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 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 同步练习
一、单选题
下图是北京市某同学9月1日在一条东西向街道面向西方拍摄的照片。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1.照片拍摄时间可能是( )
A.6:00 B.10:00 C.14:00 D.18:00
2.该时间之后的2个小时内,树影将( )
A.变短,顺时针移动 B.变短,逆时针移动
C.变长,逆时针移动 D.变长,顺时针移动
下图示意北京时间6月22日20时的地球光照。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3.该日a地日出、日落地方时分别是( )
A.18时,6时 B.12时,12时 C.0时,24时 D.6时,18时
4.图示时刻( )
A.180°地方时是12时 B.90°W地方时是24时
C.90°E地方时是24时 D.0°经线地方时是12时
5.该日b地昼长( )
A.0小时 B.8小时 C.16小时 D.24小时
下图是以极点为中心的半球图(阴影部分表示黑夜),经线MO以东为东半球,以西为西半球,箭头表示地球自转方向。
据此完下列小题。
6.此时,下列四个城市白昼时间最长的是
A.海口 B.拉萨 C.合肥 D.北京
7.此时,北京时间最接近
A.3时20分 B.15时20分
C.2时 D.14时
北京市的张先生到芬兰首都赫尔辛基(60°N,25°E)游学。赫尔辛基采用东二区的区时,2019年夏时制于3月31日开始,10月27日结束,期间钟表拨快1小时。2019年4月10日北京时间11:22,张先生拍摄了赫尔辛基日出照片并发到微信朋友圈,远在S地的朋友随即点赞并留言说当地刚好进入极夜。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8.该日张先生拍摄赫尔辛基日落照片时,当地钟表上显示的时间为( )
A.18:58 B.19:18 C.19:58 D.20:18
9.推测张先生朋友所在的S地,每年极夜天数约为( )
A.2个月 B.3个月 C.4个月 D.5个月
某日,小明在互联网上看到世界各地好友当天发来的信息:
甲:温暖的海风夹着即将到来的夏天的味道扑面而来。
乙:冬季临近,金黄的落叶铺满了一地。
丙:又一次入秋失败了,这还是我四季分明的家乡吗
丁:又是黑夜漫长的季节,向北望去,小城上空的极光如彩色帷幕般挂在夜空。
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0.以上四人所在地从北到南的排列顺序是( )
A.甲乙丙丁 B.丁乙丙甲
C.丁丙甲乙 D.甲丙乙丁
11.当天可能是( )
A.4月28日
B.6月28日
C.9月2日
D.11月2日
12.大数据显示,城市机动车流量变化在一定程度上可体现城市的生活节奏。机动车流量百分比是指某时段机动车流量占当日机动车总流量的比例。如图为甲城市工作日机动车流量变化图。读图回答下题。
甲城市所处时区是( )
A.西二区 B.西十区
C.东十区 D.东二区
下图为中国北温带某地的中学足球场及旗杆位置示意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3.不考虑地形和建筑物遮挡,7月1日这天同学们面朝球门练习射门时,以下球门位置和时间(地方时)阳光最刺眼的是( )
A.甲19点 B.乙16点 C.甲9点 D.乙6点
14.不考虑地形和建筑物遮挡,一天中旗杆影子转动角最小的节气是( )
A.清明(4月5日前后) B.芒种(6月5日前后)
C.白露(9月7日前后) D.小寒(1月5日前后)
15.地转偏向力具有重要的地理意义。某些经济活动、军事活动都要考虑它的影响,气流、河流等自然地理事物也受其影响。据此并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下列四幅图中,能正确表示北半球做水平运动物体的偏转的是( )
A.A B.B C.C D.D
我国某中学生发现,每年冬至日左右某座桥梁就会出现“金光穿洞”景象,即太阳光可以直接照进该桥洞,下图为“金光穿洞”示意图。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16.若为日落时分,则甲位于桥梁的( )
A.东南 B.东北 C.西北 D.西南
17.若该地冬至日日出为北京时间7:32,日落北京时间16:53,正午太阳高度为26.5°,该桥最可能在( )
A.杭州 B.北京 C.武汉 D.乌鲁木齐
王老师某年1月1日乘坐航班从上海出发,飞往美国旧金山(西八区)。下图示意在互联网上查询到的该航班信息。完成下面小题。
