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资料来自于资源最齐全的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17 爱国词四首
单元概览
内容感知
赵鼎是南宋中兴名臣,他反对秦桧和议,深忧国家民族之命运。《鹧鸪天·建康上元作》以“天涯海角悲凉地”上元作为描写的基点,通过“记得当年全盛时”转入对“全盛时”上元情景的回忆,在对比中抒发了强烈的国破家亡之悲。
张元幹兼善诗词,以词名世。他的豪放词作,上继苏轼,下启辛弃疾,被看作是豪放词派继往开来的词作。《贺新郎·送胡邦衡待制》作于宋高宗绍兴十二年(1142),是一首“忠愤气填膺”的送别词。对横遭政治迫害的胡铨表示深切的同情,对迫害者表示强烈的谴责和控诉,体现了一个爱国志士强烈的正义感和大无畏精神。
陆游一生以抗金报国、收复中原为己任。但是在投降派当政的社会条件下,他长期请缨无路,报国无门,最后还被罢黜回乡,投闲置散,壮志未酬。但他始终没有忘怀国事,没有放弃对理想的追求,现实与理想的激烈矛盾,始终冲击着他的内心深处。《诉衷情》这首词就是在这样的心态下创作的。这是一支英雄迟暮、壮志未酬的浩歌,表现了作者炽热的爱国襟怀及其对南宋统治者丧权辱国行为的批判。
刘辰翁生活的时代,正当宋、元交替之际。南宋沦亡后,刘辰翁在外流落多年,晚年在故乡的山中隐居。《柳梢青·春感》就作于隐居期间,是一首亡国的悲歌,表达了作者对南宋故国深沉的怀念,对元统治者切齿的痛恨,抒发了亡国的深哀巨痛,充满着强烈的民族自尊心。
走近作者21世纪教育网
赵鼎(1085—1147),字元镇,自号得全居士,解州闻喜(今属山西)人。与李光、李纲、胡铨合称“南宋四名臣”。赵主要从政,也能词。有《得全居士词》。清末王鹏运把他和李光等四人的词合编为《南宋四名臣词集》。《四库全书总目(忠正德文集)提要》说他“屹然重望,气节学术,彪炳史书,本不以词藻争短长,而出其绪馀,无忝作者”。今存词45首。早期所写多为闲情绮语,南渡后所作,多家国乡关之思。
张元幹(1091—1161),字仲宗,自号芦川居士,又号真隐山人,福州永福(今福建永泰)人,出身于世代仕宦家庭。自小有志于学,胸怀壮志。宋徽宗政和、宣和年间进入仕途。在靖康之变时,曾作为李纲的僚属积极参加抗金斗争,后李纲被罢官,张也因而得罪。不久,汴京沦陷,他避难江南,宋高宗绍兴元年,愤于秦桧的卖国行径,休官还乡。张元幹兼善诗词,以词名世。他的词,在靖康之变前,多是婉约清丽之作,经大战乱后,词风多有慷慨悲凉之音。他和张孝祥的豪放词作,上继苏轼,下启辛弃疾,被看作是豪放词派继往开来的词作。
陆游(1125—1210),字务观,自号放翁,越州山阴(今浙江省绍兴)人。祖父、父亲都做官。他出生的第三年,靖康之变发生,北宋沦亡。他随家人颠沛流离,历尽艰险回到家乡。他曾多次应试,因秦桧嫉害,虽名列第一,终不被录取。秦桧死后,他才开始进入仕途。宋孝宗时,赐同进士出身。先后任隆兴、夔州通判,参与王炎、范成大幕府,当过严州代理知州。宋光宗时,任过朝议大夫、礼部郎中。后被弹劾撤职,归故乡。陆游一生以抗金报国、收复中原为己任。但是在投降派当政的社会条件下,他长期请缨无路,报国无门,最后还被罢黜回乡,投闲置散,壮志未酬。但他始终没有忘怀国事,没有放弃对理想的追求,现实与理想的激烈矛盾,始终冲击着他的内心深处。
刘辰翁(1232—1297),字会孟,号须溪,吉州庐陵人。宋理宗景定三年(1262)考进士时,因在廷试对策中得罪了权臣贾似道,被降为丙等。曾任濂溪书院院长、临安府学教授。宋恭宗德佑元年(1275),他的同乡、同门文天祥起兵勤王,他曾参与活动。南宋灭亡后,隐而不仕。刘辰翁所作诗文词很多,以词的成就最为突出。现存词作达350多首。[来源:21世纪教育网
咬文嚼字
1.字音
华胥(xū) 离黍(shǔ) 砥柱(dǐ) 南浦(pǔ) 金缕(lǚ)
耿斜河(gěng) 貂裘(diāo) 戍梁州(shù) 两鬓(bìn) 蒙毡(zhān)
辇下(niǎn)
2.多音字21世纪教育网
3.形似字[来源:21世纪教育网]
21世纪教育网
句段剖析[来源:21世纪教育网]
一、疑难妙句
1.分明一觉华胥梦,回首东风泪满衣。
品评:“华胥梦”语出《列子·黄帝》。故事谓黄帝昼寝而梦,游于华胥之国。其国无帅长,一切崇尚自然,没有利害冲突。此处喻北宋全盛时景象,随着金人的入攻,霎时灰飞烟灭,恍如一梦。这句诗是联结全篇的关键。诗人从幻梦中醒来,再回头看眼下的惨痛现实,黍离之悲涌上心头,禁不住“东风泪满衣”了。赤诚的爱国情怀,满注于字里行间。
2.底事昆仑倾砥柱,九地黄流乱注,聚万落千村狐兔?
