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2 自然环境的地域差异性
一、单选题
我国天然白桦林主要分布在东北地区。北京喇叭沟门口有一片天然白桦林。图示意喇叭沟门在北京的位置。据此完成题。
1.北京的地带性植被属于( )
A.常绿阔叶林 B.针阔叶混交林 C.落叶阔叶林 D.针叶林
2.喇叭沟门有天然白桦林分布的主导因素是( )
A.纬度位置 B.海陆位置 C.大气环流 D.地形
3.北京香山红叶最佳观赏期一般在10月下旬至11月初,那么,赴喇叭沟门观赏白桦林金黄色树叶美景宜选在( )
A.9月中旬 B.10月上旬 C.10月下旬 D.11月中旬
下列是甘肃省南部某山地不同海拔带上不同坡向的土壤有机质含量统计表。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4.该山地阳坡土壤有机质含量比阴坡低的原因主要是( )
A.阳坡降水少,植被覆盖率低 B.阳坡光照强,蒸发旺盛,土壤水分少
C.阳坡人类活动强度大,植被破坏严重 D.阳坡降水多,气温高,土壤有机质淋溶、分解作用强
5.在该山地3580米海拔处土壤有机质含量阴坡高于半阳坡,体现的地域分异规律是( )
A.地方性分异 B.纬度地带分异 C.干湿度地域分异 D.垂直地域分异
磷是土壤有机质的重要组成元素,也是植物生长的营养元素。土壤水分增加有利于磷累积,气温升高和流水侵蚀会减少土壤中磷累积量。图示意我国四川西部某山地东坡土壤中磷累积量的垂直变化。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6.磷高累积区是 ( )
A.高山草甸带 B.高山冰雪带
C.山地针阔叶混交林带 D.常绿阔叶林带
7.与磷高累积区相比,该山坡2000~3000米处 ( )
A.大气温度较低 B.生物生产量较低
C.土壤含水量较低 D.地表径流量较小
秦岭—大巴山山区由一系列东西走向、南北排列的山地组成,具有亚热带和暖温带分界线南北过渡的属性。秦岭山脉的伏牛山近乎位于大巴山脉的神农架正北方向。某研究小组在对该地区进行调查研究的基础上,绘制了两山的南北坡垂直带谱。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8.据图判断( )
A.甲为神农架南坡 B.乙为伏牛山南坡
C.丙为神农架北坡 D.丁为伏牛山北坡
9.导致乙、丙自然带谱差异的主导因素是( )
A.光照 B.热量 C.水分 D.土壤
下图为我国某山地主峰垂直自然带谱示意图。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10.该山地主峰属于( )
A.天山山脉 B.贺兰山 C.横断山脉 D.太行山
11.甲自然带在西坡几乎没有分布,主要原因是( )
A.背风坡,降水少 B.蒸发多,水分少 C.坡度大,土层薄 D.聚落多,破坏多
12.亚高山灌丛在西坡分布海拔较高,主要原因是( )
A.西风带影响,降水丰富 B.降水较少,热量条件好
C.坡度较小,土壤厚度大 D.人烟稀少,耕作破坏少
森林分布受多方面因素的影响,下表为天山某翼中段森林在8个典型坡向组上的分布面积统计数据。完成下面小题。
坡向 北 东北 东 东南 南 西南 西 西北
森林分布面积/km2 77.8 68.1 23.2 3.7 1.2 4.8 28.4 65.6
森林分布面积占森林总面积的百分比/% 28.5 25 8.5 1.4 0.4 1.8 10.4 24
森林分布面积占坡面面积的百分比/% 0.35 0.28 0.11 0.02 0.01 0.03 0.13 0.33
13.天山该翼中段森林( )A.偏北坡分布面积大于偏南坡 B.树种类型主要为落叶阔叶林
C.面积相近,东西坡热量相似 D.海拔越低,森林覆盖率越高
14.影响天山该翼中段森林在不同坡向组上的分布面积不同的主要因素是( )
A.气温 B.水分 C.光照 D.坡度
霜冻线是指地表温度为0°C的曲线,下图为我国两日的霜冻线分布示意图。完成下面小题。
