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地球的圈层结构同步练习(Word版含答案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1.4地球的圈层结构同步练习(Word版含答案解析)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676.2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2019)
科目 地理
更新时间 2022-04-24 17:15:01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1.4 地球的圈层结构 同步练习
一、单选题
下图为我国部分地区地壳等厚度线(单位:千米)分布图。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1.图示地区的地壳厚度( )
A.由西向东逐渐增大 B.由东向西逐渐增大 C.由南向北逐渐增大 D.由北向南逐渐增大
2.若绘制地壳厚度剖面图,其0千米为( )
A.莫霍面 B.岩石圈底部 C.海平面 D.软流层中部
3.地球的外部圈层包括(  )
①大气圈②水圈③生物圈④岩石圈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③④
读下边地球四个圈层构成示意图,完成下题。
4.图中所示的圈层A,B,C分别为( )
A.水圈、生物圈、岩石圈 B.生物圈、岩石圈、水圈
C.岩石圈、水圈、生物圈 D.生物圈、水圈、岩石圈
5.生物圈的范围包括( )
A.全部大气圈、水圈、生物圈、岩石圈 B.大气圈底部、水圈全部、岩石圈上部
C.大气圈下部、水圈全部 D.整个大气圈
读“一个震源的地震波的传播路径图”,回答下列各题。
6.当O处地震发生时,地震波传播方向有(  )
A.沿地表传播与向下传播
B.沿地表传播与向上传播
C.只有向下传播
D.只有沿地表传播
7.上图是地震波向下传播的示意图。P波与S波都能够到达的是(  )
A.甲与乙 B.乙与丙 C.丙与丁 D.甲与丁
下图为某区域地壳厚度等值线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8.关于图示区域的说法,正确的是( )
A.地壳厚度自南向北增加
B.地壳厚度最大的地区海拔最高
C.断层分布的区域均位于板块的消亡边界
D.两地地壳厚度的差异不等于其相对高差
9.若绘制地壳厚度剖面图,其26km处可以表示( )
A.海平面 B.岩石圈底面 C.莫霍界面 D.古登堡界面
下图为地震波在地球内部传播速度和地球内部结构(①~④为地球内部圈层)示意图。
读图完成下列问题。
10.①~④表示的地球内部圈层,对应正确的是
A.①-地壳 B.②-岩石圈
C.③-地幔 D.④-软流层
11.下列对地球内部各圈层特点的描述,正确的是
A.①-横波传播速度最大 B.②-内部物质组成均匀
C.③-呈液态或熔融状态 D.④-由硅酸盐矿物组成
五大连池风景区总面积1060km2,14座新老时期火山的喷发年代跨越200多万年,被誉为“天然火山博物馆”和“打开的火山教科书”。一条蜿蜒曲折的河流将五个火山堰塞湖连在一起,形成了五大连池。结合五大连池(局部)景观图和地球的内部圈层结构图,完成下面小题。
12.从火山口喷出的炽热岩浆一般来源于( )
A.①圈层 B.②圈层 C.③圈层 D.④圈层
13.五大连池景观体现出的地球圈层的个数是( )
A.2个 B.3个 C.4个 D.5个
14.下列关于地球圈层特点的叙述,正确的是( )
A.①圈层厚度海洋大于陆地 B.③圈层最可能为液态
C.②圈层横波不能通过 D.④圈层的温度、压力和密度都比较小
下图为“青岛—拉萨地形起伏与相应地壳厚度变化对比剖面图”。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15.图中甲为( )
A.地表 B.软流层 C.莫霍界面 D.古登堡界面
16.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距离海洋越远,地壳厚度越薄 B.地壳厚度与距大陆中心远近呈正比
C.山地、丘陵的地壳比高原的地壳厚 D.地形起伏与地壳厚度变化基本呈正相关
地球的外部圈层包括大气圈、水圈、生物圈等,这些圈层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形成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自然环境。下图示意地球圈层构造。
