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 气受热过程和大气运动
一、单选题
热反射涂层材料是指能够涂覆在物体外表面,对太阳短波辐射具有高反射率,自身具有高红外线发射率,从而降低物体表面及内部温度的一种功能性材料。目前热反射涂层材料多用于覆盖沥青路面。下图示意沥青路表面热反射涂层。
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车辆长期行驶后路面变得粗糙,沥青路表面和热反射涂层的变化分别是
A.孔隙变大,太阳辐射反射率减弱 B.孔隙变小,太阳辐射反射率增强
C.孔隙变大,红外线的发射率增强 D.孔隙变小,红外线的发射率减弱
2.目前热反射涂层沥青道路推广运用较少的原因是
①维护成本偏高②影响行驶安全
③加剧热岛效应④增大城市温差
A.②④ B.①② C.①③ D.③④
3.我国下列地区中,最有必要修建热反射涂层沥青道路的是
A.珠江三角洲 B.塔里木盆地
C.青藏高原 D.华北平原
下面为甲、乙两地某时段大气受热过程示意图,箭头反映了能量传递方向及大小(粗细)。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4.①⑤两箭头传递的能量方向及大小相同,说明甲、乙两地( )
A.纬度相当 B.距海远近相同
C.海拔相当 D.大气透明度相近
5.关于甲、乙两地热力状况的比较,正确的是( )
A.甲地的年太阳总辐射量较小,与②大小有关
B.乙地的年平均气温较低,与⑥大小有关
C.甲地的气温日较差较乙地小,与④③大小有关
D.乙地的年太阳辐射总量较甲地大,与⑤大小有关
6.图中对地面起保温作用的箭头是( )
A.①⑤ B.④⑥ C.②⑦ D.③⑧
合理应用大棚种植技术,可以提高蔬菜供应的品种和产量。近年来,二氧化碳施肥(指提高大气二氧化碳浓度)成为大棚种植中增产效果极为显著的一项新技术。如图为近年来南京地区不同季节常见的两种大棚景观。A大棚覆盖白色塑料薄膜,B大棚覆盖黑色尼龙网。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7.关于A、B两种大棚说法正确的是( )
A.A大棚常见于冬春季节,可以防止热量散失过快,有利于增产
B.A大棚可以保证作物更好地进行呼吸作用,有利于提高蔬菜品质
C.B大棚常见于夏季,目的主要是为了减少夜晚大气逆辐射
D.B大棚可以提高蔬菜的蒸腾作用,进而有效提高棚内湿度
8.关于二氧化碳施肥增产的原因说法正确的是( )
A.二氧化碳直接吸收大气辐射 B.二氧化碳施肥提高了光能利用效率
C.二氧化碳加大了昼夜温差 D.二氧化碳施肥量有季节差异
下左图为热岛强度(UHI)是指中心城区比郊区气温高出的数值大小。下图为我国华北某特大城市热岛效应强度(UHI)的季节和日变化示意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9.一年中,该城市( )
A.秋季热岛效应强度最强 B.春季多大风降低了热岛效应强度
C.中午前后强度最大 D.日较差小于年较差
10.由右图可以判断,该城市的热岛强度的逐时变化表明( )
A.22时~次日7时,城市热岛环流最强 B.5时~8时,市区均温最高
C.12时之后,城市热岛强度持续加强 D.15时~22时,市区升温显著
地膜覆盖是一种现代农业生产技术,进行地膜覆盖栽培一般都能获得早熟增产的效果,其效应表现在增温、保温、保水、保持养分、增加光效和防除病虫害等几个方面。结合下图,完成下面小题。
11.如图a,我国华北地区在春播时进行地膜覆盖,可有效地提高地温,保障了农作物的正常发芽生长,其主要原理是( )
A.增强了对太阳辐射的吸收 B.增强了大气逆辐射
C.增强了太阳辐射的总量 D.减少了地面辐射散失
12.如图b,山东胶东的一些果农夏季在苹果树下覆盖地膜,其主要的作用是( )
A.减弱地面辐射,保持地温 B.反射太阳辐射,降低地温
C.反射太阳辐射,增加光效 D.吸收太阳辐射,增加地温
霜是贴近地面的空气受冷却降温到0 ℃以下,水汽在地面或物体上直接凝华而成的白色冰晶。民间有“雪落高山,霜打洼地”之说。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13.图中气流运动体现的地理现象是( )
A.海陆风 B.对流运动
C.山谷风 D.山地降水
14.图中( )
A.①表示夜晚山风 B.②表示白天谷风
C.③表示夜晚谷风 D.④表示白天山风
15.图示气流可解释“霜打洼地”成因的是( )
A.① B.② C.③ D.④
下图为大气受热过程示意图,完成下面小题。
16.“本以正身,惟德温温,如冬之日,如夏之云”。“夏之云”令人舒适是因为( )作用增强
A.① B.② C.③ D.④
17.“秋阴不散霜飞晚,留得枯荷听雨声。”对“霜飞晚”起主要作用的是( )
