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2土壤同步练习(Word版含答案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5.2土壤同步练习(Word版含答案解析)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633.2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2019)
科目 地理
更新时间 2022-04-24 20:41:03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5.2 土壤 同步练习
一、单选题
下图为土壤形成不同阶段示意图。读图,回答下面三题。
1.土壤形成的先后顺序是( )
A.b、a、d、c B.a、b、d、c C.a、c、b、d D.a、b、c、d
2.图示反映的影响土壤形成的因素是( )
A.成土母质 B.地貌 C.时间 D.气候
3.影响土壤发育最基本、最活跃的因素是( )
A.气候 B.地形 C.生物 D.成土母质
土壤有机碳是衡量土壤肥力的主要指标,其含量与气候、植被类型、土地利用方式及人类活动等有关。下图示意我国伊犁河谷不同植被带0~10厘米土层深度土壤有机碳含量变化。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4.影响伊犁河谷土壤有机碳含量变化的主导因素是( )
A.土层深度 B.降水 C.海拔 D.人类活动
5.土壤有机碳通过分解产生二氧化碳,是土壤碳与大气二氧化碳交换的主要形式,若草地开垦为农田,土壤有机碳含量会发生明显变化。推断该土地利用的变化可能对地理环境造成的影响是( )
A.土壤有机碳含量增加 B.减弱了土壤有机碳的分解
C.全球气候变暖加剧 D.南极地区臭氧空洞加剧
分布于我国东北平原的黑土有机质含量多,保肥、保水性强,是最适宜农作物生长的肥沃土壤。20世纪50年代以来,黑土区逐渐发展成为我国的商品粮基地。近年来黑土厚度变薄,肥力下降,引起生态环境恶化,严重影响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图1示意东北平原黑土的分布,图2示意东北平原黑土厚度的变化。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6.引起东北平原黑土厚度变薄、肥力下降的主要原因是( )
A.全球气候变暖,微生物分解活跃 B.大量施用农药化肥,建设人工水渠
C.人类过度垦殖,流水冲刷严重 D.城市化进程加快,耕地大量被侵占
7.保护与恢复黑土肥力的有效措施是( )
A.实现秸秆还田,免耕、少耕和休耕 B.发展畜牧业,压缩耕作业规模
C.大力植树造林,抵御寒潮危害 D.完善水利设施,减少水土流失
2021年3月4日我国国家航天局发布了由我国首个火星探测器“天问一号”拍摄的高清火星影像图,火星大气稀薄,其表面布满了大大小小的撞击坑。完成下面小题。
8.与地球相比,火星表面布满撞击坑的原因有( )
①距太阳远 ②离小行星带近 ③大气稀薄 ④物理风化强
A.①③ B.②③ C.①④ D.②④
9.火星土壤是指火星岩石受风化后产生的碎屑物质,火星土壤中( )
A.不含矿物质 B.无成土母质 C.不含有机质人 D.有腐殖质层
土壤是由岩石在漫长的历史岁月中经过复杂的风化过程和成土过程而形成.是地质大循环与生物小循环综合作用的结果。下图为土壤形成过程的两大循环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0.下列有关甲、乙、丙、丁四环节的叙述,正确的有( )
A.甲-海陆变迁 乙-水循环 丙-生物作用 丁-风化作用
B.甲-海陆变迁 乙-大气循环 丙-生物作用 丁-风化作用
C.甲-搬运作用 乙-大气循环 丙-变质作用 丁-侵蚀作用
D.甲-搬运作用 乙-水循环 丙-变质作用 丁-侵蚀作用
11.在土壤形成过程中( )
A.甲环节的迁移数量与内力作用无关 B.乙环节的迁移数量内陆一般高于沿海
