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 人口迁移 同步练习
一、单选题
永久迁移是指户籍发生改变的人口迁移类型;务工迁移是指离开户籍地外出务工的人口迁移类型(不包括永久迁移)。下图示意1990~2005年我国人口迁移的数量变化。图中永久迁移人数为每五年的累积数量,务工迁移人数为当年的数量。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1990~2015年的永久迁移人数持续增加
B.2000年以后,永久迁移的累积人数下降
C.1990~2015年的务工迁移人数呈下降趋势
D.1990~1995年的务工迁移人数增速比2005~2010年的慢
2.2010年后务工迁移人数明显下降的主要原因是( )
①“三农”政策利好 ②出生人口数量减少 ③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影响 ④第二、三产业产值比重降低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下图示意我国甲、乙两个省级行政区2000年-2019年户籍人口、常住人口以及65岁及以上人口比重和城镇化率的变化情况。读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3.甲、乙两个省级行政区老龄化程度差异最主要的原因是( )
A.甲行政区城市化水平高,出生率高 B.甲行政区经济发展水平高,医疗条件好
C.乙行政区经济发展水平低,人口迁出多 D.乙行政区常住人口基数小,新生儿数量少
4.甲与乙两个省级行政区最有可能是( )
A.山东与浙江 B.广东与重庆 C.辽宁与西藏 D.四川与上海
图示的西伯利亚地区是俄罗斯的一个重要开发区,这里针叶林广布……
5.该地区的区域地理特征包括
①地广人稀 ②气候宜人 ③交通便捷 ④矿产丰富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6.该地区南部人口密度相对较高,这主要是由于南部
①气温较适宜
②位于平原地带
③开发历史较长
④经济相对发达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7.20世纪后期以来,该地区内部呈现人口由南向北的迁移趋势,这主要是由于北部
A.开发了新资源 B.人口密度低
C.交通条件改善 D.市场广阔
下图示意我国某地级市2007~2019年户籍人口和常住人口的变化情况。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8.推测该市2016~2019年户籍人口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A.生育政策调整 B.落户政策放宽 C.医疗条件改善 D.行政区划变动
9.2010年后,该市常住人口变化缓慢,主要是由于当地( )
A.人口老龄化加剧 B.GDP增长缓慢 C.环境承载力下降 D.产业结构优化
10.该市的支柱产业是( )
A.采矿业 B.旅游业 C.制造业 D.物流业
下图为2000-2015年我国4类迁移人口构成比例变化图(单位:%).完成下面小题。
11.甲、乙、丙分别代表( )
A.乡→城迁移、乡→乡迁移、城→乡迁移
B.乡→城迁移、城一乡迁移、乡→乡迁移
C.城一乡迁移、乡→城迁移、乡→乡迁移
D.城→乡迁移、乡→乡迁移、乡→城迁移
12.城→城迁移占总迁移比率在2010年后迅速升高,主要是从中、小城市迁往大城市,该现象会引起( )
A.我国城市化水平不断提高
B.大城市环境逐渐得到改善
C.小城市就业机会增多
D.大城市产业结构优化
生活方式型移民是指在经济比较发达以及后现代社会带来个人主体性增强的背景下,以寻找更好的生活方式的一种迁移。与追求经济利益的传统移民不同,生活方式型移民的迁入地或具有温和气候、充足阳光和新鲜空气,或安静古朴、远离都市。
据此完成下列各题。
13.生活方式型移民的主体最可能是
A.婴幼儿 B.青少年 C.青壮年 D.中老年
14.影响生活方式型移民的主要因素是
A.自然因素 B.经济 C.文化 D.交通
15.生活方式型移民对移入地可能带来的影响有
