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2 地貌的观察 同步练习
一、单选题
1.下图所示为我国东部某地等高线示意图,据图可以判断( )
A.该地区属于丘陵地形 B.CD处有河流流经
C.H地位于坡度较缓的西南坡 D.G处为陡崖
下图是“我国某地附近等高线图及某绳降照片”。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2.某极限运动俱乐部在A处从崖顶到崖底开展绳降比赛,运动员准备的绳长最适宜的是( )
A.185米 B.110米 C.55米 D.25米
3.能全程拍摄并拍到图示照片的摄影机位是( )
A.丁 B.丙 C.乙 D.甲
近年来蓬勃兴起的户外登山运动,使许多登山爱好者学会了判读简易等高线地形图。下图为某山区等高线地形图,现有两组队员在此活动。回答下列各题。
4.图中③处陡崖最大高差可能为:( )
A.1200 米 B.1199 米 C.1100 米 D.999 米
5.在山顶处,游客最可能直线观测到的地点是( )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潜水是指埋藏在地面下第一个隔水层之上的地下水,将潜水位海拔高度相等的点连成的线称作等潜水位线,下图为某区域等高线及等潜水位线分布图(单位:米)。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6.①②③④四地中,地下水水位埋藏最深的是( )
A.① B.② C.③ D.④
7.图示区域发育的最长溪流的流向为( )
A.由东南流向西北 B.自西北流向东南 C.自东北流向西南 D.自西南流向东北
观察地貌时,需要判断地貌的组合关系,明确地貌层次和地貌类型。根据地貌的规模可划分为宏观地貌(高原、平原、山地等)、次级地貌(河流地貌、风沙地貌等)和微观地貌(沙丘、石笋等)。下图为我国某省级行政区示意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8.关于该省级行政区地貌组合的描述,正确的是( )
A.高原、山地、丘陵相间分布 B.盆地和山地为主
C.高原、山地、相间、盆地分布 D.“三山夹两盆”
9.该省级行政区分布最广的次级地貌为( )
A.风沙地貌 B.冰川地貌 C.喀斯特地貌 D.河流地貌
下图为黄土高原某区域等高线地形图,等高距为200米。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0.图中河流干流的流向为( )
A.由东南流向西北 B.由东流向西 C.由东北流向西南 D.由南流向北
11.图中山峰的海拔可能为( )
A.1650米 B.1770米 C.1980米 D.2200米
近年来,户外攀岩运动蓬勃兴起,图为华北某校地理兴趣小组进行研学活动后,绘制的周边一处攀岩基地等高线地形图。读图完成问题。
12.图中M处为攀岩基地,运动员从崖底攀到陡崖最高处,攀登的最大高度不超过( )
A.50米 B.100米 C.150米 D.200米
13.符合①②两地之间地势起伏状况的剖面图是( )
A. B. C. D.
某研究性学习小组拟赴陕南某地研学旅行,为此收集当地的相关地理资料。下图为“陕西省南部某地地形图(等高距为100m)”。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14.水磨河坝与红崖子的相对高度可能是( )
A.380m B.440m C.560m D.620m
15.甲~丁四地中,地处沟谷的是( )
A.甲 B.乙 C.丙 D.丁
16.该区域( )
A.盆地地形为主 B.地势南高北低 C.地表起伏较大 D.冰川地貌发育
我国南方某中学地理兴趣小组利用暑期在郊外从Q地出发沿Q→M→P→Q线路进行野外考察活动。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17.考察队员对考察线路各路段的描述,可信的是( )
A.Q→M一直上坡,M→P段一直下坡 B.Q→M段,沿山脊向东北前行
C.P→Q段,沿阴凉的山间溪流边前行 D.M→P段,可能会遇到泥石流威胁
18.在营地M处不易观察到的地点是( )
A.a B.b C.c D.d
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19.选择在丙地观察地貌的主要原因是该地( )
A.海拔最高 B.视野开阔 C.海拔最低 D.起伏较小
20.与丙地相比,乙地( )
A.为阴坡 B.海拔低 C.为阳坡 D.海拔高
下图为某观察者观察某地地貌时绘制的示意图,完成下面小题。