品评:“底事”三句,连续发出无可奈何的疑问,把在金侵略者的铁蹄蹂躏下的中原大地的无穷灾难和侵略者的罪行形象地描绘出来,深切地抒发了家国之思。“昆仑倾砥柱”,犹言天塌了下来,喻指北宋沦亡。“九地黄流乱注”,喻指在金侵略者的铁蹄的大肆蹂躏下,中原大地到处都是灾难。“聚万落千村狐兔”,喻指此时的中原大地,一片荒凉,只有野兽出没。这一切都是首句“梦绕神州路”的具体内容。
3.此生谁料,心在天山,身老沧州。21世纪教育网
品评:“此生谁料”,即谁料此生。“天山”,代指抗敌前线。“沧州”,水边,指隐居之地。“心在天山,身老沧州”两句概括了诗人晚年生活和思想矛盾的悲愤情绪。这最后三句,总结一生,审视现实。词人没有料想到,一生虽有抗敌报国的壮志,却长期被投闲置散。21世纪教育网21世纪教育网
4.铁马蒙毡,银花洒泪,春入愁城。21世纪教育网
品评:这三句写元统治下的临安城愁苦悲哀的气氛。因为天冷,元军的战马都蒙上了厚厚的毛毡。“铁马蒙毡”,不仅点明了整个临安已经处于元军铁蹄的蹂躏之下,而且渲染出一种阴冷的、与元宵灯节的喜庆极不协调的氛围。“银花洒泪”,拟人移情法,将客观物象赋予人的主观感情,给曾经是很繁华的临安带来了一种哀伤而肃穆的凭吊气氛。“春入愁城”,对前两句作形象的概括。“春”与“愁”,自然与人事的鲜明对照,给人以触目惊心的感受。
二、重点语段[来源:21世纪教育网]
1.“客路那知岁序移”至“记得当年全盛时”。
剖析:开头两句,点明身在客地,不觉时序推移之快,原来春天已经来到了。“春到小桃枝”是上元到来的表征,用轻灵之笔写深沉的感慨。“天涯海角悲凉地”,补足“客路”二字含义。所谓天涯,主要的不是指地域遥远,而是指漂泊他乡异地。这时的建康,一方面是南宋驻有重兵,准备抵抗金侵略者;另一方面,又聚集了许多从北方逃难过来的流离失所者,真是一个“悲凉地”。在这样的情势下过上元,只能令人心酸。词人自然回忆起靖康之变以前“全盛时”的上元。21世纪教育网
2.“凉生岸柳催残暑”至“举大白,听《金缕》”。[21世纪教育网
剖析:“凉生岸柳催残暑。耿斜河、疏星淡月,断云微度。”写饯别时的情景,借景抒情。既渲染了送别时的悲凉气氛,又突出了依依难舍之情。“万里江山知何处”,极言友人贬地之遥远,“回首对床夜语”,坦言我们之间,志气相投,情同手足。“雁不到,书成谁与”,上承“万里江山”来,友人的贬所千里迢迢,雁都飞不到,今后音信都无法相通,多么令人悲摧肝肠!最后作者用超脱达观的气度和襟怀来宽慰友人。“目尽青天怀今古,肯儿曹恩怨相尔汝”,望君站得高些,看得远些。难道我们能学那些青年男女,在临别时哭哭啼啼、卿卿我我吗 不能!“举大白,听《金缕》”,请让我们举起酒杯吧,干一杯,再干一杯,让我唱一支《贺新郎》为君壮行!
