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2 地质灾害 同步练习
一、单选题
下图是某不稳定地区的剖面示意图,完成下面小题。
1.该地最容易出现的地质灾害是( )
A.泥石流 B.洪水 C.地震 D.滑坡
2.对该地区的开发活动中,最不易造成负面影响的是( )
A.发展林业 B.房屋附近修建鱼塘或小水库
C.开采山坡上的矿藏 D.山坡处的房地产开发
读我国某区域图,完成下面小题。
3.泥石流灾害发生概率最小的地点是( )
A.甲 B.乙 C.丙 D.丁
4.若丙地发生泥石流,造成的危害最不可能是( )
A.冲毁铁路 B.阻塞河道 C.破坏农田 D.损坏林木
中国地震台网发布消息∶2020年7月22日14时12分(北京时间),在美国阿拉斯加州以南海域发生7.8级地震,震源深度10千米。地震可能会在震源周围引发局地海啸,但不会对我国沿岸造成影响。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5.地震发生时释放出巨大的能量,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游轮上的游客只感受到左右摇晃
B.地震的能量主要来源于太阳辐射
C.地震发生时,首先到达地表的是地震波中的纵波
D.发生在海洋中的强烈地震不会对人类产生危害
6.关于地震,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
A.地震释放的能量越大,震级越高 B.一次地震可以有多个震级
C.一次地震只有一个烈度 D.同级地震,震源越深破坏力越大
甘肃省舟曲县持续半年干旱后,2010年8月7日山区突降暴雨,发生特大泥石流灾害。甲图为“泥石流发生时应急逃生示意图”,乙图为“等高线地形示意图”(实线为等高线,虚线为泥石流路线)。
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7.舟曲特大泥石流发生的主要原因有( )
①地势起伏大且坡度较陡,重力作用强②暴雨导致岩体崩塌、滑坡,形成大量碎屑物质
③持续干旱是引发泥石流的根本原因④不合理的人类活动是造成泥石流的直接原因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8.若泥石流发生时有人位于乙图中O点,合理的逃生线路有( )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2019年11月25日,广西百色靖西市发生5.2级地震,震源深度10千米。读某同学绘制的等震线图,完成下面小题。
9.从震源深度看,这次地震属于( )
A.浅源地震 B.中源地震
C.深源地震 D.构造地震
10.若甲地为震中,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震级a>b>c
B.甲为地震烈度最高区
C.在②处比①处先感觉到地震
D.②处受到的破坏程度一定比①③大
11.下图中,能正确反映震中距与地震震级及烈度关系的是( )
A. B.
C. D.
12.下图为地震灾后城市重建选址地质因素分析示意图。从地质安全角度考虑,图示甲、乙、丙、丁四个区域中,最适宜城市重建的是( )
A.甲 B.乙 C.丙 D.丁
泥石流是指在山区或者其他沟谷深壑、地形险峻的地区,因为暴雨、暴雪或其他自然灾害引发的山体滑坡并携带有大量泥沙以及石块的特殊洪流。据此完成下列两题。
13.我国华北山地地区,泥石流多发的月份是( )
A.11月~次年1月 B.3~4月
C.5~6月 D.7~8月
14.山区沟谷发生泥石流时,正确的避灾方法是( )
A.迎着泥石流朝高处跑 B.朝与沟谷垂直的两侧高处跑
C.检查贵重财物后向安全地带撤离 D.顺着泥石流的方向跑
2016年9月28日,丽水市遂昌县苏村发生一起山体滑坡,造成重大损失。完成下面小题。
15.此次山体滑坡的成因不包括( )
A.地形陡峻 B.岩石风化破碎
C.河道淤塞 D.降雨较多
16.针对滑坡灾害,当地可采取( )
①保护植被②加强山地排水③修筑抗滑挡墙④利用GIS进行监测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读“我国某地地质灾害气象等级图”(地质灾害气象等级越高,发生地质灾害的可能性越大),回答下列小题。
