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3海—气相互作用同步练习(Word版含答案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4.3海—气相互作用同步练习(Word版含答案解析)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1.1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2019)
科目 地理
更新时间 2022-04-24 21:03:47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4.3 海—气相互作用 同步练习
一、单选题
国家气候中心监测表明,2018年9月进入厄尔尼诺状态,2019年1月达到厄尔尼诺事件标准。预计本次厄尔尼诺事件将持续到冬季,持续时间可能超过15个月,形成一次超长厄尔尼诺事件,强度为中等至偏强。下图为“厄尔尼诺发生时太平洋表层水温异常现象示意图”。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1.图中甲点为“4℃”,对其含义理解正确的是( )
A.甲地海面水温为4℃ B.甲地海面水温比同纬度地区高4℃
C.甲地海底水温比海面高4℃ D.甲地海面比常年平均水温偏高4℃
2.下列关于赤道附近A、B两地的叙述,正确的是( )
①A地降水增加,气候更加湿润 ②B地气候由干燥少雨变为多雨
③A地上升气流较正常年份减弱 ④B地下沉气流较正常年份增强
A.①② B.③④ C.②③ D.①④
蒸发雾是指当干冷空气流过相对温暖的水面,引起水急剧蒸发,水汽在寒冷空气中凝结为雾,发生在海面上的此类天气现象被北方渔民称为“海浩"。2020年大连附近海面多次出现了“海浩"奇观,海面上薄雾缭绕,宛如仙境(下图),吸引了大量市民前往观赏。据此完成下面题。
3.“海浩”现象常出现( )
A.春季子夜 B.夏季傍晚 C.秋季正午 D.冬季清晨
4.“海浩”现象发生时( )
A.海一气间温差大,风力较大 B.海一气间温差大,风力较小
C.海一气间温差小,风力较大 D.海一气间温差小,风力较小
读海洋和大气间水热交换示意图,完成下面三题。
5.近海面大气的根本热量来源是( )
A.① B.② C.③ D.④
6.图中表示海一气之间水分交换的方式是( )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②④
7.体现大气对海洋传递动能的洋流是( )
A.日本暖流 B.西风漂流 C.秘鲁寒流 D.赤道逆流
8.全球碳循环系统中最重要的是( )
A.海洋 B.大陆 C.大气 D.岩石圈
德雷克海峡地处著名的“咆哮的西风带”,平均风速自南向北增大。科考发现:德雷克海峡海冰主要分布在海峡南部,近几十年来该海域海冰数量呈现“多、少、多、少”的周期性变化,海冰周期性变化阻滞海水流动,对秘鲁寒流强弱产生显著影响。下图示意南半球表层洋流分布。据此完成下列三题。
9.德雷克海峡北部平均风速较南部大,主要因为北部( )
A.西风影响更显著 B.狭管效应更明显 C.副高控制时间短 D.水域面积更宽阔
10.德雷克海峡海冰集中在南部,主要是因为( )
①风力更小 ②降水量更大 ③盐度更低 ④寒流流经
A.①② B.②③ C.①③ D.①④
11.当德雷克海峡海冰数量增加时,秘鲁沿岸( )
A.气温升高 B.气候变干 C.渔业减产 D.洪涝增多
每年的11月至次年的3月,南半球海域水温普遍升高,向西流动的南赤道暖流得到加强。恰逢此时,东北信风越过赤道偏转成西北风。西北风不但削弱了秘鲁西海岸的离岸风——东南信风,而且吹拂着水温较高的南赤道暖流南下,使秘鲁寒流的水温异常升高。这悄然而至、不固定的洋流被称为“厄尔尼诺暖流”。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2.南赤道暖流与“厄尔尼诺暖流”特征差异较大的是( )