15.影响两日霜冻线分布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A.太阳辐射减弱 B.沿岸寒流降温 C.冷空气南下 D.降水量减少
16.12月29日霜冻线AB段沿线自然带变化,主要体现了( )
A.纬度地带分异规律 B.垂直分异规律
C.干湿度地带分异规律 D.地方性分异规律
藏波罗花是青藏高原特有的草本植物,生长在海拔3600—5000米的高山沙质草甸和砾石垫状灌丛的山坡上。它是一种喜光,耐寒冷和贫瘠的一年生或多年生植物。气候条件是影响藏波罗花的光合作用和生长的重要条件。藏波罗花具有较高的药用价值,主要分布在青藏高原南部山区和山谷中。下图是“青藏高原自然区分布图”。
据图完成下面小题。
17.在图示①②③④四个区域中,藏波罗花最有可能广泛分布的是
A.① B.② C.③ D.④
18.藏波罗花最适合开花的时间是
A.12-2月 B.4-5月 C.6-7月 D.8-10月
19.在藏波罗花集中分布区,藏波罗花的大量繁殖会导致
A.风化作用弱 B.生物生产量提高
C.大气降水增多 D.土地退化加重
“穿衣指数”是根据自然环境对人体感觉温度影响最主要的气温、湿度及风等气象条件,对人们适宜穿着的服装进行分级,以提醒人们根据天气变化适当着装。读我国某日“穿衣指数”预报图,完成下面小题。
20.如图所示,由南到北,从背心—短袖—衬衣—西服—大衣—厚羽绒服的衣着变化体现了自然带的( )
A.纬度地带性 B.陆地干湿度地带性 C.垂直地带性 D.地方性
21.新疆和海南的“穿衣指数”不同,反映了区域地理环境的( )
A.整体性 B.联系性 C.差异性 D.开放性
下图是陆地自然植被类型分布与水热条件关系图。完成下面小题。
22.对图示自然植被分布规律影响因素的叙述,正确的是( )
A.沿X方向热量增加 B.沿X方向降水增加 C.沿Y方向热量增加 D.沿Y方向降水增加
23.甲、乙所表示的自然植被类型分别是( )
A.热带草原温带落叶林 B.热带草原亚热带硬叶林
C.热带雨林温带落叶林 D.热带雨林亚热带硬叶林
我国东部季风区某山地垂直自然带谱如下图所示。据此完成下面下列各题。
24.该山地是( )
A.武夷山 B.长白山 C.天山 D.秦岭
25.该山地南、北两侧自然带基带的不同体现了( )
A.从沿海向内陆的地域分异规律 B.由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规律
C.山地的垂直地域分异规律 D.非地带性分异规律
岳桦林带是长白山海拔最高的森林带,在土壤条件较好、风力不大的生境中散生的岳桦林树干一般直立,侧枝繁茂,树冠郁闭。但长白山的岳桦林都向着一个方向贴近地面匍匐着,见下右图,山地苔原与岳桦林互相渗透。据此完成下列各题。
26.上左图是长白山垂直自然带谱分布图,甲、乙、丙、丁自然带依次为( )
A.常绿阔叶林带、落叶阔叶林带、针阔混交林带、针叶林带
B.落叶阔叶林带、针阔混交林带、高山灌木带、高山草甸带
C.落叶阔叶林带、针阔混交林带、山地苔原带、针叶林带
D.落叶阔叶林带、针阔混交林带、针叶林带、山地苔原带
27.图中岳桦林带林木稀疏,枝干呈匍匐状生长。其特点是适应该地( )
A.土壤深厚、水源充足 B.坡度陡峭,多滑坡
C.气候寒冷,多大风 D.纬度较高,光照少
读甲、乙、丙垂直自然带分布图,甲、乙两地均位于我国,丙地位于某岛屿。完成下面小题。
28.甲、乙、丙三地纬度按由高到低排列,正确的是
A.乙、丙、甲 B.甲、乙、丙
C.丙、甲、乙 D.丙、乙、甲
29.甲地某高度上,北坡为针叶林,南坡为灌木草甸,可能是因为
A.北坡为迎风坡 B.北坡为向阳坡
C.南坡为迎风坡 D.南坡为向阳坡
瓦罕走廊(下图)曾是古丝绸之路的一部分,位于阿富汗东北部、阿姆河上游,平均海拔4 000米以上,地质时期冰川广布,谷地宽度可达数千米,谷底平坦,河流蜿蜒。
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30.当地牧民每年到瓦罕走廊放牧的最佳时段是( )
A.1~2月 B.3~5月
C.6~8月 D.9~10月
31.瓦罕河谷地区( )
A.盛行下沉气流导致气候干热
B.冷湿气候下土壤有机质含量多
C.河谷为流水侵蚀的V形谷