A.① B.② C.③ D.④
18.在大气的受热过程中,图中序号的正确顺序为( )
A.①—②—④—③ B.①—③—②—④
C.①—④—②—③ D.④—②—③—①
近年来,滑翔伞适动成为国内年轻人追捧的极限运动之一。滑翔伞需要借助自然上升气流达到滑翔与滞空目的,图1示意了滑翔伞运动的部分自然动力原理。图2是我国某大型滑翔伞训练基地(30°N,120°E附近)地形图。
读图文材科完成下面小题。
19.图2中滑翔伞训练基地的自然条件特别适合这项运动,因其
①起飞场位于山谷,地形较低平开阔
②三面环山,风向较稳定
③起飞场高度适中,与山麓落差约370米
④全年气候暖湿适合训练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②④
20.如图2所示,在图2中甲、乙两地驾滑翔伞滑翔和滞空需要借助不同的上升气流,其中
A.在甲地主要借助山脊气流上升 B.乙地上升气流白天比夜晚强烈
C.甲地气流不会受人类活动影响 D.在乙地主要借助热气流上升
21.壶源溪流域多个乡镇荣膺省级美丽乡村示范乡镇。为了建设“美丽乡村”,下列措施和行为合理的是
A.村民在河流中采砂取石,创收致富
B.在河流周边建立规模化牲畜养殖场
C.大力开办冶金厂、电镀厂和造纸厂
D.适度开发漂流、农家乐等旅游项目
【变式1】我国某地为保证葡萄植株安全越冬,采用双层覆膜技术(两层覆膜间留有一定空间),效果显著。下图中的曲线示意当地寒冷期(12月至次年2月)丰、枯雪年的平均气温日变化和丰、枯雪年的膜内平均温度日变化。
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22.图中表示枯雪年膜内平均温度日变化的曲线是( )
A.① B.② C.③ D.④
23.该地寒冷期( )
A.最低气温高于-16℃
B.气温日变化因积雪状况差异较大
C.膜内温度日变化因积雪状况差异较大
D.膜内温度日变化与气温日变化一致
浙江省山地、丘陵广布,适宜茶树生长,但春季逆温天气频繁出现,茶园易受霜冻天气影响。为此,当地茶园引进了防霜冻风扇。当夜晚温度约降到4℃ 时,风扇会自动打开,从而减轻霜冻对茶树的伤害。图甲为风扇防霜冻的工作机理示意图,图乙为茶园某时气温垂直分布示意图。
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24.防霜冻风扇最适宜的安装高度为( )
A.9—10 米 B.7—8 米 C.6—7米 D.4米以下
25.关于防霜冻风扇的工作机理的说法,正确的是( )
①防霜冻风扇可以把高处的暖空气往下吹到茶树上
②防霜冻风扇吹出的热风可以使茶树免受霜冻影响
③防霜冻风扇的转动会增加下层暖空气上升速度
④防霜冻风扇转动可带动空气流动,提高下层空气温度
A.①③ B.②④ C.②③ D.①④
26.图1为“某年11月10日—13日苏州市某地天气状况示意图”,图2为“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示意图”。该地11月13日昼夜温差变小,是因为图2中的( )
A.①变大、③变小 B.①变小、②变大
C.③变大、④变小 D.②变小、④变大
海子写过一首诗《面朝大海,春暖花开》,现在影视剧中往往让女主角面朝大海,在海风吹拂下让头发向后飘逸以反映女主角的快乐心情。甲、乙两图分别是“北半球某滨海地区海陆环流图”和“气温变化特征图。完成下面小题
27.甲图中①、②、③、④四处气压最低的是( )
A.①处 B.②处 C.③处 D.④处
28.为了完成女主角头发向后飘逸的场景,如果你是导演,你会选择什么时间段完成拍摄( )
A.16时至次日9时 B.9时至16时 C.18时至次日6时 D.6时至18时
下表为2019年6月19日我国部分城市的气温资料,完成下面小题。
29.影响表中南、北方城市该日气温差异的主要因素是( )
A.纬度 B.地形
C.气象条件 D.海陆位置
30.表中城市该日夜晚大气保温作用最明显的是( )
A.北京 B.济南
C.上海 D.福州
最新研究发现,鸟粪可以影响北极气温变化。每年迁徙至北极地区的鸟类产生的鸟粪被微生物分解后,会释放约4万公吨的氨,氨与海水浪花喷洒出的硫酸盐及水分子混合后,形成大量悬浮在空气中的尘埃颗粒。这些尘埃颗粒物不仅集中在鸟群附近,在整个北极均有分布。左图示意大气受热过程,右图示意北极地区海鸟。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31.鸟粪对北极地区气温的影响及其原理是( )
A.升高,④增强 B.升高,③增强 C.降低,②增强 D.降低,①增强
32.北极气温的这种变化,可能导致该地区( )
A.昼夜温差变大 B.海冰加速融化 C.极地东风加强 D.海水蒸发加剧
33.该影响最明显的季节是( )