A.流向 B.性质 C.水温 D.成因
13.“厄尔尼诺暖流”的形成将( )
A.改变秘鲁西部的气候类型 B.增加秘鲁西部海域的渔获量
C.利于秘鲁西部海域污染物的扩散 D.增加秘鲁境内洪水发生的概率
读海-气相互作用模式图,完成下面小题。
14.图中表示海-气相互作用中水分交换的是( )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15.海洋是陆地降水的主要水汽来源,但从长远看,海洋水体总量变化不大,主要得益于过程( )
A.① B.② C.③ D.④
波罗的海及其周围区域曾经经历了地质时期最后一次寒冷时期,此时期结束后转暖,留下的最低洼的谷地就形成了波罗的海。波罗的海是世界上盐度最低的海域,即1千克海水所含盐类物质很少(不足10%,世界大洋的平均盐度约为35%)。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16.对该海域盐度低的原因,解释欠合理的是( )
A.纬度偏高,气温较低,蒸发较弱 B.受西风影响,气候湿润,雨水较多
C.深受北大西洋暖流影响,降水量大 D.众多河流注入
17.图示的波罗的海区域春、秋季比同纬度其他地区长一些,其主要影响因素是( )
A.海面 B.盛行风 C.极光 D.降水
18.图中显示的Q地区湖泊众多,从成因考虑,可归类为( )
A.火口湖 B.冰碛湖 C.牛轭湖 D.构造湖
读正常年份赤道附近太平洋东、西岸海水温度分布图,完成下面小题。
19.厄尔尼诺现象发生时,赤道附近太平洋地区( )
A.东、西部海面的温差增大 B.东部可能出现上升气流
C.印度尼西亚降水增加 D.秘鲁渔场捕鱼量增加
20.拉尼娜现象发生时( )
A.东、西部海面的温差减小 B.东部海域水温升高
C.澳大利亚东部暴雨成灾 D.西部海面出现下沉气流
21.读"厄尔尼诺示意图",厄尔尼诺现象发生时,可能出现的现象是( )
A.澳大利亚东部暴雨不断 B.南极大陆冰川融化
C.印度尼西亚发生森林火灾 D.秘鲁沿岸更加干旱
读“洋流模式图”,回答下列各题。
22.图中洋流流向出现错误的是( )
A.①② B.②④ C.③④ D.①③
23.厄尔尼诺现象发生时,因降水减少气候变干,导致农业减产的区域是( )
A.①沿岸 B.②沿岸 C.③沿岸 D.④沿岸
24.拉尼娜现象对气候的影响主要是( )
A.使所经过区域的气温高于多年平均值 B.向所经过区域的大气输送大量热量
C.扰乱了常规洋流模式,使气候异常 D.使全球降水总量异常增多
海雾大多是暖湿空气经过较冷洋面形成的。寒暖洋流交汇处往往具备这样的条件,因此很容易形成海雾。下图示意日本群岛附近海域洋流分布。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25.一年中,日本群岛附近海域海雾多发的时段应是( )
A.1—2月 B.3—4月 C.7—8月 D.11—12月
26.①②洋流交汇形成的大渔场是( )
A.北海渔场 B.北海道渔场 C.纽芬兰渔场 D.秘鲁渔场
下垫面与大气之间存在水热交换,由于水汽蒸发而产生的潜热释放被称之为“潜热通量”。我国某湖泊常年水量稳定,下图反映该湖泊一年内潜热通量日均值变化及降水累计量。读图完成下列各题。
27.该湖泊主要补给源为
A.积雪消融 B.冰川融水 C.大气降水 D.地下水
28.在下垫面水分充足情况下,潜热通量值通常
A.夏大于冬 B.阴大于晴 C.夜大于昼 D.晨大于昏
29.对该湖泊12-2月潜热通量值的表现,合理的解释是
A.风速减小 B.下渗强烈 C.云量增大 D.湖面结冰
