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 陈 涉 世 家
核心回顾
1.注字音
当行( hánɡ ) 阳夏( jiǎ ) 辍耕( chuò )
烹食( pēnɡ ) 间令( jiàn ) 垄上( lǒnɡ )
度已失期( duó ) 数谏故( shuò )
陈胜王( wànɡ ) 被坚执锐( pī )
2.通假字
(1)发闾左適戍渔阳 ( 適,同“谪” )
(2)为天下唱 ( 唱,同“倡”,倡导、发起 )
(3)固以怪之矣 ( 以,同“已” )
(4)将军身被坚执锐 ( 被,同“披” )
(5)卜者知其指意 ( 指,同“旨” )
3.词类活用
(1)天下苦秦久矣 ( 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以……为苦,苦于 )
(2)乃丹书帛曰“陈胜王”( 名词作状语,用朱砂 )
(3)置人所罾鱼腹中 ( 名词作动词,用网捕 )
(4)固以怪之矣( 形容词的意动用法,认为……奇怪,对……感到奇怪 )
(5)夜篝火( 名词作动词,用竹笼罩着 )
(6)狐鸣呼曰( 名词作状语,像狐狸一样 )
(7)广故数言欲亡,忿恚尉( 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恼怒 )
(8)将军身被坚执锐( 坚:形容词作名词,指铠甲;锐:形容词作名词,指武器 )
(9)皆刑其长吏( 名词作动词,惩处 )
(10)大楚兴,陈胜王( 名词作动词,称王 )
(11)死国可乎( 形容词的为动用法,为……而死 )
4.一词多义
(1)会 会天大雨 ( 副词,适逢,恰巧遇到 )
皆来会计事( 动词,集会 )
(2)道 道不通( 名词,道路,路 )
伐无道( 名词,道义 )
(3)以
扶苏以数谏故( 介词,因为 )
或以为死 ( 和“为”组成动词“以为”,可译为“认为” )
以激怒其众( 连词,可译为“来”“以便” )
(4)而
夺而杀尉( 表承接 )
而戍死者固十六七( 表转折,但 )
佣者笑而应曰( 表修饰 )
(5)其 百姓多闻其贤( 代词,他,指扶苏 )
卜者知其指意( 代词,他,指吴广 )
(6)之
辍耕之垄上( 动词,去、往 )
怅恨久之( 助词,无实意,起辅助音节的作用 )
二世杀之( 代词,他,指扶苏 )
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 结构助词,的 )
楚人怜之( 代词,他,指项燕 )
然足下卜之鬼乎( 代词,它,指起义的事 )
5.古今异义
(1)今亡亦死(古义:__逃跑__;今义:死亡)
(2)会天大雨(古义:__适逢,恰巧遇到__;今义:集会,见面等)
(3)比至陈(古义:__等到__;今义:比较,比方)
(4)号令召三老、豪杰与皆来会计事(古义:__动词,集会商议__;今义:管理财物的人员)
(5)卒中往往语(古义:__到处__;今义:常常,经常)
(6)藉第令毋斩(古义:__即使、假若__;今义:借给)
(7)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古义:__私下__;今义:间隙)
(8)今诚以吾众诈自称公子扶苏、项燕 (古义:__如果__;今义:诚心诚意,的确,实在)
6.特殊句式
(1)省略句
①守丞死,乃入据陈( “乃”的前面省略“起义军”。 )
②上使外将兵( “使”后面省略代词“之”,指扶苏。 )
③吴广素爱人,士卒多为用者( “为”后面省略了代词“之”或“其”,指吴广。 )
④令辱之( “令”后面省略代词“其”,指将尉。 )
⑤辍耕之垄上( “辍耕”前省略陈胜。 )
(2)判断句
①陈胜者,阳城人也,字涉( “……者,……也”表判断。 )
②当立者乃公子扶苏( “乃……”,表判断。 )
③未知其死也( “……也”,表判断。 )
(3)倒装句