17.图中反映的地质灾害主要是( )
A.地震、滑坡 B.滑坡、泥石流 C.台风、泥石流 D.地震、台风
18.图中台风路径处易发生地质灾害的主要自然原因是( )
A.台风带来的特大暴雨 B.台风路径处多山地、丘陵
C.地处环太平洋地震带 D.台风路径处植被破坏严重
下图示意不同类型的地质灾害。读图,回答下面小题。
19.图中示意泥石流的图是( )
A.① B.② C.③ D.④
20.一般而言,泥石流在我国的发生频率是( )
A.夏季大于冬季 B.春季大于秋季 C.东部多于西部 D.北部多于南部
21.西南地区是我国滑坡和泥石流灾害多发区,其形成的原因主要有( )
①受台风影响大②河流众多,流速快
③降水集中多暴雨④地形多山,相对高度大
A.①② B.②③ C.②④ D.③④
四川西部某自然灾害监测预报中心为监测某学校附近的一处山体滑坡,分别在学校内(基准点)和滑坡体顶部(监测点)安装了监测设备。下图为2014年8月至2015年9月以学校为基准点监测到的滑坡体位移数据。完成下面小题。
22.该滑坡体的移动方向是( )
A.西偏南 B.南偏西 C.东偏北 D.北偏东
23.推测导致该地滑坡位移速度变化的主要诱因是( )
A.地震强度 B.重力条件 C.大气降水 D.气温变化
读地震、滑坡两种地质灾害示意图,完成下面小题。
24.关于两种地质灾害成因的说法,正确的是( )
A.两种地质灾害的形成都是地球内能释放的结果
B.两种地质灾害的形成都是外力作用的具体表现形式
C.两种地质灾害的发生都与气象灾害存在着关联性
D.两种地质灾害之间存在着一定的关联性
25.关于两种地质灾害的分布、危害和治理的说法,正确的是( )
A.地区分布均不受地形因素影响
B.都是危害和影响最大的地质灾害
C.地震灾害可以通过监测和预报避免灾害的发生
D.恢复植被、保持水土可以减小滑坡的发生频率和强度
泥石流、滑坡等地质灾害往往引发河道堵塞,形成“堰塞湖”。图1为我国某堰塞湖形成及自行消失过程示意图。图2为地堰塞湖疏通示意图。完成下列各题。
26.该地最可能为( )
A.青藏高原东缘 B.云贵高原东缘
C.黄土高原北部 D.内蒙古高原西部
27.堰塞湖自行消失的时间长短,往往相差很大。从形成到溃决持续时间较长的堰塞湖,可能带来的影响( )
A.溃决前,堰塞湖以上河段沉积作用变弱
B.溃决前,堰塞湖以下河段泥沙含量上升
C.溃决后,堰塞湖以上河段较溃决前沉积物颗粒变小
D.溃决后,堰塞湖以下河段较溃决前沉积物颗粒变大
28.据图2分析,堰塞湖的( )
A.溢洪道大致与等高线平行,水流平缓
B.溢洪道坡度更大,流速更快利于泄洪
C.堰塞体堆积物较疏松,宜开凿溢洪道
D.堰塞体堆积物体量大,宜开凿多条溢洪道
读我国西南地区地震和泥石流等地质灾害分布图,完成下面小题。
29.对该地区地质灾害多发原因的分析,不合理的是( )
A.位于板块交界处,现代地壳活跃 B.地形复杂,山体坡度大
C.干湿季分明,暴雨集中 D.气温日较差大,岩石破碎
30.当泥石流来临时,人们最好的逃生方法是( )
A.迅速爬上大树,躲避泥石流
B.躲避到土层较厚的陡坡处
C.立刻向与泥石流成垂直方向两边的山坡上跑
D.迅速向下游逃离
读我国某地区等高线地形图及灾害链图。完成下面小题。
31.在上图所示的山区自然灾害链中,①②③④依次是( )
A.地震、崩塌、滑坡、泥石流 B.泥石流、地震、崩塌、滑坡
C.地震、泥石流、崩塌、滑坡 D.滑坡、泥石流、地震、崩塌
32.如果发生滑坡,受灾最严重的村落最有可能是( )
A.甲村 B.乙村 C.丙村 D.丁村
二、综合题
33.2018年我国共发生地质灾害2966起,共造成105人死亡,7人失踪,73人受伤,直接经济损失14.7亿元。结合我国特大、较大型山崩、滑坡和泥石流分布直方图,回答下列问题。
(1)读图分析,我国六大区中,出现特大、较大型山崩、滑坡、泥石流最多的是____地区。
(2)图中发生特大型山崩、滑坡、泥石流最多的省区是____,该省区灾害点数约为____。
(3)相对而言,我国六大区中____地区发生特大型山崩、滑坡和泥石流最少。
(4)我国西北地区发生的山崩、滑坡、泥石流主要发生在什么季节?