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30.图中表示海—气相互作用中水分交换的有( )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31.图中没有表示出的海—气相互作用中热量的交换过程是( )
A.太阳辐射 B.海洋的长波辐射 C.水汽凝结时的潜热辐射 D.太阳的短波辐射
32.海洋是大气中水汽的主要来源,大西洋为大气提供的水汽最少的是(  )
A.低纬海域 B.中低纬海域 C.高纬海域 D.中高纬海域
秘鲁鳀是一种栖息于东南太平洋沿岸的小型中上层鱼类,上升流形成的冷水区域为其提供了适宜的栖息环境。秘鲁鳀主要被用来制作鱼粉(一种蛋白饲料)。下图示意南美洲西岸某海域某 时段表层海水温度分布。当厄尔尼诺现象发生时,该海域水温会有异常变化。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33.当厄尔尼诺现象发生时,下列现象不可能发生的是( )
A.世界大豆价格上涨 B.当地大量渔民失业
C.以秘鲁鳀为食的海鸟大量死亡 D.当地鱼粉加工繁忙
34.该时段,甲、乙、丙、丁四海域最有利于秘秘鲁鳀栖息的是( )
A.甲 B.乙 C.丙 D.丁
35.当厄尔尼诺现象发生时,渔民捕捞秘鲁鳀的海域可能会( )
A.向北偏移 B.向南偏移 C.向西偏移 D.原地不动
二、综合题
36.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材料二 有些年份赤道太平洋中东部⑩附近的海面温度异常升高,会产生“厄尔尼诺”现象,有些年份赤道太平洋中东部的海面温度异常降低会产生“拉尼娜”现象。
材料三 风暴潮是在热带气旋或温带气旋等强烈天气系统作用下,引起的近岸地区海面水位急剧升降的现象,由台风或热带气旋引起的风暴潮,多见于夏秋季节,温带气旋引发的风暴潮,多发生于春秋季节,夏季也时有发生。
(1)岛弧和海沟是地球上构造运动活跃的地带,⑧附近海域是岛弧分布最为典型地区,试用板块构造学说解释⑧附近海域岛弧形成原因。
(2)2008年初我国南方特大雪灾的形成与______(厄尔尼诺现象或拉尼娜现象)发生有关。
(3)⑨海区是风暴潮多发季节是______ 季节,试从气候、海岸形状分析此时风暴潮多发的原因。
37.读图,完成下列要求。
(1)据图判断所示区域所属的半球(南半球/北半球)。
(2)在图中线段上标出洋流A和B的运动方向,并判断两支洋流的性质。
(3)海雾是海洋上低层大气中水汽凝结成细微的水滴悬浮于空中,使海面水平能见度下降的一种天气现象。洋流B流经地区多发海雾,分析其原因。
38.阅读图文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正常年份,在赤道及其以南的太平洋低纬度海区,受洋流的影响,西太平洋水温较高,东太平洋水温较低,因此西太平洋盛行上升气流,升到高空后向东流去,到达低温的东太平洋后下沉,然后在海面上以东风形式(东南信风)返回西太平洋。这样,便构成了一个大洋尺度的热力环流圈,气象学上称作“沃克环流”。
材料二Nio3.4地区是影响全球气候的重点水域,它位于热带太平洋的中东部。下图为根据2002年4月后监测该地区的水温变化,做出的预报模型。
(1)描述2020年6月以来Nio3.4地区水温的变化,并判断发生了厄尔尼诺现象还是拉尼娜现象。
(2)从热力环流的角度,分析该现象发生时常给我国带来“寒冬”的原因。
试卷第1页,共3页
试卷第1页,共3页
参考答案:
1.D
2.C
1.
根据材料,该等值线为等水温异常值线,则正值代表水温比常年均值偏高,负值代表水温比常年均值偏低,则当厄尔尼诺现象发生时,图中甲点为"4℃"代表甲地海面比常年平均水温偏高 4℃,故选D。
2.