①祭以尉首( 状语后置,以尉首祭 )
②诸郡县苦秦吏者( 定语后置,诸苦秦吏者郡县 )
7.填名句
(1)表明陈涉从小有远大理想的一句是:__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__。
(2)起义的根本原因是:__天下苦秦久矣__。
(3)文中写陈涉发动起义“召令徒属”时,直接向封建统治者挑战,以激励众人的一句话是:__王侯将相宁有种乎__。
8.记常识
(1)《陈涉世家》选自《史记》,作者__司马迁__,西汉著名的史学家、__散文__家、思想家。《史记》是我国第一部__纪传体__通史,鲁迅称这部书是“__史家之绝唱__,__无韵之《离骚》__”。
(2)本文中“燕雀”泛指小鸟,比喻__庸人__。“鸿鹄”,天鹅,比喻__志向远大的人__。“闾”是居民聚居处,古代二十五家为一闾,贫者居住__闾左__,富者居住__闾右__。“足下”是__古代下称上或同辈相称的敬辞__。
基础达标
1.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D )
A.士卒多为用者/为坛而盟 B.广故数言欲亡/卒数万人
C.陈胜自立为将军/上使外将兵 D.守丞死,乃入据陈/陈涉乃立为王
2.(2021·新疆质检)下面各句子朗读节奏划分不正确的一项是( C )
A.今/诚以吾众/诈自称/公子扶苏、项燕
B.乃/令/符离人/葛婴/将兵/徇/蕲以东
C.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
D.发/闾左/適戍/渔阳
3.下列句子翻译不正确的一项是( B )
A.为天下唱,宜多应者:向全国发起号召,应当(有)很多响应的人。
B.卒中往往语,皆指目陈胜:大家到处谈论这件事,都指着陈胜的眼睛。
C.藉第令毋斩,而戍死者固十六七:即使能免于斩刑,可是戍守边塞死掉的人也会有十分之六七。
D.扶苏以数谏故,上使外将兵:扶苏因为屡次劝谏的缘故,皇上派他在外面带兵。
4.(2021·兰州质检)下列对文章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A )
A.文章以陈胜、吴广的活动为线索,生动描述了一场起义的发生、发展过程。陈胜、吴广起义的直接原因是“并杀两尉”,这也是他们为起义所做的舆论准备。
B.陈胜在群龙无首之时,站出来,先揭露秦的苛政,晓之以厉害,然后用“王侯将相宁有种乎”激励士卒,坚定了士卒反抗暴秦、奋起抗争的信念,一席话令人信服。
C.“天下苦秦久矣”说明百姓痛恨秦王朝的残暴统治,积蓄着反抗的力量。“比至陈,车六七百乘,骑千余,卒数万人”,体现了起义策略的正确性和百姓的人心所向。
D.文章通过对典型历史环境的描写和人物语言、行动、神态等多方面的刻画,生动地再现了一位农民运动领导者和组织者的形象,真实再现了这一场伟大斗争的图景。
能力提升
5.(2021·甘肃定西质检)阅读下面文言文,回答问题。
【甲】陈胜者,阳城人也,字涉。吴广者,阳夏人也,字叔。陈涉少时,尝与人佣耕,辍耕之垄上,怅恨久之,曰:“苟富贵,无相忘。”佣者笑而应曰:“若为佣耕,何富贵也 ”陈涉太息曰:“嗟乎!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
二世元年七月,发闾左適戍渔阳,九百人屯大泽乡。陈胜、吴广皆次当行,为屯长。会天大雨,道不通,度已失期。失期,法皆斩。陈胜、吴广乃谋曰:“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等死,死国可乎 ”陈胜曰:“天下苦秦久矣。吾闻二世少子也,不当立,当立者乃公子扶苏。扶苏以数谏故,上使外将兵。今或闻无罪,二世杀之。百姓多闻其贤,未知其死也。项燕为楚将,数有功,爱士卒,楚人怜之。或以为死,或以为亡。今诚以吾众诈自称公子扶苏、项燕,为天下唱,宜多应者。”吴广以为然。乃行卜。卜者知其指意,曰:“足下事皆成,有功。然足下卜之鬼乎 ”陈胜、吴广喜,念鬼,曰:“此教我先威众耳。”乃丹书帛曰“陈胜王”,置人所罾鱼腹中。卒买鱼烹食,得鱼腹中书,固以怪之矣。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夜篝火,狐鸣呼曰:“大楚兴,陈胜王。”卒皆夜惊恐。旦日,卒中往往语,皆指目陈胜。