34.北京市气象局等多个部门于2018年8月11日12时联合发布地质灾害黄色预警。据此和相关图表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一 北京地区降水预报。
日期 雷阵雨 雷阵雨转中雨 雷阵雨转小雨 多云
8月5~6日 √
8月7~8日 √
8月9日 √
8月10~11日 √
8月13~15日 √
材料二
(1)说出北京市最有可能出现滑坡和泥石流的地区。
(2)结合上述材料,分析北京市发布此次黄色预警的主要依据。
35.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
火山泥石流是指和火山现象相关的泥石流。堪察加半岛是世界上最著名的火山区之一,半岛东部的克柳切夫火山海拔4750米,为半岛最高峰,有冰川发育,该火山平均每10年喷发一次,是火山泥石流高发地区,且火山泥石流规模大、破坏性强。下图示意堪察加半岛和克柳切夫火山附近区域地形图。
(1)说明克柳切夫火山泥石流的物质来源。
(2)分析克柳切夫火山泥石流强度大、发展迅速、覆盖范围广的原因。
(3)分析克柳切夫火山泥石流灾害损失较小的原因。
试卷第1页,共3页
试卷第1页,共3页
参考答案:
1.D
2.A
本题主要考察常见地质灾害相关知识点,侧重基础知识考察。
1.
由图可知,该地区破坏面之上土体不稳定,容易出现滑坡灾害,D项正确。泥石流的发生与多暴雨天气有关,材料中并未体现,A项错误。洪水不属于地质灾害,B项错误。地震是板块运动的结果,图中并未体现,C项错误。故选D。
2.
该地区破坏面之上土体不稳定,在该地区对不稳定的土体的基建和开采都会加剧不稳定,BCD错误。发展林业,增加植被覆盖率,有利于保持水土,A项正确。故选A。
滑坡是指斜坡的局部稳定性受破坏,在重力作用下,岩体或其他碎屑沿一个或多个破裂滑动面向下做整体滑动的过程与现象。
3.D
4.C
3.泥石流多发于山区,且一般分布于山谷地区,甲乙丙三地均为山谷,易发泥石流。丁地位于平原,地势低平,无泥石流灾害发生的地形条件,因此其泥石流灾害发生概率最小,丁正确。故选D。
4.丙地地处山谷,且有铁路经过,因此若发生泥石流,可能会冲毁铁路,阻塞河道,AB错误。该地地处山区,植被覆盖率一般较高,因此泥石流有可能会损坏林木,D错误。由于该地坡度较大,因此不适宜农田分布,因而最不可能的为破坏农田,C正确。故选C。
5.C
6.A
5.
地震发生时以地震波的形式向外释放能量,地震波分为横波和纵波,纵波传播速度比横波快,因此地震发生时,首先到达地表的是地震波中的纵波,C正确;纵波可通过各态物质传播,到达时使物体上下颠簸,横波不能通过液态和气态物质传播,到达时使物体左右摇晃,因此漂浮在水上的游轮上的游客只感受到纵波,上下颠簸,A错误;地震的能量主要来源于地球内部,与太阳辐射无关,B错误;发生在海洋中的强烈地震可通过地壳和水传播到陆地,给陆地上的人们产生伤害,还可以通过形成海啸侵袭沿海地区,给人们带来灾难,D错误。故选C。
6.