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17.图中所示的圈层A、B、C分别是(  )
A.水圈、生物圈、岩石圈
B.生物圈、岩石圈、水圈
C.生物圈、水圈、岩石圈
D.岩石圈、水圈、生物圈
18.B圈层是一个(  )
A.不连续、有规则的圈层 B.连续、不规则的圈层
C.连续、有规则的圈层 D.不连续、不规则的圈层
19.A圈层不同于其他圈层的特点是(  )
①只有A圈层具有生命存在的条件 
②不单独占有空间,渗透于其他圈层之中 
③占有独立空间,厚度约为300多米 
④地球上非常活跃的特殊圈层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②④
图甲为地球圈层结构示意图,图乙为地球内部圈层结构示意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20.关于图甲中各圈层特点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地壳是厚度最大的圈层
B.生物圈独立于水圈与岩石圈之外
C.水圈是连续且规则的圈层
D.大气圈气体的主要成分是氮气和氧气
21.图乙中a、c之间的虚线是
A.生物圈下界 B.地壳与地幔分界线
C.地下水位线 D.地幔与地核分界线
下图为地球圈层结构示意图。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22.图中数码所代表的地球圈层正确的有( )
A.①为地壳 B.②为岩石圈
C.③为软流层 D.④为下地幔
23.下列有关地球圈层特点的叙述,正确的有( )
A.①圈层气温随高度增加而递减 B.②圈层的厚度陆地较海洋大
C.③圈层横波不能穿过 D.④圈层的物质状态为固体
读“黄果树瀑布景观图”,回答下列各题。
24.构成该景观的主体要素属于的圈层是( )
A.生物圈 B.水圈 C.岩石圈 D.大气圈
25.在景观图中,代表自然地理系统中最活跃圈层的要素是( )
A.瀑布 B.岩石 C.树木花草 D.大气
26.该景观的形成过程,充分说明了( )
A.图中各圈层都是连续而不规则的,且都相互联系
B.图中的各圈层之间存在着物质迁移和能量转化
C.图中的各圈层是独立发展变化的
D.图中各圈层内部物质运动的能量都来自太阳辐射能
二、填空题
27.下图是地震波速度与地球内部构造图,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图中A、B表示地震波,其中A表示____波,B表示____波,其判断依据是____。
(2)图中F处,地震波A完全____,地震波B速度____并继续往深处传播。这说明F面以上的E物质状态为____态,F面是____界面。
(3)地球的岩石圈是指____和____。
28.______和________顶部(软流层以上),由坚硬的岩石组成,合称岩石圈。
29.以莫霍界面和古登堡界面,可以将地球内部划分为________、地幔和________三部分, 岩石圈由________和________两部分构成。
三、综合题
30.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左图中的地震波,虚线代表的是______,实线代表的是______。
(2)无论纵波还是横波在经过a界面时,速度都明显加快,a为______面;横波经过b界面时消失,纵波速度突然减缓,b为______面。
(3)三个圈层名称:A是______,B是______,C是______。
(4)可能是岩浆发源地的软流层在______(填字母)层。
(5)岩石圈是指______的总称。
31.读图,完成下列要求。
(1)图中实线与虚线都代表地震波在地球内部传播的情况,其中虚线代表______波,实线代表______波。
(2)图中虚线和实线在经过a界面时,速度都明显加快,a代表________面,其以上部分A代表地球内部圈层的____________;图中虚线经过b界面时消失,实线速度突然减慢,b代表____;____界面,其以下部分C代表地其以上部分B代表____________.
(3)地球内部圈层划分的依据是_________________
试卷第1页,共3页
试卷第1页,共3页
参考答案:
1.B
2.A
1.
从图示地区的地壳厚度等值线分布分析,等值线大致呈南北走向,同一经度区南北变化小,CD项错误。数值自东向西逐渐增大,所以表示地壳厚度自东向西逐渐增大,B正确,A错误,故选B。
2.
