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都的秋
【学习目标】
1.领悟作家内心的独特感受,欣赏大自然的优美景致。
2.品味语言,学习以情驭景、以景显情的写作手法。
【学习重难点】
领悟作家内心的独特感受,欣赏大自然的优美景致。
【学习过程】
一、资料卡片
1.作者介绍:郁达夫(1896—1945),原名郁文,字达夫。浙江富阳县人。现代著名小说家、散文家。1986年出生在一个知识分子家庭。3岁丧父,7岁如私塾启蒙,从小熟读唐宋诗词和小说杂剧。1911年开始创作旧体诗并向报刊投稿。1912年夏,考入之江大学预科,不及半载因参加学潮被校方开除。翌年进入杭州蕙兰中学,因绝望于教会学校的奴化教育,遂回家闭门苦读。1913 年留学日本,曾广泛涉猎外国文学,深受近代欧洲、日本各种社会思潮和文艺作品的熏陶。十年的异国生活,使他饱受屈辱和歧视,激发了爱国热忱。1921年郁达夫与郭沫若等人组织了“创造社”。7月,发表第一部小说集《沉沦》1923年7月,发表小说《春风沉醉的晚上》,是我国现代文学史上最早表现工人形象的作品之一。另有小说《薄奠》《出奔》《她是一个弱女子》。后来,郁达夫参加了中国左翼作家联盟。抗日战争爆发后,郁达夫投入抗日救亡运动,后经新加坡,流亡到苏门答腊,坚持抗日斗争。1945年9月17日被日本宪兵秘密杀害于苏门达腊。
郁达夫是一位具有多方面才能的作家。他在小说、散文、诗词、文论等诸多领域都具有深湛的功力和卓越的成就,形成了自然畅达而热情坦荡的鲜明风格。这一风格也体现在他的散文创作中。
他主张“文学作品都是作家的自叙传”,提倡“静”的文学,写的是“静如止水似的遁世文学”。艺术上侧重于表现自我,带有浓重的主观色彩。“……仿佛是一些不甘沉沦却已无力挣扎者发出的呼喊,或者是一些穷愁潦倒、孤独愤世者的倾诉和叹息”。
郁达夫的散文带有鲜明的自叙性质,发出的是带有强烈个性的自己的声音,篇篇洋溢着回肠荡气的诗的调子。充满了内热的、浓郁的、清新的情韵,热情坦白,毫不遮掩地表现了一个富有才情的知识分子在动乱社会里的苦闷心境,展现出一幅幅感伤、忧郁而又秀丽、隽永的情景交融的画面。
2.背景链接:九·一八事变之后,那个时候,正是北方不断遭受日寇日紧一日的侵蚀的时候。北京已经不叫北京,而是叫北平,它不再是一个盛世王朝的都城,而是在历史里颓唐了,在战乱中寂静了。再加上国民党白色恐怖的威胁等原因,郁达夫从1933年4月由上海迁居杭州,居住近三年。在这段时间他思想苦闷,创作枯竭,过的是一种闲散安逸的生活,1934年7月,郁达夫“不远千里”从杭州经青岛至北平再次饱尝了故都的秋“味”,郁达夫正是怀着最后看一眼故都的秋色的心情重游故都,并写下了这篇优美的散文。
二、课文美读
1.读准字音
混混沌沌( ) 潭柘寺( ) 槐树( ) 扫帚( ) 落蕊( )
一椽破屋( ) 廿四桥( ) 蟋蟀( ) 嘶叫( ) 房檩( )
平平仄仄( ) 著( )单衣 点缀( ) 驯鸽( ) 鲈鱼( )
普陀山( ) 譬如( ) 颓废( ) 椭圆( )
2.解释词语
【混混沌沌】形容糊里糊涂、无知无识的样子。
【领略】了解事物的情况,进而认识它的意义,或者辨别它的滋味。
【潜意识】即下意识,心理学上指不知不觉,没有意识的心理活动。
【落寞】寂寞、冷落。
【颓废】意志消沉,精神委靡。
【自然而然】不经外力作用而如此。
【息列索落】象声词,形容轻微的动作声或风雨声。
【秋士】古时指到了暮年仍不得志的知识分子。
三、整体感知(请把每个段落标上序号)
1.解题:题目“故都的秋”有何深意?可否改为“北平秋天”?为什么?