C.丙环节的转变速度一般与海拔无关 D.丁环节的转变速度常与气候特征相关
月壤一般指月球上所特有的土壤,是覆盖在月球表面上的一层直径小于1毫米、具有黏性的细小粒子。月壤是研究月球的样本。2020年12月17日,嫦娥五号携带月壤安全返回地球。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2.推测在月壤的形成中,起作用最大的是月球表面的( )
A.降水 B.温度 C.风力 D.地貌
13.与地表土壤四类组成物质相比,月壤中几乎不存在( )
①矿物质②有机质③水分④空气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②③④ D.①②④
生物土壤结皮是由细菌、真菌、藻类、地衣、苔藓等生物及其菌丝、分泌物等与土壤砂砾粘结形成的复合物,是干旱半干旱沙漠地区最具特色的微自然景观,其通过代谢等方式影响、改变周围的微环境。
据此完成下列各题。
14.生物土壤结皮形成和演化过程中( )
A.生物多样性没有变化 B.不受人类活动的影响
C.会破坏原生生态环境 D.可增加沙漠表层有机质含量
15.生物土壤结皮对环境的影响主要是( )
A.增加大气降水 B.增强地面蒸发 C.减小昼夜温差 D.减少风蚀水蚀
林地土壤的蓄水作用主要取决于毛管孔隙的贮水能力,土壤持水量饱和后会产生地表和地下径流。下表为四川盆地东部海拔350米~951米某山不同林地土壤孔隙度和持水量资料。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林地类型 孔隙度/% 有机质含量/吨公顷
总孔隙 毛管孔
针阔叶混交林 59 45 4.62 503
常绿阔叶林 63 47 3.18 648
楠竹林 52 40 2.08 312
灌木林 73 56 7.79 1833
16.最不适合作为该山地水土保持林的是( )A.针阔混交林 B.常绿阔叶林 C.楠竹林 D.灌木林
17.不考虑其他因素,在相同降水条件和前期土壤湿度条件下,地表径流出现时间最晚的是( )
A.针阔混交林 B.楠竹林 C.常绿阔叶林 D.灌木林
18.当地灌木林下的土壤有机质含量较高,与其关联度最小的是( )
A.根系较浅 B.枯枝落叶多 C.地表径流少 D.岩石风化速度快
川西高山灌丛草甸土壤氮、磷组分含量大体呈现出高海拔高于低海拔的规律。土壤中的氮主要由植被对空气中的氮的固定,随后在土壤中分解累积而来。在高寒山地,阳坡的氮含量高于阴坡。土壤磷的分布随着海拔的升高而增加。磷主要来源于岩石风化,生态系统从一开始就有固定的磷含量。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9.与阴坡相比,导致阳坡土壤氮含量较高的主要因素是( )
A.温度 B.水分 C.风速 D.坡度
20.下列关于土壤磷含量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A.随海拔升高,温度降低,土壤中磷含量增加
B.低海拔地区植被生长茂盛,对土壤中磷的消耗大
C.高海拔地区岩石风化作用强,土壤含磷量大
D.土壤水分增加,土壤中含磷量增加
2019年10月3日,某高一地理兴趣小组利用国庆假期,到郊区进行了红壤的野外观测调研。同学们成功地制作了土壤剖面,采集了制面中不同土层的土样标本,回校后完成了土样的土壤组成及酸碱性测定实验,并撰写了研究性学习报告。
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21.返校实验后,地理兴趣小组的同学发现:红壤的有机质含量非常低,导致这一结果的基本因素是
A.气候 B.成土母质 C.生物 D.成土时间
22.红壤的肥力、疏松程度和酸碱度不利于农作物高产,为了实现当地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农民可采取的改良措施有
①大力推广秸秆还田 ②大量施用化肥 ③增施熟石灰 ④掺砂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②③④ D.①②④