震级表示地震释放的能量大小,因此地震释放的能量越大,震级越高,A正确;震级表示地震释放的能量大小,一次地震只有一个震级,B错误;烈度表示地表受地震破坏的程度,受震中距、地质构造、地面建筑等多种因素影响,不同地区可能出现不同的烈度,因此一次地震会有多个烈度,C错误;同级地震,震源越浅,离地面越低,地震波的强度越大,因此破坏力越大,震源越深则相反,D错误。故选A。
地震波按传播方式可分为纵波(P波)和横波(S波)两种类型,其中纵波传播速度快,可通过固态、液态和气态物质传播,而横波传播速度慢,只能通过固态物质传播,纵波到达地表时会使物体上下颠簸,横波到达地表时会使物体左右摇摆。
7.A
8.A
本题考查泥石流的原因及防灾减灾措施
7.本题考查泥石流的形成条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泥石流的形成条件是陡峻的地形、丰富的松散物质及短时间内的大量的水流,据此进行判断:舟曲地区地势起伏大且坡度较陡,重力作用强、及暴雨导致岩体崩塌、滑坡,形成大量碎屑物质时形成本次泥石流的主要原因,①②正确。泥石流的发生需要水作为介质,暴雨为舟曲泥石流的直接原因,故③④错误。故选A。
8.泥石流发生时,合理逃生路线是垂直于等高线往高处逃生。右图中①、②符合,A对。③、④不容易脱离泥石流的危险,B、C、D错。故选A。
9.A
10.B
11.D
9.震源深度在70公里范围内的地震,属于浅源地震。读材料可知,此次地震震源深度10千米,属于浅源地震,A正确。故选A。
10.震级是表示地震释放能量大小的要素,一次地震只有一个震级,a、b、c震级应该一致,A错误;等震线是烈度相等的各点连成的线,震中是地震烈度最高区,一般情况下,离震中距离越远,烈度越小,B 正确;①处距离震中更近,比②先感受到地震,C错误;地表破坏程度与震源深浅、震中距、地质构造、地面建筑等因素有关,不能断定②处受到的破坏程度一定比①③大,D错误。故选B。
11.震级是表示地震释放能量大小的要素,一次地震只有一个震级;一般情况下,离震中距离越远,烈度越小。故选D。
12.D
【详解】
根据图中断裂带、地震破坏程度和次生灾害发生频率,可知,丁区不位于断裂带上,且地震破坏程度和次生灾害发生频率最低,所以是最适宜城市重建的地方。故选D。
13.D
14.B
13.
我国泥石流的暴发主要是受连续降雨、暴雨,尤其是特大暴雨集中降雨的激发。因此,泥石流发生的时间规律是与集中降雨时间规律相一致,具有明显的季节性,华北地区降雨多集中在7、8月,且暴雨强度大,因此西北地区的泥石流多发生在7、8两个月,D正确,排除ABC。故选D。
14.
当发生泥石流时,应沿着与泥石流运动大致垂直的方向往上爬,朝与沟谷垂直的两侧高处跑,就不会把游客掩埋,B正确;泥石流速度快,破坏力强,不能迎着泥石流朝高处跑,也不能顺着泥石流的方向跑,AD错误;跟生命相比,贵重财物并不重要,C错误;故选B。
本题考查泥石流的形成及危害,考查学生利用地理信息综合分析地理问题的能力。
15.C
16.A
15.
山体滑坡的成因有:地形崎岖,坡度大;岩石破碎,有大量松散物;降水较多,增加山体重量,诱发滑坡;植被稀疏,固土能力差。故根据题意排除ABD,C符合题意。故选C。
16.
植树造林,可保持水土,减少滑坡发生,①正确;加强山地排水可减轻松散物重量,②正确;修筑抗滑挡墙,可阻挡松散物下滑,③正确;GIS是地理信息系统,不是监测系统,④错误。排除BCD,故选A。
滑坡灾害发生的原因:地形坡度大,岩石破碎或有大量松散物,植被稀疏,大量降水。滑坡的治理措施:消除和减轻地下水及地表水对滑坡的诱发作用,如修排水沟、植树等;通过工程措施边坡加固;减少不合理人类活动;建立灾害预警机制。
17.B
18.A
17.图中显示的地质灾害气象等级大小与台风路径有极大的相关性,台风经过的沿海地区明显的表现出灾害等级较高,而台风对地质灾害的影响,主要带来大量降水,易诱发滑坡和泥石流。故图中反映的地质灾害为滑坡和泥石流。B正确。地震是板块运动导致的,和台风关系不大,AD错误。台风是气象灾害,不是地质灾害,C错误。故选B。
18.图中显示的地质灾害气象等级大小与台风路径有极大的相关性,台风经过的沿海地区明显地表现灾害等级较高,而台风对地质灾害的影响,主要带来特大暴雨,带来大量降水,易诱发滑坡和泥石流,A正确。台风路径处多为沿海平原,但是其影响范围大,降水多,B错误。地处环太平洋地震带位于图中台湾岛东侧,和台风路径关联不大,C错误。台风路径处植被破坏严重(可能是台风造成、也可能是人为造成)不是主要原因,D错误。故选A。
19.B
20.A
21.D
19.