观察图中等值线,厄尔尼诺现象发生时,A 点附近水温值偏低,B 点附近水温值偏高。A 地水温偏低,则气流上升减弱,则降水减少,气候变得干燥,①不对,③正确。B 地水温偏高,则气候下沉减弱,甚至上升,气候由干燥少雨变为多雨,②正确,④错误。故选 C。
厄尔尼诺主要指太平洋东部和中部的热带海洋的海水温度异常地持续变暖,使整个世界气候模式发生变化,造成一些地区干旱而另一些地区又降雨量过多。南太平洋东部地区海水增温,影响该地上空的下沉气流减弱,原来干旱的气候变得湿润;南太平洋西部地区海水异常降温,影响该地上空的上升气流减弱,原来湿润的气候变得干旱。
3.D
4.A
3.
结合材料信息可知,“海浩”实为蒸发雾,是指当干冷空气流过相对温暖的水面,引起水急剧蒸发,水汽在寒冷空气中凝结为雾。选项四个时间中,冬季冷空气活跃,且冬季清晨其降温幅度大,海洋上空蒸发的水汽更易凝结成雾,“海浩”现象多发,D正确;春季子夜的降温幅度无冬季清晨大(可联系“一天中日出前后气温最低”这一知识点),A错;夏季冷空气欠发育,秋季正午气温较高,水汽难以凝结,BC错。故选D。
4.
注意材料信息“干冷空气流过相对温暖的水面”,所以“海浩”现象发生时,海一气间温差大,有利于加剧海面蒸发。同时,温差大,气压差大,风力较大,更有利于形成“海面上薄雾缭绕,宛如仙境”的特点,故选A。
本题的关键在于抓住“海浩”现象的本质,抓出材料信息“蒸发雾是指当干冷空气流过相对温暖的水面,引起水急剧蒸发,水汽在寒冷空气中凝结为雾”,明确其发生的基本条件“干冷空气”、“相对温暖的水面”、“海水蒸发”、“水汽凝结”,从而明确其多发的时间以及“海浩”现象发生时海气温差特点以及风力特点。
5.A
6.C
7.B
本题目以海气水热交换示意图为背景,考查海气相互作用和洋流等知识内容,对图示信息提取能力和知识迁移应用能力要求较高。
5.
图中①②③④分别表示太阳辐射、海面长波辐射、蒸发和降水。根据大气的受热过程原理可知,近海面大气热量的直接热源是海面,而根本的热量来源于太阳辐射,故答案直接选择A项。
6.
海洋通过蒸发向大气输送水分,大气通过降水返还海洋水分,是为海气之间水分交换的环节,故选择③④,即C项。故选C。
7.
大气主要通过风向海洋传递动能,驱使表层海水运动,形成洋流。四个选项中只有位于西风带的西风漂流,属于明显的风海流,B正确。日本暖流形成原因较多,且主要原因并非是风力作用形成,排除A项;秘鲁寒流为上升补偿流,并非为风海流,排除C项;赤道逆流形成主要属于补偿流性质,因而排除D项。综上所述,最终答案选择B项。
洋流从成因主要分为风海流、密度流和补偿流等类型,从性质上主要分为暖流和寒流。
8.A
【详解】
海洋是地球表面最大的碳储存库,海洋中溶解的CO2是大气中CO2含量的数十倍,海洋对大气中CO2的吸收是平衡CO2的主要途径,因此全球碳循环系统中最重要的是海洋,A正确,BCD错误。故选A。
9.A
10.C
11.B
9.
德雷克海峡北部平均风速较南部大,主要因为北部西风影响更显著,A正确。海峡南北两岸均为大陆,南北部狭管效应无明显区别,水面宽阔程度差别不大,BD错误。德雷克海峡不受副高控制,C错误。故选A。
10.
德雷克海峡北部风力大,水流速度快,而南部风力较小,水流较慢,利于海水结冰,①正确。德雷克海峡南部纬度更高,水温低,蒸发弱,盐度低,海水易结冰,③正确。气温与结冰与否关系密切,而与降水量无直接关系,②错误。西风漂流流经德雷克海峡,南北部洋流性质无差别,④错误。综上,故选C。
11.
