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莞市第七高级中学2012-2013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
语文试题
一、本大题10小题,共42分。
1.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任选4题,多选则按前4题计分)(8分)
(1)总角之宴, 。 ,不思其反 (《诗经》)
(2)越陌度阡,枉用相存 , 。(曹操《短歌行》)
(3) , ;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陶渊明《归园田居》)
(4)恰同学少年, ;书生意气, 。(毛泽东《沁园春·长沙》)
(5)歌台暖响,春光融融; , 。(杜牧《阿房宫赋》)
阅读下面的课内文段,完成2~4题(9分):
梁惠王曰:“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耳矣。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移其粟于河内。河东凶亦然。察邻国之政,无如寡人之用心者。邻国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何也?”
孟子对曰:“王好战,请以战喻。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或百步而后止,或五十步而后止。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
曰:“不可。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
曰:“王如知此,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谷与鱼鳖不可胜食,材木不可胜用,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
“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勿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涂有饿殍而不知发。人死,则曰:‘非我也,岁也。’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曰:‘非我也,兵也。’王无罪岁,斯天下之民至焉。”
2.下列各句中加点字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 (3分)
A.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 凶:危险
B.邻国之民不加少 加:因此
C.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 检:约束
D.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 胜:可口的,美味的
3.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 (3分)
A.寡人之民不加多 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B.以五十步笑百步 以愚黔首
C.则移其民于河东 余嘉其能行古道
D.涂有饿殍而不知发 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4.下列各句与例句句式特点相同的一项是( )(3分)
例:申之以孝悌之义
A.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B.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
C.蚓无爪牙之利 D.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阅读下面的课外文段,完成5~9题(18分)
王翦者,频阳东乡人也。少而好兵,事秦始皇。
秦将李信者,年少壮勇,尝以兵数千逐燕太子丹至于衍水中,卒破得丹,始皇以为贤勇。于是始皇问李信:“吾欲攻取荆,于将军度用几何人而足?”李信曰:“不过用二十万人。”始皇问王翦,王翦曰:“非六十万人不可。”始皇曰:“王将军老矣,何怯也!李将军果势壮勇,其言是也。”遂使李信及蒙恬将二十万南伐荆。王翦言不用,因谢病,归老于频阳。李信攻平与,蒙恬攻寝,大破荆军。信又攻鄢、郢,破之,于是引兵而西,与蒙恬会城父。荆人因随之,三日三夜不顿舍,大破李信军,秦军走。
始皇闻之,大怒,自驰如频阳,见谢王翦曰:“寡人以不用将军计,李信果辱秦军。今闻荆兵日进而西,将军虽病,独忍弃寡人乎!”王翦曰:“大王必不得已用臣,非六十万人不可。”始皇曰:“为听将军计耳。”于是王翦将兵六十万人,始皇自送至灞上。王翦行,请美田宅园池甚多。始皇曰:“将军行矣,何忧贫乎?”王翦曰:“为大王将,有功终不得封侯,故及大王之向臣,臣亦及时以请园池为子孙业耳。”始皇大笑。王翦既至关,使使还请善田者五辈。或曰:“将军之乞贷,亦已甚矣。”王翦曰:“不然。夫秦王怚(注)暴而不信人。今空秦国甲士而专委于我,我不多请田宅为子孙业以自坚,顾令秦王坐而疑我邪?”