A.春季 B.夏季 C.秋季 D.冬季
为了避免在切洋葱时眼睛流泪,人们在实践中想了很多办法,其中在砧板边放置点燃的蜡烛就能有效解决这一问题,下图示意切洋葱的场景。
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34.此生活技巧所体现的地理原理为
A.大气的保温作用 B.大气的热力环流
C.大气的削弱作用 D.大气的温室效应
35.下列四图中能够正确解释上述原理的是
A. B.
C. D.
36.为了增强切洋葱时的防护效果,人们还可以
A.将洋葱先进行加热 B.在有阳光照射的地方切
C.洒香水改善气味 D.在冰箱冷却洋葱
二、综合题
37.阅读资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热力环流是大气运动最简单的形式,理解其形成原理是掌握其他大气运动知识的基础。某教师为使学生更加直观、深刻地理解热力环流的形成,进行了下面的实验。
实验用材:一小堆纸、火柴、铁板。
实验步骤:
①在室外安全、无风的地方,放置一块铁板,在铁板上放置一小堆纸,并用火柴点燃。
②注意观察纸片和灰烬显示出的空气流动路线。
实验现象:纸片和灰烬从火堆上升。在空中流向四周,再从四周下沉,然后又进入火堆。
实验结论:通过本实验,可以证明由于地面的冷热不均而形成了空气的环流运动,即热力环流。
(1)给下图中线条画上箭头表示该实验中的纸片和灰烬的运动过程。
(2)由此总结出的热力环流形成过程是热量差异→____(填垂直或水平)方向运动→同一水平面上的气压差→大气____(填垂直或水平)方向运动→热力环流。
(3)海陆风是滨海地区在一天之中,由于____的差异,风向以一天为周期,随昼夜交换而转换,这是一种典型的热力环流。
(4)下面是调查获得的数据(完成下列数据分析,得出研究结论)。
各月平均海陆风的天数
月份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年
海陆风 2.3 2.6 2.1 5.0 7.0 12.6 10.7 13.7 9.7 9.3 3.7 2.3 81.0
数据分析的结论:一年中海陆风出现的天数,因季节而异。从表中可知:____(季节)最少。最少的原因是____(填冬季风或夏季风)强盛,从而“掩盖”了昼夜的海陆风。
(5)试分析白天的海风对该滨海城市气候(从温度与湿度两个角度回答)带来的影响。
38.阅读图文资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2019年,南京燃气热水锅炉进行低氮改造,避免城市热岛效应。江苏天和冷暖设备有十多年大型商用锅炉改造案例,他们的德地氏冷凝燃气锅炉NOx减少80%,CO减少90%,重量是钢制锅炉的1/3,比普通钢制锅炉节能40%,静音运行,低氮氧化合物排放。
材料二:图1为“城市热岛效应示意图”,图2为“大气垂直分层示意图”。
(1)城市热岛效应形成的主要原因是_________。
A.城市生产和生活活动释放大量热量 B.城市建筑对太阳辐射的反射率大
C.城市高层建筑的不断增多 D.城市上空云量少,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小
长期生活在热岛中心的人们会表现为情绪烦躁不安、精神萎靡、忧郁压抑、记忆力下降、失眠、食欲不振、消化不良、溃疡增多、胃肠疾病复发等。
(2)为了美好的生存环境,请说出减缓城市热岛效应的可行性措施?