2.作者笔下故都的秋的特点是什么?找出文章的文眼。用三个字来概括南国之秋的特点。
3.本文集中描写故都秋景是在哪些段落?描绘了几幅秋景图,试着给各段景物描写添加一个小标题。(每幅图最好字数相同,含有“秋”字)其他段落写了什么?(理清脉络)
4.作者既描写故都之秋,为何还要写南国之秋?是否闲笔?
5.本文是写景文,为什么插入第12段中对写秋诗文的议论?
四、合作探究——重点突破:以情驭景、以景显情、情景一体的写作手法
小组内交流合作:选择一幅喜欢的图景进行赏析,细品秋味,领悟情感。
(提示:文章将自然的“客观色彩”--故都的秋色,与作家内心的“主观色彩”--个人心情自然地融化在一起。“秋中有情的眷念,情中有秋的寂寞。”赏析时要从品味语言入手,抓住景物特点,分析描写手法,领悟景中所蕴含的作者的思想感受。)
五、迁移训练
1.选词填空
静夜四无邻,荒居旧业贫。雨中 叶树,灯下白头人。(喜外弟卢纶见寄司空曙)
绿 红 黄 残
2.仿照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的格式,用本文的景色,写一首新的《天净沙·秋思》,并表达出郁达夫的感情。
《天净沙·秋思》
枯藤老树昏鸦,
小桥流水人家,
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
断肠人在天涯。
仿写:
六、拓展阅读
秋颂
【台湾】罗兰
秋天的美,美在一份明澈。
有人的眸子像秋,有人的风神像秋。
代表秋天的枫树之美,并不仅在那经霜的素红;而更在那临风的飒爽。
当叶子逐渐萧疏,秋林显出了它们的秀逸,那是一份不需任何点缀的洒脱与不在意俗世繁华的孤傲。
最动人是秋林映着落日。那酡红如醉,衬托着天边加深的暮色。晚风带着清澈的凉意,随着暮色浸染,那是一种十分艳丽的凄楚之美,让你想流几行感怀身世之泪,却又被那逐渐淡去的醉红所慑住,而情愿把奔放的情感凝结。
曾有一位画家画过一幅霜染枫林的《秋院》。高高的枫树,静静掩住一园幽寂,树后重门深掩,看不尽的寂寥,好像我曾生活其中,品尝过秋之清寂。而我仍想悄悄步入画里,问讯那深掩的重门,看其中有多少灰尘,封存着多少生活的足迹。
最耐寻味的秋日天宇的闲云。那么淡淡然、悠悠然,悄悄远离尘间,对俗世悲欢扰攘,不再有动于衷。
秋天的风不带一点修饰,是最纯净的风。那么爽利地轻轻掠过园林,对萧萧落叶不必有所眷顾--季节就是季节,代谢就是代谢,生死就是生死,悲欢就是悲欢。无需参预,不必留连。
秋水和风一样的明澈。“点秋江,白鹭沙鸥”,就画出了这份明澈。没有什么可忧心、可紧张、可执著。“傲杀人间万户侯,不识字烟波钓叟。”秋就是如此的一尘不染。
“闲云野鹤”是秋的题目,只有秋日明净的天宇间,那一抹白云,当得起一个“闲”字。野鹤的美,澹如秋水,远如秋山,无法捉摸的一份飘逸,当得起一个“逸”字。“闲”与“逸”,正是秋的本色。
也许某些人,具有这份秋之美。也必须是这样的人,才会有这份秋之美。这样的美来自内在,他拥有一切,却并不想拥有任何。那是由极深的认识与情感所形成的一种洒脱与透彻。
秋是成熟的季节,是收获的季节,是充实的季节,却也是淡泊的季节。它饱经了春之蓬勃与夏之繁盛,不再以受赞美,被宠爱为荣。它把一切的赞美与宠爱都隔离在清洁的秋之外,而只愿做一个闲闲的,远远的,可望而不可及的——秋。
【学习小结】
在现实的世界里,文学可能比任何力量都更为真实与有力。“作家和读者比任何时候更清楚,文学是一种历史因素,一种社会力量;伟大而美丽的怪诞之处就在于:文学越是文学——如果可以这样说的话——它就越具有历史特点,越能够起作用。”我们可以通过阅读,观照自己,从而悟出人生之“道”。
PAGE
5 / 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