读“土壤与其他自然地理要素的关系图”,回答问题。
23.自然发育的土壤中有机质含量最高的是( )
A.黑土 B.红壤 C.水稻土 D.寒漠土
24.在适宜的日照和温度条件下,岩石表面发育为“年幼”土壤的主要原因是( )
A.流水的沉积作用 B.风力的侵蚀作用
C.苔藓类生物活动 D.高等植物的生长
土壤既是自然地理环境的一个要素,也是反映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的一面“镜子”。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下面小题。
25.土壤形成的物质基础和植物矿物养分元素(氮除外)的最初来源是
A.成土母质 B.土壤质地 C.生物 D.基性岩
26.有关地形与土壤关系的叙述,正确的是
A.山区不同海拔高度的土壤组成成分和理化性质不同
B.陡坡土层深厚
C.平坦的地形区土壤发育较薄
D.地形直接作用于土壤的形成
二、填空题
27.组成土壤的物质:水分、空气、____、____。
28.人类活动:影响极为深刻,在人类长期的耕作和培育下,形成了____土壤。
29.时间:土壤发育的时间越长,____越厚,____分化越明显。
三、综合题
30.某学校组织同学开展土壤专题的实践活动,阅读图文材料,据此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下图是自然土壤的剖面构造
材料二 2020年 11月24日,"嫦娥五号"探测器发射成功,12月2日,"嫦娥五号"完成抓取表层月壤和钻取月岩样本,12月17日凌晨,"嫦娥五号"返回器携带月球样品平安返回地球,之后我国将在实验室进行长期、系统的月球样品研究工作。
(1)将备选项序号按实践活动的正确顺序排序。
制定课题→____→____→____→撰写实践报告。(备选项∶①记录实践数据、收集资料②确定研究计划、前期准备 ③分析、归纳数据资料)
(2)补齐土壤剖面构造的两层,甲为____乙为_____。
(3)观察自然土壤一般从____、____、土壤剖面构造等三个方面进行。
(4)推测月球样品的"月壤"与"地球土壤"的不同,指出缺失的层面并说明原因。
31.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土壤有机碳浓度是指单位质量土壤中有机质所含碳元素的质量,与土壤有机质含量呈正相关。土壤温度和水分影响土壤有机质的形成与分解。下图示意祁连山中段森林草原带(海拔3000米附近)南坡和北城不同深度土壤有机碳浓度变化。
(1)比较祁连山南坡、北坡土壤有机碳浓度的异同点。
(2)与南坡相比,同一土层深度的北坡土壤有机碳浓度差异较大,分析其原因。
(3)经调查发现该区域沟谷地带土壤有机碳浓度较高,分析其原因。
试卷第1页,共3页
试卷第1页,共3页
参考答案:
1.D
2.C
3.C
1.
岩石受外力作用风化破碎后,形成成土母质,成土母质释放养分,能够生长植物,形成原始土壤,原始土壤经过漫长的时间分化成不同土层,形成成熟土壤,形成过程依次对应a、b、c、d,故选D。
2.
结合上题分析可知,图示反映的影响土壤形成的因素是时间,C正确。成土母质、地貌、气候等均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土壤的形成,但图示信息反映的是时间因素。故选C。
3.
生物是影响土壤发育的最基本也是最活跃的因素,没有生物的作用,就不能形成土壤,C正确。气候、地形、成土母质等影响土壤的形成,但不是最活跃的因素。故选C。
影响土壤肥力的主要因素有:成土母质(决定了土壤矿物质成分和养分状况)、生物因素(有机质的提供以及土壤中的微生物对有机质的分解速度)、气候因素(湿热地区土壤化学风化作用以及淋溶作用强,冷湿环境有利于土壤有机质的积累)、时间因素(影响土壤层的厚度)以及人为因素等。
4.C
5.C
4.
图示反映伊犁河谷不同植被带的土壤有机碳含量变化较大。结合所学相关地理知识分析,山地植被类型往往取决于气候中的水热条件,而山地海拔是山地气候的主导因素。综上分析,海拔是影响伊犁河谷土壤有机碳含量变化的主导因素。因此C正确,ABD错误,故选C。
5.