D.清晨的细流下午可能变得汹涌
32.图中M地的自然带可能是( )
A.高寒荒漠带 B.高山针叶林带
C.温带草原带 D.落叶阔叶林带
秦岭一大巴山是中国地理的天然界线,区内山高谷深,植被分异明显,下左图示意秦岭一大巴山部分区域,右图示意秦岭太白山、巴山区神农架和白水江自然保护区垂直带谱结构。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33.从植被垂直分布特征来看,大巴山与秦岭相比可能更适合作为( )
A.长江流域与黄河流域的分水岭 B.季风区与非季风区的界线
C.湿润地区与半湿润地区的界线 D.北亚热带与暖温带的界线
34.山体效应是指隆起山体对其内部具有明显的增温作用,其对林线、雪线高度产生影响。下列地点受山体效应影响最大的是( )
A.神农架南坡 B.神农架北坡
C.白水江自然保护区 D.太白山南坡
二、综合题
35.阅读图文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奥地利某村在18世纪60年代约有200人,以放牧和编织为生。到1910年,因大多数村民外迁,全村仅剩39人。随着山地旅游的兴起,改造后的农舍用于接待住宿,当地传统农业向旅游业转变。20世纪50年代以后,该村成为登山、滑雪胜地。到2001年,常住居民增长到420人,年接待游客达12万人次。与此同时,受观光、滑雪等活动的影响,当地植被出现不同程度的退化。下图为该村景观及当地气温、降水量图。
(1)简述旅游业对当地地理环境的影响。
林线是由于低温、土壤等条件限制而不能生长森林的界限。该村附近的林线海拔大约2070米。
(2)指出该村林线附近的森林植被类型,说明该植被生长的大致月份及主要依据。
冻土是指温度在0℃以下的土壤,冻土层厚度与积雪等地表覆盖状况密切相关。下图示意某年该村相邻的甲、乙两地土壤温度的垂直变化。
(3)比较甲、乙两地冻土层的差异,说明主要原因。
36.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贝加尔湖位于俄罗斯,是世界上最深的淡水湖,平均深度744米,形成于构造山谷地带。贝加尔湖冬季有88~146天的结冰期,南北结冰期差异大。受全球变暖的影响,贝加尔湖水温在升高,结冰期也有缩短。
(1)简述贝加尔湖的形成过程。
(2)分析贝加尔湖南北结冰期差异大的原因。
(3)说明贝加尔湖水温升高可能给自然环境造成的影响。
37.下图是我国不同纬度的两座山的垂直自然带分布图,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图中字母所代表的坡向:B表示________(南或北)坡,D表示________(南或北)坡。
(2)D坡自然带数目多的原因是:_________。B坡冰川分布的下限高度较低的原因是: ____。
(3)与乙山的针叶林相比,甲山的云杉林分布较低,主要原因是:_________。
(4)甲山A坡没有云杉林,简析其主要原因: __________。
试卷第1页,共3页
试卷第1页,共3页
参考答案:
1.C
2.D
3.B
该题组考查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
1.本题考查地理环境的差异性,自然带的分布规律。根据北京的气候类型为温带季风气候,夏季高温多雨,冬季寒冷干燥,形成的地带性植被为温带落叶阔叶林,所以选C项。
2.本题考查自然带的非地带性规律。根据我国天然白桦林主要分布在东北地区,而喇叭沟门却有天然白桦林分布,图示喇叭沟门附近海拔较高,受地形影响,气温和降水发生变化,海拔升高,气温降低,所以选D项。
3.根据图中提示:喇叭沟门的纬度和海拔高于北京香山,所以气温降低快,秋季到达时间早,所以赴喇叭沟门观赏白桦林金黄色树叶美景宜应比10月下旬早,香山和喇叭沟门距离较近,物候相差也不至于过大,10月上旬较为合适,所以选B项。
4.D
5.A
本题组以甘肃省南部某山地不同海拔带上不同坡向的土壤有机质含量统计表为载体,考查坡向对土壤有机质含量的影响及其所体现的规律,考查学生的区域认知、综合思维等地理素养。
4.