西风漂流到达南美洲南端附近时,分成两股海流,一部分沿南美洲西海岸北上形成秘鲁寒流,一部分经德雷克海峡继续向东。当德雷克海峡海冰数量增加时,向东穿过该海峡的洋流海水减少,则北上的水流增多,从而使秘鲁寒流势力增强,起到降温减湿的作用,从而造成沿岸气候更加干旱,B正确。气温升高、渔业减产、洪涝增多都是秘鲁寒流势力减弱的结果,与题意不符,ACD错误。故选B。
海冰分布与纬度、盐度及海水流动有关。一般情况下,纬度越高,气温越低,越有利于海冰的形成;盐度越低,海水易结冰;海水流动性越差,越有利于海冰形成。
12.A
13.D
12.
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南赤道暖流自东向西流,而“厄尔尼诺暖流”自北向南流。两洋流均为暖流,水温均较高,均是在风力吹拂下形成的。故选A。
13.
“厄尔尼诺暖流”将使秘鲁极端天气出现的次数增加,但不会改变其气候类型;“厄尔尼诺暖流”形成时,秘鲁寒流冷水上泛减弱甚至消失,秘鲁西部海域渔业资源减少,渔获量减少;“厄尔尼诺暖流”自北向南流,阻挡了秘鲁寒流的北上,不利于秘鲁西部海域污染物的扩散;离岸的东南信风减弱,秘鲁寒流的水温异常升高,上升气流增强,加之受西北风的影响,秘鲁境内降水量增加,洪水发生的概率也随之增加。故选D。
本题解题关键在于对题干信息“厄尔尼诺暖流”的解读,通过对题干材料信息的解读和分析,找到解决问题的关键信息,进行试题解答。
14.C
15.B
14.
①是太阳辐射,②为径流,都不是海气相互作用;海---气间水分的交换是通过蒸发、降水环节实现的;通过海水蒸发,不断向大气输送水汽,大气降雨将空气中水分输送到海洋,C正确,ABD错误。故该题选C。
15.
水循环是实现海陆间水平衡的重要途径,其中的径流输送②不断的补充因蒸发而减少的海洋水体,从而使海洋水体总量变化不大,B正确,ACD错误。故答案为B。
海-气相互作用是指海洋与大气之间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彼此适应的物理过程。第1题需要注意设问中的为水分交换,海---气间水分的交换是通过蒸发、降水环节实现的;海-气相互作用下,进行水分的交换,构成了地球上生生不息的水循环。
16.C
17.A
18.B
本题组以波罗的海为背景,主要考查影响海水盐度的因素、影响海水温度的因素、湖泊成因。考查的核心素养是综合思维和区域认知。
16.
波罗的海是世界上盐度最低的海域,主要和该海域的蒸发量与降水量的关系、降水量、海域的封闭状况、地表径流等有关。波罗的海纬度偏高,气温较低,蒸发较弱,因此盐度较低,A不符合题意;受西风影响,气候湿润,雨水较多,因此盐度较低,B不符合题意;众多河流注入,因此盐度较低,D不符合题意;深受北大西洋暖流影响,蒸发旺盛,盐度会升高,C符合题意。故选C。
17.
海陆的比热容不同,海洋比热容较陆地小,海洋升温慢,降温也慢,因此,图示波罗的海区域升温较慢,入夏较迟,春季较长;图示波罗的海区域受海洋影响较大,夏季温度较低,因此入秋较早;图示波罗的海区域由于降温较慢,入冬较晚,因此秋季较长,A正确;与盛行风、降水等关系小,与极光无关,B、C、D错误。故选A。
18.
.由材料可知,波罗的海及其周围区域曾经经历了地质时期最后一次寒冷时期,此时期结束后转暖,留下的最低洼的谷地就形成了波罗的海。因此Q地区受冰川作用明显,湖泊多是冰川作用形成的冰碛湖,B项正确。
影响盐度的因素:蒸发、降水、径流、洋流、结冰、融冰等。
19.B
20.C
19.