①缓解人地矛盾
②提供大量廉价劳动力
③提高住房价格
④带动服务业发展
A.①③ B.②④ C.③④ D.①②
读“农民工回流地点选择的推力、拉力示意图”,完成下面小题。
16.农民工回流对城市产生的影响是( )
A.不利于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
B.促进了城市经济发展
C.缓解了人口对环境的压力
D.出现劳动力供应紧张的状况
17.在农民工回流的推力和拉力中( )
A.拉力Ⅰ可能表示较好的医疗卫生条件 B.拉力Ⅱ可能表示完善的基础设施
C.推力可能表示环境质量日趋恶化 D.推力可能表示高昂的生活成本
美国是世界最发达的国家,也是世界最大的移民目的国;阿拉伯联合酋长国(简称阿联酋)位于西亚,以热带沙漠气候为主,是世界主要石油生产国,也是世界移民人口占本国人口比重最大的国家。右图为美国和阿联首两个国家接纳外来移民状况示意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8.阿联酋移民人口占本国人口比重大的主要原因是( )
A.移民政策宽松 B.石油开采,就业机会多
C.自然环境优越 D.西亚战乱多,难民较多
19.大量人口迁入对美国的影响是( )
A.加剧人口老龄化 B.降低发展速度
C.增大就业压力 D.改善生态环境
人口现住地与出生地之间出现分离现象,这样的人口被称为终身迁移人口。下图为上海市近10年来平均终身迁移人口雷达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20.上海市终身迁移人口主要来自( )
A.西部地区 B.东北地区 C.南方地区 D.中东部地区
21.外来人口大量迁入上海市,对上海市的影响是( )
A.缓解当地住房紧张 B.提供丰富的劳动力
C.降低了城市化水平 D.减轻城市环境压力
河南省剩余劳动力赴外省市就业主要集中在东部的广东、江苏、浙江、上海和北京五个省市。2011年河南省农村剩余劳动力省内就业人数出现拐点,省内就业人数首次高于省外就业人数。
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22.造成河南省农村剩余劳动力回流本省的主要原因是
①沿海产业向内地迁移
②农民工年龄偏高
③内地就业环境有所改善
④农民工受教育程度低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23.河南省农村剩余劳动力回流
A.使河南省的老龄化进程加快
B.为河南省经济发展提供人力资源
C.减缓东部地区经济增长速度
D.缓解河南省农村人口与土地的压力
性别比是每100位女性所对应的男性数量。通过对省外流入人口性别比的研究,可以及时反映本省产业发展状况和部分社会问题。2020年浙江省省外迁入人口达1618.6万,居全国第二。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24.与2010年相比,浙江省省外流入人口性别比的变化反映了本省( )
A.制造业吸引力强化 B.养老产业吸引力下降
C.义务教育对男童的吸引力下降 D.卫生事业吸引力强化
25.2020年,以下年龄段中,因性别比失衡而导致社会问题较严重的是( )
A.0-9岁 B.9-18岁 C.30-39岁 D.54-63岁
26.专家分析上图得出:“近十年来浙江省公共服务设施完善化,导致由个体迁入逐步转变为举家迁入。”其判断依据为( )
A.1-12岁 B.45-56岁 C.57-69岁 D.70-81岁
27.由于春节期间,返乡火车票一票难求,机票价格昂贵,近年来选择“反向春运”的人群大幅增加。“反向春运”是指在城市工作的年轻人将在老家生活的父母和孩子接到自己工作的城市过年,老人和孩子节后返乡。下列关于“反向春运”叙述正确的是( )
A.人口流动主要受气候的影响
B.流动的人口以青壮年劳动力为主
C.加剧春节期间餐饮行业“用工荒”的问题
D.人口流动方向主要是从欠发达地区向发达地区
二、填空题
28.人口迁移的分类:按照是否跨越国界,可分为____和国内人口迁移。
29.人口迁移原理:人口迁移的动力由迁出地的____(排斥力)与迁入地的____(吸引力)共同构成。
30.春节期间的“民工流”是不是人口迁移?