吴广素爱人,士卒多为用者。将尉醉,广故数言欲亡,忿恚尉,令辱之,以激怒其众。尉果笞广。尉剑挺,广起,夺而杀尉。陈胜佐之,并杀两尉。召令徒属曰:“公等遇雨,皆已失期,失期当斩。藉第令毋斩,而戍死者固十六七。且壮士不死即已,死即举大名耳,王侯将相宁有种乎!”徒属皆曰:“敬受命。”乃诈称公子扶苏、项燕,从民欲也。袒右,称大楚。为坛而盟,祭以尉首。
【乙】项籍①少时,学书不成,去;学剑,又不成。项梁②怒之。籍曰:“书足以记名姓而已。剑一人敌,不足学,学万人敌。”于是项梁乃教籍兵法,籍大喜,略知其意,又不肯竟学。……秦始皇帝游会稽,渡浙江,梁与籍俱观。籍曰:“彼可取而代也。”梁掩其口,曰:“毋妄言,族矣!”梁以此奇籍。籍长八尺余,力能扛鼎,才气过人,虽吴中子弟皆已惮籍矣。
【注】①籍:项羽的字。②项梁:项羽的叔叔。
(1)下面每组中加点词意思、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D )
A.吴广素爱人/我行我素 B.皆已失期/不期而遇
C.学万人敌/敌众我寡 D.梁与籍俱观/与时俱进
(2)对下面加点的字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D )
A.夺而杀尉(表示顺承,相当于“然后”)
B.尉果笞广(用鞭、杖或竹板打)
C.梁以此奇籍(因为)
D.虽吴中子弟(虽然)
(3)下列对【甲】【乙】两文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
A.从【乙】文中看出:项羽是一个做什么事都不专心,半途而废,胸无大志的人。
B.【甲】文中的陈涉和【乙】文中的项羽,都没能统一天下。司马迁把他们分别收入《史记》的“世家”和“本纪'是因为他看重功业,而不以成败论英雄。
C.【甲】【乙】两文都通过语言描写,对人物的性格进行了鲜明的刻画。
D.【甲】文表现了陈涉非凡的抱负和反抗命运的决心,同时显示了他洞察时局和精于谋划的能力。
(4)用现代汉语解释下面的句子。
①且壮士不死即已,死即举大名耳,王侯将相宁有种乎!
译文:__况且壮士不死便罢了,要死就该成就尊崇的名号啊,王侯将相难道有天生的贵种吗 __
②梁掩其口,曰:“毋妄言,族矣!”梁以此奇籍。
译文:__项梁急忙捂住他的嘴,说:“不要胡说,要被灭族的!”但项梁却因此而感到项籍很不一般。__
PAGE22* 陈 涉 世 家
核心回顾
1.注字音
当行( ) 阳夏( ) 辍耕( )
烹食( ) 间令( ) 垄上( )
度已失期( ) 数谏故( )
陈胜王( ) 被坚执锐( )
2.通假字
(1)发闾左適戍渔阳 ( )
(2)为天下唱 ( )
(3)固以怪之矣 ( )
(4)将军身被坚执锐 ( )
(5)卜者知其指意 ( )
3.词类活用
(1)天下苦秦久矣 ( )
(2)乃丹书帛曰“陈胜王”( )
(3)置人所罾鱼腹中 ( )
(4)固以怪之矣( )
(5)夜篝火( )
(6)狐鸣呼曰( )
(7)广故数言欲亡,忿恚尉( )
(8)将军身被坚执锐( )
(9)皆刑其长吏( )
(10)大楚兴,陈胜王( )
(11)死国可乎( )
4.一词多义
(1)会 会天大雨 ( )
皆来会计事( )
(2)道 道不通( )
伐无道( )
(3)以
扶苏以数谏故( )
或以为死 ( )
以激怒其众( )
(4)而
夺而杀尉( )
而戍死者固十六七( )
佣者笑而应曰( )