结合所学海-气相互作用内容可知,厄尔尼诺现象发生时,赤道附近太平洋东岸水温异常升高,沃克环流减弱甚至方向相反,东、西部海面温差减小,导致印度尼西亚降水减少,秘鲁渔场适宜冷海水的鱼类迁徙甚至死亡,捕鱼量减少,A、C、D错误;东侧水温上升较多时,可能会出现高于西侧的情况,进而导致沃克环流相反情况,即东部出现上升气流,B正确,故选B。
20.
结合所学内容可知,拉尼娜现象发生时,但是赤道附近太平洋东岸水温异常降低,东、西部海面的温差增大,导致沃克环流增强,西部海面气流上升强烈,澳大利亚东部降水增多,A、B、D错误,C正确。故选C。
正常年份,赤道附近太平洋中东部的表层海水温度较低,大气稳定,气候下沉;西部海水温度较高,气候上升。有些年份,赤道附近太平洋中东部表层海水温度异常升高,这种现象被称为厄尔尼诺现象。拉尼娜现象则是指赤道附近中东部太平洋海面温度异常降低的现象。
21.C
【详解】
厄尔尼诺现象又称厄尔尼诺海流,是太平洋赤道带大范围内海洋和大气相互作用后失去平衡而产生的一种气候现象。正常情况下,热带太平洋区域的季风洋流是从美洲走向亚洲,使太平洋表面保持温暖,给印尼周围带来热带降雨。但这种模式每2—7年被打乱一次,使风向和洋流发生逆转,太平洋表层的热流就转而向东走向美洲,随之便带走了热带降雨,出现所谓的“厄尔尼诺现象”。所以当厄尔尼诺现象发生时,太平洋西岸的澳大利亚东部和印度尼西亚地区气候干燥,容易诱发森林大火,A错误,C对。和南极大陆的冰川融化关系不大,B错误。秘鲁沿岸地区降水增多,D错误。故选C。
22.B
23.C
24.C
22.
由经纬度判断,图示海区为南太平洋中低纬海区,洋流应为逆时针流动;①为秘鲁寒流,由南向北流;②为南赤道暖流,由东向西流;③为东澳大利亚暖流,由北向南流;④为西风漂流,由西向东流;②④流向错误。选B正确。
23.
厄尔尼诺现象是南太平洋赤道附近海水增温的现象,厄尔尼诺发生时,美洲沿岸①地区降水增多;太平洋西岸③地区降水减少影响农业生产;②④地区海洋为主。选C正确。
24.
拉尼娜现象是南太平洋海水变冷的现象;拉尼娜现象发生时,美洲西海岸温度更低,A错;海水温度更冷,不可能向所经过的区域输送大量的热量,B错;使得太平洋东西两侧海水温差变大,进而影响东西两侧的气温,扰乱了常规洋流模式,使气候异常,C正确;太平洋东侧变冷降水更少,太平洋西侧水温较高,降水增多,全球降水异常而不是增多,D错。选C正确。
厄尔尼诺现象是指东太平洋海水每隔数年就会异常升温的现象。当厄尔尼诺现象发生时,南美洲地区会出现暴雨,而东南亚、澳大利亚则出现干旱。
拉尼娜现象是太平洋中东部海水异常变冷的情况。当拉尼娜现象发生时,太平洋西部地区降水较常年增多。
25.C
26.B
25.
海雾大多是因为暖湿空气经过较冷表面(冷洋流)被冷却,水汽饱和而凝结形成。日本为季风气候,夏季低纬度来的东南季风性质暖湿,向北经过冷洋面,水汽达到饱和,形成海雾,故该海域海雾多发的时段是7—8月,C正确。故选C。
26.