三、综合题
31.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国家人口计生委监测“环渤海”“长三角”“珠三角”、中部、西部,涉及北京、上海、深圳、太原、成都五市的2330万流动人口,最终绘制的流动人口性别年龄金字塔图如下:
材料二 分户口性质流动人口在各行业就业比例(%)及收入(元)分布图。
材料三 监测显示,流动人口中78.7%为农业户口,21.3%为非农业户口。86.8%接受过初中教育,10.4%接受过大专及以上教育,平均受教育年限为9.9年。
材料四 监测显示,北京流动人口50.9%来自河北、河南和山东;上海的流动人口52.1%来自安徽和江苏。
(1)结合材料一、三、四分析我国目前人口流动的主要特点。
(2)根据材料二可判断流动人口的就业主要集中在 、 、 等行业。
(3)评价人口大量流动给流入区造成的影响主要有哪些
32.流动人口是指离开该地区到其它地方居住的户籍人口。流动人口的主要人员是农村的剩余劳动力。为城市化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作用。阅读图文资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改革开放以来太原市经济总量在不断攀升,经济发展速度不断提高,但是产业结构“重化”现象突出。国民经济中第二产业所占比重仍然高于第三产业,第二产业中重工业发展速度远大于轻工业。工业产值中高能耗的工业部门如有色冶金工业、能源化工业和装备制造业为太原市的主要支柱产业。下图所示太原市能源消耗总量图(1999年—2013年)。
材料二:太原市是山西省的省会城市。地处华北地区黄河流域中部 ,地形特点是西、北、东三面环山,中、南部为河谷平原,汾河纵穿市区中心。太原属于半湿润地区,年均降水量在456毫米左右。交通枢纽中心,是通往西南地区的交通要塞,也是内陆地区和山东沿海港区的枢纽。基础设施完善。文化底蕴深厚。长期以来一直是人口迁入与流入的重要城市。如下表所示的太原市人口结构变化情况。
1990年 2000年 2005年 2010年
常住人口(万人) 271.05 334.44 342.85 420.16
年龄段占总人口比重(%) 总人口 100 100 100 100
0—14 22.56 19.77 16.61 13.49
15—64 72.78 73.42 73.39 75.58
65岁及以上 4.66 6.81 10 7.93
人口抚养比(%) 少年人口抚养比 30.99 26.92 22.64 17.17
老人人口抚养比 6.41 9.28 13.63 10.10
人口总抚养比 37.40 36.20 36.27 27.27
(1)根据材料,描述太原市1999年—2013年能源消耗总量的变化特点。
(2)分析太原市常住人口的结构特征。
(3)从人口容量的角度,分析太原市人口承载力较大的原因。
(4)人口流入使太原的人口结构发生了变化,归纳人口结构变化所带来的积极影响。
试卷第1页,共3页
试卷第1页,共3页
参考答案:
1.D
2.B
本题主要考查人口的变化的相关知识和学生读图分析的能力。
1.根据图片信息,1990~2015年的永久迁移人数先上升后下降,A项错误。2000年以后,永久迁移的累积人数一直在上升,B项错误。1990~2015年的务工迁移人数先上升后下降,C项错误。1990~1995年的务工迁移人数增速比2005~2010年的慢,D项正确。故选D。
2.根据题意,2010年后务工迁移人数明显下降,是因为国家“三农”政策利好,外出务工人数开始减少,①正确。出生人口变化并不会迅速影响到外出务工人数,②错误。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影响,部分产业受到影响,外出务工人数开始有所下降,③正确。第二、三产业产值比重应该是有所上升的,尤其是我国的第三产业产值比重应该是持续上涨,④错误。B项正确,ACD项错误。故选B。
本题的解题关键在于明确迁移人数变化和迁移累计人数变化的概念区别。
3.C
4.B
本题以两省区的人口情况图为材料设置两 个试题,涉及人口 迁移及其影响的相关内容,考查学生读图及人口迁移知识运用的能力,培养区域认知和综合思维素养。
3.
由图可知,,甲省级行政区老年人 比重小,人口老龄化程度低;乙省级行政区老 年人比重大,人口老龄化程度高。A经济越发达城市化水平越高,出生率越低,人口老龄化现象越严重,故A选项错误;B医疗条件好,应该老龄化现象严重,故B选项错误;C由图可知,甲省级行政区户籍人口少于常住 人口,说明迁入的人口多(经济发达),迁 入人口主要是65岁以下的人口,所以老年人比 重小,人口老龄化程度低。乙省级行政区户籍 人口多于常住人口,说明其经济发展水平 低,人口迁出多,迁出人口多为青壮年,所以 老年人比重大,人口老龄化程度高,故C选项正确;D人口老龄化程度是看60岁以上人口比重,与人口基数大小关系较小,故D选项错误。故本题选C。
4.
