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 夏天里的成长
一、选择题
1.加点字的读音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
A.菜畦(wā) 铁轨(ɡuǐ) B.处暑(chǔ) 苞蕾(léi)
C.迅速(sù) 谚语(yàn) D.甘蔗(zhé) 缝隙(fènɡ)
2.《夏天里的成长》一课告诉我们( )
A.在夏天,没有事物是不生长的 B.珍惜时间,抓住机遇,努力成长
3.下列关联词语填入句子中的括号内正确的一项是( )
( )草长,树木长,( )山是一天一天地变丰满。
A.虽然……但是…… B.不仅……而且……
C.不是……就是…… D.因为……所以……
4.下列句子加点的成语运用错误的一项是( )
A.许多家长强逼本该享受快乐童年的幼中儿到早教机构上提高班,这种揠苗助长的做法不可取。
B.冰雪初融,江河日下,涓涓细流润泽万物,春在人们不知不觉中悄然而至。
C.任何个人的成绩和人民群众的伟大创造比起来,都不过是沧海一粟。
D.设计者和匠师们因地制宜,自出心裁,修建成功的园林当然各个不同。
5.“柏油路也软绵绵的,像是高起来。”文中的这个句子想要说明的意思是( )
A.夏天最热的时候柏油路也在长。
B.柏油路被太阳晒得变形了。
二、填空题
6.按要求完成词语练习。
(1)活生生(ABB式结构) ___________ 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
(2)不热不长(ABAC式结构)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
(3)“丰满”在词典中的解释有:A身体或身体的一部分胖得匀称好看;B充足;C(鸟类的毛)多而密。给下列句子中“丰满”一词选择正确解释。
①昆明的雨季是明亮的、丰满的、使人动情的。( )
②随着你的长大,随着你的羽翼逐渐丰满,母亲的两鬓也渐多了银丝。( )
7.辨字组词。
蕾( ) 秧( ) 缝( ) 谚( )
雷( ) 映( ) 锋( ) 颜( )
三、语言表达
8.理解句子含义
一块白石头,几天不见,就长满了苔藓;一片黄泥土,几天不见,就变成了草坪菜畦。
这句话写出了________和________在夏天里的变化。作者为什么能写得这么形象呢?这是因为选取了夏天里具有代表性的事物,并抓住事物的特点进行描写,所以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品析句子,体会事物的特点。
你在棚架上看瓜藤,一天可以长出几寸;你到竹子林、高粱地里听声音,在叭叭的声响里,一夜可以多出半节。昨天是苞蕾,今天是鲜花,明天就变成了小果实。
9.从“一天、一夜、昨天、今天、明天”这些词语中可以体会到______________,作者抓住植物的特点,利用这些表示时间的词语说明夏天里的长是________的长,________的长,________的看得见的长。
10.我也能用表示时间的词语,仿照文中的句子写一种植物在夏天里飞快地生长。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现代文阅读
课外阅读。
夏
夏天到了。
好像炉子上的一锅水在逐渐泛泡、冒气而终于沸腾一样,山坡上的芊芊细草长成了一片密密的厚发,林带上的淡淡绿烟也凝成了一堵黛色长墙,轻飞曼舞的蜂蝶不见了,却换来了烦人的蝉儿,潜在树叶间一声声地长鸣。火红的太阳烘烤着一片金黄的大地,麦浪翻滚着,扑打着远处的山、天上的云,扑打着公路上的汽车,像海浪涌着一艘艘的舰船。金色主宰了世界的一切,热风浮动着,飘过田野,吹送着已熟透了的麦子的香味。那春天的灵秀之气经过半年的积蓄,这时已酿成一种磅礴之势,在田野上滚动,在天地间升腾。
夏天的色彩是金黄的。按绘画的观点,这大约有其中的道理。春之色为冷的绿,如碧波,如嫩竹,贮满希望之情;秋之色为热的赤,如夕阳,如红叶,标志着事物的终极。夏正当春华秋实之间,自然应了这中性的黄色——收获之已有而希望还未尽,正是一个承前启后、生命交替的旺季。你看,麦子刚刚割过,田间那挑着七八片绿叶的棉苗,那朝天举着喇叭筒的高粱、玉米和那在地上匍匐前进的瓜秧,无不迸发出旺盛的活力。这时它们已不是在春风微雨中细滋慢长,而是在暑气的蒸腾下,蓬蓬勃发,向秋的终点做着最后的冲刺。
夏天的旋律是紧张的,人们的每一根神经都被绷紧。你看田间那些挥镰的农民,弯着腰,流着汗,只是想着快割,快割;麦子上场了,又想着快打,快打。他们早起晚睡亦够苦了,半夜醒来还要听听窗纸,可是起了风;看看窗外,天空可是遮上了云。麦子打完了,该松一口气了,又得赶快去给秋苗追肥、浇水。“田间少闲月,五月人倍忙”,他们的肩上挑着夏秋两季。
遗憾的是,历代文人不知写了多少春花秋月,却极少有夏的影子。大概,春日融融,秋波澹澹,而夏呢,总是浸在苦涩的汗水里。有闲情逸致的人,自然不喜欢这种紧张的旋律。我却要大声赞美这个春与秋之间的黄金的夏季。
