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1植被同步练习(Word版含答案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5.1植被同步练习(Word版含答案解析)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2.4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2019)
科目 地理
更新时间 2022-04-24 20:43:34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5.1 植被 同步练习
一、单选题
读自然带与温度、湿度的关系模式图,完成下面小题。
1.模式图中沿丙方向体现的变化主要是( )
A.热量 B.水分 C.海拔 D.土壤
2.图中甲最有可能是( )
A.温带草原带 B.热带稀树草原带 C.亚寒带针叶林带 D.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带
下图示意2021年3月拍摄于湖南省长沙市某道路的景观照片,路边的树为数年前同时种植,但树种不同。拍摄当日,紧靠机动车道的树木仅存枯枝败叶,毫无生机,道路外侧的树木枝繁叶茂。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3.当地自然植被主要为( )
A.落叶阔叶林 B.常绿阔叶林 C.常绿硬叶林 D.常绿针叶林
4.图示枯枝败叶树木的特征是( )
A.多革质叶片 B.群落结构复杂 C.有宽阔的叶片 D.具有茎花现象
下图示意我国著名景观大道109公路的走向。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5.109公路沿线没有经过的自然带是( )
A.落叶阔叶林带 B.温带草原带 C.常绿阔叶林带 D.高山植物区
6.影响109公路西宁以东沿线自然带更替的主要因素是( )
A.地理纬度 B.距海远近 C.人类活动 D.海拔高低
读世界某种气候类型的局部分布示意图。完成下列各题。
7.该气候类型( )
A.属于温带海洋性气候
B.7月炎热干燥,1月温和多雨
C.成因是海陆的热力差异
D.典型植被为亚热带常绿硬叶林
8.相比较而言,乙地区最热月均温低于甲地区约5~10℃左右,导致这种气温差别的最主要因素是( )
A.洋流
B.纬度位置
C.海陆位置
D.地形
齿稃草是一种春雨型短生禾草,一年生草本植物,耐旱、耐高温能力极差,是新疆伊犁、塔城及准噶尔盆地周围的荒漠和草原上常见的短命植物(如图所示)。一年生短命植物在气温和水分条件合适时,在夏季干热季节来临之前短短的2个月左右时间里迅速完成生命周期,随后整个植株或地上部分干枯死亡。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9.齿稃草为适应当地自然环境而具有的特征是( )
A.叶片厚 B.植株高 C.根须细 D.花期长
10.相比南疆,北疆短期生植物物种多样性更丰富,其主要原因是北疆( )
A.水分较多 B.热量较高 C.温差较大 D.风力较大
温带雨林是地球上由针叶树或阔叶树组成的森林植被类型。与热带雨林相比,温带雨林也有高大的乔木、茂盛的灌木和众多的附生植物,但生物种类少。下图示意世界上温带雨林的分布地区。据此完成各题。
11.温带雨林一般分布在( )
A.受西风影响的中纬度大陆西岸 B.多地形雨的高山地带
C.温带海洋性气候的降水丰沛区 D.暖流经过的沿海地区
12.与热带雨林相比,温带雨林生物种类少的主要原因是( )
A.自然环境单调,自然条件恶劣 B.冬季气温偏低,水热组合欠佳
C.多云雾降水天气,光照热量不足 D.有机质来源少,土壤发育程度低
13.温带雨林自然景观的描述,不可信的是( )
A.林地上蕨类和苔藓植物覆盖着枯枝落叶,整个地面仿佛铺了一层厚厚的地毯
B.地面上分布大量裸露的树根,几棵树的树根错乱的纠缠在一起,难解难分
C.南林中植物种类繁多,有多层结构,上层乔木为典型常绿阔叶树
D.密林中长着苔藓的枯枝挡住了太阳光线,这样的树林只有探险者才敢进入
14.南、北美洲温带雨林呈狭长状分布,其主要影响因素是( )
A.洋流流向 B.地形格局 C.大气环流 D.海陆分布
毕节市第一中学是贵州省最早的10所省级重点中学,2017年被贵州省教育厅评估为省级一类示范性高中,位于贵州省西北部(27 13’N、105 29’E)。新校区位于金海湖新区,占地面积为311983.74平方米,此前该地区主要为农业用地。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5.毕节市第一中学新校区建成之后对该地区水循环环节影响正确的是( )
