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第八单元15《.谏太宗十思疏 * 答司马谏议书》 课件(14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第八单元15《.谏太宗十思疏 * 答司马谏议书》 课件(14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166.4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2-04-24 18:16:16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14张PPT)
第八单元
15.谏太宗十思疏 *答司马谏议书
02
03
04
晒清单
刷素养
典藏馆
模块
导航
01
看头条
作者专栏、文题解说 背景资料 知识链接
05
古代书信别称
06
运材范
居安思危
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
盘庚不为怨者故改其度,度义而后动,是而不见可悔故也
故事汇
魏征“三易其主,安君为民”
王安石与司马光
文言基础知识;文言文阅读
刷素养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的能力。D项,“下”应为百官,“司”应为管理。
D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A项,代词,那/句首发语词,表示议论;B项,连词,表示转折/连词,表示目的;C项,都是连词,表示转折;D项,表句中停顿/……的人。
C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用法的能力。B项,“纵情”,古义为“放纵性情”,今义为“尽情”。C项,“根本”,古义为“植物的根”,今义为“事物的根源或最重要的部分”。D项,“元首”,古义为“君主,天子”,今义为“国家的最高领导人”。
A
4.下列句子中,不含通假字的一项是(  )
A.振之以威怒     B.不复一一自辨
C.辟邪说,难壬人 D.外连衡而斗诸侯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的能力。A项,“振”同“震”。B项,“辨”同“辩”。D项,“衡”同“横”。
C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的能力。题干中的“危”是形容词作名词。A项,“劳”的意思是“使……劳累”,使动用法。B项,“心”的意思是“在心里”,名词作状语。C项,“墓”的意思是“修墓”,名词作动词。D项,“大”的意思是“重大的意义”,形容词作名词。
D
6.下列句子中,句式结构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
A.某则以谓受命于人主 B.议法度而修之于朝廷
C.终苟免而不怀仁 D.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的能力。A、B、D三项为介宾短语后置句。A项,正常语序为“某则以谓于人主受命”。B项,正常语序为“议法度而于朝廷修之”。D项,正常语序为“……欲于我有求也”。C项为省略句,省略主语“百姓”。
C
十渐不克终疏(节选)
魏 征
臣观自古帝王受图定鼎,皆欲传之万代,贻厥孙谋①。故其垂拱岩廊②,布政天下,其语道也,必先淳朴而抑浮华;其论人也,必贵忠良而鄙邪佞;言制度也,则绝奢靡而崇俭约;谈物产也,则重谷帛而贱珍奇。然受命之初,皆遵之以成治;稍安之后,多反之而败俗。其故何哉?岂不以居万乘之尊,有四海之富,出言而莫己逆,所为而人必从,公道溺于私情,礼节亏于嗜欲故也!语曰:“非知之难,行之惟难;非行之难,终之斯难。”所言信矣。
伏惟陛下年甫弱冠,大拯横流③,削平区宇,肇开帝业。贞观之初,时方克壮④,抑损嗜欲,躬行节俭,内外康宁,遂臻至治。论功则汤、武不足方,语德则尧、舜未为远。臣自擢居左右,十有余年,每侍帷幄,屡奉明旨。常许仁义之道,守之而不失,俭约之志,终始而不渝。一言兴邦,斯之谓也。德音在耳,敢忘之乎?而顷年以来,稍乖曩志。敦朴之理,渐不克终。谨以所闻列之如左:
陛 下 贞 观 之 初 无 为 无 欲 清 静 之 化 远 被 遐 荒 考 之 于 今 其 风 渐 坠 听 言 则 远 超 于 上 圣 论 事 则 未 逾 于 中 主 何 以 言 之 汉文、晋武俱非上哲。汉文辞千里之马,晋武焚雉头之裘⑤。今则求骏马于万里,市珍奇于域外,取怪于道路,见轻于戎狄。此其渐不克终一也。
(有删改)