结构简析
《鹧鸪天·建康上元作》结构分析:
上片:写作者身居客地,面对春景,回忆“全盛时”上元的往昔。
下片:先承上片虚写变乱前上元的繁华,再由“华胥梦”引出蜀离之悲。21世纪教育网
《贺新郎·送胡邦衡待制》结构分析:
上片:述时事。
第一层,“梦绕神州路”四句:写中原沦陷的惨状。
第二层,“底事昆仑倾砥柱”三句:严词质问悲剧产生的根源。21世纪教育网
第三层,“天意从来高难问”至“送君去”:感慨时事,点明送别。
下片:叙别情。
第一层,“凉生岸柳销残暑”至“断云微度”:别时景物。
第二层,“万里江山知何处”至“书成谁与”:设想别后之心情。
第三层,“目尽青天怀今古”至“听《金缕》”:遣愁致送别意。
《诉衷情》结构分析:
上片:用“当年”二字带出昔日军旅生活的回忆。
下片:进一步写理想与现实的矛盾,发出更深沉的感叹。
《柳梢青》结构分析:
上片:写想象中今年临安元宵灯节的凄凉情景。21世纪教育网
下片:写想象中临安过去的情景。
主旨浅探
《鹧鸪天·建康上元作》通过写身居客地不知不觉又值元宵节,回忆了北宋欢度元宵的盛况,通过今昔对比,抒发了强烈的黍离(国破家亡)之悲,表达了沉痛的爱国感情。
《贺新郎·送胡邦衡待制》写出了北方在金兵占领下的荒凉混乱情景,表达了作者对金兵侵扰的强烈谴责和对南宋投降派的愤慨憎恶,表达了对横遭政治迫害的胡铨的同情与支持,体现了一个爱国志士强烈的正义感和大无畏精神。21世纪教育网
《诉衷情》通过今昔对比,抒发了为国立功的雄心壮志和炽热的爱国襟怀,报国无门、壮志难酬而被迫坐老田园的悲愤,及对南宋统治者丧权辱国行为的批判。21世纪教育网
《柳梢青·春感》是身在山中的词人对故都临安今年元宵凄凉情景的想象,表达了作者对南宋故国深沉的怀念,对元统治者的义愤,抒发了无尽的故国之思、沧桑之感、兴亡之慨。
审美鉴赏
故国高台月明时
——刘辰翁《柳梢青》赏析21世纪教育网
刘辰翁的词,承继苏辛,多慷慨之音,但更凄怆沉痛,尤其是宋亡以后的作品。这首词是作者晚年隐居山中的作品,题名“春感”,实借节序之变迁,而抒发物非、人非之感。
上片写想象中今年临安元宵灯节的凄凉情景。开头“铁马蒙毡,银花洒泪,春入愁城”三句,不仅点明整个临安已经处于元军铁蹄的蹂躏之下,而且渲染出一片凄凉悲愁的气氛。下句却是银花(花灯)在洒泪,这一句将客观景象拟人化,使银灯似有人的形象和感情。这种想象看似无理,实则入情。“银花洒泪”的形象给这座曾经是繁华热闹的城市带来了一种哀伤而肃穆的凄凉氛围。紧接着,又用“春入愁城”对上两句作一形象的概括。春天不管兴亡,依然来到人间,但它所进入的竟是这样一座“铁马蒙毡,银花洒泪”,充满人间哀愁的“愁城”!“春”与“愁”,自然与人间的鲜明对照,给人以强烈感受。然而究竟因为是节日,所以又写有笛声,有戏鼓。只是横笛中吹奏出来的不是汉家的故音,而是带有北方游牧民族情调的“番腔”,街头上演出的也不再是熟悉的故国戏鼓,而是异族的鼓吹杂戏,一片呕哑之声,身为忠于故国的南宋遗民,听来根本不能称为“歌声”。这几句对元统治者表现了义愤,感情由前面的悲郁苍凉转为激烈高亢,笔势劲直;激愤直率,可以想见作者其时填膺的义愤。上片就是这样两个对句写景,两个单句抒情。景以引情,情以衬景。
下片极力抒情。矢志报国的词人独坐青灯,遥想故国明月和坐失大好河山的南宋小皇帝们,悲从中来,实不堪禁受。词人一心所怀念的仍是故国。“高台月明。辇下风光,山中岁月,海上心情”,正是故都往日景色,而今安在?语言极为跳跃,想象尤多内涵。刘辰翁宋亡不仕,高其情操,隐居山中,空逝岁月。但这时宋帝昺在陆秀夫、张世杰等的拥戴下漂流在南海抵抗。所谓“海上心情”,当系指这一历史事件。山中不忘海上,足见作者之不能忘情现实。词也以此戛然而止,余音却袅袅不绝。如果说,上片的结句似板鼓声的干脆,这下片的结句,却是弦索声的缠绵。而基调都是苍凉悲苦的。宋末的遗民词多凄切呜咽之音,隐晦曲折。刘辰翁实不与众同,以慷慨悲歌为多,而丰富了宋遗民词。21世纪教育网
21世纪教育网 -- 中国最大型、最专业的中小学教育资源门户网站。 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