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2022 部编版语文 九年级下册 第五单元 单元整合复习 基础训练(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2021-2022 部编版语文 九年级下册 第五单元 单元整合复习 基础训练(含答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569.8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2-04-25 07:57:13

文档简介

第五单元 单元整合复习
一、积累与运用
1.下列加点字的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俄顷(qǐnɡ)  虐待(nüè)  焚烧(fén)    
B.稽首(qǐ)   钢盔(kūn)  诡谲(jué)
C.瘦削(xiāo) 蓦然(mò) 哄笑(hōnɡ)
D.行头(hánɡ) 羡慕(xiàn) 拾掇(duo)
2.下列词语书写完全正确的一项( )
A.雷霆   捣蛋   雕粱画栋   哗众取宠
B.景仰   吹笙   咬牙跺脚   骂骂咧咧
C.嫖赌 伺侯 无可奈何 喃喃自语
D.富裕 积蓄 喜出忘外 赫赫扬扬
3.下列加点词语运用有误的一项是( )
A.班主任老师讲道:“关于课堂中引入多媒体资源的问题,我先抛砖引玉,谈谈自己的看法。”
B.一个共产党员,越是在形势困难的情况下,越应该挺身而出。
C.我们必须以艰苦奋斗的精神,去实现全民族梦寐以求的伟大理想。
D.面对强大的敌人,他镇定自若,面不改色,真是本色当行啊。
4.(2021·内蒙古通辽中考)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樊锦诗奉献大漠近40年,打造“数字敦煌”等重要文物研究和保护。
B.我国科学家描绘出大豆最全基因图谱,此成果可以更好地提升分子育种方向。
C.大数据的生成有其内在规律,只有深刻认识并掌握这些规律,才能提高科学运用大数据的能力。
D.中国经济发展已经进入新常态,并逐步从高速增长迈向高质量发展转型。
5.(2021·青海质检)依次填入下面一段话中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
  敦煌所在的古丝绸之路,________是一条通商易货之道,________是一条知识交流之路。作为古丝绸之路上多元文明交融互鉴的结晶,________属于中国,但________是属于世界的。
A.与其 不如 敦煌学 敦煌       B.只有 才 敦煌学 敦煌
C.不仅 而且 敦煌 敦煌学 D.或者 或者 敦煌 敦煌学
6.补写下列名篇名句的空缺部分。
(1)马作的卢飞快,__ __ 。(辛弃疾《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2)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__ __。(苏轼《定风波》)
(3)二十余年如一梦,__ __。(陈与义《临江仙·夜登小阁,忆洛中旧游》)
(4)__ __,飞镜又重磨。(辛弃疾《太常引·建康中秋夜为吕叔潜赋》)
(5)身向云山那畔行,__ __,深秋远塞若为情!(纳兰性德《浣溪沙》)
(6)《渔家傲·秋思》中书写壮志难酬的感慨和思乡忧国的情怀的句子是:__ __,__ __。
(7)《满江红》中秋瑾运用“身”与“心”、“列”与“烈”四句四字谐音和意义不同的显著变化,来表达她的抱负、志向和思想感情的转变,正是上接“__ __,__ __”这两句进一步的思想发展。
二、阅读理解
(一)(2021·内蒙古包头质检)阅读下面词作,回答问题。
江城子·密州出猎
苏 轼
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
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 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7.“江城子”是这首词的__ __,“密州出猎”是这首词的__ __。
8.请写出“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的大意及其所蕴含的情感。
__ __
(二)(2021·宁夏质检)阅读下面两则短文,回答问题。
  【甲】(《鱼我所欲也》)
  【乙】子墨子曰:“万事莫贵于义。今谓人曰:‘予子冠履,而断子之手足,子为之乎 ’必不为,何故 则冠履不若手足之贵也。又曰:‘予子天下而杀子之身,子为之乎 ’必不为,何故 则天下不若身之贵也。争一言以相杀,是贵义于其身也。故曰,万事莫贵于义。”
(选自《墨子·贵义》)
9.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非独贤者有是心也    是亦不可以已乎
B.所欲有甚于生者    万事莫贵于义
C.故不为苟得也 必不为,何故
D.所识穷乏者得我与 呼尔而与之