由图可知,甲省级行政区迁入人口多,人 口超过了1亿,经济发展水平高,应位于东部沿海地区;乙省级行政区迁出人口多,经济发 展水平低,应位于中西部和东北地区,最有可能是广东与重庆,故B正确,山东和浙江均位于东部沿海地区,所以A错误;目前辽宁人口以迁出为主不符合甲省区特征,西藏人口不会大量迁出,不符合乙的特征,故C错误;四川的经济发展水平比上海的低,故D错误;故本题选B。
人口迁移:一般指的是人口在两个地区之间的空间移动,这种移动通常涉及人口居住地由迁出地到迁入地的永久性或长期性的改变。人口迁移对调整人口分布、劳动力盈缺、促进地区文化交流、新资源的开发、经济文化区的建立、民族和种族的融合等都有重要的作用。
5.D
6.C
7.A
5.该地区是俄罗斯的西伯利亚地区,纬度高,气候寒冷,地广人稀,交通不便捷,图中可知矿产资源丰富。①④正确,故选D。
6.该地区南部纬度相对低些,气温较适宜,开发历史较长,矿产资源丰富,经济相对发达,因而人口密度相对较高。①③④正确;该区域地势南高北低,北部为平原,②错误。故选C。
7.从图中可以看出,该地区北部从20世纪后期以来发现了大量的石油和天然气资源,随着这些资源的开发,人口出现了由南向北的迁移趋势。故选A。
8.B
9.D
10.C
本题主要考查人口的增长的相关知识。
8.根据图片信息,2016-2019年户籍人口增长比常住人口快,如果是生育政策改变,常住人口基数大,增长应该比户籍人口快,A项错误。故应该是当地落户政策放宽,使得户籍人口增长速度高于常住人口,B项正确。医疗条件的改善以及行政区划的变动对户籍人口和常住人口的影响是相同的,两者人口增长的速度不会存在较大差异,CD项错误。故选B。
9.
2010年后,该市常住人口变化缓慢,而之前一段时间,该市常住人口增长迅速,所以该市应该是产业结构发生了改变,得到了优化,对劳动力的需求不再那么强烈,D项正确。人口老龄化对户籍人口同样有影响,并且会使得该市劳动力短缺,常住人口增长迅速,A项错误。GDP增长缓慢以及环境承载力下降会使得当地失去对外来劳动力的吸引力,常住人口可能有所下降,BC项错误。故选D。
10.该市的常住人口远大于户籍人口,说明该市是劳动力密集型产业,需要大量劳动力,并且经济较为发达,故应该为制造业,C项正确,ABD项错误。故选C。
本题的解题关键在于理解常住人口的概念,并且能够注意到常住人口和户籍人口变化曲线的异同。
11.A
12.D
11.
本题考查人口迁移的方向。由图可知,甲类迁移人口构成比例在四类中是最高的,且在2000年—2010年逐年上升,符合我国城市化发展的趋势,因此甲代表乡→城迁移的方向,C、D错误。乙类迁移人口构成比例逐年下降,结合我国人口迁移的实际情况,应代表乡→乡迁移;近几年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农村的基础设施等不断完善,部分人开始回乡创业,丙类迁移人口构成比例先下降后上升,符合由城→乡迁移的方向,A正确,B错误。故选A。
12.
本题考查人口由中、小城市迁往大城市带来的影响。人口由中、小城市迁往大城市,人口是在城市之间流动,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没有提高,故没有体现我国城市化水平不断提高,A错误。人口大量向大城市聚集,会增加大城市的环境压力,B错误。中、小城市人口的大量流失,说明就业机会在减少,C错误。中、小城市人口迁往大城市,给大城市提供更多的智力支持,促进其产业结构升级,D正确。故选D。
13.D
14.A
15.C
13.根据材料可知,生活方式型移民是为了寻找更好的生活方式的一种迁移,移民的主体对环境要求相对较高,所以最可能是中老年人群体。所以选D。
14.据材料可知,生活方式型移民与追求经济利益的传统移民不同,生活方式型移民的迁入地或具有温和气候、充足阳光和新鲜空气,所以影响生活方式型移民的主要因素是自然因素。所以选A。
15.生活方式型移民追求一种更好、更满意的生活方式,主体是中老年人,要求服务行业类型齐全,对移入地可能带来的影响是带动服务业发展;中老年人口迁入,不会带来大量廉价劳动力;人口增加,会提高住房价格。所以选C。
16.C
17.D
16.