11.通读全文,作者笔下的“夏”有( )等特点。(多选)
A.夏天的色彩是碧绿的
B.夏天的色彩是金黄的
C.夏天的旋律是轻松的
D.夏天的旋律是紧张的
12.下面句中加点的词语能否换成其他词语 说说理由。
火红的太阳烘烤着一片金黄的大地,麦浪翻滚着,扑打着远处的山、天上的云,扑打着公路上的汽车,像海浪涌着的一艘艘的舰船。
______________
13.“夏天的旋律是紧张的”表现在( )。
A.挥镰的农民,弯着腰,流着汗,只是想着快割,快割
B.麦子上场了,又想着快打,快打
C.早起晚睡亦够苦了,半夜醒来还要密切关注天气变化
D.麦子打完了,该松一口气了,又得赶快去给秋苗追肥、浇水
14.第3自然段中画线的句子主要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简要分析其表达效果。
______________
15.古代的诗人也描写了很多关于乡村人们劳动繁忙的古诗,你还记得其中的哪一首 请默写下来。
______________
阅读理解。
青枫相映碧云天
春天早已来到,台北市街头的青枫树,经一季寒冬的落叶休眠后,嗅到春天的气息,纷纷换上了新装,展现那身迷人的油嫩碧绿,青翠得使人为之陶醉。青枫的树形体态甚为优美,仿如玉树临风的美少年,在春天里吐露着充满生意盎然的活力。
原来青枫是台湾的特有枫树品种,它整棵树连树身均呈绿色,故取名为青枫。叶色因品种而有所不同,且随着季节而转变,从春天的嫩绿,夏天的翠绿,到秋、冬天经寒霜与低温后,更是染上了艳丽的颜色,有黄色、橘色、橙红、铜红及丹红色等,并有斑叶或锦叶的变化,非常美丽,是属于著名的红叶观赏植物,极适合于种植为行道树及园庭观赏树种。
到了初夏时节,树上开满了淡黄绿色的小花后,随即结果,我们发现青枫的果实长得非常有趣,椭圆形有2翅,酷似长着两片翅膀,一阵微风吹过,小果子往下滑翔如直升机似的缓缓着陆,我常常站在路旁看得目瞪口呆。
晚唐著名诗人杜牧的《山行》诗 : 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 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他把赏枫的意境写得美极了,但在台湾如果要看青枫的红叶“红于二月花”的话,除非要到稍高海拔的山上去或可看到,可谓未经一番寒彻骨,那得红枫供人赏呢 而我们在春日看到的红枫叶,其实是属于鸡爪槭的变种,名叫红叶羽毛枫,与青枫的韵味是不可同日而语的。而我则是偏爱在春天里看到刚换上鲜嫩欲滴的新装,与蓝天相映下仿如碧云一片的青枫。
16.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
玉树临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不可同日而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7.请在文中摘录表示绿色的词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8.用“ ”画出文中的一个比喻句,并说说这样写得好处。
19.画“ ”句子在文中的作用是( )。
A.与文章题目照应,使文章前后得到关照和呼应。
B.过渡,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
C.文章的中心句,点明文章主旨。
20.文章是从哪几方面介绍青枫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试卷第1页,共3页
试卷第1页,共3页
参考答案:
1.C
【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字音的能力。
正确读准字音,注意区别形近字、多音字的读音,还要注意声调、韵母的区别,平时要多读,多练。
A项中,菜畦(wā)应为qí。
B项中,苞蕾(léi)应为lěi。
D项中,甘蔗(zhé)应为zhe。
2.B
【详解】
本题主要考查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记忆能力。解答本题,需要回顾课文的内容,然后结合前后句(或题目提供的信息)选择正确的的答案即可。在平时的学习中,我们一定要熟练掌握课文内容,这样在答题时我们才能更准确地写出正确答案。
《夏天里的成长》是一篇通过描写夏天里万物都在成长的自然现象,说明人要把握时间,“尽量地用力地长”的哲理散文。课文的中心句是第一句,即课文的第一自然段。全文都是围绕这句话来写的。所以可以用这句话来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课文的最后一句话是作者的写作目的,揭示了全文的主题。