由题干“土壤有机碳通过分解产生二氧化碳,是土壤碳与大气二氧化碳交换的主要形式”可以推知,土壤有机碳的分解是大气二氧化碳的重要来源。草地开垦为农田,有利于土壤中有机碳的分解,进而导致大气中二氧化碳浓度增加,温室效应增强,全球气候变暖加剧,C正确。草地开垦为农田,有利于土壤中有机碳的分解,土壤有机碳含量减少,A错误,B错误;南极地区臭氧空洞加剧与土壤有机碳的变化无关,D错误,故选C。
土壤有机质指存在于土壤中的所含碳的有机物质,包括各种动植物的残体、微生物体及其会分解和合成的各种有机质,包含有机碳。土壤有机碳是通过微生物作用所形成的腐殖质、动植物残体和微生物体的合称。
6.C
7.A
6.
材料中提到“20世纪50年代以来,黑土区逐渐发展成为我国的商品粮基地”,结合图2图表信息可知,黑土厚度自20世纪50年代以来迅速下降,为人类过度开垦、不合理开垦导致的水土流失所引起,C符合题意;微生物分解活跃不会导致黑土厚度变薄,A错误;东北地区纬度高病虫害较少,加之黑土肥沃,农药化肥使用较少,不会导致土层变薄、肥力下降,B错误;城市化会导致耕地面积减少,不会导致黑土厚度变薄、肥力下降,D错误;故选C。
7.
实现秸秆还田能有效恢复土壤肥力,免耕、少耕和休耕有效降低了因不合理的耕作方式导致的土地肥力下降,A正确;发展畜牧业所需要的的牧草饲料等种植也将导致土地肥力下降,B错误;植树造林,减免大风对黑土的侵蚀,但无法恢复肥力,且未照顾经济效益,C错误;完善水利设施不能恢复土壤肥力,D错误;故选A。
土壤肥力恢复方式一般有增施有机肥、秸秆还田、种植绿肥、休耕和轮作等方式。
8.B
9.C
8.
与地球相比,火星距太阳远并不会对陨石坑的数量产生影响,①错;小行星带位于火星轨道与木星轨道之间,火星离小行星带近,被陨石撞击的可能性大,②正确;地球有浓密的大气,陨石在掉落过程中与大摩擦、燃烧,基本都烧完或者解体成小块了,真正能够落到地面并形成陨石坑的非常少,火星虽然同样有大气层,但因火星的体积和质量比地球小得多,引力小,大气层稀薄得多,所以不以将陨石燃烧怠尽,③正确。物理风化强弱与够撞击坑关系较小,④错误。B项的②③正确,ACD错误。故选B。
9.
岩石风化之后产生的碎屑物质,具有岩石的一些属性,含有矿物质,A错误;成土母质是在岩石风化之后产生的碎屑物质的基础上形成的,火星岩石风化之后土壤中有成土母质,B错误;土壤中的有机质和腐殖质层都主要来自于生物的枯枝落叶和微生物的分解作用,火星上没有生物生存,所以火星土壤中不含有机质和腐殖质层,C正确,D错误。故选C。
我国东北地区黑土肥沃的主要原因:纬度高,气温低,有机质分解缓慢,土壤中有机质含量高,所以土壤肥沃。
我国南方丘陵地区的红壤特点及改良措施:土壤呈酸性,可添加熟石灰进行酸碱中和;土质黏重,可掺沙子进行改善;土壤贫瘠,可增施有机肥。
10.A
11.D
10.
甲由海底到达地表,为海陆变迁;乙将碎屑物质带到江河湖海,为水循环;丙为生物作用将无机物变成有机物;丁通过风化作用将块状岩石变成碎屑物质。故选A。
11.