18.本次航班飞行时长约( )
A.5小时 B.11小时 C.13小时 D.19小时
19.导致本次飞行“时光倒流”的原因是( )
A.飞行方向与地球自转方向相反 B.该时段地球公转速度较快
C.两地分属东、西半球 D.起飞地和降落地的经度差异
法国作家圣埃克絮佩里的《小王子》当中有如下一段对话。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小王子:“我喜欢看日落。我们去看一回日落吧……” 我:“可是得等……” “等什么 ” “等太阳下山呀。” “我还以为在家乡呢!有一天,我看了四十三次日落!” 过了一会儿,小王子又说: “你知道……—个人感到非常忧伤的时候,他就喜欢看日落……” “这么说,看四十三次的那天,你感到非常忧伤啰 ” 但是小王子没有回答。
20.小王子在自己的家乡(外星球)一天看了四十三次日落,说明该星球( )A.自转角速度很快 B.自转线速度很快
C.是个透明的星球 D.半径和体积极小
21.小王子说要去看日落时正是美国洛杉矶的正午时分,此时“我”带小王子有可能看到海上日落的国家是( )
A.法国 B.马尔代夫
C.瑞士 D.文莱
22.下图为某一平直河段的剖面,面对河流下游,左手方视为左岸,右手方视为右岸。此河流位于( )
A.南半球 B.北半球 C.赤道上 D.回归线上
下图中表示晨昏线,阴影部分表示6日,非阴影部分与阴影部分的日期不同。据此,完成下列小题。
23.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地球公转速度较快 B.Q点所在经线的地方时为0时
C.为晨线 D.为晨线
24.此时北京时间为( )
A.6日12时 B.7日12时 C.6日24时 D.5日12时
下图为某一日期甲、乙、丙、丁四个地点的昼长状况图。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25.从南北半球来看,甲、乙、丙、丁四个地点中( )
A.丙位于北半球,丁位于南半球 B.甲位于南半球,乙位于北半球
C.甲与丙不在同一半球 D.乙与丙位于同一半球
26.该日图中丙地日出的地方时刻是( )
A.4时30分 B.6时 C.7时30分 D.9时
北京时间2020年7月23日12时41分,我国首次火星探测任务“天问一号”探测器在文昌(20°N ,110°E)航天发射场成功发射,经过295天的航行,于2021年5月15日8时20分左右成功着陆。这是我国火星探测史上的一个历史性时刻,意味着我国正式成为第二个成功登陆火星的国家。下图示意二分二至日地球的位置。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27.天问一号发射时,文昌的地方时是( )
A.23日12时1分 B.23日12时15分
C.23日13时21分 D.23日13时05分
28.天问一号成功着陆时,地球位于公转轨道的( )
A.①处 B.②处 C.③处 D.④处
29.天问一号从发射到着陆期间,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地球公转速度先变慢,后变快 B.文昌昼长先变长,后变短
C.太阳直射点两次经过赤道 D.文昌正午太阳高度角持续减小
二、综合题
30.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
2020年5月27日上午11时,我国珠峰高程测量登山队正式登顶珠穆朗玛峰(28°N,87°E)。潍坊某学校(36°36'N,119°E)地理兴趣小组在老师的带领下围绕该地理事件深入研究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兴趣小组经过查询得知,5月27日学校所在地的正午太阳高度是70°24',小明同学在老师指导下绘制了北半球二分二至日地球在公转轨道上的位置示意图(如下图)。
(1)在图中弧线上用箭头标注地球的公转方向。在公转轨道上用“●”标注登顶珠峰当日的地球位置,并描述该日之后一周内潍坊的昼夜长短状况及变化特点。
(2)计算登顶珠峰时刻该学校的地方时,并描述当日全球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规律。
(3)兴趣小组经过查询得知,5月27日珠峰顶部的昼长与潍坊仅差几分钟。试分析其原因。
31.读图,完成下列要求。
下图为某日部分地区昼夜示意图,阴影部分表示黑夜,其余部分表示白昼。
(1)如果晨昏线与甲地所在经线的夹角为12°,则该日正午时分杭州(30°N)休博会场馆的太阳能电池板与建筑物外墙(墙面与地面垂直)之间最合适的夹角约为_____。
(2)试说出此时太阳直射点的经度_____,该日乙地的日落时间_____。
(3)一年中甲地正午太阳高度大于乙地约有_____个月?