(3)图1位于图2中的_______层,该层气温垂直变化规律是_______。
(4)图2中字母B代表_______层,大气以_______运动为主,有利于高空飞行;大气温度随高度增加而升高,导致这一变化的原因是______ (选择填空)。
A.接受太阳辐射多 B.接受地面的热量多
C.二氧化碳的保温作用 D.臭氧大量吸收紫外线
(5)如若修建一个可能有污染的工厂,应建设在(图1)a、b、c中的哪处?说明理由。
39.图1为伊朗人口密度图,图2为伊朗地形图,图3为沙漠古城亚滋德的气候资料。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小题。
(1)简述亚滋德昼夜温差大的原因。
亚滋德古老的“风塔”是建筑物中用来通风降温的建筑。(图4a)风塔高过屋顶的部分四面镂空,悬空连接到室内大厅,塔下中央建有一个水池。(图4b)
(2)“风塔”顶部四面镂空的主要目的是( )
A.便于室内空气流出 B.便于室外空气流入
C.便于室内热量散发 D.便于采光
(3)推测白天“风塔”室内大厅的空气运动方向,并绘图说明。
(4)描述伊朗的人口分布特征。
试卷第1页,共3页
试卷第1页,共3页
参考答案:
1.A
2.B
3.C
1.车辆长期行驶后路面变得粗糙,孔隙变大,涂层磨损变薄,涂层对太阳辐射的反射能力变弱,太阳辐射反射率减弱,A正确,B错误。路面变得粗糙后,孔隙变大,红外线的发射率减弱,CD错误。故选A。
2.目前热反射涂层沥青道路推广运用较少的原因主要是成本高,后期维护成本高;路面光滑,影响行车安全,①②正确。热反射涂层可以减少路面对太阳辐射的吸收,降低路面气温,减缓城市热岛效应,③错误。白天,反射涂层使路面吸收太阳辐射热量少,气温低;晚上,由于涂层的保护作用,散热少,气温下降少,城市昼夜温差小,④错误。故选B。
3.青藏高原是我国太阳辐射最强的地区,修建热反射涂层沥青道路,可有效降低路面温度,C正确。其他三个地区太阳辐射没有青藏高原强,ABD错误,故选C。
本题以热反射涂层考查大气受热的过程和原理,解题的关键是对材料信息进行阅读,提取有效信息,另外要结合所学的大气受热过程内容,综合思维,寻求答案。
4.A
5.C
6.D
4.本题考查太阳辐射量的相关知识。据图可知,①⑤表示到达大气上界的太阳辐射,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到达大气。上界太阳辐射量的大小与方向与所在纬度位置有关,而与海拔、海陆位置、大气透明度等因素无关,A正确,BCD错误。故选A。
5.甲地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较乙地强,白天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④较⑥小,气温较低;夜晚大气逆辐射③较⑧强,气温降低较慢,故气温日较差较乙地小,C正确。甲地的年太阳总辐射量较小,与④大小有关,A错误。乙地的年平均气温较低,与⑦⑧大小有关。B错误。乙地的年太阳辐射总量较甲地大,与⑥大小有关,D错误。故选C。
6.对地面起保温作用的是大气逆辐射,甲图是③,乙图是⑧,故③⑧正确,故选D。
本题考查大气的受热过程,具体根据图中的箭头,判断出每个箭头所代表的含义,再进行分析,推断正确答案。
7.A
8.B
7.
根据材料信息,合理应用大棚种植技术,可以提高蔬菜供应的品种和产量。近年来,二氧化碳施肥(指提高大气二氧化碳浓度)成为大棚种植中增产效果极为显著的一项新技术。A大棚覆盖白色塑料薄膜,A大棚常见于冬春季节,可以防止热量散失过快,有利于增产,A正确;大棚内呼吸作用受到抑制,不利于提高蔬菜品种,B错误;B大棚覆盖黑色尼龙网,黑色尼龙网可以吸收白天的太阳辐射,使得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减弱,常见于夏季,C错误;B大棚可以减少蔬菜的蒸腾作用,不能提高棚内的湿度,D错误。故选A。
8.
二氧化碳主要吸收的是地面长波辐射,A错误;二氧化碳能够吸收较多的地面辐射,增强大气逆辐射,提高光能的利用效率,B正确;二氧化碳增加,白天削弱作用增强,夜晚保温作用增强,减小昼夜温差,C错误;根据材料信息,二氧化碳施肥(指提高大气二氧化碳浓度)可知二氧化碳施肥量主要取决于人类对大气中二氧化碳浓度的提高程度,受人类措施影响大,与季节关系不大,D错误。故选B。
对流层大气的受热过程:太阳辐射经过大气的削弱作用后到达地面,地面吸收太阳辐射增温。地面吸收太阳辐射后以地面辐射的形式向外放出能量,地面辐射的热量大部分被大气所吸收,大气吸收地面辐射增温。大气向外放射能量,一部分以大气辐射的形式射向宇宙空间,另一部分以大气逆辐射的形式返还给地面,对地面起保温作用。
9.B
10.A
9.