甲环节为海陆变迁,迁移数量与内力作用有关,A错误;乙环节为水循环,沿海水循环更活跃,故迁移数量一般高于内陆,B错误;丙环节为生物作用,海拔高的地区,生物量少,转变速度较慢,C错误;丁环节为风化作用,转变速度常与气候特征相关,D正确。故选D。
土壤是在岩石、气候、生物、地形和时间五大因素综合作用下的产物:①在风化作用下,养分的释放与流失,②在低等生物、微生物作用下,有机质积累,③在高等生物作用下,营养富集(有机质重新合成腐殖质)。生物在土壤形成过程中起着主导作用
12.B
13.C
12.
月壤形成的主要作用是月球表面昼夜温差大,温度变化剧烈,风化作用强,B正确;月球表面没有大气,不可能出现降水和风力作用,AC错误;地貌对月壤的形成不起主要作用,D错误。故选B。
13.
矿物质来自于岩石风化,月壤和地表土壤都有矿物质;但是月球上没有大气,没有水,也没有生命活动,因此月壤中不存在水分、空气和有机质。故选C。
土壤是在气候、母质、植被(生物)、地形、时间五大成土因素共同作用下形成的。各因素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共同作用形成不同类型的土壤。
14.D
15.D
14.生物土壤结皮是细菌、真菌等生物通过代谢等方式,影响、改变周围的微环境,形成和演化过程中可增加沙漠表层有机质含量,D对。有机质增加,生物多样性会变化,A错。放牧、旅游和火烧等高强度的活动会导致结皮减少甚至消失,故演化过程受人类活动的影响,B错。形成过程会改变周围的微环境,不是破坏原生生态环境,C错。
15.生物土壤结皮能够提高生态系统抵御风水侵蚀的能力, 显著降低风和水等对土壤的侵蚀,对环境的影响主要是减少风蚀水蚀,D对。生物土壤结皮能够改良土壤,增加土壤有机质,主要是对土壤的影响,对大气降水、地面蒸发、昼夜温差作用不大,A、B、C错。
16.C
17.D
18.D
16.
由材料信息可知,林地土壤蓄洪作用主要反映在毛管孔隙水的贮存能力上,在材料所给的四种林地类型中,楠竹林的毛管孔隙度最低,说明楠竹林的林地土壤蓄洪作用最小,产生的地表和地下径流大,这表明水土保持作用最小的是楠竹林,C正确。A、B、D错误。故选C。
17.
由材料可知,“土壤持水量饱和后会产生地表和地下径流”,说明土壤饱和持水量越多,产生的径流越多。表中显示,四种林地类型,饱和持水量最大的是灌木林,所以不考虑其他因素,在相同降水条件和相同前期土壤湿度条件,产生径流时间最晚的是灌木林,D正确。A、B、C错误。故选D。
18.
由所学知识可知,生物是土壤有机质的来源,植物根系较浅,也有利于增加土壤有机质的含量,A正确。生物是土壤有机质的来源,枯枝落叶多,将更多的有机养分归还给地表,B正确。地表径流少,会减小对地表有机质的侵蚀,搬运等作用,有机质降低少,C正确。岩石风化速度快,有利于土壤的相成,但岩石为无机物,不利于土壤有机质的增加,D错误。因为本题要选择与当地灌木林有机质含量高关联度最小的,故选D。
本题考查森林的作用及土壤有机质的影响因素。
19.A
20.D
19.
材料信息表明,土壤中的氮主要由植被对空气中的氮的固定,随后在土壤中分解累积而来。与阴坡相比,川西高山的阳坡面向阳光,获得太阳辐射多,气温较高,热量条件好,利于植物生长,植被的光合作用强,利于固氮,植物的新陈代谢活跃,枯枝落叶多,土壤补充的有机质较多,且热量条件好利于微生物分解出氮元素,因此阳坡土壤氮含量较高,A符合题意;川西高山属于湿润地区,阴阳坡水分差异不大,不是导致阳坡土壤氮含量较高的主要因素,排除B;土壤氮含量与风速、坡度没有直接关系,排除C、D。故选A。
20.