10.下面句子节奏划分有误的一项是( )
A.舍鱼/而取熊掌者也       B.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
C.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 D.万事/莫贵于义
11.两文都很推崇“义”,请选出下列最符合“义”的品质的一组( )
①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
②墙角的花,你孤芳自赏时,天地便小了。
③鲁提辖拳打镇关西,鲁智深大闹野猪林。
④来自哈尔滨的侯爽在危急时刻,不顾自身安危,勇敢地站出来,在高空中同闹事乘客搏斗,维护了飞机上全体人员的安全。
A.①③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12.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予子天下而杀子之身,子为之乎
译文:__ __
13.【甲】【乙】两文的共同特点是都运用比喻论证来阐明观点,【甲】文用“舍鱼而取熊掌”论证了“__ __”的观点,【乙】文用“冠履不若手足之贵”论证了“__ __”的观点。
14.【甲】文用“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阐述了对“义”的认识,这与【乙】文中表达的观点是相同的。请你指出【甲】【乙】两文中“义”的内涵,并简述今天我们是否还有坚持这种“义”的必要。
__ __
(三)(2021·兰州中考)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面小题。
那时我是弟弟
梅子涵
那年书店的阿姨叫我弟弟,还在橱架的角落里给我留下了一本《月亮和六便士》。
我是在下乡前两天买下《静静的顿河》的。那四本一套的书,放在书店右面那个蛮高的橱架上,我原因不明地看了它整整五年,原因不明地,总是目光就停在它那儿。整整五年,它在那个位置上没有动过,它的左边是《月亮和六便士》,所以我既记住了肖洛霍夫,也记住了毛姆。
这是一个永远安静的小书店,在我上中学的路上,它的旁边是粮店,每个月我都会跟着外祖母到这儿来买米,我背回去。
我上了三年中学,可是却在中学待了五年。后面的两年不毕业,也不上课,有的同学待在家里,有的在学校和马路上闲逛。我是属于闲逛的,这个很小的书店也是我闲逛的地方。加上上课的那三年,我也是常常逛进去,虽然并不总是买书,但是成为了习惯。这些年,我经常讲那本法国的《星期三书店》给儿童们听,讲的时候,我会想起自己走进这个小书店。那本书里的小女孩,每个星期三的下午都走进巴黎的一个小书店,坐在沙发上看漫画,对面的沙发上也总是有一个老先生坐在那儿读一本厚厚的历史书。读厚厚的历史书的老人成为她童年的星期三情景。
我们那个时候的书店不开架,也没有地方坐,我们是站在柜台的外面看橱架上的书。我很想请营业员把《静静的顿河》拿下来给我看看,可是不好意思。因为我只是想翻一翻,没有准备买。买这一套书要好几块钱,不是想买就可以买的。
让别人拿下来给我看,可是又不买,我觉得很不好意思。
有一次,我还是看着橱架上的《静静的顿河》的时候,女营业员突然一句话也没有说,就取下了一本放在我面前,然后退后一步靠着橱架,看着我,虽然没有什么笑容,但是目光和气。她一定是记得我,看见我总是远远地看它。一个人,目光和气地看着别人,可能比笑容满面更令人安定。
我很意外,就急急忙忙地翻了一下书,记住了一个叫格里高利的人物名字,记住了哥萨克和文字里的一点儿词句感觉,那词句感觉和家里有的苏联小说《安娜·卡列尼娜》《复活》不一样,那时,都叫苏联小说,不叫俄罗斯小说。
可是我没有买,不好意思地把书放回原处,说了声“谢谢阿姨”,就赶紧走了。
《星期三书店》中的老先生每个星期三下午来,到书架前取下那本历史书看,看得很缓慢。他已经很老了,没有把书买下来,但是又希望读完。这情景,不但看漫画的小女孩看见,年轻的女营业员也看得清清楚楚。
再过两天我就要下乡了。妈妈给了我钱,让我买所需要的日用品,还剩了一些钱,所以就又逛到这儿来了。
她正坐在那儿打毛衣。我说:“阿姨,我要买《静静的顿河》。”她立刻放下毛衣,站起来,把四本一起取下来,掸了掸书上的灰,放到我面前。我没有翻看就付了钱,她用印着“新华书店”几个字的纸拦腰把书包了一圈,递给我,好像是对我,也好像是对站在另一边的男营业员说,放在这里几年了,放也放老了,总算卖掉了。
男营业员说,正好你明天退休,你欢送它,它也欢送你。
他们就哈哈笑起来。
我看看她,心想,以后来就看不见她了。
我从书店走出来,回家去。听见她在后面喊我:“弟弟!”上海的大人,尤其是女性的大人,喜欢喊男小孩“弟弟”。
我停下来,转过身。她说:“弟弟,旁边那本书,我帮你放在下面橱里了,在角落里,你如果以后要买,就对他说,我也会跟他说的,只有一本,卖掉了就没有了。”
“《静静的顿河》也没有了,是吗 ”“没有了,只有一套。”
放在下面橱里角落的就是《月亮和六便士》。
《星期三书店》里,到了圣诞节前一天,老人又来看书,可是那书不在架子上了。他问年轻的女营业员:“是卖掉了,是吗 ”
营业员说:“是卖掉了。被人当作圣诞节礼物买走了。”然后她从下面的橱里取出一个包扎好的漂亮礼物,递给老人,说:“爷爷,圣诞节快乐!”