甘肃省南部位于温带季风气候区,山地南坡为阳坡,同时为迎风坡,降水多且气温高,土壤有机质易被淋溶、分解为无机质,因此有机质含量相对较低,故D正确。阳坡为迎风坡,降水多,故A项错误;阳坡光照强,蒸发旺盛,土壤水分少,但不是山地阳坡有机质含量少主要原因,故B项与题目要求不符。人为因素在本题中没有具体信息指向,故可排除C项。故选D。
5.
在山地海拔高度相同的地带,由于坡向不同,半阳坡比阴坡能接收较多的太阳辐射能,因而半阳坡土壤水分迅速蒸发,小气候较为温热干燥,植被比阴坡稀疏,土壤层有机质较少、较瘠薄。阴坡太阳辐射较弱,气温较低,不利于土壤水分蒸发,阴坡则表现阴凉潮湿的小气候,微生物分解作用弱有利于有机质积累。这种阴阳坡所组成的自然地理最小单元由于有明显的差异,所以属于地方性分异,A正确,BCD错误。故选A。
地方性分异规律,是在自然地带内部,在地方地形和地面组成物质以及地方气候的影响下,自然环境的组成成分及自然地理综合体的局部分异现象。
6.A
7.C
6.读图可知磷高累积区位于海拔4000m左右,四川地处亚热带季风气候区,西部某山地基带应为亚热带常绿阔叶林,随着海拔升高,依次出现落叶阔叶林、针叶林、高山草甸带、高山冰雪带等。海拔4000米应为高山草甸,故A正确,B、C、D错误。故选A。
7.读图可知:在2000-3000米处,磷积累量很低,该地为山地迎风坡降水最丰富地段,植物生产量高;由文字信息可知:大气温度低,利于磷的积累;地表径流越小越利于磷的积累;土壤含水量低不利于磷的积累。故C正确,A、B、D错误。故选C。
该题组难度不大,主要通过获取图文信息,分析地理环境垂直地域分异规律。
8.A
9.C
8.
由材料“伏牛山近乎位于大巴山脉的神农架正北方向”可知,神农架纬度位置较伏牛山低;结合图例可读出,甲、乙基带为亚热带植被,丙丁基带为暖温带植被,可判断出甲、乙坡属于神农架,丙、丁两坡属于伏牛山;甲基带为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带,乙基带为亚热带常绿落叶混交林带,说明甲坡热量条件好于乙坡,甲为神农架南坡,乙为神农架的北坡,A正确、B错;丙基带为暖温带落叶阔叶林带,丁基带为暖温带落时阔叶林(含常绿成分)带,说明丁的热量条件较丙好,丙为伏牛山的北坡,丁为伏牛山南坡,C、D错。故选A。
9.
由第1小题可判断出,乙为神农架北坡,丙为伏牛山北坡,两坡都位于北坡,光照条件差别不大,A错;乙的热量条件优于丙坡,且海拔较丙坡高,热量的垂直差异更大,但自然带谱数较丙坡少,说明热带条件影响较小,B错;从图中看,乙坡山顶为山地暗针叶林带,而丙坡山顶为为灌丛矮曲林带,可推测出乙坡水分条件优于丙坡,乙、丙自然带谱差异的主导因素是水分,C正确;土壤对自然带谱影响较小,D错。故选C。
山地垂直带是在水平地带的基础发展起来的,山麓自然带与水平自然带一致,垂直带谱与其所在纬度向较高纬度方向上的水平带谱相似。
10.B
11.A
12.B
10.
由所学知识可知,基带与当地的水平自然带是一致的,山地基带为荒漠草原带,可以判断出该山地位于内陆地区,横断山脉、太行山位于季风气候区,CD错误。天山山脉为东西走向,植被南北坡发生变化;贺兰山有东西坡,判断该山地为贺兰山,A错误,B正确。故选B。
11.