材料信息表明,磷主要来源于岩石风化,生态系统从一开始就有固定的磷含量。随海拔升高,温度降低,植被减少,土壤消耗的磷减少,因此土壤中磷含量增加,A、B说法正确,不符合题意;高海拔地区冻融作用更加频繁,物理风化增强,而土壤中的磷来源于岩石风化,因此高海拔地区土壤含磷量大,C说法正确,不符合题意;土壤水分增加对土壤中的磷含量没有直接影响,且土壤水分增加有可能会加剧土壤中磷的流失,导致土壤中含磷量减少,D说法错误,符合题意。故选D。
土壤有机质主要来源于植物、动物及微生物残体,其中高等植物为主要来源。原始土壤中最早出现在母质中的有机体是微生物。随着生物的进化和成土过程的发展,动、植物残体及其分泌物就成为土壤有机质的基本来源。在自然土壤中,地面植被残落物和根系是土壤有机质的主要来源,如树木、灌丛、草类及其残落物,每年都向土壤提供大量有机残体。土壤中有机质的分解和周转受微生物的制约,影响微生物生命活动的环境条件,都会影响有机质的转化,特别是气候条件对有机质积累影响较大。
21.A
22.B
21.影响土壤有机质含量的因素有:植被的枯枝落叶,气温、降水等,解题的关键由红壤得出是在我国南方地区,亚热带季风气候,降水多,淋溶作用强,不利有机质积累,所以导致红壤的有机质含量低的基本因素是气候。A正确,BCD错误。故选A。
22.红壤的有机质含量低,肥力低,土质黏重,呈酸性所以改良的措施秸秆还田,补充有机质,提高土壤肥力。大量施用化肥,会导致土壤板结。增施熟石灰,中和酸性,平衡酸碱度。掺沙子改良土质黏重,B正确,ACD错误。故选B。
23.A
24.C
23.
选项中四种土壤分别分布在我国的东北地区、南方丘陵地区、南方水稻种植区和青藏高原高寒气候区。土壤有机质主要来自植物的枯枝落叶,高温多雨的气候会快速分解和淋失有机质,故土壤肥力的高低主要与植被覆盖率和气候有关。我国东北地区和南方地区植被覆盖率都较高,土壤有机质来源较多,但南方地区与东北地区相比,气温高,降水多,土壤有机质的积累不如东北地区多。故BC错,A正确;干旱严寒地区植被较少,土壤发育程度低,有机质含量少,D错。所以本题选A。
24.
土壤是指陆地表层具有一定肥力,能够生长植物的疏松表层。岩石发育为土壤需要经过外力的风化作用形成成土母质,并有生物提供有机质,从而排除A、B选项。题中指出“年幼”土壤,主要指土壤发育的初期,土壤中的养分较少,肥力较低。高等植物的生长要求的肥力条件较高,难以在岩石表面上直接生长,而苔藓类等低等生物生长对养分要求较不高,岩石表面及风化物中,只有少量的营养物质,只能满足苔藓类生物生长的需要,苔藓类的生物活动不仅会促进岩石的风化,还可以为成土母质提供一定的有机质,促进土壤向成熟方向发展,所以在岩石表面苔藓类等低等生物的出现是成土过程开始的标志,高等植物的生长,是成熟土壤形成的标志,故C选项正确,D选项错误。所以本题选C。
成土过程实质上是土壤肥力形成的过程。土壤肥力是反映土壤肥沃性的一个重要指标,它是衡量土壤能够提供作物生长所需的各种养分的能力。是土壤各种基本性质的综合表现,是土壤区别于成土母质和其他自然体的最本质的特征,也是土壤作为自然资源和农业生产资料的物质基础。有机质含量的高低是土壤肥力高低的重要标志。
25.A
26.A
25.土壤形成的物质基础和植物矿物养分元素(氮除外)的最初来源是成土母质,生物在土壤的形成过程中起主导作用。故选A。