本题考查地球内部圈层与岩石圈的结构的相关知识。根据所学知识,地壳和地幔的分界线是莫霍面,因此地壳厚度为0干米的地方就是莫霍界面。A正确,海平面作为海拔高度的起始点,岩石圈底部为岩石圈的起始点,软流层中部处于地幔中,BCD错误,故选A。
本题组主要考查地球的圈层结构的相关知识。地球的圈层结构包括内部圈层和外部圈层,其中内部圈层包括地(莫霍界面以上)、地幔(莫霍界面与古登堡界面之间)、地核(古登堡界面以下);外部圈层包括大气圈、水圈和生物圈,外部圈层之间相互联系,相互渗透并没有明确的界线。另外,岩石圈表示软流层以上的部分,由地壳和上地幔顶部组成,属于地球内部圈层向外部圈层过渡的一个特殊圈层。
3.A
【详解】
地球是由外部圈层和内部圈层两大部分构成的。外部圈层包括大气圈、水圈和生物圈;内部圈层包括地壳、地幔和地核三部分。A项正确。故选A。
4.D
5.B
4.本题主要考查人类赖以生存的圈层结构,旨在考查学生获取图示信息及运用所学知识解答问题能力。熟记各圈层分布是解题的关键。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理环境是由大气圈、水圈、生物圈和岩石圈组成的。生物圈界于三者之间(海陆空地下都有),所以是A层;水圈是在岩石以上的,所以是B层;岩石圈是最低下,所以是C层。ABC不符合题意,D正确。故选D。
5.本题主要考查生物圈的范围,旨在考查学生调动、运用所学知识解答问题能力。解答此题目的关键是熟记生物圈的范围、理解生物圈的概念。生物圈是地球上的所有生物与其生存的环境形成的一个统一整体,生物圈的范围包括大气圈的底部、水圈的全部和岩石圈的上部。B正确,ACD错误。故选B。
本题主要考查人类赖以生存的圈层结构和生物圈的范围。理清它们之间的范围是解题的关键。
6.A
7.D
O处位于地表,当O处地震发生时,图中地震波有的在地表传播,有的经过地幔、地核部分。P波表示纵波,S波表示横波。甲、丁两处位于地表,P波、s波都能到达。横波不能穿过地核。
6.读图,图示代表地球圈层,O处位于地表,当O处地震发生时,图中地震波有的在地表传播,有的经过地幔、地核部分,说明传播方向有沿地表传播与向下传播,A对。B、C、D错。
7.读地震波向下传播的示意图。P波表示纵波,S波表示横波。甲、丁两处位于地表,P波、s波都能到达,D对。乙是阴影区,表示横波不能穿过地核,丙处表示纵波能够穿过地核。乙处地震波不能都到达,A、B、C错。
8.D
9.C
8.
1.两地相对高差是指海拔的差值;地壳厚度是莫霍界面之上的高度,而不同地区的地壳厚度不同,则地壳厚度的差异不等于其相对高差,D正确;地壳厚度中间高,两侧低,A错误;地壳厚度最大的地区位于青藏高原中部,并不是海拔最高的地区,B错误;图示北部断层分布的区域没有位于板块的消亡边界,C错误。故选D。
9.
莫霍界面平均深度约17 km,大陆部分平均深度约33 km,海洋部分平均深度约6 km。则26km处可以表示莫霍界面,C正确;海平面为0米;岩石圈包括地壳的全部和上地幔的上部,厚约60~120公里,B错误;古登堡界面是地幔与地核的分界面,深度约为2900千米,D错误。故选C。
本题主要考查地球的内部圈层,意在考查学生基础知识及地理图表的分析判断能力,总体难度一般。
10.A
11.C
10.根据图示信息,图示①位于地表,平均厚度33KM,判断为地壳;②位于地壳以下,到2900KM范围内,为地幔;③位于2900KM-5000KM范围,为外核。④为内核,据此选A。
11.结合图示及上题可知,①为地壳,纵波传播速度最大;②为地幔,地震波波速在其间有波动,说明其内部物质组成不均匀;③为外核,横波不能穿过,说明其物质呈液态或熔融状态;④为内核由铁镍成分组成的。据此选C。
12.B
13.C
14.B
12.
一般认为,岩浆来源于软流层,软流层位于上地幔上部,图中①为地壳,②为地幔,③为外核,④为内核。故选B。
13.
读五大连池景观图,堰塞湖体现了水圈,湖边的植被体现了生物圈。同时,该图还体现了大气圈和地壳两个圈层,一共体现出4个圈层,故选C。
14.
①为地壳,其厚度陆地大于海洋,A错。③为外核,③与②的界面为古登堡界面,横波在这里突然消失,纵波波速在此突然下降,由于横波只能在固态中传播,所以该圈层物质状态可能为液态,B正确;②为地幔,横波可以通过,C错;④为内核,温度高,压力大,密度大,D错;故选B。
地壳可分为大陆型地壳和大洋型地壳。陆壳的特征是厚度较大(30-70km),具有双层结构(玄武质层上覆盖有花岗岩质层);洋壳的特征是厚度较小,最薄处不到5km,一般只具有单层结构(即玄武质层)。
15.C
16.D
本题以青岛—拉萨地形起伏与相应地壳厚度变化对比剖面图为背景,考查地球内部圈层划分与界面、地壳厚度的一般规律。
15.