一般我们把3~5月视为春季,6~8视为夏季,9~10月视为秋季,12~2月视为冬季。读图可知,秋季中10月和11月的热岛强度较低,而冬季每月的热岛强度都较高,因此一年中,该城市冬季热岛效应强度最强,不是秋季 ,A错误。图中显示,该城市3~5月风速最大,,热岛强度降低,因此春季多大风降低了热岛效应强度,B正确。右图显示,不同季节热岛强度出现最大值的时间不同,但中午前后各季节的热岛强度都较小,不是最大,C错误。从左图可以看出,各月平均热岛强度在一年中最大相差0.4℃左右,从右图可以看出,热岛强度一天之中最小相差(夏季)2℃左右,很明显,日较差大于年较差,D错误。故选B。
10.
由右图可以看出,22时~次日7时,城市热岛强度最大,因此热岛环流最强,A正确。一天之中,气温最高值一般出现在午后,5时~8时,一般位于日出前后,太阳辐射较弱,因此此时市区均温不是最高,B错误。图中显示,秋季和冬季12时之后,城市热岛强度有明显降低的时段,因此不是持续加强,C错误。一般情况下,最高气温出现在午后两点,即14时,以后气温应呈下降趋势,因此15时~22时,市区不会升温显著,D错误。故选A。
在一年中,夏季的热岛效应强度日变化最小,冬季、秋季和春季0时~7时,热岛强度最大,而夏季这一时段热岛强度明显较低,导致热岛强度日变化较小,这说明夏季郊区夜晚气温不低,导致夏季城市与郊区相差不大,这是因为夏季郊区植被茂盛,调节气温的功能强,夜晚降温慢,导致夏季此时段热岛强度明显低于另外三个季节,从而导致夏季的热岛效应强度日变化最小。
11.D
12.C
11.
太阳辐射为短波辐射,地面辐射为长波辐射,薄膜覆盖可让短波太阳辐射穿过薄膜,使土地升温,同时,可阻止地面长波辐射穿过薄膜传递给大气,从而减少地面辐射热量损失,达到保温效果,D正确;薄膜无法增强对太阳辐射的吸收,更不会增强太阳辐射总量,A、C错误;因薄膜紧贴地面,膜内空气少,对大气逆辐射影响较小,B错误。故选D。
12.
夏季苹果果农在苹果树下覆盖地膜,是为了反射太阳辐射,使背阴的树荫下增加太阳光照,使苹果表面红色面积增大,更受市场欢迎,C正确;夏季地温高,无需保持地温,A、D错误;覆盖地膜不能降低地温,B错误。故选C。
薄膜覆盖在地面上,主要是为了减少地面辐射的热量损失,从而达到保温作用;大棚的薄膜内空气较多,薄膜可增加大气逆辐射,对大棚内起到保温作用。
13.C
14.B
15.D
13.
读图可知,图示现象出现在山谷地区,甲、乙两图气流运动方向相反,白天形成谷风,晚上形成山风,故图示气流运动体现的地理现象是山谷风,C正确,ABD错误。故选C。
14.
由图中箭头方向可知,①箭头为向下的下沉气流,A错误。②表示风从谷地吹出,为谷风,白天山坡升温快,盛行上升气流,B正确。③显示气流上升,C错误。④表示山坡气流流向谷底,为山风,山坡夜晚降温快,气流下沉,D错误。故选B。
15.
“霜打洼地”成因是夜里山顶的冷空气④沿山坡往下滑。冷空气密度大,到达山谷或洼地后,空气稳定,于是洼地中的冷空气愈积愈多,气温明显降低,易形成霜冻,因此造成“霜打洼地”,D正确,ABC错误。故选D。
白天与山坡等高的谷地上空气温低于山坡,谷地上空气流下沉,山谷底部气压高,谷底的风吹向山坡,形成谷风;夜晚与山坡等高的谷地上空气温高于山坡,谷地近地面空气上升,山坡上气压高 ,山坡上的风吹向谷底形成山风。山风与谷风合称山谷风。在晴朗的白天,谷风把温暖的空气向山上输送,使山上气温升高,促使山前坡岗区的农作物和果树早发芽、早开花、早结果、早成熟;并可在冬季减少寒意。谷风把谷地的水汽带到上方,使山上空气湿度增加,谷地的空气湿度减小,这种现象,在中午几小时内特别的显著。
16.D
17.C
18.C
16.
“夏之云”令人舒适是因为夏天阴天云层厚,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强,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减少,气温相对下降,本题应该选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序号。①是太阳辐射,②是地面辐射,③是大气逆辐射,④表示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D正确,ABC错误。故选D。
17.