由所学知识可知,农民工由于文化程度相对较低,在城市主要从事工厂流水作业、服务业和建筑业等,所以农民工回流可能导致这些产业受影响,使其出现"用工荒"现象,但不会影响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A 错误。农民工回流不会促进城市经济发展,B错误。农民工回流,使城市人口减少,会使交通拥堵、环境污染、就业困难等城市问题得以缓解和改善,C正确。农民工回流与劳动力导向型产业外迁等有很大关系,不会导致城市劳动力供应紧张,D 错误。故选 C。
17.
由所学知识可知,虽然镇、农村的生活水平、医疗卫生条件与过去相比得到了改善,但与城市相比仍没有优越性,所以这并不是导致农民工回流的拉力,A 错误。虽然镇、农村的生活水平、基础设施与过去相比得到了改善,但与城市相比仍没有优越性,所以这并不是导致农民工回流的拉力,B 错误。随着人们环境保护意识的提高,城市环境质量越来越好,不可能日趋恶化,经济因素是导致人口迁移的主要因素,C错误。由于城市就业机会和经济收入优于农村,大量的乡村人口向城市迁移,但随着经济的发展,城市住房、子女教育等生活成本提高,使这些农民工在城市生活的压力增大,导致农民工回流,D正确。故选D。
人口迁移的影响对迁出地:有利的:加强了和外界社会的经济、科技、思想、和文化联系,减轻了人口压力,缓解当地人地矛盾,有利于促进经济发展,提高经济收入保护生态环境等产生积极地影响。
不利的:造成了人才外流.对迁入地:有利的:弥补了劳动力不足,提供了廉价的劳动力,节约了教育和培训费,利于自然资源的开发,带动经济的发展.不利的:引发种族冲突,影响社会治安,给自然和生态环境、人口与城市带来巨大的压力
18.B
19.C
18.
本题中并未提到移民政策,A错误;石油资源是阿联酋的主要资源,通过石油资源使许多当地人致富,但当地人并不从事石油开采工作,因此大量的国际劳工来到这里寻求就业机会,B正确;依据材料,阿联酋是热带沙漠气候区,自然环境并不优越,C错误;阿联酋战乱少,难民比例不可能占据本国人口80%以上,D错误。故选B。
19.
大量青年人口迁入,可能会减缓人口老龄化,A错误;人口迁入并不会降低发展速度,B错误;人口迁入,待就业人口增多,所以就业压力增大,C正确;人口迁入会对环境产生压力,D错误。故选C。
人口迁移的影响:
对迁出地
有利:加强了和外界社会的经济、科技、思想、和文化联系;减轻了人口压力,缓解当地人地矛盾;有利于促进经济发展,提高经济收入;保护生态环境。
不利:造成了人才外流。
对迁入地
有利:弥补了劳动力不足,提供了廉价的劳动力;节约了教育和培训费,利于自然资源的开发,带动经济的发展。
不利:引发种族冲突,影响社会治安;给自然和生态环境、人口与城市带来巨大的压力(如西部大开发对西部经济、生态、环境的影响)。
20.D
21.B
20.
据图可知,上海市近10年来平均终身迁移人口占比较高的有江苏、安徽和浙江,主要来自中东部地区。D正确,ABC错误。故选D。
21.