(4)说出如果太阳直射点北移,合肥市的昼夜长短及变化情况。
32.根据材料,探究下列问题。
材料为改善农村生活条件,济南地区推行了“阳光工程”,即在农村推广使用太阳能热水器。山东一个农村中学(约36°N)地理学习小组的同学对学校附近村庄的太阳能安装使用情况进行了走访调查,发现太阳能支架是固定的,长度不可调节,于是他们提出了整改方案,将支架改造成可调节的活动支架,如下图。
(1)将太阳能支架由固定式改为活动式,请你思考这样做的理由是什么?
(2)一年中该地太阳能支架最短的日期是哪一天,为什么?
(3)为了充分利用太阳能,集热板与地面夹角的调节范围是多少?
试卷第1页,共3页
试卷第1页,共3页
参考答案:
1.C
2.D
1.
图示树木影子朝向东北,太阳位于西南方,6点和10点太阳偏东,AB错误;9月1日昼长夜短,18时左右太阳位于正西方,则拍摄照片时间可能是备选项中的14:00,C正确、D错误。故选C。
2.
该时间之后2小时内,太阳向西运动(呈顺时针)且高度逐渐降低,则树影将变长且始终与太阳方位相反,呈顺时针移动,D正确,ABC错误。故选D。
北回归线以北(如北京),白天,太阳偏东方向升起,偏西方向落下,面朝太阳,太阳呈顺时针运动。
3.C
4.D
5.C
3.
据材料可知,该日为北京时间6月22日20时,此时为北半球夏至日,北极圈及其以北地区出现极昼现象,从图中可以看出a地位于北极圈上,出现极昼现象,所以日出、日落地方时分别为0时和24时,C正确,ABD错误。故选C。
4.
据材料可知,图示时刻为北京时间6月22日20时,180°的地方时比120°E的地方时早4小时,即180°地方时是24时(0时),A错误;90°W的地方时比120°E的地方时晚14小时,90°W地方时是6时,B错误;90°E的地方时比120°E的地方时晚2小时,即90°E地方时是18时,C错误;0°的地方时比120°E的地方时晚8小时,即0°经线地方时是12时,D正确。故选D。
5.
从图中可看出,地球的一半被等分成6部分,每部分经度差为30°,结合图中晨昏线可看出,b地的夜弧占4部分,即b地的夜弧度数为120°,夜长=夜弧度数除以15°,即b地的夜长为8小时,昼长为24小时-8小时=16小时,C正确,ABD错误。故选C。
对于地球上的某地来说,日出时间到当地地方时12时的时长等于当地12时到日落时间的时长,日出时间等于12减去昼长的一半,日落时间等于12加上昼长的一半;日出时间到日落时间的时长为昼长,昼长加上夜长等于24小时。
6.D
7.A
考查光照图的判读,地方时的计算。
6.由地球自转方向可知图示半球为北半球,从晨昏线分布可知北极点周围有极昼现象,即为北半球夏半年。北半球夏半年,北半球越往北(纬度越高)白昼越长,选项所列四个城市中北京纬度最高,白昼最长,D正确,ABC错误。故选D。
7.由MO以东为东半球可知,MO为20°W,由晨昏线分布可知此时20°W为昏赤交点,地方时18时,北京时间(120°E经线的地方时)为次日3时20分,A正确,BCD错误。故选A。
东西半球的分界线是20°W和160°E经线, 20°W以东为东半球,以西为西半球,相反160°E以东为西半球,以西为东半球。
8.D
9.D
8.