读图可知,甲位于地下30-100千米深度之间,故不是地表,A错误;地壳与地面分界面为莫霍界面,在陆地上平均深度为33千米,甲符合此深度,故C正确;软流层位于地下80-400千米深度之间,故B错误;古登堡界面位于地下2900千米处,故D错误;故选C。
16.
青岛—拉萨地形起伏与相应地壳厚度变化对比剖面图显示,地壳深度即厚度与地表海拔高度有关,总体来看,青藏高原海拔高,地壳厚;青岛海拔低,地壳薄;因此地形起伏与地壳厚度变化基本呈正相关,D正确;与距离海洋的远近关系不大,A错误;地壳厚度与距大陆中心的远近不呈正比关系,B错误;青藏高原处的地壳比山东丘陵的地壳厚,因此山地、丘陵的地壳不一定比高原的地壳厚,C错误;故选D。
第1题,熟悉选项中各个事物的深度范围;第2题,注意观察地表海拔高度线与地壳深度线的变化趋势。
17.C
18.B
19.D
17.生物圈占有大气圈的底部、水圈的全部、岩石圈的上部,因此A为生物圈;一般来说,除生物圈外,地球外部圈层由内向外依次为岩石圈、水圈、大气圈,因此B为水圈,C为岩石圈。故选C。
18.根据上题分析,B为水圈,是一个连续但不规则的圈层。故选B。
19.根据小题1分析,A为生物圈。生物圈不单独占有空间,而是渗透于其他圈层之中,是地球上最活跃的圈层,②④正确,③错误;因此,大气圈、水圈和岩石圈同样具有存在生命的条件,①错误。故选D。
20.D
21.B
本题考查地球的圈层及特点。
20.图甲中显示了地球的内部圈层和外部圈层,在各圈层中地壳厚度小于地幔、地核,厚度较小,大气圈的上界到2000-3000千米高度,因此地壳不是厚度最大的圈层,A错误;生物圈渗透到大气圈、水圈与岩石圈之中,B错误;水圈是连续而不规则的圈层,C错误;大气圈气体的主要成分是氮气和氧气,D正确。故选D。
21.图乙中a、c在软流层之上为岩石圈,c为上地幔顶部,因此a、c之间的虚线是地壳与地幔分界线莫霍面,AC错误,B正确,D错误。故选B。
22.C
23.B
22.图中显示,①位于地面以上12~55千米间,应为大气圈的平流层,不是地壳,A错。②位于陆地表面至33千米处,应为地壳,只是岩石圈的一部分,B错。③位于地表以80~400千米,应为软流层,C对。④位于地下2900千米以下,即古登堡面以下,应为外核,不是下地幔,D错。
23.①圈层为平流层,因含臭氧可直接吸收太阳辐射中的紫外线,气温随高度增加而增加,A错误。②圈层为地壳,陆地地壳平均厚度约为33千米,海洋地壳平均厚度约为6千米,地壳的厚度陆地较海洋大,B正确。③圈层为软流层,因高温可塑性强,但不都是液态,因此横波能够穿过,C错误。④圈层为外核,横波不能通过,物质状态为液态,D错误。
24.B
25.C
26.B
24.
景观图中涉及的圈层有水圈、生物圈、岩石圈、大气圈;该景观的主体要素是瀑布,应归属于水圈。故选B。
25.
地球的圈层结构中,最活跃的圈层是生物圈。在景观图中,花草树木属于生物圈,C正确。瀑布属于水圈,岩石属于岩石圈,大气属于大气圈。故选C。
26.