王翦果代李信击荆。荆闻王翦益军而来,乃悉国中兵以拒秦。王翦至,坚壁而守之,不肯战。荆兵数出挑战,终不出。王翦日休士洗沐而善饮食抚循之亲与士卒同食久之王翦使人问军中戏乎对曰方投石超距于是王翦曰士卒可用矣
荆数挑战而秦不出,乃引而东。翦因举兵追之,令壮士击,大破荆军。
(节选自《史记·白起王翦列传》)
注:怚,通“粗”。
5.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3分)
A.少而好兵,事秦始皇 事:侍奉 B.自驰如频阳 如:往,到
C.李信果辱秦军 辱:侮辱 D.今空秦国甲士而专委于我 委:委托
6.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 (3分)
A.秦将李信者,年少壮勇 使使还请善田者五辈
B.夫秦王怚暴而不信人 荆闻王翦益军而来
C.始皇以为贤勇 乃悉国中兵以拒秦
D.故及大王之向臣 将军之乞贷,亦已甚矣
7.下面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3分)
A.王翦有赫赫战功,同时又足智多谋,写李信只用二十万人就去攻打楚国,主要目的是为了衬托王翦的老成谋国。
B. 面对李信的失败,始皇幡然悔悟,及时重新起用王翦,并满足了王翦对兵力的要求,为后来大败荆军奠定了基础。
C. 王翦临出发时,请求秦王赐予许多良田、美宅、园林池苑等,是为了妥善地安置自己的子孙,使自己领兵征战无后顾之忧。
D.王翦代替李信后,坚守不出,每天让士卒休息,并与士卒同食,其目的是为了消磨楚军斗志,避其锐气,为以后歼敌创造条件。
8.翻译下面两个句子 (6分)
(1)王翦言不用,因谢病,归老于频阳。(3分)
(2)荆数挑战而秦不出,乃引而东。(3分)
9. 断句(3分)
王翦日休士洗沐而善饮食抚循之亲与士卒同食久之王翦使人问军中戏乎对曰方投石超距于是王翦曰士卒可用矣
10.阅读下面一首元曲,然后回答问题。(7分)
越调?天净沙?秋
白朴
孤村落日残霞,轻烟老树寒鸦。一点飞鸿影下。青山绿水,白草红叶黄花。
(1)作者笔下的秋有何特点?请简要分析。(4分)
(2)请从动静结合的角度对这首元曲进行赏析(3分)
二、本大题7小题,共3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1—14题(15分)
中医药学是在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土壤中萌生、成长的。中医药学在发展过程中,不断汲取当时的哲学、文学、数学、历史、地理、天文、军事学等多种学科知识的营养,同时又融进了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血脉,而成为传统文化不可分割的一个组成部分。因此,中医药学在这种传统文化氛围中能够自然地得以普及。古代上自帝王将相、下至走卒贩隶,各个阶层或多或少都能知医识药,由儒从医者、由官业医者更是不胜枚举。“秀才学医,笼中抓鸡”之说,流传甚广。
近百年来,中医的发展出现了危机,一个时期甚至面临被取缔、被消灭的境地。从历史环境中看,伴随着新文化运动,中国的传统文化遭到了猛烈的抨击,作为传统文化一部分的中医药学也不可避免地遭到前所未有的批判。在这样的语境中,中医成了“失语的中医”,丧失了自己的本体地位。
从现实的情况看,离开了中国传统人文文化教育和传播,中医药执业人员单纯学习中医诊断、方剂、药性,终究难成为一代中医名家(即使一时出名,也后劲不足)。中药也难以保持和发展道地药材与传统炮制方法。与中医药相关的产品、包括中医药文化产品也难以形成良好持久的市场氛围。离开文、史、哲等文化的滋养,中医理论也难以得到健康持续发展。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中医文化研究既担负着复兴传统文化的重要角色,也担负着推动医药市场经济发展的重任。
本来,作为传承中医药文化的重要阵地——中医药高等院校,应该是最有资格也是最应该弘扬传统文化的地方。但是,现代中医院校完全按照西方科学模式进行构建,用所谓的现代科技来研究中医药。中医院校一版又一版的教材也变得越来越“现代化”,语言表达也越来越“标准化”、“客观化”,而与传统文化密切相关的主干课程——医古文,也越来越被边缘化,在中医师职称考试中也已被取消,而换成能与西方科学接轨的现代语言工具——英语。其他与传统文化相关的课程,更只是作为中医院校可有可无的选修课。
笔者并不反对用现代科学手段、西医标准来研究中医药,作为一种研究途径,应该承认其研究价值。中医药的科学研究和文化研究并不是截然对立的,而是相辅相成的。但是目前却是文化研究越来越萎缩,甚至很多人主张中医学的文化因素恰恰是落后的、迷信的、应该抛弃的东西,于是现代科技手段成为研究中医药的主要甚至惟一手段。而实际上,中医具有较其他医学更为浓厚的文化属性。医学的对象是人的生命,换句话说,生命是医学的本体,所以生命文化就是医学的元文化。中医在认识生命的本质、规律问题上,有着不同于西方的鲜明的个性色彩。如中医将“气”看成是生命的本源和动力,将阴阳五行看成是生命的过程序列和存在方式;中医将自然人与社会人作动态比附,建构了一个由心神调控的心与身同构、同序的小生命系统和人与宇宙同构、同序的大生命系统。中医比现代医学更能反映本民族的文化特征。从某种意义上说,与其将中医看成是一门生命科学,倒不如将中医看成是一种生命文化。因此,从生命文化的角度来说,对中医药文化的研究也是迫切和必要的。