她买下了那本历史书送给老人。
阿姨是以另一种方式为我包扎好,藏在一个角落里,心意都暖和,因为我在看《静静的顿河》的时候,也一直都看《月亮和六便士》。她看见了我的看。
下乡的十年里,度过着另外的生活感觉,竟然没有想去买那本被藏在角落里的书,后来等我想起这事,书店已经不在了。粮店也不在了。只有我的想起还在。
我一直纳闷的是,在我们不上学的那个年代,苏联小说、英国小说,其实是不可以出现在书店的,但是它们怎么一直在那儿呢 我搞不大懂。
(有删改)
15.阅读全文,根据作者对中学时书店经历的回忆和《星期三书店》情节的叙述,补写相关的内容。
书店的经历:我对橱架高处的外国书充满了向往——(1)__ __——下乡前我终于买了一套《静静的顿河》——(2)__ __
《星期三书店》的情节:小女孩在书店总能遇到坐在沙发上看书的老人——老先生在书店缓慢地阅读历史书——(3)__ __
16.揣摩下列语句,回答括号里的问题。
(1)那四本一套的书,放在书店右面那个蛮高的橱架上,我原因不明地看了它整整五年,原因不明地,总是目光就停在它那儿。(“原因不明地”在这里间隔反复,有什么作用 )
__ __
(2)那词句感觉和家里有的苏联小说《安娜·卡列尼娜》《复活》不一样,那时,都叫苏联小说,不叫俄罗斯小说。(这句话看似多余,能否删掉 为什么 )
__ __
17.文中的营业员阿姨是个怎样的人 结合全文,说说作者为什么要写这样一个人。
__
三、作文
18.从下面两个题目中任选一题,按要求作文。
题目一:
  读书是丰富的,是快乐的:有知识探索的快乐,有思想进步的快乐,有生活趣味的快乐。这样的快乐,是读书人代代相传的精神享受。
  班级计划举行读书会,围绕上述材料中的三个关键词“知识探索”“思想进步”“生活趣味”展开讨论。你对哪个关键词感触最深 结合你的感受和思考写一篇发言稿。
  要求:①自拟题目,自定立意;②不得抄袭、套作;③字数不少于600字;④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地名、校名、人名。
题目二:
  以“向往那些有书的日子”为题,写一篇记叙文。
  要求:①内容充实,有细节描写;②不得抄袭、套作;③字数不少于600字;④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地名、校名、人名。
__ __
PAGE第五单元 单元整合复习
一、积累与运用
1.下列加点字的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A )
A.俄顷(qǐnɡ)  虐待(nüè)  焚烧(fén)    
B.稽首(qǐ)   钢盔(kūn)  诡谲(jué)
C.瘦削(xiāo) 蓦然(mò) 哄笑(hōnɡ)
D.行头(hánɡ) 羡慕(xiàn) 拾掇(duo)
2.下列词语书写完全正确的一项( B )
A.雷霆   捣蛋   雕粱画栋   哗众取宠
B.景仰   吹笙   咬牙跺脚   骂骂咧咧
C.嫖赌 伺侯 无可奈何 喃喃自语
D.富裕 积蓄 喜出忘外 赫赫扬扬
3.下列加点词语运用有误的一项是( D )
A.班主任老师讲道:“关于课堂中引入多媒体资源的问题,我先抛砖引玉,谈谈自己的看法。”
B.一个共产党员,越是在形势困难的情况下,越应该挺身而出。
C.我们必须以艰苦奋斗的精神,去实现全民族梦寐以求的伟大理想。
D.面对强大的敌人,他镇定自若,面不改色,真是本色当行啊。
4.(2021·内蒙古通辽中考)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C )
A.樊锦诗奉献大漠近40年,打造“数字敦煌”等重要文物研究和保护。
B.我国科学家描绘出大豆最全基因图谱,此成果可以更好地提升分子育种方向。
C.大数据的生成有其内在规律,只有深刻认识并掌握这些规律,才能提高科学运用大数据的能力。
D.中国经济发展已经进入新常态,并逐步从高速增长迈向高质量发展转型。
5.(2021·青海质检)依次填入下面一段话中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C )