①为日本暖流,②为千岛寒流,千岛寒流和日本暖流交汇处形成的大渔场是北海道渔场,故选B。
本题解题关键在于对题干材料信息的解读和分析,找到解决问题的关键信息,进行试题解答。
27.D
28.A
29.D
27.
结合图文材料可知我国该湖泊地区累计降水量没有超过80mm,说明该地区气候干旱。该地区冬季气温应该低于0℃,冬季降雪量也少,因此该湖泊的主要水源补给不可能是大气降水和积雪消融,A C选项排除;如果该湖水源补给主要为冰川融水,那么夏季气温高,湖泊水面大,蒸发旺盛,湖泊在此时潜热通量也应该最大,与此图不相符,所以B排除;结合材料:湖泊常年水量稳定,而地下水补给季节变化小,流量最稳定。所以本题D符合题意。
28.
由于水汽蒸发而产生的潜热释放被称之为“潜热通量”,而气温越高,水汽蒸发量越大。因此,夏大于冬、昼大于夜、晴大于阴、昏大于晨(日出前后是一天中气温最低的时刻)。故选A。
29.
由图可见,12-2月该湖泊潜热通量值几乎为0。而此时为冬季,气温低,湖面应是结冰导致湖水被冰面遮盖,蒸发量极小,D正确。故选D。
30.C
31.D
32.C
30.
海—气间进行水分交换的过程就是海水的蒸发与降水过程,图中的③为蒸发,④为降水,①为太阳辐射海水增温,②海面辐射,C正确,ABD错误。故选C。
31.
太阳的短波辐射来自太阳,没有表示出海—气相互作用中热量的交换,D符合题意;海水吸收太阳辐射增温,又以②海洋的长波辐射向大气输送热量,同时③海水蒸发吸热,又以④降水水汽凝结向大气潜热辐射,ABC能反映海气相互作用,不合题意。故选D。
32.
高纬海域获得太阳辐射少,热量最少,海洋蒸发水汽最少,C正确,ABD错误,故选C。
海洋与大气之间通过一定的物理过程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组成一个复杂的耦合系统。海洋对大气的主要作用是给予大气热量与水汽,为大气运动提供能源;大气主要通过向下的动量输送(风应力),产生风生洋流和海水的上下翻涌运动;海洋与大气在大气环流的形成、分布和变化上共同影响着全球的气候。
33.D
34.D
35.B
33.
当厄尔尼诺现象发生时,该海域水温会有异常变化,会造成秘鲁鳀的生存环境变化,导致其大量死亡,从而引起以秘鲁鳀为食的海鸟大量死亡,当地大量渔民因渔获量减少而失业,相关的鱼粉加工业也可能陷入萧条,故B、C不符合题意,D符合题意。当厄尔尼诺现象发生时,该海域海水温度的变化可能会引起巴西气候的变化,从而导致巴西的种植业受到影响,巴西是世界重要的大豆出口国,因此可能会导致世界大豆价格上涨,A不符合题意。故选D。
34.
秘鲁鳀是一种栖息于东南太平洋沿岸的小型中上层鱼类,上升流形成的冷水区域为其提供了适宜的栖息环境。读图可知,甲、乙海域水温在19~20℃,丙海域水温在18~19℃,丁海域水温在17~18℃,丁海域是四海域中的冷水区域,D正确,ABC错误。故选D。
35.