泥石流是山区沟谷中由暴雨或冰雪消融等激发的,含有大量泥沙、石块的特殊洪流。根据四幅图的具体情况,②满足以上基本条件,①③④不满足,B正确,ACD错误;故选B。
20.
泥石流的形成需要三个基本条件:地形、松散物质、水源。我国降水集中在夏秋季节,因此夏季泥石流发生频率大于冬季,秋季发生频率大于春季,A正确,B错误;我国地势西高东低,东部以平原、丘陵为主,西部以高原、山地为主,整体看东部少,西部多,C错误;我国降水南部多于北部,且南部多山地,因此泥石流发生的频率北部少于南部,D错误;故选A。
21.
西南地区地形多山,地势起伏大,相对高度大,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夏季降水集中且多暴雨,地质条件复杂,地形破碎,所以滑坡和泥石流灾害多发,③④符合;西南地区受台风影响小,①不符合;河流众多,流速快不是西南地区滑坡和泥石流多发的主要原因,②不符合;综上D正确,ABC错误;故选D。
西南地区是滑坡、泥石流分布最集中、发生频率最高的地区。我国滑坡主要集中分布在西南的四川、云南、贵州、西藏地区和西北的陕西、甘肃、山西地区,以及中南、东南的福建、湖南、湖北等地区;我国西南地区属于东部季风区,气候湿润,降水丰富;地势起伏不平,大大增了重力作用,一旦发生暴雨,或者连续降雨,使得山体岩石松动,很容易发生滑坡和泥石流灾害。
22.A
23.C
22.
根据图片信息,该滑坡体主要在偏北和偏东的负方向上位移累计,并且偏东方向的负方向位移累计更多,即主要位移方向应该是西偏南,B项错误,A项正确。图中并没有出现偏东和偏北方向的正方向的位移累计,CD项错误。故选A。
23.
根据图片信息,该滑坡位移速度变化持续时间较长,应该与短时间内的地震和重力崩塌无关,AB项错误。气温的变化只有在更长时间的物理风化中引起岩石断裂,再在重力作用下崩塌,从持续时间以及位移速度变化上看,与气温变化无关,D项错误。所以主要诱因应该与该时间段内的大气降水强度有关,C项正确。故选C。
滑坡是指斜坡上的土体或者岩体,受河流冲刷、地下水活动、雨水浸泡、地震及人工切坡等因素影响,在重力作用下,沿着一定的软弱面或者软弱带,整体地或者分散地顺坡向下滑动的自然现象。
24.D
25.D
24.
岩石圈内部在各种内力作用下,能量聚积达到一定程度时就会以各种形式释放,地应力的释放形成了地震,在重力和外力的作用下,形成滑坡,A、B错误。地震与气象灾害并无关联,C错误。地震也可能诱发滑坡灾害,二者之间具有关联性,D正确。故选D。
25.
滑坡的分布与地形关系很大,主要分布在地形起伏大的地区,A错误。地震是危害和影响最大的地质灾害,B错误。以目前的技术,地震灾害无法准确预报,C错误。恢复植被,保持水土可以减小滑坡的发生频率和强度,D正确。故选D。
地质灾害(地震、滑坡、泥石流等)多发的原因如何分析:1、自然原因:(1)地质(板块边界,地壳运动活跃,地震多发;断裂带上,岩石破碎,容易诱发滑坡和泥石流)。(2)地貌(地表崎岖,山区面积大,容易诱发地质灾害)。(3)气候(水源充足、多暴雨,会加大地质灾害的发生频率)。(4)植被(植被覆 盖率低,会加大地质灾害的发生频率)。2、人为原因:乱砍滥伐、过度开垦、修建道路、开矿等会加大地质灾害的发生频率。
26.A
27.D
28.A
26.
根据图中等高线信息可知,该地海拔高(3000米以上),最有可能位于青藏高原东缘(且青藏高原东缘降水较多,地势起伏较大,雨季易出现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从而引发河道堵塞,形成“堰塞湖”),A正确;云贵高原东缘接近东南丘陵,海拔相对不高,排除B;黄土高原北部海拔相对不高,且降水相对较少,因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引发河道堵塞的可能性不大,C错;内蒙古高原西部降水少,且海拔相对不高,D错。故选A。
27.