  敦煌所在的古丝绸之路,________是一条通商易货之道,________是一条知识交流之路。作为古丝绸之路上多元文明交融互鉴的结晶,________属于中国,但________是属于世界的。
A.与其 不如 敦煌学 敦煌       B.只有 才 敦煌学 敦煌
C.不仅 而且 敦煌 敦煌学 D.或者 或者 敦煌 敦煌学
6.补写下列名篇名句的空缺部分。
(1)马作的卢飞快,__弓如霹雳弦惊__ 。(辛弃疾《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2)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__也无风雨也无晴__。(苏轼《定风波》)
(3)二十余年如一梦,__此身虽在堪惊__。(陈与义《临江仙·夜登小阁,忆洛中旧游》)
(4)__一轮秋影转金波__,飞镜又重磨。(辛弃疾《太常引·建康中秋夜为吕叔潜赋》)
(5)身向云山那畔行,__北风吹断马嘶声__,深秋远塞若为情!(纳兰性德《浣溪沙》)
(6)《渔家傲·秋思》中书写壮志难酬的感慨和思乡忧国的情怀的句子是:__浊酒一杯家万里__,__燕然未勒归无计__。
(7)《满江红》中秋瑾运用“身”与“心”、“列”与“烈”四句四字谐音和意义不同的显著变化,来表达她的抱负、志向和思想感情的转变,正是上接“__苦将侬强派作蛾眉__,__殊未屑__”这两句进一步的思想发展。
二、阅读理解
(一)(2021·内蒙古包头质检)阅读下面词作,回答问题。
江城子·密州出猎
苏 轼
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
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 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7.“江城子”是这首词的__词牌名__,“密州出猎”是这首词的__题目__。
8.请写出“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的大意及其所蕴含的情感。
答:__定将把弓拉得如圆月一样去参加战斗,去抵抗西北的侵略者。表达了作者要报效祖国,抵御入侵者,建功立业的决心。(意思相近即可)__
(二)(2021·宁夏质检)阅读下面两则短文,回答问题。
  【甲】(《鱼我所欲也》)
  【乙】子墨子曰:“万事莫贵于义。今谓人曰:‘予子冠履,而断子之手足,子为之乎 ’必不为,何故 则冠履不若手足之贵也。又曰:‘予子天下而杀子之身,子为之乎 ’必不为,何故 则天下不若身之贵也。争一言以相杀,是贵义于其身也。故曰,万事莫贵于义。”
(选自《墨子·贵义》)
9.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B )
A.非独贤者有是心也    是亦不可以已乎
B.所欲有甚于生者    万事莫贵于义
C.故不为苟得也 必不为,何故
D.所识穷乏者得我与 呼尔而与之
10.下面句子节奏划分有误的一项是( B )
A.舍鱼/而取熊掌者也       B.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
C.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 D.万事/莫贵于义
11.两文都很推崇“义”,请选出下列最符合“义”的品质的一组( C )
①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
②墙角的花,你孤芳自赏时,天地便小了。
③鲁提辖拳打镇关西,鲁智深大闹野猪林。
④来自哈尔滨的侯爽在危急时刻,不顾自身安危,勇敢地站出来,在高空中同闹事乘客搏斗,维护了飞机上全体人员的安全。
A.①③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12.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予子天下而杀子之身,子为之乎
译文:__给予你天下但要把你杀死,你愿不愿意做(这件事)呢 __