21.图中A、B、C、D四点中,最适合观察图中地貌的是( )
A.A B.B C.C D.D
22.关于地貌观察的说法,正确的是( )
A.地貌观察的顺序是从微观到宏观,从点到面
B.观察者描述地貌时,按照从小到大,从低级地貌到高级地貌
C.某地的绝对高度一定大于相对高度
D.相对高度大、坡度大的地貌,一般较陡
比例尺是地图三要素之一,其实用性很强。完成以下问题。
23.上面三幅等高线地形图所表示的三种地形,比例尺分别为1:100000, 1:10000, 1:100,则坡度由大到小排列是( )
A.甲乙丙 B.乙甲丙 C.乙丙甲 D.丙乙甲
24.尤卡坦半岛为墨西哥著名半岛,面积约20万平方千米,在比例尺1︰5000000的地图上绘出来时,图上面积为( )
A.4cm2 B.40cm2
C.80cm2 D.8cm2
下图为我国南方某山区等高线地形图,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25.在图中最可能发育河流的是( )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26.规划在图中修建一座大坝,库区最高蓄水位为250米,则大坝的高度最合理的是( )
A.40米 B.110米 C.140米 D.210米
27.大坝建成后,下列欣赏“高坝出平湖”壮丽景观的最佳地点是( )
A.甲地 B.乙地 C.丙地 D.丁地
下图示意某地貌观察者的视野范围。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28.观察者选择丙地观察地貌,其主要原因是该地( )
A.海拔最高 B.视野开阔 C.海拔最低 D.起伏较小
29.地貌观察的顺序一般是( )
①从宏观到微观②从面到点③从微观到宏观④从点到面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5月初,几位“驴友”到我国东南部某山区旅游。图为该山区地形示意图,图中①—⑥处为露营和观景的备选地点。完成下面小题。
30.最适宜作为露营地的是
A.① B.② C.③ D.④
31.最适宜观日出的地点是
A.③ B.④ C.⑤ D.⑥
二、综合题
32.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红石滩”是橘色藻宾长于岩石上形成的生态景观。橘色藻对生长环境要求十分苛刻,喜低温潮湿,只能生长于没有植被附着的“新鲜”、“干净”的原生石块表面。四川西部贡嘎地区冰川作用强烈,夏季泥石流多发,红石景观最为典型。近年来当地游客增多,对红石景观造成了一定破坏。下图示意四川贡嘎山附近红石景观分布。
(1)从地形角度,描述图示地区红石滩的分布特点。
(2)分析贡嘎山地区红石景观最为典型的自然原因。
(3)贡嘎山地区新建盘山公路两侧常出现红石景观,简述其形成过程。
(4)说明游客数量增加易对红石景观产生破坏的原因。
33.读我国某地区等高线(单位:m)地形图,回答下列问题。
(1)指出图中白水河的流向。
(2)简述图示地区地形、地势的基本特征。
(3)依据图中提供的信息,说明甲、乙两村所处位置的相同点(最少三点)。
(4)某学校两组同学进行登山比赛,分别沿B、C线路攀登龙山和虎山。有人建议将出发地设在A点,有的同学提出质疑,感觉不够公平合理,试说明理由。
34.【旅游地理】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九寨沟位于四川省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九寨沟县境内,是白水沟上游白河的支流。因有九个藏族村寨(所以又称为藏九寨)而得名。九寨沟景区是世界著名的旅游胜地。该地区有着千姿百态的岩溶地貌景观,喀斯特地貌发育区地下水循环通畅。九寨沟以水景最为奇丽,素有“世界水景之王”的美誉,不仅河湖水清澈,而且景色宜人,九寨沟海拔在2千米以上。遍布原始森林,沟内分布一百零八个湖泊。九寨沟有五花海、五彩池、树正瀑布、诺日朗瀑布,风景绝佳,五彩缤纷,有“童话世界”之誉;并有大熊猫、金丝猴、扭角羚、梅花鹿等珍贵动物。
(1)描述图示区域的地形、地势特征。
(2)请你根据材料,对九寨沟旅游资源的开发条件进行评估。
试卷第1页,共3页
试卷第1页,共3页
参考答案:
1.D
【详解】
读图可知,图示区域相对高度超过1000米,地形起伏大,应为山地地形,A错误;CD处等高线凸向低处,应为山脊,不可能有河流流经,B错误;结合图中指向标判断,H地所在坡朝向东南,应位于东南坡,C错误;图中显示,G处为两条等高线重合,应为陡崖,D正确。故选D。
2.B
3.A
2.