北京位于东八区,赫尔辛基位于东二区,赫尔辛基的区时比北京时间晚6小时,因此当北京时间11:22时,赫尔辛基的区时为11:22-6小时=5:22。赫尔辛基位于25°E,与东二区中央经线30°E相差5°,因此照片拍摄时,赫尔辛基的地方时为5:22-5°×4分钟/1°=5:02。该地上午白昼时间为12小时-5小时02分=6小时58分,由于下午白昼和上午白昼时间相等,所以该地下午日落的地方时为12:00+6小时58分=18:58,此时30°E(东二区中央经线)的地方时为18:58+5°×4分钟/1°=19:18,由于当地此时采用夏时制,期间钟表拨快1小时,最终钟表上显示的时间为20:18,D正确。故选D。
9.
张先生拍摄赫尔辛基的日出时,S地刚好进入极夜,即S地在4月10日进入极夜,故判断S地位于南半球高纬度地区;根据所学知识,从4月10日至夏至日(6月22日前后)太阳直射点向北移动,北半球昼渐长夜渐短,夏至日北半球的极昼范围达到最大值,南半球正好相反。因此可以推断,从4月10日至夏至日(时长约为2个月12天),S地始终处于极夜期间。根据太阳直射点移动的对称性可知,夏至日过后,太阳直射点由北回归线向赤道移动,S地还有约2个月12天处于极夜期间。因此,S地每年处于极夜的天数约为4个月24天,即大致5个月的时间,D正确。故选D。
所求地方时=已知地方时± (经度差)×4分钟 (所求地在东,“±”号取“+”号,反之取“-”号;经度差:同在东经或西经,用减法;一个东经,一个西经,用加法。)
10.B
11.D
10.根据四人所发状态,丁处有极光现象,纬度最高,B、C错。甲处在夏季来临前,海风温暖,应在亚热带或热带地区。乙处冬临近,应是秋季落叶,位于温带地区。丙处入秋不明显,可能在亚热带。四人所在地从低纬到高纬的排列顺序是甲丙乙丁,D对,A错。
11.乙地秋季落叶,可能是北半球温带季风气候区。丙地四季分明,也是季风气候。丁夜长。乙丙丁同在北半球。甲夏季将到,在南半球。某日最可能是北半球秋末景观,可能是11月4日,D对。A、B、C错。
点睛:四地中,丁处有极光现象,纬度最高。乙秋季落叶,位于温带。丙四季分明,入秋失败,应是亚热带。三地都在北半球,正值秋末季节,甲处夏季将到,应在南半球热带、亚热带地区。某日最可能是秋末的日期。
12.B
【详解】
读图可知,甲城市工作时间为北京时间2点到10点,根据工作时间以正午12点对称,可知当地时间应为上午8点到下午4点,计算可得,该地时区为西十区,故选B。
13.A
14.D
13.
不考虑地形和建筑物遮挡,7月1日19点,日落方向为西北,此时面朝甲球门射门,朝向西北,光线最为刺眼,故A正确;16点太阳位于西南方位,此时面朝乙球门射门,朝向东南,太阳光线对同学们射门影响较小,故B错误;9点太阳位于东南方位,此时面朝甲球门射门,朝向西北,太阳光线对同学们射门几乎没有影响,故C错误。6点太阳位于正东方向,此时面朝乙球门射门,朝向西北,太阳光线对同学们射门影响较小,故D错误。所以本题正确答案为A。
14.
在冬半年,该地日出东南、日落西南,越靠近冬至日,昼越短,旗杆影子的转动角度越小。故选D,排除A、B、C。
昼夜长短的变化,与太阳直射点的移动有关,即与季节有关:①春分-夏至:太阳直射点从赤道向北移动,移动到北回归线,北半球所有地区的昼长≥12小时,且逐渐变长(昼长≥夜长),且越往北,昼越长,北极点附近出现极昼现象;②夏至-秋分:太阳直射点从北回归线向南移动,移动到赤道,北半球所有地区昼长逐渐变短(但昼长≥夜长),但仍然≥12小时;③秋分-冬至:太阳直射点从赤道向南移动,移动到南回归线,北半球所有地区昼长≤12小时,并且逐渐变短(昼长≤夜长),且越往北,昼越短,北极点附近出现极夜现象;④冬至-春分:太阳直射点从南回归线向北移动,移动到赤道,北半球所有地区昼长逐渐变长(但昼长≤夜长),但仍然≤12h。
15.A
【详解】
注意要背对物体初始运动方向,判断偏向。北半球做水平运动物体的偏转是右偏,四幅图中,能正确表示北半球做水平运动物体的偏转的是A;BD表示南半球,C可表示赤道。故本题BCD与题意不符,选A。
16.C
17.B
16.