26.地形会影响土壤的形成与发育,山区不同海拔高度的由于水热组合状况的差异使土壤组成成分和理化性质不同,而不是直接作用于土壤的形成,A正确,D错误;陡坡土层浅薄,土壤发育差,B错误;地形平坦的地区沉积作用比较明显,有利于土壤的形成发育,土层深厚,土壤肥沃,C错误。故选A。
成土母质或称土壤母质,是指地表岩石经风化作用使岩石破碎形成的松散碎屑,物理性质改变所形成疏松的风化物,是形成土壤的基本原始物质,是土壤形成的物质基础和植物矿物养分元素(除氮)的最初来源。
27. 有机质 矿物质
28.有利于农业生产的耕作
29. 土壤 土层
30.(1)②;①;③
(2)腐殖质层、淋溶层
(3)土壤颜色、土壤质地
(4)“月壤”没有有机层、腐殖质层、淋溶层、淀积层(任意两点)月球表面是真空状态,没有大气和水,冷热温差大, 没有有机质,所以没有富含养分的层面。
本题主要考查土壤的剖面构造、土壤观察的角度、影响土壤形成的因素等相关知识。考查内容较为基础,调动和运用所学地理基础知识分析作答即可。
【详解】
(1)开展以土壤专题的实践活动,首先要制定课题,然后要确定研究计划和前期准备,在实践的过程中要记录实践数据,收集资料,之后对实践数据和收集的资料进行分析归纳和处理,最后撰写实践报告。所以顺序为②→①→③。
(2)甲位于有机层之下,为腐殖质层;乙位于腐殖质层之下,溶解于水的矿物质随水的下渗向下运移,本层矿物质淋失,为淋溶层。
(3)一般而言,观察土壤需要从土壤的颜色、土壤的质地以及土壤剖面构造等方面观察。
(4)本题需要理解月球表面环境与地球表面环境的差异。月球无大气层,表面属真空状态,没有大气和水,昼夜温差大,无生物活动,没有有机质,所以月壤中没有有机层、腐殖质层,淋溶层、淀积层等(注:月球无生物活动,没有有机质,所以无有机质层;腐殖质层是有机质在微生物作用下转化而来,所以也没有腐殖质层;淋溶层和淀积层需要有水的参与,所以也无淋溶层和淀积层)。
31.(1)相同点:土壤有机碳浓度均随土层深度增加而降低。不同点:土壤有机碳浓度北坡高于南坡,变化幅度北坡大于南坡。
(2)祁连山北坡为阴坡,太阳辐射较弱,土壤温度较低,水分蒸发少,土晨水分含量较高,植被覆盖高,产生的有机质多,北坡气温低,有机质分解较少,土壤有机碳积累较多,所以北坡土壤有机碳浓度高于南坡.
(3)沟谷土层深厚,水分汇入,植被覆盖率高,有机质产生与积累多,坡面径流带来的有机质在沟谷沉积,增加沟谷有机碳含量。
本题难度适中,属于能力题,考查影响土壤发育的因素,解题的关键是从材料中获取信息,需要考生结合区域实际分析即可。
【详解】
(1)相同点:根据上图可知,无论南坡还是北坡,土壤有机碳浓度跟土层深度呈负相关。不同点:北坡的有机碳浓度高于南坡,而且南坡变化比较平稳,北坡变化大。
(2)根据材料,土壤温度和水分影响土壤有机质的形成与分解,北坡是祁连山的阴坡,太阳辐射比南坡少,所以气温低,不利于有机碳的分解;但祁连山北坡土壤含水量比南坡高,所以有利于有机碳的积累。
(3)沟谷地带土壤水分含量高,有机质生产的多,容易积累;而且沟谷地带因为河流的侵蚀和堆积作用,会增加有机碳含量。
答案第1页,共2页
答案第1页,共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