图中等高距为20米,A处有四条等高线重叠,则该处陡崖相对高度介于60至100米之间,为安全考虑,绳长应大于100米较合适,B正确,ACD错误。故选B。
3.
读图可知,丁处距离近,视野开阔,所以能全程拍摄,A正确;丙处等高线是上疏下密,是上缓下陡的凸坡,受陡坡阻挡,B错误;乙处较远,且沿途也受山脊阻挡,C错误;甲处受山脊阻挡,D错误。故选A。
等高线地形图的判读历来是高考命题的热点,进行等高线地形图的判读时应牢记以下要点:同线等高,同图等距,密陡疏缓,凸低为脊,凸高为谷,重叠为崖,高更高,低更低。
4.B
5.D
4.读图可知等高距为300米,③处陡崖有三条等高线相交,其高差应该大于等于600米且小于1200米,题干要求选择陡崖的最大高差,所以③处陡崖的高差应为1199米。故选B。
5.读图分析可知,①地所处山谷地势和缓,与山顶之间是凹坡,容易观察;②地等高线密集,陡坡阻挡视线;③地在陡崖旁边,受到山体阻挡,无法在山顶处观测到;④地位于山脊,与山顶之间是凹坡,容易观测。综上所述,本题应选择①④。故选D。
6.D
7.D
6.
读图可知,图中①②③④四地的地面海拔分别为761~762米、762~763米、763~764米、763~764米,图中①②③④四地潜水水位分别是761~762米、762米、762~763米、761~762米,两者相减即为地下水水位埋藏深度,图中①②③④四地潜水水位埋藏深度分别是0~1米、0~1米、0~2米、1~3米,因此地下水水位埋藏最深的是④地,D符合题意,排除ABC。故选D。
7.
河流发育在山谷,山谷的等高线凸向高处,河流流向与等线线的凸向相反,因此图示区域发育的最长溪流及流向如下图。结合图中指向标判断,河流应由西南流向东北,D正确,ABC错误。故选D。
等高线的弯曲之地往往表示山脊或山谷,等高线凸向高处表示山谷,等高线凸向低处表示山脊,河流发育在山谷,河流流向与等线线的凸向相反。
8.D
9.A
8.
由图中信息可知,该省级行政区为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图中显示的是西部的地形区,从南向北:昆仑山,塔里木盆地,天山,准噶尔盆地,阿尔泰山,其地貌组合表现为“三山夹两盆”,D正确。图中无丘陵,高原,A,C错误。盆地和山地为主,但“三山夹两盆”表述更为形象准确,B错误。故选D。
9.
由上题解析及所学知识可知,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深居内陆,远离海洋,水汽难以到达,降水少,气候干旱,风沙地貌分布最为广泛,A正确。B、C、D错误。故选A。
本题主要考查了新疆的地貌组合及特征,重在考查学生读题析图能力。
10.C
11.B
10.
根据等高线特征判断,图中河流干流的流向与穿过干流等高线的凸向相反,因此图中河流干流应从右上流向左下,该地形图中没有指向标、没有经纬网,因此用”上北下南、左西右东“来定方向,因此图中河流干流的流向为东北流向西南,C符合题意,排除A、B、D。故选C。
11.
材料信息表明,该地形图的等高距为200米,图中山峰与山麓700米等高线之间有五条等高线,由此推算山峰外围最近的等高线数值为1700米,则山峰海拔应为1700~1900米,B符合题意,排除A、C、D。故选B。
等高线的数值特征:同一条等高线上各点海拔高度相同;相邻等高线的海拔高度可以相等或相差一个等高距;等高线两侧的海拔高度,一侧高于该等高线的海拔高度,另一侧低于高于该等高线的海拔高度。
12.D
13.C
12.