发生厄尔尼诺现象时,该海域水温升高,秘鲁鳀会到纬度较高地区寻找冷水生存环境,该地位于南半球,所以秘鲁鳀会向南方移动,故渔民捕捞秘鲁鳀的海域可能会向南偏移,B正确,ACD错误;故选B。
本题以南美洲西岸某海域某时段表层海水温度分布示意图为切入点,设置道试题,考查学生利用地理信息综合分析地理问题的能力。
36.(1)太平洋板块与亚欧板块碰撞,太平洋板块因密度较大,位置较低向大陆板块下俯冲至地幔,大陆板块受挤上拱,隆起形成岛弧。
(2)拉尼娜
(3)夏秋季节
夏秋季节,正值雨季,飓风频繁 河流径流量大,海岸呈喇叭口状,面向印度洋。
本题以“厄尔尼诺”现象为背景材料,考查自然灾害与防治、气旋以及板块运动的相关知识,主要考查了考生获取解读地理信息、调动运用地理知识的能力。
【详解】
(1)读图可知⑧处在东亚地区即亚欧板块和太平洋板块的交界地带,太平洋板块向下俯冲到亚欧板块的底部,大陆板块受到挤压作用向上隆起,形成众多的岛弧。
(2)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当拉尼娜现象出现时我国容易出现寒冬,因此,可知2008年的雪灾是由拉尼娜造成的。
(3)读图可知⑨海区位于孟加拉湾一带,该海域风暴潮多发的季节为夏秋季节。该海域夏秋季季节为雨季,多飓风和热带气旋活动;此时该区域正值雨季,河流的径流量较大且河口呈喇叭口状,面向印度洋敞开,增加了潮水的势力。
第3题⑨海区处在孟加拉湾一带,该海域属于热带季风气候,每年的夏秋季节为其雨季,降水量较大,此时,河流的径流量较大。
37.(1)北半球。
(2)洋流A和B运动方向如下图中箭头所示。洋流A为暖流,B为寒流。
(3)洋流B所经区域为海域且水温较高,空气中水汽含量充足;洋流B为寒流,具有降温作用,水汽遇冷凝结;且大气层下冷上暖,形成稳定的逆温层,使雾难以扩散。
本题主要考查海水的性质和运动的相关知识以及学生读图分析的能力。
【详解】
(1)本题主要考查对海水温度水平分布规律的理解和运用。根据图中信息,北部海域表层海水温度较低,南部海域表层海水温度较高,符合北半球表层海水温度由赤道向北递减的规律,故图所示海域属于北半球。
(2)本题主要考查对洋流的性质的理解和运用以及等温线的判别。根据图中信息,A处等温线发生变化,向低温度方向凸出,该洋流流经之处,表层海水升温,故A洋流为暖流,箭头指向北方。B洋流流经之处,等温线向高温度方向凸出,表面表层海水降温,故B洋流为寒流,箭头指向为南方。
(3)本题主要考查洋流对环境的影响的掌握状况以及分析信息的能力。洋流B流经的海域表层海水温度较高,温度相对偏低,空气中水汽含量较多。而B洋流为寒流,流经该区域产生降温作用,水汽遇冷凝结,产生大量海雾。再加上该处形成了下冷上暖的大气逆温层,使得海雾难以扩散。
雾的形成主要是底层较暖的水汽遇冷凝结,而形成了下冷上暖的逆温层之后,雾气难以散失,而很多区域的雾霾现象也正是因为逆温层的存在,导致难以扩散开。
38.(1)水温先下降后上升,发生了拉尼娜现象。
(2)发生拉尼娜现象时,沃克环流增强,赤道附近西太平洋气流上升剧烈,气压降低,与亚欧大陆的高压之间的气压差增多,导致来自北方的冷空气活动频繁。
【详解】
(1)据图可知,2020年6月至2021年6月Nio3.4地区的水温距平值为负值,说明赤道附近太平洋中东部水温异常偏低,发生了拉尼娜现象。水温距平值为负且先增大后减小,说明该海域水温经历了先下降后上升的过程。
(2)我国冬季风是由于海陆热力性质差异形成的,亚欧大陆为高压,太平洋为低压。当发生拉尼娜现象时,沃克环流增强,赤道附近西太平洋气流上升剧烈,气压降低,与亚欧大陆的高压之间的气压差增多,导致来自北方的冷空气活动频繁。冬季风的势力增强。
拉尼娜是指赤道太平洋东部和中部海面温度持续异常偏冷的现象(与厄尔尼诺现象正好相反),是热带海洋和大气共同作用的产物。
答案第1页,共2页
答案第1页,共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