【注】①贻厥孙谋:遗留给他们的子孙。语出《诗经·大雅·文王有声》。贻,遗留。厥,他们的。②垂拱岩廊:垂衣拱手地坐在朝堂。岩廊,高峻的廊庑,借指朝廷。③大拯横流:大力把天下从祸乱中拯救出来。指李世民青年时便参加反隋斗争,夺取天下。④时方克壮:那时正是壮年。⑤晋武焚雉头之裘:晋武帝时,有太医给皇帝进献了一件雉头裘,武帝认为是“奇技异服”,在殿前烧毁,并下令杜绝此类事情发生。
7.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陛下贞观之初/无为无欲/清静之化远被遐荒/考之于今/其风渐坠/听言则远/超于上圣/论事则未逾于中主/何以言之/
B.陛下/贞观之初/无为无欲/清静之化/远被遐荒考之/于今/其风渐坠/听言则远超于上圣/论事则未逾于中主/何以言之/
C.陛下贞观之初/无为无欲/清静之化/远被遐荒/考之于今/其风渐坠听言/则远超于上圣/论事则未逾/于中主何以言之/
D.陛下贞观之初/无为无欲/清静之化/远被遐荒/考之于今/其风渐坠/听言则远超于上圣/论事则未逾于中主/何以言之/
【解析】本题考查文言文断句的能力。“听言则远超于上圣”与“论事则未逾于中主”句式对称,语意完整,中间不能断开,据此排除A、C两项;“远被”意思是“远播”,“遐荒”作其补语,意思是“远播边疆”,应在“遐荒”后断开,据此排除B项。故选D。
D
8.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定鼎”是定都或建立王朝的意思。相传禹铸九鼎,夏、商、周三代都把它们作为传国之宝,此后“鼎”便成为拥有政权的象征。
B.“伏惟”表示伏在地上想,旧时下对上有所陈述时表示谦敬之辞,多用于奏疏或信函,只能用于臣子对皇帝。
C.“陛下”原指站在台阶下的侍者。臣子向天子进言时,不能直呼天子,必须先呼台下的侍者而告之。后来“陛下”就成为对帝王的尊称。
D.“弱冠”,古代男子二十岁行冠礼,即戴上表示已成人的帽子,以示成年,但体犹未壮,还比较年少,故称“弱”。
【解析】本题考查了解并掌握常见的古代文化知识的能力。B项,“只能用于臣子对皇帝”错。“伏惟”不止用于臣子对皇帝,下对上都可以用,比如《孔雀东南飞》:“府吏长跪告,伏惟启阿母。”
B
9.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开头从正反两方面分析了善始者多、克终者寡的道理。
B.文章第2段谈了君臣当初之志,接着文笔一转,指出渐不克终的问题。
C.文章第3段从言、行两方面论述,二者不统一。“听言”超过了前代圣明君王,“观行”则赶不上一般帝王。
【解析】本题考查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D项,“文章最后提出了如何善始克终的方法和途径”错,属于无中生有。文章尾段指出皇帝的言论是远远超过前代圣明君王的,论事实却还赶不上一般君主。皇帝的行为表现其逐渐不能善始善终,并没有提出如何善始克终的方法和途径。
D
10.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然受命之初,皆遵之以成治;稍安之后,多反之而败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非知之难,行之惟难;非行之难,终之斯难。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然而受命登基之初,都会谨慎遵守前代君王的成功治理之路;逐渐安定之后,大多违背初衷,致使风化败坏下来。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的能力。(1)稍:逐渐。败:使……败坏。俗:风化。(2)知:了解。惟:是。终之:做到底,坚持到底。
不是了解它困难,是实行它困难;不是实行它困难,是坚持到底困难。
11.作者写作此“疏”的原因是什么?(用自己的话表述)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君王在平定天下之后,出现了追求浮华、轻小远贤、逸豫享乐、贵珍奇而轻谷帛的现象。
【解析】本题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根据题干要求,答题区间可定位到文章首段,概括可知,君王多在平定天下之后,对以前种种行为反其道而行之。“其语道也,必先淳朴而抑浮华”,反之则是“追求浮华”;“其论人也,必贵忠良而鄙邪佞”,反之则是“轻小远贤”;“言制度也,则绝奢靡而崇俭约”,反之则是“逸豫享乐”;“谈物产也,则重谷帛而贱珍奇”,反之则是“贵珍奇而轻谷帛”。具体作答时,根据以上分析,用自己的话把“反之”的内容表述清楚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