根据等高线上的数值,可判断等高距为50米,M处陡崖处为3条等高线相交,因此陡崖的相对高度为(3-1)×50≤H<(3+1)×50,即最大高度不超过200米,D正确。故选D。
13.
①②之间的最低地是河流处,海拔为100~150米之间,河流左岸坡度先陡后缓,右侧为坡度较陡的一个斜坡。因此C正确。故选C。
陡崖相对高度的计算公式为:(n-1)×d≤H<(n+1)×d,其中n为重合的等高线数量,d为等高距。
14.B
15.B
16.C
14.
读图可知:水磨河坝的海拔大于700米,小于800米,红崖子的海拔高度是1200米,两者之间的相对高度是大于400米,小于500米,B符合题意。答案选B。
15.
沟谷的等高线向高处弯曲,发育河流,图中甲~丁四地中,地处沟谷的是乙地,其它三个地方都是山脊线,B正确。答案选B。
16.
该区域等高线密集,地表起伏较大,C正确。以山地地形为主,地势北高南低,位于陕西省,山地海拔低,没有冰川地貌发育,ABD错。故选C。
本题组主要考查等高线地形图的判断。
17.D
18.A
17.
Q到M是一直上坡,M到P前一段是下坡,最后一小段是上坡,A错误。根据“凸值法”,Q到M是先沿着山谷,再沿着山脊,B错误。P到Q不是山谷,没有河流,C错误。M到P经过山谷,可能遇到泥石流,D正确。
18.
M到a点是凸坡,不易观察,A正确。b、c、d在山谷,容易观察,故选A。
本题考查等高线的判读方法,需要多加训练。
19.B
20.D
19.
据图可知,丙地不是海拔最高的位置,A错误;丙地视野比较开阔,可以观察到其余各点,B正确;丙地不是海拔最低的点,C错误;丙地起伏较小,但是这不是选择在该地观察的主要原因,D错误。故本题选B。
20.
根据所给信息,不能判断阴坡和阳坡,AC错误;与丙地相比,乙地海拔高,D正确,B错误。故本题选D。
观察地貌时,应选择视野比较开阔的地方,而非简单的位置高低,应该是地貌形态之间的空间组合关系,是一种相对关系;同时距离也是一个基本的条件,如果距离太远,人的视力观察到的内容也有较大的变化。
21.B
22.D
本题主要考查地貌的观察的相关知识。
21.观察地貌时,最适宜选在高处且视野广阔的地方。图中B处最高且视野辽阔,B项正确。A处位置较低,A项错误。C处低洼的山谷处,不易观察,C项错误。D处位于平原,最不适宜观察地貌,D项错误。故选B。
22.观察地貌的顺序是从宏观到微观,从面到点,A项错误。观察地貌得按照从大到小,从高级地貌到低级地貌的顺序,B项错误。绝对高度不一定大于相对高度,比如相对于海平面以下的地方,相对高度更大,C项错误。相对高度大、坡度大的地貌,一般较陡,D项正确。故选D。
绝对高度主要用于判断地形,相对高度用于判断地势起伏状况。
23.D
24.C
23.坡度=相对高度/水平距离。比例尺相同,等高距越大,坡度越陡;等高距相同,比例尺越小,坡度越小。甲乙丙三图中等高距最小的是甲,乙丙相同,比例尺最小的是甲,最大的是丙,因此坡度最大的是丙,最小的是甲。D正确。
24.比例尺1︰5000000意即图上1cm=实际长度5000000=50km;所以,图上1cm2=2500km2;那么实际面积200000km2÷2500km2=80图上面积。因此,正确答案是C,80cm2。
25.D
26.B
27.D
25.
由图可知,③④处等高线向高处凸出,①②处等高线向低处凸出,根据等高线凸高为谷,凸低为脊的原则,③④为山谷,可能发育河流;①②为山脊,不可能发育河流。故选D。
26.
根据等高线的分布,可推测等高距为50米。大坝一般修建在口袋地形的袋口处(如下图),最高蓄水位为250米,则大坝坝顶的海拔要稍高于250米,而大坝底部海拔为150~200米,所以大坝高度要大于50~100米,所以110米是最合理的,故选B。
27.