读图分析可知,该时间为冬至日,日落方位为西南,太阳光照要从桥洞穿出,说明桥洞朝向西南,桥体大致走向为西北一东南,则甲地位于桥梁的西北,C正确,ABD错误,故选C。
17.
根据正午太阳高度的计算公式:H (26.5°)=90-纬度差,求出纬度差是63.5°。冬至日太阳直射在23.5°,求出我国该桥所处的纬度为40°N。四个城市中,位于40°N的是北京,B正确。杭州、武汉大约在30°N附近,乌鲁木齐在43°N附近。另外,该日的昼长=16:53-7.32=9:21,说明在北半球。B正确,ACD错误,故选B。
本题组主要考查日出日落方位和正午太阳高度的计算等的相关知识。第二题还可以算出经度,根据昼长是9:21,求出日出时刻=12 - 昼长/2 =12 - 9:21/2 ≈7:20,已知北京时间120°E 7:32日出,从而求出时间相差12分钟,经度相差4度,即是该桥所在经度是116°E,该城市是北京。
18.B
19.D
18.
旧金山位于西八区,与北京时间时差为16小时,飞机从上海浦东机场出发时,旧金山时间为1月1日00:15-16小时=12月31日8:15。由材料可知,到达旧金山时间为12月31日19:20分,因此本次航班飞行时长约为:19:20-8:15≈11小时。B选项正确。A、C、D选项排除。故选B。
19.
地球自转方向是自西向东,因此同一纬度上东边比西边先看到日出,所以东早西晚产生时差,旧金山与120°E经度不同,故地方时不同,且两地时差16小时,因此导致本次飞行“时光倒流”的原因是起飞降落两地的经度差异,所以D正确。与飞行方向、半球位置和公转速度快慢关系小,A、B、C可排除。故选D。
两个时区标准时间(时区数)相减就是时差,时区的数值大的时间早。同减异加,东加西减。“同”指同在东时区或同在西时区,则两时区相减,(例如东八区和东五区都在东时区,则8-5=3。)“异”则相反。
20.D
21.A
本题主要考查地球运动相关知识,侧重应用能力考查。
20.
.一天只有一次日出日落,自转速度的快慢不影响一天中看日出日落的次数,影响的是一天时间的长短,AB项错误;透明的星球可以一直看到太阳,无昼夜之分,C项错误;体积很小,路程就短,能够在极短的时间从其他地方走到昏线上看日落,一天里能够看到的次数就多,D项正确。 故选D。
21.
洛杉矶(西八区)12时,法国(中时区附近)约为20时,夏季可能日落,A项正确。马尔代夫(东五区)约为1时,不可能日落,B项错误。瑞士(东一区)约为21时,不可能看到日落,C项错误。文莱(东八区)约为4时,不可能看到日落,D项错误。故选A。
本题解题关键在于对一天这个概念的理解,一天是指地球上的一个 昼夜交替的周期 。
22.B
【详解】
受地转偏向力作用,河水流动过程中,在北半球顺着河水流向会向右偏转,右岸侵蚀较强,左岸沉积为主,在南半球相反。题意表明,该河段的剖面中,面对河流下游,左手方视为左岸,右手方视为右岸,读图可知,右岸河水较深,左岸多沉积物,表明河水顺着流向向右偏转,因此该河流位于北半球,B符合题意,排除A;赤道上无地转偏向力,平直河道河水没有明显偏向,不符合题意,排除C;没有信息表明该河段位于回归线上,且回归线有南、北回归线之分,排除D。故选B。
23.D
24.B
23.