由图示信息及所学知识可知,该山地为贺兰山,甲自然带上下都是灌丛,山地降水一般是随海拔上升,先增加后减少、山顶热量条件差,甲自然带水分条件比灌丛要好;甲自然带西坡没有分布,说明水分条件较差,原因只能是降水少、蒸发多,但西坡纬度与东坡一致,气温相似,蒸发量相差不多,所以贺兰山西坡为东南风背风坡,降水少,A正确,BC错误。与人类活动的作用关系不大,D错误。故选A。
12.
由所学知识可知,同一自然带在山地分布海拔高低,主要受热量条件影响。亚高山灌丛在西坡分布海拔较高,是热量条件较好,原因之一是背风坡,降水少,下沉气流增温,B正确。距离西风带较远,已经很难受西风的影响小,A错误。东坡坡度大、土层薄,C错误。甲自然带海拔较高,降水少,人类活动少,聚落少,D错误。故选B。
关于山地垂直地域分异的几个规律性问题:在高山地区,随着海拔高度的变化,从山麓到山顶的水热状况差异很大,从而形成了垂直气候带,自然景观也相应地呈现出垂直分布的规律。(1)山地垂直自然带从山麓到山顶的变化、更替规律与从赤道向两极地域分异规律有些相似。(2)山麓带基本上与当地自然带相一致,如珠穆朗玛峰的山麓带为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带。(3)影响山体垂直自然带谱复杂程度的因素有以下几点:①山体所在纬度──纬度愈低愈复杂,纬度愈高愈简单;②山体海拔──海拔愈高愈复杂(有极限),海拔愈低愈简单;③与山顶、山麓之间相对高度有关:相对高度大则复杂,相对高度小则简单。
13.A
14.B
13.
据图可知,天山该翼中段森林北坡、东北坡、西北坡森林分布面积占森林总面积的百分比大于东南坡、南坡、西南坡的森林分布面积占比,说明偏北坡分布面积大于偏南坡,A正确。天山地处我国西北地区,属于干旱半干旱地区,基带为荒漠带,因此森林分布在海拔较高的地区,但由于热量条件较差,因此落叶阔叶林无法正常生长,可能生长针叶林树种,B错误。据图可知,与东坡相比,西坡的森林面积更大,表明西坡的水分条件更好,而两坡的热量条件相差不大,C错误。天山的基带为荒漠带,“海拔越低,森林覆盖率越高”的说法是错误的,D错误。故选A。
14.
来自大西洋和北冰洋的水汽受天山北坡地形抬升,易形成山地降水,导致天山北坡中段出现森林带,因此影响天山该翼中段森林在不同坡向组上的分布面积不同的主要因素是水分,B正确。气温主要影响森林分布的海拔高低,一般来说,气温较高的坡向,森林的上限比较高,因此森林面积较大,但是在本题中,森林主要分布在天山的北坡,气温较高的南坡,森林面积却很少,表明气温不是主要影响因素,A错误。天山位于北半球,南坡为阳坡,光照条件较好,有利于植被的生长,本题中森林却主要分布在北坡,表明光照不是主要影响因素,C错误。一般情况下,坡度越陡,越不利于土壤的保存和植被的生长,植被的覆盖率较小,本题材料中未给出坡度相关信息,故无法判断坡度对森林面积的影响,D错误。故选B。
来自大西洋和北冰洋的水汽受天山北坡地形抬升,形成山地降水,导致天山北坡中段出现针叶林分布,南坡由于水分条件差没有森林带分布。
15.C
16.A
15.
从图可知,两天的霜冻线的东段明显南移,说明受南下的冷空气影响,气温下降,C正确。太阳辐射减弱,影响不大,A错误。陆地受寒流影响弱,B错误。降水减少,线应该北移,D错误,故选C。
16.