“高坝出平湖”的壮丽景观站在高处俯视效果最佳,甲地只能仰望大坝,A错误;乙地有山脊阻挡视线,无法看到湖泊,B错误;丙地和大坝之间是较长的山脊,不易观赏到大坝景观,C错误;丁地地势高,且与大坝之间无障碍物,观赏位置最好。故选D。
在等高线地形图上,等高线闭合且等高线数值中间高四周低则为山顶;两山顶之间相对低的部位为鞍部;等高线闭合且等高线数值中间低四周高则为盆地;等高线向海拔低处凸为山脊;等高线向海拔高处凸为山谷,几条海拔高度不同的等高线重合的部位是陡崖;等高线稀疏,坡度平缓;等高线密集,坡度较陡。
28.B
29.A
28.
观察地貌时,宜选择一个视野比较广阔的地方,丙地可以有开阔的观测视野,因此正确选项为B,A、C、D错误。故选B。
29.
本题考查地貌观察的顺序,即先整体后局部:按照从宏观到微观、从面到点的顺序进行观察,一般先观察视野内大的地貌,再观察和描述次一级地貌,①②正确,A正确。B、C、D错误。故选A。
对于地貌的观察首先要选择开阔的区域,地貌的观察从宏观到微观,从面到点,
30.B
31.D
30.图示地区为我国东南部某山区,南坡为阳坡,北坡为阴坡。图中①地临近河谷,有山洪袭扰的危险,不适宜作为露营地,A不符合题意。图中②地位于南坡,为阳坡;等高线稀疏,坡度较缓,不易受到山石滑落的威胁;与河流较近,便于取水,但离河床较远,不易受到山洪威胁,因此②地最适宜作为露营地,B符合题意。图中③地位于陡崖之下,易受到山石滑落的威胁,不适宜作为露营地,C不符合题意。图中④地位于山顶附近,风力较大,离河流较远,不易取水,不适宜作为露营地,D不符合题意。故选B。
31.材料信息表明,旅游的日期是5月初,太阳从东北升起,因此观日出的地点应选在东北方向无山岭、山脊、陡崖等地形阻挡视线、视野开阔之地,海拔较高之地。图中③东北边是陡崖,阻挡视线,不适宜作为观日出的地点,A错误。图中④地东北方向东山脊阻挡视线,不适宜作为观日出的地点,B错误。图中⑤地东北方向有山峰和山脊阻挡视线,不适宜作为观日出的地点,C错误。图中⑥地海拔较高,东北方向无阻挡视线的地形,是最适宜观日出的地点,D正确。故选D。
32.(1)主要分布在海拔2000~4000米的沟谷(或山谷、河谷)地区。
(2)受冰川影响,冰碛物多(或地表破碎岩石多),因夏季冰川融化(且降水多),泥石流频发,为橘色藻生长提供新鲜石块;冰川沟谷(或山谷、河谷)地区,多云雾,较为潮湿;海拔较高,气温较低,利于橘色藻生长。
(3)修筑盘山公路,破坏山体,岩石裸露,橘色藻在裸露的“新鲜”岩石表面生长形成红石景观。
(4)汽车等交通工具使用增加,尾气排放量大,(改变局地温湿度),导致空气质量下降,不利于橘色藻生长;旅游活动规模扩大,产生大量垃圾,污染当地环境;游客对红石景观踩踏,直接破坏红石景观。
本题考查红石滩景观分布及形成相关知识点。
【详解】
(1)根据图例和等高线数值分布可知,红石滩景观主要分布在海拔2000~4000米的沟谷(或山谷、河谷)地区。
(2)四川贡嘎山地区红石滩景观典型的原因主要从其形成原因方面来分析。红石滩主要分布在海拔较高的有冰川融水汇集的河谷中,红石上的藻类喜低温潮湿,依附生长于“新鲜”“干净”的石块表面。而四川贡嘎山地区的海拔高,冰川广布;高山中的河谷地带海拔较高,温度低;由于冰川、流水搬运沉积,在河谷形成大量“新鲜”“干净”的石块;四川贡嘎山地区降水较多,流水搬运作用强,且山谷地区多云雾,空气潮湿。
(3)主要从红石的形成条件方面来分析。根据材料提示:橘色藻对生长环境要求十分苛刻,喜低温潮湿,只能生长于没有植被附着的“新鲜”、“干净”的原生石块表面。可知修公路时会切割两侧岩石,露出“新鲜”的岩石表面,利于橘色藻生长。
