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方形、正方形面积的计算
教学内容分析:
“长方形、正方形面积的计算”是小学教材三年级下册的内容。在此之前,学生理解了“面积”的含义;懂得用重叠、目测、用统一标准测量等方法比较两个图形面积的大小;认识了1平方厘米、1平方分米、1平方米的正方形。它是小学阶段学习面积的第一课,对于今后学习平行四边形、三角形、梯形、圆形面积公式推导及面积计算方法的探究有着重要影响。
教学目标分析:
1、理解长方形、正方形面积公式的推导,并能应用面积公式进行计算,能区分面积和周长。
2、经历面积公式的推导,渗透“实验——发现——验证”的数学学习方法,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让学生在动手操作中体验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难点:
让学生动手操作,通过“摆”“画”“数”小正方的个数,探索出长方形、正方形面积计算公式。
学情分析:
学生在学习此知识之前,已有两个方面的基础:1.在学习乘法时,能从格子图中发现“()个()是多少,用乘法表示是()×()”,为这节课“算出小正方形的个数”打下了基础。2.上一个知识内容:懂得用重叠、目测、用统一标准测量等方法比较两个图形面积的大小;认识了1平方厘米、1平方分米、1平方米的正方形。
本节课主要是从以上经验出发,引导学生动手操作,综合运用旧知识,探讨出新知识。
教法与学法分析:
1. 启发法:教师引导学生从“用统一标准测量的方法比较两个图形面积的大小”这个经验出发,用1平方厘米、1平方分米、1平方米的正方形小纸片去“摆”“画”,层层诱导,让学生从中推导出面积计算公式。
2. 实验方法:学生通过动手操作,画一画“长方形和正方形摆多少个纸片”、对教室地面面积的测量,体验知识的形成过程。
3. 问题探究法:在面积公式的推导中,渗透“实验——发现——验证”的数学学习方法,启发学生积极思考,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教具准备: 长4厘米宽2厘米的长方形小纸片;边长3厘米正方形小纸片;面积是1平方厘米、1平方分米、1平方米的正方形纸片
教学过程:
一、从复习旧知识,引导出新问题。
1. 师:国际上怎样确定1平方厘米、1平方分米、1平方米的大小?比划比划1平方厘米、1平方分米、1平方米大约有多大?把上节课剪下来的正方形拿出来。
【设计意图:复习面积单位,把抽象的面积单位具体化。】
2. 出示“长4厘米宽2厘米的长方形;边长3厘米正方形小纸片”。
师:比一比哪个面积大?
师:哪个方法好?为什么目测和重叠很难比较?
【设计意图:两个图形的面积很接近,用重叠 、目测的方法很难比较两个图形面积大小,从而引导出本节课的内容。】
二、探究新知。
1. 实验1:用1平方厘米的小纸片在长方形上摆一摆,画一画,它的面积是多少。
教师巡堂,发现学生画图的情况:
师:你是怎样画的?(指名问)
师:最后一种画法,不是用1平方厘米的小纸片去画的,正确吗?
小组讨论后并汇报结果。
【设计意图:通过比较,发现有多种画法。通过讨论,引导学生从列和行的画法,升级到先描点再连线。】
师:全班一起数一数一共能画多少个1平方厘米的纸片。
【设计意图:通过一个一个地数,让学生发现还有更简单更快捷的方法:用乘法,即列数×行数=总个数。】
板书:长方形面积 能摆( )个1平方厘米的小正方形 长能画()个,宽能画()个 列数×行数=总个数
长方形面积
4×2=8(个) 也就是8平方厘米
2. 实验2:用1平方厘米的小纸片在正方形上摆一摆,画一画,它的面积是多少。
引导学生小结:正方形面积 能摆( )个1平方厘米的小正方形 每条边长能画()个 列数×行数=总个数
正方形面积
3×3=9(个) 也就是9平方厘米
3. 设疑:长方形、正方形面积的大小与什么有关系?
学生独立思考,指名回答。
4. 猜测计算公式。
师:长方形、正方形面积还用一个一个小正方形去测量吗?有什么好方法?
指名回答并板书: 长方形面积=长×宽 ?
正方形面积=边长×边长 ?
5.验证:用1平方米的正方形纸片测量一下教室的面积。全班分成两组,一组用旧方法测量(画),一组用推导出的公式计算,看结果是否相同。
【设计意图:通过对比,学生知道测量结果=计算的方法。验证了公式的正确性,同时,运用公式计算更简单、便捷。】
6. 板书:去掉?号。
三、巩固练习。
1. 计算下面图形的面积。(单位:厘米)
指名板演,并强调单位。
2. 篮球场的长是28米,宽是15米。它的面积是多少平方米?周长是多少米?
【设计意图:这两道练习有一定的层次之分,由浅入深,由直观到抽象。第二道的目的是区分周长与面积的计算方法,特别要强调单位的不同。】
3.拓展题:
花园里有一个正方形的荷花池。它的周长是64米,面积是多少平方米?
(先让学生独立思考,再在小组内说说自己的想法。)
四、小结:说说你这节课的收获。
五、板书设计:
长方形、正方形面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