(选自《中国医药报》总第3187期,作者张其成。有删改)
11.关于造成中医危机的根本原因,下列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中国的传统文化遭到了猛烈的抨击。
B.中医药执业人员单纯学习中医知识。
C.有关高等院校没有起到应有的作用。
D.中医药学中有许多落后迷信的东西。
12.下面对文章内容的理解,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3分)
A.中医药学在发展过程中,吸收文、史、哲等文化的滋养,融入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血脉,成为传统文化不可分割的一个组成部分。
B.中医的“失语”是指中医药高等院校淡化与传统文化密切相关的主干课程——医古文,引进与西方科学接轨的现代语言工具——英语。
C.中药能否保持和发展道地药材与传统炮制方法,相关产品能否形成良好而持久的市场氛围,直接影响着中国传统人文文化教育和传播。
D.和西医的观点相反,中医是一种生命科学,中医将“气”看成是生命的本源和动力,将阴阳五行看成是生命的过程序列和存在方式。
13.文中引用“秀才学医,笼中抓鸡”一语的用意何在?(4分)
14.作者在文中是怎样评述中医药的科学研究的?(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17题(15分)。
心与手
欧·亨利
在丹佛车站,一帮旅客拥进开往东部方向的快车车厢。在一节车厢里坐着一位衣着华丽的年轻女子,身边携带着豪华物品。在新上车的旅客中走来了两个人。一位年轻英俊,神态举止显得果敢而又坦率;另一位则脸色阴沉,行动拖沓。他们被手铐铐在一起。
两个人穿过车厢过道,就在这张正对着那位迷人的女人的空位子上坐了下来。年轻的女子看到他们,脸上即刻浮现出妩媚的笑颜,圆润的双颊也有些发红。她伸出那戴着灰色手套的手与来客握手。她说话的声音听上去甜美而又舒缓。
她说道:“噢,埃斯顿先生,怎么,他乡异地,连老朋友也不认识了?”
年轻英俊的那位听到她的声音,立刻强烈地一怔,显得局促不安起来,然后他用左手握住了她的手。
“费尔吉德小姐,”他笑着说,“我请求您原谅我不能用另一只手来握手,因为它现在正派用场呢。”
他微微地提起右手,只见一副闪亮的“手镯”正把他的右手腕和同伴的左手腕扣在一起。年轻姑娘眼中的兴奋神情变成一种惶惑的恐惧,脸颊上的红色也消退了。她不解地张开双唇,力图缓解难过的心情。埃斯顿微微一笑,他刚要开口解释,他的同伴抢先说话了。这位脸色阴沉的人一直用他那锐利机敏的眼睛偷偷地察看着姑娘的表情。
“请允许我说话,小姐。我看得出您和这位警长一定很熟悉,如果您让他在判罪的时候替我说几句好话,那我的处境一定会好多了。他正送我去内森维茨监狱,我将因伪造罪在那儿被判处7年徒刑。”
“噢,”姑娘舒了口气,脸色恢复了自然,“那么这就是你现在做的差事,当个警长。”
“亲爱的费尔吉德小姐,”埃斯顿平静地说道,“我不得不找个差事来做。钱总是生翅而飞的。你也清楚在华盛顿是要有钱才能和别人一样地生活。我发现西部有赚钱的好去处,所以——,当然警长的地位自然比不上大使,但是——”
“大使,”姑娘兴奋地说道,“你可别再提大使了,大使可不需要做这种事情,这点你应该是知道的。你现在既然成了一名勇敢的西部英雄,骑马,打枪,经历各种危险,那么生活也一定和在华盛顿时大不一样。你可再也不和老朋友们一道了。”
姑娘的眼光再次被吸引到了那副亮闪闪的手铐上,她睁大了眼睛。
“请别在意,小姐,”另外那位来客又说道,“为了不让犯人逃跑,所有的警长都把自己和犯人铐在一起,埃斯顿先生是懂得这一点的。”
“要过多久我们才能在华盛顿见面?”姑娘问。
“我想不会是马上,”埃斯顿回答,“我想恐怕我是不会有轻松自在的日子过了。”
“我喜爱西部,”姑娘不在意地说着,眼光温柔地闪动着。看着车窗外,她坦率自然,毫不掩饰地告诉他说:“妈妈和我在西部度过了整个夏天,因为父亲生病,她一星期前回去了。我在西部过得很愉快,我想这儿的空气适合于我。金钱可代表不了一切,但人们常在这点上出差错,并执迷不悟地——”
“我说警长先生,”脸色阴沉的那位粗声地说道,“这太不公平了,我需要喝点酒,我一天没抽烟了。你们谈够了吗?现在带我去抽烟室好吗?我真想过过瘾。”
这两位系在一起的旅行者站起身来,埃斯顿脸上依旧挂着迟钝的微笑。
“我可不能拒绝一个抽烟的请求,”他轻声说,“这是一位不走运的朋友。再见,费尔吉德小姐,工作需要,你能理解。”他伸手来握别。
“你现在去不了东部太遗憾了。”她一面说着,一面重新整理好衣裳,恢复起仪态,“但我想你一定会继续旅行到内森维茨的。”
“是的,”埃斯顿回答,“我要去内森维茨。”
两位来客小心翼翼地穿过车厢过道进入吸烟室。
另外两个坐在一旁的旅客几乎听到他们的全部谈话,其中一个说道:“那个警长真是条好汉,很多西部人都这样棒。”
“如此年轻的小伙子就担任一个这么大的职务,是吗?”另一个问道。
“年轻!”第一个人大叫道,“为什么——噢!你真地看准了吗?我是说——你见过把犯人铐在自己右手上的警官吗?”