A.增加水汽输送 B.增加下渗 C.增加蒸发 D.增加地表径流
16.下图为毕节市第一中学校园一角,图中有明显两种树种。一种为香樟树,典型的亚热带常绿阔叶林树种;一种为梧桐树,典型的温带落叶阔叶林树种。影响两种树种同时生长在校园一角的地理环境条件最可能是( )
A.土壤肥沃 B.地势平坦 C.阳光充足 D.海拔高度
下图为某中学地理研学小组成员在武夷山东、西坡考察山地植被时,绘制的两坡相同植被。完成下面小题。
17.某研学小组成员对山地矮林的描述为:“矮林分布海拔较高,且多呈低矮,树干弯曲多分枝”。据此推测山地矮林的生长环境可能为( )
A.低温、湿润、多风 B.高温、干燥、无风
C.低温、湿润、无风 D.高温、干燥、多风
18.影响武夷山相同植被带在东、西坡分布的海拔存在差异的主要因素是( )
A.热量 B.水分 C.地形 D.土壤
百岁兰,沙漠地区的裸子植物,远古时代留下来的植物“活化石”,其特征是茎较短,一生只长两片叶,叶片长、宽、厚。叶上多气孔,且夜间张开,根极长,人工栽培十分困难。国际植物学把它列为世界八大珍稀植物之一。完成下列小题。
19.百岁兰最早出现的地质年代最有可能是( )
A.元古宙末期 B.古生代末期 C.中生代末期 D.新生代末期
20.下列关于百岁兰特征及形成原因,判断正确的是( )
A.地下水埋藏深,根系发达 B.太阳辐射强,叶片厚
C.动物活动多,只长两片叶 D.常年风力大,茎很短
森林凋落物也可称为枯落物(枯叶、枯枝、果实),下图为世界某地甲乙两种树种森林凋落物数量的逐月变化示意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21.甲树种广泛分布于( )
A.东南丘陵 B.东北大兴安岭北部 C.藏北高原 D.华北平原
22.乙树种的特点的是( )
A.叶片宽阔,春季发叶,秋冬季落叶 B.常绿,花期集中,多革质叶片
C.全年生长、开花,深绿,茎花、板状根 D.针状树叶
“旗形树”的枝叶只生长在树干的一侧,树冠远看像一面旗子。图a、图b为我国东部地区某城市机动车道与两侧非机动车道隔离带出现的“旗形树”景观,该道路两侧“旗形树”的树冠都向中间机动车道生长,此景观为自然生长的结果。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23.图中“旗形树”最可能为( )
A.常绿阔叶林 B.落叶阔叶林
C.常绿硬叶林 D.针叶林
24.形成城市机动车道与两侧非机动车道隔离带中“旗形树”景观的主要影响因素是( )
A.光照 B.气温 C.降水 D.强风
25.据图推测拍照的季节最有可能是( )
A.春季 B.夏季 C.秋季 D.冬季
龙脊梯田位于广西桂林市龙胜县龙脊山(25°35′N~26°17′N,109°32′E~110°14′E),区域内崇山峻岭,溪流纵横,梯田主要分布在海拔300~1100m之间。龙脊梯田旅游开发始于1992年,是我国4A级重点农业旅游景区。龙脊梯田空间结构由森林、村寨及梯田组成,是典型的自然—人工复合生态系统。近些年来,由于种种原因,境内植被覆盖率发生明显变化。下图为“龙脊梯田1993—2019年各坡向带植被覆盖率均值变化示意图”,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26.1993—2019年龙脊梯田各坡向植被覆盖率的变化是( )
A.西南坡呈现增加趋势 B.西北坡变化幅度最小
C.正东坡变化幅度最大 D.整体上先减少后增加
27.导致2006—2019年龙脊梯田植被覆盖率变化的原因可能是( )
A.植树造林和封山育林 B.当地大力发展旅游业
C.区域降水量明显减少 D.区域内水土流失严重
斯匹次卑尔根群岛上植被主要是苔原,如地衣和苔藓类,仅有的树木是小极地柳和矮桦木。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28.影响该群岛多数植物紧贴地面匍匐生长的因素是( )
A.风力 B.光照 C.土壤 D.水源
29.该群岛苔原植物生长非常缓慢的原因是( )
A.人类破坏 B.风浪侵蚀 C.气温低,且冻土排水差 D.动物啃食
暑假,某地理兴趣小组到河北东部某地研学,下图是该地区等高线地形图。读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30.图中甲、乙两地分别是( )
A.山丘,山顶 B.洼地,山顶 C.山丘,鞍部 D.洼地,鞍部