外来人口增加,对上海的影响体现在,当地住房紧张、交通拥挤,城市的环境压力增大,提高了城市人口的比重,有助于城市化水平的提高,能为上海带来大量的劳动力,缓解劳动力短缺的问题。B正确,ACD错误。故选B。
本题主要考查人口统计图的判断,根据上海平均迁移人口的占比较高的分布地区,分析迁入人口主要来源于哪些地区。再结合人口迁入,对迁入地的影响,主要从有利和不利方面进行分析,并结合题目作答即可。
22.C
23.B
本题主要考查我国的人口的流动。
22.造成河南省农村剩余劳动力回流本省的主要原因是
①随着沿海产业向内地迀移,内地省份就业机会增加,吸引省外的剩余劳动力回流本省。故①正确。
②如果没有其他原因,即便年龄偏高的农民工回流本省,但是年龄小的照样可以去省外,所以“农民工年龄偏高”不是造成河南省农村剩余劳动力回流本省的主要原因。故②错误。
③内地就业环境有所改善,就业机会增加,会造成河南省农村剩余劳动力回流本省,故③正确。
④农民工受教育程度不会影响农村剩余劳动力流向,改革开放初期农民工受教育程度也很低,也照样去外省打工。故④错误。
综上正确的是①③,故正确答案为C。
23.河南省农村剩余劳动力回流
A. 农村剩余劳动力主要以青壮年为主,他们的返乡,使河南省的老龄化进程延缓,故A错误。
B. “河南省剩余劳动力赴外省市就业主要集中在东部的广东、江苏、浙江、上海和北京五个省市。”这些农村剩余劳动力在外省积累了丰富的工作经验,他们的回流为河南省经济发展提供了人力资源,故B正确。
C. 劳动密集型产业向内地转移,东部地区产业结构升级换代,促进东部地区经济更快更好的发展,故C错误。
D. 农村剩余劳动力回流会加大河南省农村人口与土地的压力,故D错误。
本题正确答案为B。
目前,导致人口迁移或流动的经常起作用的最主要的因素是经济因素。
24.A
25.C
26.B
24.
从图1可以看出,相比于2010年,15-45岁年龄段2020年性别比上升幅度大,结合材料中“统计省外流入人口性别比可反映该省产业发展状况”和2020年浙江省省外迁入人口数据可知,相比于2010年,青壮年男性劳动力迁入数量增加,而总的来说制造业对男性劳动力需求较多,故A正确。从图2人口金字塔图可知,浙江省省外迁入人口中60岁以上人口占比很低,且养老产业对男性女性的吸引没有差别,故B错。相比于2010年,2020年0-15岁人口性别比下降,与我国人口性别比接近,且义务教育是法定义务,对男女童无差别对待,故C错。本材料中无法看出与卫生事业发展相关因素,故D错。故选A。
25.
性别比失衡主要造成婚姻家庭等社会问题,与0-18岁年龄段关系不大,故A、B错。据图1,30-39岁年龄段性别比高达140以上,该年龄段的未婚男性择偶问题突出,已婚男性面临夫妻两地分居问题和留守儿童问题,故C正确。54-63岁年龄段性别比虽然也较高达140以上,但考虑其子女普遍已成年,且结婚时间长,感情稳固,造成的社会问题较少,故D错。故选C。
26.
题设中“举家迁入”意味着性别比均衡化。A项中2020年1-12岁人口较之于2010年虽然性别比趋于均衡,但该年龄段人口不具有迁移的主动性,A错误。45-56岁年龄段性别比显著下降,意味着男女比例趋于均衡化,B正确。57-69岁,该年龄段2020年和2010年性别比变化不大,故C错。70-81岁年龄段性别比降低到80左右,趋于不均衡,故D错。故选B。
影响现代人口迁移的最主要因素是经济因素,浙江省因为经济发达,福利待遇也较好,成为外来人口的迁入地之一。人口的迁入影响的是机械增长率,与人口自然增长率无关;但外来人口进入城市,成为城市人口,使得城市人口占总人口比重上升,提高了浙江省的城市化水平;外来人口以青壮年居多,降低了浙江省人口老龄化程度;但大量人口涌入,加剧了浙江省道路交通拥堵。
27.D
【详解】
结合材料分析,“反向春运”是指在城市工作的年轻人将在老家生活的父母和孩子接到自己工作的城市过年,老人和孩子节后返乡,由此判断,“反向春运”人口流动的方向主要是从欠发达地区向发达地区,D正确;“反向春运”人口流动与气候无关,A错误;流动的人口以老年人口和少年儿童为主,B错误;“反向春运”使得部分年轻人可以留在工作城市,坚守工作岗位,能够有效缓解城市春节期间餐饮行业“用工荒”的问题,C错误。故选D。