AB段的变化主要是南北移动,体现是纬度地带性分异的变化规律,A正确。没有垂直变化和干湿度变化的规律,BC错误,地方性分异规律是非地带性分异,图中信息没有反映。D错误。故选A。
本题考查影响气温的变化的因素和差异性规律。结合图示信息进行分析推断即可。
17.A
18.C
19.B
本题考查自然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
17.藏波罗花生长在海拔3600-5000米的高山沙质草甸和砾石垫状灌丛的山坡上,主要分布在青藏高原南部山区和山谷中。①地为藏南高山谷地灌丛草原区,符合其生长环境,A正确。
18.6 -7月为夏季,气温较高,冰雪融水量大,且藏南谷地的受暖湿季风影响大,降水丰富,有利于藏波罗花的大量繁殖,C正确。
19.藏波罗花的大量繁殖会导致生物风化作用增强,A错误。生物生产量提高,B正确。对大气降水影响小,C错误。植被覆盖增加,土地退化减轻,D错误。
20.A
21.C
20.
如图所示,由南到北,从背心—短袖—衬衣—西服—大衣—厚羽绒服的衣着变化反映了随着纬度升高,气温不断降低,热量不断减少,体现了自然带的纬度地带性,A项正确;陆地干湿度地带性是自然带大致沿东西方向更替的现象,B项错误;垂直地带性是随着海拔变化,自然带发生更替,C项错误。地方性是由局地差异引起的小尺度的分异规律,D项错误。故选A。
21.
新疆和海南的自然地理环境存在差异,所以“穿衣指数”不同,反映了区域地理环境的差异性,C项正确;整体性体现在环境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各要素是相互联系的,A、B项错误;新疆和海南的“穿衣指数”不同,与开放性无关,D项错误。故选C。
穿衣指数是根据自然环境对人体感觉温度影响最主要的天空状况、气温、湿度及风等气象条件,对人们适宜穿着的服装进行分级,以提醒人们根据天气变化适当着装。一般来说,温度较低、风速较大,则穿衣指数级别较高。穿衣气象指数共分8级,指数越小,穿衣的厚度越薄。
22.D
23.A
22.
依据图示自然植被的分异状况可以判断:沿X方向的变化为,热带荒漠-(亚热带)常绿林-温带草原、荒漠-(亚寒带)针叶林,表明热量减少;沿Y方向的变化为热带/温带荒漠-温带草原-常绿林/针叶林,表明降水增加。所以沿X方向热量减少,沿Y方向降水增加,所以D正确,排除A、B、C。故选D。
23.
结合图示已知的自然植被分布状况,沿Y方向降水增加,甲位于热带荒漠的降水增加方向,则可推断出甲为热带草原,乙位于温带草原的降水增加方向,即为温带落叶阔叶林。所以选A,排除D、C、D。还可以分析:X轴的最左侧热量最高,所以为热带,沿Y方向降水增加,为草原植被,所以甲为热带草原;同理,可以分析出乙为温带森林植被,即温带落叶阔叶林,所以乙为温带落叶阔叶林。故选A。
24.D
25.B
24.
据图可知,该山山麓南坡自然带为常绿阔叶林带,北坡为落叶阔叶林带,则该山地刚好位于亚热带与暖温带分界线处,只有秦岭符合,D正确,ABC错误;故选D。
25.
据图,山地南侧纬度较低,热量充足;北侧纬度较高,热量不足,南北两侧自然带基带不同,主要是南北两侧山地热量不同导致的,故体现了纬度地带性规律,即由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规律,B正确,ACD错误;故选B。
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①纬度地带性:各自然带沿着纬度变化的方向作有规律的更替,在低纬度和高纬度地带表现更明显,以热量的变化为基础。②经度地带性:各自然带沿着经度变化的方向作有规律的更替,在中纬度大陆表现比较明显,受水分条件影响较大。③垂直地带性:从山麓到山顶,自然景观垂直变化;水热状况随着高度的增加而变化。非地带性规律:自然带受海陆分布、地形起伏等因素的影响,表现出非地带性分布的现象。
26.D
27.C
26.
长白山位于我国温带季风气候区分析,山地基带甲为温蒂落叶阔叶林带,随着海拔升高,温度下降,依次分布耐寒能力更强的针阔混交林带、针叶林带及山地苔原带(由材料“山地苔原与岳桦林互相渗透”可知),D正确。故选D。
27.