诗句的意思是连日天气阴霾,孕育着雨意,所以霜也下得晚了。阴天,云量多,大气逆辐射强,所以大气对地面的保温效果好,近地面气温高,霜难以形成,因此霜下得也晚了,此现象和大气逆辐射有关,③是大气逆辐射,C正确。①是太阳辐射,②是地面辐射,④表示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ABD错误。故选C。
18.
对流层大气的受热过程:太阳辐射(①)为短波辐射,穿过大气层时,一小部分被大气削弱(④),大部分照射到地面,被地面吸收,地面吸收太阳辐射的能量后,地面增温,地面以长波辐射的方式向外释放能量,大气吸收(②)地面辐射的能量后,大气增温,大气以辐射的方式向周边释放能量,其中一部分与地面辐射方向相反,被称为大气逆辐射(③),大气逆辐射将地面损失的一部分能量还给地面,从而对地面起到保温作用,①—④—②—③对。C正确。故选C。
地面辐射属于长波辐射(地面温度低),在经过大气时,几乎全部被大气中的水汽和二氧化碳(主要在对流层中)吸收,从而使大气温度升高,所以,地面是大气主要的直接热源。大气在增温的同时,也向外辐射长波辐射。大气辐射仅有一小部分射向宇宙,而大部分则射向地面,其方向与地面辐射正好相反,被称为大气逆辐射。大气逆辐射又把热量还给地面,在一定程度上补偿了地面辐射散失的热量,对地面起到保温作用。
19.C
20.B
21.D
19.读图可知,图中滑翔伞训练基地的起飞场位于山脊中,①错。三面环山,风向较稳定,②对。起飞场海拔约410米,山麓海拔在0-50米之间,两地落差约370米,③对。而该地位于北纬30°附近,夏季高温多雨,冬季低温少雨,④错。ABD错误,C正确。
故选C。
20.A、读图可知,在甲地等高线稀疏为平地,A错误。
B、由于白天山脊地区气温较夜晚高,上升气流强烈,B正确。
C、甲地地势平坦,人类活动密集,可能有城市热岛效应,C错误。
D、在乙地(为山脊部位)应借助山脊气流上升而不是借助热气流上升,D错误。
故选B。
21.A、在河流中采砂取石,会产生环境问题,不利于可持续发展,A错误。
B、在河边建设牲畜养殖场会对河流水质产生不利影响,B错误。
C、大力开办冶金厂、电镀厂等会产生严重的环境污染,C错误。
D、可以适度开发漂流及农家乐等项目,既能起到环境保护又能做到可持续发展,D正确。
故选D。
22.B
23.C
22.材料中提到我国某地为保证葡萄植株安全越冬,采用双层覆膜技术效果显著,平均温度为偏高,则说明①②为覆盖地膜的膜内平均温度日变化曲线,排除③④。又根据枯雪年降水少,昼夜温差较大,丰雪年降水多,昼夜温差小,可进一步判断:①为丰雪年覆盖地膜的膜内平均温度日变化曲线,②为枯雪年覆盖地膜的膜内平均温度日变化曲线,因此答案选B。
23.由图可知,图中的曲线示意当地寒冷期(12月至次年2月)的平均气温日变化,不能确定当地最低气温,因此A错;丰、枯雪年的平均气温日变化(即平均气温变化状况和昼夜温差)大致相同,因此B错;膜内温度日变化丰雪年小于枯雪年,主要是由于丰、枯雪年积雪厚度存在较大差异,因此C正确,D错误。
24.B
25.D
24.由右图可知通常情况下在4—8米之间随着高度的升高,气温升高,有逆温层存在,高度为8m时大气温度最高,安装在7-8米之间有利于将高处的暖空气往下吹到茶树上,使茶树减轻或免受霜冻影响,故选项B正确。
25.根据图所示,在8米高度附近,气温最高,风扇启动后,可把该处暖空气吹到茶树上,故可以防止茶树冻伤,①正确;风扇本身吹出的热风较少,难以防霜冻,②错;近地面(0~4米)存在空气对流运动,风扇吹下来的暖空气,会削弱近地面的对流运动,③错;防霜冻风扇转动可带动空气流动,提高下层空气温度,④正确。结合选择项可知,D正确。
26.A
【详解】
12日为多云转阴,13日为小雨。云层增厚,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增强,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减少,地温降低,地面辐射减少,大气对地面辐射的吸收减少,白天气温不高;夜间,大气逆辐射较强,对地面保温作用较强,夜间气温不低,所以昼夜温差小。右图中,①为大气逆辐射,②为大气射向宇宙空间的辐射,③为地面辐射,④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所以①变大、③变小,A正确,BC错;④变小,D错。故选A。
27.B
28.B
27.