溃决前,由于堰塞湖对堰塞湖以上河段的顶托作用,使得堰塞湖以上河段水速减慢,沉积作用变强;同时,堰塞湖以下河段泥沙含量下降,AB错;溃决后,堰塞湖内大量水体在短时间内下泄,堰塞湖以上河段流速加快,河流搬运能力增强,堰塞湖以上河段较溃决前沉积物颗粒变大。同时,堰塞湖以下河段的流量、流速均显著增加,堰塞湖以下河段较溃决前沉积物颗粒变大,C错,D正确,故选D。
28.
读图2可知,溢洪道大致与等高线平行,水流平缓,有利于堰塞湖的水体通过溢洪道缓慢下泄,A正确,B错;结合图中堰塞体和溢洪道的相对位置可知,溢洪道并未选择在堰塞体上开挖,其原因在于堰塞体结构不稳定,在堰塞体上开挖溢洪道,易诱发堰塞湖溃决,CD错。故选A。
本题组难度一般,重在加强对图文材料信息的获取与解读。根据材料明确堰塞湖的形成原因,在读图的过程中,注意留意图中等高线的数值,同时注意堰塞体和溢洪道的相对位置。
29.D
30.C
29.
西南地区地质灾害多发,主要是因为位于板块交界处,地壳运动活跃,地形复杂,山高坡陡谷深,季风气候,干湿季分明,降水集中且多暴雨,雨季滑坡、崩塌、泥石流等地质灾害多发,ABC表述合理;西南地区属于热带和亚热带季风气候,气温较高,气温年较差不大,D表述不合理,故选D。
30.
野外如果突遇泥石流来袭,由于泥石流下行速度极快,越往下游携带物越多、破坏力加大,遇险的几率更高,故正确的做法是向与泥石流流动方向垂直的两边山上爬,并迅速登临高处等待救援,C正确,D错误;泥石流势力非常强大,具有很强的摧毁能力,遭遇泥石流时,大树也会被泥石流卷走,土层较厚的陡坡在泥石流作用下非常容易垮塌,AB错误;故选C。
影响旅游安全的因素:(1)地形。陡峭、复杂影响行进安全;攀越高山要防寒、雪、缺氧、紫外线等。(2)气候。雷电、洪水;热带旅游防止中暑、晒伤、食物中毒。如沙漠探险中缺水、高温、日晒、风沙、易迷路等问题;雪山、极地探险中的寒冷、暴雪、大风等问题。(3)水文。河谷、湖滨等地蚊虫侵扰;溺水;洪水。(4)生物。植被茂密且人烟稀少,易迷路;丛林观光——热、晒、湿、虫、病等。(5)灾害。崩塌、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暴雨、山洪、台风等气象灾害。如峡谷徒步应防范山洪、滑坡、泥石流等灾害。(6)交通、疾病、旅行社和景区。
31.A
32.D
31.
地震是地球内部能量的释放,形成与暴雨无关,因此①为地震,排除B、D。泥石流是指在山区或者其他沟谷深壑,地形险峻的地区,因为暴雨、暴雪或其他自然灾害引发的山体滑坡并携带有大量泥沙以及石块的特殊洪流,因此暴雨是形成泥石流的直接原因,④为泥石流;地震会使地表变得的破碎,易造成崩塌和滑坡。故选A。
32.