设中心点为A,如下图:
图中地球自转呈顺时针,表明A点为南极点。地球上0点所在经线向东至180°经线之间的区域为“新的一天”,其余地区为“旧的一天”,所以AP与AQ其中一条经线地方时为0点,另一条经线应为180°经线。又由于MN为晨昏线,所以AP地方时为0时(夜半球正中央),AQ为180°经线。由此可知,顺着地球地转的方向,弧NO由黑夜过渡到白天,为晨线,弧MO由白天过渡到黑夜,为昏线,BC错,D正确;图中南极点附近出现极夜现象,表示北半球的夏半年,此时地球公转速度较慢,A错。故选D。
24.
根据上题分析可知,AP地方时为0时,AQ为180°经线,所以非阴影部分为“新的一天”,即7日。图中∠QAP=120°,结合地球自转的方向可知,AP的经度60°W,所以60°W的地方时为0点(7日),因此北京时间(120°E地方时)为7日12时,故选B。
地球上日期的分界线有自然日界线(0点所在的经线)和人为日界线(大致与180° 重合),地球上0点所在经线向东至180°经线之间的区域为“新的一天”,其余地区为“旧的一天”,当自然日界线和人为日界线重合时,全球处于同一天。如下图:
25.C
26.A
25.
甲地昼长小于12小时,丙、丁昼长大于12小时,说明丙、丁在同一半球,A项错误;乙地昼长为12小时,且其他地点都不是12小时,说明乙地位于赤道上,B项错误;甲地昼长小于12小时,丙、丁昼长大于12小时,说明丙、丁在同一半球,甲与丙丁不在同一半球,C项正确;乙地昼长为12小时,且其他地点都不是12小时,说明乙地位于赤道上,与其他各点不在同一半球,D项错误。故选C。
26.
据图可以得知丙地昼长为15小时,上午时长有7.5小时,下午时长有7.5小时,中午为12时,可知丙地日出的地方时刻4时30分,日落时刻为19时30分,A项正确,BCD错误。故选A。
昼夜长短及变化的判断:太阳直射哪一个半球,哪一个半球昼长夜短,纬度越高昼越长,夜越短,另外一个半球则相反;太阳直射点向哪一个方向移动,哪一个半球就昼渐长,夜渐短。
27.A
28.C
29.C
27.
北京时间2020年7月23日12时41分天问一号发射,北京时间是120°E的地方时,有了已知经线和已知时间,文昌经度是110°E,与120°E相差10°,时间差距40分钟,再根据东加西减,文昌位于西边,减去40分钟,可知文昌时间是7月23日12时01分,故选A。
28.
根据地球近远日点位置,可知C位于近日点附近,是冬至;A位于远日点附近,是夏至;那么根据公转方向可知,D是春分,B是秋分;2021年5月15日天问一号成功着陆,5月15日位于春分和夏至之间,所以位于③处。故选C。
29.
2020年7月23日发射,2021年5月15日成功着陆。12月初是近日点,公转速度最快,所以地球公转速度先变快,后变慢,排除A。期间经历冬至是北半球昼最短的时候,所以文昌昼长先变短,后变长,排除B。太阳直射点分别于2020年9月23、2021年3月21两次经过赤道,C正确。冬至太阳直射南回归线,北半球正午太阳高低最小,所以文昌正午太阳高度角先变小再变大,排除D。故选C。
地方时计算的一般步骤1.找两地的经度差
2.把经度差转化为地方时差,即:地方时差=经度差÷15°/h
3.根据要求地在已知地的东西位置关系,加减地方时差,即:要求点在已知点的东方,加地方时差;如要求点在已知点西方,则减地方时差。
30.(1)如图所示:
昼长夜短 昼渐长,夜渐短。
(2)10∶56(10时56分) 大约从17°N纬线向南北两侧递减。
(3)潍坊较珠峰顶部的纬度高,但珠峰顶部较潍坊的地势高,所以两地昼长接近。
本题地球公转示意图的判断,昼夜长短的变化以及时间的计算以及影响昼夜长短变化的因素分析,题目的整体难度较低,只需要学生运用相关知识进行分析即可。
【详解】