31.最适合兴趣小组搭建宿营地的地点是( )
A.① B.② C.③ D.④
32.同学们发现,③地森林比④地长势更好,主要是因为③地( )
A.蒸发弱,土壤水分条件好 B.海拔高,光照好
C.位于河谷,水源充足 D.位于山脊,光照强
中国东部植被带南北跨越3个气候带,具备明显的热量梯度与水热组合梯度。植被地段的燕发和蒸腾统称为蒸散。植被蒸腾与蒸散的比值(T/ET)表征植被蒸腾对生态系统蒸散的贡献率,涉及植被蒸腾和蒸发两个过程,受环境因素及植被生物因素的共同影响。下图为中国东部南北样带森林生态系统不同纬度蒸腾与蒸散比值(T/ET)。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33.依据图表,表述正确的是( )
A.T/ET随纬度升高而逐渐增大 B.T/ET随气候湿润度降低而增大
C.T/ET随温度升高而逐渐变小 D.蒸腾是蒸散耗水的主要途径
34.造成南部T/ET偏低的原因可能是( )
A.常绿林植被群落演替速度慢 B.人类活动导致植被破坏
C.林冠层截留蒸发比例较高 D.吸纳储存水分的能力弱
35.推测中国东部森林生态系统T/ET值南北空间差异较小的季节( )
A.春季 B.夏季 C.秋季 D.冬季
二、综合题
3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 2016年2月共有67797人在德国联邦移民与难民局申请避难,与去年同期相比增长159.9%。2016年1至2月德国接收的难民人数已超过10万人。汉堡港是德国最大的港口,基尔运河是北海和波罗的海的重要通道。近些年来,易北河入海口水域出现了水运拥堵严重等问题。下图为欧洲局部简图和甲、乙两地各月降水量统计图。
(1)分析甲、乙两地降水的差异。
(2)指出难民迁移路线所经过的主要自然带,并简述德国吸引大量难民涌入的原因。
(3)分析易北河入海口水运拥堵的原因,并提出合理的解决措施。
37.阅读下述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2013年9月和10月,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在出访中亚和东南亚国家期间,先后提出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简称“一带一路”)的重大倡议,得到国际社会高度关注。
材料二:“一带一路”示意图。
(1)说明从西安到鹿特丹沿途自然带依次变化的类型,并指出这种变化所体现的主要地域分异规律及其主要影响因素。
(2)“新丝绸之路”横贯亚欧大陆,自东向西依次经过的世界文化圈是:东亚文化圈、______文化圈、_______文化圈和西欧文化圈。
(3)面临新机遇,我国新疆的经济发展进入了一个新时期。随着新疆农业生产规模的扩大,新疆地区最容易产生的主要生态问题是_________,运用地理环境整体性原理分析该类生态问题可能造成的不利影响,并简述其防治措施。
38.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我国面积辽阔,自然环境区域差异显著,不同地域分布不同的自然带。下图为我国三类自然带分布图。
(1)说出图中甲、乙、丙三类自然带名称。
(2)分析图中甲、乙、丙三类自然带空间分布差异的主要原因。
(3)图中丙类自然带由南向北分异显著,简述其分布规律。
试卷第1页,共3页
试卷第1页,共3页
参考答案:
1.A
2.B
1.
读图分析,模式图中沿丙方向自然景观由雨林向阔叶林、针叶林和冰原苔原变化,体现了由赤道向两极的地域分异规律,主要受热量条件由低纬向高纬减少的影响。故选A。
2.
结合上题分析,丙方向体现了热量条件的变化,乙方向体现了水分条件的变化;甲位于低纬地区,位于雨林和荒漠之间,因此最可能的自然带是热带稀树草原带。故选B。
陆地植被水平地域分异与纬度、湿度的关系
3.B
4.C
3.
材料中得知该地为我国湖南省长沙市,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且3月份路边有植物枝繁叶茂,植被类型为常绿阔叶林,B项正确;落叶阔叶林位于温带季风和温带海洋气候分布区,A项错误;常绿硬叶林位于地中海气候区,C项错误;常绿针叶林位于亚寒带地区,D错误,故选B。
4.
在3月份枯枝败叶树木应为落叶阔叶林,具有宽阔的叶片,C项正确;多革质叶片是常绿阔叶林的特征,A项错误;群落结构复杂一般为常绿阔叶林或雨林,B项错误;茎花现象是雨林的典型特征,D项错误,故选C。
本题组主要考查森林植被的类型、分布及各种植被的主要特征。
5.C
6.B
5.