土层深厚、水源足,对林木生长有利,不会导致林木稀疏、枝干匍匐,A错;当地坡度陡峭,但降水少,滑坡较少,B错;岳桦林带位于山地针叶林带之上,海拔高,气候寒冷,风力较大,从而使得岳桦林带林木稀疏,枝干呈匍匐状生长, C正确;纬度较高,光照少,不会影响树形,不会导致枝干呈匍匐状生长,D错。故选C。
山地针叶林带之上,海拔高,气候寒冷,风力较大,从而使得林木稀疏,枝干呈匍匐状生长。
28.B
29.A
28.本题主要考查山地的垂直地带分异规律。甲、乙两地均位于我国,甲山地基带类型为荒漠带,乙为常绿阔叶林带,故判断甲地位于温带,乙地位于亚热带,丙山地基带类型为雨林带,丙地位于热带。故三地的纬度由高到低依次为甲、乙、丙,B选项正确。故选B。
29.本题主要考查山地垂直自然带分布差异的影响因素。根据题意,甲地某高度上,北坡为针叶林,南坡为灌木草甸,说明北坡水分较充足,南坡水分较少;则可以确定北坡有可能为降水较多的迎风坡,而南坡为降水较少的背风坡,A选项正确,BCD选项错误。故选A。
本题难度一般,能根据山地垂直自然带的山麓植被类型判断当地的纬度位置,并根据山地南北两侧的植被类型的差异判断两侧的降水量的差异即可判断。注意同一海拔高度的草原和森林植被的差异主要是受水分条件的影响形成,而不是热量条件。
30.C
31.D
32.A
考查河流补给类型,山地垂直自然带。
30.该地位于内陆高原,气温低,降水少,植被少以荒漠为主;夏季( 6~8 月)气温较高,冰雪融水多,草类茂盛,适合放牧。故选C。
31.河水以冰雪融水补给为主,流量随气温而变化,清晨温度低,形成细流,下午温度高,流量增大,河水可能变得汹涌,D正确。故选D。
32.图中M周围的等高线是4500m,海拔高,37°N高山上4500m的自然带可能是高寒荒漠带。故选A。
33.D
34.C
33.
结合所学知识和图文信息判断,太白山位于秦岭,巴山神农架位于大巴山。图中信息表明,位于秦岭的太白山南北侧山麓均为暖温带分布的落叶阔叶林,南坡山麓没有亚热带地区分布的常绿阔叶林,而巴山神农架南坡山麓有亚热带地区分布的常绿阔叶林,而北侧山麓地带为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暖温带和亚热带的过渡地区分布),因此从植被垂直分布特征来看,与秦岭相比,大巴山可能更适合作为北亚热带与暖温带的界线,D符合题意;大巴山北侧为汉江流域,属于长江流域的一部分,南侧也为长江流域,因此大巴山不适合作为长江流域与黄河流域的分水岭,排除A;秦岭和大巴山均位于季风区,都不适合作为季风区与非季风区的界线,排除B;太白山和巴山神农架南北两侧均为森林,从植被垂直分布特征上无法判定,两山中哪一个更适合作为湿润地区与半湿润地区的界线,排除C。故选D。
34.
题意表明,山体效应是指隆起山体对其内部具有明显的增温作用,则受山体效应大的山地的林线(森林的上限)、雪线(永久积雪冰川的限)高度将明显较高。读图可知,神农架南坡、神农架北坡、白水江自然保护区、太白山南坡四个地点均无雪线,但白水江自然保护区的林线最高,因此受山体效应影响最大的是白水江自然保护区(神农架因山顶海拔较低,看不出林线高度,但与白水江自然保护区临近巨大的青藏高原相比,神农架属于较小山体,山体效应不强),C符合题意,排除A、B、D。故选C。
山体效应主要指隆起地块的热力效力。巨大山体(山系或高原)创造其周围的气候,在任给定的海拔高度上,隆起地块的表面积越大,山体对其本身和周围环境的影响也就越大。山体作为突起的热岛,太阳辐射被吸收并转换成长波热能,其温度远高于相同海拔自由大气的温度。
35.(1)留存和保护村落,改善基础设施,提高居住环境质量。对动植物生存环境造成干扰和破坏,对水和大气等造成污染。
(2)针叶林;约4月至10月;月平均气温较高,满足林木的生长条件。
(3)甲地比乙地冻土层薄且持续时间短,甲地积雪较厚,利于土壤保温。