滑坡多发生在陡坡,丁村位于陡崖之下,最易发生滑坡,故选D。
第一小题宜采用排除法。
33.(1)西南
(2) 四川 102
(3)华东
(4)夏季
本题以我国地质灾害为背景,主要考查地质灾害的相关知识,难度一般,结合所学地质灾害的相关知识,并结合图文材料进行综合分析。考查了学生灵活运用基础知识,并从材料获取地理信息,分析并解决问题的能力。
(1)
从图中可看出,我国六大区中出现特大、较大型山崩、滑坡、泥石流最多的是云贵、川藏等西南地区。
(2)
从图中可看出,表示特大型山崩、滑坡、泥石流的是阴影所表示的直方图,可看出四川的灾害点数最多,灾害点数为102,所以发生特大型山崩、滑坡、泥石流最多的省区是四川省。
(3)
据图可看出,表示特大型山崩、滑坡、泥石流的是阴影所表示的直方图,我国六大区中鲁、苏、浙、赣、皖、闽、沪、台等华东地区发生特大型山崩、滑坡和泥石流最少。
(4)
主要发生在夏季。原因是夏季降水多,夏季气温高,高山冰雪融水量大,容易引发山崩、滑坡、泥石流灾害。
34.(1)房山、门头沟、昌平、延庆、密云、怀柔、平谷等大部分山区发生泥石流、崩塌、滑坡等地质灾害的风险较高。
(2)气象条件:连续性降水;地形条件:山区,多陡坡、沟谷,地形起伏大,受重力影响大。
本大题以北京降水资料、地形图和政区图为材料,涉及滑坡、泥石流灾害多发地区及预警依据相关内容,考查学生灵活运用知识能力,综合思维、区域认知等学科素养。
(1)
滑坡和泥石流灾害主要发生在山区,结合图例可看出北京市北部、西北部、西部和西南部属于山地丘陵地形,易出现滑坡、泥石流,结合政区图可看出,为房山、门头沟、昌平、延庆、密云、怀柔、平谷等地。
(2)
滑坡、泥石流易出现在强降水的山地丘陵地区。从表中看,北京从8月5号到8月15号之间,多天有降水,且5~6日、7~8日、10~11日降水强度较大,再结合北京市地形图可知,受降水影响,在山区可能会出现滑坡和泥石流灾害,发布地质灾害预警的主要依据是降水和地形。
35.(1)该地火山活动频繁,火山喷发形成的碎屑物质、火山灰会在原地形成大量的松散物质;气候寒冷,冻融作用强,岩石风化崩裂产生的碎屑物质;海拔高,冰川发育,冰川堆积作用形成的冰碛物。(任答2点)
(2)火山堆积物疏松且量大,降水量大且集中,叠加冰雪融水形成巨大径流冲击;地势落差大,水流速度快;火山周边地势平缓,对泥石流阻挡作用小,使泥石流覆盖面积大。
(3)堪察加半岛远离俄罗斯发达地区,人烟稀少;因火山泥石流多发,当地居民生产生活会选择避开这些危险区,防灾抗灾经验丰富。
本题组主要考查泥石流灾害的有关知识。泥石流是指在山区或者其他沟谷深壑,地形险峻的地区,因为暴雨、暴雪或其他自然灾害引发的山体滑坡并携带有大量泥沙以及石块的特殊洪流。泥石流具有突然性以及流速快,流量大,物质容量大和破坏力强等特点。发生泥石流常常会冲毁公路铁路等交通设施甚至村镇等,造成巨大损失。
【详解】
(1)地表有丰富的松散固体物质是泥石流形成的基本条件之一。该地火山活动频繁,火山喷发形成的碎屑物质、火山灰会在原地形成大量松散物质;纬度较高,气温低且温差大,冻融作用强烈,岩石易风化崩裂变得疏松破碎;纬度高,海拔高,冰川作用强,有大量冰川堆积作用形成的冰碛物。泥石流物质来源极为丰富。
(2)强度大、发展迅速、覆盖范围广是在强调克柳切夫火山泥石流这一致灾因子的主要特点,故重点从促使泥石流暴发的基本条件进行分析。泥石流形成的三个基本条件:便于集水集物的适当陡峭地形、上游堆积有丰富的松散固体物质、短期内有突发性的大量流水来源。克柳切夫火山松散物质来源丰富;季风气候,降水量大且主要集中在夏季;地处中高纬度、高海拔地区,冰川发育,夏季冰川融水量大;地势落差大,泥石流强度大;山地四周地形平坦,泥石流覆盖范围大。
(3)灾害损失与致灾因子强度、经济水平呈正相关,与承载体抗灾能力呈负相关。该区域泥石流强度大但经济损失小,应重点从该区域抗灾能力强、经济发展水平不高等方面进行分析。该区域泥石流频发,因此长期在此生活的人防灾意识强,避灾抗灾经验丰富;该地远离俄罗斯经济中心,自然环境恶劣,人烟稀少,经济水平欠发达。
答案第1页,共2页
答案第1页,共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