本题考查陆地自然带的判断,结合沿线地区的气候类型进行判断即可,由图可以看出,109公路从东到西经过了落叶阔叶林带、温带草原带以及西部地区的高原山地带;由于该公路纬度较高,没有经过常绿阔叶林带,C符合题意。故选C。
6.
西宁以东沿线自然带由东向西依次为森林带、森林草原过度带、至草原带,主要沿东西方向更替,其成因是水分条件变化,而我国东西方向水分差异的主要影响因素是距海远近。据此判断,B正确,故选B。
本题考查陆地自然带的判断以及自然地理环境分异规律的判断,考查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以读图判断能力。
7.D
8.A
该气候类型分布在30°-40°的大陆西岸,是地中海气候。受气压带、风带交替控制形成。在北半球7月炎热干燥,1月温和多雨,南半球相反。乙地沿岸有秘鲁寒流经过,降温减湿作用明显。
7.根据图示位置,该气候类型分布在30°-40°的大陆西岸,是地中海气候,A错。在北半球7月炎热干燥,1月温和多雨,南半球相反,B错。地中海气候的成因是气压带、风带交替控制,C错。地中海气候的典型植被为亚热带常绿硬叶林,D对。故选D。
8.相比较而言,乙地区最热月均温低于甲地区约5~10℃左右,导致这种气温差别的最主要因素是洋流,乙地沿岸有秘鲁寒流经过,降温减湿作用明显,A对。两地的纬度位置、海陆位置相似,B、C错。地形都是沿海平原,不是气温差异原因,D错。故选A。
9.C
10.A
9.
由材料可知,齿稃草是一种春雨型短生禾草,一年生草本植物,无法积累大量有机物质,叶片不厚,植株也并不高大,A、B错误。齿稃草为短期生植物,因其生长周期短,所以花期不会长,D错误。齿稃草需要在短短的生命周期内完成结籽,因其是春雨型短生禾草,生长时水分就在地表,所以根须较细,C正确。故选C。
10.
短期生植物物种多样性与气温和水分关系紧密,南疆的热量条件优于北疆,但北疆水分条件优于南疆,A正确、B错误。温差大与风力大会使短期生植物的生长环境更差,不利于物种多样性的发展,C、D错误。故选A。
影响生物多样性的因素:1.水分和热量——高温多雨,水热条件优越的地区,生物种类丰富。 2.自然环境复杂——气候复杂的地区,生物种类丰富;水域环境复杂,水生生物丰富;地形复杂,起伏大的地区,生物种类丰富。 3.环境变迁与突发事件——如地质时期的冰期导致多样性减少;陨石撞击地球导致恐龙灭绝;全球变暖,臭氧层破坏导致生物多样性减少;环境变化导致食物缺乏等。 4.天敌与外来物种的干扰——导致生物多样性减少。 5.人类活动的破坏与干扰——最主要原因是人类的滥捕滥猎、人类的生产和活动及污染排放破坏生态环境(如食物链的破坏、对动物栖息地的破坏、动物食用被污染的食物等),导致生物多样性减少。
11.C
12.B
13.C
14.B
11.
根据图示可知,温带雨林分布地区主要包括南北美洲西岸、新西兰、澳大利亚塔斯马尼亚岛,其中塔斯马尼亚岛并非位于大陆西岸,A项错误。塔斯马尼亚岛、新西兰岛并没有高大山脉,B项错误。以上分布区全都属于温带海洋性气候区,降水比较丰沛,C项正确。南美洲温带雨林沿岸地区有寒流经过,D项错误。故选C。
12.
材料中显示,“温带雨林也有高大的乔木、茂盛的灌木和众多的附生植物,”因此自然环境复杂,A错误。与热带雨林相比,温带雨林的热量条件较差,冬季气温偏低,所以生物种类较少,B正确。生物种类的多少与云雾天气、有机质多少关系不大,C、D错误。故选B。
13.
结合前面判断,温带雨林地处中纬西风带的迎风坡,降水多。蕨类、裸露的树根、苔藓都是因为这里降水丰富而形成的景观特征,A、B、D不符合题意。温带雨林分布于中纬度,无法发育常绿阔叶林,C符合题意,故选C。
14.