(5)其 百姓多闻其贤( )
卜者知其指意( )
(6)之
辍耕之垄上( )
怅恨久之( )
二世杀之( )
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 )
楚人怜之( )
然足下卜之鬼乎( )
5.古今异义
(1)今亡亦死(古义:__ __;今义:死亡)
(2)会天大雨(古义:__ __;今义:集会,见面等)
(3)比至陈(古义:__ __;今义:比较,比方)
(4)号令召三老、豪杰与皆来会计事(古义:__ __;今义:管理财物的人员)
(5)卒中往往语(古义:__ __;今义:常常,经常)
(6)藉第令毋斩(古义:__ __;今义:借给)
(7)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古义:__ __;今义:间隙)
(8)今诚以吾众诈自称公子扶苏、项燕 (古义:__ __;今义:诚心诚意,的确,实在)
6.特殊句式
(1)省略句
①守丞死,乃入据陈( )
②上使外将兵( )
③吴广素爱人,士卒多为用者( )
④令辱之( )
⑤辍耕之垄上( )
(2)判断句
①陈胜者,阳城人也,字涉( )
②当立者乃公子扶苏( )
③未知其死也( )
(3)倒装句
①祭以尉首( )
②诸郡县苦秦吏者( )
7.填名句
(1)表明陈涉从小有远大理想的一句是:__ __。
(2)起义的根本原因是:__ __。
(3)文中写陈涉发动起义“召令徒属”时,直接向封建统治者挑战,以激励众人的一句话是:__ __。
8.记常识
(1)《陈涉世家》选自《史记》,作者__ __,西汉著名的史学家、__ __家、思想家。《史记》是我国第一部__ __通史,鲁迅称这部书是“__ __,__ __”。
(2)本文中“燕雀”泛指小鸟,比喻__ __。“鸿鹄”,天鹅,比喻__ __。“闾”是居民聚居处,古代二十五家为一闾,贫者居住__ __,富者居住__ __。“足下”是__ __。
基础达标
1.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士卒多为用者/为坛而盟 B.广故数言欲亡/卒数万人
C.陈胜自立为将军/上使外将兵 D.守丞死,乃入据陈/陈涉乃立为王
2.(2021·新疆质检)下面各句子朗读节奏划分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今/诚以吾众/诈自称/公子扶苏、项燕
B.乃/令/符离人/葛婴/将兵/徇/蕲以东
C.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
D.发/闾左/適戍/渔阳
3.下列句子翻译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为天下唱,宜多应者:向全国发起号召,应当(有)很多响应的人。
B.卒中往往语,皆指目陈胜:大家到处谈论这件事,都指着陈胜的眼睛。
C.藉第令毋斩,而戍死者固十六七:即使能免于斩刑,可是戍守边塞死掉的人也会有十分之六七。
D.扶苏以数谏故,上使外将兵:扶苏因为屡次劝谏的缘故,皇上派他在外面带兵。
4.(2021·兰州质检)下列对文章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文章以陈胜、吴广的活动为线索,生动描述了一场起义的发生、发展过程。陈胜、吴广起义的直接原因是“并杀两尉”,这也是他们为起义所做的舆论准备。
B.陈胜在群龙无首之时,站出来,先揭露秦的苛政,晓之以厉害,然后用“王侯将相宁有种乎”激励士卒,坚定了士卒反抗暴秦、奋起抗争的信念,一席话令人信服。
C.“天下苦秦久矣”说明百姓痛恨秦王朝的残暴统治,积蓄着反抗的力量。“比至陈,车六七百乘,骑千余,卒数万人”,体现了起义策略的正确性和百姓的人心所向。