本题主要考查旅游业发展对区域地理环境的影响、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原理等相关知识。难度一般,一方面,需要加强对图文材料信息的获取与解读;另一方面,需要加强对课本相关地理知识的迁移应用。
【详解】
(1)旅游业对当地地理环境的影响可从有利影响以及不利影响两方面作答。有利影响方面:通过发展旅游业,有利于留存和保护村落(注意材料信息“全村仅剩19人”),根据材料“改造后的农舍用于接待住宿,当地传统农业向旅游业转变”可知,通过发展旅游业,改善了当地的基础设施,提高居住环境质量,从而使得当地的常住居民增加。不利影响方面:根据材料“年接待游客打12万人次,与此同时,受观光、滑雪等活动的影响,当地植被出现不同程度的退化”以及所学地理知识可知,随着旅游业的发展,当地旅游人数规模增大,大气污染、水污染等环境污染加剧,旅游活动也对动植物的生存环境造成了干扰和破坏。
(2)根据材料信息“林线是由于低温、土壤等条件限制而不能生长森林的界限”可知,该村林线附近的森林分布海拔相对较高,应属于针叶林;根据材料可知,林线是由于低温、土壤等条件限制而不能生长森林的界限,结合该村落的气温降水资料图可知,4~10月平均气温相对较高,满足森林的生长条件,应该是该针叶林生长的大致月份。
(3)两地冻土层的差异可从时间差异、空间差异(即是冻土层的空间厚度)两个角度说明。读图可知,甲地冻土层的持续时间相对较短。同时,根据材料可知,冻土是指温度在0℃以下的土壤,读图可知,相比而言,甲地的冻土层更薄。原因分析:根据材料信息可知,冻土层厚度与积雪等地表覆盖状况密切相关,所以原因是甲地地表积雪更厚,地表积雪减少了土壤热量的散失,有利于土壤保温,从而使得甲地的冻土层较薄。
36.(1)地壳断裂下陷,流水或地下水汇入,形成湖泊。
(2)贝加尔湖南北纬度跨度较大,南部纬度较北部低,故南部结冰期短;湖泊狭长,南北湖水沟通不畅;北部更靠近冷空气源地,结冰期长。
(3)水温升高会使湖水蒸发量增大,周边地区湿度增加,降水增多;水温升高使湖水中藻类增多,影响湖泊生态环境。
该题考查湖泊的成因,湖泊的水文特征,区域环境的变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详解】
(1)根据材料提示:贝加尔湖是世界上最深的淡水湖,平均深度744米,形成于构造山谷地带,从贝加尔湖的深度以及形状可以判断其是地壳断裂下陷而成。
(2)贝加尔湖南北狭长,湖水沟通不畅;南北纬度跨度大,且北侧更靠近冷空气源地,因此南北气温差异明显,结冰期差异大。
(3)湖泊是自然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气候、水文、生物等自然要素都有重要影响。湖水水温升高会造成蒸发量的变化,进而影响降水量,水温的变化也影响湖中生态环境。
37. 北 南 纬度较低、相对高度较大 面向北冰洋、大西洋的迎风坡,降雪量大 甲山纬度较高,温度较低 地处亚欧大陆腹地;受周围山地阻挡,海洋水汽难以进入;森林植被生长需要较好的水分条件
【详解】
(1)结合图示山脉的纬度,图中字母所代表的坡向,B坡同一自然带分布海拔较低,表示阴坡,北纬42°附近阴坡是北坡。D坡积雪冰川带分布海拔较低,即雪线较低,结合纬度与海拔可知,位于喜马拉雅山脉,南坡为夏季风迎风坡,雪线较低,故D表示南坡。
(2) D坡自然带数目多的原因是纬度较低,相对高度较大。B坡冰川分布的下限高度较低的原因是B坡面向北冰洋、大西洋,是西北风的迎风坡,降雪量大。
(3)与乙山的针叶林相比,甲山的云杉林分布较低,主要原因是甲山纬度较高,约42°N,温度较低。乙山纬度较低,约27°,温度较高。
(4)甲山A坡没有云杉林, 主要原因是甲山地处亚欧大陆腹地,受周围山地阻挡,海洋水汽难以进入。森林植被生长需要较好的水分条件,A坡是背风坡,降水少,水分条件较差。
答案第1页,共2页
答案第1页,共2页