13.【甲】【乙】两文的共同特点是都运用比喻论证来阐明观点,【甲】文用“舍鱼而取熊掌”论证了“__舍生取义(舍生而取义者也)__”的观点,【乙】文用“冠履不若手足之贵”论证了“__万事莫贵于义__”的观点。
14.【甲】文用“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阐述了对“义”的认识,这与【乙】文中表达的观点是相同的。请你指出【甲】【乙】两文中“义”的内涵,并简述今天我们是否还有坚持这种“义”的必要。
答:__正义(或是“有利于人民和国家的大义”)。有必要。任何时候,我们都要坚持人民和国家的利益高于一切的原则。__
(三)(2021·兰州中考)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面小题。
那时我是弟弟
梅子涵
那年书店的阿姨叫我弟弟,还在橱架的角落里给我留下了一本《月亮和六便士》。
我是在下乡前两天买下《静静的顿河》的。那四本一套的书,放在书店右面那个蛮高的橱架上,我原因不明地看了它整整五年,原因不明地,总是目光就停在它那儿。整整五年,它在那个位置上没有动过,它的左边是《月亮和六便士》,所以我既记住了肖洛霍夫,也记住了毛姆。
这是一个永远安静的小书店,在我上中学的路上,它的旁边是粮店,每个月我都会跟着外祖母到这儿来买米,我背回去。
我上了三年中学,可是却在中学待了五年。后面的两年不毕业,也不上课,有的同学待在家里,有的在学校和马路上闲逛。我是属于闲逛的,这个很小的书店也是我闲逛的地方。加上上课的那三年,我也是常常逛进去,虽然并不总是买书,但是成为了习惯。这些年,我经常讲那本法国的《星期三书店》给儿童们听,讲的时候,我会想起自己走进这个小书店。那本书里的小女孩,每个星期三的下午都走进巴黎的一个小书店,坐在沙发上看漫画,对面的沙发上也总是有一个老先生坐在那儿读一本厚厚的历史书。读厚厚的历史书的老人成为她童年的星期三情景。
我们那个时候的书店不开架,也没有地方坐,我们是站在柜台的外面看橱架上的书。我很想请营业员把《静静的顿河》拿下来给我看看,可是不好意思。因为我只是想翻一翻,没有准备买。买这一套书要好几块钱,不是想买就可以买的。
让别人拿下来给我看,可是又不买,我觉得很不好意思。
有一次,我还是看着橱架上的《静静的顿河》的时候,女营业员突然一句话也没有说,就取下了一本放在我面前,然后退后一步靠着橱架,看着我,虽然没有什么笑容,但是目光和气。她一定是记得我,看见我总是远远地看它。一个人,目光和气地看着别人,可能比笑容满面更令人安定。
我很意外,就急急忙忙地翻了一下书,记住了一个叫格里高利的人物名字,记住了哥萨克和文字里的一点儿词句感觉,那词句感觉和家里有的苏联小说《安娜·卡列尼娜》《复活》不一样,那时,都叫苏联小说,不叫俄罗斯小说。
可是我没有买,不好意思地把书放回原处,说了声“谢谢阿姨”,就赶紧走了。
《星期三书店》中的老先生每个星期三下午来,到书架前取下那本历史书看,看得很缓慢。他已经很老了,没有把书买下来,但是又希望读完。这情景,不但看漫画的小女孩看见,年轻的女营业员也看得清清楚楚。
再过两天我就要下乡了。妈妈给了我钱,让我买所需要的日用品,还剩了一些钱,所以就又逛到这儿来了。
她正坐在那儿打毛衣。我说:“阿姨,我要买《静静的顿河》。”她立刻放下毛衣,站起来,把四本一起取下来,掸了掸书上的灰,放到我面前。我没有翻看就付了钱,她用印着“新华书店”几个字的纸拦腰把书包了一圈,递给我,好像是对我,也好像是对站在另一边的男营业员说,放在这里几年了,放也放老了,总算卖掉了。
男营业员说,正好你明天退休,你欢送它,它也欢送你。
他们就哈哈笑起来。
我看看她,心想,以后来就看不见她了。
我从书店走出来,回家去。听见她在后面喊我:“弟弟!”上海的大人,尤其是女性的大人,喜欢喊男小孩“弟弟”。
我停下来,转过身。她说:“弟弟,旁边那本书,我帮你放在下面橱里了,在角落里,你如果以后要买,就对他说,我也会跟他说的,只有一本,卖掉了就没有了。”
“《静静的顿河》也没有了,是吗 ”“没有了,只有一套。”
放在下面橱里角落的就是《月亮和六便士》。
《星期三书店》里,到了圣诞节前一天,老人又来看书,可是那书不在架子上了。他问年轻的女营业员:“是卖掉了,是吗 ”
营业员说:“是卖掉了。被人当作圣诞节礼物买走了。”然后她从下面的橱里取出一个包扎好的漂亮礼物,递给老人,说:“爷爷,圣诞节快乐!”