D.文章通过对典型历史环境的描写和人物语言、行动、神态等多方面的刻画,生动地再现了一位农民运动领导者和组织者的形象,真实再现了这一场伟大斗争的图景。
能力提升
5.(2021·甘肃定西质检)阅读下面文言文,回答问题。
【甲】陈胜者,阳城人也,字涉。吴广者,阳夏人也,字叔。陈涉少时,尝与人佣耕,辍耕之垄上,怅恨久之,曰:“苟富贵,无相忘。”佣者笑而应曰:“若为佣耕,何富贵也 ”陈涉太息曰:“嗟乎!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
二世元年七月,发闾左適戍渔阳,九百人屯大泽乡。陈胜、吴广皆次当行,为屯长。会天大雨,道不通,度已失期。失期,法皆斩。陈胜、吴广乃谋曰:“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等死,死国可乎 ”陈胜曰:“天下苦秦久矣。吾闻二世少子也,不当立,当立者乃公子扶苏。扶苏以数谏故,上使外将兵。今或闻无罪,二世杀之。百姓多闻其贤,未知其死也。项燕为楚将,数有功,爱士卒,楚人怜之。或以为死,或以为亡。今诚以吾众诈自称公子扶苏、项燕,为天下唱,宜多应者。”吴广以为然。乃行卜。卜者知其指意,曰:“足下事皆成,有功。然足下卜之鬼乎 ”陈胜、吴广喜,念鬼,曰:“此教我先威众耳。”乃丹书帛曰“陈胜王”,置人所罾鱼腹中。卒买鱼烹食,得鱼腹中书,固以怪之矣。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夜篝火,狐鸣呼曰:“大楚兴,陈胜王。”卒皆夜惊恐。旦日,卒中往往语,皆指目陈胜。
吴广素爱人,士卒多为用者。将尉醉,广故数言欲亡,忿恚尉,令辱之,以激怒其众。尉果笞广。尉剑挺,广起,夺而杀尉。陈胜佐之,并杀两尉。召令徒属曰:“公等遇雨,皆已失期,失期当斩。藉第令毋斩,而戍死者固十六七。且壮士不死即已,死即举大名耳,王侯将相宁有种乎!”徒属皆曰:“敬受命。”乃诈称公子扶苏、项燕,从民欲也。袒右,称大楚。为坛而盟,祭以尉首。
【乙】项籍①少时,学书不成,去;学剑,又不成。项梁②怒之。籍曰:“书足以记名姓而已。剑一人敌,不足学,学万人敌。”于是项梁乃教籍兵法,籍大喜,略知其意,又不肯竟学。……秦始皇帝游会稽,渡浙江,梁与籍俱观。籍曰:“彼可取而代也。”梁掩其口,曰:“毋妄言,族矣!”梁以此奇籍。籍长八尺余,力能扛鼎,才气过人,虽吴中子弟皆已惮籍矣。
【注】①籍:项羽的字。②项梁:项羽的叔叔。
(1)下面每组中加点词意思、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吴广素爱人/我行我素 B.皆已失期/不期而遇
C.学万人敌/敌众我寡 D.梁与籍俱观/与时俱进
(2)对下面加点的字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夺而杀尉(表示顺承,相当于“然后”)
B.尉果笞广(用鞭、杖或竹板打)
C.梁以此奇籍(因为)
D.虽吴中子弟(虽然)
(3)下列对【甲】【乙】两文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从【乙】文中看出:项羽是一个做什么事都不专心,半途而废,胸无大志的人。
B.【甲】文中的陈涉和【乙】文中的项羽,都没能统一天下。司马迁把他们分别收入《史记》的“世家”和“本纪'是因为他看重功业,而不以成败论英雄。
C.【甲】【乙】两文都通过语言描写,对人物的性格进行了鲜明的刻画。
D.【甲】文表现了陈涉非凡的抱负和反抗命运的决心,同时显示了他洞察时局和精于谋划的能力。
(4)用现代汉语解释下面的句子。
①且壮士不死即已,死即举大名耳,王侯将相宁有种乎!
译文:__ __
②梁掩其口,曰:“毋妄言,族矣!”梁以此奇籍。
译文:__ __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