3.D
【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关联词语的使用。熟读句子,分清分句前后之间的因果、假设、转折等各种关系。然后再来选择恰当的关联词语,使句子连贯。
分句间是因果关系,可以用因果关联词“因为……所以……”相连。
4.B
【详解】
江河日下:贬义词,通常指江河的水一天天地向下流,比喻情况一天天地坏下去。
A项,揠苗助长:意思是比喻为急于求成,反而坏了事。
C项,沧海一粟:意思是大海里的一粒谷子。比喻非常渺小,微不足道。
D项,出于自己心意的创造和裁断。裁,设计。 心裁:心中的设计、构思、筹划。
5.A
【详解】
此题考查语句的理解能力。解答时,应结合上下文去理解分析。夏天是多姿多彩的,夏天是万物长大的时期,作者从植物、动物、山水、铁轨、马路、人等方面来阐述夏天是万物迅速生长的季节。让我们明白了:人一定要珍惜时间,积极争取知识、能力、经验的增长,不能错过时机,否则就会成为一事无成的人。这句话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把铁轨、柏油路遇热膨胀的物理现象说成是夏天里的成长,赋予铁轨、柏油路生命意义,使得句子更加生动形象。
6. 亮晶晶 绿油油 阴森森 再接再厉 自言自语 相辅相成 B C
【详解】
本题考查的是按要求填写恰当的词语,要注意审题,看清楚例词的格式,如本题中的例词分别未ABB式词语、ABAC式词语,填写相关词语的时候首先要注意结构符合要求,其次平时多注意积累,增大词汇量,所填词语要符合生活常识和逻辑,主要不要写错别字。
本题考查了多义词的掌握和运用能力。一词多义是汉语言的一大特点。能在理解词语的基本义的基础上,联系语言环境理解词语的引申义和比喻义即可。
丰满:(收成)充足或(身体或身体的一部分)胖得匀称好看。
故答案为:亮晶晶;绿油油;阴森森;再接再厉;自言自语;相辅相成;B;C。
7. 花蕾 秧苗 缝隙 谚语 雷声 反映 锋利 颜色
【详解】
本题主要考查形近字的辨析及组词能力。解答本题,首先要认清字形,找出每组字的相同点和不同点,读准字音,理解词语意思,掌握音形义才能正确作答。
形近字:是指几个字形结构相近的字。
形近字的特点:
①笔画相同,位置不同。
②字形相近,笔形不同。
③字形相近,偏旁不同。
④字形相近,笔画不同。
⑤字形相近,读音相同。
⑥字形相近,读音不同。
⑦部首相同,位置不同。
故答案为:花蕾;秧苗;缝隙;谚语;雷声;反映;锋利;颜色。
8. 白石头 黄泥土
略
9. 生物长的快 飞快 跳跃 活生生
10.昙花以五分钟生长一厘米的惊人速度开放着。刚刚还是花骨朵,不一会儿那些抱得紧紧的花瓣慢慢地张开了,接着雪白的花瓣从花托中轻轻地探了出来,一片、两片、三片……
略
11.BD
12.不能。因为“扑打”写出麦浪翻滚的气势;“涌”描写麦浪翻滚的动态情景,准确生动。
13.ABCD
14.比喻。形象生动地写出了春秋两季的色彩特点。
15.范成大的《四时田园杂兴》:昼出耘田夜绩麻,村庄儿女各当家。童孙未解供耕织,也傍桑阴学种瓜。
11.略
12.略
13.略
14.略
15.略
16. 形容不能相提并论,不能相比。 形容人风度潇洒,秀美多姿。
17.碧绿、青翠、嫩绿、翠绿
18.青枫的树形体态甚为优美,仿如玉树临风的美少年,在春天里吐露着充满生意盎然的活力。
画线句子运用比喻的手法,把青枫树比作玉树临风的美少年,生动形象写出了青枫树形的优美及勃勃的生机。
19.A
20.文章从青枫的树形、树叶、果实三个方面介绍青枫。
16.本题考查对词语的理解。理解词语,首先要理解词语的本意,然后结合上下文理解词语的文中意。玉树临风:形容不能相提并论,不能相比。不可同日而语:形容人风度潇洒,秀美多姿。
17.本题考查对词语的理解。回答此题需要注意寻找的词语是形容绿色的。碧绿、青翠、嫩绿、翠绿即为答案。
18.就是打比方,用浅显、具体、生动的事物来代替抽象、难理解的事物。比喻句的基本结构分为三部分:本体(被比喻的事物)、喻词(表示比喻关系的词语)和喻体。本体、喻体有相似点,但不是同一类事物。“青枫的树形体态甚为优美,仿如玉树临风的美少年,在春天里吐露着充满生意盎然的活力。”就是比喻句。回答好处要时不要忘记“生动形象”四个字。生动形象的写出了本体的特点。
19.考查照应句。在一篇文章里有的内容前面说到了后面又作必要的交代;有的内容,虽然主要在后面说,但在前面也有必要提一下,这就是前后照应。要根据文章整体意思找相照应的句子。文题是《青枫相映碧云天》,句子中国的“与蓝天相映下仿如碧云一片的青枫”与题目相照应。
20.本题考查对文章的理解能力。我们从二三自然段可以得知,第二段讲了树的形态与树叶,第三自然段讲了果实。所以文章从青枫的树形、树叶、果实三个方面介绍青枫。
答案第1页,共2页
答案第1页,共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