南北美地区的温带雨林主要分布在中纬度的温带海洋性气候区,受东部高大山地的阻挡,降水较多的温带海洋性气候主要分布在西部,且呈南北条带状分布,从而使温带雨林的分布狭长,B正确。洋流流向、大气环流、海陆分布对其狭长分布的影响小,A、C、D错误。故选B。
温带雨林是地球上中纬度的高雨量地区的针叶树或阔叶树森林。充沛的降水是雨林生成的一个重要条件,所以它们大多数位于海洋性湿润气候区,海洋上潮湿的水汽被吹向大陆,从而为温带雨林带来了大量降水。温带雨林的特点是冬暖夏凉,气候温暖湿润,冬季气温极少低于0摄氏度,这就为动植物的生存和发展提供了良好的自然环境。温带雨林的地表长满了蕨类、藓类等小型植物。树干和石头上也布满苔藓。虽然温带雨林有层层叠叠、高低相间的植被,但寒冷的冬季又限制了当地生物的种类和数量。
15.D
16.D
15.
由材料信息可知,毕节市第一中学之前的用地类型是农业用地,现变为建设用地,所以新校区建成后由于建筑物增加,路面硬化等,导致地表径流增加,下渗减少,B错误,D正确。毕节市第一中学新校区建成对增加水气输送和水汽蒸发影响不大,AC错误。故选D。
16.
由所学知识可知可知,毕节市第一中学位于贵州,当地为亚热带季风气候;香樟树为亚热带常绿阔叶林树种,主要分布在亚热带地区;梧桐树是典型的温带常绿阔叶林树种,主要分布在温带地区;两种树种同时生长在毕节市第一中学校园一角,说明两种树种生长的地理条件主要是温度不同,是由于海拔高度不同引起的,B错误,D正确。毕节市第一中学校园一角的土壤和阳光相差不大,AC错误。故选D。
人类活动对水循环的影响:1.影响地下径流。人类对地下水资源的开发利用、局部地区的地下工程建设都不可回避的对地下径流产生影响,如雨季对地下水的人工回灌,抽取地下水灌溉,城市地下铁路的修建破坏地质结构,改变地下水的渗流方向等。2.影响局地大气降水,如人工降雨。3.影响蒸发,如植树造林,修建水库可以增加局部地区的水汽供应量。
17.A
18.B
17.
矮林分布海拔较高,可推测其生长环境气温较低,BD错误;矮林树干多分枝,说明其生长环境水分条件较好,较湿润;矮林低矮,树干弯曲,可推测其生长环境多风,A正确、C错误。故选A。
18.
由图可知,相同的植被带,在东坡分布的上限更高,说明东坡水热条件更好,CD错误;东、西坡纬度相当,热量差异较小,但东坡为夏季风迎风坡,降水更多,水分条件更好,B正确、A错误。故选B。
武夷山山地矮林所处的位置海拔较高,而靠近山体顶部,故风力大,气温低,常年多雨,潮湿。树普遍长不高,主要树种有江南山柳、茶条果、小叶黄杨、猕猴桃等。
19.B
20.A
19.
根据材料信息可知,百岁兰为裸子植物,裸子植物盛行于中生代,但注意题干关键词“最早出现的地质年代”,所以最可能出现于古生代末期,盛行于中生代,故选B,排除ACD。
20.
根据材料可知,百岁兰生活在沙漠地区,根极长,表明百岁兰的生存地区地下水埋藏很深,因此百岁兰根系发达,便于获取地下水,A正确;沙漠地区降水少,水是植物生存的最主要影响因素,因此叶片厚最主要的目的是为了更多地储存水分,而不是因太阳辐射强,避免灼伤,B错误;沙漠地区动物活动比较少,而且一生只长两片叶子是为了适应沙漠干热环境,减少蒸发,因此C错误;茎短主要是减少水分蒸发,与风力大关系不是很大,D错误。故选A。
百岁兰又称为百岁叶、千岁兰。茎短,一生只长两片叶,雌雄异株。叶上多气孔,根极长。经过碳14测试推测其平均寿命可达数百年。百岁兰是生长在近海的沙漠中,那里有大量的海雾,会形成重重的雾水落下来,能源源不断地为百岁兰提供水源。沙漠地区昼夜温差大,夜晚海面水汽遇温度较低的空气凝结成雾,故叶子上多气孔,且夜晚张开,便于吸收水分;沙漠地区气候干燥,根深 3—10 米,便于吸收地下水。
21.A
22.A
21.
根据图中甲物种森林凋落物数量的逐月变化可知,甲树种一年均有森林凋落物,可说明甲树种属于常绿林,广泛分布于我国南方地区,A正确,B、D错误;藏北高原海拔高,气温低,不适合常绿林生长,C错误。故选A。
22.