气压和温度随海拔升高而降低,图中①处的气压高于②处,④处的气压高于③处,排除A、D。水平方向上,空气从高压区流向低压区,因此③处气压高于②处,B正确、C错误。故选B。
28.
女主角面朝大海,头发向后飘逸,说明风从海洋吹向大陆,即近地面海洋气压高于陆地气压;热力环流的过程为:近地面温度高,气体膨胀上升形成低压,高空形成高压;温度低,气体收缩下沉形成高压,高空形成低压;大气在水平方向上从高压流向低压。因此当海洋温度低于陆地时,女主角面朝大海,头发向后飘逸。由图可知,在9时至16时时海洋温度低于陆地。故选B。
29.C
30.D
29.夏季,我国南北普遍高温,故AD排除。图中的城市海拔都较低,地形影响小,故B排除。晴天气温日较差大,阴雨天气温日较差小,故导致表中城市该日气温差异的最主要因素是气象条件。C正确。
30..夜晚大气保温作用最明显的城市是气温日较差最小的城市,根据表格材料可知,福州气温日较差最小,D正确。
31.D
32.C
33.B
31.
读图分析可知,①为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反射作用。由材料分析可知,鸟类产生的鸟粪被微生物分解后,会释放约4万吨的氨,氨与海水浪花喷洒出的硫酸盐及水分子混合后,形成大量悬浮在空气中的尘埃颗粒,尘埃颗粒增多,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会增强,导致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减弱,使地面辐射减弱,从而使北极地区气温降低,所以AB错误,D正确;气温降低,则导致②大气辐射减弱,C错误;故选D。
32.
由题中可知,北极地区大气中尘埃颗粒物增多,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增强,大气逆辐射增强,昼夜温差减小,A错误;大气尘埃颗粒物增多,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增强,地面辐射减弱,北极地区气温会降低,海冰融化减慢,海水蒸发减弱,BD错误;北极地区气温降低,极地高压增强,极地东风加强,C正确;故选C。
33.
据题干材料和北极地区海鸟图可知,夏半年大量海鸟迁徙至北极地区,大量鸟粪被微生物分解后产生尘埃颗粒更多;另外北极地区夏季有极昼现象,大气中大量的尘埃颗粒对太阳辐射影响最明显;冬季北极地区有极夜现象,大气中大量的尘埃颗粒对太阳辐射影响最不明显;春、秋季节没有夏季明显。综上所述,ACD错误,B正确;故选B。
大气的热力作用包括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以及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削弱作用降低了白天的最高气温,保温作用又提高了夜间的最低气温,从而减小了地球表面的气温日较差。
34.B
35.D
36.D
34.砧板边放置点燃的蜡烛,会引起蜡烛、洋葱之间温度差异,蜡烛温度高,洋葱处气温低,因此会导致蜡烛处出现上升气流,洋葱处气温相对较低、气流下沉,洋葱处气压高于蜡烛,在蜡烛和洋葱之间形成热力环流,洋葱散发的刺激气体会沿砧板流向蜡烛,随蜡烛上升气流升到高处。此生活技巧所体现的地理原理为大气的热力环流,没有体现大气的保温作用(和大气逆辐射有关)、大气的削弱作用(和大气反射有关)、大气的温室效应(和水汽、二氧化碳、温室有关),B正确,ACD错误。故选B。
35.砧板边放置点燃的蜡烛,会引起蜡烛、洋葱之间温度差异,蜡烛温度高,洋葱处气温低,因此会导致蜡烛处出现上升气流,洋葱处气温相对较低、气流下沉,洋葱处气压高于蜡烛,在蜡烛和洋葱之间形成热力环流,洋葱散发的刺激气体会沿砧板流向蜡烛,随蜡烛上升气流升到高处。四图中能够正确解释上述原理的是D,D正确。故选D。
36.将洋葱先进行加热、在有阳光照射的地方切会加快刺激气体挥发,AB错误。洒香水改善气味成本高,效果不大,C错误。在冰箱冷却洋葱,降低其温度,使其气体挥发变慢,可行,D正确。故选D。
37.(1)
(2) 垂直 水平
(3)海陆热力性质
(4) 冬季 冬季风