15.本文第一段采用了什么方法描写人物?在文中起什么作用?(4分)
16.请分析小说中“脸色阴沉”者的形象。(5分)
17.善于制造悬念是欧·亨利小说的特点,请结合这篇小说的具体内容加以赏析。(6分)
三、本大题2小题,共6分
18、“那些奇草仙藤愈冷愈苍翠,都结了实,似珊瑚豆子一般,累垂可爱。及进了房屋,雪洞一般,一色玩器全无,案上只有一个土定瓶中供着数枝菊花,并两部书,茶奁茶杯而已。床上只吊着青纱帐幔,衾褥也十分朴素。”这是大观园中的_________,是______的住处。( )(2分)
A、蘅芜苑 薛宝钗 B、秋爽斋 贾探春 C、稻香村 李纨 D、栊翠庵 妙玉
19、简答题(80字左右)(4分)
请简述《红楼梦》中宝玉得知黛玉死讯一事的主要情节。
四、本大题3小题,共12分。
20. 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回答问题(5分)
与阮籍一样,陶潜采取的是一种政治性的退避。 ① 只有他,才真正做到了这种退避,宁愿归耕田园,蔑视功名利 禄② ( ),“宁固穷以济意,不委屈而累己。既轩冕之非荣,岂缊袍之为耻。诚谬会以取拙,且欣然而归止”。不是外在的轩冕③( )荣华、功名学问,而是内在的人格和不委屈已累己的生活,才是正确的人生道路。所以只有他,算是找到了生活快乐和心灵慰安的较为现实的途径。无论人生感叹或政治忧伤,都在自然和农居生活的质朴的( )④中得到了安息。
在①处填上一个恰当的关联词。(1分)
在②③处填写正确的拼音。(2分)
从“恋爱”“爱恋”“热爱”中选一个词语填在文中④处。(2分)
21.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3分)
A.苏轼把自己的性情、学问、襟怀融之于词,充分展现了广阔的视野、丰富的阅历和浓郁的生活情趣。
B.中华古老文明很早就赋予山水以亲和力,“智者乐水,仁者乐山”,水是美丽多情的,让古代文人得到审美愉悦的快意和宣泄情感的滋养。
C.控烟劝导员在遇到熟人时往往由于“人情障碍”而不好意思阻止对方吸烟,在对陌生的吸烟者进行劝导时又往往会遭遇辱骂、白眼,甚至不被理解。
D.人们对近期中东局势之所以高度关注,不仅因为它涉及地区安全问题,还因为这个问题处理得好不好,会冲击世界的石油供应,危及能源安全。
22.提取下列材料中的要点,整合成一个单句,解释“中秋节”。(不超过50个字)(4分)
①中秋节是我国民间的一个传统节日。
②中秋节的时间是在每年的农历八月十五这一天。
③中秋节有赏月、拜月、吃月饼等习俗。
④赏月、拜月、吃月饼等习俗寄托了人们对月的崇拜和对团圆的期盼。
中秋节是
五、本大题1小题,60分。
23.孤独,是一种状态,也是一种感觉。孤独可能让人悲伤绝望,也可能使人深沉博大。孤独可能是被动的结果,也可能是主动的选择。人们对孤独的感受是很不相同的,周国平说:“和别人混在一起时,我向往孤独。孤独时,我又向往看到我的同类。”你对孤独有怎样的感受和认识呢?
请写一篇文章,谈谈你生活中与“孤独”有关的经历或你对“孤独”的看法,自拟标题,自定文体,不少于8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