据图可知,乙树种的森林凋落物数量在9-10月份最多,且在1-3月份无森林凋落物,说明乙物种属于落叶阔叶林,叶片宽大,春天发芽,秋冬季节落叶,乙树种所在地气候四季分明,A正确,B、C错误;针状树叶的树种多为常绿植物,D错误。故选A。
常绿类树种在我国主要分布在南方地区,春季风力比冬季小,降水也比冬季要多,之所以春季凋落多,是因为春季气温回升有新叶长出,同时部分老叶要脱落。
23.A
24.A
25.D
23.
读材料可知,该地为我国东部地区,为季风区。读图可知,图中街道两侧的大树已经落叶,而“旗形树”还没有落叶,这说明“旗形树”最可能为常绿阔叶林,故A项正确,B错误。常绿硬叶林一般位于地中海气候区,C错误。针叶林位于高纬度,D错误。故选A。
24.
读图可知,“旗形树”没有朝向靠近大树的一侧垂,而是朝向街道中央生长,大树会减少到达地面的阳光,使光照减少,不利于树木的生长,而街道中央没有树木遮挡,故A项正确。气温、降水差异不大,城市内强风较少,BCD错误。故选A。
25.
图中“旗形树”树叶繁茂,街道两侧的大树已落叶,故此时最有可能为冬季,D项正确。故选D。
根据道路两旁的景观,旗形树应该为常绿林,而其它树已经落叶,季节为冬季。
26.A
27.B
26.
从图中可以看出,西南坡的数据一直呈现增加趋势,A正确。西北坡的变化幅度最大,正东坡的变化幅度最小,B、C错误。整体上呈现增加趋势,D错误。故选A。
27.
据图可知,2006-2019年龙脊梯田植被覆盖率在降低,植树造林和封山育林会导致植被覆盖率增加,A错误。近些年来,当地大力发展旅游业,游客可能破坏植被,导致植被覆盖率下降,B正确。近些年来,该地的降水应该变化不大,C错误。区域内水土流失加重是植被覆盖率下降的结果,不是原因,D错误。故选B。
影响植被覆盖率的因素有森林面积和土地总面积两种,因为植被覆盖率指森林面积占土地总面积之比。但国家规定在计算森林覆盖率时,森林面积还包括灌木林面积、农田林网树占地面积以及四旁树木的覆盖面积。森林覆盖率,是反映森林资源和绿化水平的重要指标。
28.A
29.C
28.
由题意知该岛多数植物矮小且紧贴地面匍匐生长,结合图中经纬度可知,其原因主要是该岛纬度高,气候寒冷;受极地东风影响,风力大,植物紧贴地面匍匐生长,可抗风、保温及减少植物蒸腾,A正确。与光照、土壤、水源关系不大,BCD错误,故选A。
29.
结合图示信息及所学知识可知,该岛苔原植物生长非常缓慢的原因主要是:纬度高,气温低,冻土广布;苔原植物生长在冻土层上,而冻土垂直排水能力很差,植物的根淹在水中,缺乏足够的氧气和营养,C正确。因纬度高,气候寒冷,人类破坏、动物啃食活动较少,对植物生长影响不大,AD错误。风浪是影响植物矮小的原因,不符合题意,B错误。故选C。
影响植物生长的因素主要有水分、空气、光照、土壤酸碱度、土壤微生物。其中空气和水分是植物生长不可或缺的因素。
30.D
31.A
32.A
30.
根据等值线的变化规律“大于大的,小于小的”,甲地两侧的等高线数值分别为200米和240米,而甲地最外围的等值线的数值为200米,因此甲地的海拔为160-200米,比周围海拔低,为洼地;乙地等高线比较稀疏,地形平坦,且位置两座山峰之间,为鞍部。D正确,故选D。
31.
①地位于山脊处,地势较高,且等高线稀疏,地形平坦,有利于搭建宿营地,A正确;②地位于山顶,海拔太高,夜晚气温较低,而且风力比较大,不适合搭建宿营地,B错误;③地位于山谷,有可能发生山洪,且坡度较陡,C错误;④地等高线密集,坡度太陡,D错误;故选A。
32.