28.国际人口迁移
29. 推力 拉力
30.不是
31.(1)流动人口以青壮年为主,以农业人口的流动为主;呈现就近流动趋势;主要流向东南沿海城市;流动人口受教育程度比较低
(2)制造业 批发零售业 社会服务业等行业
(3)有利影响;提供大量劳动力,促进经济发展:加快城市化速度,提高城市化水平;不利因素:一定程度上加重交通,就业及社会经济秩序等的压力;带来社会治安管理问题。
考查我国目前人口流动的主要特点,人口大量流动给流入区造成的主要影响。
【详解】
(1)从材料一可看出,流动人口以青壮年为主;从材料三可看出,以农业人口的流动为主,流动人口受教育程度较低;从材料二可看出,呈现就近流动趋势;主要流向东部沿海城市。
(2)从材料四中可看出,流动人口的就业主要集中在制造业、批发零售业和社会服务业。
(3)人口大量流动对流入区的有利影响是,提供大量劳动力,促进经济发展;促进迁入地第三产业的发展;不利影响主要有,一定程度上加重交通、就业及社会经济秩序等的压力;带来社会治安管理问题。
32.(1)1999—2008年能源消耗总量持续不断增加;2000年达到了能源消耗的高峰;2008—2013年能源消耗总量在波动中趋于下降。
(2)人口总量增加明显;劳动适龄人口增长较快,人口总抚养比呈下降趋势;老年人口有下降趋势,但老龄化进程依然明显;育龄妇女生育水平下降,年龄结构变化明显。
(3) 太原位于河谷平原,地势平坦;属于半湿润区,气候适宜;汾河流经,水资源充足;交通便利;开发的历史较早,社会经济水平较高。
(4)增加了城市劳动力资源的供给;延缓了城市老龄化进程,降低了城市的老龄化程度;加快了城市社会经济的发展;促进了城市市政建设的不断发展;促进了城市产业结构的升级、优化和调整。
本题组主要考查人口结构特征、人口迁移对迁入地的积极影响、影响人口承载量的原因。主要通过阅读和理解图文信息,调动和运用地理所学地理知识,能够很快论证和探讨出本题答案。
【详解】
(1)结合太原市能源消耗总量图表可知太原市1999年-2013年能源消耗总量持续不断增加,2008年达到峰值,2008—2013年能源消耗总量在波动中趋于下降。
(2)结合太原市人口结构变化情况表可知太原市常住人口总量从1990年至2010年是持续增加的,15-64岁人口比重上升,劳动适龄人口增长较快,人口总抚养比呈下降趋势;老年人口比重先上升后有下降趋势,但老龄化进程依然明显;育龄妇女生育水平下降,年龄结构变化明显。
(3)影响人口容量的因素主要有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条件。太原位于河谷平原,地势平坦;属于半湿润区,气候适宜;汾河流经,水资源充足;自然条件较为优越。社会经济条件来看,地处平原,交通便利;开发的历史较早,社会经济水平较高。因此太原市人口承载力较大。
(4)人口流入使太原的人口结构发生了变化,流动人口的主要人员是农村的剩余劳动力,增加了城市劳动力资源的供给,延缓了城市老龄化进程,降低了城市的老龄化程度;流动人口为城市化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大量青壮年劳力加快了城市社会经济的发展;促进了城市市政建设的不断发展;促进了城市产业结构的升级、优化和调整。
人口迁移的影响对迁出地。有利的:加强了和外界社会的经济、科技、思想和文化联系,减轻了人口压力,缓解当地人地矛盾,有利于促进经济发展,提高经济收入保护生态环境等产生积极地影响。不利的:造成了人才外流。
对迁入地。有利的:弥补了劳动力不足,提供了廉价的劳动力,节约了教育和培训费,利于自然资源的开发,带动经济的发展。不利的:引发种族冲突,影响社会治安,给自然和生态环境、人口与城市带来巨大的压力(如西部大开发对西部经济、生态、环境的影响)。
答案第1页,共2页
答案第1页,共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