她买下了那本历史书送给老人。
阿姨是以另一种方式为我包扎好,藏在一个角落里,心意都暖和,因为我在看《静静的顿河》的时候,也一直都看《月亮和六便士》。她看见了我的看。
下乡的十年里,度过着另外的生活感觉,竟然没有想去买那本被藏在角落里的书,后来等我想起这事,书店已经不在了。粮店也不在了。只有我的想起还在。
我一直纳闷的是,在我们不上学的那个年代,苏联小说、英国小说,其实是不可以出现在书店的,但是它们怎么一直在那儿呢 我搞不大懂。
(有删改)
15.阅读全文,根据作者对中学时书店经历的回忆和《星期三书店》情节的叙述,补写相关的内容。
书店的经历:我对橱架高处的外国书充满了向往——(1)__营业员阿姨从橱架取下《静静的顿河》让我翻看__——下乡前我终于买了一套《静静的顿河》——(2)__营业员阿姨告诉我在橱架角落给我留书的事情__
《星期三书店》的情节:小女孩在书店总能遇到坐在沙发上看书的老人——老先生在书店缓慢地阅读历史书——(3)__营业员自己购买历史书作为礼物送给老先生__
16.揣摩下列语句,回答括号里的问题。
(1)那四本一套的书,放在书店右面那个蛮高的橱架上,我原因不明地看了它整整五年,原因不明地,总是目光就停在它那儿。(“原因不明地”在这里间隔反复,有什么作用 )
答:__起到强调的作用。强调少年对《静静的顿河》充满了渴盼和好奇。__
(2)那词句感觉和家里有的苏联小说《安娜·卡列尼娜》《复活》不一样,那时,都叫苏联小说,不叫俄罗斯小说。(这句话看似多余,能否删掉 为什么 )
答:__不能删掉。这句话交代了“我”对《静静的顿河》感兴趣的一个重要原因:之前“我”有过阅读外国小说的经历。同时,也暗示了时代背景。__
17.文中的营业员阿姨是个怎样的人 结合全文,说说作者为什么要写这样一个人。
答:__第一问:营业员阿姨是一个和气、善解人意的人。
第二问:营业员阿姨能体察到“我”当时的困窘,理解和尊重少年敏感的自尊心,帮助“我”满足了看书的愿望,这让当时的“我”内心充满暖意,及至成年后倍加感激和怀念(及至成年后,充满温情地对待周围的人)。
三、作文
18.从下面两个题目中任选一题,按要求作文。
题目一:
  读书是丰富的,是快乐的:有知识探索的快乐,有思想进步的快乐,有生活趣味的快乐。这样的快乐,是读书人代代相传的精神享受。
  班级计划举行读书会,围绕上述材料中的三个关键词“知识探索”“思想进步”“生活趣味”展开讨论。你对哪个关键词感触最深 结合你的感受和思考写一篇发言稿。
  要求:①自拟题目,自定立意;②不得抄袭、套作;③字数不少于600字;④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地名、校名、人名。
题目二:
  以“向往那些有书的日子”为题,写一篇记叙文。
  要求:①内容充实,有细节描写;②不得抄袭、套作;③字数不少于600字;④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地名、校名、人名。
答:__略__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