③地位于山的北坡,为阴坡,气温较低蒸发较弱,土壤含水量较大,植被生长得更好,A正确;③地的海拔更低,况且两地的海拔相差不大,因此海拔高低不是影响光照的主要因素;B错误;两地都位于山谷地区,都有可能发育河流,C、D错误;故选A。
解题时,充分解读等高线图中的所有信息,包括海拔高低、坡向(阳坡、阴坡;迎风坡、背风坡等)、等高线疏密程度、基本的地形部位,然后根据问题,针对性解答。
33.D
34.C
35.B
33.
据图可知,T/ET随纬度升高整体呈现增大的趋势,而不是逐渐增大,也有降低的,故A错。东北地区的东北部为湿润地区,而T/ET值高,故B错。T/ET值高受环境因素及植被生物因素的共同影响,不是温度单独决定,故C错。T/ET值处于0.6~0.8范围内,表明植被蒸腾是森林生态系统蒸散耗水的主要途径,故D正确。
34.
南方常绿林水热条件好,植被生理活动旺盛,植被群落演替速度快,故A错。我国南方的植被覆盖率较高,并不是人类破坏植被导致的,故B错。南部林冠厚度大、结构复杂,吸纳储存水分的能力强,故D错。冠层截留蒸发量提高,削减了蒸腾对蒸散的贡献,故C正确。
35.
受热量梯度与水热组合梯度影响,夏季,南北植被带生态系统均进入植被旺盛生长期,因此样带整体T/ET值较高,空间差异缩小。其他季节,北方落叶林开始进入落叶期,用于蒸騰的叶面积减少,植被生理活动减弱,但南方常绿林仍保持较高的蒸腾潜力,故B正确,ACD错。
蒸散包括了地表水分蒸发与植物体内水分的蒸腾。它是维持陆面水分平衡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维持地表能量平衡的主要部分。
36.(1)乙地降水量少于甲地;降水量季节变化大于甲地;甲地纬度较高,受西风影响时间长;甲地地势较高,地形雨更丰富。(乙地纬度较低,受副高影响大;地形相对平坦,地形雨不明显)
(2)亚热带常绿硬叶林带,温带落叶阔叶林带 德国宽容的难民政策;发达的经济条件;稳定的社会环境;优越的自然环境(答对2点得4分)。
(3)原因:入海口水域面积狭小;经济发达,运输量大;位于内河航运与海运航线交汇处(答对2点得4分)。
措施:拓宽基尔运河;向周边港口分流货船;加强货物装卸和船舶通航管理(答对2点得4分)。
考查降水差异及影响因素,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自然带的分布,解决交通拥堵的措施。
【详解】
(1)降水差异主要从降水量以及降水季节变化上进行分析。读图可知,图中区域位于欧洲西部,甲乙两地均在地中海沿岸。冬季受西南风影响多雨,甲地纬度高,受西风影响时间长,地势较高,地形雨更加丰富。乙地纬度较低,受副高影响时间长,降水较少,地形相对平坦,地形雨不明显,乙地降水量少,且季节变化大于甲地。
(2)图中经过的自然带类型主要结合气候类型的分布进行考虑。图中难民迁移路线经过地中海气候(北非、西亚和欧洲南部沿海地区)、高山气候(阿尔卑斯山区)、温带海洋性气候(欧洲西部)。对应的自然带依次为亚热带常绿硬叶林带、高山垂直带、温带落叶阔叶林带。德国吸引难民迁入的原因主要从经济、政治及社会的稳定性角度考虑。德国经济发达,就业机会多,到德国有利于生存。德国的难民政策相对宽松,并且社会环境比较稳定,吸引大量难民迁入。
(3)易北河入海口水运拥堵的原因与停泊能力与运输量有关。从停泊能力来看,易北河入海口水域面积小,停泊能力小。从运输量来看,德国经济发达,运输量大。易北河入海口位于内河航运与海运交汇处,容易造成拥堵。解决易北河入海口水运拥堵的措施主要从提高通航能力、分流客货流以及提高效率角度分析。可以拓宽基尔运河,提高通航能力。另外向周边地区分流,减轻压力。另外,通过加强管理,提高通过能力以及运输效率。