(4)不合理的旅游行为会破坏旅游资源。游客增多,汽车等交通工具使用增加,尾气排放量大,导致空气质量下降,不利于橘色藻生长;旅游活动规模扩大,垃圾产生量增大,污染当地环境;游客对红石景观踩踏,直接破坏红石景观,可能有游客捡拾红石带走,改变了橘红藻的生存环境,藻类死亡,破坏原有景观。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获取地理信息、运用信息分析地理问题的能力,能力要求较高。依据红石滩形成的条件,推理当地的地理环境,使问题地理化,对学生区域认知、综合思维等核心素养要求较高。
33.(1)自东向西。
(2)该地区地形以山地为主(或以低山、河谷为主);北、东、南三面地势较高;中部为谷地,地势较低。
(3)①海拔在300~400m;②位于山麓谷地中;③有河流经过;④白水河北岸;⑤谷口朝南。(答出其中三点即可)
(4)C线路等高线比B线路等高线密集,说明该线路的坡度较陡,攀登难度较大。
本题考查等高线地形图的判读。
【详解】
(1)河流流向与等高线的延伸方向相反。根据指向标和等高线判断,图中东部海拔高,且支流较多,为上游地区,则河流流向为自东向西。
(2)本题考查地形地势基本特征的描述。可从地形类型、地形分布、高低起伏等方面分析。图中大部分地区海拔超过500米,地形以山地为主,北、东、南三面地势较高,中部河谷地势较低。
(3)本题考查等高线地形图的判读能力,比较两村的位置特点,可从村庄与地形地势、河流等的相对位置归纳。比如两地海拔相近,河流流经均位于河谷地带和河流北岸等。①海拔在300~400 m;②位于山麓谷地中;③有河流经过;④白水河北岸;⑤谷口朝南。
(4)读图分析,两条路线的水平距离相同相近,攀登两山海拔高度相近。图中C线路等高线比B线路等高线密集,说明该线路的坡度较陡,攀登难度较大,所以比赛不公平,设在A点不合理。
34.(1)海拔高,地形以山地为主;地表崎岖,地势中间高四周低。
(2)旅游资源价值高,资源独特、种类丰富;位置和交通,距离旅游市场远,交通通达性差,旅游活动的基础设施差,旅游环境承载力较小。
本大题以四川省九寨沟风景区为背景,以相关图文信息为材料,设置两道小题,涉及区域地形特征描述、旅游资源开发条件评价等相关内容,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的能力,考查学生利用题中信息和所学知识分析地理问题的能力。
【详解】
(1)图示区域的地形、地势特征应结合图文信息从地形类型、地表起伏、地势高低等方面进行描述。材料信息表明,该地区有着千姿百态的岩溶地貌景观,因此当地地形以山地为主,地表起伏大,地形崎岖;材料信息表明,九寨沟海拔在2千米以上,表明海拔高,图中显示,河流呈放射状分布,因此当地地势中间高、四周低。
(2)对九寨沟旅游资源的开发条件进行评估应从旅游资源游览价值、市场距离、交通通达度、接待能力和环境承载能力等方面进行分析。从有利条件来看,材料信息表明,九寨沟以水景最为奇丽,素有“世界水景之王”的美誉,并有大熊猫、金丝猴、扭角羚、梅花鹿等珍贵动物,有多个藏族村寨,说明当地旅游资源价值高,旅游资源独特、种类丰富,游览价值高;随着多年的旅游业开发,当地交通条件和接待能力有所改善。从不利条件来看,九寨沟距离旅游市场远;当地地形复杂,交通通达度相对较差,旅游活动的基础设施差,接待能力不足,且当地为山地地形,生态脆弱,旅游环境承载力较小。
评价旅游资源开发条件:从旅游资源的游览价值(美学、科学、历史文化、经济)、集群状况、市场距离、交通条件、景区接待能力和环境承载能力等方面评价。
答案第1页,共2页
答案第1页,共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