(1)考查地球公转的方向判断,从北极上空俯视,地球公转呈逆时针方向,所以画逆时针箭头。左图太阳直射北回归线,为夏至6月22日,上图太阳直射赤道为3月21日,地球逆时针公转,登顶珠峰在5月27日,地球位置在上图和左图之间,且靠近左图(如下图)。潍坊位于北半球,春分到夏至之间,北半球昼长夜短,且白昼不断变长,黑夜不断变短。因此,该日后一周内(5月28日-6月3日),潍坊昼长夜短,白昼不断变长,黑夜不断变短。
(2)考查时间的计算,登顶的时间上午11时是北京时间,是东八区的区时,也是东经120度经线的地方时,该学校位于东经119度,比北京靠西一个纬度,计算地方时时,一个纬度差4分钟,东早西晚,所以学校的地方时为上午10时56分。5月27日当天,太阳直射点在赤道和北回归线之间,由于学校所在的北纬36度36分正午太阳高度为70度24分,所以学校与太阳直射点之间的纬度相差90度- 70度24分=19度36分,太阳直射点纬度为36度36分- 19度36分=17度。当天全球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规律为从北纬17度向南北两极递减
(3)白昼的长短与所在地的纬度和海拔高度有关,海拔高的地方先看到日出,而日落比同纬度更迟,白昼更长。虽然潍坊较珠峰顶部的纬度高,但是珠峰海拔远高于潍坊,更早看到日出,日落更晚,所以两地昼长接近。
31.(1)72°
(2) 60°E 17:30
(3)9
(4)昼长夜短,且昼长变长。
本题以日照图和太阳能利用为背景,考查昼夜长短、正午太阳高度等知识点,考查学生的读图分析能力。
(1)
根据所学知识,晨昏线与经线的夹角与直射点的纬度值相等,由图可知,北半球昼长夜短,太阳直射12°N,由图可知,太阳能电池板与建筑物外墙夹角应与当地该日的正午太阳高度相等,即:90°- (30°-12°) =72°。
(2)
由题中图可以看出,甲地经度为30°W,因位于晨线与赤道的交点上,故其地方时为6: 00,因此太阳直射点(地方时为12:00) 的经度为60°E;乙甲两地都位于晨线上,经度差为7.5度,地方时相差0.5小时,甲在赤道上,日出时间是6点,此时乙地地方时是6:30,正值日出,故该日乙地的日落时间为24-6:30=17:30。
(3)
乙地位于南回归线上,甲地位于赤道上,只要太阳直射点在甲乙中间的北方,甲地正午太阳高度就大于乙地,时间约有9个月。
(4)
读图可知,此时太阳直射点位于北半球,北半球昼长夜短;如果太阳直射点北移,北半球昼渐长,夜渐短。所以位于北半球的合肥昼长夜短,且昼长变长。
32.(1)为了在正午时集热板获得最多的太阳热量,必须使太阳光线垂直于集热板,由于正午太阳高度不断变化,因此要调整支架高度,保证正午太阳光线垂直于集热板。
(2)6月22日前后(夏至日)。因为6月22日前后该地正午太阳高度最大,因此必须调整支架为最短,才能使集热板与太阳光线垂直。
(3)12°34′~59°26′。
本题考查正午太阳高度变化规律及其对人类活动的影响等知识点。
【详解】
(1)太阳直射点在南北回归线之间来回运动,导致正午太阳高度不断变化,为了在正午时集热板获得最多的太阳热量,必须使太阳光线垂直于集热板,只有随时调节支架长度,使集热板与太阳光线每天都能保持垂直关系,即集热板和地面的夹角与正午太阳高度互余,,才能保证每天太阳能集热板都能发挥最大效能。
(2)太阳能支架最短,即集热板与地面夹角最小,集热板和地面的夹角与正午太阳高度互余,正午太阳高度最大。6月22日前后该地正午太阳高度最大,一年中该地太阳能支架最短的日期是6月22日前后(夏至日)。
(3)该地夏至日集热板与地面夹角最小,冬至日最大。集热板和地面的夹角与正午太阳高度互余,冬至日正午太阳高度是30°34′,集热板和地面的夹角是59°26′;夏至日正午太阳高度是77°26′,集热板和地面的夹角12°34′。
答案第1页,共2页
答案第1页,共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