(5)海风从海上吹来,降低城市的“热岛效益”;增加空气湿度。
本题以热力环流为材料,主要考查热力环流的相关知识,主要考查学生材料信息提取能力、地理知识调用能力,主要考查学生区域认知、综合思维以及地理实践力的地理学科核心素养。
(1)
火焰为热源盛行上升气流,周围为冷源,盛行下沉气流,高空水平方向为火焰上方吹向四周,所以其图示为:
(2)
热力环流形成过程:下垫面冷热不均→空气的垂直运动→同一水平面上出现气压差异→空气的水平运动,形成闭合的热力环流。
(3)
出现于近海和海岸地区的,由于海陆热力性质差异导致的,有日周期的地方性风成为海陆风,是一种典型的热力环流。
(4)
根据图示信息可知,冬季的海陆风的天数偏少,主要原因是因为我国冬季风势力偏强,受冬季风影响较大,海陆风不明显。
(5)
白天陆地为热源,风由海洋吹向陆地,会给滨海城市带来大量的水汽;同时,海风会使得城市降温,降低城市的“热岛效应”。
38.(1)A
(2)树立“绿色”理念意识;节能减排,大力发展绿色能源,提高能源利用率,减少温室气体和有害气体的排放;倡导清洁生产,限制工业污染排污;改变城市下垫面,植树种草,扩大公园面积等。
(3)对流层;气温随海拔升高而降低
(4)平流层;水平;D
(5)c;c点在城市热岛效应之外(在下沉距离之外),可以避免大气污染物,避免加重城市污染;a、b点在市热岛效应之内,会加重城市污染。
试题考查城市热岛效应
【详解】
(1)城市热岛效应形成的主要原因是城市生产和生活活动释放大量热量,A正确。城市建筑对太阳辐射的反射率大,会减少热岛效应,B错。城市高层建筑的不断增多,对城市热岛效应形成影响不大,C错。城市上空云量并不少,D错。
(2)城市热岛效应形成的主要原因是城市生产和生活活动释放大量热量,减缓城市热岛效的措施可结合原因来回答,如节能减排,提高能源利用率,减少温室气候和有害气体的排放。倡导清洁生产,限制工业排污。加强宣传教育,提高人们的环境意识。工程措施如加强城市绿化,大力植树种草,扩大绿化面积等。
(3)图1表示的是近地面,位于图2中的对流层,从图中看对流层气温随海拔升高面降低。
(4)图2中字母B代表平流层,大气以水平运动为主,有利于高空飞行;由于臭氧大量吸收紫外线,导致大气温度随高度增加而升高,D正确。
(5)从图中可看出,a位于市区、b位于市区和郊区之间、c在城市热岛效应之外。为了减少城市污染,有污染的工业不能建在市区。b点在市热岛效应之内,污染会随城市风吹到市区,加重城市污染,也不适合。c在城市热岛效应之外,可以避免大气污染物进入市区,c最合适。
市区与郊区之间的热力环流
(1)成因分析——“城市热岛”的形成是突破口。
(2)影响与应用:
一般将绿化带布置在气流下沉处以及下沉距离以内,而将卫星城或污染较重的工厂布置在下沉距离之外。
39.(1)降水稀少,晴天多。白天大气对太阳辐射削弱作用弱,夜晚大气逆辐射弱,保温作用弱。沙漠白天升温快,夜晚降温快。
(2)B
(3)
(4)人口分布不均;西北(或西部)稠密,东南(或东部)稀疏;首都附近人口最稠密。
本大题以伊朗为材料,涉及伊朗的气候、古老的“风塔”和人口分布等相关内容,考查学生掌握课本知识的能力和区域认知的素养。
(1)
读气候图可知,亚滋德属于热带沙漠气候,降水稀少,晴天多;白天云层薄,大气对太阳辐射削弱作用弱,沙漠白天升温快,气温高;晚上云层薄,吸收地面辐射的热量少,补偿给地面的大气逆辐射弱,对地面的保温作用弱,夜晚降温快。导致昼夜温差大。
(2)
由材料可知,伊朗古城的“风塔”位于热带沙漠地区,塔下中央建有一个水池,水的热容量较大,气温较低,空气收缩下沉,高层空气由四周向塔中心流,则“风塔”顶部四面镂空的主要目的是便于室外空气流入,故选:B。
(3)
根据第二小题的分析,塔下中央建有一个水池,水的热容量较大,气温较低,空气收缩下沉,流向大厅的四周,画图如下:
(4)
读图可知,伊朗的人口分布按地理环境来说主要是:人口分布不均;主要分布于西北(或西部)伊朗高原的边缘和河谷、盆地地带,以及沿里海和波斯湾地区,东南(或东部)荒漠地区(如中部和东南部地区)几无固定居民。首都附近人口最稠密。
答案第1页,共2页
答案第1页,共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