图中水圈是连续而不规则的,并非各圈层都是连续而不规则的,A错误。图中的各圈层相互联系,各圈层之间存在着物质迁移和能量转化,B正确。图中的各圈层是联系的、发展变化的,C错误。瀑布的形成涉及的能量有太阳辐射能,也有重力势能,D错误。故选B。
黄果树瀑布景观体现出的地球圈层有水圈,如瀑布景观。有岩石圈,瀑布所在的陡崖,地表岩石等属于岩石圈。地表的植物属于生物圈。地表有大气,属于大气圈。
27. 横(S) 纵(P) A波传播速度较慢,B波传播速度较快 消失 突然下降 固、液 古登堡 地壳 上地幔顶部(软流层以上)
本题组主要考查地球的圈层结构的相关知识。
【详解】
(1)图中A、B表示地震波,其中A表示横(S)波,B表示纵(P)波,其判断依据是A波传播速度较慢,4-7KM/秒,B波传播速度较快,8-14KM/秒。
(2)图中F处,地震波A横波完全消失,地震波B纵波速度突然下降并继续往深处传播。这说明F面以上的E物质状态为固、液态,F面是古登堡界面(地幔和地核的分界面)。
(3)地球的岩石圈是指地壳和上地幔顶部(软流层以上)。
28. 地壳 上地幔
【详解】
地壳和地幔顶部(软流层以上),由坚硬的岩石组成,合称岩石圈。
29. 地壳 地核 地壳 上地幔顶部
本题主要考查地球内部圈层结构的划分等相关知识。考查内容较为基础,需要加强对课本相关知识的理解与记忆。
【详解】
根据所学地理知识可知,以莫霍界面和古登堡界面,可以将地球内部划分地壳(莫霍界面以上)、地幔(莫霍界面与古登堡界面之间)、地核(古登堡界面以下);岩石圈表示软流层以上的部分,由地壳和上地幔顶部组成,属于地球内部圈层向外部圈层过渡的一个特殊圈层。
30. 横波 纵波 莫霍 古登堡 地壳 地幔 地核 B 地幔顶部和地壳全部
本题考查了地震波的传播速度及地球的内部圈层,考查了学生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调动和运用地理知识的能力。
【详解】
(1)纵波在三态中传播,纵波、横波在a莫霍界面处会突然加速,在b古登堡界面处纵波波速会突然减弱,横波会突然消失,所以虚线、实线分别是横波、纵波。
(2)横波和纵波在经过莫霍界面时,突然增大,故图中a为莫霍界面;横波在经过b面的时候突然消失,说明b面以下为液态,故b为古登堡界面。
(3)图中A位于莫霍界面以上,故为地壳;B位于古登堡界面和莫霍界面之间,故为地幔;C位于古登堡界面以下,故为地核。
(4)软流层位于上地幔上部,一般认为软流层是岩浆的发源地,位于图中B层。
(5)岩石圈是由岩石组成的,它包括整个地壳和软流层以上的地幔部分,厚度不一,是一个连续的圈层。
31. 横 纵 莫霍 地壳 古登堡 地核 地幔 地震波传播的速度
本题考查地球的内部圈层结构。
【详解】
(1)地震波有纵波和横波之分,纵波传播速度较快;横波传播速度较慢,判断虚线为横波,实线为纵波。
(2)根据所学知识纵波能在固液气物质中传播,横波只能在固体中传播;横波传到古登堡面完全消失,纵波波速显著减小;纵波和横波传到莫霍面都明显增加。故判断a为莫霍面,上下分地壳(A)和地幔(B);b为古登堡面。上下分地幔(B)和地核(C)。
(3)当地震发生时,地下岩石受强烈冲击,产生弹性振动,并以波的形式向四周传播。地球内部圈层结构可以根据地震波波速通过介质而变化来判断。
1、地球内部圈层的划分依据——地震波
分类 能够通过的介质 传播速度 共同点
地 震 波 纵波(P) 固体、液体、气体 较快 都随着所通过物质的性 质而变化
横波(S) 固体 较慢
2、地球内部圈层的划分界面——不连续面
不连续面 地下深度 波速变化
莫霍界面 33 千米处(大陆部分) P、S 波速都明显增加
古登堡界面 2 900 千米处 P 波速度突然下降,S 波完全消失
3、划分依据:以两个不连续面(莫霍界面、古登堡界面)将地球的内部圈层分为地壳、地幔、地核三层。
4、差异:地壳的范围是在地表以下、莫霍界面以上的部分;软流层又叫软流圈,被认为是岩浆的主要发源地之一,位于上地幔上部(不是顶部);岩石圈是软流层以上的圈层,由岩石组成;三者的关系可表示为:岩石圈=地壳十上地幔顶部=软流层以上部分。
答案第1页,共2页
答案第1页,共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