分析某地降水多少原因,应从以下方面去分析。首先从大气环流分析,大气环流决定了地球表面降水分布的格局。受赤道低气压带和副极地低气压带影响,盛行上升气流,降水多;受西风带影响,气流从低纬度流向高纬度,降水较多。受副热带高气压带和极地高气压带的影响,盛行下沉气流,降水少;受信风带和极地东风带影响,气流从高纬度流向低纬度,降水少。受季风环流的影响,冬季风从陆地吹向海洋,降水少;夏季风从海洋吹向陆地,降水多。其次分析下垫面,主要包括海陆位置、地形、洋流等,从海陆位置分析,距海近,降水较多;距海远,降水少。从地形分析,迎风坡降水多,背风坡,降水少。从洋流分析,寒流对沿岸降温减湿,暖流对沿岸增温增湿。
37.(1)变化:温带森林带→温带草原带→荒漠带→温带草原带→温带森林带。
规律:从沿海到内陆的地域分异规律(经度地带性分异规律)
因素:水分
(2)伊斯兰文化圈 东欧文化圈
(3)生态问题:土地荒漠化。
影响:湿地面积萎缩甚至干涸,加剧水资源短缺;土壤肥力下降,土地生产力下降粮食和牧草减产甚至绝收;草地退化,生物多样性减少;加剧干旱,引发风沙(沙尘暴),威胁交通、农田、建筑等,影响生产生活。
措施:合理用水;推广节水灌溉的技术,发展节水农业;控制农业生产规模;调整农业种植结构,培育耐旱品种;延长农业生产的产业链,提高农产品附加值;封沙禁牧、禁止樵采;退耕还林还草;生态移民等。
本题考查自然带的地域分异规律、区域可持续发展。
【详解】
(1)根据材料及地图,从西安到鹿特丹,气候由温带季风气候、温带草原气候、温带荒漠气候、温带草原气候到温带海洋气候,因此自然景观相应呈现出森林-草原-荒漠-草原-森林的变化,所以自然带依次为:温带森林带、温带草原带、温带荒漠带、温带草原带、温带森林带,该变化体现了从沿海到内陆的地域分异规律(经度地带性规律),其主要影响因素为水分。
(2)“新丝绸之路”自东向西依次经过东亚、中亚、西亚、东欧、中欧和西欧.中亚与西亚地区人口主要信奉伊斯兰教为伊斯兰文化圈,在欧洲依次经过东欧文化圈和西欧文化圈。
(3)新疆深居内陆,气候干旱,地表植被稀疏,水源成为地区经济发展的限制性因素。随着生产规模的扩 大,水资源短缺会日益明显,同时,在生产规模扩大过程中,如果不注意环境保护,盲目扩大绿洲或采矿 等产业,会使得区域植被更加稀少,引发土地荒漠化等问题。影响:土地荒漠化导致气候变干,下渗严重,湿地面积萎缩甚至干涸,加剧水资源短缺;土地荒漠化导致土壤沙化,土壤肥力下降,土地生产力下降粮食和牧草减产甚至绝收;土地荒漠化导致生物多样性减少,草地退化;土地荒漠化加剧干旱,地表沙尘增多,引发风沙及沙尘暴,掩盖交通线、农田等,威胁交通、农田、建筑等安全,影响生产生活。措施主要针对荒漠化的原因来采取:合量分配水资源,合理用水,协调上下游的用水;推广节水灌溉的技术,发展节水农业,节约用水;控制农业生产规模,减少水资源的消耗;调整农业种植结构,培育耐旱品种,减少水资源的使用量;延长农业生产的产业链,提高农产品附加值,减少种植业的比重,从而减少水资源的消耗;封沙禁牧、禁止樵采,保护地表植被;退耕还林还草,生态移民等提高植被覆盖系。
38.(1)荒漠自然带、草原自然带、森林自然带。
(2)我国由东部沿海向西北内陆地区,距离海洋越来越远,降水越来越少;自然带由湿润的森林带过渡为干旱的荒漠带。
(3)由南向北:热带(季)雨林带、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带、温带落叶阔叶林带、寒温带针叶阔叶混交林带。
本题主要考查我国的自然带分布规律及原因,内容基础,难度较低。
【详解】
(1)结合图中分布可知,甲处位于我国西北干旱区,主要自然带应为温带荒漠带;乙处位于草原区,应为草原带;丙处位于东部季风区,应为森林带。
(2)我国位于大陆东岸,受季风气候影响,水汽主要来自东部海洋,图中甲乙丙距海越来越近,降水依次增多,植被生长条件变好,因此自然带从荒漠带过渡为森林带。
(3)丙为森林带,我国东部地区由南向北依次是热带季风气候、亚热带季风气候、温带季风气候,因此对应的自然带应该为热带季雨林带、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带、温带落叶阔叶林带、寒温带针阔混交林带。
答案第1页,共2页
答案第1页,共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