。
该诗共28句,描述了一个战役的全过程。每四句一韵,共换七韵,且用韵平仄相间,抑扬有节,具有音调之美。21cnjy.com
共分四层,各层的节奏、押韵情况如下:
第一层:出师
汉家/烟尘/在/东北,汉将/辞家/破/残,
男儿/本自/重/横行,天子/非常/赐/颜。
扌从金/伐鼓/下/榆关,旌旆/逶迤/碣石/,
校尉/羽书/飞/瀚海,单于/猎火/照/狼。
第二层:战败
山川/萧条/极/边土,胡骑/凭陵/杂/风,
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
大漠/穷秋/塞草/腓,孤城/落日/斗兵/,
身当/恩遇/常/轻敌,力尽/关山/未/解。
第三层:被围
铁衣/远戍/辛勤/久,玉箸/应啼/别离/,
少妇/城南/欲/断肠,征人/蓟北/空/回。
边庭/飘摇/那可/度,绝域/苍茫/无所/,
杀气/三时/作/阵云,寒声/一夜/传/刁。
第四层:死斗的结局
相看/白刃/血/纷纷,死节/从来/岂/顾?
君不见/沙场/征战/苦,至今/犹忆/李将。
2.在前面的基础上有感情地朗读该诗。
提示 清人宋宗元说高適《燕歌行》中的“沉痛语不堪多读”。除第一层宜读得雄壮有力外,以下各层均有“沉痛”语,如“战士……犹歌舞”、“铁衣……少妇……空回首”等诗句,表现了边塞兵士的凄情惨状。读来,语调宜格外沉痛。21教育网
五、悟读,诗情画境
是什么地方,歌舞升平,一派祥和欢乐的景象?是什么地方,有无数将士浴血奋战,出生入死?一边是歌舞场,一边是生死地。谁该谴责,谁该叹息?死生只一瞬间,生命之宝贵,究竟是追求欢乐,还是拼死卫国?是与非,对与错,历史自有评判,公道自在人心!
六、品读,鉴赏评析
1.“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一句用了什么手法?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案 用了对比,有力地揭露了汉军中将军和兵士的矛盾,暗示了必败的原因。
2.“大漠穷秋塞草腓,孤城落日斗兵稀”一句中景色描写的作用是什么?
答案 本诗句写了力竭兵稀、重围难解、孤城落日、衰草连天的景象,有着鲜明的边塞特点,烘托出残兵败卒心境的凄凉。www.21-cn-jy.com
3.《燕歌行》第三层写士兵痛苦的背后隐藏着什么,与诗歌的主旨有着怎样的联系?
答案 第三层写士兵的痛苦,实是对汉将更深的谴责。应该看到,这里并不是游离战争进程的泛写,而是处在被困险境中的士兵心情的写照。“铁衣远戍辛勤久”以下三联,写征夫想念中的思妇,错综相对,离别之苦,逐步加深。城南少妇,日夜悲愁,但是“边庭飘摇那可度”的蓟北征人,徒然回首,毕竟“绝域苍茫无所有”!相去万里,永无见期,“人生到此,天道宁沦”!更那堪白天所见,只是“杀气三时作阵云”;晚上所闻,惟有“寒声一夜传刁斗”。如此危急的绝境,真是死在眉睫之间,不由人不想到把他们推到这绝境的究竟是谁?这是深化主题不可缺少的一层。【来源:21·世纪·教育·网】
4.诗的最后四句暗含哪两层对比?这四句的作用如何?
答案 (1)暗含两层对比:一是奋不顾身的战士与沉迷歌舞的将帅的对比,二是古代有勇有谋、关爱士兵的李广与今日无德无才的将帅的对比。21·世纪*教育网
(2)作用:最后四句总结全篇,淋漓悲壮,感慨无穷。“相看白刃血纷纷,死节从来岂顾勋?”最后士兵们与敌人短兵相接,浴血奋战,那种视死如归的精神岂是为了取得个人功勋!他们是何等质朴、善良,何等勇敢,然而又是何等悲壮啊!升华了全诗的主旨。
5.为什么这首诗能成为众多边塞诗中最具代表性的一首?
答案 以其深刻的思想和精湛的艺术赢得大家的喜爱。诗中充分展示了复杂的心理状态,既表达立功边塞的豪情壮志,又对边塞局势与用兵情状提出见解,因此,一方面对战士忠勇报国精神热情颂扬,另一方面又对将领奢靡生活强烈不满,并由此发出对蒙受战争痛苦的家庭的深切同情,乃至于对边将用非其人的讥讽嘲弄。全诗内容丰富,包含着对边塞情势较长时期的见闻感受,具有相当的思想深度与概括力度。此诗不仅是高適的名篇,而且堪称边塞诗之杰作。
七、文本拓展
1.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别董大①
高 適
千里黄云白日曛②,北风吹雁雪纷纷。
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注 ①董大:唐玄宗时著名的琴客董庭兰。在兄弟中排行第一,故称“董大”。②曛:昏暗。
(1)赠别诗一般都写得缠绵悲伤,这首诗却写得别具一格,其特点是什么?
答案 这首诗一反送别诗的哀愁伤感,代之以充满豪情的安慰,体现出一种豪放健美的色彩。
(2)诗歌前两句中的景物描写起到了什么样的作用?
答案 景物描写是苍茫雄浑的,大雪纷飞,日落黄昏,只见遥空断雁,恰与离别情景相吻合。
2.将高適的《燕歌行》与下面的《塞上听吹笛》对比阅读,看看两诗在艺术手法上有何不同。
塞上听吹笛
高 適
雪净胡天牧马还,月明羌笛戍楼间。
借问梅花何处落,风吹一夜满关山。
答案 (1)在《燕歌行》一诗中,诗人运用了对比的手法和排偶的句式,对两种截然相反的事物只作客观描述,一同摆在读者面前,起到了振聋发聩的艺术效果。
(2)《塞上听吹笛》运用虚实结合的艺术表现手法,前两句写实景,后两句又构成一种虚景,并以设问出之,虚之又虚。而这虚景又恰与前两句的实景搭配和谐,虚实交错,构成美妙阔远的意境。21·cn·jy·com
PAGE
5 / 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